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心得体会范文集聚5篇
【阅览】由阿拉题库网友精心整理编辑的“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心得体会范文集聚5篇”优秀范例,以便供您学习参考之用,“轻松办公、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心得体会篇1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明的结晶,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与自己的工作关系不大。然而,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孔子在《论语》这部书中,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普素,这些办法有时候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什么是好事情,什么事情是坏的。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园长面对老师,尤其女性,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员工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身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中一是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要给学生做出表率,正确引导员学生的行为,树立良好的风气,只有员工心平气顺,工作才能有积极性,才能达到和谐共处,更好的工作。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心得体会篇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一个专题《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中,《发扬五四精神,不负伟大时代》一文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所有党员干部的勉励,细品之,蕴含着无穷的精神力量。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五四精神”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精神的发扬,是青年精神的生动阐述。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以“90后”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挺身而出、担当奉献。在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逾万“90后”奔赴一线,彰显蓬勃力量,用实际行动唱响新时代青春之歌,挥毫泼墨谱“十四五”,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谋事用心”勇当“青春时代”主力军,争当“斗系青年”。《荀子·劝学》中所言:“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而《论语·泰伯章》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是国家民族振兴的主力军,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青年的价值也在干事,干事就先要谋事,要以年轻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坚持在斗不牢信念中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斗不良习气中增强自我斗争的本领、斗不正之风锤炼扎实过硬作风中用心谋事,去谋大事、谋新事、谋难事,才能让青春无怨无悔。
“做事细心”当好“中国梦”领跑者,忌当“佛系青年”。《道德经》有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凡事要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细心”是一个人思维缜密的反映,事无巨细,凡事讲究精益求精、做到最好,是我们青年干部对待工作的基本态度,更是应该穷尽一生、奉若圭臬的处事原则。也是这个筑梦的时代,对我们每个青年干部予以拼搏进取的心态、认真细致的姿态领跑在时代前端的深刻要义,摒弃“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不想争,不想抢”“随缘吧”“都行、随它去、没关系”等“佛系”思想,在最该奋斗的年纪敢闯敢干、勤于追梦,创造属于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青春芳华。
“成事专心”传好“时代担当”接力棒,成就“有为青年”。常言道,“认真做事只能把事做对,专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好”。一方面成事在于用心,党员干部必须要坚持用心做事这一前提,才能让这个事情落到实处,而不是嘴把式。另一方面正确对待做事和做成事,《说文解字》中对“担”的解释是“以背曰负,以肩曰担”,即“担负”的意思。而《现代汉语词典》中,“担当”释义为担负、承担,就是肩负重任。客观说来,青年干部阅历单一、经验不足,只有吃得了苦、受得了累,成事中少些空谈、多些行动、多些务实,绝不能“忙得没有方向”,做到用心想事,专心干事,惟有专心投入、矢志不渝才能缩小差距,不断补齐短板,才能肩负重任。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新时代的青年干部应继承和发扬先烈圣贤们“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精神,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工作抓在手上,遇事不推、临难不避,争做“谋事用心、做事细心、成事专心”的实干家、践行者,赓续青春奋进之英姿,不负时代重托,不负青春韶华,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心得体会篇3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它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数千载,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阙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初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时,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怀着较劲找茬的心态,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国传统文化书籍,眼球像扫描仪一样机械地扫看着,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渐渐的自己也被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了。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为人原则,处世之道为自己所认可。当接触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倡导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思想时,心头更是为之一振,直叹自己才疏学浅,只了解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圣先贤用更多的时间总结过去,思考未来,所以他们睿智。他们真正是在用心地活着,好好的活着,真正让自己达到精神与躯体的结合,诠释活着的内在含义。而生活在现代社会忙碌的我们,被太多世俗的东西所束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目前的障碍物远不止一叶。物欲横流、攀比严重、穷奢极欲、功利心强的现代风气,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迷醉了我们的心窍;让我们仅局限于自己的世界里。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类面临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一个是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二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三是解决人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人内心的贪嗔痴,使我们的境界充其量也就仅仅局限于第一个问题而无法达到更高。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古圣先贤抛却世俗的欲望,经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它就是改变现代心浮气躁功利的社会风气的一剂良药。但再好的良药也得有人愿意接受,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托付于它,才能发挥功效。外国人非常注重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我们中国人却时常有把薪火相传几千年安身立命之本的济世良药全盘否定和摒弃的冲动,岂不痛哉?
一人独自走在街上,发现戴手串的人越来越多。那一串串手串,或左或右。我相信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和安心的意味。这的手串真能够安抚我们那份不安、焦虑、怀疑、悲观吗?我想只要我们能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社会会是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我们还需要借助外来的东西增强自己的内心吗?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会是怎样一种情形?我很期待。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这晚辈后生尚不具备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敢妄加评论。但我始终相信人的处世之法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之道深藏其中;中国乃至世界的救市之道深藏其中。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无数仁人义士以生命和实践换来的宝贵财富,能够承受的住这几百年科学发展的考验,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如今的中国社会,急需传统文化匡时济世。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文化要强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心得体会篇4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一、坚定文化自信,切实增强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这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大意义,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仅开创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还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文化。不仅代表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还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文化建设,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生态中,有效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抵御腐朽文化影响,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报告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纵观世界历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离不开文化的积极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实现振兴强盛,都需要以文化繁荣发展为支撑。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接近目标,越需要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正是有了这一强大精神力量的凝聚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才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奋勇前进;也正是有了这一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更加充分地展现出旺盛生命力。只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才能更好提振起全党全国人民的信心和斗志,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可以看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这就要求,要达到新时代这一目标,离不开发展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如果没有精神文化生活的充实,就不可能有真正幸福的人生和美好的生活。可以说,衡量美好生活,文化是一个重要尺度,是一个显著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从温饱到总体小康,不久将实现全面小康。只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才能更好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更充分,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更充实。
二、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加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步伐
十九大报告指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发展路径,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持,并自觉贯彻落实到工作中去,努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创造新的文化辉煌。
(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人,是文化成果的创造者、享有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化。一旦脱离人民,文化建设就会丧失根基,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我们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不断强化大局观、全局观,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统一于文化建设实践之中。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我们应当结合实际,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期盼的问题入手,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所在。只有形成导向正确、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才能成就文化理想、实现文化价值;只有营造生动活泼、宽松和谐的文化氛围,才能焕发文化生命力、创造力。要提倡理论创新、文化创新、知识创新,提倡不同观点、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鼓励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文化创新精神竞相迸发、持续涌流。知识分子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加强团结、加强引导,最大限度发挥他们文化创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把他们凝聚在党的周围。
(三)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所在,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继承传统和借鉴外来,更离不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客观科学地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对其内涵和表现形式加以补充、拓展、完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胸怀,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只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出发,坚定民族自信,发挥我们的优势,就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到达胜利的彼岸,勇往直前,不断铸就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三、坚定文化自信,全力做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各项决策部署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下的文化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必须从政治的高度出发,紧紧抓住重点任务,全力以赴抓好落实,不断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
一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历史与实践反复证明,只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们的党才有战斗力,我们的民族才有凝聚力。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三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注重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思想教育,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弘扬孝善文化,着力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四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要结合当前脱贫攻坚实际,努力创作出一批精品力作,加大脱贫攻坚典型和榜样的宣传,积极营造起关心扶贫、参与扶贫、支持扶贫的浓厚文化氛围。?
五是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必然要求。按时实现必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坚定不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注重发挥文化扶贫作用,深度挖掘我市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料,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通过“文化+扶贫”“旅游+扶贫”等模式,带动贫困户创业就业,实现脱贫致富。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心得体会篇5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一、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坚定文化自信的深远意义
1、文化自信是对我们党、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历史传统、价值内涵和现实意义的认识、认同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信念。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定文化自信,是全面推进“四个自信”的坚实基础,是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力量。
2、十九大报告将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的繁荣兴盛上升到了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是指导我们今后工作的重要遵循。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的根脉,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为文化工作者,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
3、要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战略高度看待文化自信的重大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沃土,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历史根脉。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质和独特魅力,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一起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十九大报告中,他再次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要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
1、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深邃,为统筹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赋予了历史担当、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澎湃动能。在习近平同志关于“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的重要指示精神的指引下,我们走过了极不平凡的五年,保护文物的社会共识已经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利用格局日臻完善;文物资源家底基本摸清,文物保护状况明显改善;文物工作更好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文物惠及民生作用不断彰显;文物保护法律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文物保护责任意识、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如今,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推动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2、认识新时代的重大意义,领会新时代的科学内涵,统筹推进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关键是准确理解和科学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深入研究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文化遗产领域中的具体表现。
从参观博物馆,到文化遗产地旅游,再到民间文物收藏,文物正在广泛进入人民日常生活,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都亟待加强。
3、对文物保护来说,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奋力谱写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之路新篇章的时代,是让文物活起来、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时代。
我们要在新时代让文物价值作用充分彰显,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更大贡献。例如:
敦煌文化丰厚的文化遗存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国家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对于当代世界的文明互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致力于加大人文交流国际合作,开拓国际视野,尤其是加强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合作。
我们一方面要讲好中国故事,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另一方面要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建设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要增强文化自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1、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与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共同构成有机整体,明确了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认识的最新成果。文物工作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深入挖掘文物资源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治国智慧,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使文物蕴含的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人民需求相契合;就是要创新文物资源利用途径,发挥好文物资源的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功能;就是要不断运用互联网及新媒体技术的创新成果,丰富文化供给,促进文化消费,鼓励文物市场活跃有序健康发展;就是要改革创新、攻坚克难,不辱使命、勇于担当,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2、以敦煌文物保护与研究为例,利用包括敦煌石窟在内的丰富且不可替代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进行教学研究,既为敦煌研究院和国内相关机构培养文物保护、人文社科、传承利用的人才队伍,同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艺术与保护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推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为努力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作出积极贡献。
3、文物作为过去文化遗存的物质载体,是联结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对话桥梁。
在新时代,文物工作的着力点就是要充分利用这一对话机制,实现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不断加强文物文化价值的发掘利用和科学阐释工作,不断提高文物合理适度利用的水平和能力,不断激发全民族全社会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