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范文2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2)
最近,根据区党工委的统一安排,4月1日至4月30日期间,组织开展党员读书月活动,结合本次活动,下面我分享一下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自己认真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该书以访谈录的形式,通过受访者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在那段日子里,青年习近平在艰难困苦中经历摔打、挫折、考验,做到了宠辱不惊、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真正实现了人生的升华和超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透过七年知青岁月,我们更加真切地感悟到了总书记的青春奋斗故事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做为一名共产党员:
一定要牢固树立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讲过:“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忘这个初心,是我们全体党员的政治选择,也是人生航向。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总书记青年时期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即便是在个人处境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始终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这就为我们生动诠释了什么叫矢志不渝、什么叫理想坚定,为我们树立了坚守初心不动摇的学习楷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我们要把总书记的要求和他青年时代的实践结合起来学习,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真正牢固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一是一定要保持和发扬肯吃苦、不怕苦的奋斗精神。在七年知青岁月里,别人做事从“零”开始,青年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深深体味了最苦、最难的生活,并在苦难中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升华。从“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到“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就不怕扁担磨了”;从“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到“对跳蚤的毒素产生抵抗力”;从一开始劳动“连婆姨都不如的每天五六个工分”到两年后“拿到壮劳力的10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不管多累多苦,青年习近平总是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一步一步地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每过一关都是一份磨砺,都有一份收获,不断积蓄着人生升华与超越的能量。这种苦难的磨砺,既是物质上、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心灵上的。总书记从不谙世事的“知青”到自称“是个普通农民”“是黄土地的儿子”,体现的是思想深处对农村和农民感情的深刻变化,证明已经完全融入了人民群众之中、深深扎根在中国的大地之中。“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不同年代,吃苦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具有充分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前进道路并不平坦,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挑战依然严峻复杂。每一名共产党员都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像青年习近平那样,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努力实现“十三五”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是一定要有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亲民爱民的为民情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给我留下的一个深刻印象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走上社会之初就与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同甘苦共患难,由此培养了他一生都割舍不断的深厚感情——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他在这片黄土地上同乡亲们打成一片,一起挑粪拉煤,一起拦河打坝,一起建沼气池,一起吃玉米“团子”,这些都是青年习近平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真实写照;梁家河的村民们讲,总书记那时候“主要想的就不是自己的前途,而是怎么能做好村里的工作,怎么能让群众的生活好起来”。从政是一条充满不确定性的路,对待这种不确定性,总书记的选择是:“干得好,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干得不好,就在下面给老百姓做些实事,也没什么”,“因为不管从政道路的前景如何,在基层为群众做实事的权利总是不会被剥夺的”,体现了青年习近平一心为群众办事的为民情怀。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我们更深刻地读懂了它的根基与源头。我们党员干部一定要不记个人得失,必须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定不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三是一定要树立勤勉务实、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梁家河的村民讲,“近平不搞形式主义,不搞那个年代时兴的学习、运动,而是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村里缺地缺粮食,他就带领大家打淤地坝;村里缺水,他就带领大家挖深水井。“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而且都办得轰轰烈烈。”青年习近平“不说空话,不说大话”,讲得“特别实在”,说的都是老百姓想说的心里话,村民都爱听他讲话。当前,面对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教诲,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求真务实,大力弘扬党优良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讲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保证。坚持求真务实,既要在‘求真’上下功夫,更要在‘务实’上做文章,尤其要做到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真正选择人民群众急需的事情去干,特别是要把那些已经决定了的好事实事,快干、干成、干好,真正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四是一定要铸造一种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崇高境界。“敢说、敢做、敢担当”,这是梁家河的乡亲们对青年习近平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领导风格的一致评价。当年,总书记做事“有决心、有毅力,轻易不说出口,只要说出口的话,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打坝、办沼气、办代销店、办铁业社,等等,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特别是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搞副业是有风险的,很容易被扣帽子。但是,只要群众需要、对集体有利,总书记就会在严谨把握政策的基础上,带领大家坚决地干。这就是一种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带领全党直面问题和弊端,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以钉钉子精神逐步深化,实现了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明显好转。这背后所体现的顽强意志品质和强烈责任担当,与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中的奋斗是一脉相承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决胜小康的关键时期,处于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前进道路上充满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迫切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做到勇于担当,能够担当,敢于担当,直向矛盾和问题,主动接受挑战,大胆开拓创新,真正把责任扛在肩上,敢于较真、敢于碰硬、敢于直面矛盾,争当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勇士,努力创造经得住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工作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