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精彩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923712

【导读】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教育书籍读书心得【精彩5篇】”工作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工作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教育类的读书心得体会【第一篇】

这本《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本书感觉有点像流水账,而且各章也连接不是很紧凑,感觉一般般吧。

气候:芬兰有部分国土在北极圈内,室内外温差相差20—30度,芬兰的室内全都有暖气热备。

地理:左边瑞典,右边俄罗斯。

芬兰的学校是没有校服的,为什么呢?

因为芬兰不仅学费全免,营养午餐,教科书,居住偏远孩子的交通费都是政府出的,用的每一分每一毛都是纳税人的钱,没有校服和教育和学习成果无关。不像某些国家不穿校服就不能进入学校,如果校服只是为了更好的管理,那学校的教育目的不久变成了先求管理,其次才是关注学生吗?

芬兰的教育特点先见森林再见树木,先让学生喜欢上这个科目或者某项活动,而不像东方这么在意某个细节不断的,不断练习不断重复,使学生厌恶。

芬兰在17世纪定下了一个规定,凡是要结婚的人就必须能看懂圣经,于是教育就慢慢的发展~~芬兰教育改革是从边缘山区的地方开始改革的,因为这样反对的声音比较少。现在的教育规划是教育部定出一个教育大纲,课程教科书(有很多版本)都是由老师(中小学老师必须有硕士学位)自由安排。学校与学校,不会去所无谓的竞争,排名,学生与学生更不会做原本起跑点就不公平的较劲。

芬兰教育理念不放弃每个学生,是教育落差最低的国家。无论城市还是郊外,教育的资源不还相差很多。没有后进班,只有辅导班。后进生有多少制度和师长先放弃他们,让他们也逐渐产生了自我放弃的心酸?如果我们的制度先放弃他们,而又期待他们自谋生路,岂不是把教育的义务和日后社会可能面对的矫正成本,一股推向全民去共同承担?是谁真正放弃他们,让他们自暴自弃?整个社会和教育的既得利益者,难道没有丝毫责任?如果社会是环环相扣,互相依赖,如果职业是不分贵贱,教育是有教无类,那我们做到了什么?我从来没有想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千年百年来对我们在不熟悉的教育理念。却在北欧扎扎实实地付诸实现!芬兰只是有一句话,不让一个落后,而真实的执行。

对于肢体有缺陷的学生可以申请一个辅助教员费用政府给,而对与质优生是芬兰教育比较弱的,他们觉得质优生他们想学更多东西的话会自己找书看,把资源放在最重要的普通同学身上。

教育类的读书心得体会【第二篇】

周弘的《赏识教育》这是一本很简单的书,人人都可以看懂的书。

这本书告诉我们,要真正学会赏识孩子,首先要学会赏识自己。

老师要学会爱自己,学会喜欢自己。自爱是快乐的发源地,就象活水的源头,藏在内心深处。许多老师不会自爱,他们爱自己身上的优点,恨自己身上的缺点,自爱不仅要喜欢自己的优点,而且要正视自己的缺点,这样生命才能成熟。我们让学生明白无条件爱自己,自己没有理由不爱自己的时候,学生的生命就被唤醒,好孩子就出现了。

大人有时不会爱孩子,因为他们不知道在每个孩子心灵深处有两个孩子,一个好孩子,一个坏孩子。在欣赏中,好孩子被唤醒,在抱怨中,就觉得自己就是坏孩子,只能缓慢而痛苦地爬行。尤其现在的教育有些拔苗助长,其悲剧就在否认差异,不承认失败,。真正的好农民不会让最矮的庄稼枯萎,好家长不会让最差的孩子自卑。

好孩子与坏孩子就在一线之间,那就是“行”。所有的孩子都想做好孩子,孩子现在的缺点都可以成为未来的优点,也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

我们在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既成功又快乐。寻找教育的规律,因为哪个时候,快乐最重要,对错不重要。孩子在欣赏的目光中,欢乐轻松的环境中得成长。然而现在是快乐不重要,对错重要。于是,有的人失态,孩子生活在责备和恐惧中,在抱怨教育中,孩子只能缓慢爬行。

教育所有的奥秘在于让孩子有安全感。孩子多动、脾气暴躁是因为“心不安”引起的。人不安心不静,静人生慧,宁静致远。

翘起大拇指是一个有效不方法。“大拇指”暗示行,有激励的作用。行的活力在于能够满足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赏识”,对孩子指指戳戳,横加指责,两种手势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心态。

失败是每个孩子必须遇到的人生课题,而对于孩子如何面对失败反映了大人的心态,越是宽松的成长环境,孩子就越不怕失败;越是苛刻的成长环境,孩子就越害怕失败。

因此,我们赏识孩子最重要的是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好比是一盏灯能照亮孩子的一生,能让孩子感觉到心安。特别对那些屡教不改的孩子,他们怕的不是训斥打骂,需要的更多是信任和赏识。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第三篇】

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的航灯,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为友,这是一天也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必须先读书,教育者必须持续不断地学习的时刻鞭策。尤其是一名小学教师读书以明智更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阳光雨露。为成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又充满生机活力的小学教师而努力!

最近我有幸读到《小学数学名师高效教学设计艺术》这本书,让我得以在家中领略名师的风采,感受名师们的课堂教学艺术。本书介绍众多小学数学界的名师:有追寻常态下生命课堂的刘可钦老师,有抒写课堂人生的潘小明老师,有展示疯狂数学和谐魅力的华应龙老师,也有表现课堂朴素之美的徐斌老师,有注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的林良富老师,有引领读者感受数学课堂魅力的钱守旺老师,有一切服务与学生让数学教育更有价值的夏青峰老师,还有以“为学生所需而教为乐”的田立莉老师。品读着他们匠心独具的教学案例,感受他们对数学课堂和数学教学的独特理解,正是令人拍案叫绝。

激动于名师们在书中留下的真知灼见:多问“怎么想的”少问“为什么”;简单的错,不简单的处理;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探究、学会玩、学会发现、学会应用、学会欣赏;为学生所需而教;放开手,他(她)们走得很好……

感慨于课堂说真实话比说正确话更重要,追求朴实无华有实效的刘可钦老师;感慨于将责任和追求写进课堂人生的潘小明老师;也感慨于立足学生个体差异,促使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的田立莉老师……

钦佩于徐斌老师的智慧、华应龙老师的“疯狂”;也钦佩于在同一个地方不重复讲同样课的钱守旺老师;更钦佩于“从打工仔”到“全国数学课堂教学第一名”的夏青峰老师……

如:刘可钦: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双基”,使之扎实到位;用居家过日子的心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与学生共度分分秒秒,让课堂生活回归常态;用自己的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真心鼓励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感到来自教师的关爱和激励;用积极的行动努力实践新课程的理念,树立自信;用平和的心态看待已经选择的这份工作,不断丰富自我,适应变化,追求变化;不一定去追求每一节课的完美,但一定要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尊重和耐性、充分地让学生去说、去想、去讨论、去对话、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探索和获取新知……。刘老师上课,并没有依赖精妙的课件,用的大多是传统的教育媒介,但她与学生的交流自然、流畅,给学生充分的发表风解的机会,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灵感受。比如刘老师认为“某某同学说得很,谁能比他说得更好?”这样的话传递给发言的学生的是何心情?“谁能比他说得更好”,看似把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恰恰忽略了发言孩子的心情。想想在自己的课堂上,不正是经常重复这样的错误吗?刘老师认为不妨换成这样的话语:“某某同学读得相当好,还有谁也想试一试?”这样才会真正起到效果。我想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用刘老师的这种方法,关注每一位学生。

要笑着做老师,把阳光传递给每一个学生;蹲着看学生,学生会回报你每天的惊喜;乐着做同事,尽享工作带来的友情,不断吸收有助于自己成长的因素;走向研究。事受成长的快乐。

细细品读每一位专家的观点都让我恍然大悟,茅塞顿开!刘可钦: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潘小明的课堂人生;华应龙:疯狂数学的和谐魅力;徐斌:课堂的朴素之美;林良富: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钱守旺: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夏青峰的课堂追求以及田立莉:为学生所需而教。他们都是站在生命成长的角度,以平等的地位,用无私的爱去浇灌每一位学生,注重用恰当的方式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每次读到这些文字都触动着我的心灵,感动的同时,暗自下决心也要做一名这样的教师,为了学生的成长,给予他们最有价值的东西。纵观专家们的成长之路无一不是辛勤伴着汗水,耕耘伴着收获。最让我们学习的是专家们对教育孜孜以求的态度和如痴如醉的迷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以大师为榜样,学习-实践-反思,在三尺讲台上,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教育类的读书心得体会【第四篇】

“漫天的碎片、冲天的火光、阵阵的欢呼”这一高考后的狂欢,在长期受压制的学子们看来可谓是冲破枷锁后一场激情四溢的盛典。究竟是谁给他们带上了枷锁?究竟是谁让他们在漫漫的求学道路上不堪重负,伤痕累累?

我想是如今的考试制度和屈服于考试制度的“我们”——这个被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每年两次的期末考试,在我们看来就是一次生理和心理的挑战,每次的考试排队更令我们烦躁不安,诚惶诚恐!有时感觉自己很自私,可能在有的学生和家长心中,每次的成绩并不那么重要,只要达到相应的标准就可以了,并非得尽善尽美去博取高分。(这也是我内心真实的想法。)经常会问扪心自问:这么强调成绩是不是存有很大的私心?是不是在拿学生的快乐和成长换取自己那点可怜的荣誉?毕竟我不能像薛瑞平老师那么有魄力——可以忽视成绩对自己和学生的影响!

快乐是相互传递的,我们如负重担,孩子们怎能感到快乐;我们不能放平心态、轻松面对,孩子们怎能感到快乐?而快乐这一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这一童年最重要的体验,在孩子们中间越来越少。

上一星期,连续几天,太阳炙烤着大地,温度都在三十度以上,天地之间似乎下了火,热浪滚滚,星期四中午天气转阴,四周像一个大蒸笼,闷得透不过起来!预备时,突然狂风大作,大雨倾盆而下,怎一个“痛快”了得!走到教室门口,几个调皮的男生在走廊里边戏水边说笑,自己也很想加入他们的队伍!因为毕竟这几天太压抑了!这场雨下得真是酣畅淋漓!转眼看见班里的几个踏实好学的孩子还在教室里无动于衷,晕晕乎乎地写作业、改作业!就招呼他们一块儿出来放松放松、凉快凉快。可他们竟像木头人一样毫不理会,依旧干着他们自己的事。那一刻,我感到特别的悲哀!因为在长期的压制下,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劳逸结合,对周围的事、物都有点麻木了,有怎么会有创造的灵感和快乐?可悲!

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能体验到求知的快乐、思考的快乐,而且还能充分体验到来自野外嬉戏的快乐、来自少年天性被纵情释放的快乐,后者会是他们幸福生活的源泉!如果因为外力的干扰得不到释放,难免会出现诸如高考后看似病态的景象!

教育类的读书心得体会【第五篇】

匆忙中读完了法国作家居斯塔夫輠籹拜的《情感教育》。给我的感受却是不一样的,而后我又仔细的研读了一遍。

《情感教育》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福楼拜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869年,被认为是福楼拜最具先锋气质的伟大的实验小说。也是福楼拜的艺术追求。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弗雷德里克莫罗的情感经历,他出身在一个资产阶级家庭里,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长大后早巴黎攻读法律,他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写过小说,写过词。还学过绘画。但最终都半途而废了。他爱上有夫之妇的玛丽。玛丽被莫罗的痴情所深深地感动。当时正是法国的巴黎革命爆发的时候,莫罗为了这个约会,没有去参加民众的游行。但玛丽因儿子突患假膜性喉炎,没能赴约。绝望之余,莫罗投入交际花萝莎奈特的怀抱。并生下一个儿子,可是他的儿子不久就不幸夭折了。后来为了进入上流社会,莫罗又与当布勒兹夫人交往,他成为当布勒兹夫人的情夫。当布勒兹去世后,两人准备结婚。但在破了产的阿尔努夫妇的家具拍卖会上,当布勒兹夫人的举动深深刺伤了莫罗的心,于是他与这位贵妇人一刀两断。最后莫罗回到了家乡,心里尚存一线希望,希望与一直爱恋他的姑娘路易丝白头到老。可是在教堂的广场上,他恰遇路易丝与他的老同学戴洛里耶举行婚礼,莫罗羞愧难当,又返回了巴黎。时光荏苒,过了很多年的一天傍晚,阿尔努夫人突然来访,两人万分激动,互诉衷肠。最后她剪下一缕白发留给莫罗作纪念,与他诀别。

《情感教育》问世后,有的评论家认为这是一部平庸之作,与《包法利夫人》相比起来显得惨白。但也却受到很多著名的作家的赞美。当时法国文坛对此书曾纷争不断。我们不妨借用乔治儠葨评语“我们不可能要求艺术家叙述未来,但是我们会感谢他用坚定的手法去批判过去。……幽默的、讥讽的、严肃的和深沉的作家,你的书证明了什么呢?——你不必说,我也知道,我看得清楚。它证明了:这种社会状况已经到了分崩离析的地步,必须彻底改变它。你的书证明得多好呵!要是你说出与此相反的话,人们也许就不会相信你了!”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9 2923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