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人类命运共同体感悟及心得【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35289

发表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人类命运共同体感悟及心得【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人类命运共同体学习心得体会【第一篇】

2019年3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巴黎出席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此次讲话内容收录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七个专题第6篇《共同努力把人类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文章中。细读总书记的这篇讲话全文,笔者深切感受到总书记高瞻远瞩,站在全球高度,希望能与世界各国共同维护世界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贡献全部的智慧和力量。

坚持和衷共济,为维护世界和平的新局面贡献力量。和平与发展是世界永恒的主题,中国始终秉持互尊互信、平等相待、开放包容,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准则。中国是一个讲究道德礼仪的国家,历来崇尚“以和为贵”“以和邦国”,几千年来,和平早已流进中华民族的血脉,深入中华儿女的骨髓。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国际多个重要场合强调,中国将始终不渝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自身如何发展,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年来,我国采取亲诚惠容的外交关系,不断拓展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以实际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当前,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中国一如既往站在大国立场,团结一切力量,努力维护世界和平,在全世界树立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伟大形象。

坚持互利共赢,为打造开放合作的新格局注入活力。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等复杂多变深入发展,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2013年9月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并将平等互利、开放合作的对外开放政策一以贯之,在国际上构建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我国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共建“一带一路”符合世界各国的根本利益,为世界和平发展注入了活力,彰显了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上倡议:要深化核能、航空航天、农业食品、医疗卫生、汽车制造等传统领域合作,加快推动绿色制造、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金融服务、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新兴领域合作。中国强烈希望与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加强沟通合作,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

坚持命运与共,为共同营造良好的新环境解决难题。当前,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不是战争,而是极端的气候,以及突如其来的疾病和自然灾害。近些年来,世界各国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冰川融化、自然灾害频发、疾病接踵而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遭受了极大的破坏。2019年7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致辞上向全世界呼吁,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责任。中国在不断推动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要青山绿水不要金山银山”的理念,采取深入开展蓝天保卫战、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屏障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为地球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解决了很多难题。中国积极为有一个清洁、安全、和平的生态环境,提供中国智慧。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全世界每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呵护我们的地球,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地球。我们希望:全世界人民心手相连,守望相助,用勤劳、智慧的双手不断建设我们的美丽家园,让子子孙孙都能永远幸福地生活下去。

人类命运共同体学习心得体会【第二篇】

习近平总书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七专题“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一文中提到,“海洋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应将“蓝色信念”深植于心,培养“海洋文化”,从“知海懂海”出发,为建设海洋强国而努力。

厚植“蓝色信念”,铸好海洋这块“蓝色国防盾”。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海洋事业关系民族生存发展状态,关系国家兴衰安危”。历史上的中国一段时间内曾囿于“大陆文化”,修长城,守边塞,以及“隔海内迁”“闭关锁国”等政策,无不显示着历代封建帝王以及朝廷对于“海洋文化”的消极认识。正是这种盛长的“大陆文化”以及消极的“海洋文化”最终引爆了来自海上的“危险”,“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无一不在用坚船利炮告诉国人,“海洋上的军事落后就是国防上的落后”。六百年前,郑和也曾说过,“国家欲富强,不能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下以及数代“海洋人”的艰苦奋斗下,海防力量不断增强,现已在三百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上建成一条钢铁长城。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从“心中有海”出发,深刻理解海洋对于国家国防、经济的重大影响,从自身出发,增强“蓝色信念”,厚植“海洋文化”,铸好海洋这块“蓝色国防盾”。

厚植“蓝色信念”,读懂海洋这张“蓝色藏宝图”。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面积十分辽阔,一定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海洋国土,又称“蓝色国土”,我国的蓝色国土总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拥有长达18000千米绵长曲折的海岸线。物产丰富,资源储量很大。但是由于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的海洋开发利用程度不高,既有开发不足和巨大潜力,又有过度利用和资源衰退问题。因此,必须读懂海洋这张“蓝色藏宝图”。在开发海洋的同时也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要下定决心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全力遏制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坚持开发和保护双管齐下,积极治理海洋污染,维护海洋生态的再生产能力,科学合理地用好海洋资源。坚持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的发展道路,扩大海洋开发领域,加大海洋建设力度。通过读懂、读通海洋“藏宝图”,让三百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发挥其最大价值。

厚植“蓝色信念”,用好海洋这块“蓝色聚宝盆”。我国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21世纪,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时期,在新时代、新的挑战下,我们在筑好海洋这块“蓝色国防盾”的同时,也要充分开发好、利用好这块“蓝色聚宝盆”。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在坚持“保护优先、红线管控、节约集约、绿色发展”的原则下,在建设海洋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因此,我们要加快建设海防力量的同时,继续合理开发利用海洋,提高海洋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努力使海洋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加强各国在海上的经济贸易、国防军事、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合作,通过合作,使海洋产业更上一层楼。通过多措并举,合理用好海洋这块“蓝色聚宝盆”,使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提供全方面的支持。

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与感悟【第三篇】

“自由事业终未竟,风雨飘摇两百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_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以全球为关注视域,谋求人类前途命运共同繁荣和发展,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和力量。

树立平等、开放和参与的全球观念,提升开放包容、互学互鉴认同基础,对巩固各国的生产经济文化发展成果具有深远意义。经济全球化把全世界范围内联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已经不再局限某个国家某个民族,而是整个世界。在开放包容、互学互鉴认同基础上,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的人文基础,尊重差异,以谋求人与事物内在的和谐统一。马克思、恩格斯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一切生产趋一体化全球化,谁拒绝了它,谁将会被它淘汰。

树立多元、公平和合理的全球观念,建立一个统一的类型学和共同的法规,是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好目标的愿景蓝图。要逐渐对世界的内在结构进行细致而具体的研究,从旧单一的生产方式交替到新多元的生产方式,建立公平合理的“两制”新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月1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的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中国愿同广大成员国、国际组织和机构一道,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只有正确把握谋求人类当下的幸福存在和人类社会文明的未来走向,与时代同行,推进国家关系的发展、全球治理的良性推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等“全球治理方案”,才能早日实现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福祉的“大同世界”理想。

树立互鉴、共治和可持续的全球观念,继承和发展“真正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是各国投入人类文明与进步事业的呼声。“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中国的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世界各国也将会给中国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各国家各民族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前途命运已经紧紧联系在一起,拧成“一股绳”,成为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如中国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同“一带一路”国家贸易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推动国家间的联动发展和全球经济更加平衡。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作为新时代青年,要树立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全球视野、全球观念,充分认识“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关系,坚定不移支持“中国方案”,在思想上、理论上、行动上与当代同进步、共发展。以“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的意识自觉,厚植人类情怀和家国情怀,将自己的小我融入大我的“无我”状态之中,用新思想新思维提升新作为新担当,让国家政权更加牢固。

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与感悟【第四篇】

实现各国共同安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看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网络犯罪、跨国有组织犯罪、新型犯罪等全球性安全问题愈加难解,安全领域威胁层出不穷,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挑战。安全问题是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难以顺利推进。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促进和平与发展,首先要维护安全稳定;没有安全稳定,就谈不上和平与发展。”对此,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共同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如何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四点主张”切中要害,赋予这一时代命题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单者易折,众则难摧。”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商量。一要坚持合作共建,实现持久安全。安全问题是双向的、联动的,各国应该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树立合作应对安全挑战的意识,以合作谋安全、谋稳定,以安全促和平、促发展。二要坚持改革创新,实现共同治理。各国政府和政府间组织要承担安全治理的主体责任,推动全球安全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更加合理、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三要坚持法治精神,实现公平正义。国与国之间开展执法安全合作,既要遵守两国各自的法律规定,又要确保国际法平等统一适用,不能搞双重标准,更不能合则用、不合则弃。四要坚持互利共赢,实现平衡普惠。各方应该坚定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理念,在谋求自身安全时兼顾他国安全,努力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安全之路。

习近平主席强调:“实现本国发展是对世界的贡献,实现本国安全稳定也是对世界的贡献。”近年来,在不断推进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进程中,中国政府不断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严厉打击、严密防范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面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中国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这是中国为世界安全稳定作出的贡献。中国在办好自己事情的同时,还始终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遵守国际规则,履行国际义务,积极参与并倡导国际执法合作和全球安全治理。中国坚决支持国际反恐怖斗争,深度开展打击网络犯罪国际合作,提出责任共担、社会共治的国际禁毒合作方案,联合各国开展国际追逃追赃、打击电信诈骗等执法行动,全面参与国际和区域合作框架内的执法安全合作,坚定支持和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