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2024年教师读书活动心得体会【汇编8篇】

网友发表时间 3711644

教师读书活动促进了思维碰撞,提升了专业素养,增强了团队凝聚力,激发了教育热情,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新视角。下面是可爱的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2024年教师读书活动心得体会优秀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师读书活动心得体会

教师读书活动心得体会 篇1

参加工作的这几年,我听过不少老师的示范课:有的教师讲得井井有条,知识分析透彻,算理演绎清晰,学生听得轻轻松松,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变式和实际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有的教师设计了许多细碎的问题,师生之间一问一答,频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畅,但结果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却并不理想;有的教师注重精讲知识,留出大量的时间练习各式各样的习题,虽然学生解题能力尚可,但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有的教师让少数优等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操作、演示、活动、汇报……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多数学生作陪客旁观,个别学困生更如雾里看花,不知其所以然。这些课在平时的听课活动和观摩教学中并不少见。众所周知,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我认为,如果不对好课的标准进行重新认识,势必会影响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我认为一堂好课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考虑。

”一个都不少“——面向全体学生。

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以统一化的集体教学为特点,强调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检测等方面的一致性。它以假设的全班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一致性为前提,教学中就容易”一刀切“。一堂好课,首先应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制约着学习的结果,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不意味着搞”填平补齐“,而是在致力于绝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使那些在数学方面学有余力的优生脱颖而出,学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应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与学生个体或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单一课堂交往模式,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立体结构;应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应在练习层次上”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应对某些特殊学生(特优或学困)给予特殊政策;应使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

”在活动中学数学“——关注学习过程。

”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许多东西是教师难以教会的,要靠学生在活动中去领会。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学习。一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概念、法则的形成过程,暴露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具体说,教学时应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帮助学生获得新知学习的必要经验和预备知识(奥苏贝尔称之为”先行组织者“),从而为新知学习提供认知固定点,提高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的可利用性;应启发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基础,而且充分考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已了解多少,从而确定新知学习的起点(维果茨基称之为”最近发展区“);应突出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在比较中发现矛盾,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为学习新知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保持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数学的生命在于应用“——注重学用结合。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应用业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少专家指出,数学教学不能”掐头去尾烧中段“,要重视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一堂好课,不仅要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还应使他们懂得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引自《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一方面,数学课本中有许多知识的教学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统计知识及一些应用题的学习,都是从实际出发,经过分析整理编成数学问题的;另一方面,由于课本的容量有限,使得许多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未能进入课本。因此,教师应处理好数学的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注重学用结合,应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应用性因素,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应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和数据编制数学问题,体现数学与生活相伴;应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改变封闭式的单向结构为开放性的多向结构;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和应用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着眼全面发展。

在数学课上,学生们除了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智能,还带着自身的情感、动机、需要等一并投入课堂;学生们除了与教师交往外还与同伴之间进行相互交往;学生们除了认知、情意方面的发展,还包含群体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诚然,这一系列目标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但却必须通过每节课来实现,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在每一节数学课上,每个学生都是把整个生命投入课堂的,我们所进行的都应是”完整的人的教育"。

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在数学课上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无论是课堂的引入、新知的展开、结论的获得、技能的形成、情意的发展、个性的展现……课堂的每一分钟都能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应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索性、思想性、趣味性的问题情景与任务目标,让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地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助互动;应充分挖掘数学的形式美与内在美,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和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伴有轻松感、快乐感和成功感,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

新时代的课堂教学,已经进入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要目标的新阶段。通过对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反思,认为,一堂好课不同于一台好戏。演戏是按照固定的剧本,依据既定的程序,演绎着不变的情节。而上课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这些个体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有着不同的学习能力和丰富情感。因此,我们所上的每一课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一堂好课,不是讲授得多么滴水不漏,环节上的天衣无缝,细节上的精雕细琢,而是应该建立在实际学情的基础上,面对全体学生,关注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师读书活动心得体会 篇2

书是知识的海洋,读书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它甚至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品德,提升一个人的思想,铸造一个人的灵魂。通过读书,让我们学会了本领,掌握了技能,得以在这个世界上有了生存的资本,通过读书,让我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一种情怀。坚持读书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底线。尤其是处在这样一个学习社会化的时代,只有读书,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提升人生品位,促进专业发展,超出“匠”的局限。

读书,能够促进教师的精神生长。人,最可怕的是灵魂空虚和精神萎缩。由于生存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避免陷入这种“更可悲”状况的最可行的办法唯有读书。

书籍会使教师不再自甘平庸、俗不可耐。读书,才能消除“职业倦怠”、生命衰微,使教师具有充实的灵魂和不断生长的精神。书籍中,那些大师充满生命激情和智慧的言语,超脱的情怀,会使我们变得特别开阔、灵动、开放、乐观、旷达。一个对书籍敬而远之的人,不管他怎样刻意包装,总是难以潇洒起来的,惟有经过书卷的浸润,才有可能超越自我、发展自我。当我们独处的时候,享受读书的乐趣;当我们交往的时候享受读书带来的文雅和气度;当我们创造教学生活和生命的时候享受读书而获得的魅力。这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书中那金子般的思想和奇妙的灵智是支持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教育家的成长历史,就是他的读书的历史。教师作为传承文化的使者,必须伴随着读书而发展而超越自我。

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读书是课改的需要。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尖锐而有力的挑战。新课程不再像传统课程那样统一机械、墨守成规,很少变通,而是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多元智力和多元价值取向,决定了教学目标和结果的不确定性;个别化教学决定了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综合性的加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确定;师生共同探讨新知决定了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作为课程具有的自主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不确定性;……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个娴熟而高超的教育教学设计者、决策者、支配者、智者、专业知识的发展者和创造者。

教师读书活动心得体会 篇3

《做一个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读书心得这学期我们科组传阅了《做一个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这本书,看完了这本书,仔细品味每一位教育家的成长故事,无不都透露着一个美丽的字“爱”。书中的名师都爱学生,爱自己的教育事业,爱是成就他们事业的根基。

正因为心中充满着对学生的爱,他们才会视学生如己出,才会尊重每一个孩子,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更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因为心中有爱,才更懂得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才更愿意等待,他们在静静地守候生命之花绽放出独有的颜色,因为心中有爱所以懂得:花儿有性,它们将绽放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他们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个体,真正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述了教师应站在儿童的立场,思考问题。钱守旺认为,教师应该有一颗佛心,教育当以慈悲为怀。是的,教师当有一颗佛心,要始终保持一种从容大度的心态,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坚持正面的、走正道的教育,对孩子不苛求、不失望、不冷漠、不悲观,让教育的过程始终有生命在场。他说:“我热爱自己的事业,我钟爱自己的学生。因为有了这份爱,我便有了世界上最珍贵的财富——孩子们真挚的感情;拥有了世界上最可爱的礼物——孩子们灿烂的笑容;走进了世界上最不该忽视的领域——孩子们纯真的心灵。责任感和使命感引领着我,让青春岁月绽放出夺目的光彩。“教师要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每一个学生。孩子们犯错误时,他们迫切希望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正是凭着对学生的1篇爱心,我带出了一个又一个先进班集体,治理了一个又一个乱班,转化了一个又一个学困生”。华老师“欣赏”的胸襟和艺术更为他的课堂生发了无穷的魅力。他对学生的欣赏几乎无处不再,他认为抓住课堂上转瞬即逝的鼓励激发、点化学生的机会,就是抓住了“课眼”,课堂就会表现出生命的张力。虽然我的课堂中也与这样的欣赏和鼓励,但我缺乏的是耐心,有的是不耐烦。通过华老师,我发现教育的艺术就是欣赏的艺术,它会使一杯普通的白开水神奇地变成醇美的茅台酒。

因为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爱,他们才会甘于清苦,埋头苦干,更有激情去努力探索;因为热爱,才会把工作当做一种愉快的带薪学习;才会觉的工作着才是美丽的;才会把讲台当作自己解不开的情怀;钱守旺老师说:朋友,不管是事业选择了你,还是你选择了自己的事业,我们都应当无怨无悔。当我们用爱心呵护自己的事业时,你会发现平凡的工作中蕴藏着无穷的乐趣!当我们用辛勤的汗水浇灌自己的事业时,你会看到生命之树绽放出绚丽的花朵!当我们像经营自己的家一样精自己的学校时,你会发现身边的一切都是那样富有魅力!

教师读书活动心得体会 篇4

针对教师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需要,学校精心挑选了不同种类的书籍,包括一些教育专著、各种教育期刊杂志以及课程标准、专业知识方面的书籍,使教师能够从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功底、了解教改动态,学习新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的本领。在读书的基础上,学校定期组织的读书心得交流和研讨活动,使教师们能够在短时间内学习、解惑。

一、积极组织发动,宣传“读书活动”的精神实质,使每一位教师都切实领会活动的目的、要求及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学校召开学年、学科组长及骨干教师会议,商讨制定行动的计划和具体实施步骤,初步选定阅读的书籍名称和活动的场所地点及各项活动的具体负责人,做到了分工细致,责任明确,便于操作。学校以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为源头,鼓舞教师大量阅读经典使教师素质得到升华。

召开教师会,宣传活动的内容和要求,明确各项活动和各个环节的具体目标,并对奖惩措施也进行充分的研讨。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制度和奖罚细则,确保活动持续有效的开展,防止“一阵风”刮过的不良倾向。有活动制度的约束和指导,使教师普遍感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做起来易行。

三、建立学校、教研组、教师三级网络。学校负责整个活动的资料、资金、场所保障;教研组负责组织教师参与、实施;各位教师积极响应,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阅读、研究、讲座、撰写论文等各项工作。

为把此项活动搞好,学校添置了大量的图书;还增添了不少有益的硬件设备,配制光盘、音像制品,为活动提供充足的保障。

四、各项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通过活动,使教师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感受教育大师的风范,领悟素质教育的真谛,提高文化知识素养,增强教育管理的水平,对科学研究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课题研究的水平逐步提高。

“阅读经典,丰富人生”活动在我校的顺利开展,得益者——教师,受益者——学生,同时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一定要把这项活动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使“阅读生活化、学习终身化”的理念成为每位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

教师读书活动心得体会 篇5

最近,静下心来读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荣誉教授丽莲.凯兹博士的《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感觉真是得益匪浅。凯兹博士是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从事幼儿教育、教师成长研究多年,对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乃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丰富、独到的认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刻感受到教授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思考,不停地联想到教育实践和现实,不断地分享着她对教育的对策建议与教育智慧。如译者所说,读凯兹博士所提出的议题和例子,心里常常有触动、有检讨、有反思、有争辩。经历过这个检讨、思辩的自我澄清之后,往往是一份不可言喻的喜悦。

算来工作也有好几个年头了,虽不算是溪流中的鹅卵石,但是早已少了初出牛犊不怕虎、义无返顾那份冲动与热情,真不知到是我幸亦或我命.......曾记得为了一次大型活动彻夜难眠、也曾记得为了赛课结果的不公与评委据理力争、还曾为了同行的一句“才女”而暗自欣喜......不知哪个名人说过:人生最幸福的是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既可得到报酬又可得到快乐!我暗自庆幸:本姑娘就是!可是......

不用可是,为了面包、为了快乐让我重拾心情,重新上路吧!加油!

教师读书活动心得体会 篇6

为全面提高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技能,根据xx市中小学读书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和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安排,我校于xx年继续展教师读书活动。本项活动已作为学校的教师校本培训常规活动在落实。

学校成立教师读书活动领导小组,由校级领导担任组长,对全校教师读书活动进行指导,教科室制定校教师读书活动方案。本项活动作为学校校本培训的常规活动,面向全体教师开展。在xx年初,学校校本培训计划拟定后,就向教师进行宣传,平时要进行常规性的阅读,图书馆、个人博客、读书心得网页,都是教师阅读的好平台。

我校在本年度内,除了组织教师自发进行个体独立的阅读,还组织了教师集体阅读。上半年2-3月期间,教师阅读的必读书目为《燃荻》,下半10-11月期间年阅读的是教育专题书籍《幸福教育的样子》或《教育的智慧》,两者自选其一,鼓励教师相互之间换书阅读。阅读之后撰写3篇读书心得,每篇600字左右,并自己上传校园网“教师读书”栏目的“读书心得”内,便于老师们互相阅读读书心得。教师还可以围绕《加强义务教育段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意见(试行稿)》中推荐的学生必读书目,进行师生阅读,营造浓郁书香校园氛围。

学校教科室将校级学校读书活动的方案上传到校园网上“教师读书”栏目中的“计划总结”栏目中,各位教师也在自己阅读完书籍后,把自己的读书心得上传导“教师读书”下属的“读书心得”。在上半年的4月何下半年的11月,教科室进行了汇总统计,提醒老师们及时查漏补缺,弥补因网站集群更新带来的读书心得上传受影响的情况。

还鼓励教师利用教研组交流的时间,进行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并鼓励教师将读书心得传到个人博客上,进行互相学习点评,扩大互相学习的面。

教科室还组织年级组长进行优秀读书心得评比,挑选出一批优秀的文章供老师们学习借鉴,并择优选录到校报上发表。

开展读书活动,还有一项宗旨,就是要培养学校的青年教师,开展阅读活动要注重实效性,引导他们结合学习体会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教学工作。为此,教科室利用青年教师读书会活动,引导教师扩大阅读面,不只读必读书目,还阅读《陶行知文集》和《生活教育》,学陶师陶,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将陶行知教育思想引入到课堂教学,引入到班级管理,引入到学生培养。在阅读与实践的同时,教科室组织青年们开展读书会活动,围绕“陶行知思想的时代指导意义”从学科教学和班主任管理两大方面进行沙龙活动,每次活动有两位老师主讲,其他老师进行点评发言。德育处还组织青年们开展了五四青年团员基本功竞赛,从演讲、粉笔字两大项目进行了展示、评比,更好地锤炼了青年的基本素养。在一年的阅读活动积淀下,青年们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xx在xx年度小学英语教师评优课中获一等奖。杨琦在xx年小学语文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二等奖。在xx年教师把握学科能力竞赛中,姜群获语文组一等奖,张晓航、陈瑛获数学组二等奖,xx英语组二等奖,沙妮获体育组二等奖。

总之,我们要将读书活动扎实推进,从读好书籍,写好笔记与心得,讲好收获,做好教学这四个方面落实到位,使得读书活动成为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师读书活动心得体会 篇7

一、书中的话题直击生活中诸多的困惑或烦恼,具有普遍性。

翻开这本书的目录,就深深的吸引我们想读下去。因为,其中的问题就是自己的问题、同事的问题、朋友的问题、亲戚的问题、周围人的问题,正愁无解呢。如:怎样才能成为快乐主义者?人到中年如何减压?我很敏感?怎样说“不”?怎样才能把女人看透?男友的网上情人?婆媳自然是天敌?婚外情感需求?斩断依恋?……其中许多内容是涉及亲密关系的,使人们想探求但又无法说出口的夫妻情感、亲密、婚外情感等问题。心理学不做道德评判,只解决心理冲突的问题。一些压抑在内心的感受被表达出来,一些隐秘在内心深处的意识被理解和领悟,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就会悄悄的发生改变。幸福也就由此开始。

二、读书体会交流就是一个互动的平台,是深化读书效果不可或缺的环节。

怎样读书?是不是就是一个人静静的在读,读后就只有自知?当然这也算是一个模式。但大家一起读书(先分散自己静静的读),一起交流讨论,互相陪伴更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就是团体的动力场。无论什么性格的人,其实都需要交流,所谓爱静不喜欢说话的人只不过是没有匹配的交流平台和对象,一旦遇到“知己”同样会滔滔不绝,享受人际互动的快乐。读书组里一个人发言常备其他人插话,常常传出爽朗的笑声,轻松、热烈的气氛本身就是对内心世界的一份按摩。大家很享受这种感觉。

三、我们也学习、碰撞了书中一些鲜活的观点。

心理世界存在与内心,和外部世界明显不同。对同一个客观存在的物体,经由人们描述就不一样了,这是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差别,外部世界是硬的,内心世界是软的,不要以为你对现实的感受等同于别人的感受,差异是自然的。抹杀两个世界的差异或不能很好的设立两个世界的边界,人们会陷入无穷无尽的烦恼之中。

个人对快乐的感受是:快乐或者说是乐快,人真正感觉强烈的快乐是较少的或瞬间即逝的,当你为实现一个目标孜孜以求时,实现目标的快乐就是那么短暂。

快乐更多的强度是淡淡的,他来源于心中的动力源让自己有奔头;他来源于有一个明晰的目标,引导自己充实过好每一天;他来源于对事物的好奇心产生的探索行为;他来源于人的某种价值观的实现。

徐玉老师的座右铭“能者安邦治国,无能者独善其身”,按照这句话的意思,绝大多数人都是“无能者”,我们可以不追求事业成功,但可以独善其身追求“生活成功”,“生活成功”对于我来说真是一个新鲜的概念。是啊,你可以没有显赫的官位,富足的金钱。但是,你只做一个普通人,“一箪食一瓢饮”享受天伦之乐,平平淡淡、顺顺利利、健健康康,这就是最大的成功。我们可以把工作纳入到生活的范畴,我们不追求成为教育家,但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工作做的更好,因为这份工作是我们生存的前提,我们满怀敬畏去对待它,去对待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教师,这本身就是一个“成功的福地”。

关于人际关系书中的心理学观点是:不要对别人期望太多,也不要让别人对你期望太多;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学会社交技巧;必要的示弱。

陆叶老师的拓展发言“夸人的最高境界是夸事情”“直话湾说,冷冰冰的话要加热了说”也不失为人际关系的技巧之一。

张春老师发言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一种贤达之人的开阔境界,人们需要经历磨难,风雨洗礼。这样才可能到达“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高度。

张翠红老师的发言“夫妻之间需要的只是一个边界,不要伤者自己,也不要太伤者对方”,这无疑是一个理性和智慧的态度。

四、对于敏感话题,大家变得坦然相对。

家庭的夫妻关系,相处模式(家务活分工),类似这样的话题,从来不会在学校组织的这样一个相对“严肃”的场合讨论,但在这个读书小组里,大家就可以快乐的介绍自己家庭关于夫妻对待家庭事务的态度和状况。只要彼此接受,和谐就是硬道理的。

关于两性关系,婚外情感这样敏感的话题,我们的老师也能在这样一个场合讨论,我觉得这是一种坦然和阳光。中国人压抑太多的东西,离婚率的持续增高,婚前性行为,婚外情的蔓延…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我们撇开道德评判,这些应该说是一种压抑或人性的释放。当然作为这个社会不会支持婚外情等一些有害于家庭稳定和社会稳定的事情,但我们要正视它的存在。封建社会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与现在的人性解放显得格格不入。过去妇女的裹脚也是对人性的束缚。书中的观点“你一辈子只可能在形式上爱一个人,但在内心的情感层面或精神层面你不可能只接受一个人”“情感专一是一种控制”

生命的存在是流动的,它会经历许多阶段,每个阶段都会有每个阶段的问题,我们不会因为小时候光过屁股就觉得一辈子丢人。学会跟往事干杯,过去的就过去了,活好目下是重要的。

本学期读书活动就要结束了,我相信参与读书的教师心理有所成长,学有所获。至少我也是其中的一个受益者。

我祝愿大家的是:幸福从“心”开始,幸福从“新”开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师读书活动心得体会 篇8

老子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我们对此话颇有触发,可将之引申到教学过程中去:教师的职责不在于如何教,而在于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如果把学生当作容器,只是一味地教,让学生被动地理解知识,那就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进取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陶行知先生亦认为:教、学、做三者要合一。教,是引领,是引导,是为了学,最终是为了不教。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陶行知先生也以往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就是教育的规律。所以,要授之以法,言之以理,疏之以术,导之以行,引之以情,道之以德。《说文解字》曰:“学,觉悟也。”学,是对教过程的理解和体悟,是教的终极目的。做,是为了巩固学的成果,是教与学的反馈,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的过程,是联系实际的过程,也是检验教与学的正确与否的过程。这个过程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这是因为:仅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仅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是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教、学、做三者是学习知识、认识知识、掌握知识、发展知识的过程,它们互为条件、互为作用、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和谐融合。其理由是:经过认知、体验、实践,促进感悟,使之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主体认知和行为的过程。所以,教师的职责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资料、学的资料和做的资料必须和谐地统一起来;教师不但要将教法和学生学法联络,并且要将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概而言之,教师的职责在于教学生如何学,教法必须贴合学法,做到边教边学。其实,教师仅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的所有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把天地间折奥妙为学生一起发明?”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一种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有了这种能力,即使离开了教师,离开了课堂,他们照样能获取知识。

当今是知识爆炸时代,知识更新犹如快马加鞭,一日千里,教师要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因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仅有不断地充电、加油、完善、更新,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此乃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

“教学做合一”既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教学论,其含义极其丰富。主要体此刻两个方面:首先,“它是生活的说明。”陶行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学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和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所以,教学做是合一的。”其次,它又是方法的说明。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所以,教学做是以作为中心的,因而做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教学做合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改变了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分割状况,改变了学生从属于书本,是读书的.现象,改变了学习与实践的学用脱节现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进取性,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紧密结合,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为了解决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而去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生活。陶行知先生这种以生活为中心,实行教学做高度统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证了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首脑并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一代人才。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当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以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今日我们有幸拜读《陶行知教育名著》,它犹如黎明的曙光,引领我们走出教育的阴影和误区,走向光明。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让我们深深感到教育原先是如此的美丽。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何谓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包含教育的意义。”这就是说,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因而生活是活生生的,知识和经验都源于生活,都源于生活实践,知识的内涵与生活的内涵是相等的,所以他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所以,生活教育就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诞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其实,“教学做合一”与生活教育也有密切的关系,所以,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这就是说,生活是无穷无尽的,知识也是无穷无尽的,活到老,学到老。所以,陶行知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这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仅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归根结底则是一句话:“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本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所以,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教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是我们此刻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耽读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们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即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崭新的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此刻提倡的素质教育吗?在学习新课程理念,开发校本课程,研究有效教学的今日,我们回顾陶行知先生的话,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整合实践与理论的研究,在学习中进行自己提高。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对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创造性改造,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本意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人的心智,才能的不断增长和完善,教育是对学生经验的改造。”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就是彻头彻尾的形而上学思想,是脱离客观实际的唯心主义的教育思想,而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是承认一切非正式的东西都在教育范围以内,这是极有力量的。”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唯物主义教育思想,是实事求是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又认为“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有选择地生活,选择生活就是选择教育,不是把教育简单地生活化。任何生活都是教育,但任何生活不都是我们梦想的教育。仅有“健康的生活”才是我们健康的教育。“生活教育”另一层意义是人类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学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过面包生活,受面包的教育。学生需要恋爱,那么我们就对学生进行恋爱教育,学生进入青春期,就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生活教育”能够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的教学情景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教师。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进取创设情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资料进行教学,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学生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教师应当像一个有能源支持的火炬,像一个有生命的蜡烛,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自己,使自己有更高的燃烧值,更高的照亮度,这样才有可能在有限的从教生涯中,为党的教育事业,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为千百万人的成长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们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们继续奋行,引领我们继续探索和领悟。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也是“教学做合一”的最高境界,仅有爱其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热爱每一个学生”,是陶行知先生的第一面伟大旗帜。然而在教学中,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甚至于学生愿不愿学,是否开心欢乐,均不为教师所关心。我们无论在教学资料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都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为情感活动的中心是爱,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的沟通,人与人的交流,联系这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就是爱,爱是每一位学生都期望得到的精神雨露。柏拉图在其《梦想国》中认为,人的心灵是由欲望、理性和精神构成的。欲望和理性,主要调控人的物质需求,而精神的追求则指向主体的存在被社会所认可和肯定。所以,我们要“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不管他们是否漂亮;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不管他们是否可爱;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不管他们是否聪明。”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生命是由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所构成的。教育应当把育爱与教真有机地整合起来,其终极价值是使人真正成为有自然情感、社会情感、精神情感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受教育者富有“爱满天下”的人,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知识、热爱智慧、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热爱人类,热爱事业、热爱生活。仅有育爱,才会使受教育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会自觉去求取真知,追求真理,学做真人,践行真事。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爱”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教育是人与人的交流,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互学。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相互平等尊重,教育不只是教师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不是教师把做的道理填鸭式地交给学生。新课标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的那种师道尊严,新颖的师生关系正在构成。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激发爱的情感,经常深入学生中间,进行师生互动,充当学生的一员,与他们交流、沟通、合作、互动,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我们在人生的教学道路上用自己无尽的爱为孩子们的世界添抹一蔟缤纷。

我们深深感到,爱心是人间最真挚的感情,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情感基础。播下爱的种子,“被阳光照耀的地方才是温暖的,被师爱撒播的眼睛才是明亮的。”作为一名教育者,自己心中应当充满爱的阳光,把爱的种子播种在泥土里,让娇嫩的幼苗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滴水,能够穿顽石;清泉,能够润心田;爱心,能够拨心弦。爱是雨露,她能滋润人;爱是夏日,她能温暖人;爱是奉献,她的无私能让幼苗茁壮地成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期望得到爱的滋润,爱的温暖,更何况那些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学习和行为上暂时落后的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当教师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学生内心那颗爱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之下生根、发芽。

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担负着党的教育重任,我相信,只要对学生有爱、有信任,心甘情愿地付出,默默地耕耘,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及业务水平,努力使自己成为科研型、学习型的教师,成为学生的一头源远流长的“活源头”,用自己的爱编织着学生成长的摇篮。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关心、爱护、尊重每一位学生,用我们的爱心铸造我们崇高的师魂!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托起明天的太阳而奋斗不息!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9 3711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