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不可触碰的纪律红线心得体会精彩5篇

文秘发表时间 3724390

纪律红线不可触碰,维护秩序与正义,确保团队凝聚力与执行力,促使事业持续发展,树立良好形象。下面是阿拉网友整理编辑的不可触碰的纪律红线心得体会相关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不可触碰的纪律红线心得体会

不可触碰的纪律红线心得体会 篇1

公是公,私是私,公私要分明。但杨文春在公务活动中公私不分,公务活动中借支公款,不及时核销账务,处理暂借款;失职,对单位财务疏于监管,造成单位大量借支款长期不及时核销,违反规定。

1月至12月,杨文春同志担任宁蒗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期间,违反财经纪律,在开展公务活动中,先后10次向单位借支公款147500元,不及时按规定核销所产生的公务费,处理暂借款,直到20xx年8月4日才按规定正常核销76450元,20xx年9月2日以现金方式归还单位财务75000(其中含毛伟借支款3950元);1月至12月,杨文春同志担任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期间,财经纪律意识淡薄,履职不到位,对单位财务疏于监管,财务管理不规范,单位职工在公务活动中借支公款达40笔334984元不及时核销,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直到20xx年9月才按规定核销所产生的公务费,处理暂借款,正常核销179500元,现金归还155484元。

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经县纪委会研究决定,并报县委会20xx年12月15日批准,给予杨文春同志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同时经县委会研究对其进行组织处理。

杨文春是一名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干部,通过多岗锻炼,成长为县人社局局长,理应兢兢业业,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慎权、慎钱,公私分明,心存敬畏,但因公私不分,触碰纪律“红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自我要求不严,纪律意识淡薄,心无敬畏,随心所欲。职务升迁了,没有意识到这是组织对自己的信任,在工作中,不认真思考如何履好职,如何报答组织的信任,而是认为自己终于扶正了,现在再没有人管我了,我想怎么办就怎么办,莫视财经纪律,公务活动中公私不分,公款借支了不及时核销账务。

放松监督和管理导致覆水难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树欲静,而风不止。杨文春涉案违纪并不是偶然,而是堆积效应。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流于形势,工作不扎实,监督管理滞后。作为“一把手”本应带头执行相关规章制度,却在公务活动中带头违反财经纪律,借支公款后不及时核销账务,处理暂借款,致使局职工人人都效仿、复制,公务活动中借支公款,却从来不核销账务,造成单位出现大量借支款长期不核销,单位财务就象断线的风筝无人问、无人管。

权力掣肘,机制发挥不了监督、钳制作用。把权力放进制度的笼子,用制度管人管事,确保权力的阳光运行。宁蒗县人社局在实际工作中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形同虚设,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大家都充当好人,发生在身边的事不管不问,随大流,工作职责履行不到位。

不可触碰的纪律红线心得体会 篇2

报道称,简明凤曾一度被组织寄予厚望,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女强人”心态逐渐发生变化:公私不分,用公款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私人费用,利用职权为胞弟谋取利益;心存侥幸,省委巡视组巡视期间,四处活动,欺骗组织;“三观”扭曲,自认为“女人为官比男人辛苦得多,付出得多,自然也应该得到更多”……

近年来,随着中央反腐的持续高温,越来越多的腐败分子相继落马,但仍有一些官员试图践踏纪律红线,更有甚者抱着“退休之前多捞一些,退休之后不会出事”的心理贪污受贿,殊不知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退休从来都不是腐败的“避风港”“保险箱”“隐身衣”,反腐败既没有例外,也没有禁区,退休根本不可能让腐败“洗白”,党纪国法也不可能纵容腐败官员借助退休“软着陆”。到头来只是“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终究会事情败露、身败名裂。

细细琢磨起来,“退休前多捞一些”的歪念头不过是某些人被利益熏心,企图钻法律的空子罢了。主观上,一是某些领导干部长期的长官意志,形成了专横跋扈、目无党纪的一贯作风,即使即将退休了也要耍官脾气,摆官架子;二是某些领导干部以为退休了就不再受到党纪的监督制约,故而有如脱缰野马,为所欲为。客观上,一是长期的主政一方,社会关系盘根错节,虽然公权力没有了,但影响力还很强,办起事来神通广大,所谓“老领导出马,一个顶俩”;二是对退休后的领导干部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三是惩处上存在“重在任,轻离任”的现象。

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尤其是在反腐浪潮如火如荼的今天,一切违法违纪行为终究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加大教育警示工作,让反腐工作有力地进行到底。

反腐之剑也并不会因退休而退却,反腐之心并不因离职而终止。常言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即将退居二线的老同志理应做好表率,树好旗帜,当好“黄牛”,切忌不要让“歪念”断了自己的“首”、伤了自己的“身”。

不可触碰的纪律红线心得体会 篇3

纪律为何能成为每个战士行为的自觉遵循?正是因为,纪律在执行中成为了不可触碰的红线。刘邓规定:不准强迫老百姓当向导,不准向老百姓要东西,不准打骂群众。司令部警卫团一名副连长就因为从一个店铺拿走了商人的花布和粉条,被公开枪毙。在战争年代,这种近乎严酷的做法,反映的却是不变的道理:只有严格执行,纪律才有意义。

纪律严,因而作风正,最终的结果是得民心——这正是刘邓大军能在大别山区站住脚的根基。从给部队带路,到侦察敌情、提供军粮,甚至是缝制衣服……只要你把群众当亲人,群众也会把你当亲人,这样的部队,怎么可能会吃败仗?

忆往思来。全面深化改革千帆竞发,同样是一次伟大的进军。亿万人民的支持与参与,是改革在风高浪急中驶向梦想彼岸的保证。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中国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离开了群众这片最肥沃的土壤,离开了基层这片最坚实的地基,改革发展就会失去动力。

如果说“打江山”“闹革命”的老一辈与平民大众“天生就是一家人”,那么不少出生于和平年代的党员干部则对鱼水关系少了些切身体会。一些官员“你代表党还是代表人民”的雷人雷语,“不信马列搞迷信,不问苍生问鬼神”的价值扭曲,用官话套话回应百姓冷暖的冷漠无情,都催人反思:当联系群众不再是内心律令,我们如何重塑血肉之情、鱼水之谊?

答案就在严明纪律,用他律唤醒自律,用纪律塑造认同。从这个角度看,“王大湾精神”无疑有着更强的现实意义。今天,我们同样需要通过强化纪律来改进党员干部作风,巩固执政基础,塑造良好形象。多次强调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归根结底就是要通过严明纪律,正党风转作风,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强大的民意基础,传好交到我们手里的历史接力棒。

在大别山,部队每次出发前,邓小平一定要派人问一问,司令部借住的农舍“门上好没有,水缸挑满没有,稻草捆好没有”。今天,伟大征程仍在继续,作风建设仍在路上,正风肃纪,以纪律赢得民心,这正是王大湾会议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不可触碰的纪律红线心得体会 篇4

党员领导干部是多年培养起来的宝贵财富。曾感叹,培养一个领导干部比培养一个飞行员的花费要多得多。这也提醒我们,即便从成本的角度看,党风廉政建设也需要加大“防患于未然”的力度。否则,不仅是人力资源上的巨大浪费,甚至可能陷入“割韭菜”的困局。肌体健康,不仅要剜除毒瘤还要对症施治;既治已病又治未病,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题中之义。

正如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这篇文章中所用的比喻,抓案子、抓线索,是“树木”;强纪律、严规矩,才是“森林”。中央纪委把案件室改称纪检监察室,把案件线索规范称为反映领导干部问题线索,并非简单的名称改变,而是职能定位的深化。腐败滋生蔓延,根本原因在于一些领导干部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一些地方出现的系统性腐败、家族性腐败和塌方式腐败,莫不证明这一点。反腐败不仅仅是守住法律的底线,更要维护党纪的严肃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党员干部敬畏纪律、遵守纪律。

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是党的重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严明纪律,各级党委、纪委不能当甩手掌柜。年初,中央纪委五次全会划定的20xx年重点工作,第一条就是“从严治党、依规治党,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湖南衡阳发生破坏选举案,原市委书记虽然自己没有收受贿赂,但瞒案不报、压案不查,没有担责、玩忽职守就是违纪。对违纪行为要抓早抓小,对不讲规矩、不听招呼的党员干部,要敢于拉下脸来批评、亮出剑来肃纪、点起名来曝光,放任自流只会养痈遗患。

纪律退一分,腐败进一尺。看看苏共亡党的沉痛教训,不正是党员丧失组织纪律的苦果吗?听听蒋介石败逃中国台湾后总结失败时说“共产党有纪律,国民党没纪律”,不正说明党不以规矩则乱吗?今天重温历史教训,重提政治纪律,重讲政治规矩,党员干部更需要把守纪律讲规矩作为政治的生命线,真正做到执行纪律无条件,遵守规矩不含糊,守住底线不逾越,遇到红线不触碰。

相对于查处大案要案产生的“震撼力”“震慑力”,严明纪律释放出一种“沉潜的力量”。不敢腐、不能腐,需要的是纪律竖起一堵防火墙,直至纪律倡导的价值内化于心,才能真正达到不想腐的境界,让党风廉政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不可触碰的纪律红线心得体会 篇5

落实“四个全面”是全党的重大战略任务,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纪律检查机关落实“四个全面”的重要切入点,就是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立起来、严起来,执行到位,抓早抓小、违纪必究,切实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真正体现从严治党的政治要求。

抓早抓小、动辄则咎。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的以来,中央纪委和各级纪律检查机关,坚持从严管党治党,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抓早抓小,从严正风肃纪,查处违规违纪行为,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由于积习甚深,当前党员干部在作风方面沾染不良习气,无视规矩和纪律等行为仍然不在少数,如果不从小处入手,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刹住一股股歪风,任其发展下去,养痈遗患,全面从严管党治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这既是对党的事业不负责任,也是对干部的不负责任。“不虑于微,始贻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实践证明,党员干部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多是从不守规矩、漠视纪律开始的。从主观上说,党员干部自身的规矩意识、纪律观念淡薄是原因之一;从客观上看,由于没有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把纪律和规矩立起来、严起来,导致一些党员干部身上的小毛病、小错误没有及时得到提醒、纠正,逐渐演变为大问题、大错误,最终滑向了腐败的泥潭,是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作为党的纪律检查机关,不仅要解决好“不敢腐”的问题,更要解决好 “不能腐”、“不想腐”的问题。要慎始慎初、关口前移,注重细节、防微杜渐,能管多早管多早,能管多小管多小,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通过抓早抓小、严格执纪,促使党员干部远离纪律和规矩的红线。

真正做到纪律和规矩面前“零容忍”。在纪律和规矩面前是区别对待还是一视同仁,对“小枝小节”是盯住不放还是听之任之,这是管党治党的一个重大原则问题。在纪律和规矩面前 “零容忍”,就是要在纪律审查工作中,对少数有严重问题的干部固然不能放过,对其他违规违纪问题同样不能忽视。不能把全面从严治党简单地理解为只查处有严重问题的干部,只要违纪就要审查,就要及时处理,该处分的处分,该组织处理的组织处理,使纪律真正成为刚性约束。要校正纪律检查机关不正确的政绩观。要摒弃“办案就要办大案”、“轻微违纪问题可以先放一边”等错误认识,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损害党纪的严肃性。要破除对小毛病、小问题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错误认识。有些党员干部认为吃点、喝点、拿点都是小毛病、小问题,无关大局、无伤大雅,甚至习惯于用“潜规则”办事,还不以为然。纪律检查机关就是要盯住这些别人不以为然、习以为常的“小节”,严格执纪,动辄则咎,时时刻刻向党员干部敲响警钟。要摒弃小节不影响大局,下不为例的错误做法。纪律检查机关不能把法律底线当成最高标准,不能因为党员干部不守规矩、不守纪律的小毛病、小错误还没构成违法犯罪,就搞下不为例,放在一边不管,不追究、不问责,最终养痈遗患,使“好同志”成为“阶下囚”。

找准纪律审查的着力点和落脚点。纪律检查机关要前移关口,以更加严格的执纪,规范、约束党员干部的行为。要盯住权力的运行开展纪律审查。大量的腐败案件表明,领导干部走向腐败,大都是从轻微违规违纪,以权谋小利开始的,渐渐由小打小闹演变成欲壑难填。纪律审查的关口前移,就是要对任何一点轻微的违规违纪用权苗头都不能放过,保证权力在严格的纪律约束之下规范运行。要盯住干部的作风开展纪律审查。作风出了问题,腐败就会随之而来。加强对干部作风的纪律审查不仅要抓常抓长,还要抓细抓实,对干部工作、生活作风中的不良苗头,要从小处抓起,时时、处处、事事都要严格要求,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对纪律、规矩的敬畏之心。要盯住重要的时间节点开展纪律审查。重大节日往往是违纪违规行为的高发期,有很强的规律性,纪律检查机关要盯住这些重要的时间节点,持续加大力度,创新监督检查方式,逐个时间节点、逐个具体问题的抓,对作风方面的问题,一经发现,不管问题大小都要高度重视、露头就打,依规依纪严肃处理,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9 3724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