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2024年读教育专著的心得体会范文标题样例(精彩8篇)

网友发表时间 3213870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2024年读教育专著的心得体会范文标题样例(精彩8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读教育专著的心得体会标题【第一篇】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于教育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很多人选择阅读教育专著。共读一本教育专著,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结构,更能够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第二段:选择教育专著的原因。

为何要选择阅读教育专著呢?首先,教育专著会将大量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深入解析,系统地解读每一个环节。这样的全面阐释能够为读者提供指导和参考,使读者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使之具备更好的管理和决策能力。其次,教育专著能够引领读者进入让人望而生畏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评价学等学科领域,以提高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针对教育专著的特点和作用,共读教育专著的好处也相应显得十分丰富。首先,共读能够促进文化融合,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读书可以开拓眼界,读过相同的书,意味着读者在思想方面有了共性,有共同的话题,因此读者之间可以分享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看法,达到深度交流。其次,共读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以更快的速度构建起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反映学习成果。借来的速度比自己看得更快更理解,最终达到了自己和别人达成共识的目的。

第四段:共读的注意事项。

虽然共读教育专著有多方面的好处,但是读者在实践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首先,安排好时间,尽可能保证每个读者都能够参加讨论与分享,在集体研讨过程中了解每个人的想法,减少沟通上的障碍。其次,协调好学习进度,使得各位读者学习提高的步伐尽可能保持一致,防止经历太多的时间差交流不顺畅的问题。最后,读者应该理性看待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注重筛选图书,并在读书进程中逐步积累经验,以便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学习能力。

第五段:结论。

总之,共读一本教育专著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能够帮助读者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去更好地了解教育学,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有的放矢地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因此,我们应该鼓励自己投入到教育专著的阅读和共读中去,丰富我们的知识,拥有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为个人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作出更多有益的贡献。

读教育专著的心得体会标题【第二篇】

承载着传统和现代文化的阅读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自身在阅读教育方面的不足,决定通过阅读相关专著提升自己。最近,我读了一本《阅读教育专著》,在阅读过程中,我受益匪浅,不仅对阅读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还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在本文中,我将结合专著内容,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本书让我明白了阅读教育的核心意义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在专著中,作者指出,阅读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深度思考和情感表达能力。阅读应该是一种质疑和思考的过程,通过阅读,孩子们才能逐渐形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还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因此,教师在阅读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同时也要在教学中注重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情感沉浸和心灵的启迪。

其次,本书还教会了我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专著中详细介绍了一些阅读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作者强调了教师要起到引导者和激励者的角色,让学生在阅读中主动思考,大胆表达。我从中认识到,传统的阅读教育只强调学生对文字的解读,很少注重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这样的教育很容易导致学生的机械记忆和应试性学习。而现代的阅读教育应该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例如,我在教学中可以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和讨论,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另外,这本专著还告诉我如何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专著中指出,学生的阅读材料应该根据他们的年龄、兴趣和能力来确定。只有让学生感兴趣的书籍,才能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主动性,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提供多种多样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选择。此外,专著还提到了阅读材料的质量和多样性,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接触不同类型的书籍,扩大他们的阅读广度和深度。

最后,我在阅读教育专著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虽然本书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但其中的具体实例和教学案例还是比较少。我希望在今后的阅读教育中能够更加注重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阅读活动,并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此外,该专著所探讨的主要是针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阅读教育,对于高中及以上学段的阅读教育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总之,通过读《阅读教育专著》,我对阅读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明确了其核心意义和实施方法。阅读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能力,更是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思辨能力的一种方式。教师在阅读教育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情感体验,提供多样性的阅读材料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同时,我们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希望我今后能够将这些理念付诸于实际,更好地进行阅读教育工作。

读教育专著的心得体会标题【第三篇】

不久前阅读了一本关于教育理念方面的著作:《国际教育新理念》,这是由顾明远先生和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院长孟繁华博士主编的一本关于教育理念的图书。全书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介绍了宏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教与学的理念。

教育理念不是一个新的名词,每一位教师在进行教育工作时都需要教育理念的支持和指导。但正如理想和现实总有差距一样,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总有差距。不管什么样的教育理念,都要通过教育实践落实到教育活动中去。很多教育理念在书本上看来是非常完美的,但操作的过程中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在农村教育中,现实的教育资源缺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实际的教学条件限制了教学活动的进行,当然也限制了教育理念的贯彻。

在阅读完《国际教育新理念》后,给我启发最大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终身教育”这一术语自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正式提出以来,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终身教育思潮很快就在全世界传播开来。

终身教育是指一生的教育不仅包括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而且还包括职业教育,它是人的一生的事业。

对于教师来说,每位中、小学的教师都应该将终身教育运用到实际的教育和学习活动中去,教师都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自我素质,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跟上时代的变化,提高对教育和学科最新发展的了解。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教育变革对教师职业角色提出的要求。

如果教师的理念、知识无法得到更新,显然也无法培养出符合现实社会发展的人才!

对于学生来说,要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要让学生建立终身教育的理念。

了解终身教育对我们不断学习、不段更新已有的知识技能有很大的鼓励作用,并且学习不仅局限于书本的理论知识,而应该是全方位的学习。

教会孩子学习方法尤其重要,不仅能让他们学会某种知识,而且能让他们养成主动学习的兴趣,学会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学习型社会表现在强调了学习的终身性、学习的全民化、学习的主动性等方面。

所谓学习型社会,就是有相应的机制和手段促进和保障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其基本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其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

学习型社会和终生学习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在此具有了日常的生活性话语权利。

学习型社会和终生学习的实现,必须从空间上打破传统教育中学校教育居于垄断地位的终极型教育形态,实现社会各部分教育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开放,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看成是教育中的不同组成部分,同时赋予各自以不同的职能和义务。

教育不仅是在学校中进行,而是社会、家庭、学校等多种教育氛围共同构成的大环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可以促进学校教育。把三方面结合起来,共同产生积极的作用,才能将教育效果最大化。可以整合社会各方的教育资源,调动各方的教育力量,对提高教育效果,改造社会风气,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至少存在七种以上的智能,即语言——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交往——交流智能和自知——自省认识智能。全面的教育应该是开发每个人身上的这七种智能。

单纯依靠用纸笔的标准化考试来区分儿童智力的高低,甚至预言他们未来的成就和贡献,是片面的。

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和培育有重要作用。

传统教育只重视课堂学习,忽视了社会实践。

音、体、美或者其他方面的特长,同样都是高智商的标志。用这种理论去看待学习成绩较差但有不同特长的学生,就会感到,他们很了不起,而不是什么“差生”。

长期以来,我们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杆,这对一部分更擅长动手的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

素质教育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其目标在于培养成功的人格。不仅要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更应该看到怎样去发展人的潜能,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认为素质教育不只是针对孩子,教师以及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也应该投入到素质教育中来;素质教育不但体现在学习上,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好的习惯的养成上!

在这一点上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如何评价和激励传统意义上的“差生”。

布卢姆认为,学生经常表现的不及格和学习不胜任,会引起学生怀疑自己的应付能力,因此要引导他们在校外体验中寻求信任和胜任。

所以在课堂上或其他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成功感非常重要,在我们的预期效果和学生实际反映出的结果中,肯定有一定的差异。如何正确看待和缩小差异是值得我们继续探索的问题!

读教育专著的心得体会标题【第四篇】

通过对专著的学习,让我在领略名师风采的同时,深刻感受到了他对学生、对教育行业的爱;感受到了他身上所凝聚的知识力量;感受到了他对学生身心发展无微不至的关怀。引申思考,要做一名合格的老师,尤其是要做一名优秀的老师,这段路还很漫长。在专业上要有所追求,要坚持不懈地脚踏实地地学习,不断钻研,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陶渊明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坚持不懈,就会天天成长。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人才的培养者,就更应该勤奋的读书学习。最终达到一种境界:读书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需要,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读书成为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读书不同一般人读书,要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要带着问题读书,深入思考、大胆怀疑、努力实践、勇于创新。学习的方面要博而精,要有自己的主观选择。如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校交流,拜专家为师,以学者为友等等。不仅学大师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更要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献身事业的人格力量。同时要懂得把学习内容转化积淀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创造能力,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升追求的境界,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今年寒假我有幸读到一本关于养成教育的教育理论专著。本书的作者关鸿羽是我国著名教育专家,这本书中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培养良好的习惯不只是为了成才,更重要是为了孩子成人,在一定意义上说成人更为重要。”

良好的习惯是可以养成的,习惯养成之后看上去如自然,但是养成的过程却并不是自然的。一些家长经常说:“树大自然直”,并不符合自然的规律。更不符合人的成长规律。有些人确实在长大成人之后变“直”了,改掉了幼时的某些恶习,但是这要经过多少痛苦的磨练,碰了多少次钉子之后的结果,决不是“自然”的。现在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有种流行的偏向是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实际上离不开行为习惯的养成。现代教育的长处是学科各有分工,而我们教育的任务正是培养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堂课都各有分工,任务是很明确的。但是人的全面成长,特别是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实际上这只能渗透而且必须渗透到各种教育之中去。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生怎样做人的任务。所以,养成教育应当每一位教师、家长都能掌握的教育艺术。从多角度总结丰富的经验,使我们得到更深刻的规律性认识。

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呢?养成习惯贵在躬行实践。叶圣陶先生非常强调在习惯养成中的身体力行。他认为,要养成某种好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才能收到相当的效果。他以常见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他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去读”,这样,我们“所知”的才能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成为相应的能力和素质。现代著名遗传学家也获得同一结论,相信对人类来说,进化的最好方法是学会在从事于必须去做的事情中获得乐趣。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命运。用科学的方法培养良好习惯,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首先,教师要无悔于自己的选择,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悟、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需要以强烈地使命感为基础的,是要以强烈的责任心做代价的。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是要甘于辛劳,甘于付出,甘于无怨,无悔于自己的选择。

其次,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作为教师,应该关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这种热爱,应该是温暖的,是充满情感的。爱使教师与学生在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分担挫折的烦恼。“爱”是一门艺术,能爱是一个层面,善爱则是另一个层面。作为教师,今后我要努力做到能爱、善爱,去关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成长过程中孕育出来的一串串的成果。

再次,教师要学无止境。学习对于一个教师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审时度势,把握时代发展的脉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结合自己所教学科,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这些名师从走上讲台的那一天起,一刻也没有放松过学习。正是由于有厚实而广博的知识基础,他们才能在教学中深入浅出,挥洒自如。

总之,学习关鸿羽老师的教育理论,让我尝到了对事业执着的精神,爱学生的品格,学无止境的意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我要把关老师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转化到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像他那样认认真真从教,兢兢业业授课,踏踏实实钻研,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刻苦锻炼,尽快使自己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读教育专著的心得体会标题【第五篇】

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应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要想成为学生的灵魂工程师,自己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样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而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首先重在师德的提高。重视师德培养,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关键。教师既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心理素质,还要有新时代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观念,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作为教师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忠诚教育事业是师德的灵魂。要想成为新世纪的优秀教师,除了学识渊博、教学得法之外,还应有“以育人为理想,以塑造人的美好心灵为己任”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自己与学生关系的准则。爱学生是教师职业活动中最宝贵的一种情感,没有对学生的爱,也就没有真正成功的教育。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情感,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的一言一行,他们都在观察并做出相应的评价和反应。如果他们切实地感受到老师是在心诚地爱护自己,关心自己,帮助自己,他们就会很自然地对你产生欢迎的倾向,喜欢接近你,并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教育和指导。反之,如果他们感觉到你没有爱生之心,他们就会在情感上对你采取冷漠、猜疑甚至反感、抵触的消极态度,那样的话,无论你怎样苦口婆心,他们也不会接受。所以,具有爱心,是教师取得教育成果的极为重要的前提。

师德教育还应重视对教师业务素质提高的培养,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在现代教育生活中,教师已不再是“先学先知”之师和信息知识的唯一传播者,更不是“讲坛上的圣人”。教学方法也由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启发建构,突出学生这一认知主体在建构中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重视业务素质的提高,不断“充电”,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适应信息化教育所带来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的变革,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教师的职能也由“教”转变为“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去开拓创新,发展自己。

教育是事业,是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读教育专著的心得体会标题【第六篇】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一生有着许多精辟的教育思想,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他说:“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所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主要包含三个基本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对于先生的教育理念,我有几点启示:。

一、教育要来源于生活,更要回归于生活。要与生活紧密结合。

陶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他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我们也更应该明白我们所要教育出来的学生不是只会背书只会知识的学生,而应该是会学习,会思考,会生活的学生。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本质。

二、教育方式多样化,要有新颖性和创新性,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的求知欲。

陶行知先生作为一名大教育家,他的教学方法论十分明白。首先,教育教学方法是灵活的,根据“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做”的内容特点及教的规律、学的规律来决定。

所谓“教学”即教学生学;所谓“学生”首先要学会生存。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的问题。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解决新的问题。陶行知说:“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又说“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各科教学都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读教育专著的心得体会标题【第七篇】

第一段:引言(150字)。

教育专著是教师教育的得力工具,无论是从知识的角度还是从实践的角度,都对教育工作者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阅读教育专著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教育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我想分享一下我的体会和心得。

第二段:专著概述与评价(250字)。

在我阅读的教育专著中,其中一本《教育心理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各个方面,从认知发展、学习理论到教学设计等,内容丰富而深入。作者通过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式,使读者在理解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教育中。书中的教学设计和评价方法对我来说是非常实用的,能够帮助我更好地设计课程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总的来说,这本专著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教育资源,对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三段:对教育理念的思考(300字)。

通过阅读教育专著,我对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之前,我对教育的理解主要停留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层面上,但教育专著让我认识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造力。教育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传输信息和传授技能。教育工作者应该有全局的思维,注重孩子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培养。这些思考让我对教育的定位发生了改变,也影响了我今后的教学实践。

第四段:教育实践中的收获(300字)。

阅读教育专著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其中提到的一些教学设计和评价方法。我发现,这些方法确实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度,并且能够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及时的反馈和个别辅导,我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些改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让我在教育实践中更有自信和乐趣。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200字)。

通过阅读教育专著,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也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育是一项重要而纷繁复杂的工作,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我相信,只有持续阅读教育专著,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在未来,我将继续致力于教育专著的阅读和研究,希望能够为学生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并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结尾(给读者留下思考)(100字)。

阅读教育专著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专著的阅读,我们可以扩展自己的知识和视野,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同时,也能够通过专著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案例,更好地指导教育工作。我鼓励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积极投入到教育专著的阅读中,共同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为学生们带来更好的教育。

读教育专著的心得体会标题【第八篇】

这个寒假,我读了周弘的《赏识你的孩子》读后有几点心得值得和大家一起分享。

周弘他利用传统教育中赏识的巨大能量,把女儿周婷婷由一个令人同情的聋哑孩子培养成为我国第一位聋人大学生。他在《赏识你的孩子》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赏识教育的概念。赏识教育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欣赏、鼓励的态度去看待、评价受教育者的一言一行;它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符合生命成长的规律。它能重塑孩子的健康自信,发现和发挥学生的长处和潜能,使其最终走向成功。去发现、去挖掘、去放大孩子的优点,孩子的优点就会十倍、百倍、千倍的无限放大。这样孩子就会找到自信的感觉,就更加相信自己是好孩子,孩子自己会不断强化自己的优点,最终成为优秀的孩子。

小学阶段的孩子相互间智力差距不大,我自认为除数学以外的其他学科,步态需要智商多么高就能学得好,这就需要我们做老师的运用赏识教育理念,只有不断发现孩子某些具体的优点而放大、强化它使之形成某一方面的优点,最终形成孩子的优势,成为孩子的强项,那么孩子可能变得突出了。你的孩子将来在口才、阅读、写作方面肯定非常突出,因为你在培养、发现、挖掘和强化孩子这方面的才能、智慧,最终他们会硕果累累。你的学生作文水平较高,也是不断发现、挖掘和放大孩子的优美词、句、段、片、章而形成的效果。

赏识教育的本源是爱,如果我们的老师、家长都能用爱的眼睛去发现孩子的优点,用正确的方式指出和改正孩子的缺点,那我们的孩子或许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你能行”,“你真棒”“你做的很好”“老师相信你的能力”,在老师、家长的鼓励下,许许多多的孩子在快乐中改变,在快乐中成长,在成长中成才。赏识性语言与动作带给孩子们的是一种快乐的动力、一种向上的自信,其奥妙就在于它卸掉了压在他们心上自卑的巨石,于是孩子的潜能就象火山一样爆发了。这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孩子,优秀的名师就是使用“赏识教育”这把开启孩子心灵的金钥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不少孩子有这样的体验,因为在某次考试中考出了好成绩,从此就爱上了该门课程。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确立教育目标,迎接教育的挑战。日常生活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的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结果耗资会一点一点地改变,最后变得连我们都不太相信;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坚持培养习惯,最后学生的成绩会一点一点地提高;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平等交流,抚平创伤,点燃信心,托起希望,最后这个孩子会变得活泼开朗,他总会敞开心扉笑着生活每一天,成为阳光少年……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敏感的。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和赏识,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赏识,愿学生在教师们的赏识中长大,在赞美赏识之中成为最优秀的孩子。

赏识,抓住了孩子渴望被关注、被重视的心理,让孩子在“我能行”“我是好孩子”“你真棒!”“你很出色!”“这办法真妙!”“我真为你骄傲!”的感觉中走向成功,它符合孩子那种希望得到他人肯定和欣赏的心理。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他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为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孩子都需要不断的激励。在教育过程中把赏识的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爱心,充满自信,全面发展的新人,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9 321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