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课改经验心得体会(22篇)
教育改革需注重实践与理论结合,鼓励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何更好地适应时代变化?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改课改经验心得体会范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课改心得体会 篇1
英语已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它不断地走进小学课堂,那么如何做好小学英语的教学工作也是我们每个英语教师关心和研究的问题。同时英语这一门课程也在小学已被列为主要课程之一,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对于小学英语教学方法的探讨,也在不断的进行着。作为一线小学英语教师如何实施课改呢?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我深有体会,有以下心得。
一、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
英语是一种语言,而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一种工具。随着社会与实际经济一体化,英语显得尤其重要。所以,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就要求符合学习语言的规律,注重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要求我们在英语的教学中要从过去的应试教学向应用教学转型。即所谓的“任务型”教学。“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将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当中,使学生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英语,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这里,英语只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工具、一种技能,而不是仅仅作为一门知识来学习。“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强调把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样利用英语作为交流的媒体来完成任务,而不只是关心自己所说句子的结构是否正确。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通过使用正在学习的语言来完成贴近生活的真实任务,能在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基本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例如:在中高年级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分析理解课文及其语篇后,教师会给出1篇内容(即词汇、短语、句子结构等)相仿的短文、图表等,首先让学生结合自己刚刚所理解或掌握的内容来阅读,之后听教师所给的问题即所需完成的任务,学生自行或小组合作完成相应的对错判断、配对等任务后,以写或说的形式特别是结合自己的感受或实际情况及经验发表呈现任务的结果。通过这样一系列的“任务型”教学模式,学生结合自身掌握的实际情况对完成任务,习得的同时,还加强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二、创设真实的英语教学情境
《英语课程标准》进一步强调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尽量真实的语言情境,组织具有交际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为此,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把新理念推向课堂班级层面,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释放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情境教学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在认知方面有启迪学生的可暗示性,从而使学生有意识和无意识地接受教育输入,即如临其境、触境生情。如临其境可以使学生感知的过程变得容易,触境生情可以使学生的认知更加牢固。
语言学习的最好方式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让学生感知语言,并在感知的过程中自己领会到语言的真谛。尤其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若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教学,学生浸染在其中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语言的本质,无须教师过多地解释。多数日常用语可以通过教师设置情境来让学生感知并掌握,例如:教师装作不小心将学生的物品掉到地上,然后表情及语气夸张的说:I’msorry!从而在此情境中让学生感知并习得了I’msorry.这个日常用语。另外,还可以通过真实情境的机会教学来让学生感知所学内容,在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渗透德育教育。例如:上课铃响后,有的同学迟到,这时教师可以,让这些迟到的学生站在门口,大声地老师说:Sorry,I’mlate!根据这个真实的情境,全体学生都可以进一步对这一学习内容感知并习得,这时教师适时的说:Don’tbelatenexttime!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德育教育。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语言,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课堂中,我还经常利用多媒体设备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创设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的情境,让学生走入情境、理解情境、表演情境以此突破语言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更容易进入角色,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
三、注重环境创设,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环境主要包括教室和英语语言运用环境,有称之为“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比如,可以在教室里贴一些英文标识,用英语卡片展示一些英语文学故事作品等。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多鼓励学生用所学过的英语进行交流,克服某些学生害怕或者不敢讲英语的,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语言运用习惯。
四、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思维。
很多人为什么一开口就感觉说英语特别吃力,就是因为没有养成好的英语语言运用思维习惯。语言运用思维的培养主要是要求学生当看到某一物体或想表达某一个意思是,不需要经过大脑进行翻译的形式而直接用英语说出来,就象运用自己的母语一样自如。在教学中,我一般都是直接用英语进行表达,同时辅助相关的肢体语言,这样可以加深学生运用英语的印象,同时可以比较快的提高学生学习说英语的能力。
五、采用多样化活动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只要学生有了兴趣,就能比较快的去接受,而且也不会那么容易遗忘,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就深有体会,如果这节课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老师所教内容,那么运用的也较好;相反,如果学习不感兴趣的话,课堂教学就特别吃力,学生也很难去消化所教内容,课堂上就会出现各种现象,比如玩小动作等。那么怎么去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他们的兴趣呢?这就需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一般学生比较好动,所以在设置教学时,主要运用游戏教学,比如卡片游戏,故事游戏,律动,歌曲,包括肢体语言等多种教学教法相结合,通过各种不同的灵活教学方式往往会在课堂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课程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线,以获取直接经验为主要目的,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激发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玩中学”、“做中学”、“乐中学”,使学生从实践活动中获得实际生活有用的语言知识。例如:在低年级教学讲解animals(动物)的时候,教师将传统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引进课堂,让学生一起帮助“小蝌蚪”找妈妈,在寻找的过程中,认识了其他很多的动物。再比如:一年级学生在学习字母时,我让学生带来toothpaste,将它挤并涂抹在桌面上,让学生在上面任意写了自己喜欢的字母,或从老师这里听到的字母,学生们都玩得不亦乐乎,感觉在玩中掌握所学内容轻松并为学生所乐于接受和尝试到他 我还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有让学生动嘴进行迷语、头脑风暴等问答活动,有让学生通过魔术表演活动来提高学习兴趣,有利用设计精巧的教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分组游戏,并设计多种有趣并富于创意的计分方式,有组织学生用有趣形象的英语习语或俚语进行对话表演,让学生在相互交往中产生情趣、习得常用口语。如:学完一个单元后,为了让学生容易记住所学内容,我把本单元所涉及的单词或句型作为歌词填入一首学生耳熟能唱的歌曲中或将学生掌握起来较为困难或是重点编成朗朗上口的数来宝,让学生通过好玩易记充满节奏感的歌曲或数来宝来掌握所学内容。最终这些方法使学生在欢快、轻松的气氛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并促进了口头练习。
六、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学生的情感总是在教师情感的感染下逐渐萌发,进而迸发对教师的爱以及对真理和科学的追求。启动课改后,我认真学习“新标准”、实践“新理念”,课堂上的教学行为的确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教学民主,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已成为我的自觉行动。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以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鼓舞和鞭策,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情绪更饱满。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教师要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源。因此在我的课堂上充分发挥尊重学生这一课改理念,例如课上目光的交流、微笑面对每个学生、充分肯定学生的每一次哪怕是微小的进步、允许并欢迎学生在我的课堂发表与我不同的意见和想法等。
七、使用合理的评价手段,促进学生发展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对学生评价的作用,评价也是一门艺术,好的评价手段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功感,而且可以激励学生产生不断向上的精神。学习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人、小组相结合,等级与评语相结合,在教学中要灵活地使用。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才是全面的、合理的。
激励是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成长在充满激励氛围中的孩子,会不断地进取。我的评语主要有“Terrific!”、“Verygood”、“Welldone”、“marvelous!”、“Wonderful”等。被赞扬的同学看到全班同学对他拍手喊出这些评语时,都是神采奕奕。我还采用作业盖印戳儿、发放小礼物、sticker和小奖状等激励手段。有时,亲切地对学生笑笑,摸摸他们的小脑袋,拍拍他们的小肩膀,捏捏他们的小脸蛋、甚至拥抱他们——这都是对他们的一种鼓励。学生在课后会互相比比书上或墙上评比表上的“Sticker”多少,一种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局面逐渐形成。
总之,新课程改革,使得英语课堂教学走上了“综合化、活动化、多样化、情感化、多元化”的道路: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听说读写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大大提高,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也大大增强。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它使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
课改心得体会 篇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实施,把我们推入了教学改革的浪潮。阅读教学是课程标准研制者精心设计的内容,阅读课究竟如何上,才能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凸现阅读教学的个性美;阅读课究竟如何上,才能构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处理好传统和改革的关系等等。这些是每一个课改实践者应该深刻探讨的问题。
笔者是教学前线的课改实践者,和学校同仁一直热衷于阅读教学,课改以来,我们热情高涨,经常互听互评,走出去,请进来,应该说收获很大,便不可避免地使“剑”走了偏锋,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和反思。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堂阅读课,教师按照自己的“伟大设计”,让学生就若干问题去读读念念,说说讲讲,而自己只是发问者、点名者、旁观者、旁听者,充其量也只是赞不绝口地说“好”“很好”。不适时而收放,不相机而导向,不就误而纠偏,不升格而总结,这就曲解了“自主学习”的真正意义。因其以繁多的“问题”,淹没了课的中心目标;以所谓的“见仁见智”,堵塞了课的升格途径;以所谓的“张扬个性”,掩盖了阅读审美的客观标准;以学生的频繁“活动”,取代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热热闹闹的一堂课,由于失却了“主心骨”,难免处于一个很浅的层面上,阅读教学中教师既是主导,又是特殊的阅读主体,应以其丰富的阅读体验处于阅读教学的最前列,应引领课堂教学的主流,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积极性的同时,起到正确导向、开启思维、适时示范、精要点评高效对话等主导作用。
二、追求表面化的形式,忽视了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
为“适应”新课改,有的老师将心思用于课的形式上,以“标新立异”的形式来“包装”并不生动的课的内容,经过一些“点评者”的推波助澜,此风愈演愈烈。比如说“小组讨论”,这本来就是很传统的学习方式,近来却被贴上“合作学习”的新标签大加标榜。在一些教师眼中,它好像是新课改的新产物,以为这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最佳形式或唯一形式。于是几乎每堂课必有小组讨论这一道“风景”。不少“讨论”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这里并非要否定这一学习形式,关键要看讨论的有效度,就某一课文而言,它有没有讨论的必要;就某一问题而言,它有没有讨论的价值。讨论题,无论是由教师提出还是由学生提出,它都要能聚合课堂教学的焦点,能点燃阅读文本的亮点。它要有一定的新颖度,能迅速激起学生对话的兴趣;它要有一定的难度,能有效开启学生的思维;它要有一定的深度,对阅读理解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总之,能对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其阅读审美情趣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以“拓展”“迁移”为由,游离于阅读文本之外
此举 于是每堂课必有“拓展”“迁移”这一档“节目”,一定要塞进一些课外资料,进行“读写结合”“内外互联”式的强化“训练”,以显示课的容量之大、内容之丰。如此不分课型的、硬性的、“拉郎配”式的“涉外”活动,挤去了阅读理解文本的宝贵时间,而对文本的解读只能是“走马观花”“水过地皮湿”。有人把这种舍本求末、舍内求外的教学法比作“锅内不吃吃锅外”不无道理。阅读教学必须尊重文本,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学生要通过自主研读文本或带着文本走向教师以获得新知,陶冶情趣,发展能力,这已是不争的道理。那些淡化文本、游离文本的“拓展”“迁移”,只能成为空中楼阁,真正有效的拓展迁移训练必须建立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坚实的基础之上。
四、架空了“人文性”,忽视了阅读知识结构的构建
近年来,在一些有关语文素质教育的文章中,“人本”“人性”“人文”词语出现的频率较高。提倡语文的人文性,本来无可非议,但有人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误以为阅读教学就应以“人文性”作统帅。于是或美其名曰“培养情感、追求价值”,对课文自作多情地拔高分析,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或美其名曰“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以课文某一内容为由头,进而“切换”成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上成了口头作文课或时政讲析课,此种现象屡见不鲜。有的虽仅出现于一堂课的某一环节,但也会给人以“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基本特点”,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明示。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把它撕成两张皮而顾此失彼呢?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其实就是一种语文式的精神关怀”,就阅读课而言,它孕育生成于阅读文本的艺术的、哲学的、美学的土壤,它又如空气一般充满着课堂教学的整个空间。架空了“人文性”,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势必淡化了学生阅读认知结构的构建。殊不知,制约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成发展的重要因素,正是阅读的知识结构和由此而日臻强化的阅读认识能力。没有坚实的认知结构,就不会出“呼朋引伴”式的阅读“同化”效应,就不可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理解”,就谈不上什么产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那么,所谓的“人文性”只能视作硬贴的“标签”。
五、滥用多媒体手段,干扰了阅读教学
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阅读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可以增长教学时效,可以增强直观效果,可以激发阅读兴趣等等,但不少人却把多媒体教学的“工具性”当作一种“时尚”、一种“装饰”、一种“目标”来追求,甚至把阅读教学成功的希望寄托于电教手段上。特别是上公开课,什么录音机、投影仪、放像机等轻重“武器“一齐上的阵势已司空见惯。由于不明白阅读教学的形象性主要体现在阅读文本的内在形象性和教学语言的形象上,所以一些人不能科学地设计课件,不能适当地运用“媒体”,因而常常出现以下弊端:一是课件中多以“标准答案”显示之,取代了学生的思考;二是快速地闪动“画面”,影响了学生的?
课改的心得体会 篇3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堂改革恰如一阵春风,吹遍了乌兰察布,吹进了我们的课堂,使沉闷的课堂充满了活力。
春天,由中国教师报主导的课改顺应时代潮流,已经进入到了第三代。第三代课改的核心要义是从改变教学的意义走向改变教育的意义,从研究课堂走向研究教室,从课堂教学走向自主学习,从知识传承走向知识创新。
“路漫漫其修远兮”,课改途中疑难多,困惑多。一路走来我们很辛苦。然而付出就有回报。在学习和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走进安徽铜都双语学校进行观摩、学习,在体验式培训中接触了最新观念。学校组织的每周一次的听、评课、研讨活动,为我们供给了互相学习的平台,也指导着我们每一次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我们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新课堂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每一位教师在这场改革中都需要重新认识、重新定位,走进新的主角,改善自我的教学。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们都付出了不少心血去探索寻找进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一年多的栉风沐雨,最终摸索出一套适合我校教学实际的“四环20字”课堂模式,即:自研自探、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质疑评价、总结提升。
新课堂中,教师不再是以前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直接参与者,教师应称其为“导学教师”。讲课应当称其为“课堂学习”“指导学习”。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依照导学案自学,找出学习困惑,围绕困惑对学、群学、寻求帮忙。以小组为单位小展示,根据小展示进行大展示(全班展示);学生归位,整理学案,整理纠错本。对于学生的学习情景我们要进行“三查”即查自学的进度和效果,查小展示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对子查,让每一位学生都过关。
我们教师观念、方式的转变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因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的能动性、创造性。才能真正得到张扬、提升,才能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职责的人。学习方式的转变,所以被看成本次课程课改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作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唯教师独尊的架势,并且一味地强调学生理解教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研究过学生的真实感受。
课堂改革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当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由过去被动学习的客体地位转变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如今,经过课堂改革,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方法也改变了,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忙者、引导者。学生也认识到学习是自我的事情学习的进取性也明显提高了,变得爱学习,更爱展示。
“很难想象一个不会与人相处的人在当今社会将如何生存”,这是美国商界一名人士的感叹!这无疑给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必须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会交往的人,会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学习。高效课堂教学不仅仅增长了学生的技能,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潜意识里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并肩作战,一齐完成任务。这样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会到团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德,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
总之,经过教学中的尝试,我们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合作意识好交往本事也大大增强。我校教师深刻体会到了新课改所带来的喜悦,但这只是一个开端,我们要做还很多,还需要不断学习新课改的有关理论。我们沐浴着课改的春风,定会迈向成功教育的彼岸。
课改心得体会 篇4
9月12日我们学校一行10人在罗校长的带领下到XX初中参加了旬阳县课堂教学改革——高效课堂现场会,我很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认真观看了展出的所有材料并参观了学校教室、宿舍,分别听取了XX中学许本花老师的一节听说课和XX初中张XX老师的一节阅读课,初步了解了学习小组的组建,现在说说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几点:
首先,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初具规模。从理论上来看,学校从总体上已经研究出了一些具体操作模式,例如:如何设计导学案,高效课堂教学的四个基本课型模式(新授、复习、练习、讲评课),课堂教学流程(三步六环——1、情境导入,明晰目标;2、学案导航,释疑解难;3、互助合作,释疑解难;4、展示交流,点拨提升;5、当堂训练,达标测评;6、盘点收获,反思提高。),并有具体的教师和学生活动流程。教室里张贴有导学案的使用流程及要求、小组合作学习口诀、优秀学习小组评选标准。
从我听到许老师的一节英语听说课来看,她遵照了“激趣导入——预习展示——合作交流——巩固提升——达标检测——课堂反思”的教学流程,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注重将小组评价贯穿始终,教师充满激情,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抢着发言,但由于时间关系,达标检测课堂并未完成,课堂反思及对小组的总结评比部分,我们一点都未看到她如何操作。
在教室的桌子上面我们看到了小组成员的分工和奋斗格言及奋斗目标,周围的小黑板上张贴有小组合作学习个人评价表,细分到每一节课,一周一评。
第二,班级文化建设主题比较鲜明,比如有以竹子、荷花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题,英语课堂用语张贴在每个教室,小组学习方法和导学案的使用也张贴于教室供师生共同学习。班主任的管理理念也贴在了教室门上。但是教室、宿舍张贴的花都是从商店买来的,并未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宿舍里的内务是无法与我们学校相提并论的,而
第三,学生的养成教育很不错,大课间活动——校园主持人大赛很有特色,充分展现了学生的才艺,给学生提供了很好地发展空间。
最后,我们在李XX老师的组织下进行了评课,有一位校长和教务主任的点评是比较深入的,提出了教学机智、学生评价、语法知识讲解、合作交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同观点。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更多人发表评论,李老师提出了几个我们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高效课堂改革不能拒绝现代先进教育技术——多媒体的使用,要将其融入课改。
二、使用了导学案,课怎么上?
1、要注意教学起点,课堂导入就从课前预习的地方开始。
2、要把一个个的学习目标转换成一个个的学习任务,不适宜直接在课堂上展示。
3、学生对话展示直接在座位上就可以了,不用走到讲台前。
4、高效课堂学生有效的学习是建立在教师有效的教上的,如果导学案上学生预习时没有chant,那课堂上的展示就是多余的。
5、要展开有效的展评:要求学生怎样做,就要怎样检查。
三、怎样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
1、把词汇教学融入具体句式中学习,不能单独孤立的教单词。
2、要把阅读课设置成在简单问题提示下进行的阅读,只有把课文真正读懂了,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性训练。
3、在阅读上不能忽视教师的有效引导,而且引导要有效。
最后,李老师说明年英语组可能会再组织高效课堂的展示课,进一步研究高效课堂的具体操作方案。
通过这次学习,我虽然从理论上对高效课堂有所了解,但是在实际操作上还不是很明晰的的。不过从课堂上看,学生的改变还是非常大的,学生的参与面比较广,课堂上几乎没有不动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这是我今后在我的课堂上要进一步加强并进行合理运用的,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我会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以发挥最佳的效果。同时,我觉得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各科老师的协同作用,因为高效课堂的理念、小组的评比、小组长的培养、小组的组建仅靠一两个老师是不容易完成的,而且效果也不会是那么明显。我再次觉得,高效课堂不一定每节课都要导学案,但是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在每节课学会更多的知识是我们每个老师的共同追求,就让我们共同用我们的智慧来完成这个目标吧!
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篇5
期末考试结束后,我校针对全体教师进行了课改培训,经过三天紧张的学习,使我对新课改有了全新的认识,思想意识上有了极大的震动的转变,现总结如下:
一、课堂教学一定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主
通过参加这次培训,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课程理念。我们课堂教学的构建,不是学科知识的给予,而是学生能力的发展。同时,我们在教学中还要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的设置,课堂的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传统的数学教学偏重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在教学中着眼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我们教师一定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 学校要求年轻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30节,通过与老师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切磋,使自己转变了观念,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培训才会促进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的提高。我要把这些学到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我的教学生活中。
三、课堂教学时一定要创设和谐课堂气氛,转变师生角色,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这次培训使我懂得: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
本学期开始,我校实行了电子备课,这样更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清楚的认识到:我们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新课程理念“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习优秀教师的课堂设计,充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对课程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能力,才会使学生感到学习知识的快乐。培训虽然结束了,但学习和思考并没有停止。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努力改善自身,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课改心得体会 篇6
今年春季开学以来,我们学校进行了声势浩大的课改活动。不知觉中,一个学期已经过去,新学期之初,我想结合自己所教的英语学科肤浅地谈论一下对学校课改的几点心得。
一个学期的课改下来,我觉得有以下亮点:
第一,学生敢于积极发言了。
原先的课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很拘谨,经过一个学期的锻炼,他们变得更自信,回答问题更响亮更积极了;
第二,学生的集体感增强了。
经过上学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意识到,只有每个人都表现到位,才有可能为自己所在的小组加分,于是,潜移默化中集体感增强了,更自律了;
第三,学生的竞争意识强烈了。
在课改中,展示课上,为了加分,每个小组都争先恐后回答着老师的问题,唯恐落后。
下面,我想说说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过于注重框架形式。
上学期,我们学校重点试验了展示课,后来又仓促地进行了预习课。对于这两种课型,赵老师制定了严格的框架,所谓的“先套格,后出格”,每一环节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于是,不论什么科目的课堂,我们都在按部就班,课堂上的一个重心变为“卡时间”,就像一个裁判在卡学生跑步的时间一样,我们不考虑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仅仅侧重于是否完成了那些框架环节。这样的一节课下来,我感觉好像在演戏,完成了外在的形式,而学生该掌握的内容却大打折扣,为着效果,还得补充。于是,原本一节课可以完成的教学任务,两节才得以完成;
第二,英语课堂,该是语言教学的课堂,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英语会话练习。
让学生将所学的短语句型编成鲜活的对话在和谐宽松的氛围里淋漓尽致地练习展示,当堂学,当堂用,用中学,效果才显而易见。课改中的英语课堂,虽有展示,但是大都演变成学生拿着教辅资料照本宣科,讲解语言点时不知深浅,从资料里搬过来的例子虽无误但是完全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第三,教师的学案设计采用统一的模式,没有做到教学模式学科化。
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应该注重听说读写,在学案中将传统的“五步教学法”恰如其分地融合在课改模式中,才能相得益彰。但是,我们学校的高校课堂模式统一化,全然没有考虑学科特点。
第四,课堂是有生成性的教学活动,不能严格限制每一环节的时间。
假若这样做,一堂课没有了血肉,只有空洞的过程,显得很滑稽。
以上就是我的心得体会。我觉得真实有效高效的课改才是师生真正所需要的,也是让师生心悦诚服中所极力向往的!
到运城横水中学参观那里的课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他们的课改真实,有效,高效。
学,然后知不足!愿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能汲取其他名校课改成功的精华,学以致用,搏击在课改的浪潮中,与时俱进!
幼儿园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篇7
自八十年代至今,我国幼儿园的课程改革,在理论基础思想观念、目的目标、课程设计、教材编制、活动方式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深入教改之际,国家启动了新一轮包括幼儿在内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见只有不断地改革,才能不断地进步。新一轮的课改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其根本的目的是促进教育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了响应课改的号召,真正地做到教书育人,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不管是上级领导,还是身在一线的教师们都尝试着从多方面来进行改革,同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从响应课改的精神到付诸于实践已有一段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作为一名幼儿园的业务助理,我已看了新的变化,且有了较深的体会:
(一)知道教师不是全知全能者
过去的幼儿园课程受中小学课程的影响,深深地打着“授受式”学科形态的烙印。这样的课程形态把幼儿完全置于被动的接受学习的状态,从而严重地压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现在,人们普遍提倡构建游戏化的幼儿园课程,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形式,游戏化课程实质也就是活动化课程,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幼儿才是活动中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活动室还给幼儿,让尽可能多的幼儿参与到活动中去,把“主宰”权还给孩子。我认为,学习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为了达到一些功利性的目的,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孩子,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幼儿有了较自由的学习权,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二)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地以幼儿为中心、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在我园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往往把自己看作是高高在上的,认为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忽略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自我园开展课程改革之后,我园就一直强调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一定要确立以学生为本、教师为辅的教育观念,比如开展“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做孩子的大朋友”等活动,让教师真正地成为孩子学习路上的引路人、合作者,从而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幼儿园课程本质上是幼儿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活动,幼儿的学习生命存在于青少年具有显著差别,概括起来表现为“四好”的天性,好奇、好想、好问和好动,这分别来自于幼儿的四种潜能:观察力、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力。新的幼儿园课程,必须最大程度地满足幼儿好奇、好想、好动和好问的需要,从而实现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力的目的。
幼儿是共同管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这个观点必须牢固地扎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切实贯彻于教学实践中,这是培养幼儿主体性的必然要求。因为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教师传统的一些做法才会相应地改变,才不会像以往那样强迫幼儿学习,使得大部分的孩子失去学习的主动性。要做到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所说的那样:凡是孩子能说的,让孩子自己去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让孩子自己去做。
(三)树立新的课程观。
以前,我园使用的教材都是南京版的《幼儿园活动课程》。每学期初的时候,就由负责抓教学的领导将课表制定出来,而各班教师将教学的内容整合到每一个活动之中,这就算完成了一个课程。现在想想其实并不是如此简单的,从前我们所理解的课程只是一种显性的课程,一种不完整的课程。而真正的课程是指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它应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隐性和显性课程的结合。因此,作为学校领导,应该帮助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在明确了课程的真正内涵之后,教师才能将生成课程和预设课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有机地结合,从而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和内容。
(四)幼儿园课程改革呼唤创新教育
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呼唤着创新教育,创新教育需要教育创新,教育创新的核心是课程创新。幼儿园课程是大中小学课程的基础,在创新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里,幼儿园课程改革就面对“怎样为创新教育奠基”的重大问题,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潜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幼儿的特别潜能,使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发掘和发展。
(五)加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
课程教育的核心,教师是课程动力,教师的课程动力源自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改革的成败,决定因素是教师的态度和能力,没有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幼儿园课程改革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长期以来,我国幼儿园教师的教育一直比较落后。一是规模小,二是层次低,三是资源缺乏。导致了幼儿园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不能适应幼儿教育和课程改革飞速发展的需要。在这样条件下,需要研制和实施超常的措施,需要国家、地方、高等学校和幼儿园以及教师本人一起,群策群力,大力发展和加强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把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落到实处。
(六)确立园本课程
由于时代竞争的趋势,一所幼儿园要求得更好发展,就必须要创造自己的园本特色,而园本课程则是最能体现园本特色的。我园是一所农村幼儿园,自办园以来,我园就一直把农村广袤的自然风貌作为办园的发展主线和突破口。但多年以来始终感觉自然特色未能充分地彰显。理解了课程的真正含义之后,我园就结合本园实际,着力打造属于农村特色的办园途径。
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改革犹如一场革命,革命的根本在于坚持。在漫长的教育道路上,课程改革还将会是教育工作者生生不息的奋斗目标。我园虽然小有心得,但仍任重而道远。
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8
通过这次学习,深有体会。初中物理课程新课改最大的困难是:
第一、教师的观念要改变;
第二、现有的教学资源要改变;
第三、教学制度要改变。
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性,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随着创新教育研究的深入,其研究重心已经由宏观的理论建构、机制探索转向微观的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而我们的大部分学生,却没有这种思想。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测定机械效律,教师应打破以往的教学方法,采用新课改的三维教学目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激情,探究物理实验的原理。改变以往呆板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 尊重学生的需求发展特点,重视基础,为学生有个性发展提供空间。
课程标准提出“初中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其中一个很重突出的特点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
我们现在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再听老师讲课这样的基础上了,更多的需要同学们自己去探索、研究和动手实验,才能再这一过程中学到知识,更能应用知识。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保护探索兴趣,学习欲望;体现时代性强调学科渗通。
通过以上的心得体会,我觉得在课堂探究性教学设计中,应以学生的推知规律,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
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篇9
随着社会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普通高中新课改主动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最终反映在高中生的素质发展上,因而,“
高中生面对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那么高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突出引导学生思考并规划人生,形成合理的人生观,具有基本的职业意识和创新意识。比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更关注学生深层次的生活需要。
首先,谋求课程的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的统一。其次,将学术性课程与学生的经验和职业发展有机结合。第三,适应时代要求,增设新的课程。除了在传统的学科课程中引进与课程目标相匹配的、鲜活的、有时代感的课程内容外,适时增加新的课程领域或门类。第四,倡导学生自定学习计划。那么每一学生在入学的时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点以及学校所提供的课程信息,选择学习的课程,确定学习的基本进程,由此形成个人的学习计划。随着学习进程的深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内部和外部的情景变化,不断调整所形成的计划,以尽可能适应自己的需要和特点。第五,实行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学习计划。最后,实行学分制管理。总之,都强调对高中学生公民的责任感,个性发展与适应时代要求的基本能力、创造力与批判性的思维、交流、合作与团队精神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并要求学生具有国际视野。
新课程的实施真实的反映了高中学生的学校生活体验。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学校和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应营造好学习信息技术的大环境。
一方面,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物质条件;
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出发点,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文化环境。
正如专家所说的,去学习、借鉴其他科目的成功经验,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采用讲解、观察、讨论、参观、实验等方法,做到兼容并蓄、取长补短。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新课程通过问题的解决进行学习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与监控能力,其次贴近学生的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以及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例如,高中美术新课程在内容上,更贴近现代生活、更富有时代气息、更适应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更有利于学习者人文素养的提高;在方法上,遵循题材、功能、结构和任务的编写方式,以题材为纲,以运用性为目标;在主题和任务结合,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发现、总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提供材料去完成任务;分散到模块中的各个部分,体现学习的过程;重视技能、技巧的培养;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注学生的情感等;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21世纪是呼唤全面、和谐发展的新时代,通过培训了解到新课改关注人的需要并关注人的发展,满足了现代高中生的全面素质发展的需要,如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道德水平、身心健康状况、终身学习的能力、人生规划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个性发展等方面。
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观念,去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
课改心得体会 篇10
>明确指出: “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的发展、引导者和合作者 ” 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结合自身近年来参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感受。
一 、数学课程在目标定位上,提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总目标。
新基础教育强调从培养21世纪现代人才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启度来确立教学思想,诚心诚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十分明确。因此,数学课程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它还应当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旨在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用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做数学”和“数学地思考”,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建立自信心等等。
二 、数学课程在教材编写上,试图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精神的数学课程新体系。
新教材在编写上努力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体现教材的人文精神。在此思想指导下,新教材不是以例题、习题形式,而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安排的。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如:“实践活动”、“数学小调查”、“做一做”等栏目。加强了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在题材上引入了“奥运”、“环保”等内容,着眼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教材还设计了“数学故事”……
三 、数学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强调教师要通过情境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导,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得出有关结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鼓励算法多样化,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 、数学课程在评价体系上,由注重甄别和选拔转变为注重激励,关注过程。
《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贯穿着评价观念的转变。强调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课程评价应由注重甄别和选拔转变为注重激励和过程。这样的评价体系应做到评价目标多维性,评价主体多元性,评价方法多样性,评价结果激励性。
五 、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我尝试在课改这一大环境下启用新方法、探索新思路、构筑新课堂。力求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1、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主体化。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呢?主要是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教师不教,学生自己能提出的,教师不代劳。教师在课堂中要抓准机会,创设条件,让学生深入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在玩、说、练、议中学习数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学《有几辆车》时,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说算式,再经过交流合作结合一系列玩、说、练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探究,这样不仅学生轻易掌握了所学内容,还启动了其思维。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联系生活实际--数学学习生活化。
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学生的学习应该从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使学生真正认识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正因如此,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把数学学习与实际、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数文具;联系实际说说6、7、8、9、10可以表示什么?这样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循规蹈矩走不出封闭的大门,因步自封编不出优美的童话。在新课改这一广阔天空里,我们应该不怕失败,不断努力,不断创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 篇11
目前,课改教改在全国全面展开,这是一场深刻的教学革命。而广东是高中课程改革的先行者,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要提高,应该怎样提高?在我看来,观念的转变尤为重要。新教材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着眼于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和现代语文能力的提高,理解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集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汉语性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新教材显示了这些特点,而教师除了精深的专业知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高度的责任感之外,还应具备哪些素养呢?下面几点就是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一、搜寻信息 博览群书
汉语是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当今社会科技发达,信息灵通,教师必须注重搜寻信息、博览群书,讲课时渗透信息,充实教学内容,学生在自己合作探究的同时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质疑有一个丰富完美的解答这样学生就会学得满足满意。同时还要注意课文阅读取材的广泛性,使教材承载着大量的社会、人文、历史及自然科学知识,学生在学习使用语言的同时,还将接触到许多诸如天文地理、文化艺术、古今中外的背景知识和一些未知领域。若老师孤陋寡闻知识面窄,在教学中就会捉襟见时,被动应付,就不能应付自如,举一反三。
二、语文兼顾 训练驾驭
交际功能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多义性的语言。运用语言表达思想要恰当;运用语言传递信息要准确;运用语言辩论事理要严密。教师要引导学生听、说、读、写,兼顾教材,学会在生活中撷取语言。生活处处皆语文,利用这一优势,尽可能地为学生打开语文世界之窗。所以教师应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使教学富有文学色彩,生活情趣,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得以感化掌握知识。
三、左右逢源 多才多艺
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施教的程序和方法与其它学科的巨大差异。语文重实践运用,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听的明白,说的清楚,看的透彻,写得生动,思的正确。新教材注重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给学生创造一个直观、具体、鲜活的语境是十分必要的,除了有限的电化教育手段外,教师可把书本知识转换成悦目的图文信息,把课文编成话剧,故事小品,组织晚会让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参与中巩固知识,培养语感,使课堂有声有色,情趣横生。
四、情感交融 因材施教
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要阵地,是探究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对学生有关爱,在教学工作中就会有动力、有办法、有信心、有成绩。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了解学生。要认真钻研分析教材,把学生和教材联系在一起考虑问题。这样,教师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让学生有所收益。不能一刀切,优生适当增“量”,困难生“吃饱”就行。这样可缩短学生之间的差距。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教导。
五、多动脑筋 勇于创新
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运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检验和巩固课文知识的最佳方法,是课堂教学的延读。多开展语文综合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到语文世界去漫游,让他们去体验和感情语言的含义,让他们去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实际价值。
总而言之,利用课改的有利时机,多动脑筋,勇于探索,让学生在紧张活泼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语文,让多才多艺的高素质的教师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
课改心得体会收获 篇12
一、以学生为中心
课改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主体地位。这一理念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因此,我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鼓励他们提问、讨论、探索,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课改提倡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包括小组合作、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这些教学方式让我认识到,传统的一言堂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我在教学中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更多的乐趣和挑战。同时,我也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注重实践和应用
课改强调实践和应用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入实际案例和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掌握知识。同时,我也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和竞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能力和需求。课改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
五、持续学习和反思
课改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反思。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必须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因此,我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活动,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同时,我也注重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能力。
总之,课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课改心得体会 篇13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有幸参加了新课程的教学。新课改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不要瞻前顾后,要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下面就课改教学实践情况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活力。引导学生变单调的被动学 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大胆地走上讲台,让他们讲,让他们讨论,使讲台成为每个学生表现自己的舞台,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二、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结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进行数学教学时自然应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活动水平。思维能力及智力品质都随着青少年年龄的递增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是不相同的因此,要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
三、充分考虑教材的逻辑结构
课改后的新教材是属于“螺旋式上升”的知识构架,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能力。我们觉得新教材中知识的“螺旋式上升”的方法非常适合学生。使学生对新知识不用一下接受,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循序渐进的理解融会贯通的过程,学生学起来也越有兴趣。
四、考虑积极的教学方法
目前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呈现出一派兴旺的局面,种类之多、提法之广。我们主张,采用积极的教学法,因课、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比方说,对于教材内容多数是逻辑上分散的数学定义和公理等采用自学辅导法较为适宜;对于教材中的一般公式、定理等采用问题探索法较好;对于教材中理论性较强的难点,一般采用讲解法较好。教师要灵活掌握。
从学习方法上看,随着学科多样化和深刻化,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比小学生更自觉,更具有独立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意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五、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教学问题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且是思维的方向;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合适的数学问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①问题要有方向性。这是指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
②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这是指问题不宜太难和太易,难易之间要有一定的坡度。
③问题要有启发性。有的教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其实,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是关键性的问题,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对学生教学评价的转变
学生学习过程中充满老师的赞扬和激励,过去的数学教学评价,为了追求升学率,一味注重其甄别和选拔功能,教师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学生始终处在一种紧张的单调的成绩竞赛中,以成绩论英雄;而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想,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功能,从而促进教师由成绩结果的单一评价转向课程学习过程的管理与激励。
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篇14
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资助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在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坚持立足实际,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全面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在这次学习中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在这段时间里,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已经看到了新的变化,并且有了较深的体会。
教师的地位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
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为老师独尊的架势,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
而此次棵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题,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
学生变过去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的客体地位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
学生是共同管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这个观点必须牢固地扎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切实贯彻于课堂教学实践中,这是培养学生主体的必然要求。因为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教师传统的一些做法才会相应地改变,才不会像以往那样强迫学生学习,使得大部分的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开展特长教育。学校开设了各类小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弘扬个性。
从细小处抓起,开展养成教育。在学生理解《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础上,认真落实行为规范的每一个条款。充分发挥晨诵、班队会、红领巾广播、黑板报的作用,让讲文明话,看到废纸主动捡起来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情成为全校学生的自觉行为。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把学生领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收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资料,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和老师发上共鸣,对于教学课堂而言,不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总之,在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凸现出来的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尊重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都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为此,我们教师必须具备驾驭教材,处理教材的较高能力,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特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这样才能创造性地用好教材。同时,更需要教师角色、评价方式等一系列的创新,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潮流,进而达到适应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要求。
我深知,实施素质教育任重道远。我将一如既往地更新观念,创新思想,总结经验,开拓进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懈努力。
课改心得体会 篇15
第一次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我觉得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它恰似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课改的心得体会。
首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过程突出多样性和选择性,让每位充满个性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选择自由,从而得到充分的发展。即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它更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
其次,课程改革是全民族的一件大事,关系着下一代人才的健康成长。课改应是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的大事。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过程。我们常常说沟通从心开始,课改的对话就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
第一、课改需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心灵对话。
教学只有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正是这种双边活动的有力体现,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创新精神,它能使学生置身于快乐之中。当然,教师在对话中要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研究、讨论之中。与学生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自己的看法。教师用商量的、研讨的口吻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相互补充,展开讨论。比如我想这样做,大家看行不行这位同学是这么想的,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如果学生向教师提问题。教师要热情对待,积极回答。在对话中,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把话说完。
第二、课改需要加强教材、理念与家长的对话。
课改涉及千家万户,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课改不仅对老师提出要求,也对家长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许多课都需要家长配合辅导,或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让家长了解新课程,取得家长对课改的支持,是这次课改实验区普遍的做法,也是课改的应有之意。我校采取了多种办法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新课程是怎么一回事,如召开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问卷调查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新课程理念。
第三、课改需要加强各市、县、校之间的对话。
路漫漫其修远兮,课改途中困惑多,疑难多,教具少,信息少。面对共同的处境,各校纷纷群策群力,进行一场场多形式的课改对话,例如:开学初的新课研讨及现场的听课、评课和送教下乡等活动,这些使得课改理念真正体现在课堂教学,扎根于课堂教学中,作用于每一个学生,群众的智慧是无止境的。对话中大家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思路被打开了,思路又指引着出路,出路又决定课改教育的前途。正因为这样对话,我们的课改出现了百花齐放教学新局面。有了这样的对话,一线老师深感同行路上不孤单。
最后,课改是塑造科研型教师人才的一个平台。科研兴校已逐渐成为广大中小学领导和教师的共识。教师的未来和未来的教师,都将与教育科研联系起来。我们的课改也迫切呼唤科研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探寻教育规律及有效途径。
正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个好士兵。参与课改实验的一线教师应该给自己一个重新的定位,树立科研意识。启动课改以来我们力求通过加强课程改革的研究,达到以科研促进实验的目的,依据本校特色,将课改工作与探究——发展课题相挂钩,以科研为先导,开展群众性课题研究。
因而,课改是塑造科研型教师人才的一个平台。广大教师应增强科研意识,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之中,做到人人都有研究专题,进而创造出一种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形成一种教科研网络。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抓科研,课改必将出现欣欣向荣的新层面。
我在实践中总结出以动制静的方法,有以下三点做法:
1、课堂教学的形式要灵活多变:
可以倡导由学生主持、主讲的主体式形式。例如,每个单元的许多阅读课,在前面精读例文的学习后,结合单元教学目标让学生主讲,组织讨论解决;可以倡导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的活动式教学形式,例如在写作教学中,可组织学生模拟采访活动、辩论大赛活动,这些多向互动的教学形式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和协作精神,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人本价值。
2、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载体。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引导中要精心设计好问题,要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设计事实性、经验性、创造性和评价性问题,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自行解决问题。教师要倡导无错原则,即疑问无禁区、疑问无错误,告示学生珍惜并行使问题咨询权。
3、语文课堂教学要力求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埋下笔。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应该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仍然让学生保持继续学习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研讨并联系实际进行教育,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又活跃了思维。
课改心得体会收获 篇16
在这次课改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还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这次课改让我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助者,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这种转变让我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特点,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他们在探究、合作、实践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其次,这次课改让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的记忆和背诵,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而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转变让我更加注重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探究和实践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再次,这次课改让我更加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科学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评价方式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作业完成情况,缺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性特点的评价。而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科学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性特点,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发展。这种转变让我更加注重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公正、客观的评价和反馈。
总之,这次课改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还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我相信,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我会继续秉承新的课程改革理念,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课改心得体会 篇17
课改在我县农村中学进展相当顺利,各位地理教师都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革命。在这一年的课改中,我已经品尝到新教材在农村中学中的酸、甜、苦、辣,真可谓是任重道远。
当前,普遍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1、抽象的地理事物,地理空间科学和多样的气候分布,对于农村中学的七年级学生而言,是有些困难。2、地理学反映的内容之广与学生狭窄的知识面存在矛盾。3、教学条件、教学设备极为落后,与现在的教学存在脱节,而地理学中一些空间问题可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将更好。4、学生喜欢大自然,但不喜欢上地理课。5、班额过大,在课堂上开展“活动”,困难很大。但不得不承认现状,现就新教材,新课改谈几点个人体会:
一、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1、转变教育观念是成功实施新教材的关键
传统的地理教学,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重知识与结果,轻能力与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严重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个性及能力的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为薄弱,已不能适应新形势,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刻不容缓地进行课程改革。我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明确它们的基本理念: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因此,实施新教材让课改顺利进行必顺及时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2、努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适应课程改革的需求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课改后的课堂开放了,主动权在学生的手里,能否随课堂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行为,取决于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教学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都应按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这样教师必顺不断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选进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进行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丰富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储备,掌握并灵活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二、加强教师间的合作性学习。
新形势下的课改对于广大教师来说都是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也是一次更好施展才能的机遇,只有教师相互合作,共同探讨,取长补短,才能共同提高,更快地适应课改的需求,也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合作性学习,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生存。如通过感德片区每月的一次教研活动,大家在一起备课,共同探讨,发表各自意见,总结经验,使每位地理教师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再比如,我们学校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合作学习,探讨研究,三位地理教师同时上课改七年级的课。每周集体备课一次。在集体备课的基础,每月都推出一节课,一起评课,共同总结,还有每月都对本月集体备课进行经验总结。此外,我们课外经常在一起探讨学习。在这样的合作性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总结,共同提高,使我们都有质的飞跃,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三、加强课后反思,有助于教学经验理论化
1、反思课堂教学过程并对教案再设计我上的是七年班级。我先依据自己的教案设计一节课,然后坐下来好好地反思,把刚讲过的课过滤一下,如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组织活动方面是否有突破,学生主动、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是否得到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是否到位,及时记录下来,进行重新再设计,以便更好地进行其他班级的教学。
2、反思成功的'教学经验现在的地理教学,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主动性、体验性和探究性。教师如果能获得一些成功的反思,就能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感悟,从偶然的收获走向成功。如通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教师角色定位的一种尝试,力图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地学习。
3、反思学生的闪光点俗语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同样,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休,他们总会有闪光点的出现,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充分肯定和表扬学生这些独特的风解,激励学生这种求异思维,同时在课后反思学生的这些有独特见解的内光点,就能够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经验起到互补的作用。
4、反思教学中的遗憾。课堂教学总是伴随着遗憾的教学,课前教师精心周密的设计,而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学生认知、性格个性的差异,总会留下许多的遗憾。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有创新,就会有遗憾,但能抓住遗憾,并反思遗憾,也许一个新的教学灵感就诞生。
四、把握课程标准,从生活中学习地理
新教材特别重视地理和生活的关系,让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应该好好把握课程标准,从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入手,通过电视播放有关地理知识方面的节目的内容和结合各地情况,开发乡土地理资源,包括家乡的地形、土地、河流、土壤、气候、民情风俗、经济等,为地理课堂输入新鲜的生活内容,从生活中学习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性,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摆脱喜欢大自然,不喜欢上地理课的现象。如学习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的经济是以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我通过感德的主要经济来源茶叶展开讨论,它的好处与弊端,该如何更好把发展我们家乡的经济,这些正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所面临的问题,与我们有很大的相似性。
总之,以上是我在一年课改中的心得体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个人实践经验的积累,教学教法的研究,更好地拓宽自己的视野,知识面,让课改越走越宽越好。
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 篇18
当我们刚接触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时,感觉新教材版式新颖,图文并茂,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改革与创新的精神,令人耳目一新。然而,在使用过程中感觉很不适应,简直象在沼泽中行进。后来,经过听取黄恕伯老师等编委的指导,参加我区每月一次的教材研修,和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欣喜地发现,人教版新教材不仅知识顺序安排衔接得当,符合逻辑规则;内容螺旋式编排,与学生心理和认知规律相吻合,而且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尤其是每当想起新教材中所蕴含承载的物理学科智慧,即学科核心价值及建构性呈现方式,总是使我们情不自禁地对自己所从教的学科油然而生敬意,同时也为白己走上从教生涯而感到自豪。如此等等,四年的实践,四年不寻常的收获。新教材,带给了我们思考,带给了我们感悟,更带给了我们很多成长的启示……
一、对人教版物理教材的初步认识
我认为在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上,人教版物理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材内容。
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能引发问题的情景、说法、事例,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材内容,通过问题启动探究、深化探究、反思探究,把问题的解决与新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
例如,关于蒸发条件的学习,教材不是采用归纳的思路,而是将新知识的学习寓于问题解决之中,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了解的 加快蒸发方法入手,给出一些日常生活中蒸发的事例,然后提出问题在这些情况下怎样加快液体蒸发学生在这样一个基于真实情景的问题任务的驱动下,积极思考,通过对快液体蒸发的方法熟悉,进而推断出蒸发所需要的条件。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是跟他的生活经验和面对的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更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应用。
2、重视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反思。
教材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反思。在设计每一节的内容时,教材都通过交流共享、动手动脑学物理、科学世界等栏目凸显反思评价这一内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探究方法、探究结果等进行及时的反思,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另外,教材在呈现内容时多采用第二人称 你,以对话的方式提出问题,如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相信你有更好的想法。如何用实验证实你的猜想?假如当时你在现场,你会怎么想呢?�
3、内容呈现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教材中主要设计了 实验探究,活动天地,交流共享,多识一点,在线测试,由你决定,长话短说,挑战自我,信息冲浪,单元练习与实践等栏目。不同的栏目具有不同的功能,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不同的导向作用。
教材中还插入了大量精美的图片,主要包括实物照片、物质结构模型图、反应过程示意图、数据曲线图、拟人化图片等,这些图片形象直观,内涵丰富,成为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些丰富多彩的图片还使教科书的版面更加美观,有力地激发了学生阅读教科书的欲望。
二、使用人教版物理教材带来的变化
新的课程体系给教师留出了充分的驾驭教材的空间和余地,而新课标的目的也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他们受到更好的教育,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人格。因此教师、学生在新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观念、行为、角色都要随之发生变化。
经过课改教学的实践,我在听课、教研中感到了以下几点突出的变化:
(一)教师的变化
1、 过去教师是《教学大纲》的贯彻者、教材的执行者。现在新课程赋予教师的责任不仅是课程计划与标准的执行者,同时还是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使用者,教师可以超越教材,可以合理取舍教材。在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不仅要育人,还要育己,要不断自我完善与提高,实现自身的发展,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教师不仅是教学工作的实践者,同时也是研究者,研究的目的是为行动而研究,为完善自己的教学实践而研究。从准备情况看,教师现在都感觉到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使命感,不研究,不更新就适应不了新的教学,所以大家都争当新课程的研究者。
许多教师积极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尤其是校外教育资源。我为讲好一节课,为把课上得更生动形象,为制作好多媒体课件,自学计算机应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有关技能;或看一些与物理教育有关的光盘、视频,它们既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厚了。
2、从新课导入看,导入形式丰富多彩。
现在听物理课不再单纯是教师一上课就带领学生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然后再讲新课。现在光是新课的导入就很精彩,除了复习旧课式导入、提出问题式导入外,很多课都引用了演讲式导入。
总之,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选用不同的导入新课方式,会很快带学生走进物理,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从教学方式和方法来看,使用多媒体教学,内容编排灵活,形式新颖,课件制作精美,直观性很强,课容量大了,把课上得更精彩了。在新课标、新理念指导下的新课程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在课堂上既有小组讨论(常用形式),又有游戏、角色扮演、抢答竞赛等形式,教师能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与学生平等交流,教师也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在教师钻研教法的同时,还注意遵循新课标中过程与方法这个维度的要求,在授课中注意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的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德国教育思想家斯普朗格告诉我们,如果教育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那么培养出的人有悟性,却没有灵魂;有知识,却没有精神;有活动,却没有道德欲望、这样的人是没有生命活力的人。他强调教育之所 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为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打下基础。
三、感受与体会
通过人教版物理教材的教学,我深切感受到这么多的变化,已经认识到自己就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实施者和研究者,教师主动研究教学的积极性和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精神都明显提高,并在平时不断整理自己的心得体会,随着教师教学行为、角色的变化,师生之间形成了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敢于提问题了,敢于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了,愿意学物理了,会质疑了,真正做到了学生心灵开放,个性张扬,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确实在向创新型人才转变。学校领导、家长都在关心新课程改革,社会各界都在关注新课程改革。我们肩负重任,我愿尽最大的努力与课改一同成长前进。
课改的心得体会 篇19
一、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1、转变教育观念是成功实施新教材的关键
传统的地理教学,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重知识与结果,轻能力与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严重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个性及能力的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为薄弱,已不能适应新形势,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刻不容缓地进行课程改革。我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明确它们的基本理念: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因此,实施新教材让课改顺利进行必顺及时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2、努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适应课程改革的需求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课改后的课堂开放了,主动权在学生的手里,能否随课堂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行为,取决于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教学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都应按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这样教师必顺不断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选进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进行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丰富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储备,掌握并灵活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二、加强教师间的合作性学习。
新形势下的课改对于广大教师来说都是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也是一次更好施展才能的机遇,只有教师相互合作,共同探讨,取长补短,才能共同提高,更快地适应课改的需求,也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合作性学习,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生存。如通过感德片区每月的一次教研活动,大家在一起备课,共同探讨,发表各自意见,总结经验,使每位地理教师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再比如,我们学校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合作学习,探讨研究,三位地理教师同时上课改七年级的课。每周集体备课一次。在集体备课的基础,每月都推出一节课,一起评课,共同总结,还有每月都对本月集体备课进行经验总结。此外,我们课外经常在一起探讨学习。在这样的合作性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总结,共同提高,使我们都有质的飞跃,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三、加强课后反思,有助于教学经验理论化
1、反思课堂教学过程并对教案再设计
2、反思成功的教学经验
3、反思学生的闪光点
4、反思教学中的遗憾
课改心得体会 篇20
昨天早上4点钟起床,学校领导和部分教师一行50多人,开始了为期一天的三下永威学习之旅,晚上回来感觉很累,草草吃了饭简单洗刷就睡下了,今天醒来已经是上午10点钟,窗外传来了大街上古会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躺在床上,看着钟表的时针分针有节奏地慢慢移动着,直到快要11点了,才慢吞吞地起床梳洗。很久没有这样睡过懒觉了,很过瘾。我盼古会,大概盼的就是这份没有时间概念的轻松悠闲吧。
收拾好一切,开始整理这次永威之行的收获,感受更加深刻的还是:首先,教学改革的成败将决定于学校其它相关的制度改革是否能够跟上来,尤其是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教师的福利待遇,仅仅从课堂模式上强化是不能足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的。这一点还是希望学校领导能深刻领悟。其次,教学改革应该是集百家之长,结合自己的实际,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决不是照抄照搬,更不是套用别人的课堂模式,不分学科和课节的实际,加大力度的强化课堂模式,结果不但达不到效仿的目的,反而把人家的经也给念歪了。如果能借鉴别人的长处,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我想,结果决不是我们现在的“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第三,凡事不能盲目崇拜。我们经过了整整一年的教学改革之后,这次再去永威看他们的课堂,不难发现,今天的永威和去年相比,在现代化教学设备方面才刚刚进步到两年前的我们的地步。我们不能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让一个现代化教学设备落后于我们的学校,发展到全国知名?更值得令人深思的是,他们的教师队伍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所以从教学经验上我们应该不比他们差的。还有第四方面,永威之所以成功,是和永威人的精神分不开的,走访中发现,永威的老师们在提起他们的校长蔡林森时,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是充满了自豪感的。蔡校长的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精神以及他对老师们的`关心和体恤无不感动着每一个永威人!
还是那句话:别人的经验是方向,机械地模仿只会使自己走入误区。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有希望是成功的。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将以永威人为榜样,发扬他们勇于面对错误的精神、大胆创新的精神,结合自己的实际,有效地借鉴他们教学中的精髓之所在,努力走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
课改心得体会收获 篇21
3月15日上午,听了中国教师报的李主任的讲座《课改,教室里的革命》,整整一个上午,李主任用他幽默诙谐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联系实际浅显易懂的例子,让我们每位老师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对课改更是充满了信心。对于我一个一直坚持课改工作的老师来说,更是有很大的冲击力。虽然我现在教的是一年级的孩子,但我还是不断的在思考:怎样能让一年级的孩子也能像高年级的孩子一样,站在讲台上展示自己?自己也尝试过,但结果不是很理想。听了李主任的讲座,让我对自己的课堂又有了新的想法。再接下来的工作中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磨炼自己。正如李主任说的:“教育是磨炼自己的阀门,教师永远不可能给予学生自己所没有的东西。”所以从现在开始我要抽出时间多读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同时也要利用网络,多查阅关于教育的文章,利用博客,分享自己的得与失,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教研活动,遇到困难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吸取别人的长处,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
其次要研究课改。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示范让孩子跟着老师给其他的同学展示,同时要做好课堂评价工作,用评价来控制课堂,用评价来引领课堂。因为一年级的孩子年龄还较小,教师应该设计一些简单而适合他们的问题,让孩子们去研究去思考去展示。努力想办法把课堂还给孩子,让他 如果在自己的教学中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解决,不要找借口逃避。因为“办法总比困难多”只有不断的解决问题,我的课改之路才能走的更远,更宽。
第三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在我的眼中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也是聪明的,只是有的孩子擅长学习知识,有的孩子擅长运动,有的孩子擅长待人接物……教师应该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相信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沉睡者一个巨人,只是有的孩子心中的巨人醒来的迟,有的醒来的晚。只要我们努力用我们的爱去唤醒,孩子们心中的巨人一定会醒来的,一旦这个巨人醒来,我们的孩子前途不可估量。
正如李主任所说的: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多优秀,向着特定目标前进的人,全世界都会让路。
课改心得体会 篇22
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一个争论就是:这套教材到底适不适合农村学校的学生?部分教师认为这套教材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知识内容切合学生的英语学习需要 ———口语交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符合当前英语习惯的纯正英语。而部分教师则认为这套英语教材不适合农村学校的学生,因为这套英语教材要有六年的小学英语基础学生才能开始学习。而我们的小学生大部分在小学没有学过英语。教师又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弥补。再者,这套教材词汇量多,对于没一点英语基础的学生来说难度太大。教师在教学进度上根本达不到新课标的要求。在争论的最后,各位英语教师达成一致的看法:新课程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更要加强教学反思,要把教学反思落到细处、实处,注意课堂知识的构建,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的考察。下面就新课改谈谈个人体会:
一、新课改,新变化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将会给整个基础教育带来新的变化。
1、新的课程目标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此次课改的重点是一改过去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趋向,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让学生在体验、实践、参与和交流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新课标增加了情感因素、学习策略以及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技能发展能力,提到了教育成功的核心。
2、新的教学模式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应该形成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应该形成一种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3、新的评价机制新的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全面和完整,不但没有忽视结果性评价,而且着重形成性评价。新标准认为,评价应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考试检测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评价机制应包括对课程的评价,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检测,对教师教学的检测等。
二、课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改形势是好的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要表现为:
1、课堂教学方面的具体问题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也反映出不少的问题。有的缘于教学观念,有的缘于教学能力,有的缘于教学条件。余文森教授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课程。教材。教法》xx年第5期)一文中谈到的四大问题,在我们的课堂中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具体谈四点:教学目标的虚化、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学过程的形式化、教学手段的不合理。
教学目标虚化新课程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但是,由于对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目标的虚化现象。突出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知识、技能目标,该实的不实。知识、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然而,由于认识上的片面和观念上的偏差,在不少课堂上,最应该明确的知识、技能目标,反而出现缺失或者变得含糊。第二,过程、方法目标,出现了“游离”的现象。首先,由于“过程、方法”这一维度的目标,是以往课堂教学所忽略的新要求,一般教师设计这类目标的意识不强,有些教师是有明确的意识,却在设计和操作中明显地出现了“游离"现象:游离于知识、技能目标之外,游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之外,游离于学生发展之外,从而使过程、方法的价值丧失殆尽。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出现了“贴标签”的现象。总之,目标的多维化以及对目标的不当定位,致使教师教学中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教学内容泛化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突出表现在以下三点:第一,教材受到了冷落。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却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过早或过多地补充内容,海阔天空,甚至偏离文本而大谈从网上查阅到的资料,大量补充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教材受到了冷落,教学活动失去了认知的支撑。第二,为了情境化而设置情境。情境设置应该自然的,而不能“为了情境化而设置情境”。第三,联系实际变成了一种装饰。教学内容所联系的实际,必须是真正的实际,而不是给知识教1。3教学过程形式化新课程课堂教学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景观,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多样化的背后,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活。
第一,“对话”变成“问答”。可以说,新课程所提倡的对话教学是对传统独自式教学的超越。但实践上,却有不少教师把对话等同于师生问答。实际上,发生在课堂上的有些师生问答,其实并非真正的教学对话。第二,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当前大多数课堂里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自发阶段和随意状况,不少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时偏重于形式,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刻认识和反思。第三,有探究之形,却无探究之实。应该承认,这也是当前探究学习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4教学手段不合理表现为现代教育技术不用或滥用。农村学校教学手段的运用方面进步不大,甚至有走下坡路的倾向。非但计算机辅助教学未能跟上,就连原有的幻灯、录音机的使用也越来越少。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学科教学。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刻意追求多媒体运用而带来的课件泛滥,在多媒体课堂,有的课成了一张张幻灯片的播放,一放到底,把过去的“人灌”变成了现在的“电灌”;有的课俨然成了“网吧”,学生各自为阵。我们发现,在课堂上明明是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验完成的,结果却被课件的模拟演示所代替;明明是需要学生通过文本描述来实现自我想像、联想、体验与感悟的,却被教师精心制作的多媒体画面同化到一种认知与体验上去。这些认识上的偏差,亟待澄清;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方法亟待研究。
2、从学生学习状态中反映的问题
初中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在某些学校的课堂观察中发现,一节课中毫无反应的学生有近xx年龄小,阅历少,对学习英语的目的往往不十分清楚。他们把英语只看作升学考试中要通过的一个考试科目,对于难记的单词、语法和发音感到枯燥乏味,要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除了从道理上宣传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外,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使用英语,让他们在运用中尝到乐趣。如开展一些情景对话,值日生每天用英语汇报情况,在学习中组织一些英语游戏等。还要尽量组织好第二课堂活动,如英语朗诵会,各种英语竞赛,学唱英文歌曲,阅读简易英文书报。辨认日常生活用品上持有的英语说明等。
2、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和环境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境学习、思考并获得知识,它有利于培养学生 的学习兴趣。创造轻松愉快氛围的关键是使学生对教师有亲切感。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的感情和思想的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制约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
3、不断变换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方式有利于保持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整节课学生大多当录音机,而教师讲的内容多,都是语法,很少让学生自己动口(除了提问),恨不得一下子全倒给学生,这样学生一节课都在忙着记笔记,教师又讲得很累,课堂上学生收获就是一本本笔记,课内消化不了,课后怎能吸收? 一种好的教学形式连续不断地使用也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生理上讲,单一的形式容易导至大脑刺激的单调,使兴奋转化为抑制,降低学习效率。而从心理上讲,中学生正处干活泼好动、喜欢变换的时期,再好的教学形式和练习形式,如简单重复太多,学生也会兴趣锐减。因此,中学英语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等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采用多种形式,如做游戏、讲故事、观看幻灯、录相、听录音、进行有趣的比赛和角色扮演、唱歌曲等。
(二)重视语音,打好语音基础。如果能够打下坚实的语音基础,也就拿到了英语入门的钥匙,也是练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的基础。
教科书一开始就十分重视语音教学,紧密结合字母单词和句子的教学,系统地安排了语音练习。因此,我们教师要正确把握要求,把语音教学贯穿于始终。把语音教学作为初一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做到长期训练阶段侧重,综合提高。在语音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意自身语音,充分发挥课本录音的作用。听音是语音教学的根本方法,要坚持先听音后开口,做到听清发准。让学生在学语音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受到正确的语言熏陶。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是通过交际活动培养起来的。交际活动指用所学语言真实地、自由地交流思想,共同完成某项任务。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要精心组织和精心设计,否则学生就动不起来,或动而无效 。交际能力的培养可按照下列几方面进行由浅入深的训练。
(1)一般打招呼和简单的客套话。如:Good morning! How are you?
(2)交流信息,介绍自己的好朋友,I have a good friend。 He is in Class Two ;介绍自己的 住处,We live in ZhongShan Road; 介绍过去的经历,I went shopping Last Sunday;介绍个人的 一个打算,I'm going to visit Uncle Li。
(3)讨论共识。
(4)解决问题。
(四)要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比上课多讲一个语法点更重要,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一门工具课。因此,英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习惯养成的过程。良好习惯的养成,一方面靠教师的示范,榜样作用。另一方面靠严格训练,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习惯。诸如
1、培养学生自觉预习新课的习惯。
教师可以对新课的主要内容拟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课文,边看边思考,不懂的作个记号,上课各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难点、疑点,这样久而久之学生自己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知识来学习新知识,就懂得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在教师来教新课之前,学生对教材就有了不同程度的理解和掌握。
2 、培养学生用自己语言复述课文,可以给学生 keywords 或自编与课文相关的对话,或是对于课文提出问题来讨论。
3、鼓励学生独立学习时,试做还没教的例题练习,先做一遍,不怕错,让学生自己摸索和掌握解题方法和规律,也许不会做的,就是课文新的语法点,这样学习新语法点时,就更专心、认真,更得心应手。
4 、鼓励学生多阅读英语报刊、英语课外书,扩大知识面,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目的达到。“教是为了不教”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能做到这点教师自身必须有一定的素质水平,
(五)要重视单元检测,保证新教材的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每一教学单元进行教学检测,通过这种手段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技巧和能力的真实和综合应用程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应对测试提出具体的知识、技能、技巧和能力各方面的 要求。
知识方面,要求学生全面地、系统地掌握该单元的基础知识,尤其是课本中的“四会”内容。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词汇、语法知识在听、说、读、写方面体现出来。技巧方面,要求学生在技能基础上,循环往复,达到对技能的熟练掌握,使技能的运用自动化。能力方面,要求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技巧的基础上,要有综合能力,即能把三者结合起�
要做好单元检测,就要求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教材,吃透教材,依据《大纲》,明确知识、语言范围。注意传授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要让学生知道每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并准确地讲解和反复地操练。教师要精心设计或选用检测试题。试题要力求符合《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难易要适中,能够较全面地检测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初步运用英语的交际能力。要做好检测后的讲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