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教育管理的心理学读书心得汇总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081114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教育管理的心理学读书心得汇总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教育管理的心理学读书心得【第一篇】

陶行知先生是人民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教育的改革家。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办学实践启发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陶子”,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高尚品德,是我们广大教师的指路明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认真地向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学习。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知道陶先生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终极目的。读了陶先生的文章,深有体会:

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把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教学脱离生活已越来越远。孩子们成天埋于书堆里,以高分遮面。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如此,每个一线教师应该弘扬“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敬业精神。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作为一名青年老师,我感觉自己在很多方面还需要继续学习与提升,通过前几年的班级管理工作,让我更清晰地了解到了自己的不足。对班主任工作的了解不够深刻,对学生所产生的问题不能沉着应对等等。为了弥补不足,我经常虚心地向同事请教,把她们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好经验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在完成日常工作之余挤出时间看有关教育方面的书籍,这既能充实自己的理论基础和实操能力,又能提高自己对教书育人的思想认识。

近期通过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我有幸阅读了《班级常规管理与教育》一书,翻阅此书,我心里的窗户突然打开,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前一部分是理论阐述,是研究班主任工作的专家所撰写的;中间是相关的专题研究,是课题研究成果;后一部分是实践经验,是工作在中小学第一线的优秀班主任撰写的。其中的不少文章都曾发表在杂志上,实用性强,很有借鉴意义。让我明白了很多班级管理的道理,也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治班之策,使我体会颇深,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的不容易。

班级的管理工作是繁琐的,班主任是和学生接触最多的。而这一工作尽有热情的态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良好的理论基础与一种可以唤醒心灵的爱。这本书就给了我很大的理论支撑与实践经验。通过对《班级常规管理与教育》一书的阅读和理解,“师爱与教育行为”、“师爱的效能”、“师爱的传导”这三个篇章与我的思想产生了共鸣。我觉得“爱”才是教育好孩子的根本,“爱”才能让一个班级无比团结向上。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一个班级能否健康和谐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的自身素质和对班级管理的指导艺术。那么如何才能当好一个班主任呢?一、要搞好小学教育,必须注重班级管理,而班主任又是班级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班级与科任教师、沟通学校与学生家庭以及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作为班主任,自己总觉得就应该比别人思路更开阔些,办法更多些,责任更重些。一个班级就如同一个家,学生如同孩子,班主任就是这个家的当家人,孩子的方方面面自己必须了如指掌,因此教育方法就要灵活多样,还有要因材施教。

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更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人际交往、思想倾向以及行为习惯。班主任有责任让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同样有责任让这个家充满生机,充满和谐、充满激情和成功。那就是班主任应本着建设一个具有优良班风,培养一批立志成才的'学子的目标而努力。有责任让优秀生德才兼备,有责任让中等生信心百倍,有责任让落伍者幡然醒悟,改过自新,奋勇直追!那就得有一颗慈爱、宽容、乐观的心。

范文3。

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不仅仅老师要读书,每一个想提高学识的人都要读书。在这短暂的一个学期里,我读到了平时没看过的书。读书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一个学期里,我感觉收获颇丰。以下就是我这一学期来读书的心得。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同时我们也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我还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或做一些记号。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渡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在研读中,我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这样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回想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

更深的体会是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应该学会的`,更应该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会善。我的这种感受是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一直以来,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持以“认真负责”处世,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原则,我觉得,作为一位教师,首先必须做到:

说到做到,从不失信;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尊重学生,一视同仁;讲求效率,仔细认真;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精读细讲,教学相长。

话又说回来,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学习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学习中最大的乐趣。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简言之,同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教育管理的心理学读书心得【第二篇】

这本书在手里已经有两三年了,每年都会拿出来翻翻,尤其近年来心理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生出现的问题又千奇百怪、层出不穷,原有的理念已经不足以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了。

我们说,班主任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承担着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其中,“解惑”不仅仅指知识之惑、社会生活之惑,更重要的是心理之惑、成长之惑。每个学生在成长中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他们都会希望了解周围的世界,体验生活的快乐,渴望得到别人尊重和理解。教育心理学就教会我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在自我探索、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自从接触了心理学,我将它运用到在班级管理中。我开始尝试从心理学角度观察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把积极的心理辅导式的'关注融入工作中。我在班级中尽可能让每个拥有积极的情绪体验,相信并肯定每个学生的成长。我努力营造向上的班级氛围,尽可能提供积极的群体环境,让每个身处其中的个体都能感受到集体的正能量。我还将继续摸索更多更好的方法,使自己的班级管理更走上一个台阶。

教育管理的心理学读书心得【第三篇】

p6在心理学的定义里,当个体表现某种行为时,其理由并非自己想做,而只是因为团体里的其他成员都这么做,这样的现象就叫做从众。通常是个体在实质或者想象上,感受到团体的压力,因此放弃了自己的意见或行为,而表现出符合团体价值观的意见或者行为。

实验结果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受试者会配合其他四人说出错误答案,也就是发生从众现象;在五次的试验中,更有高达四分之三的人会至少从众一次。为什么会发生从众现象呢?一般认为原因有两个:第一是为求正确。人们通常比较相信团体所提供的信息是最佳信息,为了追求正确,那就听大家的话吧!第二是遵循团体规范。人们不希望自己被视为特异分子,害怕因此而被疏离,所以不管别人说什么,只要站在多数人的那一半,先对就会安全许多。

p8赫伯特在研究从众现象的时候,提出从众历程,认为人们发生从众现象的时候,都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顺从:个人为了避免因为不从众可能会受到团体的惩罚,只好顺从团体的决定,这个阶段通常是“口服心不服”。

2、内化:在顺从的阶段中,个人的自尊会受到打击,因为不愿意承认自己,居然为了逃避团体惩罚,而放弃自己的想法。于是个体开始相信团体的意见是正确的,开始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向团体的价值观靠拢,此时,个体已经接受团体的意见或行为。这个阶段已经是“口服心服”。

3、认同:个体的价值观已经符合团体的价值观,严格来说,此时已经不能称为从众了,因为此时的个体就等于团体,个体所表现的意见或行为,均能符合团体的想法。

有很多人在看待分班或者校园暴力的问题时,总是习惯把它看成是一个单一事件来讨论。事实上,隐藏在这些现象之中的.从众现象才是最应该被注意的议题。

从众是一个心理学得现象,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在上述例子中(分组及校园暴力),看到的好像都是不好的部分,然而若是我们注意到这个现象,又何尝不能把它引导到好的一方面呢?老实说,我们现在的教育似乎都倾向于精英教育,眼中只有前三名,学历测验也只能看到pr值在九十分以上(有希望考上第一志愿)的同学,个人以为,精英教育应该是个别家长需要关注的教育方式,但是国家教育应该以全体学生的最大利益来考虑。

教育要从多数人着手,然后让着多数人自然发挥他的影响力,让少数人不自觉的想要跟随。因为从众的现象,我想呼吁大家看事情的时候,不应该只看到表面,而应该去思考背后的原因。

p15扎荣茨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一群人观看某校的毕业纪念册,并且肯定受试者不认识毕业纪念册里出现的任何一个人,看完毕业纪念册之后,在请他们看一些人的相片,询问在这些相片中喜欢哪一个人?结果发现,在毕业纪念册里出现次数愈高的人,被喜欢的程度也就愈高,他把这个现象称为“单纯曝光效应”。本实验显现只要一个人、事、物不断在自己的面前出现,自己就愈有机会喜欢上这个人(或事、物)。

不管是老师在教育学生,或者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我其实都很想强调一个观念:如果不是很清楚而有把握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做这件事会有什么样的优缺点,我会倾向鼓励老师及家长们,与其多做一事,不如少做一事。要求愈少,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就会愈“单纯”,那么就愈容易发生“单纯曝光效果”,也就是愈容易让孩子愿意与我们亲近。

心理学这一名词,对于我而言,已不再陌生,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我对心理学的了解不断增加。

作为师范生,心理学是一门必修课。对于所有大学生在校期间及未来的职业生涯来说,也是重要的与终身的必修课程,学习心理学有以下重要意义:

1、有助于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明确各专业活动应具备的心理品质,有利于自我教育与良好个性发展;

3、掌握心理规律,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办学效能;

4、有利于自我心理调节,保持个人身心健康发展。

人的心理是大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可见,我们正常的心理功能离不开我们的社会实践。而人的心理活动对自己的行为,对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和调节作用。所以我平时要有符合实际的计划和目标,用行动去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心理水平。大学可支配的时间真的很多,我总不能将其浪费于睡懒觉、玩游戏等。这需要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充分利用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参与更多有意义的活动,丰富我四年的大学生活,否则只能浪费青春罢了。

学习这门课程,让我了解如何提高良好的记忆品质。通过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能增强记性,防止遗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要过分紧张疲劳,要劳逸结合,兼顾娱乐,学会放松与缓解压力;增强体育锻炼;保持乐观的心态等也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培养我们良好的思维能力,需要敢于幻想,敢于实践,敢于质疑,敢于创新,不受定势的干预,大胆的发散思维。

在除了学习课本内容,张老师还给我们观看《心理访谈》的节目,丰富了我的认识。同时,这些节目都是关于大学生遇到的问题,如如何告别依赖、面试技巧,有关的心理专家给了很多方法及建议。在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值得我学习借鉴。

总之,心理学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个学期就能完成的,需要不断地学习。

教育管理的心理学读书心得【第四篇】

教育的全面提高和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准备的教育管理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陶行知先生是人民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教育的改革家。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办学实践启发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陶子”,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高尚品德,是我们广大教师的指路明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认真地向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学习。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知道陶先生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终极目的。读了陶先生的文章,深有体会:

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把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教学脱离生活已越来越远。孩子们成天埋于书堆里,以高分遮面。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如此,每个一线教师应该弘扬“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敬业精神。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作为一名青年老师,我感觉自己在很多方面还需要继续学习与提升,通过前几年的班级管理工作,让我更清晰地了解到了自己的不足。对班主任工作的了解不够深刻,对学生所产生的问题不能沉着应对等等。为了弥补不足,我经常虚心地向同事请教,把她们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好经验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在完成日常工作之余挤出时间看有关教育方面的书籍,这既能充实自己的理论基础和实操能力,又能提高自己对教书育人的思想认识。

近期通过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我有幸阅读了《班级常规管理与教育》一书,翻阅此书,我心里的窗户突然打开,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前一部分是理论阐述,是研究班主任工作的专家所撰写的;中间是相关的专题研究,是课题研究成果;后一部分是实践经验,是工作在中小学第一线的优秀班主任撰写的。其中的不少文章都曾发表在杂志上,实用性强,很有借鉴意义。让我明白了很多班级管理的道理,也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治班之策,使我体会颇深,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的不容易。

班级的管理工作是繁琐的,班主任是和学生接触最多的。而这一工作尽有热情的态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良好的理论基础与一种可以唤醒心灵的爱。这本书就给了我很大的理论支撑与实践经验。通过对《班级常规管理与教育》一书的阅读和理解,“师爱与教育行为”、“师爱的效能”、“师爱的传导”这三个篇章与我的思想产生了共鸣。我觉得“爱”才是教育好孩子的根本,“爱”才能让一个班级无比团结向上。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一个班级能否健康和谐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的自身素质和对班级管理的指导艺术。那么如何才能当好一个班主任呢?一、要搞好小学教育,必须注重班级管理,而班主任又是班级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班级与科任教师、沟通学校与学生家庭以及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作为班主任,自己总觉得就应该比别人思路更开阔些,办法更多些,责任更重些。一个班级就如同一个家,学生如同孩子,班主任就是这个家的当家人,孩子的方方面面自己必须了如指掌,因此教育方法就要灵活多样,还有要因材施教。

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更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人际交往、思想倾向以及行为习惯。班主任有责任让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同样有责任让这个家充满生机,充满和谐、充满激情和成功。那就是班主任应本着建设一个具有优良班风,培养一批立志成才的学子的目标而努力。有责任让优秀生德才兼备,有责任让中等生信心百倍,有责任让落伍者幡然醒悟,改过自新,奋勇直追!那就得有一颗慈爱、宽容、乐观的心。

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不仅仅老师要读书,每一个想提高学识的人都要读书。在这短暂的一个学期里,我读到了平时没看过的书。读书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一个学期里,我感觉收获颇丰。以下就是我这一学期来读书的心得。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同时我们也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

读书笔记。

读后感。

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我还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或做一些记号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

作文。

时如果要参考、模仿渡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在研读中,我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这样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回想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

更深的体会是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应该学会的`,更应该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会善。我的这种感受是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一直以来,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持以“认真负责”处世,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原则,我觉得,作为一位教师,首先必须做到:

说到做到,从不失信;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尊重学生,一视同仁;讲求效率,仔细认真;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精读细讲,教学相长。

话又说回来,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学习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学习中最大的乐趣。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简言之,同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教育管理的心理学读书心得【第五篇】

赏识教育的核心是尊重。家长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赏识孩子,尊重生命,让孩子得到真正的快乐,这符合生命成长的规律。

把孩子当成一个人来尊重,而不能把家庭和单位里积累的怨气发泄到孩子的身上,孩子毫无反抗能力,对孩子发泄最安全。其结果可想而知,教育难以公正。把孩子当作上帝,尊重孩子的人格。当你为孩子的生命感到自豪时,你的怨气就无从产生了。对于此我深有同感,我的孩子现在8岁了,当他正在蹒跚学步,咿呀学语,每一天你都会从她身上找到闪光点,会爬了、会站了、会扶着东西走了、会放手走了、会叫妈妈了、会叫爸爸了、会听音乐扭了等等,每次都会笑着惊喜地跑过去,抱起她亲一口。此时是多么自豪啊!创造了这么一个可爱的“小精灵”,那时候的他每天也充满着阳光和快乐,可现在却经常会说一句话“妈妈,真没劲”,究其原因,那是因为现在的我随着他的成长,对他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再加上自己也有许多事情要做,每天总会因为一些小事受到我的责骂,这儿不对,那儿错了等等,总把他弄得眼泪汪汪,不知所措。看了这本书,我突然醒悟,为什么不能用赏识的目光去看待他呢,8岁的孩子每天能自觉地学习已经很不错了。

同样的也应用赏识的目光看待所教的学生,因为他们同样也是自己的孩子。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多是要花费精力,找到他们的优点,不断给予肯定。正所谓“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有个学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有时还闹课堂。为了保证其他孩子能正常学习知识不受其影响,找他谈心。每次都避开其他孩子与他单独谈话,这首先给他留了面子,谈起来十分顺畅,用婉转的语言指出他的不足,希望他尽早改正。在发现他的优点时,在全班中进行表扬。后来逐渐改掉了坏毛病。这使我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他可爱的一面,只是你是用哪一只眼去看。

用赏识教育让孩子在舒展的状态下学习效率可以成倍提高,孩子可以快乐地成长。每个家长都是天生的教育家,每个孩子都有天才的潜能。或许你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和教师。

牢牢记住赏识教育的原则吧!

信任孩子——学会崇拜,学会自豪。

尊重孩子——学会倾听,学会请教。

理解孩子——学会感激,学会陪伴。

激励孩子——学会发掘,学会分享。

宽容孩子——学会反思,学会等待。

提醒孩子——学会批评,学会分担。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9 208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