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观看纪录片教育强国有感心得体会范文大全【范例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353085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观看纪录片教育强国有感心得体会范文大全【范例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观看纪录片教育强国有感心得体会大全【第一篇】

近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了四集纪录片《教育强国》。纪录片以真实的史料、鲜活的故事、典型的案例,全方位、多层次地讲述了新中国教育70年走过的非凡历程,展示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并以教育为切入点,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越性。该片可谓一部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影像史,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水准。

首次全景式呈现新中国教育成就。

近年,教育题材的纪录片并不少见,但《教育强国》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风雨历程为纵轴,中国教育发展的各大领域、各个方面为横轴,全景式地呈现教育战线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这在纪录片中却是首创性、独创性的,具有很强的档案价值和现实意义。《教育强国》篇幅不长,但贯通历史与现实,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从“211”“985”“双一流”到国际化交流,从公平教育、素质教育到特殊教育,可谓包容教育之万象。

为了容纳如此丰富的内容,该片在结构上亦有独到之处。前两集以纵线叙事为主,先后讲述从1949年到1977年,伴随着会主义事业的探索前进,中国教育事业开辟了新的历史,使中华民族的面貌焕然一新;以及从1978年到20xx年党的xx大召开,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中发挥着基础和支撑作用。后两集则以横向叙事为主,分别聚焦教育公平、均衡教育以及教育创新、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等主题。全片在结构上纵横有序、构思精巧,既各有侧重又浑然一体。

在反映成就的同时,《教育强国》的立意高远,深刻阐释了取得成就背后的原因和必然。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新中国在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包括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等。这一立意贯穿于全片之中,体现在每一个教育事业重大成就的背后。

数据资料详实,注重用事实说话。

纪录片以70年为周期,用准确的数据和详实的资料,表现了中国从文盲、半文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历史跨越。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的亿人民中80%是文盲,文盲人口达4亿,通过开展扫盲运动和识字活动,到1964年,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下降到52%,上亿人口的脱盲。片中还有大量体现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客观数据,包括经过70年努力中国已建成拥有1672万教师,亿学生的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自20xx年起,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年保持在4%以上;20xx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以来,要求适龄特殊儿童、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5%以上等。纪录片用事实反映了新中国教育的历史伟绩,以及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

详实的资料还体现在主创人员对历史影像准确、丰富的运用上。以第一集《立国之本》为例,片中剪辑了大量高质量的历史影像资料,除了新闻片外,还采用了纪录片《祁建华快速识字法》《直上云霄》的镜头,同时融合了富有时代特征的秧歌剧、电影以及歌曲等表现元素,生动形象地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普及教育的艰苦努力。这些历史资料与反映当今中国教育诸多方面步入世界先进行列的影像相对比,令人不禁感慨万千,满怀自豪与骄傲。

注重故事表达,饱含人文关怀。

纪录片《教育强国》虽结构宏大、立意高远,却避免一味高举高打、抽象说理,而是注重发挥纪录片叙事的特点,从生动鲜活的人物故事切入,以点引面、点面结合,大为增强了可看性和感染力。从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脱盲发表文章,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回忆毛主席在莫斯科勉励青年学生的动人场景;从本在宁夏戈壁草原务农的姜德文在恢复高考后幸运入选第一批大学生,到马中骐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从广西农村留守儿童蓝海洲求学条件的显著改善,到家庭条件很差的河北考生庞众望受惠于定向招生计划入读清华大学……一个个触动人心的人物故事表达,饱含着对普通个体的人文关怀。纪录片以事立论,从故事表达自然递进到观点宣扬,使观众感受到教育的力量,感受到党和政府为教育建设付出的努力。

精编典型案例,体现教育创新。

除了讲述教育战线取得的成就外,纪录片《教育强国》视野开阔、展望未来,反映当代中国教育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重大问题。在表现手法上,该片精编了全国各地的典型案例,体现了教育工作者们锐意创新的努力,力图引发观众对教育事业未来发展以及亟待改进、完善方面的思考。例如浙江安吉县幼儿园所独创的安吉游戏,点亮孩子天性,让孩子从游戏中不断挑战自身潜能,成为中国学前教育在世界舞台的名片之一。此外,还有北京八中坚持了30多年的素质教育实践,浙江杭州富春七小提倡让孩子亲近田野的“新劳动教育”,上海中学校长提出将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在校园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等。在这些创新案例中,教育正在不断改进、完善,不再只停留于课本的文化知识,更重在提升人的全面素养。观众观看以后,将颇有启迪与受益。

观看纪录片教育强国有感心得体会大全【第二篇】

“扫盲识字班,今天开学了,上学的男和女,早早就来到,学文化、学政治,专心听课,天下的大事情,我们能知道……”这是1950年代流传在山西晋城的扫盲识字歌。

新中国成立之初,基础教育薄弱,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到20%,初中入学率仅为6%,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人数只有万人。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高达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都找不出一个识字的人。扫除文盲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确定了逐步改革旧教育的方针步骤和发展新教育的方向,提出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普及与提高结合,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普及为主。1950年,毛泽东在《人民教育》创刊号上题词:“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

1951年10月,中央军委为提高的素质和战斗力,在全军进行文化大练兵。毕业于中原军政大学的祁建华,当时是第二野战军某军文化干事,曾参加过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在向大西南行军作战途中,他开始研究速成识字的教学方法。

这次文化大练兵,祁建华准备下功夫教战友识字。他以汉语注音符号为“拐棍”,制定了一套速成识字方案。起初,他向战友们说每天要教40个字,大家觉得太多了,可用了祁建华的识字法后,都进步明显。一个文盲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学会1000多个常用汉字,并且能读报。这个识字教学方案被称为“祁建华速成识字法”。

12月,总政治部通告全军广泛推行“速成识字法”。西南军区政治部决定给祁建华记特等功一次,并授予“模范文化教员”称号。

1952年5月,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开展“速成识字法”的教学实验工作。11月,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成立,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扫盲运动开始了。

1954年,山东省莒南县高家柳沟村团支部办起了“记工学习班”。高家柳沟村有三百多户人家,全村只有9个人识字,团支部选了7个识字青年当记账员,但他们识字不多,经常把账记成“糊涂账”。团支部办起识字班,请四位高小毕业生教大家,首先从社员的名字、各种农活与农具词汇教起。

“做什么,学什么”,白天下地干活忙,晚上集中起来学习。毛泽东称赞这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看了这种情况,令人十分高兴。”

经过三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到1950年代末,全国已有近三千多万人脱盲。这期间,中国的教育体系逐步建立发展起来,人民群众精神面貌得到很大改变,为大规模展开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人才储备。

与改革开放一起到来的,是中国人思想的“破冰”。1977年5月,邓小平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重新点燃广大科学和教育工作者的希望,中国教育事业发展迎来新契机。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在开幕式上说,“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1980年,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19岁的支月英得知奉新山区缺乏师资,不顾家人反对,来到泥洋村教书。交通不便,她经常徒步十多公里,将课本、教具背回村。学生多是留守儿童,“支老师”因此也成了“支妈妈”,早上要负责叫醒学生,晚上还要抽出时间辅导功课。

1985年5月,党中央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中小学教育经费增加,办学条件得到改善。至20秋,全面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

30多年过去了,组织上考虑支月英常年在山区教书,身体不好,要调她下山到中心小学教书。可比泥洋村更加偏远的白洋村村民联名上书请她来村里教书,支月英便继续扎根大山。在奉新山区,支月英教育了整整两代人。

20,中国向世界宣告,全面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任务,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学有所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成为现实。

党的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国家发展大局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深化改革,不断加大投入,教育规模逐年扩大,中国教育的总体水平迈进世界中上行列,成为世界教育大国,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和创新创造活力。

高等教育是中国教育的战略制高点。中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简称为计算机系),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创办的自动控制系,当时定向为国家的核工业和航天工业培养人才。改革开放之初,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选派了一批年轻学者出国进修,了解学科前沿动向。经过几十年发展,成为计算机学科领域教学、科研综合实力强,影响力大的机构。

几年前,清华大学组织对计算机学科开展首次国际评估。以图灵奖获得者约翰·霍普克洛夫特教授任主席的国际评估专家委员会认为,“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已经崛起成为世界级的计算机科学研究与教学机构之一”。

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有一支本科生完全根据兴趣组成的超算团队。几年前,超算团队已首次实现了世界三大国际大学生超算竞赛的冠军“大满贯”。年,计算机系大三学生于纪平作为队长,带领95后小伙伴们参赛。他们不但要自行组装机器,还要在48小时内自行搭建计算机集群系统,并进行6个应用程序的性能比拼。良好的理论功底、极强的动手能力,使团队又一次实现了“大满贯”。

这一年,也是清华大学计算机学科成立60周年,us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清华大学计算机学科历史性地获得了第一。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1/5,位居世界第一,正向普及化阶段快速迈进。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彻底改变了教育底子薄、整体落后的状况,建立了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中国教育面貌焕然一新。2018年,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学前教育毛入园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各级教育普及程度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年,新增劳动力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48%,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年以上,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亿万人民通过受教育实现了完善自身、改变命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的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70年来,教育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面貌,决定了中国的今天。新时代赋予中国教育事业前所未有的重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仍需要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源和人才支撑,教育也决定着中国的明天。

为全面反映新中国教育事业的探索与前进历程,展示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联合摄制的四集专题片《教育强国》11月5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晚8点档首播,每天播出两集。

全片共四集,分别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以鲜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

该片对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跨越式成就进行了系统总结,生动展现了新中国教育从总人口80%都是文盲半文盲的薄弱基础起步,到如今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亿人、专任教师1670多万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年保持在4%以上,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正一路向着教育强国迈进的奋斗历程。

据悉,该片摄制团队赴上海、山东、贵州、海南等14个省份教育一线,采访了65位亲历者、一线师生和专家学者,通过镜头定格中国教育的时代风采。

第一集主要内容: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也是一个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不仅寄托着个人成长的希望、家庭的希望,也承载着一个国家发展的希望。中国教育的发展,铭刻着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艰辛探索,也铭刻着属于这一代人的荣光。

第二集主要内容:中国在全世界人口最多的9个发展中国家中,率先实现全民教育目标,创造了人类教育史上的奇迹!中国教育,背负着国家使命,承担着民族重任。风雨兼程,一路前行。

第三集主要内容:教育是奠定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基石,党的召开以来,中国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个个教育故事,呈现了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指引下,中国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变革历程。在偏远农村,在课堂一线,在实训现场,中国各类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各学段普及水平持续提升,教育公平迈出稳健步伐,教育保障条件不断改善,师资队伍质量不断提升……所有努力,让中国教育事业凸显出全新的时代格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人才支撑。

第四集主要内容:在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面向未来,当代中国教育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重大问题,正在展开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变革和探索。

思想政治课创新形式,为学生插上思想的翅膀;以安吉游戏为代表,中国学前教育在改革创新中焕发出中国特色和时代风采;随着劳动教育生动实践的开展、网络技术等创新应用,基础教育领域更加突出公平、变革,育人效果举世瞩目;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成就、职业教育发展的全新局面、中国教育国际交流与对话形成新格局……各领域的深入变革与砥砺前行,共同勾勒出当代中国教育勇担时代重任、以创新开启未来的气魄与格局。

观看纪录片教育强国有感心得体会大全【第三篇】

1月5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联合摄制的专题片《教育强国》播出。该专题片共4集,分别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专题片以鲜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展示了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专题片的热映,在全国教育系统引起强烈反响。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凤义表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获得巨大发展,人口素质显著提高,为我国经济奇迹创造了重要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正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关键课程的作用,提升课程质量,增强课程吸引力,努力培养合格的、有信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建国初期数以万计的人通过学习,改变了个人命运,国民素质整体提高。”江西省玉山县凤凰小学校长王丹说,“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如何让更多孩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我们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为学生成长打好精神底色,构建更加科学的课程体系,更加关注贫困学生、留守儿童,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优质教育。”

“我为新中国教育事业所取得的跨越式成就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教体局局长许俊良说,“今后,我们将继续坚守教育理念,心怀教育梦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新时期人民满意的教育。”

“这是新中国教育温暖而有力量的回忆。”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征街小学校长杜忠成说,“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赋予了今日教育人前所未有的重任。使命在肩,我们要立足当下,不忘教育初心,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写好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奋进之笔’。”

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党委副书记郑中兵说:“经过新中国70年的发展,我们成为教育大国,正奔跑在教育强国的路上。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牢记为党育人初心、勇担为国育才使命,在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征程中,书写教育工作者的华章,不负人民教师的称号。”

“我们要用心做教育,让更多的农村孩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成就未来。”扎根乡村教育的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湖村小学教师尤圆圆说。

“观看专题片,我们既看到了新中国教育经历的曲折、坎坷,同时也为70年中国教育的发展而欢欣鼓舞。未来,我们将回归教育本源,推进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大优质义务教育资源供给,满足不同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振师道尊严。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征途上走好愈加坚定的步伐。”安徽省宁国市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胡正平说。

11月6日晚,央视一套播出专题片《教育强国》第四集《面向未来》。三亚学院结合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建设,发展旅游学科专业,培养特色旅游人才的办学成就获得关注和报道。

专题片报道:“民办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始终是一支活跃力量,始建于的三亚学院,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开设高尔夫管理、邮轮管理等专业,不仅解决了当地旅游人才稀缺问题,而且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提升了学校的育人效果。”

三亚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会展专业学生王妍苏接受采访时说:“在大学期间,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实践机会,比如三亚目的地旅游博览会、博鳌亚洲论坛,我们都参与到其中。正因为这些经历,为我们的就业提供了基础。”

三亚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院长杨玉英表示,三亚学院紧紧围绕旅游新业态对接人才培养,学校还作为全省牵头高校,在会展专业、旅游产业(酒店管理)、文化产业(文化与旅游协同发展)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创新。

围绕旅游人才培养的“换代升级”,三亚学院推动并加强学科融合,整合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盛宝金融科技学院、信息与智能学院等力量,围绕“旅游+金融”、“旅游+信息智能”,走出了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并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

《教育强国》专题片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联合摄制,全片分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旨在全面反映新中国教育事业前进历程,展示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

观看纪录片教育强国有感心得体会大全【第四篇】

“扫盲识字班,今天开学了,上学的男和女,早早就来到,学文化、学政治,专心听课,天下的大事情,我们能知道……”这是1950年代流传在山西晋城的扫盲识字歌。

新中国成立之初,基础教育薄弱,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到20%,初中入学率仅为6%,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人数只有万人。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高达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都找不出一个识字的人。扫除文盲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确定了逐步改革旧教育的方针步骤和发展新教育的方向,提出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普及与提高结合,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普及为主。1950年,毛泽东在《人民教育》创刊号上题词:“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

1951年10月,中央军委为提高的素质和战斗力,在全军进行文化大练兵。毕业于中原军政大学的祁建华,当时是第二野战军某军文化干事,曾参加过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在向大西南行军作战途中,他开始研究速成识字的教学方法。

这次文化大练兵,祁建华准备下功夫教战友识字。他以汉语注音符号为“拐棍”,制定了一套速成识字方案。起初,他向战友们说每天要教40个字,大家觉得太多了,可用了祁建华的识字法后,都进步明显。一个文盲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学会1000多个常用汉字,并且能读报。这个识字教学方案被称为“祁建华速成识字法”。

12月,总政治部通告全军广泛推行“速成识字法”。西南军区政治部决定给祁建华记特等功一次,并授予“模范文化教员”称号。

1952年5月,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开展“速成识字法”的教学实验工作。11月,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成立,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扫盲运动开始了。

1954年,山东省莒南县高家柳沟村团支部办起了“记工学习班”。高家柳沟村有三百多户人家,全村只有9个人识字,团支部选了7个识字青年当记账员,但他们识字不多,经常把账记成“糊涂账”。团支部办起识字班,请四位高小毕业生教大家,首先从社员的名字、各种农活与农具词汇教起。

“做什么,学什么”,白天下地干活忙,晚上集中起来学习。毛泽东称赞这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看了这种情况,令人十分高兴。”

经过三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到1950年代末,全国已有近三千多万人脱盲。这期间,中国的教育体系逐步建立发展起来,人民群众精神面貌得到很大改变,为大规模展开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人才储备。

与改革开放一起到来的,是中国人思想的“破冰”。1977年5月,邓小平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重新点燃广大科学和教育工作者的希望,中国教育事业发展迎来新契机。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在开幕式上说,“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1980年,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19岁的支月英得知奉新山区缺乏师资,不顾家人反对,来到泥洋村教书。交通不便,她经常徒步十多公里,将课本、教具背回村。学生多是留守儿童,“支老师”因此也成了“支妈妈”,早上要负责叫醒学生,晚上还要抽出时间辅导功课。

1985年5月,党中央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中小学教育经费增加,办学条件得到改善。至秋,全面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

30多年过去了,组织上考虑支月英常年在山区教书,身体不好,要调她下山到中心小学教书。可比泥洋村更加偏远的白洋村村民联名上书请她来村里教书,支月英便继续扎根大山。在奉新山区,支月英教育了整整两代人。

中国向世界宣告全面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任务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学有所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成为现实。

党的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国家发展大局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深化改革,不断加大投入,教育规模逐年扩大,中国教育的总体水平迈进世界中上行列,成为世界教育大国,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和创新创造活力。

高等教育是中国教育的战略制高点。中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简称为计算机系),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创办的自动控制系,当时定向为国家的核工业和航天工业培养人才。改革开放之初,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选派了一批年轻学者出国进修,了解学科前沿动向。经过几十年发展,成为计算机学科领域教学、科研综合实力强,影响力大的机构。

几年前,清华大学组织对计算机学科开展首次国际评估。以图灵奖获得者约翰·霍普克洛夫特教授任主席的国际评估专家委员会认为,“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已经崛起成为世界级的计算机科学研究与教学机构之一”。

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有一支本科生完全根据兴趣组成的超算团队。几年前,超算团队已首次实现了世界三大国际大学生超算竞赛的冠军“大满贯”。,计算机系大三学生于纪平作为队长,带领95后小伙伴们参赛。他们不但要自行组装机器,还要在48小时内自行搭建计算机集群系统,并进行6个应用程序的性能比拼。良好的理论功底、极强的动手能力,使团队又一次实现了“大满贯”。

这一年,也是清华大学计算机学科成立60周年,us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清华大学计算机学科历史性地获得了第一。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1/5,位居世界第一,正向普及化阶段快速迈进。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彻底改变了教育底子薄、整体落后的状况,建立了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中国教育面貌焕然一新。20,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学前教育毛入园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各级教育普及程度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年,新增劳动力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48%,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年以上,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亿万人民通过受教育实现了完善自身、改变命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的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70年来,教育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面貌,决定了中国的今天。新时代赋予中国教育事业前所未有的重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仍需要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源和人才支撑,教育也决定着中国的明天。

观看纪录片教育强国有感心得体会大全【第五篇】

“重生”这个片名起的好,曾经失败过不要紧,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也要做一只凤凰,涅槃重生!那《重生》观后感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观看纪录片教育强国有感心得体会范文大全【范例8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我是一名普通百姓,在我青少年时期,就熟悉了红军的事迹,特别是“会泽扩红”更加耳熟能详,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情结愈发强烈。在我眼里,红军能完成“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的长征,每一位红军将士都是英雄好汉。连外国人斯诺?索尔兹伯里都高度评价了红军长征。没有长征,就不能保存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就不会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也不会有新中国,更不会有现在改革开放的成就。

饮水思源,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也是我们纪念红军长征的动力,在红军长征某某周年之际,我们用自己的方式举行纪念活动,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为了把这感动一代代人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

有人可能会认为,当年穷人参加红军是为了有饭吃。确实是有这样的人,但是他们当了红军以后,其信念就不只是为了吃饭。我们在长征某年后的今天,仍然能深深地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巨大牺牲,“送郎当红军”绝不仅仅是为了吃饭而去的,而且有一些红军将领就出身于书香门第,家里有饭吃,他们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大众的解放扛起了抢。

假如仅仅为了吃饭,你就无法解释这样的故事,红军长征到咱们云南时,有12位红军伤员被敌人抓住了。敌人说,只要你们不当红军了,就可以放你们生路,不杀你们,但是这几位红军战士个个坚强不屈,敌人没有办法,就把红军伤员带到半山腰一个深不见底的地下河洞口,把前面两个伤员推到山洞里面,在后面的10位红军就说:“不用你们推,我们自己跳”。当地群众后来把这个洞叫“红军洞”,这个事迹刻在那个洞口的碑上。

我觉得,红军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在那个年代里,承担起了自己的历史责任。这种历史责任感,最值得我们纪念,也是今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最需要的。

什么样的精神让我落泪?那就是宁可牺牲自我,去保全集体的团队精神。从资料上见到当年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部队为红军垫后。掩护主力队伍撤退以后,他们只剩下四五百人。等到他们撤退的时候,湘江已经被国民党封锁了。他们又饿着肚子翻山越岭退回到湘西打游击。撤退途中,陈师长腹部中了敌人的子弹,他命令其他的战士撤退,自己来掩护,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非常得意,在抬着他去邀功的时候,陈师长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扯断,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9岁。这个故事让我流泪,长征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红军战士为了大部队的安全,牺牲了自己,如果一支军队,一个民族拥有这种精神,那就无坚不摧了。长征精神是一个宝库,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如果要问我,纪念长征的感悟是什么?我们今天纪念红军“长征”,已经没有了战火纷飞的氛围,某某年前艰苦程度甚至超乎我们的想像,但其精神却会永远激励着我们。毛主席曾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我想,人生可以平谈,但不能虚度光阴。这就是我的最大感悟。我们今后要继续发扬红军长征精神。遥望着眼前的山山水水,眼前总会浮现长征中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今天的纪念活动远远无法表达出我们对红军的崇敬之情。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榜样是最有力的引导者。学校党委组织了多家学院的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观看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发展的纪录片《重生》,这部四小时的精神大片,它向我们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因何而生、为何而立的历史,以及中国共产党人浴火重生、艰苦奋斗的历程。观看之后,我深深为之震撼和动容。

这部片子讲述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这一段历史,为了更好地讲清这段历史,影片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末帝溥仪退位开场,向我们展示了1921年建党前,中国社会的大背景以及中共成立的条件。

在旁白平实的讲述中,我看到了在建党前的那段峥嵘岁月里,这群有志青年为建党做出的不懈努力。在那段列强横行,军阀四起,混战连绵,生灵涂炭的日子里,没有人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道路;也没有人知道,谁能够带领中国人走出黑暗,走向光明。所有人心里都没底,只因为当时全中国的景象就是:万马齐喑。

但是此时,有一群人,怀着纯洁、纯粹、纯净的爱国热情,如同普罗米修斯,将珍贵的火种小心翼翼地移植到苦难的旧中国上。

为了追求光明,挽救衰朽的旧中国,不惜百死,这是何等的决绝和坚毅呢?如同巴金先生所说:“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火种是引来了,但如何让它越着越旺呢?毛主席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此言不虚。当然,在这“燎原”的过程中,曾有过大雪纷飞的寒夜,也有过冷心彻骨的狂风,它们都企图扑灭这萌芽一般充满着朝气,充满着生命力的火种。比如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发动的“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左倾”错误等。这些都使得我们精心培育的火种遭遇巨大打击,有时甚至奄奄一息。然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次次的打击并没有将共产党人击垮,反而使共产党人凤凰涅槃,获得重生,逐步从幼稚走向成熟。

经国大业,谁称英雄?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铁是愈锤炼愈坚韧的。”这些磨炼曾几乎将中国共产党击垮,但也正是这些磨炼造就了后来有理想、有目标、敢吃苦、重团结的全新的中国共产党。“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共产党的重生不是重复过去的足迹,而是怀着新的希望,开启新的征程!

看完这部影片,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不禁想到了自己。遥遥新征程,孜孜求索路,作为共和国的预备警官,我感到自己已身披戎装,长缨在手,随时准备接过前人留下的仍在发热的珍贵火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现自己的重生!

破晓之前,黑暗笼罩中国大地,进入19世纪中叶,这片传承五千年文化之地,由于封建统治腐败和西方列强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黑暗、经济凋敝、社会残破、民不聊生。唯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道路才能救中国于水火之中。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纷纷找寻救国图存之路,一次次失败,一次次爬起。俄国十月革命,一束红光刺破黑暗,给世界带来新事物,给中国带来了曙光。

红日初升,是任何黑暗势力、老旧势力也无法阻挡的光芒。在水汽氤氲的嘉兴湖面上,王会悟在船头徘徊,船舱内铿锵有力的《国际歌》飘荡在江南的湖光山色之中。当时,与会人员没有想到,中国人民也没有想到,这竟是那样重要的一场会议,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红日从江南烟雨中升起,那是希望,也是信仰。

狂风暴雨会遮住太阳,但心怀信仰的人会一直等待到云销雨霁,彩彻区明。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共产党遭到重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共产党遭受灭顶之灾、长征路上,每走一步就有天险敌兵、抗日前线,无数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艰难困苦,有人从共产党的队伍中退出,但是,许多人选择了坚守信仰,并且有更多的人加入这只红色的队伍,他们都是为了共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了建设一个新中国的信仰。

云销雨霁,阳光会更加明亮。南昌起义,打响反对反动派统治第一枪,中国共产党在失败中悟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还悟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长征的胜利会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国共内战的胜利……每一次历经风雨后的阳光都耀眼的逼人,而每一次的化险为夷,每一次雨过天晴都付出了血的代价,是信仰的力量,使得无数中华儿女奋不顾身投入革命事业。

中国共产党是穷人的队伍,但是并不全是穷人,周恩来出自书香家庭,曾赴日本、法国留学,是知识分子,本可在国民政府中安逸为官,但是他为自己的信仰,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革命的道路,几次危在旦夕,也是无怨无悔。

我们的民族从来都不缺乏仁人志士,从来都不缺乏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从来也不缺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物。这些人,为了使全国人民摆脱枷锁,摆脱束缚,为了一个安定团结的大家庭,他们不畏艰辛,不怕牺牲,最终为我们取得了胜利。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给中国带来的是和平的发展环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从所未有的教育推广和文化普及,是一个属于中国自己的工业文明时代。而这一切,都发源于1921年的那个7月,发源于那些已经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足迹的人们。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尽管我们的奋斗之路任重而道远,但作为一名在和平年代健康成长的新青年,看完了《重生》,重温了中国共产党那段峥嵘岁月,感受革命先辈崇高的信仰,以及他们为了自己的崇高信仰而执着地去努力奋斗,使我再一次思考自己的人生,从小我来看,我们应该怀有理想,不断为理想而奋斗,实现自己的“中国梦”,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脚踏实地,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从大我来看,我们应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学习掌握本领,认清国家和世界局势,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当代青年不可推卸的责任。

观看纪录片教育强国有感心得体会大全【第六篇】

《教育强国》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联合摄制的四集专题片,于20xx年11月5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晚8点档首播。该片对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跨越式成就进行了系统总结,生动展现了新中国教育70年来的变化。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强国》全片共四集,分别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以鲜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

该片反映了新中国教育从总人口80%文盲半文盲的薄弱基础起步,到建设成世界上最大的教育规模体系,其探索与前进历程扎实,取得的成就辉煌。我们是恢复高考后四年参加高考的,还幸运地成为了教师;我们亲历了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发展阶段,深感党和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部署,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奉献了(着)自己的力量。建设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我们将作出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创新。

一辈人的努力,一代人的成长,只有更好地了解历史,知道教育发展的过程,才能更清晰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更多优秀的人才才能实现教育强国梦。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领导、教育专家,他们退而不休,满怀爱心,不求名利,不辞辛苦,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关爱后代、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这种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他们为国育人,为党增辉;他们关注青少年、关心青少年、关爱青少年,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他们弘扬“五老”精神,力托祖国未来;他们发挥“五老”精神,培养“四有”新人。他们用新的育人方式:家长学校、主题教育活动、四点半学校、“五老”志愿服务队等,为教育青少年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他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创新了一个个关心下一代工作品牌,为我们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我们理当继往开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为全面反映新中国教育事业的探索与前进历程,展示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联合摄制的四集专题片《教育强国》将于11月5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晚8点档首播,每天播出两集。

全片共四集,分别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以鲜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

该片对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跨越式成就进行了系统总结,生动展现了新中国教育从总人口80%都是文盲半文盲的薄弱基础起步,到如今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亿人、专任教师1670多万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年保持在4%以上,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正一路向着教育强国迈进的奋斗历程。

据悉,该片摄制团队赴上海、山东、贵州、广西、海南等14个省份教育一线,采访了65位亲历者、一线师生和专家学者,通过镜头定格中国教育的时代风采。

20xx年11月6日晚上,林芝市第一中学党总支办公室组织全体党员老师在三楼会议室观看教育强国专题片。该片以故事化的手法,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全面讲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在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有效探索创新,并取得巨大成就。

党员教师观后表示,要以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不断激励自己成为优秀教师。

在主旋律作品花开遍地的当下,《教育强国》巧妙的选择教育这一国家发展的根基领域为切入口,展现了70年间,中国教育在艰难与复杂的条件下,缔造的一个个教育史上奇迹般的成就。

中国教育的全面发展,向教育强国的蜕变历程本就是祖国繁荣富强不可缺少的篇章之一,亦是最好的献礼,离不开党和国家对强国教育的总体部署和发展策略方针。

《教育强国》精准聚焦到这一翻天覆地的变革,展变化、谈普及、向未来为重点,影像化全景、全面呈现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教育发展史。

3

页,当前第。

1

1

2

3

观看纪录片教育强国有感心得体会大全【第七篇】

纪录片《教育强国》开播啦,今天是《立国之本》和《强国基业》,明天还有《春风化雨》和《面向未来》。该片反映了新中国教育从总人口80%文盲半文盲的薄弱基础起步,到建设成世界上最大的教育规模体系,其探索与前进历程扎实,取得的成就辉煌。我们是恢复高考后四年参加高考的,还幸运地成为了教师;我们亲历了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发展阶段,深感党和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部署,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奉献了(着)自己的力量。建设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我们将作出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创新。

一辈人的努力,一代人的成长,只有更好地了解历史,知道教育发展的过程,才能更清晰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更多优秀的人才才能实现教育强国梦。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领导、教育专家,他们退而不休,满怀爱心,不求名利,不辞辛苦,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关爱后代、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这种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观看纪录片教育强国有感心得体会大全【第八篇】

对于自己所经历过的两种教育,之前一直在持续关注,也一直在说自己的想法,但是每当我总结出一个“结果”的时候,在当时看这个“结果”是对的,而后面了解的越多越会发现自己看问题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甚至都没有将其中的过程看清楚。所以到现在,发现自己还是处于一个认识与了解的过程当中,在不断的持续关注中拓宽着自己的视野。当然结论还是要下,因为这证明了我现阶段的认知水平。

教育是兴国之本。对于过去自己接受的体制内教育,自己是认知、了解、对比,在自己的教育之路上,关乎我从哪里来;对于现在所接受的教育,是一场新的变革,在自己的教育路上,指引我要到哪里去,甚至指引整个教育行业要到哪里去。

他们为国育人,为党增辉;他们关注青少年、关心青少年、关爱青少年,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他们弘扬“五老”精神,力托祖国未来;他们发挥“五老”精神,培养“四有”新人。他们用新的育人方式:家长学校、主题教育、四点半学校、“五老”志愿服务队等,为教育青少年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他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创新了一个个关心下一代工作品牌,为我们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我们理当继往开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9 2353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