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心得汇聚【优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309568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心得汇聚【优推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心得【第一篇】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孩子最容易模仿家长的言行,仅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在校每周五天的教育,教师都是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性格、品行、意志和兴趣等等,孩子也易于理解和成长。可是周末的两天,孩子在家容易受到家长的溺爱,没有规律的学习和生活,把在学校五天培养出来的好习惯给忘掉了。仅有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去做好家庭教育,孩子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才能成长为能够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栋梁之才。

二、父母要以身作则。

孩子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些受父母的影响最大。你让孩子不乱扔衣服,自我回到家后却随手把衣服扔在沙发上,还口口声声地让孩子把衣服整理好,孩子会照你说的做吗?不让孩子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可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却目不转睛的看着放大音量的电视节目或坐在电脑旁忘我地玩着各种游戏,孩子的心里会怎样想,能感觉到平衡呢?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不做的,首先自我不做。最好的方式就是陪着孩子一齐写作业,或者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看看书,读读报,轻声地做些家务,让孩子感觉到他(她)写作业时父母也没有清闲,这样孩子的心里会有一种平衡感,也愿意写作业了。

三、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哪怕再忙,家长也要抽出必须的时间陪孩子一齐说说话,聊聊天,给孩子讲讲故事。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要注意讲究科学方法:首先要善于倾听。仅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明白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忙,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简便。孩子向您诉说高兴的事,您应当表示高兴;孩子向您诉说不高兴的事,您应当让他尽情地宣泄,并表示同情;当孩子向您诉说您不感兴趣的话题,您应当耐着性子听,表示您关注他的谈话资料。这样,孩子便乐意向您倾诉,父母也能够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四、学会赏识自我的孩子。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走向失败。对孩子要多鼓励、多赞赏,不断培养孩子的自信、自强、自尊和自立。赏识是对孩子的爱,如果我们家长都能用爱的眼睛去发现孩子的优点,用正确的方式指出和改正孩子的缺点,“你能行”,“你真棒”,在家长的鼓励下,许许多多的孩子在欢乐中改变,在欢乐中成长。不要因为孩子一次考试成绩未到达高分就苛责孩子,而要鼓励他说“考得不错”、“考得挺好”,帮忙孩子分析没做对或者没做出来的原因,找到做题的方法,下次遇到这样的问题就不做束手无策了。赏识孩子会带给孩子带来欢乐的动力、向上的自信,其奥妙就在于它卸掉了压在孩子心上自卑的巨石,于是孩子的潜能就象火山一样爆发了。

五、为孩子创造良了的学习环境。

环境很容易改变一个人,尤其是对孩子很言。有人说:孩子的大脑是一片肥沃的土地,不种庄稼就会长出荒草。由此能够看出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夫妻恩爱、家庭和睦,才会使孩子感受到爱的存在,家的温暖。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是任何感情都无法代替的,做父母的要好好珍惜这种亲情。和睦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进取的,向上的,孩子仅有生活在充满爱的家庭里才会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才会懂得去爱别人、爱社会。家长要常读书、常读报,让孩子感觉到读书看报是件很欢乐的事情,时间久了,孩子自然就会喜欢学习的。

孩子是父母的唯一,做父母的有职责、有义务把自我的孩子教育好、培养好,不侈求孩子将来取得多么伟大的成就,只愿孩子健健康康、快欢乐乐地成长,拥有自信自强的心态,拥有独立的人格,对学习充满兴趣,对生活充满热情,对他人和社会充满爱。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心得【第二篇】

尊敬的家长:

下午好!

首先,对各位家长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这次家长会表示深深的感谢!召开这次家长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老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相互交流一下学生在校及在家的情况,以便能够及时调整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促使家长也能够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来。总之一句话,就是“一切为了学生”。这是我们教育的一个根本出发点。我希望也相信,从这个出发点出发,我们的家长会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得圆满的成功!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的气氛与孩子的态度、情感和个性特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当发现孩子身上出现了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时,我们做家长的应该首先考虑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有问题,而不应当指责孩子怎么不如别人的孩子有出息。一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品质的形成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个是遗传,一个是环境。对一个小孩子来说,父母集中了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从遗传方面来说,父母知道夫妻双方个性上的不足,在培养孩子时应努力加以矫正;从环境的角度讲,父母应该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在家庭里给孩子的积极行为以奖赏,让孩子知道怎样做是对的。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朝着家长和社会希望的方向健康成长。孩子上中学以后逐渐进入青春期,他们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内心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因势利导地教育孩子。

一、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青春期前后,孩子在形体上更接近于成人,在内心里也向成人靠拢,类似成人的愿望在他们心里大量涌现。同时,他们正在从幼稚走向成熟,各方面的经验都缺乏,内心经常处于矛盾冲突之中。因此,我们要了解存在于他们自我意识中的几组明显矛盾。

1、        独立和依赖的矛盾

上中学以后,孩子们不再象小学时那样遵从老师和父母的指示,天真地接受别人的评价。他们开始意识到,以往自己的许多观念并不是自己的,而是从师长那里得来的。于是,他们开始探索真正的自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我的女儿就经常批驳我的一些言论,纠正我对一些事物的解释。孩子很想独立,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孩子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不愿再和家长一起活动。但是他们很清楚,自己还不能完全独立,还离不开父母的帮助,还缺乏独立于社会的资本和经验。所以,在他们自我意识中存在着矛盾。

2、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所有的孩子都有着对于自己未来和关于人生的美好理想,随着他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他们也看到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实。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较大差异,在他们的自我意识中产生了矛盾。有时候,孩子过于理想化的倾向往往是父母教育方式的结果。父母极力让孩子看到生活的积极面,把消极面掩盖起来,一旦孩子自己发现,便处于困惑之中。有些父母本身存在着追求完美的倾向,凡事有绝对化的要求,这也导致孩子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加剧。

3、自负和自卑的矛盾

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开始象旁观者一样进行自我观察和评价。这种自我评价可能是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也可能与自己相似的人做比较,或者完全是内心的自我分析和评价。这些评价具有相当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常常容易发生极端变化。例如,有的学生只因受到老师的几句批评就萎靡不振,而有的人为了别人不经意的夸奖而得意洋洋。从妄自菲薄到自高自大似乎只有一墙之隔,而较多的时间里处于自负与自卑的内心冲突之中。

4、沟通和封闭的矛盾

青春少年渴望与同龄人交流思想、沟通内心体验,排遣日益增长的孤独感。从青春期开始,孩子体会到了孤独的滋味。他们既充满了各种幻想和憧憬,又会萌发许多孤独和感伤,并且有自我封闭的倾向。在实际生活中他们渴望有自己的房间,自己的桌柜,可以存放自己的日记本、信件像册等“私人物品”,不喜欢别人特别是父母向自己问这问那,不愿表露自己的内心感受。父母为了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有时对孩子的私人物品发生兴趣,往往引起孩子的反感。此时,父母与孩子的“代沟”表现比较明显,这种现象其实是孩子青春期自我意识的矛盾之一。家长应该平等地与孩子讨论问题,以教训的口吻和孩子说话最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家长不应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

二、积极互动的亲子关系

1、身教重于言教

所谓教育孩子,实际上是教孩子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每个作家长的人都应该明白,当我们教育孩子应该如何时,应该注意到我们自己是否正在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些道理。孩子也在察言观色,他们会从我们身上学习生活。有的时候,孩子做作业累了,抬起头来看到我们在玩牌、在喝酒、在闲聊,他的学习意志也会减弱;如果他看到的是父母仍在忙于工作上的事情、忙于学习提高、忙于劳作,孩子也会珍惜自己的学习时间。有的家长辞去了工作,想更好地督促孩子的学习。结果,孩子反而更加消极、懒惰,抛开其它因素不谈,家长丢掉了自己的工作,就是给孩子树立了一个不积极地生活的榜样。如果家长让孩子看到,爸爸妈妈尽管年纪大了,生活和工作的负担很重,仍然保持进取精神。孩子会得到某种启示。不要让孩子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理想。

父母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所谓家庭气氛是指家人相处时的关系、家庭与人交往的方式、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有研究报告指出,家庭气氛与子女的适应状况有很大关系。在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中成长的子女,比较开朗乐观、积极自信,人际关系比较好,适应能力比较强;相反,在一个冷漠敌视和压抑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子女,往往在性格上容易退缩,缺乏安全感;有的则容易出现攻击行为,搞不好人际关系,不易产生积极进取的愿望。从另一方面来看,子女也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家庭的影响。有些孩子家庭环境不太理想,要比其他孩子付出更大的个人努力以应对环境的挑战。因而他们的注意力、忍耐力、坚韧性和灵感、奋斗精神等自我拯救能力都胜过同龄的孩子。由此可见,家庭环境不够理想的孩子,应该发挥自我能动性,增强自我拯救能力,也是可以起到补偿作用的。

2、尊重孩子的人格

父母如何对待孩子是子女的心理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的父母对子女过于严格,处处训斥子女,支配子女的活动,使孩子言听计从。这样教育的孩子表面上看是有修养的,但因他们的独立人格没有受到尊重,往往表现出自我抑制,没有信心的个性特点;相反,有的父母对子女的任何要求都尽力给以满足,结果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蛮横的品质,甚至出现攻击行为。家长应该平等对待青春期的孩子,既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又要让他们逐步学习成年人的行为,按照一般人际关系准则行事。父母的错误态度是造成孩子不健全人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3、正确地给以强化

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对孩子的行为给以正确的强化是教育孩子的关键。许多家长承认自己教育失败,主要原因是强化不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许多愿望,随后就会向家长提出。这些愿望或要求有些合理,有些不合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不懂得是否有合理性。家长是否应该满足,应该如何满足,是需要思考的问题。一般来讲,不合理的要求应不予理睬或加以拒绝。有些家长不恰当地满足了孩子的无理要求,无意识中强化了孩子的非理性。对孩子的合理要求,除了必须迅速给以满足的要求之外,尽可能地延缓满足,使孩子为实现他们的愿望而付出努力。让他们明白,任何愿望的实现必须以付出为代价,借以塑造他们的积极行为。一定要让他们的积极行为得到奖赏,这种奖赏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精神的。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的许多环节中,都应该利用强化的原理。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以积极的鼓励为主,批评过多往往使孩子无所适从,甚至“破罐破摔”出现对抗行为。孩子报告成绩后家长的反应。考试前后家长的表现。

4、给他们交往的空间

我们都喜欢自己的孩子,爱自己的孩子。我们希望孩子快快长大,快快成材,这只是我们的美好愿望。美好愿望的实现需要用心去思考,需要作出努力。

各位家长:晚上好!

非常高兴你们能在百忙中抽时间来参加家长学校的会议,感谢你们对幼儿教育工作的支持与配合,今天我能与大家一起探讨幼儿家庭教育问题,我感到很荣幸,如有不到之处,请大家见谅!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作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关注家庭教育——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要,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这里与家长们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家庭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组织教育,四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在这项系统工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为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

从人生长的环境来看,幼儿从出生到3岁左右,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中,是在父母的养育和教育中成长,接触到的全部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所以,当一个小生命诞生,给家庭、父母带来了无限喜悦和希望的同时,也让家庭和父母从此担起了一份永远的、沉甸甸的养育和教育的责任。家庭,是人一生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一生教育的第一位老师;日常生活教育,是幼儿最基本的生活能力的培养,是在家庭教育环境中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教育。幼儿以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来学习、获取需要,以人们无法想象的惊人速度和能力将所有看到、听到、接触到的信息、事物照单全收,并像照相机一样一一留在大脑的底片中,从而形成人一生人格、智慧、情感、意志以及生活习惯、方式的基础。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尤其是幼儿家庭教育十分重要。

二、什么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重点是什么?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

在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下,家庭教育的重点是以德育人。古今中外一些家庭教育的事例莫不如此,如: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孟母三迁:为了让孟子有个好的生活环境,养成好的品行;爱迪生的母亲对爱迪生的循循善诱等。现在有些家庭教育的重点错位,有重智轻德现象。一有时间就抓孩子的各科学习,其实家长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什么都懂,给孩子教文化科学知识不是家长的长项,即使要抓孩子的学习,也只能从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的目的性,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着手,主要是从德育的角度做工作,所以家庭教育一定要坚持以德育人,德育是家庭教育的重点。

三、家庭教育的特点

1、幼儿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我国有句古话叫:“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意思是儿童就像一张白纸,你给他涂染什么颜色,他就变成什么颜色,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的开始,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人的许多基本能力,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生活习惯、性格等都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20%,可见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所以家长要抓住这个关键期,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

2、幼儿教育具有连续性。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的时间生活在家庭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无意、自觉和不自觉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所以有些教育家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

3、幼儿家庭教育具有权威性。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利和威力。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合理的使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很有益处的。比如,幼儿在与其他小朋友玩耍游戏中,当出现争执情况时,往往引用父母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言行是对的,如他们喜欢说:“我爸爸是这样说的”、或“我妈妈是那样做的”等等,常常拿大人的话压人,大人说的话、做的事都是对的,所以大人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给孩子起到榜样、示范作用。但是父母权威的树立不是靠压制、强求、主观臆断,而是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的。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应协调一致,并相互配合,应宽则宽,应严则严,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慈祥而威严的形象,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4、幼儿家庭教育具有感染性。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亲缘关系的天然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在处理发生在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如家长乐观、豁达,处理事情沉稳坚定,孩子也会养成活泼开朗、遇事沉着冷静的性格,家长如果性情忧郁、沉默寡言或脾气暴躁,孩子也无形中吸收其弱点,孩子就好像是大人的一面镜子一样,大人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

5、家庭教育具有及时性。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相对来说,在幼儿园,老师面对几十个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很难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而家长面对的是自己的一个孩子,有什么问题可以及时引导,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如上幼儿园前,手把手的教孩子学吃饭、大小便、认识自己的衣物等,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孩子上幼儿园后,也要经常与老师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进步与不足,对进步的及时表扬,强化,巩固,不好的行为习惯要和幼儿园一起纠正,做好家园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福禄贝尔还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说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总之,作为家长要充分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不让以后留遗憾。

四、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与方法

1、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幼儿期的孩子,在生理和心里方面的发展非常迅速,独立生活能力和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所以我们应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的对孩子进行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让孩子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如果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水平,过难或过易都不能促进孩子的发展。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只从主观愿望出发,急于求成,让孩子长时间学习,过早认字、写字,致使孩子难以接受,产生厌倦情绪。就拿我们麻城教育来说,孩子低龄化教育严重,上幼儿园、上小学都提早,有的三岁就上中班,四岁上大班,五岁就上小学,过早的让孩子承受了本不该承受的学习任务,致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2、针对孩子小的特点施教。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及身心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确定教育内容和要求,运用适当的方法,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注意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善于发现和发展孩子的特长,充分发挥其潜在能力,要注意用心观察孩子在品德、性格和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及时地、有针对性的'启发引导和教育。比如:

有的孩子很自信,认为什么事都会做,不妨给他一件较难的事情干一下,他做完后,可适当的指出他的不足之处,使他体会到自己还有些事情做不好,逐步培养孩子谦虚谨慎的美德。相反,有的孩子缺乏自信,什么都不敢做,可以给他一些简单的事让他做,在做的过程中给予指导帮助,完成后做对了要给予充分肯定,让他认识到通过努力是可以做些事情的,逐渐建立起自信心。

3、要求一致,教育统一。在现实生活中,家庭都是以孩子为中心,独生子女成了“小太阳”,家庭成员都围着孩子转,当孩子调皮捣乱、不讲道理,做错事的时候,有的主张批评教育,有的却要包庇护短,往往是爷爷奶奶与父母的意见不统一,认识不一致。家庭成员必然会以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做法暴露在孩子的面前,孩子必然会喜欢袒护自己的一方,会气恼批评自己的一方。这样会让孩子养成自私任性、是非不清、听不进正确批评,常常无理取闹等不良品德的行为,而且还会因在孩子的教养问题上不一致而发生家庭矛盾。因此,家庭教育要取得成功,家庭成员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采取一致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搭造型,培养孩子想象能力,空间建构能力;把小木板、铁片、塑料瓶、玻璃瓶等方在水里,让孩子仔细观察,哪些浮在水面,哪些沉在水底,引导孩子自己做,启发孩子进行思维,通过玩耍游戏等时间活动进行教育,对增强孩子体质,培养孩子的智力和能力都是极为有益的。

5、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是人之天性,但要注意把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做到爱而不溺,严而不历,爱要有理智,有分寸的爱。要正确对待孩子的要求,不能一味的满足孩子,要以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和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为前提,合理的要求给予满足,不合理的要求严格制止。对严格要求是要根据孩子的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为前提,不能严得出了格,为此家长必须遵循以下几点:

(1)父母提出的要求应该是符合孩子实际情况又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例如:要求4岁的孩子跟在父母身后走力所能及的路是可能的,但要求孩子与父母走得一样快,一样远就不合理了。

(2)父母提出的要求必须是适当的,是孩子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的。若要求过高,孩子即使经过努力也达不到,就会让孩子丧失信心,起不到教育效果,教育家提出的“跳一跳,摘果子”的观点就是如此。

(3)对孩子的要求必须明确具体,让孩子明白应该干什么,怎么干,不能模棱两可,让孩子无所适从。如:在幼儿园户外锻炼时,要求孩子站好队,老师为了讲明白,让孩子听懂,总是这样形象的说:要一个接着一个站好,像开火车一样,前后站成一条线,还边说边配着手势,尽可能说得直观形象、简洁。

(4)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一经提出,就要督促孩子认真做到,不能说了不算数,或者干也行,不干也行,会让孩子觉得大人的要求只是说说而已,不会当真,长此以往,孩子对大人的要求就会左耳听,右耳出,只听不做不行动。

(5)身教与言教相统一。父母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不仅听父母的说理教育,更会注意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如果父母对孩子讲得头头是道,而实际行动却是另一回事,自然孩子就不会信服。例如:家长教育孩子不要说谎,课自己在生活中却对别人说谎,那么孩子对父母的教导就难以信服。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仅要重视对孩子的说理教育,更要重视以身作则,在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方面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为孩子做出表率,树立榜样。

五、家庭教育的误区

当前家庭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家长的儿童观、教育观、人才观也正逐渐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但我们也清楚的看到:家长在家教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主管随意性,缺乏必要的科学指导,无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进行适时的教育,最终导致教育观念滞后,认识模糊,并出现了教育行为不当的现象,这正是许多家长所困惑的“付出了苦心却见不到教育效果”的症结所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需要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重视。

(一)、 宠爱过度的家庭教育

现在家庭一般都只有一个孩子,家庭条件都比较好,不少家长都对孩子百依百顺,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小公主,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加之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的隔代爱,娇生惯养,甚至有的父母出于自私狭隘的偏见,对幼儿错误的思想行为,无原则地支持和保护,对孩子所犯错误置之不理,或顾及到自己孩子的名声、孩子的前途,而竭尽全力为幼儿开脱,不与幼儿园或学校配合,到头来往往是事与愿违、后悔莫及。

实习的时候,班里面有个很胆小的女孩,她老喜欢偷拿别人的东西,老师与家长几次交流未果,因为家长始终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会偷别人东西。一次,她把小朋友的药误认为是糖给偷吃了,觉得比较苦就吐到了地上,被老师发现后告诉了家长,可是家长就是不相信是自己的孩子拿的,说是老师经常故意诬赖孩子,致使孩子一直胆小。。。。。。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中国小朋友和日本小朋友一起去夏令营的事件,当然在这里并不是否定我们中国的孩子,当时中国的家长都是送了一程又一程,还有爷爷奶奶舍不得孩子去吃苦,还默默掉眼泪,给孩子塞了满满一包吃的,甚至有的家长开着车送出了好几里路,而日本的小朋友却自己背着书包跑得满头是汗。其实后来想想,也许并不是我们的孩子很娇气,而是家长根本没有真正的去放开孩子的手,也许没有家长跟着我们的孩子也会做得很棒的!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由此可见,对幼儿爱得适当,爱得合理,爱中有教,教中有爱,才能使幼儿得以健康成长。处处袒护孩子,使孩子丧失“独立性”,那是对孩子一生的惩罚。

(二)、 物质奖励的家庭教育误区

因此,家长应当慎用物质刺激,而多用精神鼓励的方法,给幼儿多以精神上的激励,促使幼儿不断取得进步。

(三)将早期教育错误的理解为提早教育

近年来,中国不断涌现15岁以下的大学生。主要原因就是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非常迫切。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很早就能够比同龄的孩子强。在幼儿园、小学都有严重的低龄化现象,每学期招生报名的时候,有很多年龄不够上大班的孩子,可是家长迫切的要求孩子上大班,觉得在大班孩子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而在小班学不到什么,其他年龄班一样有这样的现象,小小班的年龄要上小班,小班的年龄要上中班,家长并不清楚,在每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以及语言发展水平是不同的,我们各年龄班的教材也是根据适龄儿童的年龄特征制定的,如果让四岁的孩子去完成五岁孩子的任务,孩子会感到吃力,难度大,从而失去兴趣,专注力下降,时间长可能就会厌学或者对自己失去信心,影响孩子健康发展。每学期都有家长听不进我们的解说,非要让孩子跳级,最后孩子到大一点的班级,不适应,又找到教务处,要求调回原班。

教育专家指出:孩子的启蒙教育是一个科学过程,过早或过晚,对孩子的智力发育和思维意识的培育都是不利的,正如成语“拔苗助长”的寓意所描述的那样,如果家长一味地将教育提前,孩子的心智发育不到位就不能吸收,这样不但没有效果,更会让孩子对学习知识的过程产生厌倦感、恐惧感,后患无穷。

(四)、 只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兴趣的培养

许多家长在教育上不懂得如何去教育孩子,忽视了正确教育的方法和规律,特别是爷爷奶奶看管的孩子,他们都用过去的私塾式的教育让孩子枯燥无味地进行背诵三字经、古诗,以为只要孩子学得东西多,记的东西多那就是好的教育,所以盲目的给孩子施加压力,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兴趣是幼儿进行一切活动的起点和动力,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只有孩子愿意去做喜欢去做他才能做得更好,才能有新的发现。有位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名画家,从小就给孩子报了美术班,每天要求孩子要画多长时间的画,而对于孩子热爱的篮球极力的反对,孩子的满屋子都是美术用品以妈妈给他买的画书,孩子只能看着自己心爱的篮球被妈妈拿走,终于有一天孩子仍掉了画笔冲出了家门,再也没有回来。。。。。。母亲伤心欲绝,可是任凭她怎么后悔也是无济于事。

所以我们必须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全方位的看到孩子的优势和孩子的弱点,让孩子说他想要说的话,做他想要做的事,取科学的方法,强化他的优势,只有孩子喜欢去做愿意去做,才会做得更好,才能促使孩子健康的成长,真正的成人,成才。

(五)、 重技能的形成,轻行为习惯的养成

有许多的家长总是错误的认为只有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让自己的孩子成材。所以,家长花费了不少的人力、物力给孩子报钢琴班、美术班、舞蹈班、英语班。。。。。。把孩子压得都喘不过气来,父母过问的最多的就是孩子每天在幼儿园又学了什么知识,掌握了没有,老师有没有布置什么作业,只要孩子学到东西就好,对于孩子在幼儿园快不快乐,和小朋友相处的好不好,老师今天有没有表扬他或者批评他根本不过问。曾经听朋友说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女孩,应该说是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可是去亲戚朋友家里从来不知道和别人打招呼、问好。在学校,老师、小朋友门都不喜欢她,因为他经常和小朋友吵架、闹别扭,老师批评她,她就会说:“我在家就这样,我就这样的性格”,他完全不知道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去和别人友好相处,从小就没有养成一些好的行为习惯。

(六)幼儿进了幼儿园,教育就是老师的事

一些父母在外打工,靠祖辈照看、接送孩子,也就是留守儿童家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以为孩子送到幼儿园,教育孩子只是老师的事,对孩子在园的生活、学习情况、家园配合的需要关心、过问少,须不知孩子上了幼儿园,还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家里,孩子的学习、习惯都需要家园共同来教育。有这种误区造成的教育问题:孩子在园的成长进步梅得到家长的认可,不良习惯梅及时纠正,学具材料梅带来,布置的作业没完成。

结合当前家庭教育的现状,我们认为家长应处理以下三个转变,增强教育意识,优化教育行为,提高教育素质。

(1)从娇惯性教育转变为培养性教育。

(2)从单纯智育性教育转变为思维开拓性教育。

(3)由封闭性教育转变为开放性教育。

总之,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现代化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深爱孩子的家长们,请端正家教态度,转变家教观念,提高家教水平。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心得【第三篇】

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基础、补充和延伸。家庭教育伴随人的一生,影响人的一生,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清醒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对于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社会结构而言,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基本单元,营造良好的家风、弘扬家庭美德是构建和谐社会最为重要的基础,更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从人的发展序列而言,家庭是个体生命成长的最初始的场所。

2、童年教育远远大于成年教育。

3、亲子关系远远大于亲子教育。

4、夫妻关系远远大于亲子关系。

5、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1、家庭教育是个别化的教育,针对孩子个别的关注、指导和教育,必须由家长来完成,学校无法替代;而学校则是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教育,提供的只是一个公共的、普遍的教育,需按照统一进度、统一的课程,很难真正关注每一个儿童的差异。

2、家庭教育是终身性、示范性的教育。从生活时空来看,多数时间孩子是在家与父母一块儿度过。学校对于孩子只是人生的一小段,因此家庭环境对一个孩子成长的影响比学校要大得多、长得多。

3、从教育内容上看,与学校主要是传授知识不同,家庭教育的任务主要是生活教育、人格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

4、从法律责权利上看,孩子与家长具有天然血缘关系,这是学校、老师无法替代的,故每一个家庭监护人都应有教育孩子的的责任。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父母的希望,孩子接受的第一次教育来自于父母,源自于家庭,良好的家庭熏陶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使孩子保持一个快乐、向上的心态,而快乐是成功之道。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成功,成为社会栋梁之材,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这是基础和前提。家庭环境,主要分为外在环境和内在环境两个方面,外在重点指物质层面的富足,内在则是指家庭氛围的影响,在整个家庭教育中,后者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重视并强化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成才的必要保障。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抓好家庭教育,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为实现这一目标,一些父母忽视客观事实,经常一厢情愿地“帮助”和“促进”孩子成长,采取了一些拔苗助长、措施过当的教育方式,导致事与愿违,严重的还造成了一些悲剧。其实,每个人一出生,就意味着开始脱离母体,成为独立的人,但其后天发展与父母的教育密切相关。“教子如种树”,教育孩子,父母应在“根”上下功夫,充分考虑孩子自身的性格特点,重视孩子心理与行为发展的顺序渐进或个性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方法,因材施教。要区别对待,根据每个孩子的自身特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教育计划,科学合理设定培养目标,既要符合实际,也要贴近生活,同时满足孩子的个性化需要,要让孩子沿着自己喜爱的、正确的发展道路健康快乐成长。

家庭教育看似简单,其实大有学问,不同家庭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孩子成长的路径也会千差万别,最终成长轨迹就会各不相同。在长时间的相处中,父母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教育培养孩子,决定着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会是什么样的命运。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未来的竞争与其说是孩子的竞争,不如说是家长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方法的竞争。好的教育方法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反之,不仅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会影响孩子的正常成长。我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翻版”,孩子犹如一台复印机,反映了父母的思想、言行、作风、为人处事等方方面面。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反映出的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都是父母教育和影响的结果。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的言行、表情、神态以及行为方式、情感态度、生活习惯等都直接成为孩子的模仿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孩子,一定要注重方法,父母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方法科学、方式得当,唯此,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培养效果。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可怕的,哪怕父母与孩子之间也不例外。众所周知,当今的家庭教育不再是单向,而是双向互动的;不是居高临下,而是平等、相互尊重的;不是显性,而是隐性的。父母不仅仅是孩子的教育者,更是一个终生学习者。孩子也并不仅仅满足父母物质上的给与,更需要的是和父母的真诚交流。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与孩子好好沟通,互相了解,换位思考,多给孩子一些关爱。要将心比心,想孩子所想,懂孩子所需,能够就孩子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入沟通,在沟通中增进了解,解决分歧。做好家庭教育,父母要善于做倾听者,能够理解孩子的观点立场和情感诉求,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做决定。唯此,家庭关系才会和谐融洽,家庭教育才会取得预期效果。

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人们常讲,智力教育没跟上,孩子就会成为次品;体育培养没搞好,孩子就容易成为废品;品德教育抓不好,孩子就会变成危险品。而德育的根在哪里?在家庭。父母平时在家的一言一行无不是德育的行为,每个孩子的行为举止,无不可以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当下,一些父母总是抱怨孩子不好管,不听话,感到最大的困惑就是“知行脱节”,殊不知,正是因为父母自身的一些行为观念不到位,误导了孩子,使其养成不良习惯,尤其是在品德教育方面,作为父母更应格外注意。与其总是用语言灌输,不如拿行动引领,如应在孝敬老人、乐于助人、文明礼让等方面作出表率,用实际行动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要教会孩子“节制欲望”,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老大爷倒地扶不扶等关系道德素养问题上立场坚定,敢于伸手。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心得【第四篇】

一个人的性格与幼年所受的家庭教育有着密切关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一实践中得出的真理是有必须道理的。家庭教育是给孩子打基础的教育,父母的为人处事、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在家庭中,每位家长都应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职责,重视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因为孩子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中,同父母亲人朝夕相处,那么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的方式、家长的自身修养将给孩子的个性品质构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又正是性格构成的时期,所以,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形戍有着重要的影响,每位家长应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采取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促进孩子良好性格的构成与发展。

一、幼儿时期是性格初步构成时期。

发展水平一般;有的构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有的就比较任性;有的勇敢、坚强、有毅力,有的胆小、懦弱、无耐力;有的进取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有的孤僻、无热情和主动性等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说明了幼儿阶段的家庭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能否在性格构成期奠定较好的基础,将影响他们以后的人生。如果打下了好的基础能促进他们进取向上,努力学习,走上工作岗位有一个热情的工作态度。所以,在幼儿性格的构成时期,每位家长不可忽视家庭中教育的方法以及自身的性格修养。

二、家长的自身素质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们的良师益友,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成一长环境,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和进取主动的态度,培养孩子们构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做人第一,学习第二。

“做人第一,学习第二”,通俗的说,就是要“先成人,后成才”。学校只能教给孩子知识,性格的养成则往往直接关系到孩子的一生。然而,这样朴素的道理却难以在教育实践中得以落实,以升学为旨归的功利主义教育已经成为孩子教育的主流。究其原因,在于整个社会对教育的评价产生了误差。于是乎,学校教育中就自然而然地出现重智育轻德育,重学生文化课成绩轻品质培养的不良倾向。此刻的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每个孩子之间天资有高低,成绩有好坏,家长如果对孩子提出好高骛远的要求,往往会构成孩子的不良心理。—方面会导致孩子抱负水平过高,屡战屡败,使孩子原有的自信心受到负面冲击,以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另一方面造成孩子心理压力太大,动机状态太强,对成败得失过分看重,构成了过度的焦虑。俗话说:“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所以,家长应当根据孩子的实际,制定适宜的培养目标,因材施教,才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使孩子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父母的言行影响孩子的性格。研究证明,在民主、和睦、礼貌的家庭环境里,孩子会情绪稳定、性格开朗、感情丰富、自信心强。所以,父母要首先给孩子营造—个温馨、有安全感的家庭氛围。其次,要满足孩子的归属感,使孩子感到被爱、被尊重,不要盲目按照自我的意愿安排孩子的活动,要保留孩子合理要求的选择权。家庭是未成年人理解价值观教育最早的地方,家庭对孩子的价值观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它能优化社会风气与生活情趣,能有效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足鼎立”,相辅相成。真心的呼吁,所有父母对孩子多一点关怀,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心灵的沟通,让孩子的性格饱满、健康,友爱,让人与人之间多一点信任,少一点隔阂,让孩子的世界坚持一份纯真。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心得【第五篇】

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话说起来就非常简单易懂。虽然也饱受争议,但认真一想,里面却包含着家庭教育中的许多哲理。因此,经过我们家的三次议会,最终这话成了我家的礼训。

在家里。

我家中最讲究礼,人人都有权利反驳任何一个人,只要谁说得对,就听谁的。

记得又一次:那是一个很冷的冬天,谁也不敢在街上逗留,我与弟弟片在家里看电视,之后就引发了一场争频道风波。

干嘛!怎么不看动画片!弟弟烦恼地说。不好看呗,还不如看体育比赛,这才更有刺激,激情。我抢了遥控器并调了节目,理直气壮的喊道。

不,看动画片。弟弟撒娇地说。我也假装撒娇地说:不,我要看体育。好,你瞧!话音刚落,弟弟便张牙舞爪地向我扑来,我也不甘示弱与他拼博,于是就是你一拳我一脚,乒乓&&乒乓地打起来。干什么?爸爸从房子里出来。

没什么。我和弟弟异口同声地说,见爸爸不发出声音,又开始争夺电视的权力。最后,由于手身强力壮的我胜了,当我正在乐呵呵地看体育时,爸爸突然悄悄地迈过来,见客厅乱糟糟的,便说:这就是你们的杰作,究竟干什么,老毛病,你俩又犯了。

呼的一声,窗户漏了点风,垂在我的脸上直痛,脸上刚被弟弟转了一下,风在吹了一下,正如伤上加盐,使我心如千万剑穿梭。

爸爸见此,便晓得了七分,我不是跟你们讲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吗?家中只有一台电视,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最终都看不成。奇灿,你做为大哥,应该有大哥样,应该让小的。爸爸语重心长地说。

事后,我俩兄弟都被爸爸罚站门口,寒风刺骨,我和弟弟都知道错,在饥寒交迫上交谈了一个下午,虽然已被风吹得皮绽,但我们已和睦相处,不在争什么电视了。

这就是我们家的礼,我的理解是一种规矩,使我们兄弟和睦,而且也让我们学会如何更好的相处。这一点是我大彻大悟,这种礼不仅在家里使用,在学校同样适用。

在学校。

做学生要有学生的样。这是爸爸经常劝诫我的话。

我家里甚少用家法处罚,更多的是以自己或朋友的事例告诫我们。

那一次,我在学校一边趴在桌子上,一边写着练习册,不知道爸爸什么时候进来的,见我如此的坐势,爸爸便不顾一切地跑到我面前,而且不顾我的面子,当作全班同学对我训说:在家里我不是常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吗?你现在做学生,要有学生的样,坐有坐相,学习时要专心致志,否则后悔也来不及。

当时,我羞愧极了!爸爸不管我的面子,然后又说了他朋友的一则故事:讲他朋友年轻时,由于家庭贫困,父母在外打工,便把他与他弟弟放在叔叔家中。当时他叔叔是河南高级工程师,随时能把他们兄弟培养成才。那时他是一名中学生,习惯不好,做学生没有学生样,整天在课堂上与同学讲话,特别在吃饭时一边嚼着饭菜,一边看电视,有时还把饭喂到鼻子里。他叔叔见到便劝告他,可他屡次不改,他叔叔没法子,就这样这些坏习惯就伴随着他。而他弟弟习惯好听叔叔的教导。长大以后,他弟弟已成了百万富翁,而他却在做建筑工人。

爸爸劝告响彻了教室,虽然当时很不好意思,但是我从害羞中领悟出了道理。

这就是我家的礼,毫无保留面子,却重在训诫,警示着正在误入歧途中的我。

而现在回想往事,我觉得父亲当时的做法是正确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虽然我们现在不是封建的社会,没有那么多的三纲五常,但是父父、子子的关系依然存在。子不教,父子过,而作为儿子也应遵循规矩,做好自己的本分,这是不变的礼节。这一点我永远铭记在脑海中,提醒自己。而且此话如镜,时时照照自己,若有不好的行为,便会及时改正,因为: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家家都有自己的方法治理家,我们就是以礼中的一句作为家训,从而是我家变得更健康,更完美。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会取其精华教育自己,正如《论语》所说的: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9 2309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