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课程心得体会范文集聚5篇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通识课程心得体会范文集聚5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通识课程心得体会篇1
走进大学前就闻得许多大学在第一学年开设专业课程学习,而是进行公共课教育,彼时我还不清楚课程的设置情况,不了解公共课教育的用图和益处。终于等我进入了梦寐以求的西南财经大学并开始接受学校创新且富有特色的通识教育后,我才对通识课程有了由浅到深的认识。
起初,和许多出入大学的同学一样,对新的学习模式有些不适应。高中的教育是非常应试且单向的,所有人的目标都是高考。课堂上老师勾画重点,详细解答各个难点重点,大量灌输各种技巧、方法,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发展都在应试的枷锁下被桎梏了,老师教,学生听,非常的单向性。而对于课后知识的巩固情况,几乎所有学生都采用了程度不一的题海战术,通过《XX助你上清华》、《北大敲门砖》、《高考抢分王》等高考辅导书名,我们可以看出高中学习和大学的一个很大的区别是它带有不可避免的功利性。而在大一的这一年通识教育里,我发现大学的学习更多是一种细水长流的积累。首先,在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最直接的是PPT的应用代替了黑板粉笔,暂且不分析它们各自的优、劣势,但前者的直观性、快捷方便等特点是广受推崇的。老师字教课时不会局限于课本,而是结合一些影视资料、热点话题等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其具有开拓创新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举个例子来说,大一第一学期陈运老师的《社会学教程》中,陈老师常和我们一起谈论各种社会问题,包括蜗居、大学生创业等等。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陈老师播放的《凤凰卫视社会能见度》节目中一个关于蚁族的报道,从中我们不仅更熟悉所学的专业术语,将理论结合实践,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这门课程知道了应该从何种方式思考一些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它教会我们的是一种思维方式,这带给我们的益处是远远不能从学分来计算的。而且,老师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和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很多课程老师都是提倡学生分组共同完成目标,这些互动、激励的方式带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面对教育方法的改变,我们的学习方法也必须作相应调整。从前的课堂上,老师们大都是一节课一节内容,进度适中,点点详解,学生不必花大量时间预习,而大学课堂上,老师一个课时会讲一章甚至两章的内容,也不会“紧扣课本”,而是用一些生动的故事真实的案例来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就需要我们提前预习,积极思考。提前预习内容,可以掌握一些专业理论知识,课堂上与老师的实例讲解相结合,大有事半功倍之效。至于课后知识复习情况,有的学科有配套练习题,有的则没有。而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觉得一个很不错的方法是阅读老师推荐的书籍、报刊,这样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全面掌握这门学科,还是熟练应用和提高学科素质的一块敲门砖。还有一个方法是多联想、多与生活相结合,比如字学习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后,在阅读一些政策时,那些知识就可以游刃有余地应用了。
俗话说,厚积而薄发,其中能“薄发”的一个关键是总结。总结不仅仅是对某个概念、章落等的概括,还应该包括学习过程中自己的一些思想与见解。有人说,文字需要保鲜,诚然,内心的美好感受和一闪而现的灵感需要及时的记录下来,这同样适用于我们对知识的感悟和见解,及时的记录和总结可以让我们见证自己思想的一次次进步和升华。
最初学习通识课程,感触并不深,甚至无知地认为这是无用只举。可随着一步步的学习,我发现了它的乐趣和带给我们的益处。学习了《社会学教程》后,面对一个热点话题时,我不会像从前一样以一个人好恶去夸耀或指责,而是试着从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一种专业的角度去思考;学习了《科学技术史》后,我欣喜的发现一路走来,科学的历史是如此的艰难而又光荣,李约瑟难题是何能让人着迷;学习了《政治经济学》后,我不会再对各种政策方针而手足无措,而是尽最大努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深知需要补充的知识还有很多,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而我一定会积极主动努力学习各门课程,“吾将上下而求索”!
通识课程心得体会篇2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
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通识课程心得体会篇3
时间飞逝,岁月如梭,一个学期又要接近尾声。回顾一下,经历了很多,学习了很多。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间的课程总结:
1、听课的成果。在学习这门课之前,我只知道通俗歌曲就是大家口中都在唱的,普遍而大众化。而当时选这门课的时候,其实只是觉得这门课应该会比较轻松而且不会像其他课那样正式。然而,从我一开始
接触这门课,老师就一如既往地交给我们歌曲发展的历史。我知道了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是我们今天能够听到的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也是被音乐界公认为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唱歌的人叫黎明晖。黎明晖是中国早期流行歌曲摇篮明月歌舞团主持人黎锦晖的女儿,她演唱的《毛毛雨》、《人面桃花》等歌曲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风行一时。黎锦辉创作的歌曲总是先让女儿来唱,这样便成就了黎明晖,使她成为中国歌坛的第一位流行歌星。介绍完这些之后,老师还放了歌曲《毛毛雨》给我们听,说实话,当我听见这首歌的时候,我觉得不好听,感觉她唱歌的时候有种不正经的感觉。其次,印象比较深的是邓丽君,许多年前,一代人被她的甜美歌声深深陶醉。许多年后,这一代人在她的歌声中迈向中年、老年。邓丽君的'歌具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美,如高山飞瀑、潺潺溪流。人们欣赏她只要靠审美本能而无需绞尽脑汁。其实艺术的共同点就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功到自然成,就像夜来香开放一样顺理成章,毫无斧凿痕迹,但又比任何设计和精心包装来得更出其不意、妥帖、周密。今天许多歌手唱的歌缺乏感染力,就在于属于包装的东西太多了!这就好比本来相貌平平的小姐太太硬是靠整容术增添了几分姿色,却总让人觉得缺点内涵。
其实每堂课上老师都会给我们听一些代表性的歌曲,由于歌曲太古老或是我们本身不感兴趣,但听了老师讲解后,我自己还是会回到寝室里把印象中老师讲的歌曲仔细地听上几遍,后来得出一个结果,一首好不好听不仅在于它的乐感方面,另一方面在于它的政治背景。
2、教师课程教学情况。除了老师系统而全面地给我们讲解中国流行歌曲的发展历史,他为了考考我们的接受成果,布置了小组PPT作业,内容是自己对于某个流行歌手或某种歌曲的了解和讲解,这样以来,老师就可以看出我们对音乐的鉴赏和欣赏能力。之后,他还让我们自己写歌词,在我看来,我觉得老师应在课堂上增加一个项目,让同学们唱,这样无疑会给课堂增添一定的乐趣。
3、学习展望:接下来要认真回顾消化吸收本课程的内容,并结合自己的方向以及研究趋向寻找自己的研究点,目前首要实现的目标就是我们的课程任务,争取早日完成。
收获很多,感悟颇深,感谢老师,希望各位同学一起进步!
通识课程心得体会篇4
一、重视教学反思、做好反思实践
反思是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参考书中的观点及案例,找出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教育后果。在教学中要不断反思:通过反思,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思考和创造*见解。通过反思,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直面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改善教育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育现象、教学问题的*思考和创造*见解。
二、以名师为榜样、大胆探索实践
通过参加各类培训也好,自己进行教学研究也好,以名师名家为榜样,这当然也包括我身边好多优秀的老师。他们有的课上得精*,有的班级带得漂亮。他们都会成为我追随的目标,我会以他们为榜样。把自己用心悟的教学原理通过最朴实、简单的教育教学手段来进行实践。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来自老师爱的教育。
三、加强责任意识,学会主动学习
时代在不断的进步、发展,对教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个人教学水平,我认真学习新课标,领悟新课标精神,努力做好教学工作,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把学生放在首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这次的学习,使我在教学工作中能[因材施教",对学生能给予学习上的指导,生活中的关心,认识的点拨,思想的疏导。并能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满足他们求发展、求进步的需要,并且能悉心研究每位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和个*特长,不遗弃,不淘汰任何一个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牢牢打好各方面的基础。我深切感觉到,做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崇高的奉献精神、高标准的师德,也需有先进完备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努力、去学习、去实践。
通识课程心得体会篇5
这两天一直看到被转载的批驳通识教育的文章,作者是我很喜欢的老师朱绩崧。朱老师在文章中提到,通识教育之矫枉过正,在有限的时间内,什么都学,后果自是平庸。其实我部分程度上也认同他的观点,但是我想说,这是他根据自己的生命经验所拼接出来的通识教育的一个画面。而我来到复旦两年,通识教育的课程我基本也已经修完了,根据我的生命体验,通识教育完全还有其他的图景。
老师提到,有英文系的学生因为学3分的社会学导论而不背他的十四行诗了,但是给我这个机会让我遇到朱老师,有幸在他课上读了莎士比亚的原著,看了各种对于莎翁作品的文学批评论述的,也是通识教育。那是一门叫莎士比亚悲剧的通识选修课。如果没有通史教育,我一个学国政的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在大学的校园里去上一门跟英文文学有关的课程,而这样的课程对我来说就是给我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窗户,让我看到文学可以有多大的魅力。一个学国政的学生会读pre-modernenglish,读着莎翁的原著,会在万老师的英语作品鉴赏课上读各种类型的英文诗,学习诗歌的韵脚,会在世界文学导读的课上听一口纯正英音的汪老师分享着自己的阅读体验,给我们念爱经、别离辞甚至是说说萨德的奇怪的癖好。这些体验对我来说,是很宝贵的。
一个在自己专业领域及其精通的学者,当然是非常好的,而且是有必要的。但是在我看来,本科教育本来就不是为了培养在某个领域极其精通的学者。更多时候,是给学生们一个机会,可以去了解不同的学科,只有在真正了解了不同学科之后我们才会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从而在今后的日子里可以有方向地去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或者是培养自己的阅读趣味。之前打过大学教育的辩题,看了很多学者的论述,其中有一句话对我感触很深。大意是大学教育是为了发展人,使人可以使自己的性格、知识更完善,可以真正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
其实我在走出去跟别的同学交流的时候,发现很多其他学校的同学是没有通识教育的课程的,因此他们学的也大多是专业相关课程。但我也并没有发现他们因只学专业课而比我的复旦同学在专业知识或者技能上面有非常明显的超越。更多时候,我反倒觉得身边拥有更多不同学科知识的同学在思考问题时角度更加多元,思路更加开阔也更加灵活。
说别人的例子可能不那么直观,那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大学里上过的令我印象最深、学到东西最多、收获也最大的课程真的不是我的专业课,而是一些别的学科的通识课程。比如说张双利老师的《共产党宣言》,她让我对哲学特别是马哲有了崭新的认识,从而对哲学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这门课算是我在大学中收获最大的课程,甚至没有之一。
还有通识选修课中的商务案例分析,两年才开设一次,由哈佛商学院毕业的老师james来授课,整个课程非常有意思,课前做大量关于案例的阅读,完成老师布置的问题,上课的时候就是大家各自发言、讨论然后老师会在中间不停地问你,把你一步步往前推,直到你将自己的所有所学都展现出来为止。老师风趣幽默,典型的乐天派美国人,虽然受过高等的专业教育,但是授课非常简单易懂,而且重点强调分析方法。从来不让大家死记硬背些什么知识,而是在上课讨论和平时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慢慢地掌握。
还有博弈论与中国智慧,虽然讲的是博弈论的知识,但是我在之后也发现跟国际关系领域很多知识也可以进行交叉应用来分析问题,尤其是这个理论本身会教给你一种完全不一样的分析问题的模型。其他的课程,像法语、***哲学、国际金融、证券理论、化学与人类等等课程,我都觉得其实都是让我学到了蛮多东西,对我帮助非常大的。
当然,国内的通识教育是有其问题的存在的。前两天跟港大的熊浩学长交流的时候,他就告诉我,国外一般只有顶尖的大学才会有通识教育,而通识教育的课程一般也要是这个领域内顶尖的教授才能够开设的,比如像哈佛的约瑟夫奈这样子级别的教授。反观复旦,通识教育的课程种类非常的多,但是质量参差不齐,在教学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这虽然是无奈之举,但是若是让学生上了没有收获,还不如减少通识课程的数量,只开精品课程,减少每个人必须修满的学分,保证学生可以在每一门精品的课程中学到更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