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心得体会简短(优质4篇)
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通过丰富的阅读和实践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力,如何更好地落实这一目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语文教学心得体会简短(优质4篇)范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语文教学心得【第一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各种知识的综合体现,更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作为语文教师,批改作文是经常的事,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呢?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的:
一、改变过去主观命题、脱离生活,只讲技巧、忽略内容,只重文彩、不重朴实自然和鼓励套仿等作文指导方法。这样的指导方法,使学生写作文时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写不出来就凑,东扯西拉,编造假话,下笔言不由衷,语无伦次,内容空洞,苍白无力;甚至照搬照抄,移花接木,改头换面,一离开作文指导书就不能作文。
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写贴近他们生活的东西,写他们对生活的情感体验,抒写真情实感。学生之所以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他们生活范围窄小,在对生活素材的选取上受到很大局限,以致拼凑出没有血肉的文章;二是对身边的人、事、景物熟视无睹,不会留心观察、感悟。所以我让学生明白——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引导学生以健康广泛的兴趣积极乐观地投入生活,多方面接触社会,了解生活的多元性,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培养和锻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多留意周围的事情。
三、利用各种办法,例如观察日记、读书笔记、片断描写、周周练等,让学生有意识地从五彩缤纷的生活中获取丰富的感性知识,多思考,多联想,比较、分析、筛选、综合,学会用理性、艺术的眼光看待生活,于平凡中寻觅伟大,于淳朴中发现闪光,使那些美好的景物、事物、人物情感化,用作具体生动的素材。厚积薄发,写起文章来便得心应手。
四、重视教师批语。首先,批语要明确并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好的作文批语,能启发学生思想,进一步触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较差的批语,不仅达不到批改目的,而且有可能扼杀学生的写作欲望。因此,我有针对性地批改,使各个水平层次的学生都容易接受,乐于接受。对优点给予肯定、赞扬,对缺点也不放过,但批语很委婉,态度很中肯,学生乐于接受。我的批语不笼统,不写如“语句不通顺,结构不严谨,层次不清楚,文章写得好“之类的`批语,让学生对作文的好坏之处不得而知。以激励为主,正面引导,对不同的学生,包括后进生都热情地肯定他们细微的优点和一丁点的进步,让孩子们有机会品尝“成功”的滋味,树立自信心,从而产生写好作文并企盼下次作文的欲望,进而产生写作兴趣。
五、重视作文讲评课。讲评作文,会使学生受益匪浅。作文讲评课,我首先注意综合指导,它能概括一次作文的全貌。有的学生开篇写得好,有的结尾不错,有的过渡巧妙,有的文句优美,有的语言流畅,如此等不一而足。我把这些闪光点都捕捉出来,及时予以肯定、表扬,使学生坚定写好文章的信心。其次还重视优秀作文,让小作者自读自析,像上语文课那样,详尽讲析,突出重点,给学生以启发、示范。这些好的习作来自学生,有说服力,贴近学生水平,有推动力。再次找出通病,委婉评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写作之失。学生习作中有失是正常现象,讲评时亦须解决好这个问题。批评学生缺点要考虑其自尊心,让他们在和谐的气氛中修正错误,克服缺点,不断进步。
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因为成功是兴趣的支柱,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成功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品尝到成功的滋味。如在指导学生写《一次特殊的体验》时,我带领学生玩“独臂者”游戏,学生的兴趣很高,边玩边说每个学生的表现,下课了很多学生还想玩这个游戏。游戏结束后,我让学生回忆同学们在活动中的表情、动作、神态等,学生切身体会到残疾人生活的不容易,在今后的生活中要懂得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能够体谅和关爱身边的残疾人,同时也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这样他们写出来的作文既真实又生动,效果很好。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事情,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我们都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要在长期的学习中不断地努力,才能有所提高。
语文教师培训心得体会【第二篇】
三日的时光若白驹过隙,培训其实是一种福利,这是作为年轻教师的我在自己工作的学校所感受到的一种精神。所以,从参加培训伊始,便不曾以学分为原始目的,当看到课程安排更生出几分期许之心。不难发现,课程的设置和主讲人的安排都经过主办方的精心规划。xxx、xxx老师均是久仰大名却一直无缘受教,而xx教授则是我大学颇为喜爱的老师,能在工作后再次聆听教诲已算是意外之喜。
整个培训从中国文化与教育开谈,文化传承上的危机着实令人担忧,语文教师当是最应该担当起这份责任的,但在现实环境下又着实存在诸多困难与迷惘。不禁想起参访台湾学校时,看到当地中学分设了国文和国学两门课程,有专门的老师分别教授两门课程,这无疑能让教学目标更明确,在教学设计上更有的放矢。而放眼当下,想扩展一番国学类或者其他方面的文化知识,着实捉襟见肘,语文课的空间被压缩得太小……深谙中国文化的语文教师想来不少,但如何传递这份真知,我们都在路上。
无独有偶,阅读教学尤其是经典文学作品的教授同样面对着“明知是误区却偏向误区行”的状况。从旁的听讲教师半认真半玩笑地回应着唯分数论时,想来更多的是辛酸和无奈。或许是阅历尚浅,力有不逮,xx老师所提及的xxx、xxx、xxx等语文名家的著作亦算涉猎不少,均算得是大开眼界、醍醐灌顶之论,但很多时候如何将之落实于实际教学,或从自我的理解具化为可操作的教学方法,我着实不乏拔剑四顾心茫然的窘状。而xx老师从误区到文本特质(诵读型、主题型、思辨型、拓展型)的纵谈,亦不免有些纸上谈兵的影子,文本特质的定位本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好的文本更可能高度复合了各型,至于何型为西瓜,何型为芝麻,则又当别论了。但必须承认,xx老师的列举,对于听讲的每一位老师而言都是再一次警醒,面对这个知易行难的问题,同志仍需努力……
诚如xx老师所言,开课再开讲,当真需要一定的底气,而第三日xxx老师则说过“底蕴决定底气。”xxx老师愿为当下语文教学中老大难的写作教学作此有益尝试,着实是令人感佩的。而当其将己对写作教学的思考娓娓道来时,我们无疑感受到了其深刻的底蕴,亦让我对人教版的教材和阅读教学目标有了新的积极的认识。“写作是可以教的!”一语既振奋人心,又令人倍感压力,沈老师极具可借鉴性及操作性的介绍,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愿我躬行此事时能不负x老师之教诲。
最后一日xx老师的讲座过后,竟让我生出对培训的流连之情。若能多听几日,稚嫩的自己不知又能长进多少啊!宛若武侠世界中,大师将其内力灌入,将任督二脉打通……不由开始期待下一期的培训学习,享受这无形更无价的福利!诚如讲座题《在本色中求厚实》,xx老师的讲座很本色,且很厚实,用自己实际教学过的课例说话,其匠心别具的设计和反复强调的育人“敲打”,还有让学生下课“愣”在那里潇洒离去的英姿,着实令人惊叹甚至艳羡,想来“本色”、“厚实”二词,或许能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解决中国文化的传承和文本特质的挖掘提供积极的帮助。由此不禁感叹,语文老师当真是一坛需久酿的好酒,愈久愈醇香四溢,令人心醉。衷心期待已然告老的xx老师,能偶从属于她的田园世界归来,多来敲打敲打吾等晚生。
最后一场讲座落实于鲁迅作品的阅读教学,可谓用心良苦。民间流传的“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恐所言非虚,如何把握鲁迅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同时落实于中学语文教学,这当真是一个大问题。让鲁迅连线当下诸多限制的中学语文教学,该话题本身的讲演难度亦可想而知。x老师是宁大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任课教授,是我上大学时喜爱的老师,能够重品其本色且动人的讲课风采,于我而言,是本次培训一个美丽的终结。
语文教师培训心得体会【第三篇】
今天全天校本培训的主题都是围绕“德育”和“合力”展开。德育,即品德教育,言下之意就是在校内总会出现一些同学,他们的品德走向总会让我们轻则头痛,重则五脏俱损,所以才会需要我们进行德育。然而,静下心来想想,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又有多罪大恶极、罪无可赦呢?诚然,作为一个年轻老师,五年来我也一直在德育方面非常困惑,但是就像我始终坚信明天的太阳一定是新的一样,我也无比自信,今天的小插曲,也只是因为孩子们正在长大!
作为科任老师,从德育教育的旁观者转到参与者,是一个不仅华丽而且必要的转身。在当下,学校教育更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每一位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其能力的发展,关注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也就是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作为科任老师,我们应该把目光从学生的成绩单上转移到学生的身上来,让每一个学生无论学习成绩优秀与否,都能够得到和谐健康的成长。
其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进行德育工作。课堂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科任老师与学生相处最为密切的地方,虽然科任老师与班级学生的接触不多,但只要牢牢抓住并把握和利用好这个主阵地,并结合学科特点,适时对学生施以德育,同样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各个学科中,个人简历语文科有着得天独厚的德育优势,方块字的横平竖直,可以教育学生要做一个坦坦荡荡、堂堂正正的人,屈原的上下求索、以死明志,司马迁的忍辱负重、百折不挠,文天祥,岳飞,秋瑾……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社会良知,都在昭示着一代一代中华儿女,要做一个大写的人。第三,主动参与班级事务,由合力到活力。学校和班级会经常举行各种教育活动,如体育比赛,演讲比赛,社会实践等,这些活动正是德育工作的良好载体。科任教师应该充分展示自己的爱好,展示自己的特长,协助制定班级相关的活动计划等。所谓“身教胜于言传”,通过与学生频繁的沟通,科任教师可以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德育”和“合力”,就是一群人用爱和智慧去守望成长,我们乐于看到学生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乐于看到他们无论是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还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在渐渐融进社会的整个过程。参与育人工作的所有要素应该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学校、班主任、科任教师,甚至连学校的花草树木,都应该构成德育合力,共同作用于学生。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第四篇】
所谓预习,是指学生在老师讲课之前,先自己阅读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它将直接影响到听课的效果。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学习语文要预习”,反对“不教学生预习”、“一切预习事项由教师代劳”的做法,足见预习的重要性。
一、预习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
(一)预习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
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预习、研习、复习。通常我们更重视课堂讲解和课后巩固练习,却忽略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先课前预习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如鱼得水,发挥自如。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一点即通,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节省了教学时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里,笔者认为,即使学生没有充裕的时间在课外预习,教师也应该留半节课甚至一节课给学生,千万不要认为这浪费了课堂时间,影响了教学计划,有句话叫“磨刀不误砍柴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预习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
《新课程标准》提出:“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而预习则正是学生主体意识得以体现的过程。老师对问题的设置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比泛泛而读、走马观花更有目的性。预习过程中,简单的问题学生能独立思考、自行解决,难一点的则需要学生之间彼此交流、互相讨论,才能得出结论。
比如学生预习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可以设置以下问题:1、课文写了哪些自然之景,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如何?2、用一两句话概括全文表现的情思。3、本文和《荷塘月色》在比喻的运用各有什么特点?这三个问题分别涉及到了课文内容、情感和艺术特点等方面的知识。对课文内容学生很好理解,只要熟读文本,就能独立完成。但对作者情思的理解和艺术特点的分析则需要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合作讨论,才能得出较完整的答案。这个过程既能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又能体验与他人合作的乐趣,是形成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
(三)预习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学生受益终生,但长期的“填鸭式”教育已经让学生惯于接受,死记硬背,照本宣科,学习起来既费力效率又不高,而预习则正好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供了一个机会。在学生没有形成一定的学习规律之前,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设置预习问题从易到难,从浅显到深奥,就像挂在树上的苹果,不会太低,但只要跳起来,努力伸一伸手,是可以摘到的。
在教学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时,我主要设置了两个问题:1、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如何用现代观念评价孟子的主张。学生在疏通文意后,第一个问题迎刃而解;第二个问题是对第一个问题的拓展,学生只要结合相关知识联系实际也能回答。这两个问题既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掌握情况,又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长期坚持课前预习,学生就会养成主动阅读、积极思考的好习惯,慢慢地变被动学 孔子曰:“好学不如善学,善学不如乐学,”把学习变成一种乐趣,一种习惯,学习自然就会变得轻松。
二、教师要重视课前预习的“三动”
“三动”,即动口、动手、动脑。教师作为教学的主要设计者,一定要做好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工作,要求学生做到以下五步:一读(读课文)、二查(查字词典)、三思(思考课后练习)、四划(划出重点语句)、五问(提出不懂的问题)。
(一)“动口”
即朗读课文,朗读是一种情感再现,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尤其是诗歌和文言文。
诗歌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毛泽东写《沁园春。长沙》时的壮志豪情,闻一多在《死水》中表现的对黑暗社会的憎恶,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对幸福的渴望,舒婷通过《致橡树》表达的现代爱情价值观念,都会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表现出来。
文言文艰涩难懂,反复的朗读会使文言词句变得明白晓畅;散文中优美的文字、深刻的哲理要读得舒缓;记叙文中真挚的情感要读得深情;议论文中有力的论证要读得干净利落。课前,教师要从字音、停顿、感情色彩等方面指导学生的朗读,力求“音准情到”。
(二)“动手”
要求学生做到三个方面:一是结合注释,查找工具书,排除阅读障碍。如学习文言文,学生如果借助古汉语字词典,疏通文意,并弄清楚重要实词、常见虚词的意义,这对文言的积累是很有帮助的;二是查找资料,了解课文作者及相关信息。如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课前布置学生去阅读他的《合欢树》、《秋天的怀念》,既能让学生对作者的生命历程有深刻的了解,又能体会母亲那颗慈爱宽容的心,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如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前要求学生结合历史知识了解马克思一生的革命工作,课上学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恩格斯会对马克思有那么高的评价;三是划出重点词句,给课文作批注。如抓关键句子,理出课文整体思路;找出运用修辞的语句(比喻、排比、拟人、等),体会它们的好处。
在“动手”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并监督,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养成动手拿笔的好习惯。
(三)“动脑”
即学生学会思考。这里要求教师设置问题一定要到位,记叙类(如小说)要侧重于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诗歌类要充分体会诗人的情感;论说文则要体现作者严谨的说理过程。预习不能要求学生面面俱到,可根据学习的不同程度能想几点就是几点。重要的是,学生要善于质疑,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在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有位同学提出“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为什么用的是比喻而不是拟人,这可能是大多数学生都弄不清楚的问题,对此,我给他们从概念到实例对这两种修辞进行了分析区别,使学生对此类问题不再感到疑惑。
这里还须提出的是,千万不能忽略对课后练习的思考,课后练习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理解课文各方面内容的题目,对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中心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前,先布置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填写表格,并回答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结合4、5、6自然段,既抓住了课文学习的重点,又能体会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又如史怀哲的《我的呼吁》,学生通过思考课后的两道练习,就基本上理解了课文的主题思想。
总之,预 所以,教师抓好了课前预习的指导工作,也就意味着课堂教学成功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