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历史作业设计心得体会【最新3篇】
通过优化历史作业设计,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优化历史作业设计心得体会相关内容,供您学习参考!
优化历史作业设计心得体会 篇1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续,课后作业可以检验课堂教学效果,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学生有效巩固知识,提高应用能力和学科素养。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参加学校的作业设计培训,我也有很多收获与反思。
“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要尽量避免出现机械、单调、重复性无效作业或惩罚性作业,尽量缩减一些死记硬背、反复抄写的练习;作业设计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规律,作业的形式必须多样化,切忌只有单调的书面作业,应该增加更多的实践性、操作性等体验类作业。各种体验类作业形式不仅是学生所喜爱的,而且还可以激发学习困难生的学习兴趣;作业设计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个体差异,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分层作业、弹性作业、个性化作业的设计,探索因材施教下的作业设计;教师还要认真批改作业,加强面批面改,做好学生的答疑辅导。
在接下来的作业设计中,我要做到以下几点:
1、适当控制作业时间,掌握好作业的难度和数量。在没计作业时,一定要站在学生角度,预计一下完成作业可能所需的时间,可以设计分层作业,在完成作业时间和内容上要分层。因为学生个体有差异,基础差的要多留一些时间给他们,基础好的可以提前完成作业。完成的时间灵活,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作业不再有困难。
2、合理分配作业类型。一般来讲,结合每课教学内容自选型和问答型作业布置频率应该稍高,而活动型和融合型作业开放性强,强调写实情景,完成时间较长,可以每隔两周布置一次此类作业为好,也可依次交替进行。这样既能保证作业的质量,可以让学生作较为充足、深入的探究,又能保持学生的新鲜感,增强做作业的积极性。
3、创设作业交流平台。学生花了大量心血完成作业,如果没有展示的机会,就会感到失落,以后会丧失完成作业的兴趣;而且,如果教师只布置作业而不看重效果,学生也会产生无所谓的态度,消极应付。因此,通常在完成一周的作业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汇报自己的作业成果,尤其是对于注重过程学习的活动型和融合型作业更需在班级中进行交流,使得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正受到别人的关注,从而提高日后学生的参与度和支持度。
4、加强作业评价指导。新课程作业设计固然更重过程,强调答案的开放和多元,但这并不意味教师的权威地位和指导作用下降,相反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收集资料的作业,教师就应该提供必要的信息渠道,指导学生怎样去找相关的书籍、报刊和网址;对于实践型作业,教师应主动联系相关社会单位和人员,协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对于融合型作业,由于学生知识结构存在局限性,习惯于单科思维,教师应适时介入,给予评价指导。
总之,生物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我们不能满足和停留于传统的作业布置,而应顺应教学改革的潮流,融入新的理念,尝试新的类型,为生机盎然的生物新课程改革再添一片新绿。
优化历史作业设计心得体会 篇2
近期,国家出台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双减”政策。为坚决落实“双减”政策,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各中小学实行课后延时服务,实现义务教育学校“5+2”课后延时服务全覆盖,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推进政策全面落地,为同学们开启新学期学习生活。
在我们学校,学校以老师“应教尽教,学生学足学好”为原则,组织全体教师对“双减”政策进行学习和领会,在作业设计、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课后辅导等方面拟订出具体措施,扎实贯穿于常规教学过程当中。与此同时,我校还实行“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面对教育政策新要求,我们学校结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分别制订了各项细化制度,在课堂中、作业里有效落实“双减”政策”。
作为老师,我一定会把‘双减’政策落实到教学工作当中去,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双减’政策给他们带来的新变化。
我认为具体的做法有:学习课程标准,对课程标准有新的认识,更新教学理念,明白减负并不是单纯的减少作业数量,关键是如何在“减负”的同时提高质效。
1、加强集体备课,认真钻研教材,使各单元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根据单元目标制定合理的课时教学目标,并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修改教案,有针对性地对知识和能力进行训练。
2、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围绕听说读写相结合进行。
3、找出本篇课文中想像说话的训练点,进行说话练习。
4、课外作业,精心筛选,认真编排,如在教学中总结出经典基础性作业和练习,作为常规试题认真练习。
5、设计分层作业:针对各班级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些必做题和选做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选做作业。
总之,练习只是手段,让学生在课后得到巩固才是最终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为教师要精细设计每一个课堂作业,做到少而精,让学生在乐中得到学习,得到巩固,增强练习的有效性。
“双减”落地,对学生、家长以及家庭来说都是一种“减负”。家长表示,在学校里完成作业,又有老师可以教、可以问,对我们家长来说是一件极好的事情。
落实“双减”虽然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但减的同时是在提质,回归到学校的责任就是育人,广大教育工作者还要立足课堂这个育人主阵地,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真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优化历史作业设计心得体会 篇3
一直以来,传统作业都被认为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一直是“教的强化”,被学生认为是学习的沉重负担。“作业”成了茫无边际的题海,学生永远看不到成功的彼岸。历史与社会作业也不例外,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科作业的心态更多的是应付、排斥,甚至是厌烦。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有效课堂”的实施,历史与社会的作业也应该进行“优化设计”,从而推动教育的全面改革与发展。
对于历史与社会作业的优化设计,应从以下2个方面开展:
一、历史与社会作业设计应该生活化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课程,特别是历史与社会中“乡土地理”的学习,更加应该立足学生的生活实践。实践性是当前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对学生作业的实践性则更加不在教师思考的范围之内。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历史与社会》学科资源,扩大作业设计要素,紧密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个人生活的联系,优化学科课程作业的设计,构建开放实践性的《历史与社会》作业设计体系。设计一些社会调查、探究等实践性作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有序地记录下自己实践调查和探究的过程,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社会活动体验,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又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实践能力。例如,在“环境亮起黄牌”教学时,我带着学生先去游览了本地的一些景点,让学生在游览的同时,注意观察本地区特别是街道河流两岸的环境问题。并设置了这样一道实践性探究题:为了使同学们更多地了解家乡,关心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并从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请同学们分组对本镇的环境状况进行一次社会调查活动。要求:
①设计一份调查问卷,通过调查收集材料,了解家乡的环境变化状况,并思考自己和人们的习惯行为,寻求解决对策。
②设计一条环保广告语或温馨提示语。
③向本镇市民写一份环保倡议书,或向本镇政府写一份建议书。
在评价各小组的调查活动时,教师要看各小组的问卷问题是否具体,表述是否清楚,重点是否突出,整体结构是否完整,问卷任务是否能完成等。环保广告语是否简洁生动,以情感人。环保倡议书是否符合主题,条理清晰。在总结本次调查活动时,先让小组长小结本组在组织活动、收集资料、撰写报告等方面的突出事迹,再采取组内互评、小组之间互评的形式,最后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实践证明,这种贴近生活、重在实践的探究作业,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合作探究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而且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成就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中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历史与社会作业设计应该兴趣化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兴趣,学生的学习和作业就会由负担转变为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社会经历常常引发学生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成为他们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动力。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只要是感兴趣的东西,学生就会喜欢,就会不知疲倦、孜孜以求。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行为,渴望学习的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一旦被启动,就会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因素,那就是乐于学习。因此《历史与社会》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设计也要注重这一特点。如在教学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和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时,要求同学们运用谐音编简单故事,这样能使人很快记住这些分界线。其中有一个小组的同学经过讨论后编出了以下情节:我驾驶着“昆祁横”(把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想象成自己研发的名牌车),驶向“大太、巫雪”(把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想象成两地名),一路上见一怪人名叫“大阴”能喝(贺)八(巴)缸(冈)酒(把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彦格勒山、冈底斯山想象成有趣的故事情节)。该组同学丰富的想象力让人耳目一新。顺着学生的思路,接着我又要求全班同学沿着他们的行驶的线路找到这些山脉。同学们很快就找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