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六年级上比例教案(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冀教版六年级上比例教案(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冀教版六年级上比例教案【第一篇】
1、使学生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一、铺垫孕伏:
1、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2、下面哪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
(1)时间一定,行驶的速度和路程。
(2)数量一定,单价和总价。
4、引入新课。
如果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间会怎样变化呢,变化又有什么规律呢?这两种量又成什么关系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反比例关系。(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出示例1某运输公司要运一批300吨的货物。让学生计算并完成填表任务。
每天运的数量(吨)1020304050。
所需的天数。
在本上填表,并观察思考能发现什么?指名口答,老师板书填表。让学生按学习正比例的方法观察表里内容,相互之间讨论,发现了什么。
指名学生口答讨论结果得出:
(1)、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需要的天数随着每天运的吨数的变化而变化。
(2)、每天运的吨数缩小,需要的天数反而扩大,每天运的吨数扩大,需要的天数反而缩小。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总是一定的。(板书: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一定)因为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都是300。提问:这里的30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的板书补充成:运的总吨数一定时,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一定)。
2、教学例2。
出示例2。
3、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综合例1、例2的共同点。
提问:请你比较一下例1和例2,说一说,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概括反比例意义。
例1、例2里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什么关系的量呢?说明:像例1、例2里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变化时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迫问: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乘积是不是一定)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那么上面这种关系式可以怎样写呢?(板书:xy=k(一定))指出:这个式子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x和y,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乘积k是一定的。这时就说x和y成反比例关系。所以,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我们就用xy=k(一定)来表示。
4、具体认识。
(2)、提问:看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3)、判断。
现在回过来看开始写的关系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当工作总量一定时,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什么关系?为什么?指出:根据上面所说的反比例的意义,要知道两个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只要先看这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看两种量变化时乘积是不是一定。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时乘积一定,那它们就是成反比例的量,相互之间的关系就是反比例关系。
冀教版六年级上比例教案【第二篇】
《反比例》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反比例》第一课时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在认识了相关联的量和正比例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要求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设计系列情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成反比例量以及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利用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应以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和态度四个方面来阐述,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因此,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意图,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3、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和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同时在教学中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研究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三、说教法、学法。
记得有一个外国科学家叙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其实,这正是我们《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总体要求。因此,我在教学时就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改变传统的填压式教学模式,采用大量的情景把学生由被动听转化为主动学,放手让他们主动去探索新知识,最大限度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学到探究新知的方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通过大量的生活情境,直观图示,让学生充分感知,比较,归纳,概括总结出反比例的意义,从而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过渡到形象思维,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并提高了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一个展示知识生成和应用的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如下:
1、复习旧知。
复习这一环节往往是新旧知识的衔接,利用复习正比例的意义,加深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为学习反比例做好铺垫。
2、提问引入。
“同学们。当你们带着一顶数目的钱去超市购物,怎么样才能买到同一物品的数量比较多呢?”学生回答:买的东西越便宜,数量就越多。这一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单价与数量之间的关系,为后面学习反比例打下基础。
3、事例解读,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反比例量,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之一。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采用了生活中常见的情景事例:(1)换零钱;(2)上班与上学;(3)分果汁这三个常见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量变关系。在这里我没有直接引出反比例的意义,而是通过让学生对这几组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和以前所学的正比例意义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自学,自悟总结出反比例的意义。从而加深了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也让学生对正比例,反比例的异同有了明确的认识。将比较抽象的知识很形象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易于学生的接受。最后得出反比例关系式为:xy=k(一定)。
4、合作探究,初步渗透成反比例量的函数图像。
教材中提供了加法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在比较探讨中,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变化关系不相同,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直观,动态地体现了“成反比”的过程,但是让学生必须明确加法表中的和是12的直线幷不表示两个加数成正比例,最后可以指明两个加数之间的关系不成比例。
5、实践应用。
能有效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之一,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首要目标。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大量的与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实际问题,由易到难,突出了阶梯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目的是培养他们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6、总结评价。
“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既能梳理所学的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其后,课件出示本节要点,再次点明本节的知识要点,让学生对本节知识加以牢固。
五、说教学反思。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与生活,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从实际引入,采用了大量的生活情境,为同学创造了探索知识的条件,将学生参与到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在与旧知识的对比中掌握了新知识;在阶梯式的练习中,巩固了新知识。这是本节课的亮点所在。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有待改进的地方,如课堂容量比较大,课堂评价应该多样化,要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予以克服。
冀教版六年级上比例教案【第三篇】
(二)教师提问。
1.你为什么马上能想到还剩多少呢?
2.是不是因为吃了的和剩下的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教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三)教师谈话。
在实际生活中两种相关的量是很多的,例如总价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和。
数量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二、新授教学。
(一)成正比例的量。
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路程(千米)。
1:90。
2:180。
3:270。
4:360。
5:450。
6:540。
7:630。
8:720。
1.写出路程和时间的比并计算比值.。
(1)2表示什么?180呢?比值呢?
(2)这个比值表示什么意义?
(3)360比5可以吗?为什么?
2.思考。
(1)180千米对应的时间是多少?4小时对应的路程又是多少?
(2)在这一组题中上边的一列数表示什么?下边一列数表示什么?所求出的比值呢?
教师板书:时间、路程、速度。
(3)速度是怎样得到的?
教师板书:
(4)路程比时间得到了速度,速度也就是比值,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什么?
(5)在这组题中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如何相关联的?举例说明变化规律.。
3.小结:有什么规律?
冀教版六年级上比例教案【第四篇】
教材复习第4~l0题。
1、使学生加深认识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提高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能力。
加深认识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提高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能力。
一、揭示课题。
在“比例”这一单元里,除了认识了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外,还学习了成正、反比例量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我们复习正、反比例。(板书课题)通过复习,一要加深对成正比例关系和成反比例关系量的认识,提高两种相关联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关系的判断能力;二要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应用题,加深理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1、做复习第4题。
让学生看第4题,思考各成什么比例。指名学生口答,说明理由。
2、整理正、反比例的意义。
3、做复习第5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说明:根据实际问题里相关联量所成的.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可以用比例知识解答相应的应用题。
三、复习正、反比例应用题。
1、整理解题思路。
(1)做复习第6题。
让学生读题,思考各成什么比例的应用题。指名学生说明各是什么应用题,为什么。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根据什么列式的。
(2)提问: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要怎样想?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综合练习。
(1)、做复习第8题。
让学生读题。提问:“药粉和水的比是1:500”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看出药粉和水的份数以及1:500表示比值一定等)这两道题成什么比例,为什么?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学生口答等式,老师板书。再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根据什么列式的。追问: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做?(让学生思考按比的意义,应用分数知识或归一方法,口答算式)。
(2)、做复习第l0题。
要求学生思考有哪些方法解答第一个问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要求列出不同解法的式子。集体订正,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谁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或方法?
五、课堂作业。
复习第题,第10题第二个问题。
冀教版六年级上比例教案【第五篇】
教学内容:教材第99~102页例1~例3。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正比例关。
系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2.下面哪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
(1)时间一定,行驶的速度和路程。
(2)数量一定,单价和总价。
4.引入新课。
如果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间会怎样变化呢,变化又有什么规律呢?这两种量又成什么关系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反比例关系。(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2。
出示例2某运输公司要运一批300吨的货物。让学生计算并完成填表任务。
每天运的数量(吨)1020304050。
所需的天数。
在本上填表,并观察思考能发现什么?指名口答,老师板书填表。让学生按学习正比例的方法观察表里内容,相互之间讨论,发现了什么。
指名学生口答讨论的结果,得出:
(1)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需要的天数随着每天运的吨数的变化而变化。
(2)每天运的吨数缩小,需要的天数反而扩大,每天运的吨数扩大,需要的天数反而缩小。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总是一定的。(板书: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一定)因为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都是240。提问:这里的24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的板书补充成:运的总吨数一定时,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一定)。
2.教学例1。
出示例1。
3.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综合例1、例2的共同点。
提问:请你比较一下例1和例2,说一说,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概括反比例意义。
例1、例2里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什么关系的量呢?请同学们看第101页1~3自然段。说明:像例1、例2里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变化时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迫问: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乘积是不是一定)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那么上面这种关系式可以怎样写呢?(板书:xy=k(一定))指出:这个式子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x和y,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乘积k是一定的。这时就说x和y成反比例关系。所以,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我们就用xy=k(一定)来表示。
4.具体认识。
(1)提问:例1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例2里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2)提问:看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3)判断。
现在回过来看开始写的关系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当工作总量一定时,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什么关系?为什么?指出:根据上面所说的反比例的意义,要知道两个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只要先看这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看两种量变化时乘积是不是一定。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时乘积一定,它们就是成反比例的量,相互之间的关系就是反比例关系。
5.教学例3。
三、巩固练习。
用刚才我们说的判断方法来做几道题。
1.做练一练。
指名学生口答,说明理由。(可以写出数量关系式看一看)。
2.下题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反比例?为什么?
一根铁丝,剪成每段2米,可以剪成5段;如果剪成4段,平均每段x米。
3.做练习十二第1题。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第2~4题。
冀教版六年级上比例教案【第六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
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1、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2、下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1.出示例1,提出观察思考要求:
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个表同复习的表相比,有什么不同?
(1)表中的两种量是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
教师板书: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
(2)每小时加工的数量扩大,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缩小;每小时加工的数量缩小,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扩大。
教师追问:这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
(3)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600.
教师板书:零件总数。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
3.小结。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每小时加工数变化,加工时间也随着变化,每小时加工数乘以加工时间等于零件总数,这里的零件总数是一定的。
1.出示例2,根据题意,学生口述填表。
2.教师提问:
(1)表中有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吗?
教师板书:每本张数和装订本数。
(2)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张数变化的?
(3)表中的两种量有什么变化规律?
(三)比较例1和例2,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请你比较例1和例2,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都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3)都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2.教师小结。
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xy=k(一定)。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在判断时,同学们要按照反比例的意义,认真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
2、通过今天的学习,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完成教材43页做一做。
五、课后作业。
练习七6、7、8、9题。
成反比例的量xy=k(一定)。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一定)。
每本页数×装订本数=纸的总页数(一定)。
冀教版六年级上比例教案【第七篇】
《反比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四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在教学了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比例初步知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以《新课改标准》为依据,综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意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感知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认识理解并掌握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初步的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在教学中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说教学重难点。
我在教学时就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由被动听转化为主动学,放手让他们主动去探索出新知识,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学到探究新知的方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通过直观图示,让学生充分感知、比较、归纳、概括总结出反比例的意义,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采用引探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分为四步:
a)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资源重新整合和利用,我从创设观察图形的变化中“找规律”引入,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找出变化的量和不变的量抽象出关系式,通过对表格的填写、作图象数形结合让学生感到这种变化关系跟正比例关系不同,哪是什么关系呢?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b)通过对“找规律”、“游长城”“分果汁”等不同的生活情境的分析比较,引导学生在关系式、表格、图象、三种不同的表现形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自主发现其中的规律,并逐渐领会反比例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获取新知奠定基础。
c)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小结得出反比例的意义后引导学生讨论情境(一)中不成反比例量的原因,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消化。
五、说作业设计。
作业是“练一练”第1、2题。
作业的设计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还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冀教版六年级上比例教案【第八篇】
3、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反比例的量。
2、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预习24---26页内容。
1、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你是怎么理解的?
2、情境一中的两个表中量变化关系相同吗?
3、三个情境中的两个量哪些是成反比例的量?为什么?
利用反义词来导入今天研究的课题。今天研究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
情境(一)。
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乘法表中积是12,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情境(二)。
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表填完整,当速度发生变化时,时间怎样变化?每。
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独立观察,思考。
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写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乘积(路程)一定。
情境(三)。
写出关系式:每杯果汁量×杯数=果汗总量(一定)。
5、以上两个情境中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小结:都有两种相关联通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这两种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
活动四:想一想。
1、判断下面每题是否成反比例。
(1)出油率一定,香油的质量与芝麻的质量。
(2)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高。
(3)一个数和它的倒数。
(4)一捆100米电线,用去长度与剩下长度。
(5)圆柱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6)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7)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和宽。
(8)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2、教材“练一练”p33第1题。
3、教材“练一练”p33第2题。
4、找一找生活中成反比例的例子,并与同伴交流。
两个相关联的量,乘积一定,成反比例。
关系式:x×y=k(一定)。
本课时教学设计特点:一是情景设置和几个表格的设计,都注重从现实题材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反比例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二是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分类整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得出反比例的意义,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冀教版六年级上比例教案【第九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判断方法。
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启发引导法。
自主探究法。
课件。
一、定向导学(5分)。
1、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
4、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
5、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二、自主学习(8分)。
自学内容:书上45页例1。
自学时间:8分钟。
自学方法:读书法、自学法。
自学思考:
1、举例说明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成正比例的量要具备几个条件?
2、正比例关系式是什么?
(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例如底面积一定,体积和高成正比例。
y/x=k(一定)。
(4)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厘米,那么水的体积是175立方米?225立方厘米的水有9厘米。
2、归类提升。
引导学生小结成正比例的量的意义和关系式。
三、合作交流(5分)。
第46页正比例图像。
1、正比例图像是什么样子的?
2、完成46页做一做。
3、各组的b1同学上台讲解。
四、质疑探究(5分)。
1、第49页第1题。
2、第49页第2题。
3、你还有什么问题?
五、小结检测(8分)。
1、什么是正比例关系?如何判断是不是正比例关系?
2、检测。
1、49页第3题。
六、堂清作业(9分)。
练习九页第4、5题。
冀教版六年级上比例教案【第十篇】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的基础上学习的。《反比例》内容是前面学习“变化的量”,“正比例”等比例知识的深化,是以后学习函数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比例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反比例关系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数量关系,而学生理解反比例的含义往往比较困难。为此,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创设了三个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成反比例的量以及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变化的量”和“正比例”的有关知识,对比例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时依据教材特点,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原有正比例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去建构新知,最大限度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观察、思考、感知、交流、比较、归纳等数学教学活动,探究新知,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设计理念及意图。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时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自己去发现。为此,教学时先复习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使知识间发生迁移,在此基础上探求新知,最后深化新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初步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方法与途径:
在互动、探究的合作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与评价: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一、复习铺垫,引入课题﹙出示课件﹚。
1、复习: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1﹚、文具盒的单价一定,买文具盒的个数和总价。
﹙2﹚、一堆货物一定,运出的和剩下的。
﹙3﹚、汽车行驶的路程一定,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2、谈话引入:
汽车行驶的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不成正比例,那么它成不成比例呢?又会成什么比例?这就是今天要解决的问题。﹙出示课题:反比例﹚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共同探讨反比例的变化规律。
二、教师引导,自主探索。
﹙一﹚初步感知理解两个变化关系的不同。﹙出示情境﹝1﹞﹚。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加法表。
你们发现了什么?(1)图中表示的是谁与谁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和不变,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所有和为12的数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乘法表”中两个量的变化关系。
(2)图中表示的是谁与谁之间的关系?
3、师生共同小结:
由此可见,对于“加法表”和“乘法表”中的两个变量,都是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但是它们的变化关系是不同的。“加法表”表示的是和一定两个加数之间的关系,而“乘法表”表示的是积一定两个乘数之间的关系。所有和为12的数都在同一条直线上,积为12的数成一条曲线。
﹙二﹚探索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1、出示情境﹝2﹞。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把表格填写完整。王叔叔要去游长城。不同的交通工具所需时间如下。
﹙4﹚小结: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2、出示情境。
﹝3﹞﹙小组合作交流﹚。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并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1﹚填表:
﹙3﹚分的杯数是怎样随着每杯的果汁量变化的?
﹙4﹚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什么?用表中的数据说明。
每杯的果汁量×分的杯数=果汁总体积﹙一定﹚。
3、学生合作交流比较情境。
﹝2﹞和情境﹝3﹞的共同点,比较概括反比例的概念。
反比例概念:两种相关联的量,如果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几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数的积一定。那么,这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学生回答后板书:xy=k(一定)。
4、学生归纳总结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方法: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主要是看这两种相关联量的积是不是一定的,同时,还要看这两个量变化规律。
﹙三﹚练习:讨论“加法表”和“乘法表”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三、解决问题。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出示课件﹚指名学生口答,要求说出数量关系式判断。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张伯伯骑自行车从家到县城,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3﹚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4﹚跳高的高度和她的身高。
﹙5﹚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
2、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例子?
四、全课总结,深化提高。
这节课,你们有了什么新的收获?把你们的收获告诉大家。
五、布置作业:p261、2、3题。
板书设计:
反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几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积一定。
xy=k(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