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范例【汇编10篇】

美夏发表时间 3324814

【阅览】由阿拉题库网友精心整理编辑的“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范例【汇编10篇】”优秀范例,以便供您学习参考之用,“轻松办公、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第一篇】

从新课标中学习到了物理课程改革的理念、课标的内容以及对学生的评价等。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在物理教学中,要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物理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物理、理解物理,同时把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物理,感到学习物理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合作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讨论与争辩。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教师要更新观念,调整自己,在教学中,不可唯我独尊,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4、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第二篇】

20__版新课标与原课标相比,多了“学业质量”一块内容。依据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学业水平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的学业质量标准。

它是学业水平测试的依据,它也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方向提供了明确的目标要求,能够更好在指导后期的教学工作。对于具体的学业质量描述,有一些词句需要我们特别注意:认识、解释、运用、分析、解决、发表见解、撰写科学探究报告等等。

都是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其中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科学探究这一个重要的物理学学习方式的要求:针对现象→物理问题→猜想与假设→控制变量法→方案(实验器材、实验操作、获取数据、排除故障)→形成结论解释→科学探究报告。比以往的要求有明显地提高。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第三篇】

20__年8月26日,我们利用暑假的时间,学校组织了我校全体物理教师对新的《物理课程标准(20__版)》进行了网络学习,通过这次学习,我们有了如下体会。

一、教学是面向全体同学的,是为了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的。要紧密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个最终目标,要成为学生人生发展的助推器。

二、要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老师不要替代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一个旁观者。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重视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

三、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标体现了更关注社会,更帖近学生的生活。注重锻炼学生利用物理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要强化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在日常教学中体现物理学科本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注重课程基础性与综合性,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关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体现课程的时代性;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第四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__年版)已正式颁布,今年9月就要实施。新课标篇幅不大,涉及面宽,凡课程性质、理念、总目标与学段目标、教学内容、方法、评价、考试、教材编写等等,都说到了,但多是一些很精练的原则性的表述,需要认真学习、体会和探讨。课标的学习,为老师们更新观念、全面提升教学水准提供了契机,也为继续推进课改提供了动力。

一,课标的功能是什么?

课标就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都应当以课标为依据,以后相关部门对学校进行教学的检查评估,就要以课标为标准,不能另立标准。中考、高考情况如何?升学率多少?都不应当作为检查评估的标准。课标是有一定的政策约束力的。而对老师来说,有了课标,教什么,怎样教,达到什么要求,也就有依据,做到心中有数。在应试教育仍然发挥其影响力的情况下,课标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对不良倾向起着正面阻拦抑制的作用,引导教学往健康的方向走。

课标实施是整个基础教育课改系统的枢纽。10年前有过语文课标的实验稿,这个实验稿的推行,其实也就是课改。课标提出了一些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在10年课改中,我们已经接触和实践过,现在需要总结。课标实施与课改推进是紧密联系的,学习新课标,也是为了深入课改。

有的老师阅读新课标,不太关注其中所谓“务虚”的部分,也就是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提示。他们关注的,是哪些直接可以落实到教学中?比如有哪些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时间如何安排,等等。抱着这种期待,课标可能不太“解渴”。课标是指导性文件,面向全国,在教学的安排上不可能做很具体、统一、硬性的规定,只要正确领会新的教学理念,了解国家对这门课有哪些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这些要求在各个学段如何体现,也就可以了,教无定法,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方法,每个老师都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做创造性的发挥。新课标不是一根绳子,不是用来束缚大家的,它是动力,激励我们在教学中大胆创造。

二,课标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课标是怎样出台的?取代教学大纲带来什么变革?这得从16年前说起。1996年教育部组织对我国义务教育实施状况进行9省区的大型调查,发现原来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存在繁、难、偏、深、旧、窄的情况,绝大多数学生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又与世界上一些国家的中小学做比较,我国同一学段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知识面较窄,同一知识深度较深。同时,各科教学的内容、教学要求做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缺乏弹性和选择性,这种现状导致大多数学生负担过重,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当时就决定要实施课程改革,那么义务教育就应当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

课标的制定,是想改变过去那种比较偏狭的教学状况,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也就是这十多年常说的一个词:素质教育。不管大家如何看待,这都是很了不起的变革。比较一下可以明白,过去的教学大纲以及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关注的中心就是知识和技能,而课改希望眼界大开,适应新的形势,着眼于对国民素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新课标和这次课程改革都强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实际上是向素质教育靠拢。新课标的出台,让老师们教学的课程目标意识得到明显的加强。还有一点也是进步,就是从以往按照教学大纲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特别是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所以我们学习新课标,不要停留在希望使用“教学大纲”的原有水平,眼界要高一点,以观念的变革来带动教学变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验稿早在20__年研制成稿,随后在全国多个省、市、区试验,多种按照“课标”编写的实验教材投入使用,也就是课程改革。“课改”推行至今10年了。从20__年4月开始,教育部组成课标修订组,着手修订。先对29个省、市、区的课改情况进行大面积调查,征询对“课标”的内容及试验结果的各种意见。然后修订组用了近4年的时间,反复调研、学习、修改,数易其稿,最终形成定稿。课标经过十年课改的试验,集思广益,是全国广大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晶,并非少数专家的产品,是国家的政策性文件,我们应当给予尊重,认真学习和实施。

三,如何看待前一段课改以及课标实施的效果?

新课标颁布,有些老师不是那么期盼,也不是那么有兴趣。因为义务教育课改已经实施10多年,大家对语文课标也有所接触,但现实状况是,课改效果好像不那么明显,课标的实施,其实很多学校也是“水过地皮湿”,见不到突出的效果。绝大多数人都不否认改革的必要,但要真正推进新课程,又非常艰难,从小学到高中,越往上走,难度就更大。课改都10年了,可是一些地区和学校仍然是老一套,我行我素。最让人揪心的是学生的学业负担普遍减不下来,甚至比十年前加重了。课改在竭力反对竞技式教育,可是“竞技”在不断加重与提前,提前到小学、学前班,甚至“胎教”,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在担心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成为集体无意识了。一方面是对现下应试教育强烈不满,另方面又都不敢轻易放弃应试教育;道理上赞同新课程,实际上却又紧张,担心,结果就形成巨大的社会障碍力,大家都很无奈。当然也还有另一种趋向,就是把新课标片面理解为颠覆性的,不顾实际条件,一味追求课改的形式与声势。强调语文课的人文性,就不敢再提工具性,两者被生硬地割裂开来,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教育课,掏空了语文;强调学生为主体,就死板规定老师不能多讲,课堂教学追求无边的讨论,一堂课下来没有多少“干货”。“花架子”并不可能提升教学质量,反而把新课程“名声”给败坏了。新课标的实施的确存在很多问题, 十年课改真的很艰难,可以用四个字说明:举步为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课改与课标本身有问题吗?不是。主要是因为这十多年来,虽然经济发展,但社会财富分配差距拉大,竞争加剧,社会心理紧张;最近十多年大学扩招,本来可以让更多青年上大学,可是竞争反而加剧,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所以,课标和课改提出的那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在这种非常紧张的社会心理面前,被虚化了,很多人认为课标与课改的理念不错,可是在当下难于实施。我们的确应当正视这种现实,看到课标实施和课改推行所面临的巨大困难。但也要看到,老百姓对现行的教育状况是很不满的,他们是希望改革的,所以课标与课改还是有巨大的潜在动力,而且势在必行。可以说,课改与课标实施举步维艰,但没有可能再走回头路,只能从长计议,坚持下去,稳步推进。

从另一方面看,课改与课标的实施,也还是取得显著的成绩。这次改革在课程与教学观念上已经产生大的冲击和突破,象“以人为本”,重视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注重学生身心健全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式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基本能力培养,等等,这些观念过去也有提过,但这次新课标实施,从理论到实践那么集中强化提倡,得到了普遍的社会认同。可以说这次课改激活了对于教育某些根本问题的认识,社会对教育必须改革有了更多的关注与共识,这就是很了不起的一大收获。所以这次修订,经过大面积的调查,征求各方面意见,特别注意把课改中实施并逐步得到认可的那些新的理念和做法,体现出来。现在这个修改后的语文课标,基本理念是先进的,又是基本的,相对稳定的,有可行性的。

四,课标修订怎样面对这些年的争议?

语文是一门主课,在小学与初中阶段到底应当学什么?怎样来教,又怎样来学?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意见,围绕语文的争议也特别多。这次课标修订,当然也会注意到各种争议,吸纳那些比较切合实际的意见,但更主要的工作,是针对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总结这十多年来课改的经验,同时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的总体要求,面向未来,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标准。

这次修订,在如何让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下了很大功夫。比如课程的定位,这次修订比较明确说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样,就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了。

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问题,曾经引起一些讨论。课标坚持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理念,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更加丰富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促进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思想观念多方面和谐地发展。

关于语文知识的问题,也是有些争论的。现在老师们受制于应试教育,很注重做题,注重讲授和操练所谓系统性的语法修辞知识,这并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而且容易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厌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摆脱对语法修辞等概念定义的死板记忆,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可以保留,办法是随文学习,不必刻意追求系统性。这次修订将原来的附录《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内容扩充了,增加了关于汉字、拼音、阅读、写作、文学等方面的知识,不过并没有完全采纳将语文知识“细化、系列化”的建议,因为过分细化和系列化,有可能使课程标准显得繁琐,并对教师造成束缚。

还有,就是“三个维度”问题。过去,语文课程基本目标曾经是“语文知识”,后来则突出“语文能力”,关注点集中于语言文字运用的技术层面。新课标则要求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为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系统建立了“三个维度”的模型,即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能力,是语文课程目标系统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语文课程需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和内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新课标强调教学的“三维目标”,但不是每一堂课都落实三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是长期、隐性的目标,语文教育要靠熏陶,不可能在每一节课内全部“落实”三维。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相对集中,不可能完成太多目标。要特别注重引导阅读。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理解、感觉、体验、察悟,包括语感,主要靠大量阅读中去“涵泳”,逐步习得。如果缺少个人的阅读体验与感觉,没有个性化的阅读,而老师讲得太多、太细、太零碎,不见得好,还可能破坏那种“涵泳”的感觉。

五,如何理解“语文素养”这个核心概念?

“语文素养”是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所谓 “语文素养”, 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过去语文课一般只讲语文能力,比如“听说读写能力”,现在提出“语文素养”,涵盖面大一些,既包括听说读写能力,又不止是技能性的要求,还有整体素质的要求。就是说,语文课程在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然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同时让语文教育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优势。

这一切都特别考虑不是附加的,不是一加一,更不是穿鞋戴帽,而真正是有机结合,自然而然展开的。比如小学生识字写字,既是一种能力训练,又是文化熏陶,还是一种习惯、修养的生成,特别是培养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所以“语文素养”这个概念,代表一种新的更阔大的教育视野。

有人对语文素养的提法可能不太认同,认为还是“双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比较清晰,认为提语文素养忽视了“双基”,其实,语文素养包括了“双基”,不过是仅仅提“双基”还不够,而且“双基”也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重构。因此,语文素养是在“双基”的基础上丰富与发展,而且包括了对“双基”的重构。

要特别说说 “训练”,也是一线教师比较关注的。课标倡导的是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所以不再把“训练”作为唯一的教学实施方式,也不再作为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但这不等于排斥训练,语文学习肯定还是要有必要的训练的。在课标的表述中,“训练”往往被包含在新的“语文素养—养成”的课程模型中,这个词没有频繁出现。

老师们阅读语文课标,要特别关注一些关键词和新的提法,里边包含新的教育理念,应当作为学习的要点。这里略举几种:一是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三是重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注重积累、感悟、实践和综合学习,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四是遵循语文教育规律,体现学科目标和内容的循序渐进;五是合理地设计课程目标和内容,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六,新课标还有哪些亮点?

一是适当减负。这个减负不完全是学习负担的减少,更是追求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激发兴趣,教学生学会学习。比如小学生的识字写字教学,过去一二年级就要求会认1600-1800字,会写800-1000,。现在减少识字量,改为认识1600,其中会写800。提倡“多认少写”, 希望扭转多年来形成的每学一字必须达到“四会”要求的做法,不再要求“四会”。还请专家对儿童认字写字做了专门的字频研究,从儿童语文生活角度提出先学先写的300个“构形简单,重现率高,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的字。这些字应当作为一二年级教科书中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内容。

过去对中小学的各个学段应该识、写多少字哪些字,没有明确的规定,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在选字的问题上也有很大差异。这次课标修订稿新增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两个字表,尝试在这方面给出了明确的建议。

二是更加重视写字与书法的学习。针对目前电脑化之后,写字能力普遍下降,这次修订特别加强了写字教学的分量,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有相关规定, 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明确写上“在小学每天语文课都要求安排随堂练习,天天练字”。

三是阅读教学也有新的理念,那就是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老师应加强指导,但不应当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这些话对当前某些教学倾向是有针对性的。

课标还特别提出“学习语文必须注重读书,注重积累和语感培养,注重品味、感受和体验,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为什么?历来语文教学都习惯于围绕本学科的知识点展开,如,默写词语解释,讲解“语、修、逻、文”知识点,分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反复操练读题答题的技法。按照这样的路子,学生记住了许多“知识点”,做了大量的题,可是书没有读多少,积累不足,语感不强,语文水平终究得不到提高。这些年学生不读书少读书的现象日趋严重,为此,课标特别写上这样一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对于课外阅读,课标也格外重视,阅读量有具体要求,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

课标这次修订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格外关注的。9年要求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包括古代和现代的中外作品。课标列出部分中国古代的优秀诗文背诵篇目,小学到初中,136篇。其中小学背诵75篇,初中61篇。有人认为这个量大了一些。其实9年背诵这个量,是适当的,绝大多数学生可以达到。

课标提示应当关注学生的“语文生活”,包括他们的课外“闲书”的阅读交流、上网、博客、QQ,等等,其实这些都是他们语文能力成长的重要方面,又关系到语文兴趣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形成。尽可能在语文课和学生的“语文生活”之间疏通一条通道,那肯定会加倍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起读书的习惯。应当看到现在的应试教育是扼杀兴趣的,学生除了课本和教辅,再没有兴趣读书。这是可悲的。语文课改一定要高度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重视并能多少进入学生的语文生活。阅读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都要高度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课标”所要求与建议的阅读教学,包括课外阅读,重在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是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的。如果能从培养一种完善的生活方式这一角度去理解,阅读教学包括课外阅读教学的改革就可能获得新的高度和力度。

四是写作教学。目前有不少学校搞“提前量”,小学一二年级就布置写作文,是不合适的。课标修订一二年级定位为“写话”,三年级开始是“习作”,初中才是“作文”。另外强调作文教学一定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现在作文教学那种完全面向考试,只教套题作文、馅饼作文、宿构作文的做法,不但助长假大空的文风,助长文艺腔,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也是有很强的负面作用的。所以这次课标修订特别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有人认为,因为中考、高考还是指挥棒,课标这些要求虽好,难于实施。诸如让学生扩大阅读面,作文“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就很难做到。我们可以反过来考虑,如果连课标都不敢旗帜鲜明提倡健康的教学理念,那还有什么希望。课标作为国家的标准树立起来,就是标杆,要尽力往这里靠拢。相信中考、高考也会逐步配套改革,指挥棒也可以往健康的方向指挥。比如中考和高考作文命题和阅卷都想办法抑制“假话、空话、套话”,文风就会慢慢好起来。要有信心。

七,和实验稿比较,哪些变动值得注意?

这次修订,还有一些变动值得注意:有的部分原先设定的目标难度过高,这次适当降低了;有的地方需要补充说明,要强调改变繁琐的教学过程和过于理性、抽象的要求;有的地方要修改对“目标”、“建议”的表述,力求使各学段目标的梯度和层次及有关表述更加清晰;在“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还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关于语文学习的关键性要求,补充相应的措施和说明。例如,强调“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要求高度重视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对于推荐阅读书目和诵读篇目也需要做一定的调整和补充。

针对目前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某些新的偏差,课标也有意提示纠偏。如阅读教学中“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就明确要求改正和防止。

这次语文课标修订,希望在语文教育思想、课程目标、内容方面能为小学初中语文教学提供基本的要求,也提出一些具体的实施建议。总的是要尽量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往素质教育靠拢,同时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特别注意激发兴趣,保护天性,学会学习,这样也许可以更好地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为学生打好三个基础:那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大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大好基础。

八,新课标对教材有什么要求?

这次课标修订对于教材编写也提出一些建议,其中提到教材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选文要文质兼美,有典范性,还要给地方、学校、老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等等。这些提法都是有现实所指的。现在的教材普遍不够重视教学梯度,有些教材很“说教”,都应当改一改。这些年实施一纲多本,出版多种语文教材,有的很不错,但多数都是为了通过赶着编的,研究不够,一味求新,比较仓卒,也比较粗一些。新课标修订公布之后,都会做修订调整。我觉得不一定按照课标“依葫芦画瓢”,课标改动多少,就补充多少,还是要从实际出发,认真调查总结一下使用情况。有两点应当注意,一是选文还是要重视经典性和适合教学。有些当代的文章好读,学生也有兴趣,但经典性显然不够,或者不太适合教学,不一定选。经典性非常重要,那些沉淀下来、得到广泛认可的作品,才有资格进入课文,因为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对文化的尊严感。有些传统的选文,虽然经典,可是不太适合中学生学习,也不一定要选。

还有,教材的结构也充分考虑到教学,各个单元重点突出,单元与单元之间衔接也注意由浅入深,不断积累提升,反复落实基本训练。可以说现在所有新出的教材都往人文素质教育靠拢了,有的靠拢但并没有脱离语文教学规律,有的就可能走得过远,把语文的含量稀释了,甚至把教学秩序打乱了。所以还是要注重教学规律。篇幅要控制一下,内容过多,课时有限,很多老师还习惯固守着教材,不敢有一点儿遗漏,这就使得课时紧张的问题更显突出。好的教材应当留出老师与学生的空间,多一点弹性。在新课标指导下,教材编写还是要守正创新,既要听取各方面意见,吸收中外教材编写成功的经验,又要沉得住气,不搞颠覆性改动,毕竟还要考虑教学的连续性,以及一线老师如何使用。现行的教材大多是实验教材,是为目前正在开展的课程改革而编写的,允许有个试验过程,其长短得失,应当在广泛调查和科学分析基础上去总结。而那种动不动把现下的教材视为“垃圾”,甚至鼓吹要“对抗语文”的颠覆一切的思路,以及“翻烧饼”的做法,是不可行的,既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制造混乱。这几年关于语文教材的争论一轮又一轮,最后沉淀下来的东西好像不多。

九,课标是“可爱而不可行”的吗?

一些老师接触新课标之后,认为很多理念都是好的,但在高考、中考仍然是指挥棒的情况下, “好东西”都很难实施,“可爱而不可行”。老师的担心有一定根据。十年课改,的确阻力很大,有的进展不明显,甚至倒退了。很多老师明明知道应试教育那一套不合理,摧残学生,但面对现实,特别是高考、中考这个巨大的现实,又无可奈何,不敢也不能放手去实施课标的理念与方法。合理的不能做,不合理的逼你做,老师们陷于人格分裂的痛苦之中。但我们不应当丧失信念与信心。要看到,虽然教育界乱象丛生,应试教育仍然大有市场,但起码有一点很明确,整个社会都已经对这种状况强烈不满,渴求改革的呼声是空前的。课标的颁布与课改的实行,不是“拍脑袋”,是有巨大的现实基础的,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对课标与课改也许会有这样那样的意见,但极少人会反对其宗旨与大方向。课标是“向善”的,我们应当支持,要有信心。十年课改尽管成效不大,但已经让全社会形成改革的共识,而且把教育界的困扰和矛盾激活。教育状况的根本改革需要整个社会配合,从体制上改。这种改革成本很大,需要较长时间解决,应试教育一时是很难消除的。对此我们要有思想准备。但也不必把教学中存在的一切问题全都归咎于“体制”,自己可以着手改革的空间是大的。每个老师都最好问问自己,如果一时间“体制”未改,大局未动,我们是否就随波逐流,或束手待毙?面对当下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我们能做些什么?我曾在一些场合说过,不要抱怨,不能等待,还是承认现实,着眼长远,从我做起,点滴做起,对不合理的教学行为,能改一点是一点。如果是有水平的老师,应当可以做到既让自己的学生考试考得好,又不不至于把他们的脑子搞死。这需要一些平衡,平衡也是改革,是前进。没有必要认为课标与课改都是“可爱而不可行”的。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理想的事业,我们还是认真学习课标精神,积极支持课改,把那些“可爱”的东西逐步转化为教学行为吧。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第五篇】

初中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要求学生不仅是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英语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教学知识与技能、教学思想,获得广泛的教学活动经验感受”。学习成绩优秀学生之所以成绩优秀,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学习方法比较科学;学习困难学生之所以学习困难,也往往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加强学生学法指导。

一, 要更新观念、改变教法.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所以我们要在备课上多花工夫, 变备教材为备学生.我们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却很少。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2、上课:教学过程可以说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测的因素,即便我们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学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不仅要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还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个人并不赞同初中英语学习的课堂总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有些重复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老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展示老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可以鼓励开放性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我想这样的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这样也能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得到提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习的情绪更加饱满高涨.

二、活跃思维、改变学生学法

要有好的学习习惯,避免机械性学习。有的同学在学习中重视对知识的机械性、生硬性记忆,其结果是一方面导致对知识掌握程度和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也将严重影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挥。我们要强调有意义的学习,这些均需要我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内化”式的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要多说,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引导学生在英语课上多说.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上好英语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在英语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第六篇】

在新学期开始我们语文组就在这次学习中,认真听讲,仔细做笔记,我们一起学习语文新课标。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断交流心得,并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下面是我们在学习语文新课标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一、在学习中,认识到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扩大学生的识面,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形成正确的有利于学习和发展的语文观奠定基础。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在教学中要强调语文的实践性,注重语文的实践性,注重提高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为学生形成正确的有利于发展的语文观奠定基础。我们要努力实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探究的过程,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二、在学习中,我们要做到以下三点:

1、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语文教学“活“起来。

读书不是为培养读书人,而是为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让学生“读”、“思”、“读”、“思”,引导学生去感悟。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1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如在《我的祖国》的阅读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这样品评:“这篇课文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中国处处都是爱国之心的表现,都热爱自己的祖国。”可见,“爱国”这四个字,蕴涵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蕴涵着高尚的情操,是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2、注重课外阅读的实践性。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重视了课外阅读的实践性,要求学生把课内阅读内容与生活相联系,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与图书,或者自己动手制作书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了训练。

总之,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还应重视语文教学的研究和探索。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应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之中,成功的转化为有价值的,真正意义上成为教育科研的行家里手。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第七篇】

在学校领导的精心组织下,认真学习“新课标”我在这次学习中有了新的提高和新的认识。新课程改革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转变观念,适应新课改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树立新的教师观

首先,教师角色必须转变。现行大纲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而新课标中给教师的定位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因此,教师必须做到与学生平等。不能觉得自己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圣人,搞什么“师道尊严”,应蹲下自己的身子,成为学生生活中真正的朋友,学习中的合作伙伴。教师的组织功能也要很好地体现,因为天才的老师是一个优秀的组织者。

二、树立终身学习观

知识更新节奏加快,要求教育必须打破一次性学校教育向教育终身化、学习社会化迈进。“一次教育管用一生”的观念必须向终身教育转变,终身教育已成为世界潮流。现在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次由信息科学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21世纪初网络将遍布世界各地,地球上十几亿人将会在互联网构筑的平台上生活、学习和工作。我们教师将如何面对?因此教师不能只为“教书匠”,应成为“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成为真正的教育家。应该在新课程的改革中反思,研究新课程、研究学生,借助先进的教学经验研究新教法。新课程下的课堂,将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裕的课堂气氛,作为学生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并能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三、 树立新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学。虽然大力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也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的努力,但效果还不太明显。现在课堂上变“满堂灌”为“满堂问”的教师也不乏其人。许多教师提出的问题也毫无价值,只是把课文中的陈述句变成了疑问句。教师教学手段单调,枯燥,大搞题海战术,以考试逼学生,把学生当成容器。

四、是转变教学质量观

传统的教学质量主要是看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看学生知识掌握了多少。这种教学质量观显然不利于每位学生的发展。真正的教学质量应该体现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和发挥的水平上,要看有多少学生参与了教学活动,有多少学生在主动地学习。教师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关心学生的终身发展。

作为一名专业的教师,应该具有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首先,要具备特定的学科知识,丰富的学科知识是好教师的必要条件;其次,要具备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学生学习评价的知识等,这些知识对教师学科知识的传授起实践指导作用,能提高教学的效果;第三,要具备特定学科知识以外的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是好教师的重要标志,对教师传授学科知识能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五、改变工作方式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教学工作,教师之间将需要更加紧密的合作。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必须改变教师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

新课改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作为课改实施过程最直接参与者的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真正把课改的新理念内化为每日的教学行动,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才能积极有效地推进课改。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第八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已正式颁布,今年9月就要实施。新课标篇幅不大,涉及面宽,凡课程性质、理念、总目标与学段目标、教学内容、方法、评价、考试、教材编写等等,都说到了,但多是一些很精练的原则性的表述,需要认真学习、体会和探讨。课标的学习,为老师们更新观念、全面提升教学水准提供了契机,也为继续推进课改提供了动力。

一,课标的功能是什么?

课标就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都应当以课标为依据,以后相关部门对学校进行教学的检查评估,就要以课标为标准,不能另立标准。中考、高考情况如何?升学率多少?都不应当作为检查评估的标准。课标是有一定的政策约束力的。而对老师来说,有了课标,教什么,怎样教,达到什么要求,也就有依据,做到心中有数。在应试教育仍然发挥其影响力的情况下,课标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对不良倾向起着正面阻拦抑制的作用,引导教学往健康的方向走。

课标实施是整个基础教育课改系统的枢纽。20xx年前有过语文课标的实验稿,这个实验稿的推行,其实也就是课改。课标提出了一些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在20xx年课改中,我们已经接触和实践过,现在需要总结。课标实施与课改推进是紧密联系的,学习新课标,也是为了深入课改。

有的老师阅读新课标,不太关注其中所谓“务虚”的部分,也就是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提示。他们关注的,是哪些直接可以落实到教学中?比如有哪些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时间如何安排,等等。抱着这种期待,课标可能不太“解渴”。课标是指导性文件,面向全国,在教学的安排上不可能做很具体、统一、硬性的规定,只要正确领会新的教学理念,了解国家对这门课有哪些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这些要求在各个学段如何体现,也就可以了,教无定法,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方法,每个老师都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做创造性的发挥。新课标不是一根绳子,不是用来束缚大家的,它是动力,激励我们在教学中大胆创造。

二,课标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课标是怎样出台的?取代教学大纲带来什么变革?这得从20xx年前说起。1996年教育部组织对我国义务教育实施状况进行9省区的大型调查,发现原来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存在繁、难、偏、深、旧、窄的情况,绝大多数学生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又与世界上一些国家的中小学做比较,我国同一学段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知识面较窄,同一知识深度较深。同时,各科教学的内容、教学要求做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缺乏弹性和选择性,这种现状导致大多数学生负担过重,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当时就决定要实施课程改革,那么义务教育就应当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

课标的制定,是想改变过去那种比较偏狭的教学状况,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也就是这十多年常说的一个词:素质教育。不管大家如何看待,这都是很了不起的变革。比较一下可以明白,过去的教学大纲以及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关注的中心就是知识和技能,而课改希望眼界大开,适应新的形势,着眼于对国民素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新课标和这次课程改革都强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实际上是向素质教育靠拢。新课标的出台,让老师们教学的课程目标意识得到明显的加强。还有一点也是进步,就是从以往按照教学大纲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特别是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所以我们学习新课标,不要停留在希望使用“教学大纲”的原有水平,眼界要高一点,以观念的变革来带动教学变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验稿早在20xx年研制成稿,随后在全国多个省、市、区试验,多种按照“课标”编写的实验教材投入使用,也就是课程改革。“课改”推行至今20xx年了。从20xx年4月开始,教育部组成课标修订组,着手修订。先对29个省、市、区的课改情况进行大面积调查,征询对“课标”的内容及试验结果的各种意见。然后修订组用了近4年的时间,反复调研、学习、修改,数易其稿,最终形成定稿。课标经过十年课改的试验,集思广益,是全国广大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晶,并非少数专家的产品,是国家的政策性文件,我们应当给予尊重,认真学习和实施。

三,如何看待前一段课改以及课标实施的效果?

新课标颁布,有些老师不是那么期盼,也不是那么有兴趣。因为义务教育课改已经实施10多年,大家对语文课标也有所接触,但现实状况是,课改效果好像不那么明显,课标的实施,其实很多学校也是“水过地皮湿”,见不到突出的效果。绝大多数人都不否认改革的必要,但要真正推进新课程,又非常艰难,从小学到高中,越往上走,难度就更大。课改都20xx年了,可是一些地区和学校仍然是老一套,我行我素。最让人揪心的是学生的学业负担普遍减不下来,甚至比十年前加重了。课改在竭力反对竞技式教育,可是“竞技”在不断加重与提前,提前到小学、学前班,甚至“胎教”,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在担心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成为集体无意识了。一方面是对现下应试教育强烈不满,另方面又都不敢轻易放弃应试教育;道理上赞同新课程,实际上却又紧张,担心,结果就形成巨大的社会障碍力,大家都很无奈。当然也还有另一种趋向,就是把新课标片面理解为颠覆性的,不顾实际条件,一味追求课改的形式与声势。强调语文课的人文性,就不敢再提工具性,两者被生硬地割裂开来,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教育课,掏空了语文;强调学生为主体,就死板规定老师不能多讲,课堂教学追求无边的讨论,一堂课下来没有多少“干货”。“花架子”并不可能提升教学质量,反而把新课程“名声”给败坏了。新课标的实施的确存在很多问题, 十年课改真的很艰难,可以用四个字说明:举步为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课改与课标本身有问题吗?不是。主要是因为这十多年来,虽然经济发展,但社会财富分配差距拉大,竞争加剧,社会心理紧张;最近十多年大学扩招,本来可以让更多青年上大学,可是竞争反而加剧,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所以,课标和课改提出的那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在这种非常紧张的社会心理面前,被虚化了,很多人认为课标与课改的理念不错,可是在当下难于实施。我们的确应当正视这种现实,看到课标实施和课改推行所面临的巨大困难。但也要看到,老百姓对现行的教育状况是很不满的,他们是希望改革的,所以课标与课改还是有巨大的潜在动力,而且势在必行。可以说,课改与课标实施举步维艰,但没有可能再走回头路,只能从长计议,坚持下去,稳步推进。

从另一方面看,课改与课标的实施,也还是取得显著的成绩。这次改革在课程与教学观念上已经产生大的冲击和突破,象“以人为本”,重视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注重学生身心健全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式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基本能力培养,等等,这些观念过去也有提过,但这次新课标实施,从理论到实践那么集中强化提倡,得到了普遍的社会认同。可以说这次课改激活了对于教育某些根本问题的认识,社会对教育必须改革有了更多的关注与共识,这就是很了不起的一大收获。所以这次修订,经过大面积的调查,征求各方面意见,特别注意把课改中实施并逐步得到认可的那些新的理念和做法,体现出来。现在这个修改后的语文课标,基本理念是先进的,又是基本的,相对稳定的,有可行性的。

四,课标修订怎样面对这些年的争议?

语文是一门主课,在小学与初中阶段到底应当学什么?怎样来教,又怎样来学?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意见,围绕语文的争议也特别多。这次课标修订,当然也会注意到各种争议,吸纳那些比较切合实际的意见,但更主要的工作,是针对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总结这十多年来课改的经验,同时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的总体要求,面向未来,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标准。

这次修订,在如何让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下了很大功夫。比如课程的定位,这次修订比较明确说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样,就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了。

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问题,曾经引起一些讨论。课标坚持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理念,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更加丰富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促进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思想观念多方面和谐地发展。

关于语文知识的问题,也是有些争论的。现在老师们受制于应试教育,很注重做题,注重讲授和操练所谓系统性的语法修辞知识,这并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而且容易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厌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摆脱对语法修辞等概念定义的死板记忆,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可以保留,办法是随文学习,不必刻意追求系统性。这次修订将原来的附录《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内容扩充了,增加了关于汉字、拼音、阅读、写作、文学等方面的知识,不过并没有完全采纳将语文知识“细化、系列化”的建议,因为过分细化和系列化,有可能使课程标准显得繁琐,并对教师造成束缚。

还有,就是“三个维度”问题。过去,语文课程基本目标曾经是“语文知识”,后来则突出“语文能力”,关注点集中于语言文字运用的技术层面。新课标则要求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为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系统建立了“三个维度”的模型,即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能力,是语文课程目标系统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语文课程需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和内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新课标强调教学的“三维目标”,但不是每一堂课都落实三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是长期、隐性的目标,语文教育要靠熏陶,不可能在每一节课内全部“落实”三维。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相对集中,不可能完成太多目标。要特别注重引导阅读。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理解、感觉、体验、察悟,包括语感,主要靠大量阅读中去“涵泳”,逐步习得。如果缺少个人的阅读体验与感觉,没有个性化的阅读,而老师讲得太多、太细、太零碎,不见得好,还可能破坏那种“涵泳”的感觉。

五,如何理解“语文素养”这个核心概念?

“语文素养”是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所谓 “语文素养”, 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过去语文课一般只讲语文能力,比如“听说读写能力”,现在提出“语文素养”,涵盖面大一些,既包括听说读写能力,又不止是技能性的要求,还有整体素质的要求。就是说,语文课程在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然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同时让语文教育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优势。

这一切都特别考虑不是附加的,不是一加一,更不是穿鞋戴帽,而真正是有机结合,自然而然展开的。比如小学生识字写字,既是一种能力训练,又是文化熏陶,还是一种习惯、修养的生成,特别是培养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所以“语文素养”这个概念,代表一种新的更阔大的教育视野。

有人对语文素养的提法可能不太认同,认为还是“双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比较清晰,认为提语文素养忽视了“双基”,其实,语文素养包括了“双基”,不过是仅仅提“双基”还不够,而且“双基”也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重构。因此,语文素养是在“双基”的基础上丰富与发展,而且包括了对“双基”的重构。

要特别说说 “训练”,也是一线教师比较关注的。课标倡导的是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所以不再把“训练”作为唯一的教学实施方式,也不再作为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但这不等于排斥训练,语文学习肯定还是要有必要的训练的。在课标的表述中,“训练”往往被包含在新的“语文素养—养成”的课程模型中,这个词没有频繁出现。

老师们阅读语文课标,要特别关注一些关键词和新的提法,里边包含新的教育理念,应当作为学习的要点。这里略举几种:一是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三是重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注重积累、感悟、实践和综合学习,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四是遵循语文教育规律,体现学科目标和内容的循序渐进;五是合理地设计课程目标和内容,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六,新课标还有哪些亮点?

一是适当减负。这个减负不完全是学习负担的减少,更是追求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激发兴趣,教学生学会学习。比如小学生的识字写字教学,过去一二年级就要求会认1600-1800字,会写800-1000,。现在减少识字量,改为认识1600,其中会写800。提倡“多认少写”, 希望扭转多年来形成的每学一字必须达到“四会”要求的做法,不再要求“四会”。还请专家对儿童认字写字做了专门的字频研究,从儿童语文生活角度提出先学先写的300个“构形简单,重现率高,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的字。这些字应当作为一二年级教科书中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内容。

过去对中小学的各个学段应该识、写多少字哪些字,没有明确的规定,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在选字的问题上也有很大差异。这次课标修订稿新增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两个字表,尝试在这方面给出了明确的建议。

二是更加重视写字与书法的学习。针对目前电脑化之后,写字能力普遍下降,这次修订特别加强了写字教学的分量,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有相关规定, 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明确写上“在小学每天语文课都要求安排随堂练习,天天练字”。

三是阅读教学也有新的理念,那就是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老师应加强指导,但不应当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这些话对当前某些教学倾向是有针对性的。

课标还特别提出“学习语文必须注重读书,注重积累和语感培养,注重品味、感受和体验,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为什么?历来语文教学都习惯于围绕本学科的知识点展开,如,默写词语解释,讲解“语、修、逻、文”知识点,分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反复操练读题答题的技法。按照这样的路子,学生记住了许多“知识点”,做了大量的题,可是书没有读多少,积累不足,语感不强,语文水平终究得不到提高。这些年学生不读书少读书的现象日趋严重,为此,课标特别写上这样一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对于课外阅读,课标也格外重视,阅读量有具体要求,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

课标这次修订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格外关注的。9年要求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包括古代和现代的中外作品。课标列出部分中国古代的优秀诗文背诵篇目,小学到初中,136篇。其中小学背诵75篇,初中61篇。有人认为这个量大了一些。其实9年背诵这个量,是适当的,绝大多数学生可以达到。

课标提示应当关注学生的“语文生活”,包括他们的课外“闲书”的阅读交流、上网、博客、QQ,等等,其实这些都是他们语文能力成长的重要方面,又关系到语文兴趣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形成。尽可能在语文课和学生的“语文生活”之间疏通一条通道,那肯定会加倍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起读书的习惯。应当看到现在的应试教育是扼杀兴趣的,学生除了课本和教辅,再没有兴趣读书。这是可悲的。语文课改一定要高度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重视并能多少进入学生的语文生活。阅读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都要高度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课标”所要求与建议的阅读教学,包括课外阅读,重在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是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的。如果能从培养一种完善的生活方式这一角度去理解,阅读教学包括课外阅读教学的改革就可能获得新的高度和力度。

四是写作教学。目前有不少学校搞“提前量”,小学一二年级就布置写作文,是不合适的。课标修订一二年级定位为“写话”,三年级开始是“习作”,初中才是“作文”。另外强调作文教学一定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现在作文教学那种完全面向考试,只教套题作文、馅饼作文、宿构作文的做法,不但助长假大空的文风,助长文艺腔,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也是有很强的负面作用的。所以这次课标修订特别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有人认为,因为中考、高考还是指挥棒,课标这些要求虽好,难于实施。诸如让学生扩大阅读面,作文“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就很难做到。我们可以反过来考虑,如果连课标都不敢旗帜鲜明提倡健康的教学理念,那还有什么希望。课标作为国家的标准树立起来,就是标杆,要尽力往这里靠拢。相信中考、高考也会逐步配套改革,指挥棒也可以往健康的方向指挥。比如中考和高考作文命题和阅卷都想办法抑制“假话、空话、套话”,文风就会慢慢好起来。要有信心。

七,和实验稿比较,哪些变动值得注意?

这次修订,还有一些变动值得注意:有的部分原先设定的目标难度过高,这次适当降低了;有的地方需要补充说明,要强调改变繁琐的教学过程和过于理性、抽象的要求;有的地方要修改对“目标”、“建议”的表述,力求使各学段目标的梯度和层次及有关表述更加清晰;在“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还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关于语文学习的关键性要求,补充相应的措施和说明。例如,强调“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要求高度重视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对于推荐阅读书目和诵读篇目也需要做一定的调整和补充。

针对目前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某些新的偏差,课标也有意提示纠偏。如阅读教学中“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就明确要求改正和防止。

这次语文课标修订,希望在语文教育思想、课程目标、内容方面能为小学初中语文教学提供基本的要求,也提出一些具体的实施建议。总的是要尽量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往素质教育靠拢,同时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特别注意激发兴趣,保护天性,学会学习,这样也许可以更好地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为学生打好三个基础:那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大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大好基础。

八,新课标对教材有什么要求?

这次课标修订对于教材编写也提出一些建议,其中提到教材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选文要文质兼美,有典范性,还要给地方、学校、老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等等。这些提法都是有现实所指的。现在的教材普遍不够重视教学梯度,有些教材很“说教”,都应当改一改。这些年实施一纲多本,出版多种语文教材,有的很不错,但多数都是为了通过赶着编的,研究不够,一味求新,比较仓卒,也比较粗一些。新课标修订公布之后,都会做修订调整。我觉得不一定按照课标“依葫芦画瓢”,课标改动多少,就补充多少,还是要从实际出发,认真调查总结一下使用情况。有两点应当注意,一是选文还是要重视经典性和适合教学。有些当代的文章好读,学生也有兴趣,但经典性显然不够,或者不太适合教学,不一定选。经典性非常重要,那些沉淀下来、得到广泛认可的作品,才有资格进入课文,因为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对文化的尊严感。有些传统的选文,虽然经典,可是不太适合中学生学习,也不一定要选。

还有,教材的结构也充分考虑到教学,各个单元重点突出,单元与单元之间衔接也注意由浅入深,不断积累提升,反复落实基本训练。可以说现在所有新出的教材都往人文素质教育靠拢了,有的靠拢但并没有脱离语文教学规律,有的就可能走得过远,把语文的含量稀释了,甚至把教学秩序打乱了。所以还是要注重教学规律。篇幅要控制一下,内容过多,课时有限,很多老师还习惯固守着教材,不敢有一点儿遗漏,这就使得课时紧张的问题更显突出。好的教材应当留出老师与学生的空间,多一点弹性。在新课标指导下,教材编写还是要守正创新,既要听取各方面意见,吸收中外教材编写成功的经验,又要沉得住气,不搞颠覆性改动,毕竟还要考虑教学的连续性,以及一线老师如何使用。现行的教材大多是实验教材,是为目前正在开展的课程改革而编写的,允许有个试验过程,其长短得失,应当在广泛调查和科学分析基础上去总结。而那种动不动把现下的教材视为“垃圾”,甚至鼓吹要“对抗语文”的颠覆一切的思路,以及“翻烧饼”的做法,是不可行的,既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制造混乱。这几年关于语文教材的争论一轮又一轮,最后沉淀下来的东西好像不多。

九,课标是“可爱而不可行”的吗?

一些老师接触新课标之后,认为很多理念都是好的,但在高考、中考仍然是指挥棒的情况下, “好东西”都很难实施,“可爱而不可行”。老师的担心有一定根据。十年课改,的确阻力很大,有的进展不明显,甚至倒退了。很多老师明明知道应试教育那一套不合理,摧残学生,但面对现实,特别是高考、中考这个巨大的现实,又无可奈何,不敢也不能放手去实施课标的理念与方法。合理的不能做,不合理的逼你做,老师们陷于人格分裂的痛苦之中。但我们不应当丧失信念与信心。要看到,虽然教育界乱象丛生,应试教育仍然大有市场,但起码有一点很明确,整个社会都已经对这种状况强烈不满,渴求改革的呼声是空前的。课标的颁布与课改的实行,不是“拍脑袋”,是有巨大的现实基础的,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对课标与课改也许会有这样那样的意见,但极少人会反对其宗旨与大方向。课标是“向善”的,我们应当支持,要有信心。十年课改尽管成效不大,但已经让全社会形成改革的共识,而且把教育界的困扰和矛盾激活。教育状况的根本改革需要整个社会配合,从体制上改。这种改革成本很大,需要较长时间解决,应试教育一时是很难消除的。对此我们要有思想准备。但也不必把教学中存在的一切问题全都归咎于“体制”,自己可以着手改革的空间是大的。每个老师都最好问问自己,如果一时间“体制”未改,大局未动,我们是否就随波逐流,或束手待毙?面对当下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我们能做些什么?我曾在一些场合说过,不要抱怨,不能等待,还是承认现实,着眼长远,从我做起,点滴做起,对不合理的教学行为,能改一点是一点。如果是有水平的老师,应当可以做到既让自己的学生考试考得好,又不不至于把他们的脑子搞死。这需要一些平衡,平衡也是改革,是前进。没有必要认为课标与课改都是“可爱而不可行”的。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理想的事业,我们还是认真学习课标精神,积极支持课改,把那些“可爱”的东西逐步转化为教学行为吧。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第九篇】

通过《20__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让我对新课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新的体会。新标准全面梳理了课程改革的困难与问题,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明确了实施的要求,增强了课程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课程目标体现了学科育人,落实双减要求,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方法,体现了物理学科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课程目标是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从国家对教育的要求角度出发,以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培养目标。

课程标准将这一目标逐渐分解,具有了可操作性,所以我们不再会以知识点为具体的目标,而是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这个目标统领我们每一个教学设计,每一个学习活动,每一个单元设计,每一节课,每一个学期。

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培训学习,我深深的感受到此次新课标培训的意义。我们会在新课标的精神指引下,努力搞好教学工作,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第十篇】

这次培训,听了专家的精彩讲座,他们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匪浅。通过培训,我开阔了眼界。

一、对教育的前景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通过培训,我了解到自己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充实自己,才能不断吸纳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为自己所用。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做事,学会思考,学会总结,才能不断提升自己。我们要做终身学习的教师。

二、更新了自己知识结构,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

这次培训,专家的教育教学方面、语文、心理学方面给我们做的指导和建议,他们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

三、更新了师生关系,拉近了距离

通过专家的讲座,使我更加认识到教师要学会宽容学生,要会博爱学生,要善于和学生沟通,要用爱的情怀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

四、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要注重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我认为教师素质并非只是通过智慧和情感的感召,通过行动去感染、启迪学生,也许一句话,就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在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熏陶才能更深刻、更透彻,才能培养出健康人格。

教师要有敬业精神,献身教育事业。教师要自觉提高师德修养,做到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必须做到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具有奉献精神,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是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五、提高了课堂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通过培训,我进一步确定了自己的方向,并有了差异,有了可借鉴的行动。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课堂语言艺术,要有亲和力,才能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我要努力加强师德修养,做到淡泊名利,敬业爱生,在为人处事上少一点名利之心,在教书育人方面多一点博爱之心,创新施教,努力做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经过此次培训,我在语文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上都有了新的认识,能有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总之,在这里我要感谢学院领导给我这样一次学习的机会,这次培训给我带来的确实是太多太多,使我的思想重新焕发了新的活力。真正感受到语文课程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产物。

阿拉题库 · 学习办公更轻松!

39 3324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