首页 > 工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学设计汇总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194785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学设计汇总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学设计【第一篇】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

这节课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去认识克和千克,在此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称一称,掂一掂,猜一猜并称一称验证猜测,找一找,估一估等环节然学生充分的感知和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些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学生的兴趣很高,能够让学生在这些有趣而又感兴趣的环节中学习本节的知识点。我在课前给学生分小组,在课中学生小组合作的很好,每个小组都很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想像、推理、猜测、判断等心智的运动,挑战自己的思维。如让学生举例说一说很重很重的物品,很轻很轻的'物品,而这些物品到底重多少,你能说一说吗,不仅引发学生进一步对轻重的关注,更调动已有的有关重量单位的知识经验,当学生建立“1克”概念以后,要建立“1千克”的概念,十几克到几十克再几百克这个重量的序列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来加以建立。学生在初步关注到物体的重量有重有轻后,让学生大胆估计这些物品的重量这一环节中,尽管学生估出来的重量与实际不符合实际标准答案,但相差并不是很大,但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了想知道这一物品实际重量的强烈需要。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学设计【第二篇】

克与千克的教学与以往的长度单位的教学有很大的不同,长度单位的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直观的观察比较学得知识,而克与千克的内容则是依靠学生手的感受来感受1克与1千克的质量。对于学生来说这是很难的。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第四册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实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2、继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

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些目标,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本节课设计了三大教学环节:一是游戏发现,激发探究欲;二是主动参与,探究新知;三是应用新知,升华体验。

1、游戏发现,激发探究欲。

在这个环节中,创设了“背一背”这个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去感受轻和重,然后揭示课题,目的在于利用熟悉的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并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新知打下坚实基础。

2、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分3步来实施:

第一步:认识千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找一找,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对“三件视觉上具有一定反差的”物品掂一掂、估一估、评一评、称一称,还设计了让学生想办法找几千克的物品,然后轮流感受,等等,这些活动不仅仅一次次强化了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更是对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培养,是对学生自主探究程度、学生体验态度的一种信息反馈和检验。

第二步:认识克。克相对千克而言,没有那么直观,感觉也不会那么清晰。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学生对千克有了一定认识的前提下,马上让学生掂一掂1克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感觉上与千克形成明显的反差,对学生进行强烈刺激,使学生在脑海中克与千克形成鲜明对比,进而建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概念。为了使学生刚建立的概念得到进一步巩固,于是又设计了两道练习题。练习的目的除了巩固新知外也是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自我检查的一种深化。

第三步: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试教时设计的是一道填空题:1粒扣子重1克,2粒重()克,100粒重()克,那么1000粒重()克,从而推出1000克=1千克。教出后发现这样设计给学生的铺垫太厚,没有思维度。后来把这一环节改为“由1粒扣子的质量直接到思考1000粒扣子有多重?”这样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兴趣,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厚。对“克和千克”的换算公式,设计了教师读、学生听、学生读、大家评多种读的形式,使学生在读和评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并牢牢记在心中。

3、应用新知,升华体验。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新知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为了使这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创设了两个问题情境:针对物品重量能提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让气球载满物体顺利升空。

第一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把新知和过去的学习经验相结合,提出不同程度的问题,可以极大地扩充训练容量,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体现。第二个问题情境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并且把学生那种向往宇宙、向往太空的情感融入情境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活跃,情感达到最高潮,从而把本节课的感知、体验,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得以进一步升华。

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尽量遵循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教育新理念,为孩子们的自主、独立、合作、个性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机会。毕竟,我们还在实验、还在探索,所以教学中难免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敬请各位指出,以便大家一起讨论、研究。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学设计【第三篇】

1、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简单的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称一称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认识1克有多重和建立1千克质量的观念。

盘秤、天平、200克的果冻、500克的盐、二分硬币、水果、1千克沙子等。

每组准备一个2分硬币、10克凉茶,200克的果冻,1千克沙子、2袋500克的盐、纸巾一卷,数学书一本,橡皮檫,中方本,一张表格。

一、创设情景。

生:米是长度单位,分是时间单位。

师:那到底在生活中是用什么单位表示重量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到小猴子新开的超市看看吧。

师:你看到了什么?生答。

师:它们的重量是用什么单位表示的?

生:克,千克,g,kg。

师:其实英文字母g就表示克,英文字母kg表示千克。(板书:克(g),千克(kg))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克和千克)。

设计意图:以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引出重量单位,复习了旧的知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认知需求。

二、新授课。

1、认识秤。

师:生活中大部分物品是没有标出重量的,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它的重量?

生:用秤来称。

师:那你在生活中见过哪种秤?在哪见到的?

(学生说出哪种秤并简单介绍它的使用方法和它适合称哪些物品,较详细介绍台秤)。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回忆出要想知道物品的重量要用秤来称,并且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介绍各种秤用在什么地方,称什么样的东西,作为本节课的拓展,重点介绍盘秤这种常用并容易认的秤,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2、认识克。

(1)感受1克。

生:天平。

师:很好!当我们用天平称完之后发现,两分的硬币大约是一克重。(课件出示天平)。

师:1克重的物品放在手里是什么感觉呢?请各小组拿出两分的硬币每个人都掂一掂,感受一下。

师:请看屏幕,老师这里有很多物品,你们猜一猜哪些是大约1克重的?

(每一组请一名学生到前面选一种,站在前面,并问下面的学生他们选的对不对,问两名在前面的学生掂1克的物品是什么感受,把选的物品拿回自己组和组员分享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一克的重量,体验一克的不同物品的重量,为后面感受不同重量作对比作铺垫。

(2)感受10克。

师:一个两分的硬币是1克,那两个呢(生:2克)老师手里有10个硬币是多重呢?(生:10克)你们猜一猜,桌子上的物品中哪个是10克重的,再放在手里掂一掂。和你的小组成员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从一克慢慢增加到10克,让学生体验重量的变化和一克与10克的联系。

(3)感受200克。

师:你们的桌面上还有一个果冻,你们掂一掂,估一估,这个果冻有多重呢?大家一起估一估(学生进入估一估的活动)。

学生汇报。

师:到底谁猜的最接近呢?现在揭晓答案,(投影果冻的重量)只要你的答案接近准确答案就是对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知道1克和10克感觉的基础上,初步练习估重。

(4)对比200克和500克。

师:现在如果让你一手拿着果冻,一手拿着一袋食盐,你能估出食盐的重量吗?试一下,并说说你是怎么估的。(学生进入估一估的活动)。

师:哪个组估完,可以把食盐上贴的白纸撕下来,看看到底是多重,检验一下你估的对不对。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已有的经验,进行第二次估重练习,并对这节课重要教具500克的食盐的重量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3、认识1千克。

(1)感受千克。

师:一袋是500克,那两袋是多少克呢?(生:1000克)算的真快,怎么算出来的?(生:500+500=1000克)(板书:500+500=1000克)。

师:同样是这两袋盐放在秤上称一称,你能读出食盐的重量吗?(师操作:把两袋盐放在盘秤上称,课件展示用秤称的两袋食盐的照片)。

请几位学生读出称出的结果,再请一位学生到前面写一下。(1千克)。

师:指针指到1,而单位是千克,说明两袋盐是1千克,他写对了。

生:因为1000克=1千克。

师:也就是1000个1克就等于1千克(板书:1000克=1千克,画上边框)。

师:前面1000克是以克为单位的,(板书:在1000和克中间画一条竖的虚线)后面1千克是以千克为单位的,(板书:在1和千克中间画一条竖的虚线)。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计算得出两袋盐的重量是1000克,还是在克的基础上,以克为单位,同是这两袋盐再用秤称,发现结果是1千克,用盘秤称巩固了之前介绍盘秤的用法,同时自然的将1000克和1千克联系起来,这两个都是表示这两袋盐的重量,所以是相等的。后面在介绍它们的不同,一个是以克为单位,一个是以千克为单位,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克与千克的关系与不同,理解深刻,帮助记忆。

(2)教师教学如何读。

教师先说一遍,再单独找几个学生读,再全班齐读。

师:我们比较熟悉几斤,其实1千克就等于两斤,两斤就等于1公斤。

设计意图:用读的方法进一步体会克与千克的不同。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简单的说说千克与斤和公斤的关系。

(3)找一找掂一掂。

生:因为一袋沙和两袋盐掂起来感觉差不多。

用台秤称一称的确是1千克。

师:考考你们,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谁重?

引导说出:轻的东西多一些,重的东西少一些。

师:刚才体验了那么多重量,我们了解到一般情况下,我们较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较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

设计意图:根据已经知道的1千克的体验去寻找同样是1千克的沙,知道掂起来感觉差不多的,重量也是差不多。在此处拓展,锻炼学生思维,并让学生对重量与体积的关系有一个粗浅的认识。

四、巩固练习。

1、出示课本89页第4题。

师:下面我们就分辨一下这些物品到底是用千克做单位合适还是克呢?(生汇报)。

2、出示给姥姥的一封信。

师:同学读一读,小组讨论一下,这封信有哪些错误。(生讨论)。

师:小明的信主要错在哪个方面,(生:单位)(师在每个有重量单位的文字下面划线让学生一个个纠错)。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克表示重量轻的物品,千克表示比较重的物品的认识,小明的信使学生在趣味中巩固新知。

3、活动。

4、比一比。

每一组发一张统计表,一盘物品,组长登记,小组合作让学生估重,把。

大家的意见整理出来填到统计表,看哪一组的学生最会估,最后老师公布答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学设计【第四篇】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7~39页。

1.让学生能在直角的基础上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经历观察、比较、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会用相关的工具画出直角、锐角和钝角,通过看、说、折、画、拼、评价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评价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4.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正确区分锐角、钝角和直角的特征。

1.教具准备:cai课件,三角板。

2.学具准备:练习纸、三角板、活动角、小棒、粘纸等。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小精灵和上海杨浦大桥的画面)。

小精灵:小朋友,还认识我吗?我是你们的好朋友聪聪,今天我要带大家去游览上海的杨浦大桥,听说每根斜拉的钢索和中间制成的柱子之间的角度可有讲究了,是许多工程师智慧的结晶啊!

师:原来造大桥还要用到这么多有关角的知识,你能找出桥上的角吗?

二、探索新知。

1.感知角。

学生指角,教师用鼠标点击相同的地方,抽象出角的形状。

师:小朋友观察得可真仔细,这些角都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师:在找出的角中,有没有我们学过的角?请说出它的名字。

生:1号、3号角我们学过,是直角。

师:他们说得对吗?用什么方法能证明它们是不是直角?

学生(七嘴八舌):让我们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就知道了。

课件演示比角,发现有的`和三角板上的直角完全重合,有的不能重合。

师强调: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帮助判断时顶点要重合,一条直角边重合,再看另一条直角边。

2.给角分类。

师:那现在你们能对这六个角进行分类吗?

生:能!

同桌交流,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分法一:分成两类,1号和3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直角;2号、4号、5号、6号在一起,因为它们都不是直角。

教师评价:这一组是根据是不是直角来分的,挺有道理的。

分法二:分成三类,1号和3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直角;4号、6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比直角小;2号、5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比直角大。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学设计【第五篇】

本单元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克和千克、解决问题。其中“克和千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克与千克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必须依靠学生的体验去感知知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解决问题”则注重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常用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基础上,来学习常用的质量单位。二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需要在操作中充分地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同时,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它的实践性比较强,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上,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特别注意让学生亲身体会,感受克与千克的不同,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并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数学思考: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问题解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培养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课时安排:4课时。

1.认识克……………………………1课时。

2.认识千克…………………………1课时。

3.解决问题…………………………1课时。

4.练习二十…………………………1课时。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学设计【第六篇】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4—4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会计算两步小数混合运算式题,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生谈话,先让学生说一说知道什么糖及它们的价钱。接着讨论:什么是什锦糖?什锦糖的价钱是怎样确定的?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糖是学生非常喜欢吃、也很熟悉的东西,进行知道什么糖及各种糖价钱的对话,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为解决问题做准备。)。

2、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口头介绍有关信息。

(设计意图: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解决问题。

1、提出“1千克什锦糖合多少元”问题,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

2、交流学生个性化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的,教师参与交流或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交流、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体验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3、讨论第(3)种方法的算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两点混合运算的顺序,把整数混合运算的知识迁移到小数运算中来。)。

4、提出问题(2),让学生自己计算,然后交流列出的算式和计算结果。

(设计意图:在探索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数学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应用意识。)。

三、尝试应用。

1、提出配制什锦糖问题,学生独立做完后,全班交流,对简单的解题思路给予表扬。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程素材进行拓展性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配制什锦糖过程中的数量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看试一试中的几道题,同桌互相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自己计算。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计算的正确率如何。)。

四、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学设计【第七篇】

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经验,在课堂设计中,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并了解克与千克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1、课前让每位学生去商场上任选两种物品调查数据,并填好调查表。

2、将全班分成8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台盘称,8个2分硬币,一些苹果,一盘鸡蛋,一些黄豆,2袋盐,实验卡(1)和实验卡(2)。

3、准备一架天平。

4、视频展示台,电脑等。

活动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

师:老师这儿有两袋糖,请你们猜一猜它们是一样重,还是哪一袋重一些?

生1:我认为左边那袋重一些。

生2:我认为右边那袋重一些。

生3:我认为它们是一样重的。

师:谁想上来掂一掂?

(找几位学生来掂一掂,一致认为是左边那袋重一些)。

师:刚才大家用眼睛观察得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但通过掂大家的意见就统一了。

生1:用秤来称。

生2: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

师:这个方法不错。

昨天老师请大家回去任选两件物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你们完成了吗?谁想上来汇报?

(找几位学生上来汇报)。

师:刚才你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

(板书: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

1、提出问题。

生:可以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

3、教师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4、详细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

(课件展示)。

(1)观察秤面,说说秤面上有些什么?

(2)介绍秤面中如何来分大格、小格,且它们各表示多少重量的克数。

(3)识秤练习。

(4)小组学习如何使用桌面上的盘秤。

(5)小组比赛分别称出一本数学课本和一个文具盒的重量。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师:生活中较重的物品是用“千克”做单位的。

1、动手实践。

小组合作分别用盘秤称出1千克的苹果和1千克的盐,并填写好实验卡(1)。

2、小组汇报填写结果。

3、提问。

师:每组称得的1千克的盐都是2袋,为什么1千克的苹果,每组称得的个数会不一样呢?

生:因为苹果的大小不一样。

4、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5、让学生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

6、举例。

师:1千克也就是生活中常说的1公斤,在你的周围能找到比1千克还重的物品吗?

生:我们的体重。

师:那你们互相抱一抱吧。

生:我们的桌子、凳子的重量。

师:很好。互相抬一抬吧。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

生:能。

师:试一试吧。学生试后发现很难称出它的重量。

师:用什么秤才能称出1粒黄豆的重量呢?

生(思考):天平。

师:对,生活中常用天平称较轻物品的重量,使用的单位是“克”。

2、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并且在天平上演示称1克重量的过程。

3、让学生感受1克的重量。

(每人在桌上找到1个2分硬币,把它放在手指上感受它的重量)。

4、举例说一说生活中重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

5、猜一猜1克的黄豆大概有几粒?猜后指名演示。

6、动手实践。

(1)师的桌面上陈列了一些物品,请每组任选1件猜它的重量,你们认为组内谁猜得最准就在表中填谁猜的重量。

用同样的方法猜出1个苹果的重量并填写实验卡。

(2)师:想不想知道你们猜得对不对?

生:想。

师:今天我们就到市场管理处的公平秤去称一称。哪些小组愿意当市场管理员?

(2)任选三个小组当市场管理处,每组都选出一名工作人员,其它同学是监督员。其它五个小组的同学拿着刚才所猜的物品任选一家市场管理处的公平秤去称一称。称后将结果填入实验卡(2)中。

(3)并比一比哪个小组猜得最准。

(4)请猜得最准的小组交流经验。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重量单位,大家猜一下多少个1克会是1千克呢?

生:1000个克是1千克。

师:满1000克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比较大的重量单位“千克”来表示。

(板书:1千克=1000克)。

六、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与质疑。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提出不懂的问题,学了新知识有何感想。

七、思考。

课件出示:一头大象,如果用“克”或“千克”来表示这头大象的重量合适吗?如不合适那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我们以后再学。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学设计【第八篇】

1、掌握两级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2、培养工整书写,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和利用竖式计算解决问题。

课件。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问题情境。

老师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情境图及成绩统计表。

师:这是淘气和笑笑进行套圈比赛的成绩记录。观察这张表你了解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讨论,自主发言。

学生可能会说:

淘气第一次得24分,第二次得23分,第三次得41分。

淘气第一次得24分,笑笑第一次得23分,淘气第一次得分比笑笑高。

淘气第二次得30分,笑笑第二次得44分,笑笑第二次得分比淘气高。

淘气第三次得41分,笑笑第三次得29分,淘气第三次比笑笑高。

……。

师:同学们发现数学信息真不少。还有同学看出了淘气的得分两次超过了笑笑,真细心!

二、自主探究。

1、进行估算。

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对话情境。

生讨论,汇报。

2、尝试计算。

师:刚才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了粗略的比较,觉得笑笑说得有道理,可能是笑笑获胜了。那么到底谁获胜了呢?让我们来算一算,看结果是怎样的。先计算淘气的`总分吧!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得?

学生可能出现多种计算方法:

无论学生做出怎样的方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三个数连加的竖式以前没有用过,如果交流不出来,教师可作为参与者交流。提示学生观察:由于这三个数中有一个是整十数,计算时,采取竖式和口算结合的方式比较简单。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学生分小组交流计算结果和方法。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三、总结提升。

师:这节课一开始我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淘气和笑笑套圈比赛的问题。现在,老师提一个建议,下课后,请同学们自由组合,也进行一次套圈比赛,把比赛的情况记录下来,下节课大家汇报一下。

练习设计:教材第3页。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9 2194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