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一年级教学心得体会范文【优质8篇】
【引导】优质的范文往往能节省您大量的写作时间,让您的办公学习游刃有余,以下是由阿拉题库网友分享的“[精]一年级教学心得体会范文【优质8篇】”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所有,轻松搞定再也不用加班熬夜了,希望下面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
一年级教学心得体会【第一篇】
我担任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已有一学期了,初次担任抵年级,我压力很大,因为一年级教学不同于高年级。作为一位教师,总要对得起孩子,“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于是我踏上了一条求索之路,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感受颇多,收获匪浅。
要上好一年级的每一节课的确很难,自担任一年级以来,许多老师向我传授了不少宝贵的经验,根据自己的感觉来说,要想上好一堂一年级语文。
首先,老师要至多耐心,做一名爱生的老师,心中有爱,那么在课堂上,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声问寒问暖,都会体现出浓浓的爱意。心中有爱,才会有更多的.爱心去教育学生,教育每一个学生。
其次,就要能吸引每位孩子的注意力。一年级小朋友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注意力不易持久,要根据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征,采取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这样,可启发并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学习。
再者,老师的精神面貌同样能影响和带动整个班级孩子的情绪。因此,老师必须首先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另外,还要有适当的表扬和鼓励,让孩子在肯定中充满自信。
总之,一年级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需要我进一步去摸索、去探讨,我们的担子不轻,责任不小,因为我们老师的工作是基础,是基础中的基础,我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一年级教学心得体会【第二篇】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思维学科,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与结构、思维方式与方法、数学思想与观念。而这些应该在每堂课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因而,我们的每一堂课就必须都实现有效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可谓是如鱼得水,但不可否认,一些教师的教学中,仍然是以老教材的思路要求学生,教育学生,学生仍然不是课堂的主人。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认真听数学”为“动手操作数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
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首先,不能把操作流于形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每一个操作活动。第二,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采取边说边操作,边讨论边操作等方式,让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概念、规律等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
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认识意义上的重演。让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部分地重新发现他们学习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对于那些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探索求得解决的问题,应大胆地放,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闹,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3、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课改以来,广大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合作学习的方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有的合作学习只流于形式,把“合作”变成了“合坐”。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除了要认真进行分组、组内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职责等工作外,具体实施时应注意:一是合作交流应建立在学生认知需求和交流需求的基础上。二是合作交流应以一定的时间作保证,并在学生进行了较充分的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没有独立思考为基础的小组合作交流必然是低效的。三是合作交流并不仅仅是学生之间,也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因此学生不仅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要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
4、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学习的方式,二者没有优劣之分。教师在教学中要使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一定会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挥个体作用,又发挥群体效应,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作为刚接触一年级的教师,由此感受到自己肩上的担子之重。由于低年级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查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
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的功能不断扩大。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要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学以致用。如脱离生活而只知盲目计算,就会变成纸上谈兵,变成书呆子,闹出大笑话。那么,怎样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呢?下面我就谈谈这一学期来的做法。
一、在知识与技能方面
在实际的情景中能正确的认、读、写20以内的数,并能认识记数单位个、十,知道20以内数的组成和顺序,学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会计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教材,初步学会估算。
在现时的情景中,能正确认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培养从生活情景中抽象出20以内的数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初步形成估算的意识。在认识图形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和操作的能力,形成了初步的空间概念。
二、能力的培养
在现实的生活中能与同伴交流,发现并能提出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感受到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初步学会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的能力。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的数学产生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很强,而小学生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为此,我在教学新知时尽量利用生活中的感情材料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简单减法应用题”我先拿来5个苹果,把其中2个送给一个同学,再让学生根据我的做法用两句话表达出它的意思,此时学生能说:有5个苹果,送给x x同学2个,还剩3个。在这道题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和物品自由的编一道应用题,学生很快就编出了很多,我抓住机会告诉学生像这样的题目在我们的数学里叫做应用题,从而初步了解了应用题的概念。再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先介绍常见的电冰箱、粉笔盒、墨水瓶等实物后问:谁知道它是什么形状的?在此同时也让学生进行讨论、探索长方体跟正方体的特征,一下子说出了很多,最后,我要求学生用硬纸分别做一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这样,学生对抽象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感性的具体认识容易记忆,懂得运用,为学习它们的表面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本学期,我所担任一年级数学的同学都存在着智力上的差异,由于每个儿童的生活条件、家庭背景、心理水平、思维方式等不同,他们对同一数学问题可能有不同的思路和策略,不能过分强求一致。所以我注重算法多样化,允许每个儿童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学习数学。例如:教学“9+5”时,可以是“4+5+5”也可以是“9+1+4”或者“4+4+1+4+1”等。针对学生的解答的方式,再引导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解答。对能解答出得数同学我都给予肯定,通过不同的方式给奖励,让他们体验到创造之乐,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不少数学问题是从实际中来的知道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三、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实现了多维目标把握了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从知识能力方面确立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教学活动的经验。
在教学中改变了教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现象,努力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完成练习题,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需求,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智力潜能。
创设性的开发课程资源,利用课程资源。根据新的课程理念,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没,而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对学生实现多元化的评价理念,注重过程性评价,将评价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使评价成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年级教学心得体会【第三篇】
送走六年级,今年又担任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这也是我从教27年来第二次带一年级。众所周知,一年级的教学工作最辛苦的就是刚开学的第一个月,学生刚从幼儿园到小学,自控力差,纪律涣散。要让学生对新的学习环境有基本的认知,让他们对每天的作息有详细的了解,让他们知道上课前怎么准备文具、课间如何活动等等,都要时时刻刻地嘱咐,就这样我每天重复的在指点着,学生一点一点地学习。学生的启蒙教育、良好习惯就这样在“指点”和“吸收”间不知不觉地完成了。
说心里话,今年的一年级学生是有史以来最多的一次,分7个班,每班88名学生。因为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控力差,纪律涣散,加之超大的班容量,管理起来非常困难。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我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常规教育,培养学生的自觉性。
回忆起开学近一个月的情形,的确相当辛苦。每天如“母鸡孵蛋”一般坐在班中。从坐、站、举手、排队、扫地等一一教起。这样的努力是有成效的,一个星期之后,学生渐渐地知道了每天何时当做何事。
二、多表扬多奖励,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课堂上,我以点带面,树立孩子们学习的榜样,用一些孩子们喜欢的小贴画来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三、加强与家长联系,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
我始终觉得,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影响。教师对孩子的影响再大,如果得不到家庭的响应与合作,必然是势单力薄的。所以我在家长接送孩子上下学的时候,和家长反映孩子的在校表现和提出一些建议等等。
总而言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努力,尽心尽责做好这一项工作。一年级的孩子就如同一张白纸,上面的五彩斑斓总是慢慢积累,现在的底色将注定其基础色调。红则愈红,黑则愈黑。而我希望我带给学生的的一片晴空、绿地、清水……这些最纯洁、最美丽的画面摆在我面前时,我会更加努力地迈好每一步。同时,向一直给予我极大帮助的一年级组全体同事表示感谢!
一年级教学心得体会【第四篇】
三月份是一年级下学期开学的第一个月,孩子们从假期悠闲快乐的生活过度到了学习的忙碌状态。开学第一周,孩子们明显还处于“假期状态”字写的没有上学期工整,读书出现错字、漏字,上课是随意说“小话”,甚至出现了上课叫唤妈妈的情况。针对这样的情况,我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上、中、下旬分别用了多种方法和进度来契合学生,让孩子们快乐的从“闲适”过渡到“忙碌”。教学中针对三月份出现的识字课和阅读课,我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
识字教学课上,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课程:一是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识字规律。对于要认的、特别是要写的字,对于已学过的字,要引导学生在联系中、在比较中找到汉字的共同点,不断发现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就会形成比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比方说换偏旁,加一加,猜一猜的识字方法,有趣而又高效。比方说,学“商”字时,我先猜一个谜语:一点一横长,点撇在中央,大口张着口,小口戴帽里面藏。我一边书写一边说,学生们很快就记住这个难字了!二是引导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在校内,在家里,在街道,在社区,通过读书、看报、看电视,看商标字、招牌字、广告字……只要见到汉字,就有识字的欲望,就自觉地识记。教师要经常给学生展示课外识字的机会、舞台,让学生不断地交流自主识字的成果。坚持这样引导,学生不仅增识许多汉字(课外识的字甚至比课内识的还要多),而且在学习兴趣、方法、习惯等方面收效良多。三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在运用中巩固识字:儿童识字,认得快,忘得也快。因此,不断复现是巩固识字的重要方法。而把识的字放到语言环境中,巩固的效果最好。教师一方面可以把需要识的字编成句子、儿歌、短文,让学生阅读,鼓励学生组词、写句子,在读和用中巩固识字。
在阅读课中一个问题非常明显:很多学生不会读书。这个问题表现在:朗读时拖腔,读字而不是读书,句子读得不连贯,语气没有抑扬顿挫之感,找不到人物的对话,不能从文本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以上种种读书现象,使得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完不成教学任务,达不到某些教学效果。课外之余我也常常思考这些问题,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呢?通过观察发现,学生朗读不流畅原因一:没有牢固掌握课文中的生字,也就是识字量根本不够。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课文,每课的生字数量增多,难记,特别是这学期,识字任务更大,字行复杂,有些很难找到好的识记方法,没有识字经验,只能死记,所以处理这个问题,除了多给学生提供识字方法外,再就是让学生多读,我要求学生每天回家给家长读数,让家长给孩子读童话故事,提高孩子的阅读欲望,遍数不限,读完后家长签名。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学生不理解文章感情,读起句子来不会断句,不会停顿,不会换语气,我想这和学生的理解有关,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化大力气教孩子有感情读书。怎样读出美的语气,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在对话较多的'课文使用,效果不错。阅读教学就是教孩子学会有感情读书,学生能够绘声绘色的读出课文,这也就达到教学要求了。
在一年级写字教学中,教师的示范对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针对一年级的孩子善于模仿的特点,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言传与身教相结合。教师示范的内容包括坐姿、握笔、书写动作、笔画和结构等。最重要的是课堂示范,这是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在学生进行练习之前,教师首先当众进行讲解示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视觉形象,然后让学生模仿书空笔顺,然后描红练习。对于有些难的生字要个别示范,在当众示范以后,有些学生还是掌握不好正确的书写要领,教师就得个别辅导,由于是面对面,学生对老师的示范,往往观察的比较清楚,能较快地纠正自己的错误之处。当然对于一些孩子还得手把手示范,这种方法是针对初步写字的小学生,通过手把手,教师直接牵动学生手指,使其能较快地形成正确的书写动作。尽管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了多种不同的示范方法,但学生们在作业中还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在原字的旁边给以示范或修改,并要及时地总结,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一年级教学心得体会【第五篇】
又是一年起始季,今年我又接手一年级。大家都知道,一年级的娃娃不好带,首个星期下来,嗓子都是哑哑的,耳朵都是背背的,费嗓子,费听力,又费力又费神。怎样帮助小小的六周岁的娃娃养成好的行为、学习习惯呢?我们班上有三个现成的可以利用的物件儿,是表扬栏和展板,我就一一的用上了。表扬栏——我真的很棒,我用它来贴小红星。“班级之星”我用来贴表扬信,“班级风采”我用来张贴优秀学生照片。我和任课老师一起采用发小红星,印奖章写表扬信,还和家长一起给同学们颁发奖状。采取多种方式积累叠加奖励,让学生体验到小小的成功的快乐,逐步养成好的行为、学习习惯。
一 红星闪闪,放光彩。
从早读课开始,我和带读小组长一起评选“晨读之星”发小红星;在课堂上,同学们发言很精彩,学生之间互动和老师互动表现很棒的,发小红星;排路队快静齐,发小红星;学做广播操,动作规范,发小红星;同学们喝牛奶,服从安排,有序取放,奖小红星;中午就餐,爱干净,不撒饭粒,不泼汤汁,得“洁净之星”;饭菜吃光,评光盘之星;道德与法治课、音乐课、美术课、传统文化课老师也都在自己的课堂上,表扬那些专心听讲,思维活跃,有创造力和表现力的同学,用“优”、小红花等类似小红星的标贴来奖励学生。
一行满格18格儿,满格后换一个大拇指,前十周我们累计计算一次,凡是满十颗星的满足一个小愿望,可以买一本新书,吃一次美食,看一场电影等。凡是得了一个大拇指或以上的,那么就能够满足自己的两个小愿望,由家长执行奖励。第11周开始,我们重新开始争星,重新开始,大家公平竞争。
小小的红星记录着孩子们的点滴进步,闪闪的红星放出异样的光彩。
二 印章小小,人人喜爱。
我颁发印章是用来奖励同学们认真地书写和坚持课外阅读的。前期,同学们在学习拼音的时候,在书上认真描写,描一个写一个,写得规范美观的,及时印上奖章。同样,在课堂练习本上写拼音写得规范、端正、美观的,及时印上奖章。
在印奖章的时候,老师是高兴的,有手握大权的感觉,“嗯,写得好!加油!”“哎呀,这个地方如果这个音节再写得饱满一点,这几个字母再写紧凑一些,就更好了。” 在得奖章的时候,同学们的神情也都是很得意、很满足的。
另外,从9月6日开始,同学们都进行了课外阅读,每天坚持阅读20分钟到30分钟。每个星期一交亲子阅读记录卡,我为孩子们努力拼读点赞,为家长温馨的陪伴和用心地记录点赞,我慎重地在记录卡上印上奖章。
三 亲,你的表扬信!你的奖状!。
为迎接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我们一年级的同学进行了近两个月的跳绳训练活动,大部分同学经历了从不会跳到会跳,从会跳到跳得快这样一个过程,进步都很大。前几个星期,凡是一分钟跳绳个数达到或突破100的,我都写了表扬信,评他们为班级“跳绳之星”.
11月10日,上星期三,为检测同学们的跳绳效果,我们举行了班级跳绳比赛,另外,把另三项:肺活量、50米、坐位体前屈也简单地检测了一下。我邀请了十个家长志愿者协同体育老师一起检测,我们评出单项优秀之星和综合优秀之星——“体育小达人”。我们班小何同学妈妈这样发圈的:呵,原来的跳绳渣渣也能获得奖状。我点赞,评价:逆袭。他一下子得了四张奖状,真棒!
四 班级之星,学习的榜样。
结合同学们的得星情况和综合表现,我评选出第一批班级之星,八名同学,让他们提供一张个人美照或帅照,写一小段自我介绍,合成电子照片,制成展板,贴在教室明显的'位置,表扬先进,他们也是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
以上是我接手新的一年级两个多月来我的一些激励性做法,小小的奖励,对同学们来说就是大大的动力。本学期,我们班主任工作室成员正在阅读一本书,书目是《感谢那些“折磨”我的学生——教师如何应对问题学生》。书中第一章第二节中提到“正强化能促使问题学生重建良好的行为习惯”。我想把这句话改成:正强化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书中讲到小红星筹码、奖章等都是代币性强化,“这种强化是一种累积性、逐层性的强化,这种强化能让学生不断努力”,我想这就是我们所要达到的教育的目的。
一年级教学心得体会【第六篇】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基础。如何改革识字教学,使其尽快满足学生读写的需要,是多少年来共同研究的一个难题。《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第一学段的规定识字量约占小学阶段总识字量的一半,其中一年级上学期要至少认识400个汉字。新课程的识字教学,遵循低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强调多识字,少写字,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减轻了劳动强度,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但是,新课程的读写分离从另一方面又给识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君子动口不动手” 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因此,识字教学成了新课程下教师最头疼的问题,教学中繁琐分析生字相当乏味,没有意义,且耗时大。有些教师上公开课时干脆避开生字不讲,这似乎成了语文教学的瓶颈。
那如何在新课程中有效地进行识字教学呢?我从实践摸索中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一、把握识字要求
识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阅读的基础,是写作的基础,这种基础性主要表现在“会认”这个识字教学的基本要求上。在传统意义上,对识字教学上要求“四会”,即“会读、会写、会义、会用”。这种单向度的努力和多维度的要求,导致的教学后果就是识字教学越来越呆板,越来越模式化、机械化。其实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大可不必进行这种耗时的训练,在“四会”中我们可先让学生学会“二会”,即“会读、会义”,不要急于要求他们“会写”和“会用”。这样就能在短时间内学会一批常用字,可以较早阅读一些浅近的儿童读物;既可以提高识字兴趣,又可以拓展知识面。反过来,较早阅读儿童读物又能巩固学过的生字。这样的反复运用,还可以减少生字回生率。
(一)多认少写
这些识字任务分别编排在三个部分:
1、结合汉语拼音汉字,要求认70个字。
在掌握汉语拼音的同时,每课通过看图认读词语、短语、句子及诵读儿歌认识生字。这部分生字只要求认识,能读正确,知道字的大致意思,不要求写,也没有认识偏旁的任务。
2、归类识字,要求认105个字。
归类识字部分,主要体现汉字本身的规律和儿童学习汉字的规律,采用了多种形式:
(1) 根据汉字构字规律识字。
象形字《口耳目》;会意字《日月明》,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特点,初步了解汉字造字的一些规律。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特点与规律,还可以找一找自己认识的字中哪个字也有这样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韵语识字。
在意境优美的古诗《一去二三里》中学习10个最简单的汉字;在《比一比》中通过比较事物的大小和多少,认识12个字,同时认识一些量词。
3、随文识字,要求认225个字。
随课文识字所占的识字量最大,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识字仍是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课文教学中,不能忽视识字教学这个重点,要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识汉字,了解字词的意思,并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认记汉字。除了认识400个字,会写100个字外,课文中还有一些带读的生字,如《四季》,要求认识11个字,会写4个字,除此之外,课文中还有14个带读字。这些字要在课文的语境中读正确,在语境中大致了解意思,不然将影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等要求的达成。从识字课开始,在认识汉字的同时认识一些偏旁,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并且开始学习按笔顺规则写字。
(二)认写分离
1、认写不同步。
新教材每课编排的要认的字和要写的字是不同步的。这一课要认读的字中虽然有几个字是笔画简单的,但不一定就安排在这一课写。这一课要写的字有几个是本课的,有几个是前面课文中学的认读字。这是从便于指导写字的角度来安排的,教学时,应单独安排写字指导这一教学环节,按写字规律来指导学生写好字。
2、突出共性。
教材是按照汉字的字形规律来安排写字内容的,每一课写的字都有一些共同之处,目的是让学生扎实掌握基本笔画和笔顺规则,把字写对、写好,打下坚实的写字基础。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如书写“
七、儿、无、九”4个字,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坚弯钩”,再从“坚弯钩”引出“横折弯钩”,教师要着重指导相同、相近之处,同时引导区别形近字。
3、体现弹性。
练字贵在精,而不在多。不必对每个学生都提出同样的写字要求,应该允许学生有选择作业的自主权,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可以少写几个,觉得写得不满意的,可以多写几个。自已还想写哪几个字,就可以再写几个。
二、结合识字语境
现实中很多老师喜欢按照汉字的构字规律分类来让学生识字,或是一组声旁相同的形声字,或是一组字形相近的形近字或音近字。这看似科学的方法,其最大的缺陷是剥离了汉字间表意关系,孤立了汉字,以人为的环境代替了活生生的语境,因此识字也就成了师生心目中最枯燥厌烦的事了。
(一)从形、音、义的结合上识字
识字的目的是为了正确的听说读写运用。为此,学生不仅要分别识别形、音、义三个因素本身,还要建立音、形、义之间的统一联系,做到“口诵其字,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评价识字能力也必须从形、音、义的结合上全面评价。
字形教学是识字教学的关键,也是学生识字的难点。评价识字,就要抓认清字形这个关键。考查测试学生的主要方式应该是听写。让学生听写学过的必写生字,注重每个字共几笔,第几笔是什么。 如:“小鸟”的“鸟”共几笔,第三笔是什么笔画?“河水”的“水”最后一笔是什么笔画?
还可以给学生创设学习语言的环境,注上音填空,或辨别形近字。
如: 辨析形近字
十——土
上——下
大——天 左——庄
右——石
西——两
(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
单纯地识某个字,非但不好记字形,其字音也容易忘,字义印象就更难深刻了。把生字放到具体语言环境中去学情况就不同了。加之一年级识字采用多认少写的原则,对要求会写的100个字可以用上述的方法考察其字形的掌握情况,而对其余400个只求会认的字便不能操作了。而一旦把它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考察,由于“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义”,学生可联系上下文去认清字形、了解字义。近年来一些专家在语言认知心理研究中发现,字词语义的心理贮存是按以具体到抽象的社会生活经验的意义纬度进行的。因此,考察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汉字的实际运用,充分尊重了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符合人类语言认知规律。
识字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我们要求学生识字,并不在让学生仅能认识出现在固定的某篇课文中的字,而必须使学生做到当这个字出现在别的语言环境也能正确认读,基本了解意义。因此可以把每一单元的字编成儿歌、故事,让学生认读。
如:古诗《一去二三里》一文中教师在教完课文后,可以结合课文将生字编成一首有趣地儿歌。
正是在这反复多次地接触过程中,汉字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记忆模块,经过了陌生到不陌生,不陌生到熟悉的心理变化过程,而认识汉字。
当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检测识字情况的形式还有很多,比较简便可行的方法是出一系列有生活气息、富有儿童情趣的语句,组成试题,让学生认读、试做。
(三)在阅读中识字
为寻求行之有效的识字教学的途径。多少年来,小语界的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总结出许多识字教学的方法。如:注音识字、集中识字、分散识字、韵语识字等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刚入学的小学生,对学校生活充满了憧憬。他们渴望入学后能像大哥哥大姐姐们那样,拿着课本摇头晃脑地读。翻开1篇课文,他们首先想知道写了什么内容。对阅读的渴望必然激发学生识字的欲望。
新教材在拼音部分,每篇课文都配了情况图和一首儿歌,图文并茂,学生喜闻乐见。每篇课文中的拼音和儿歌相比,学生更喜欢的是儿歌。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顺应儿童的心理和学习需要,让学生在学拼音的同时,认清图中的生字,读儿歌,并通过读儿歌识字。学生在学完拼音后就可认字200多个。
提早阅读:从识字就开始阅读,尽早把识字与理解语言结合起来。如学了几个词后,就把这几个词连成句子让学生读。因为学生所学的是母语,母语的学习,与第二语言的学习不同,有着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母语的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研究表明,儿童在入学以前,已经通过家庭、社会、幼儿园等,掌握了近3000个口头词汇。入学后重在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并不需要像学英语那样要从单词学起。尽早地进入阅读阶段,可节省时间,提高阅读教学和识字教学的效率。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做的更多的是将课后的生字组成一个个句子,让学生认读。
通过以上途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识字,在识字的过程中阅读。识字、阅读相互促进,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共同提高。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结构上作了较大的调整。加强了阅读识字的内容,节省了时间,更便于教学,也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四)在习作中识字
提早习作:从学生学习写字后,就练习写作。从写词开始到写句,从写一句话到写两句、三句,从写几句到写一段、两段。 写的要求:写一个词就要写正确,写一句话就要写完整,写一段话就要写通顺。不会写的字不要硬写,可用拼音代替,也可请教别人或查字典解决。
写的形式:主要有贴图看图写话、画图看图写话、观察生活写话、听记、摘抄、用一个词说一句话并将其写下来、还可以将课后的生字组成一句话等。
在写话的过程中,巩固了学过的生字。不会写的字,想办法会写,又学了新的字。从识字方面来说,写一遍比读一遍记忆的效果更好。识字、写作相互促进,识字能力、写作能力共同提高。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习作教学方面有些保守。习作方面的要求,只限于说话的训练,几乎没有写的要求。甚至连用词造句也没有。这样的编排,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对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是滞后的。实践中笔者体会到,如果教材中安排用词造句和看图写话的内容,要求学生练习写一两句话,或者两三句话,学生不仅能够做,而且也是愿意做的。因此笔者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增加了写话方面的要求。比如在学完儿歌《小小的船》一课,课后作业的要求是让学生说一说(什么)像(什么),笔者要求学生在说完后用字写出,写不出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或请教他人。
三、增添识字情趣
语文,首先吸引儿童的愉快的情感体验和回味无穷的精神滋养,而不是那些操作性很强的语言技能。识字教学追求趣味,但并不是纯粹地,盲目地为了趣味而趣味,追求情趣是为了追求更高效的识字,认识更有生命活力的生字。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直观形象的因素,利用汉字本身的规律,借助形象化,趣味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在观察、联想、比较、思考、游戏中生动愉快地识字,有效地激发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其思维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从而使识字教学事半功倍。
(一)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识字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随着学习的慢慢深入,汉字的逐步增加,摸索出汉字的一定的结构规律,并依自己的年龄特点在老师的引领下,形成一定的识字习惯。教师要善于发掘并疏通这种习惯,并不失时机地把它列入识字教学评价机制。
如:①在教学中,有的学生对某个汉字已经熟识,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一点,故作好奇之心问:“真的,你读读看这是什么字?你说说看,你是从哪认识的?”并及时地予以热烈的表扬:“你真是学习的有心人,大家就应该这样,对我们生活周围看到一些字多注意。”适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识字。
如:②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同学识字习惯较好,识字能力较强,教师也应利用这个办法,请他们介绍一下识字的方法。从而启发引导学生从字型结构等多方面帮助识字。
(二)用积极评价方式激励识字兴趣
小学低年级儿童机械记忆处于优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学习知识大抵从兴趣出发,所以教师的识字教学应千方百计运用积极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的兴趣。
(1)、课上提问、练习、设计的题目要兴味盎然。新颖的练习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他们的兴趣。
以字谜、顺口溜等形式出题检测学生识字,能激起学生的好胜心,也有趣味性,能唤起学生兴趣。
(2)、教师评价要富有鼓励性。
同样一组习题,教师在练习前后的引导和评价方式的不同,对唤起学生的兴趣和激情的效果是迥异的。
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各种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以后,教师所要做好的关键在于尽力维持学生的这种兴趣,精心地呵护这种兴趣。他就像个易碎的瓷娃娃,你的一个不当的眼神,一个不重的呵斥,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会使学生好不容易激发起来的兴趣,顷刻间荡然无存,以后要再找回就不容易了。
四、开放识字区域
识字教学的开放性应该是全方位的,全过程的。开放性的识字教学的目标,意味着教材的识字量和识字速度仅仅是一个底限,我们应该允许和鼓励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自主识字,主动识字。识字总数只划最低限,实行“上不封顶下保底”的原则。开放性识字教学的过程,意味着识字就是一个交流生活经验,打开想像世界的过程;开放性的识字教学途径,意味着识字从生活中来,也一定要回到生活中去;开放性的识字教学的评价,意味着孩子的识字是有差异的,教学就是要承认这种差异,允许这种差异的存在,鼓励这种差异, 进而把它看做一种资源,利用这种差异。
在教学实践中,应经常引导孩子换个角度学习,从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发现语文,感受语文,运用语文。为了鼓励引导学生随时随地自主识字,笔者用了以下一些方式:一是制作识字卡,将卡片做成各种形状,并经常利用识字卡巩固识字;二是黑板左上角每二天抄录一首古诗,让学生课余读背,从中接触汉字,认识汉字。三是让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把会认识的字标出来。四是在墙报上开辟识字园地,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不断展示自主识字的成果;最后,笔者还把任务布置给家长,让他们在家里,带出玩的时候随时利用汉字资源让孩子识字。
新课程实验教材的识字量比较大,识字速度比较快,给识字教学带来了困难。但笔者相信只要坚持课堂教学向生活开放,将孩子的生活经验带进课堂,是走出识字困境的好办法。
(一)结合学生的语言运用,积累相关词语
识字教学中常运用组词、扩词、用词说话等形式来巩固的运用字词,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时机,结合学生的语言运用来积累相关词语。由于一年级学生所学汉字有限,又加上汉字中同音字较多,在组词、扩词、用词说话中常常出现同音字混用的现象。如《小小的船》,用上“蓝”组词时,学生容易说出“篮子”,这时教师不是简单的否定,可以把“篮”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发现不同之处,从而明白“篮子”为什么要用“篮”而不是“蓝”。这样,既加深了对“蓝”的理解,又在比较中多积累了词语。
(二)从课本、课堂中识字走向生活中识字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生活为学生的识字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识字来源于生活,再让识字回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阅读、寻找。学生在课文的语境中初次认识了这些生字,初步了解了它的意义和用法,课后可以引导让学生到生活环境中去找一找,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这些字。让学生从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语文,随时随地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学生上学路上可以从店名中看到;到商店购物可以从商标、包装盒上找到;外出游玩可以从名胜介绍、亭子石刻上见到;家庭休闲时可以从电视、广告中听到,从报刊、杂志上读到……这对学生来说,是多么的惊喜。这些字在生活环境中的多次再现,为学生提拱了学习的新语境,促进了对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同学们在愉快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巩固了所学的字,认识的不再是一个个枯燥的符号,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活生生的字。寻找后,还可以让学生采用各种方式来展示自己找到的识字资源:将包装盒挂起来、商标贴起来、剪报粘起来、广告抄出来……在组内、组间交流、互教互学。这样,又一次在多处见面、多次阅读中得到巩固积累,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到生活环境中去寻找课文中学到的生字,而这些字无论是在商标、包装盒和店名中,还是在电视、广告和报刊、杂志上都是和别的字组成了新语境。因此,生活识字又由课内识字带动了课外识字,不经意中扩大了识字量。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还将班里学生名字注上拼音并粘贴在教室中,让学生从伙伴的名字中识字。
从课本、课堂中识字走向生活中识字,让生活成为学生识字的资源,引导学生将生活中那些自己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识字的材料,真正体现了“要使教材成为学生的世界转变为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材”。只要我们把握好要求,相信学生一定能学的更好。
一年级教学心得体会【第七篇】
对跨越式教学涉猎较少的我听了县教育局组织的跨越式教学的两节课,在学习过程中,我第一次了解了跨越式教学的模式,感到这种教学方法很好,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应用可能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好好贯彻落实,应该对学生是大有好处,至少是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量。
在教学中我尝试用了这种方法,学生的反应良好,但是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细节的问题,例如:对于跨越式教学的.模式运用不够熟练,对于时间的设计和把握上不够科学,这也是与学生习惯和基础有关,学生由于基础不一,造成了课堂教学进度的延缓和质量不高,今后还学要下大力气来加强班级的课堂管理,尤其是要进行科学的管理,教师的忧虑意识是有的,但也不能过激,要保持在中等水平,这对学生形成的习惯很重要。
在跨越式教学的理论学习阶段,我主要就跨越式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细致的研究、学习,另外还学习了何克抗教授的讲座和关于跨越式教学的一些视屏的资料等,现在已经基本上掌握了跨越式教学的模式,并且进行运用,但在运用的过程中就像上面所说的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学生基础和习惯的问题,影响着教学的效率,我在这方面也查了大量的资料进行学习,主要是学生习惯的问题探究和班级管理方面的一些资源进行了学习,是我进一步体会到了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很重要,还有教师的耐心很重要。这还需要一个过程,慢慢来改善这一问题,只有这样才可能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当中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当然,在解决问题前我还和校领导,总课题组进行了这些问题的探讨,总课题组的领导给了我思想上很大的鼓励,使我增强了信心,相信我的努力一定会在跨越式教学的过程中会有一个很大的进步,最后能有可喜的成绩。
一年级教学心得体会【第八篇】
第一次与一年级学生亲密的接触,其中的滋味可真是五味杂陈,既痛苦着又幸福着。一年级是小学的起点阶段,教师如何引导如何启发都将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学习。现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即关注学生是怎样学的,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关注自己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来评价教学行为表现对学生“学”的价值。
在实际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方式和习惯,初步学会用他们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因此,一年级的教学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我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表现实生活,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还有独立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呢?
1、培养主动的愿望。对于刚入学的'一些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学习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的学习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节课《生活中的数》时,我先让观察他们新的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
2、有意识创设活跃的氛围和生动有趣的情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内容,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如:在上“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让孩子带来了 许多物体和图形,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后放到一起数一数,看看每种物体、图形各有几个。这样不仅使认识了数,还为以后的分类课打好了基础,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习惯。再如:上《小猫钓鱼》一课时,先让观察猫家四兄弟的不同神态,再让戴上小猫的头饰,进行模拟表演,充分发挥的想象力。让他们自编、自演故事,真正使在“玩”中获得了知识。
3、 引导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大家都知道本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多动脑筋,勤思考。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时,很多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这时,只要有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不管他答对与否,我都给与相应的鼓励,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讲《跳绳》这一课时,大多生都列算式为:2+6 (2个摇绳的,6个跳绳的),这时,有个小女孩却胆怯怯的举起了小手,她列的算式是:4+4 我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什么要列成4+4呢?”她说:“有4个小男孩,4个小女孩,共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我当时特别高兴,就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她一个“智慧果”。然后,我对其他孩子说:“其实通过这幅图还能列出很多不同的算式,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经过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一直深挖到根据衣服、袜子的不同颜色来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列出了连加算式。从这以后,在每每拿出一道题,都能积极主动去寻找不同的来解决问题。可见,只要我们能适时抓住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相信孩子们是有潜能可挖的。
4、 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 。 许多孩子在入学以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了。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学习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上完《分类》课以后,布置到书店、超市等地方进行调查,看看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把物品进行归类的,之后又让带来了各种不同的东西,叫扮演中“商场小经理”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归类。这样,使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真正的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