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教师解读版语文新课标的心得体会范文【优推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551061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教师解读版语文新课标的心得体会范文【优推8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教师解读版语文新课标的心得体会【第一篇】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20xx版新课标中凝练了语文的核心气,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彰显了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

意识决定行动。我们心中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渗透到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点滴中。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语文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挖掘教材中的美,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让学生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进一步促进全面的素质教育。

教师解读版语文新课标的心得体会【第二篇】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深切感受到这一变革对于教育教学的巨大影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重新审视和解读了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深感新课标的改革使得语文教学更加科学、实用和人文。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入研究新课标,希望能够更好地利用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来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

首先,新课标明确了语文学习的目标与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语文,培养学生多元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诗歌中,我鼓励学生通过欣赏、背诵和演绎来感受诗歌的美。通过学习新课标,学生的学习乐趣增加,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不断提高,这使得他们在学习中能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其次,新课标提供了更新、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驱动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我在教学中更注重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运用,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来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我也鼓励学生在课外积极参与各种语文社团活动,如朗诵比赛、写作比赛等,通过参与比赛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和综合运用能力。

第三,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多读、多写,通过写作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学习文言文时,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写作任务,鼓励学生进行文言文改编、写作延续等创新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第四,新课标加强了学与教的衔接,强调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结合。在我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例如,在教学阅读理解时,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分析,通过网络等媒介寻找相关资料,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水平。

最后,新课标也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养。作为一名教师,我不断学习和更新教学理念,并参与各种教育培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课后,我会通过反思总结,与同事交流,不断优化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服务。

总之,新课标为语文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了语文教学的全面发展,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服务。通过研究新课标,我深感新课标的改革不仅仅是对课程的调整与更新,而是对我们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对于培养新时代优秀人才的有力保证。同时,也希望能够积极倡导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新课标改革,为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和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

教师解读版语文新课标的心得体会【第三篇】

20xx年4月21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终于颁布了。与20xx年版的课程标准比较,修订的力度变化之大,是教育界全体有目共睹的。我在认真听取了核心专家对该课程标准的权威解读之后,我的心得与思考如下。

本次新课标修订中最亮眼也是最鲜明的改变就是强化了课程教育中的育人导向,首次点明了语文教育学科的“核心素养”。相较于传统的“三维目标”,该新课标修正则主要围绕着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此外,新课标在课程内容结构上进行了修正,将语文教学能力作为核心,把其它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实践活动推到了辅助或者附加的地位,并且设置了与此相配的六个不同的任务群,分别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和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最后,新课标之中加入了对学业质量的评价,具体阐述了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应该达到的学业成就。

作为小学教师,一名教育工作者,深刻地认识到此次的《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等方面,相较于以往更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不仅应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还要能能够和谐地把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既能让学生充分阅读,又能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阅读的作用。

我们首先要依托新课标中的课程结构和育人目标,明确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准确理解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围绕学习主题,以学习任务为导向,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资源,设计基于大任务、大单元、真实情境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内容学习和思维发展的整合,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统筹安排教学活动;注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培养学生未来学习、生活和发展所需的基本素养。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在教学工作中,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两点。

首先,要善于开拓学生的思路。要开拓学生的思路,就必须重视诱发因素的选择和运用。我们知道,不诱不发,诱导得好,就会思绪绵绵,言辞滔滔。诱因范围广泛,一书一画等等,都可以用之诱发引导,打开思路。情景教学是集成“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教师应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创设情景教学,在情景中展开联想的彩翼。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通过语言、实物、音乐、图画、表演、生活,把学生带入教材描写的情景中,激情引趣,启发想象,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心理学家通过实践证明,人们的思维有一种套用习惯的定式倾向,这种倾向愈强,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越单调,思路就越狭隘、呆板、就不能进行灵活的创造性的思考。在教学中当学生一时思路阻塞,跳不出定式的影响,老师就要看准时机,巧妙地加以引导,挑起争论,激起波澜,让他们从迷茫困惑中一下子豁然开朗,越思越勤、越思越精、乐趣无穷。

其次,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1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所以,就需要我们老师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正好这个学期听了几堂公开课,我得到一点感触,老师要上好一堂课除了熟悉教材、抓住重点,教师的教学方法很重要,课堂问题的设计也是能体现出这堂课上得成功与否的关键。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

新课程标准像石,敲出星星之火,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前行,我们才不会迷失前进的方向!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教师解读版语文新课标的心得体会【第四篇】

在推行新课程标准之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有了较大地转变,你知道解读新课标的。

听了王老师关于新课标的解读,特别是新课标下第一学段有效阅读教学策略分析,使我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能更好的指导我的教学,有效合理的使用教材,开发教材,更加透彻的了解低段孩子的特点,使课堂变得轻松高效。我收获了很多很多。

汉语文学习,识字是基础。没有足够数量的识字基础,很难开展有效的阅读活动。因此,第一学段的阅读,必然要基于充分扎实识字的基础上。于识字而言,阅读的文章是识字的载体,其表情达义居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因此,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策略应该体现以下特点。

(一)基于识字写字的阅读教学。

识字原本是为阅读服务的,但是在起始阶段,学生识字量不够的情况下恰好相反,阅读要为识字服务。听读识字,在朗读中识记生字。低年级学生朗读课文要做到字字过目。识字是第一学段教学的重点,课文更多时候是识字的情境。阅读是以朗读感受为主要形式伴随着识字进行的。课程标准中指出,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在教学中,“朗读课文的要求应尽可能低些,以听入手,以带读、跟读和指读为主,重在培养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字字过目,出声朗读,边读边有意识的记忆生字”。听读、带读、跟读都强调老师的示范作用。对于识字不多的孩子来说,如果直接读文,很难把句子读通顺,既起不到读懂文章的目的,更容易导致顿读和唱读。所以,学习开始由老师示范朗读是必要而且是必须的。通过老师的示范帮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理解故事内容,初步感受文章情趣。同时,这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感也有着重要作用。听读过程中,学生宜同时轻声跟随并指读课文,在听读的过程中进行识字。

第一学段选文浅显易懂,主要是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识字环境,使学生不孤立、枯燥地学习单个汉字。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多带领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认识生字,了解课文内容。当然,作为检验并形成独立识字能力,还应该进行单个字的认读练习,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

(二)以教读、感受为主的阅读教学。

第一学段应该以读为主展开阅读教学。前面已经提到教读要注意范读、带读、跟读,在这里还是要强调这样几方面:首先要读准确,准确不只是把音读准,关键是逻辑重音,要把句子读通顺。其次是先有感受再有感情朗读,没有感受就谈不上感情,必然导致矫情造作的读。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应注意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较难理解的课文,采用教师带读,学生跟读;教师范读,学生仿读的形式。以对话为主的课文,采用分角色朗读。描写景物的课文,采用轻声地自主欣赏性读和全班自主朗读后集体交流的形式读。情节生动的课文,采用表演的形式。为了激发兴趣,可将竞赛、游戏等贯穿“读”的始终。

以读为主,并不是不理解,而是要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语言环境,在读中理解一些生字新词的意思,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背诵、表演等方法,帮助学生积累词句,并在语言环境中初步体会句号、逗号、感叹号及问号的用法,了解一些语文基础知识。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要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尤其是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应认真解答。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打消学生的顾虑,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读文中的真实问题。

(三)自主表达下的阅读教学(乐于与人交流)。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乐于与人交流感受”,这即是一种语文实践。因此,在朗读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孩子表达的欲望,积极与同学交流感受、联想、想象。大胆表达,说真实的想法。作为老师要格外注意保护孩子表达的积极性,同时应该意识到,既然是感受,那么一定是个性化的,也就没有对与错。因此,教师不应该否定学生的感受,而应该作为倾听者认真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发言,并把相应的感受送到朗读中去,促进学生的理解。

图文结合是有效促进理解与表达的好方法。第一学段的课文大多图文并茂,图画内容是对课文内容有益的补充。无论是识字、学词,还是理解感受,都有极大的帮助。

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课程标准还提出“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教师应大力提倡课外阅读,并积极在校内为学生创设读书的环境、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时间引导学生阅读,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课外阅读收获的舞台,从而激励学生保持主动阅读的积极性。

总之,听完本次讲座,使我对课标,对教材,对学生都有了新的认识,新的理解,受益匪浅,一定要好好的消化吸收。

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学生的行为表现,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即使关注教师的行为,也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的讨论、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

这种“以学论教”的评价体系,要求我们教师备课方式要有根本性的转变,首先要更多的考虑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映,并思考相应的对策,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的再现教材,备课时要了解学生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也只有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真正上好“以学论教”的每一堂课。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观念的转变。从关注“教”到关注“学”课堂教学评价中心的转移,将促使教师重新反思一堂“好课”要求教师具备的教学能力是什么?“以学论教”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更为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些什么和感受到了些什么等等。教师的板书和口语能力不再是一堂好课的必要条件了。只要这位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板书也许是学生来写,总结也许是学生来说,这依然是一堂好课,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

可见,教师需要对“教学能力”进行新的思考和认识:对教材的把握能力是必要的,但似乎不够,自主实践将会引发学生行行色色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储备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此外,更具挑战的是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课堂管理能力是必要的,但是似乎又有些不同了,安静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参与,热闹又是课堂纪律的大敌,如何能让学习在“热闹”中“有序”的进行是教师课堂管理的新课题;课堂环节的设计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又不同,不能完全按事前设计的环节进行,要富有弹性,以便随学生的表现来灵活调整,更关注的教师的随堂机智。总之,以往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囚犯,其内涵正在一点点发生着“重心得转移”和变化。

因此,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是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课堂的概念需要重新书写,课堂教学的活动需要重新规划,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需要重新规范。事实上,只有深刻变化了的课堂,才能承载新课程的企盼,也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之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进一步说,变革课堂,是实施新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不可推卸的主要职责。我们地理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转变现行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及其相关的教学管理的传统做法.

尽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是对原实验稿的完善,通过仔细认真的学习,我们会发现其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所彰显的基本思想和精神。其中,有的是坚守、重申,有的是调整、改进,有的是补充、增加。比如:关于语文课程性质定位和基本特点的问题,关于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目标的问题,关于语文课程具体内容的问题,关于课程实施建议的可操作性问题,关于语文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的问题,关于识字写字教育的问题,关于课程标准体例和语言表述的问题。课标在习作教学、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等方面也做出了诸多调整,比如强调习作的低门槛,突出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要求‚设计的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要体现语文特点,内容适量,便于实施‛,等等。这些基本思想和精神聚焦在几个核心概念上,这几个核心概念形成了新课标的核心范畴。就是:语文特质语文素养语文实践—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所以,对新课标的领悟和践行,不妨从深入理解、准确把握这几个核心概念入手。

一、语文特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

语文课程究竟是什么样的课程?语文课程的特质是什么?这是一个长期争论无定论的问题,许多语文教师强烈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能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经过讨论修订,新的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作了如下修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显然,这一慎重研究、修改后的表述,把语文课程的特质聚焦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进而突显了‚实践性‛和‚综合性‛。与此同时,课标又坚守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一‚基本特点‛。这样的表述,我以为,就会把大家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争论中摆脱出来,又引导大家把目光投向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去关注和研究语文的特质。无疑这是重要的,又是智慧的,其实叶圣陶老先生早就揭示了语文的特质: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两个观念,其一便是‚在教学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可忽视,而方法尤其应当注重‛。他进一步指出了‚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便是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便是要重视语文的形式和方法‛。我觉得称其为‚核心目标‛一点不夸张。也揭示了语文的特质。所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当统一于此——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

可以这么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不断彰显着语文的特质,让语文成为语文。但长期以来,直至现在,语文教学只重视内容而忽略方法,忽略形式,忽略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现今,新课标的颁发,我们更应当坚定不移地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下足功夫,让语文真正归位。

二、语文素养:语文的‚核心任务‛大家都会清楚地记得,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这样的规定和表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修订稿保留了这一表述。这是一种坚守。也道出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的特质,而围绕这一特质展开的任务是‚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所以说这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

到底什么是语文素养?各有各的理解,课标修订组负责人温儒敏教授是这样说的:‚‘语文素养’这个概念,体现一种新的更阔大的教育视野。课程标准所说的‘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温儒敏教授把语文素养界定在三个重要方面:听说读写能力、文学文章的学识修养、人格修养。而这三个方面,都离不开语文的特质,即‚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因此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应当是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

三、语文实践:语文教育的基本方式。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认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课标的第一核心概念,‚语文素养‛是第二核心概念,而‚综合性、实践性‛则是第三核心概念。实践性与综合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实践的东西往往具有综合性,所以我认为实践是语文教育的基本方式。

说到语文实践,自然想到惯常使用的‚训练‛。提到‚训练‛记得钱梦龙先生有过这样的提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位主线。净不是针对语文来讲的,但相当一段时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一定的影响,说课、评课都好引用。从现今的新课程标准的角度来看,如果语文教学以训练为核心,或曰以训练为主线是不行的,训练只是语文实践的一种方式,‚语文实践‛这一概念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都大大超过了语文训练,语文实践的形式、方式更丰富、更开放。比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些学习方式、实践方式,使知识‚活‛了起来,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这些能力学生是可以带得走的。根据以上认识,语文训练现在虽然仍在语文新课程中,但‚训练‛一词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频繁出现。

教师解读版语文新课标的心得体会【第五篇】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的改革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新课标的出台,意味着教育的创新和进步。在我的教育工作中,我深刻地理解到了新课标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启示和心得体会。

首先,新课标要求教师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在过去,教师往往只需要传授知识,让学生背诵和记忆。但现在的新课标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面对不同的学生个体,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要注重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教师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新课标要求教师具备更广泛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和学习。

其次,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育的中心,他们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通过实践和探究的方式来学习。在新课标下,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获取知识。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们对新课标的学习方式更加感兴趣,他们乐于在实践中探索,善于解决问题。这让我对新课标的价值和前景充满信心。

再次,新课标注重课程设置的整体性和网络化。新课标强调各门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内在的联系,要求教师把各门课程知识进行有机地融合和整合。在课程设置上,新课标要求建设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在课程设计中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来提供更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这样,学生就能够从多个渠道获取知识,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在我的班级里,我积极探索新课标下的课程设置方式,努力将各门课程融会贯通,并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辅助。这样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最后,新课标提倡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新课标要求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如开展小组讨论、作品展示、个人报告等,从而能够更好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评价方式的个性化也是新课标的一项重要要求。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优势都不尽相同,在评价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和多元化。新课标提倡奖励多样性,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一些新课标下的评价方式,如小组合作评价,学习档案评价等,学生们对这种评价方式反响热烈。他们感到自己更受重视,也更有动力去学习和进步。

总之,新课标的出台对我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和启示。它要求我们教师承担更多的责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整合和网络化课程设置,以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评价方式。我相信,只有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育才能真正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出合格的新时代人才。我将一直努力地学习和探索,为新课标下的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解读版语文新课标的心得体会【第六篇】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修养有着极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推出,语文教学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在实践中,我深感新课标的解读对于教学的指导意义和学生的学习提升具有重要的价值。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阐述我对“语文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首先,新课标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新课标明确了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核心任务,强调要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合作性思维。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在阅读中进行分析、评价和思考,通过多角度的思考,促使他们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其次,新课标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阅读材料中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价值观念。通过开展课外阅读、文化展示等活动,让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方式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第三,新课标注重学科知识与学科能力的统一。新课标明确了学科知识与学科能力的统一要求,强调要贯彻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我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中心,借助多媒体技术、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语言,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表达。

第四,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新课标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通过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图书馆,参加写作比赛、演讲比赛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语文学科的实用性和魅力。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

最后,新课标注重创新教学的探索。新课标明确了创新教学的方向,鼓励教师通过创新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讨论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创新教学,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显著提高,他们更加愿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主动思考和表达。

总而言之,对于语文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我深感新课标的推出是对语文教育的一次改革和提升。新课标明确了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的重要性,注重学科知识与学科能力的统一,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教学的探索。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到新课标的指导意义和价值,通过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我相信,在新课标的推动下,学生的终身发展将得到更好的保障。

教师解读版语文新课标的心得体会【第七篇】

尽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是对原实验稿的完善,通过仔细认真的学习,我们会发现其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所彰显的基本思想和精神。其中,有的是坚守、重申,有的是调整、改进,有的是补充、增加。比如:关于语文课程性质定位和基本特点的问题,关于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目标的问题,关于语文课程具体内容的问题,关于课程实施建议的可操作性问题,关于语文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的问题,关于识字写字教育的问题,关于课程标准体例和语言表述的问题。课标在习作教学、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等方面也做出了诸多调整,比如强调习作的低门槛,突出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要求‚设计的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要体现语文特点,内容适量,便于实施‛,等等。这些基本思想和精神聚焦在几个核心概念上,这几个核心概念形成了新课标的核心范畴。就是:语文特质语文素养语文实践—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所以,对新课标的领悟和践行,不妨从深入理解、准确把握这几个核心概念入手。

一、语文特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

语文课程究竟是什么样的课程?语文课程的特质是什么?这是一个长期争论无定论的问题,许多语文教师强烈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能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经过讨论修订,新的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作了如下修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显然,这一慎重研究、修改后的表述,把语文课程的特质聚焦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进而突显了‚实践性‛和‚综合性‛。与此同时,课标又坚守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一‚基本特点‛。这样的表述,我以为,就会把大家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争论中摆脱出来,又引导大家把目光投向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去关注和研究语文的特质。无疑这是重要的,又是智慧的,其实叶圣陶老先生早就揭示了语文的特质: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两个观念,其一便是‚在教学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可忽视,而方法尤其应当注重‛。他进一步指出了‚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便是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便是要重视语文的形式和方法‛。我觉得称其为‚核心目标‛一点不夸张。也揭示了语文的特质。所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当统一于此——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

可以这么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不断彰显着语文的特质,让语文成为语文。但长期以来,直至现在,语文教学只重视内容而忽略方法,忽略形式,忽略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现今,新课标的颁发,我们更应当坚定不移地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下足功夫,让语文真正归位。

二、语文素养:语文的‚核心任务‛大家都会清楚地记得,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这样的规定和表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修订稿保留了这一表述。这是一种坚守。也道出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的特质,而围绕这一特质展开的任务是‚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所以说这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

到底什么是语文素养?各有各的理解,课标修订组负责人温儒敏教授是这样说的:‚‘语文素养’这个概念,体现一种新的更阔大的教育视野。课程标准所说的‘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温儒敏教授把语文素养界定在三个重要方面:听说读写能力、文学文章的学识修养、人格修养。而这三个方面,都离不开语文的特质,即‚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因此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应当是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

三、语文实践:语文教育的基本方式。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认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课标的第一核心概念,‚语文素养‛是第二核心概念,而‚综合性、实践性‛则是第三核心概念。实践性与综合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实践的东西往往具有综合性,所以我认为实践是语文教育的基本方式。

说到语文实践,自然想到惯常使用的‚训练‛。提到‚训练‛记得钱梦龙先生有过这样的提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位主线。净不是针对语文来讲的,但相当一段时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一定的影响,说课、评课都好引用。从现今的新课程标准的角度来看,如果语文教学以训练为核心,或曰以训练为主线是不行的,训练只是语文实践的一种方式,‚语文实践‛这一概念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都大大超过了语文训练,语文实践的形式、方式更丰富、更开放。比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些学习方式、实践方式,使知识‚活‛了起来,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这些能力学生是可以带得走的。根据以上认识,语文训练现在虽然仍在语文新课程中,但‚训练‛一词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频繁出现。

教师解读版语文新课标的心得体会【第八篇】

一场场精彩讲座,我获得了思想的重生和心灵的洗礼。通过专家引领,我进一步领会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对语文教学有了深入的理解与思考与学习、反思体会,通过线上学习新课标,老师们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新课程标准在“双减”政策下如何落实?吴老师通过详细的解读,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重新提升了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认识与把握,极大地开阔了视野。

以前的我,对教材研究不够,教学设计不精,课堂教学的方法有待改进,对课堂教学改革建议中的课堂教学基本流程理解片面,致使有的课堂教学环节安排不科学;旧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教学过程注重于教而学的重视不够;结果学生的语文思维训练不够,能力提高缓慢,情感熏陶不深入。

通过学习,我真正了解了现行教材在内容体系、活动方式、组织形式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留给教师较大的空间,教师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更需要深入地研究教材,只有进行个性化的'整合与重组,才能使教材的使用得心应手。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认真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根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习环节完整,联系紧密,衔接自然。课堂教学要能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完整地呈现出来,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解决什么问题”,注意对学生加强训练,数量要合理、梯度恰当,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总之,通过本次对于新课标的学习,更加坚定了自己立足课堂教学,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与研究的信念,让我明确了自己今后课堂教学中需要改进与努力的方向。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9 255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