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丝路之秋名师大讲堂活动心得体会范文精彩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587571

丝路之秋名师大讲堂活动心得体会【第一篇】

带着对学习的渴望,对数学名家的崇拜,对优质课堂的追求,我们天水市枣园巷小学一行12名教师代表在西安体育学院参加20__年丝路之秋当代名师大讲堂教师培训。

本次数学培训专场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致力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宗旨,以优化策略多元融合,提升素养最有发展为主题!

10月13日早上八时整,活动正式开始,首先带给我们分享的是陕西省学科带头人、西安教学名师郝高峰老师,郝老师授课的内容是三年级上册《认识几分之一》。郝老师不仅有数学老师理性与严谨优势,更是将数学这门课人文素养充分体现出来,让大家感受好老师以文化人、以史育人的特别之处!

郝老师充分发掘教材内涵,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面带微笑和同学们亲切交流,让学生在“画——折——比”的数学实践活动中感受分数的意义,在突践中积累数学经验,发展思维能力,落实“四基”!郝老师是“简·美数学课堂”的倡导者,他从大单元背景下着眼,以身边小事为切口让学生理解了分数的必要性和适用性,给学生一个不一样的数学体验!

第二节示范课来自全国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徐长青,他所受的四年级数学《统筹与优化》,整节课让全场一千多师生沉浸其中,孩子们“嗞啦嗞啦”的体验让人印象深刻!数学老师不仅是严谨理性还可以是优雅与温润,总孩子们的反馈中,我们感受到数学课的理性之光!我们基础教育就是要为孩子做必要的储备,要教会孩子高观点和高阶思维!虽然是一节数学课,但决不能仅仅停留在数学上,我们经常将调新课标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是什么,就是我的教学内容!

徐老师强调,经验是在活动中产生的,我们要一起让每位孩子都全感官参与,行成对知识的具象性认识,让他的思维可视化呈现,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数据结果并不重要,而过程才有思维的价值!这一切不正是核心素养的核心吗?

徐老师给参会老师普及了具身性认知理论,提出思维可视化的观点,让参会老师受益匪浅!反思我们平时的课堂,始终是把孩子放在自己设计好的框架里,并没有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完全跟随老师的设计来展开,使学生丧失了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的能力,也许失去了一你是在用数学语言表达的机会,而且某种程度上扼杀了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的冲动。

这次培训形式丰富,学术水平高,充溢着对教育教学的深刻阐释充满了教育智慧,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学习是短暂的,但带给我们的思考却是常年的。追寻名师脚步,聆听名师指点,我们将满怀教育梦,今后付出更多时间努力学习,勇于在课堂中去实践,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有所收获!

丝路之秋名师大讲堂活动心得体会【第二篇】

凝玉花上露,清影入晚秋。虽草木萧疏,却桂香飘远,载满一秋丰盈!10月中旬,怀揣着求知和梦想,我们学校一行四人一起赴西安参加了20__”丝路之秋”当代名师大讲堂数学专题培活动。

本次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有精彩的课例,发人深省的讲座以及专业的课堂点评。这次学习让我感受到了这些教育名家理论钻研之深,知识涉猎之广,真是一场思想被洗礼,灵魂被唤醒的教育的盛宴!

可能我们在读书阶段都有一位特别喜欢的老师因为某位老师而爱上那门学科,甚至想要成为和老师一样教书育人的人,张文娣老师的课娓娓道来,让学生在温馨的氛围之中不知不觉学会知识,在做题中知识得到升华,思维得到扩展,方法得到总结。课堂上提到了一个学生不会的问题,她对孩子说不会没关系,因为张老师没讲。在上课的时候用幽默亲和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关注每位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任务,做到了因材施教。张老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让我意识到,想让学作 文 吧生在这门课上有所收获,老师的作用可能占有百分之七十的重要作用,那么在我以后教学的过程中也会逐渐调整我的教学方式,学习她优秀的地方。

符老师的课颠覆以往的小组合作模式,剖析各类学生心理。学生从答题人变为命题人,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极大提高学生积极性。他把课堂比喻成到菜市场买菜,每个人要买的东西不同,所以他的试卷讲评课别出心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孙老师的课从问题中出发,遵循脑科学的发现规律,引发了学生真正的学习,这种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学习。潘建明老师的边实践,边给老师们教学!实践与理论的结合!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讲座!无论是教学素养还是语言艺术都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专家们别具一格的教学方式和为人师表的教学态度,学生身上源源不断的思考和勇气,让我深受感染陷入深深的反思!

教海无涯,唯热爱不可辜负。我坚信每一种热爱都值得全力以赴。心有翼,境无止。我有幸与会学习,被大师之光照亮,也想成为光。沐光而行,教研路漫漫,我已在路上,一直在。

丝路之秋名师大讲堂活动心得体会【第三篇】

秋声无觅处,梧叶月明中。带着一份对学习的渴望、对教学的执着,10月27日-29日,我们相聚“名师之路”,共赴这场秋日的学习盛宴。本次教学观摩研讨活动的主题是打造“会看·会想·会算”的数学课堂。

此次研讨活动历时三天,九节示范课,九场讲座,不仅让我们与专家名师有了零距离的接触,还让我们接触了新思想,新观念。我们在享受精神盛宴的同时积极研讨、认真反思、把自己的所想、所思、所悟、所得及时进行梳理,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细品他们的思与得,成长与幸福吧!

吴正宪老师展示的《周长》给我的印象最深,吴老师的课堂,不仅是用数学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真情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魅力塑造他们。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充满了童趣、乐趣。以学生为主体在她的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见到的不仅仅是一位淳淳教导的长者,更是一位处处撒播火种的老朋友,让我们体会到了“自主学习”的魅力。

俞正强老师执教的《认识速度》这节课,他以情激情,用智慧使课堂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用他的话来说:“课堂教学源于情!”他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名师课堂,花开有声;上善若水,润物无声。名师的课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全面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而且专家的语言也很有吸引力,”声音在哪里,眼睛就看哪里”,当孩子说到老师心里的想法时,”你好像是我的托啊”,”说不对也不怕,表扬举手的勇气”让孩子在心里上有一个安全的环境来展示自己。

走近名师,走进生命的课堂。通过学习研讨,我们不仅在专业水平上得到了成长,还找到了今后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到达理想的彼岸不容易,但我们一定会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丝路之秋名师大讲堂活动心得体会【第四篇】

在10月28日—29日,我有幸参加了“20__丝路之秋”当代名师大讲堂,“落实贯彻新课标、新领航教-学-评一体化新课堂”教师培训活动,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参加培训的体会。

一、好的对话是语文课的本质

在《驿路梨花》的讲授中,徐老师充分考虑学情,降低了任务难度,不急于让学生分析悬念,体会形象,而是选取“梨花”这一意象入手,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分析它的含义,从浅层的自然界的梨花,到小姑娘,再到助人为乐的精神;从“驿路”的含义中取“传递”一词,落脚在茅屋照料者的传递,雷锋精神的传递。对于刚进入七年级的学生这本是1篇较难的文章,但在这化繁为简的设计中学生却领会了它的本质。

在程翔老师的《爱莲说》课堂,当学生理解不到位时,程老师不慌不忙,慢慢引导,不断追问,以莲的形态引到君子的品质,将“莲”“菊”“牡丹”的形象解读做到了极致,由花及人,再到“出世”与“入世”,让学生真正明白了莲的可贵之处,也明白了周敦颐的价值选择:真正的君子不是遗世独立,感叹曲高和寡的隐士,真正的勇士敢于站在腌躜的污泥之中仰天挺立。在程老师一步步的引导下,周敦颐的“志”一步步显现、升华,彰显光芒。

王健行老师的《渔家傲》先以李清照的词贯穿她的生平经历,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再抛出问题串,从诗词的意象走向作者的志向。当一个学生无法理解为何千帆会“舞”,王老师问:“你坐过船吗?”学生答:“没坐过,我晕船。这本不是一个理想的回答,可王老师却说:“对,李清照和你一样!”接着利用学生晕船的经验引导她体会“星河欲转’的画面,这样的对话可谓借力打力,顺势而为。

在丁卫东老师讲《昆虫记》导读时,请学生说书中的昆虫之“最”,一半学生表示还没看过《昆虫记》,举手的并不多,可丁老师并不慌,他先从学生的已知经验即课本中的《蝉》入手,让学生说蝉的特点,学生渐渐开始进入状态。每一个问题都不是草草而过,丁老师用了很多时间等待、鼓励学生表达,哪怕在学生已经有了精彩发言之后仍不急于进入下一个问题,而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聆听别人,受到启发,直至产生自己的见解。

每位老师在对待学生的发言时,都机智从容,与学生的对话看似轻巧,却化深刻于无形,包含着智慧和深意。一节好课,最有价值的不是课堂环节的巧妙,而是老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真正引导启发学生向文本深处走去,当学生没办法一下给出老师想要的答案,要相信学生,给学生时间去体会。教师教学生,往往容易“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应该顺理成章地给出答案,而为了保证环节的完整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于是很多问题变成了形式主义。

二、大胆舍弃,突破难点

在评课中,徐老师反思《驿路梨花》这堂课,最大的收获就是一定要大胆舍弃,结合新课标要求寻求重点,突破难点,单篇精读,反复打磨。

1、标题驿路梨花,为何梨花开在驿路旁?“驿路”的含义是什么?从而关注到课下注释“传递”这个动词,这就解释了梨花为何开在“驿路”旁,即也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人性的美好时时有,不断的传递下去,所以梨花开在驿路旁。

2、“为什么有梨花的地方就有人家”,从而引导学生先从“梨花”的表层文化内涵入手,接着过渡到深层精神的象征义,当然这其中也有梨花作为中国文化承载的重要意象“素雅洁白、静谧美好”的深刻含义。

3、主旨的落实,放在“雷锋精神”是否合适?“雷锋精神”怎么落实?怎么让学生切实从文章中领悟其真切的含义?想必须美美的读,出声读,让学生做到略读后的精读,自品自悟,这自然而然就明确了什么是“雷锋精神”的核心,也就与标题的设计形成呼应:“驿路”梨花,“梨花”精神,不断传递,思接千载、贯穿古今。

4、在反复磨课中,也进而发现这篇小说结构的巧妙和精神的深入同步处理并不矛盾。还是通过标题,“驿路梨花”中的“梨花”这个人物,自始至终没有出现的原因,这其实就意味着“所有人都可以是小茅屋的主人”“所有人都可以是梨花”,这样的安排才是设置悬念,层层误会,凸显小说一波三折,叙事性的特点。

三、核心素养的养成要从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入手

这是黄厚江老师在今天讲座中的观点。“我们一起聊聊,不一定要举手。“我们不要分析,我们就根据文章内容具体说。”黄老师的课堂一上来就在打破规则对思维的限制。在这位真性情的老师带领下,学生们面对“大师”的思想包袱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解封了。穿新装的皇帝到底是高矮胖瘦?说出真相的小孩子叫什么名字?黄老师用孩子般真诚的性情带领我们品读、思考、思辨的都是文本语言本身。我们习惯了孩子就应该天真无邪、纯洁善良,却又笃定他们在长大之后一定会成为说谎的大人时,黄老师却告诉我们在现实的童话里有一个叫安徒生的大人,他依旧保有孩童的真性情。他的名字会从今天起和那个指出皇帝没有穿衣服的小孩儿合二为一。

山西省优秀选派教师段煜和河南省优秀选派教师刘振华所执教的课题分别是《“太阳”意象探究》和《登临诗专题赏读》。同为老师,我能从这两个标题中看出二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投入度之高。他们授课过程中对文本的细读,对授课环节的精心设计也证实了这一点。两位老师流畅的语言表达,与陌生的学生默契地互动,层层深入的文本阐发让我看到的是一名老师对教育的热情,对语言文字深耕的专情。

全国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董一菲老师单篇教学《济南的冬天》,主题为《山含情水含情》,但真正让我和学生们都沉浸其中的是董老师语言表达中浑然天成的柔情。借用董老师在课堂上所引用的“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董老师课堂的柔情以一声声宝贝们,以一句句诗意的表达,以一遍遍真诚的认可写之。但这堂课的精彩不止于老师所展现的职业素养与人格魅力,不止于老师对文本魅力的精细挖掘,更在于老师柔情引导与感染下学生不断升格的语言表达。

一堂公开课最重要的作用是理念的引领与示范,授课教师们超高的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如何成为这样的教师,继而培养这样的学生,黄老师给出的答案是关注语文的基础积累和训练,离开这个抓手,一切都是空。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9 2587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