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传统文化之孝道心得体会范文范例【推荐10篇】
【阅览】由阿拉题库网友精心整理编辑的“学习传统文化之孝道心得体会范文范例【推荐10篇】”优秀范例,以便供您学习参考之用,“轻松办公、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
学习传统文化之孝道心得体会范文【第一篇】
从带着纠结和困惑踏入校门,到怀揣着感恩和不舍踏出校门,三天封闭学习,心灵一次又一次的受到洗涤,门内门外仿佛已是两个世界。传统文化不再是起初心里那虚无缥缈的模样,变得立体、真实。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学习班上,学员们通过读诵经典、观看视频、听取授课等方式,系统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深思“家国天下”的真理。传统文化绝不是有些人想象的“之乎者也”这么简单,更不是迂腐、落后、愚昧的代名词。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五千年来一代代中华儿女的智慧,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文化要强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和滋养,理想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我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四十年来,诸多新鲜事物夹杂着糟粕扑面而来,猝不及防的人们很快沉浸或陶醉在横流的物欲之中,古圣先贤及革命先辈们世代承袭和坚持的理想信念在人们心中也逐渐褪去了色彩,甚至被打上“死脑筋”的标签。在这样的环境下,当我们摒弃纷扰,真正静下心来,认真去学习和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唤醒了我们对世界、对人生的重新认知,从古圣先贤提出的“大同世界”到共产党提出的“共产主义”,向善而行的世人终究会殊途同归。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道理其实十分简单,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或者人际关系处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三天的学习中,“反求诸己”一词频繁的出现在授课老师口中,时刻提醒我们常怀感恩之心。反思自我,平时的做法却往往与圣人之言背道而驰。有了问题,不会反躬自省,而是怨天尤人。
世间几十年,自认为在为人处世方面一直得体,但学习了传统文化之后,再来扪心自问,“反求诸己”何曾做到过。家庭中出了问题,常常埋怨家人,好似自己诸事皆对。个人发展中遇到问题,往往感叹自己起点太低、平台不好,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找问题。目前传统纸媒的发展正处于困难时期,当是众志成城之时,然而每每工作不顺或遇瓶颈,总是先找客观原因,归咎于时代的迅猛发展和报媒日衰的大环境。殊不知,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仍有多家报媒逆势而上、涅槃重生,更胜往昔。
究其原因,尽管我们一直在强调学习,却一直只看重知识的学习,放弃了对做人的常识的积累。“知识只是人的能力,而常识则是人的能量”,老师的这句话一直让我们为之思考。所谓传统文化中的常识,是一个人处世必须遵从的一些原则,让我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约束。“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文字不多,却字字珠玑,五伦八德,不仅仅是作为人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更是这个社会和谐进步的基础。
特别是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匹夫担当”,让蝇营狗苟的我们无比汗颜。痛定思痛,我们将以古人先贤为榜样,自省、明德、利他、向善,以“日行一善”的坚持开始“爱”的播撒,以“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点滴开始“爱”的累积,相信“爱”的“萤火之光”终有一日必将成为“爱”的“燎原大火”。
学习传统文化,就是要学习古人“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的“仁爱”,就是要学习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通过学习,真正去塑造高尚人格,养成浩然正气,从而更好地经营家庭、谋划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xx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曾强调,抓作风建设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优秀的“家风”“家道”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国家之本,是流传千年的民族文化符号,也是我们干事创业的动力之源。
对于我们报人来说,临报集团何尝不是一个大家庭。当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从丰厚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汲取力量,要从丰厚的传统文化中寻求解决方法和实践路径。这些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养分、力量,解决方法、实践路径就是集团的“家风”“家道”。集团良好的“家风”“家道”就是我们上下同欲、凝心聚力的根本和基础,就是我们克难而上、逆势崛起的勇气和魄力,就是我们改革创新、戮力攻坚的担当和责任;就是集团每个“家人”身上的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就是集团每个“家人”身上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就是集团每个“家人”身上的明德之心、利他之心、至善之心。当集团每个“家人”都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集团这种好“家风”“家道”在我们手中塑造、成长、传承,我们将一身正气、精神抖擞、斗志高昂,无往而不胜。
学习传统文化之孝道心得体会范文【第二篇】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几千年来,她养育了中华民族无数优秀子女,为实现伟大的理想而献身;为民族的生存而抛头颅、洒热血;为捍卫真理而舍得一身剐;可谓:“公而忘其私,国而忘其家”。
传统文化里,在儒家先贤看来:“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为之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其操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其养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其志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其理想。千百年来,这些都无疑成为仁人志士的终生追求。因而薪火相传,绵延不绝。
为了完成使命,苏武牧羊北海,孤存荒原;杨儒以命护国,身死异域;为了正义,董宣敢于逆抗王命,强项不屈;张释之依法保民,不从皇威;为了社稷,诸葛亮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林则徐虎门销烟,名垂青史;为了华夏文化存续,司马迁忍辱负重,留下千古绝唱;王国维赴死昆明湖,撼动儒林。如此等等,难以尽述。传统文化所饱含的道德理念、献身精神、民族情怀养育着代代子孙,坚如磐石地根植于中华大地的土壤内,流淌在每一个炎黄后裔的血液里,民族永存,文化永存。其奥秘,正如宋代大儒张横渠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圣贤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传统文化的发展并非是温室花朵,风轻日暖,而是屡遭厄难,浴火重生。尤其在近现代历史洗礼,社会转型的变迁中,与时俱进,历久日新。
中国共产党人首先是中国人,自诞生之日起,也同样沐浴在传统文化的教诲中,因而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陈独秀的“从研究室出来就到监狱,从监狱出来就到研究室”;周恩来的“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叶挺的“我愿这地下火冲腾,把我和这活棺材一起烧掉,我要在烈火中得到永生!”。这些共产党人的伟大形象将永驻史册。今天,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正如总书记所说,你只有把人民当亲人,人民才会把你当亲人。要始终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历史传承,薪火不息!
继承传统,涵养文化;学习历史,增强修养,是一个共产党人自我完善的课题,是时代赋予的任务,是建立一个学习型政党所自觉发达的必须!
学习传统文化之孝道心得体会范文【第三篇】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
8月份,带着一颗要真诚修身的心,走进了传统文化推广协会,似乎要在这里寻求安慰似的,尤其是在教育孩子的这条路上,失败的一塌糊涂,四十多年了,始终要找一个突破口,洗涤自己的心灵。从生活到工作,始终不是自己满意的状态,怎样改变现状,让自己可以活得轻松、活得幸福。万千世界中,万千种生活,哪一种适合哪类人,冥冥之中似乎早有定数。
埋头读《大学》、《中庸》、《孝经》、《论语》初步有了了解,儒家思想是何等的让人敬佩,每一句话,反求诸己时的泪目,切肤之痛的反观生活点滴,感叹、再感叹!完美人格的雏形孔子早已定论,现在的我们只是摒弃被污浊的心灵,以修身为本的理念重活一次,直至终老,不留遗憾。
信仰——真正了解了其内涵,标杆——真正了解了其风向。内心笃定外表祥和,也许是修身最高境界,精致、干练衣着得体、妆容干净,活出女人不一样的生活。多读书,气自华,修炼成淡淡的女人,用优美的诗词赞美身边一切美好。做好妈妈、好妻子是我努力的方向,女性要柔美,要肯就下,似水一样缓流,遇刚则绕。
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我在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事必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把圣人教悔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回想起来,我真的很幸运,有幸学到传统文化,曾经的有恃无恐狂妄等等,阻碍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在没有学习弟子规之前,万事都要分清彼此的责任。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敬仰,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传统文化之孝道心得体会范文【第四篇】
二胡的悠扬踩着三月斜雨的韵脚,沁过薄雾和窗纱,微微的还有些许暖意。冉冉檀香弥漫着空气,让我不觉神游于五千年的古国文化长河中。
天地初开,万物终归混沌。祖先们就踏上了征服自然的征程。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哲学思想,道德伦理、无一不体现着祖先们的智慧,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春秋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争鸣,如一声春雷惊雨,给华夏大地一场润泽。道家,法家,儒家、诸如雨后春笋纷涌而出。其文学思想,道德学说更是沿用至今,令我们受益匪浅。而反自春秋《诗经》开始,先秦散文,魏晋文学,后唐诗宋词元曲,品读时给人以美的享受,怎不叫人感慨古文学的博大精深。从孔子的“诗可以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给人们打上了一种忧患意识的烙印。从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使得这种忧患意识逐步上升到爱国精神,体现了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崇高天伦。“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不屈不挠精神。“仁者爱人”的高尚道德。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功业抱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的天人共鸣等都是西方文化望尘莫及的。当世界文化的铁蹄滚滚袭来时,总将是任何保守力量所难以抵挡。在这个物质利益至上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着自己想要的物质生活。欲望,拜金,权利等都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一步一步的侵蚀着我们的精神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崇尚“洋节”,昔日的传统文化进一步步被淡忘。生活中的这些情况比比皆是。追求自己喜欢的,是没错。可这又何尝不是对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漠视?那些我们曾引以为傲的民族文化都哪去了?我记得鲁迅曾说“惟有民魂是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有进步。”美国新任总统也曾说“当中国忘记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时,就是我们攻打这个民族的时候”觉醒吧!我希望我们用全部的聪明才智和生命热血来传承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来构建我们的祖国辉煌。
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淅淅小雨尽苦泣。
学习传统文化之孝道心得体会范文【第五篇】
之行使我感触颇深,精彩的片段历历在目:
20xx年12月15日上午8时开班仪式准时开始,互动的拍拍操,拉近了我和距离,让我感受到xx人是活跃的,开朗的,积极向上的。接下来的礼拜先师,杏坛宣言,齐诵《学记》让我深深感受到她是庄严的,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好想深深的融入其中。
宋思伟老师讲解的《孔子教育智慧新时代师德修养》是我记忆最为深刻的,孔子一生贯穿教育形成其系统的教育思想,其内涵有:教育对象:有教无类,从孔子开始改变了中国的教育方向;教育方法:注重个别差异,主张因材施教;教育形式:运用互动问答,启发学生思维;教育目标:关注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智,仁,勇”的特质,教化学生怎样做君子,怎样做好人。我想作为老师应诲人不倦,一以贯之。
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的李成泉校长做了关于《十大行动的价值和意义》的脱稿演讲,就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及如何操作做了简要的讲解。传统文化进校园是我们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传统文化的主战场在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是我们教育的底色,而不是特色,我们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有中国心,民族魂,文化根,创造力的现代君子,扎根时代,扎根人民,扎根文化办教育才是真正的中国教育。李成泉校长诵经典:向小学生推荐《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道德经》,《大学》等,如果只选一本,那就是《论语》,这是中国人的“圣经”。《论语》中如果只留三句话,那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至于怎么诵,李校长分享了他们学校的诵读方法:晨读半小时;全部诵经典;不准读课文;待课时间课代表带领大家诵读一首古诗,每周一首;上课下课起立和老师问好时诵读一句名言,每天一句;黎明即起,诵读经典。
刘庆善老师的《附小经验:传统文化十大行动概览》讲解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方位融入校园生活。十大行动的主要结合点:诵经典-语文教学;祭先贤-思想教育;兴礼乐-重大活动;办讲坛-教师发展;习六艺-校本课程;传家风-家庭教育;研学游-假期活动;过节庆-日常生活;讲故事-思维表达;做君子-班队活动。刘老师讲解的有思路,有方法,有方向,很具体。
孔庆龙老师的《唇齿留香诵经典,涵养情怀做君子》介绍了诵读实施的过程:指导思想:诵读为主,讲诵结合,以讲代诵,活动推进;诵读模式:复习,学习,温习;诵读形式:吟诵唱,多种形式;诵读组织:自主管理,入座即读;诵读评价:制定计划,当天达标。使得学生能真正承儒雅之风,做少年君子。
山东xx市孔子故里,被誉为“东方圣城”,“东方的耶路撒冷”。之行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孔孟之乡的民风淳朴,也深深体会到孔子故里学经典,用经典的良好氛围。这次的之行使我受益良多,我也将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希望经典一路相随,伴随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
山东xx市孔子故里,被誉为“东方圣城”,“东方的耶路撒冷”。之行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孔孟之乡的民风淳朴,也深深体会到孔子故里学经典,用经典的良好氛围。这次的之行使我受益良多,我也将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希望经典一路相随,伴随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
学习传统文化之孝道心得体会范文【第六篇】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也是当代文化建设的难点。为了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近日,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广东省社科联《学术研究》杂志社和广东儒学研究会共同主办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来自香港、澳门以及内地十多个省市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本次会议。与会者围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尺度及其当代价值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与会专家首先对“中国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基本但又十分重要的概念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并提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尺度问题。中山大学李宗桂教授提出,“优秀”传统文化是限定在传承层面的,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角度而言的优秀。这要求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具备继承和发展的功能,具有发展的连续性;其次要具备断裂和创新的特质,能够和不符合时代要求的、衰颓的观点决裂,并在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中实现文化创新。就“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评判标准而言,应当从民族性、时代性、世界性三元合一的视角融合角度进行,既强调文化发生发展的民族因素、张扬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又要注意到民族文化在特定时代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文化精神之间的相应和落差,同时要以全球意识张扬先进的世界文明,反对文化割据,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对某种文化优秀与否的评判,应综合考虑其理论价值与社会作用,避免简单结论。广州大学程潮教授认为不能以是否具有发展的连续性来确定某种传统文化是否优秀,他阐发了“显学”和“绝学”(“正学”和“异端”)在具体时期的对立关系和在历史长河的转换关系,指出要以历史的眼光而不是以某一时期的价值取向去断定文化优秀与否。江西南昌航空学院平飞副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优秀标准的确定,不仅取决于优秀文化本身,还取决于文化主题的实践与需要及其时代的发展变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在本次会议中形成了较为集中的讨论。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惠吉兴研究员指出了当前社会价值观缺位的问题,即“价值观焦虑症”:一方面,政府不断探索社会治理的原则和政策的价值观基础,另一方面,社会大众产生了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的危机。这都源于我们缺乏一个能为社会大众所广泛认可的价值观。对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为当代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提供方法论的启示、思想资源的支撑以及形上学的根据。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离不开继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文化资源,又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与发展,同时,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广东省委党校孙燕青副教授从文化自觉自信的角度讨论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认为文化的自觉自信只能通过文化的延续而在历史演进中得以实现,这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合理继承;但也必须认识到,将文化自觉自信的实现仅仅寄希望于传统文化,亦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传统文化积极性与消极性共生的特点,反过来决定了必须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介入与引导,才能担负起对传统文化扬弃的任务。
在对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具体阐释方面,会议成果颇多。华侨大学王四达教授讨论了道法家政治思想对传统治道的超越及其局限,认为其“治在道,不在圣”的政治理念实现了对旧有治道的框架的超越,把中国政治思想推进到一个新高度。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杨海文编审指出,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只要心存文化守成情怀,就有可能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上表现出某种一致性;孟子“尚诗书”的文本解读方法体现的正是20世纪思想家护守中华传统人文的智慧,这赋予我们当代研究者面对民族文化传承任务的方法论支持。广东商学院刘季冬副教授分析王弼注《老子》后,认为王弼从儒、道两家思想的契合点出发,构建了新的哲学思想体系,这启示我们在世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寻找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契合点,促进当代我国吸收、融合各种文化,创造新文化。西南交通大学唐眉江副教授从身心安顿的角度,阐发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生态价值,认为儒家和道家的安身立命之道,能够有力地淡化消费主义文化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模式的支配,改变人们的消费、生活方式,为解决生态危机作出切实可行的贡献。
会上,广东云浮书记黄强博士以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文化实践者的身份,同与会人员交流了以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管理社会的一些经验和思考,认为慧能和谐思想在社会管理中的运用有助于幸福云浮的建设。黄强博士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一座取之不竭的宝藏,找准其中的当代价值,用之得当,可以有力地推动绿色生态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促进社会管理水平的提升。
学习传统文化之孝道心得体会范文【第七篇】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但在听了专家们的真诚讲座后,在座的老师都留下了感动的眼泪。而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无穷的智慧,中国传统文化让我们更加坚定一颗对父母的孝心,对师长,对朋友的恭敬之心。听完讲座,我的心里是沉甸甸的感觉,心灵得到了深深的净化。对照弟子规,自己身上太多的缺点,很多都没做到过,没有想到过。回来后慢慢调整自己的心态,反思自己的过错。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我在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我想起了曾经有人说过这样的话:若你——
播下思想的种子,便收获文字;
播下文字的种子,便收获行为;
播下行为的种子,便收获习惯;
播下习惯的种子,便收获人格;
播下人格的种子,便收获命运。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回想起来,我真的很幸运,有幸学到传统文化。曾经的有恃无恐、狂妄等等阻碍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在没有学习弟子规之前,万事都要分清彼此的责任。
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我知道人要有着豁达心胸才可以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尘世的浮华与虚无,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体悟。我们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运用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党在坚持根本理论阵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更进一步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以身作则,努力践行。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身为一名老师在工作中一是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严格要求自己,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构、心理特征、伦理道德等等都有深深的影响。其积极的层面都为历代的仁人志士所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巨大力量。当今中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紧密关系。而社会文明的发展,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发展,又都以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为基础、为依据,并且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为归宿。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首先要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已宽人、先人后已、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展,新时期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育效果,不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担当起历史重任。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教育者首先要“为人师表”。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参与,共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的人文关怀。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传统美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学生成长、学校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可以用不断发展的德育教育形式,结合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巩固德育成果,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把传统美德教育的部分内容由学校延伸至家庭和社区,同时,发动家长,通过他们的配合和支持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目的是继承民族灿烂文化,弘扬民族伦理道德规范,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充分发掘传统美德这一德育资源,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新颖方式,使传统美德为当代教育服务。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追求“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倡导好善乐施、扶危济困,把人的生命和尊严,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作为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越是危难之际,这些传统越是得到发扬。如九八抗洪时,抗非典时;今年初南方冰雪灾难,四川5•12特大地震灾难面前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国上下及时伸出了无私援助之手。这些传统美德以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青少年学生的人格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传统是现代的根基,青少年特别是当代的大学生,掌握着先进的知识文化,是未来的主人,应当加强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学习,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格,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才能创造新生活。传统文化是财富,他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系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所以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中用,这就是我学习传统文化后的心得体会。
学习传统文化之孝道心得体会范文【第八篇】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它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数千载,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阙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初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时,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怀着较劲找茬的心态,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国传统文化书籍,眼球像扫描仪一样机械地扫看着,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渐渐的自己也被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了。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为人原则,处世之道为自己所认可。当接触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倡导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思想时,心头更是为之一振,直叹自己才疏学浅,只了解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圣先贤用更多的时间总结过去,思考未来,所以他们睿智。他们真正是在用心地活着,好好的活着,真正让自己达到精神与躯体的结合,诠释活着的内在含义。而生活在现代社会忙碌的我们,被太多世俗的东西所束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目前的障碍物远不止“一叶”。物欲横流、攀比严重、穷奢极欲、功利心强的现代风气,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迷醉了我们的心窍;让我们仅局限于自己的世界里。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类面临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一个是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二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三是解决人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人内心的贪嗔痴,使我们的境界充其量也就仅仅局限于第一个问题而无法达到更高。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古圣先贤抛却世俗的欲望,经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它就是改变现代心浮气躁功利的社会风气的一剂良药。但再好的良药也得有人愿意接受,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托付于它,才能发挥功效。外国人非常注重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我们中国人却时常有把薪火相传几千年安身立命之本的济世良药全盘否定和摒弃的冲动,岂不痛哉?
一人独自走在街上,发现戴手串的人越来越多。那一串串手串,或左或右。我相信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和安心的意味。这的手串真能够安抚我们那份不安、焦虑、怀疑、悲观吗?我想只要我们能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社会会是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我们还需要借助外来的东西增强自己的内心吗?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会是怎样一种情形?我很期待。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这晚辈后生尚不具备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敢妄加评论。但我始终相信人的处世之法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之道深藏其中;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无数仁人义士以生命和实践换来的宝贵财富,能够承受的住这几百年科学发展的考验,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如今的中国社会,急需传统文化匡时济世。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文化要强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
学习传统文化之孝道心得体会范文【第九篇】
我正式接触佛教是从听陈大惠老师的中华传统文化论坛开始的,陈老师的第一讲便是趋吉避凶——重新认识传统文化,他让我从新认识到了道德,认识了人生规律,陈老师讲到道是什么?其实很简单,道就是自然万物运行的规律,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这个叫道,比如说早上太阳在东边升起,晚上一定落下;苹果一定要秋天结果。这是永远不变的自然规律,这个就叫道。
什么是德呢?按照自然规律,按照自然的秩序,去生活、去工作、去待人接物,这就叫德。现在有人说传统文化是糟粕,要打倒它,这是一种误会。还有人说这个太高深了,我跟各位讲,一点不高深。秋天结苹果,您觉得这个苹果高深吗,一点不高深。苹果树结果、老母鸡生蛋,这有什么高深的。自然大道,这个道,最朴实,最生活。您手摸到、眼看到、耳听到的一切都是道,都是传统文化。它一点都不神奇,一点都不奥妙,非常通俗易懂,问题是现在没有人讲。农民春天播种,秋天收获,所作所为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他就叫有德。这个德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按照自然规律生活,不要破坏自然规律。
今天我们的人变得很浮躁,变得很功利,我们已经失去了人的纯朴的本质。这是个快节奏的社会,这是个强者的社会,因为什么都需要竞争,社会需要强者。然而很多人活的不快乐,不论是有钱的,没钱的,有名的,无名的,都活的痛苦。
后来我初读了了凡四训,看到了了凡先生的人生改造过程,了凡在没有遇到云谷禅师之前光是知命认命,听凭命运的安排,那是消极而被动的。后来云谷禅师对了凡说人的命运是可以被改变的,而在后期了凡根据立命之学自强不息地改造命运,则是积极而有益的。他教导子孙后人以正确的处世做人之道,照此实践,也既是自利利他之道。
了凡先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而改变了原本被算定的命运,在生活中我们往往怨天忧人不满上天的不公平,却不知道有些东西是命中没有的是求也求不来的,有些东西是命中有的迟早会得到的。了凡先生没有去怨天忧人,通过努力得到名利财富,那是迟早的事,如果我们没有德行是不能获得相匹配的东西的,因为那是德不配位。
佛学其实是博大景深的一门学问,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而佛学开导人对世界的认知,让人知道富贵荣华只是过眼云烟,开心是暂时的,痛苦也是暂时的,我们不能时时快乐开心,我们不可能永远悲伤痛苦,一切都将过去。然后佛学教导人在思想上改变,教导人乐观,不论是痛苦还是快乐,不论是富贵还是贫苦都是暂时的,世事无常,我们不可能知道明天将会发生什么。佛学告诉我们不因为快乐而兴奋不已,也不要因为痛苦而悲伤,因为这是暂时的,遇到困难时要想这是暂时的,富贵时也要想这也是暂时的。佛教导我们要时刻反省自己过错,不要迷恋一时的快乐,不要遇到挫折就沮丧,我们要知道我们从来到世间开始就注定一切都是会离我们远去的。
我们只有舍得放下才会得到,舍得放下富贵德到智慧,舍得放下仇恨就会得到快乐,舍便是得,不舍便不得。
4月6日下午,我们打好包,带好各自的行李,和在中心门口恭送的老师们一一道别,我们每个人这几天不光学会了向大家鞠躬行礼,也学会了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学习传统文化之孝道心得体会范文【第十篇】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爱我中华……”这首歌时,我就会想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又有着不同的节日,在云南傣族,每年清明节后的第七天,是他们盛大的泼水节。
这一天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的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高声呼喊:“水!水!水!”锣鼓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十分壮观。傣族人们认为,在节日里谁被泼的水最多,他得到的幸福也最多。
关于泼水节的来历,有这样生动的传说:很久以前,在傣族聚居的地区出现了一个残暴的魔王,他无恶不作,到处烧杀抢劫,抢夺妇女,弄得庄稼无收,人心不宁,民不聊生。人们受尽了他的残害,对他恨之入骨,可是谁也无法杀死他。
魔王已有6个妻子,可他仍不满足,又抢来一个美丽聪明的姑娘。这7个姑娘们看到自己的同胞过着悲惨的生活,决心找到消灭恶魔的办法。聪明的姑娘们心里恨透了魔王,可表面却不露声色,装着与魔王十分要好。一天夜里,魔王从外面抢回来许多财宝和奴仆,她趁魔王高兴不备时试探问清了用魔王头发可勒死魔王的秘密。于是,夜深人静,趁魔王睡着的时候,姑娘悄悄地拔下了魔王的一根头发,勒住魔王的脖子。顷刻间,魔王的头便滚在地下,可是头一着地,地上就燃起大火。眼看将酿成灾祸,姑娘们立即拾起头颅,大火就熄灭了。但是,魔王的头滚到哪里,哪里便发生灾难,抛到河里,河水泛滥成灾;埋在地下,到处臭气冲天,只有魔王的妻子抱着才平安无事。
为免除灾难祸害百姓,姑娘们便轮流抱着魔王的头,一人抱一天。天上一天,等于地上一年,每年姑娘们轮换的日子,即傣族的新年,傣族人民怀着对姑娘们敬佩的心情,给抱头的姑娘泼一次清水,以便冲去身上的血污和成年的疲惫,作为洗污净身的一种祝福。
后来,傣族人民为纪念这七位机智勇敢的妇女,就在每年的这一天互相泼水,从此形成了傣族辞旧迎新的盛大节日——泼水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