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润我行热选【优秀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家风润我行热选【优秀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家风润我行【第一篇】
家风就是父母之风。有什么样的父母,就形成什么样的家庭作风。我的父亲去世已经14个年头了,现在每每提起我的父亲和行动不便的母亲,我就想起父母留下的良好家风。
上个世纪70年代,农民的生活非常困难,生产队一年分的口粮都满足不了家庭一年的食用,尤其是遇上了天灾粮食失收,生活那就更加困难了。为此,很多家庭又没钱买粮,只好向左邻右舍借粮。当时我家人口多,爷爷走后,奶奶、父母亲和我们兄弟姐妹一共10人。由于我父母亲精打细算、省吃俭用、勤俭持家,常年在自家的自留地里种些番薯补充,所以每年都会有些余粮。记忆犹新的是我村上有这么的一家人,生了很多孩子,三顿饿两顿饱,十分饥寒,每年都到我家借米借谷。我父母亲善解人意,在我家余粮不多的情况下,掏尽缸底给他,却从不要他还。当时我家宅边种了很多山竹,他需要时就来砍,我父母也从没要过他一分一厘的,我深感不解,母亲对我这么说:“我们虽穷,但还有比我们更穷的,帮助穷苦的人是应该的!”长大以后,我一直都没有忘记母亲这几句话。
我的父母亲非常勤劳,也非常节俭。父母亲整天忙忙碌碌不知疲倦,很少有闲着的时候。每天天未亮父母亲就起床了,父亲挑水母亲做饭,父亲劈柴母亲喂猪,总是忙个没完没了的。到了生产队开工的时间,父母亲又扛着锄头挑着畚箕去劳动了。父母亲的节俭,在我们这个地方也是小有闻名的。在我的记忆中,在那个年代,我从不见父母亲穿过一条像样的衣服。父母亲总是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来教育我们;对吃剩余的饭菜,父母亲总舍不得掷掉,除非是坏掉不能吃外,都将剩饭剩菜盛起来热起来,留到下一顿再吃。父母亲还常常教育我们要节约,不浪费一粒饭一滴水。对父母亲的身教言传,我铭记在心,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难。”不乱花钱也是父母的一条家风。记得小时候父母亲几乎不给钱我到外面买零食,说外面买食不卫生,既费钱又影响健康。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我还是秉承家父家母留下的家风,不乱花一分钱,可花可不花的一律不花。
我的父母亲务实善良、宽容大度。在生产队集体劳动,我的父母亲总是第一个到位,从来没有偷懒的现象。特别是我的父亲是村中犁园犁田拖车的好把手,这些重活苦活脏活他总争着去干,从不计较工分的多少。他当过生产队会计,账务记得分厘不差,也从不占生产队的便宜。村中大事小事的',只要有人要他帮忙,他总是愉快答应。上世纪六十乃至八十年代,家家户户住的都是茅草房,每临年关,本村或邻村都有人请他去“押屋”。因为我的父亲懂得押茅草屋的手艺活,但他帮衬别人从不收人一分钱一两物,甚至连饭都不吃一顿。他做好人一辈子,但也受到不知好孬人的欺负,但我的父亲总是那么包容、那么忍耐,宁可自己吃亏,宁可自己受骂,也不与之斗气,父母亲常对我说:“‘忍’字值千金,不要随便和人结仇”。我想,这句再普通不过的话,就是父母亲留给我最值钱的家风!
父母亲对我们子女要求特别严格,从不让我们渗染不良恶习。记得有一次我在生产队谷场上和几个小朋友赌钱被父亲发现了,他把我赶打得走投无路。从此,我就向父母亲保证以后绝不参与任何了。也就是这次刻骨铭心的经历,使我领悟了父母从严教子的家教风格。
有了慈母严父,才有如雨露的家风。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受父母亲潜移默化的家风熏陶,我以及我们的下一代都秉承了父母亲留下的良好家风,这些家风是无价之宝,是我们享不尽、用不完的精神财富!
家风润我行【第二篇】
泰戈尔曾言:“虽然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诚然,我们做的很多努力,虽然没有显现,但它们都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宝贵财富。努力不会消失,我行故我在。
我行故我在,是古希腊伟大演说家特里斯梯尼舌与石子的搏斗;我行故我在,是阳明先生“格竹七日”的大彻大悟;我行故我在,如一杯加糖的水,糖不见了,但水却充盈着甘甜。
林清玄曾言:“一尘不染,不是不再有尘埃,而是尘埃让它飞扬,我自做我的阳光。”如此的高度,让多少人为之仰慕。他在写好新闻报道的同时,入山修行,曾追随百余位大师问禅,最终使《在云上》拥有了禅宗之哲之美。他问茶西湖,与梅家坞的茶农一道采茶,最终使《平常茶非常道》闪烁人生的智慧。林清玄所做的努力看似无用,却使他本人及其作品富有清丽的魅力,成就了文坛独一无二的林清玄。
著名翻译家草婴在译《战争与和平》前,制作了599张卡片,上面记着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人物关系,直至将其人物关系理清,揣摩好人物的性格后才动笔翻译。草婴做出的努力看似多此一举,却使他译出的作品保持高质量,书中人物无不生动逼真。
吾喜于“二十四节气”被列为非遗,这背后是无数先人与今人的传承与保护;吾叹于京剧演员字正腔圆的技巧,也明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付出;我更遗憾当今“啃老族”不知努力与进取,终为社会的害虫。可见,努力不会消失,但不努力,人就没了存在的价值,更不必说要活出精彩的人生。
看今朝,面对中国严峻的沙漠化问题,许多人做出了努力:淘宝发起了积分换树苗的活动,共种植了两千多万棵梭梭苗;库布齐治沙的创举,不仅给沙漠以生机与活力,更是为世界治沙树立了新标杆。治沙,治学问,治国家,只要做出了足够的努力,就一定会在自己的路上迈出一个个坚实的脚印。
天空虽然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飞向了光明的远方。行动与努力从来都不会消失,他们从来都是前进路上的动力,我行故我在。
家风润我行【第三篇】
“这不是拍三生三世桃花那个地方吗?”微信群里三妹说。
72岁高龄的老爸三月初参加摄影团队到云南一游,每天将到普者黑、元谋土林等地拍摄的美景发到“快乐我家”微信群,引起群成员纷纷点赞和好评。
我家姐妹三人,现分别生活在不同地方,两老则大部分时候居住川北老家,微信群成了互通信息的重要渠道,群里图片、语音、红包连连,温馨又热闹。
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特别困难,妈妈在县麻袋厂上班,每天在麻絮纷飞的车间纺线,又疲又累,回家还要煮饭、洗衣、做家务、带孩子。她工作勤奋认真,经常当先进工作者,忙忙碌碌从不抱怨。我们三姐妹从小就像妈妈一样,不娇气能吃苦。
妈妈因家境困难只上了3年小学,然而物质生活的匮乏阻挡不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母亲一直爱看书。在母亲的影响下,《红楼梦》《西游记》《简爱》《悲惨世界》等经典名著让我们爱不释手。读书使我们受益匪浅,三姐妹都考上了大学,为自己的人生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妈妈从来穿着打扮干净大方,说话温和,不与人争,有理都要让人三分。,老爸在老家遭遇车祸手臂骨折,对方司机负全责。老爸在医院住了几天,就出院保守治疗。爸妈说,都是小城里经常碰面的人,知道那司机家境困难,能省就省点吧。
妈妈孝顺老人。她原本姓徐,由蒋外婆带大,最后两边老人她都精心奉养。老爸兄弟多,她与妯娌相处很好,每年春节一大家子十几人都在我家团圆。
孝老爱亲的观念逐渐深扎在后辈心中,如今我家三姐妹均成了家,姊妹争着孝养老人。姐妹间也是亲情融融,相互护持,工作中的难题相互提点,生活中的趣闻相互分享,亲情是我们飞翔于生活的隐形的翅膀。
这不,微信群里又热闹了,大家在讨论假期携二老一起出去旅游。
关于家风的国旗下讲话二。
父亲身上的美德,就是我家的家风。
重教好学之德。父亲很重视教育,一方面,因为他就是通过上学读书才改变了命运;另一方面,是受爷爷影响。爷爷念过几年书,深知读书识字的重要,所以,他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培养,7个子女都上过学,有3个是高中毕业,父亲还考上师范、当了教师。在温饱问题都很难解决的年代,这是多么不容易。父亲与母亲一道,节衣缩食、含辛茹苦,把3个儿子供到大学、中专毕业。父亲很好学,喜欢读书看报,注重拓宽我们的知识面。我们上小学时,父亲工资微薄但每年都为我们订阅课外读物,他自己也订阅好几种书报。假期里,即使农活辛苦,他晚上也要读书看书。我每到一个新岗位,父亲都不忘叮嘱:“学习要从读书做起,只有积累才有功力。”
忠诚敬业之德。父亲是党员,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在他的教育影响下,二哥和我加入了党组织。拉萨发生烧事件时,父亲打电话给在拉萨工作的二哥说,一名共产党员,这种时候不能退缩,对党和国家忠诚要体现在坚守岗位上。父亲做人做事都实在,一是一,二是二。父亲经常教育我:“党员干部要以工作事业为重。”
勤俭乐善之德。父亲很勤劳,虽是教师,却更像农民,犁、种、挖、背、砍、割、锄样样拿手。在离家远的地方工作那些年,周末和假期他都带着我们干活。那些年,家里通过养猪养鸡种菜来增加收入。退休后他和母亲还坚持种地。父亲很简朴,每日粗茶淡饭,四季几件布衣。给他买点衣服,他总是说:“你们刚买房子,负担重,别浪费。”父亲乐善好施、热心公益,当旁人遇到困难时,他都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有一次,村里学校号召村民捐木板来装修教室,父亲主动捐了几块好木板。在老家时,父亲经常带我们栽树、修整道路。退休后,父亲还任过村里的生态家园协会会长,引导群众保护生态,利用彝族火把节等传统节日来传承当地的民族文化。
清廉公正之德。有一次,我去父亲教书的学校玩。一位老师给了我一个学校刚买的新篮球,时任校长的父亲知道后批评了那位老师,教育我不能要公家的东西,并把新篮球退了回去。父亲把一个破篮球补好后给我,那个上了多块“补丁”的篮球成了我童年最珍贵的玩具,带给了我最简单最幸福的快乐,一直珍藏在我的记忆中。我工作以后,他经常提醒我:只有清清白白地做人,才能健健康康生活。
家风如春雨,教化细无声;美德似灯塔,照亮人生路。父亲身上的家风美德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厚的道德滋养。
关于家风的国旗下讲话三。
在中秋、国庆放假的前一天,我刚给学生布置好假期作业回到办公室,突然,今年才上一年级的儿子背着书包兴冲冲来到办公室,急切地问:“爸爸,什么时候给老师送礼啊?”我一惊:“送礼!送什么礼?”“爸爸,明天就是中秋节了,老师教我们多辛苦啊,该给老师送礼了!”儿子认真地说。看着儿子严肃的小脸,同样作为教师的我,即欣慰又担心:欣慰的是儿子知道感谢老师了,担心的是,儿子表达感谢的方式竟然是送礼!
不知不觉间,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腐败习气侵入到校园,影响到孩子!青少年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希望,担负着建设未来的重任,终归将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无论他们今后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懂得“清正廉洁”的价值,使“清正廉洁”成为其立身立业之基,使“敬廉崇洁”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兴邦之源。
想到这,我暗下决心:决不能让儿子在廉洁教育上“输在起跑线上”,我要为儿子上他人生廉洁的第一课。
于是,起身,轻轻拿下儿子的书包放在办公桌上,说:“走,咱们去逛逛校园!”儿子听话地牵着我的手下楼。
一轮红日悬挂西天,金光四射。沐浴在霞光里,我领着儿子来到了“廉政文化长廊”。长廊前,嵌着一副对联,方正遒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把对联念了一遍,聪明的儿子一下子就明白了:“爸爸,我知道了,就是把心给别人,连别人的一根草都不要,这叫奉献!”儿子骄傲地扬起小脸。我点点头,告诉他,这是一个叫陶行知的老师说的,他做了一辈子的老师,而且还是教农村孩子的老师,他不仅从不收学生的礼,还经常给学生出钱买书买东西。“他真是个好老师啊!”儿子赞叹。“所以,他的学生都很喜欢他,后来的老师也都以他为榜样!”我说。
接着带儿子往前走,穿过一幅幅写着“灵魂的工程师,净土的守护神”“廉以修身,洁而从教,方现教之博大”等廉洁从教的警示横幅,一一读给儿子听,并告诉他,这些字都是警示老师不能收礼的。最后,来的一幅画前,画上,一位大人正在背一个小女孩过河,河那边,还有一些小孩在等着他背。
“能看懂吗?”
“就是老师背学生过河。”
于是,我给儿子讲了这个真实的故事:在一个偏远山区,有一所村办小学,学校里有一个姓王的老师。学生上学要经过一个山溪,每年山溪涨水,王老师就守候在溪边,把上学的孩子一个个背过河。溪水寒冷刺骨,乱石如刀子一样扎脚,但王老师却在溪水边趟过了十几个春秋,被人们称为大山里的“人桥”。
故事讲完了,我问儿子:“王老师能收学生的钱吗?”
“不能!”儿子回答得很干脆。
“为什么?”我追问。
“老师是在奉献!”儿子的声音很响亮。
我笑了,欣慰地摸了摸儿子的头:“那,应该给老师送礼吗?”
“不应该,这样,老师会不高兴的!”
我抱起儿子,亲了亲他的脸蛋:“乖儿子,老师教学是不能收受别人的礼品的,同样,干任何工作都不能收别人的东西的,当然,也是不可以向别人送礼品的,那样也是犯错误的哦。”
“爸爸,我懂了。要想感谢老师,好好学习,老师就会高兴的。”儿子兴奋地说。
走出长廊,暮色渐浓,儿子看到他们班的老师还在教室里打扫卫生、美化教室,提议去帮一帮,我欣然同意。
干完之后,离开学校,一轮明月已悄然出现在天空,皎洁无比,辉映大地。我和儿子踏着这银辉,快快乐乐地向家走去。
关于家风的国旗下讲话四。
湘西,酉水河,燕子坪……它们构筑起一间,存放了我所有童年故事的大房子,而爷爷时常挂在嘴边的“本分”,让这所“房子”长存着暖意。只是,当时的我,并没有真正感受到“本分”二字,分量有多重。后来,一把半锈的柴刀和三个香甜的苞谷串成一个故事,让我把“本分”铭记于心。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湘西的娃娃,小小年纪就要撑起家里半个家务事,上山放牛、打猪草。我们一帮小伙伴总是约好了上山,边打猪草,边玩闹,到了中午肚皮咕咕叫的时候,从包里拿出饭包吃——那个饭包是用塑料袋装的,米饭上面通常铺了一点酸辣子,肉星是极少见到的——放牛放到日近黄昏,再背着猪草回家。
那天过河,不知道是塑料袋让树枝给扯了个窟窿,还是口没系好,湍急的河水把饭团全冲走喂了鱼。再想返家重拿午饭是不可能的了,我只能饿着肚子往前走。日到顶头,大家开始吃饭了,我借口去赶牛,偷偷溜离了队伍,我知道,山的背面有一片苞谷地,是田医生家的,他给人看病忙,没时间天天守着地。苞谷现在生得正好,我可以偷偷焖两个当午饭。
一切都很顺利,除了饱餐一顿之外,还捡到了一把半锈的柴刀。虽然是半锈了,但一看就知道,磨一磨,就能让它恢复锋利模样!但是脚后跟被柴刀割了一个不太深的口子。
回去之后,爷爷问:“柴刀是在哪里捡到的?你干嘛去人家苞谷地?你的饭袋子在哪里?……”
我向爷爷和盘托出,结果他没骂我——这事儿要是换成我爹妈,我早挨一顿饱揍了——只是说:“吃完饭,和我一道去田医生屋里认个错。”
爷爷翻出磨刀石来,把那把半锈的柴刀上上下下磨了一遍,直磨到刀身乌亮,刃口锐利。接着又下地摘了五个苞谷,放到灶膛里慢慢烤,直烤得香气弥散了整个屋子,已经吃饱了饭的我,都忍不住又流了口水。
事情经过讲一遍,田医生笑了:“这么点点个事情,害你们等这么久!”
爷爷讲:“事是小事,但是对娃娃儿的将来行事有影响,我担心。我虽然不认得字,但晓得做人要本分的道理。”
田医生讲:“那是那是。”回头又看我,“那你晓得错了没?”
我已经困得不行了,为了尽快完结事情,回家睡觉,我嘟嘟囔囔地讲:“晓得了,我错了。”
原来是田医生看我走的时候脚一跛一跛的,睡在床上时越想越不对劲,就连夜赶到我屋里来问是怎么回事儿。细问之下,爷爷才说出先前觉得不是很重要就没有拿出来说的事儿:我是因为被柴刀割了一道口子,才发现它的。
被生锈的柴刀割伤,人可能感染破伤风,严重的话,有可能致死。田医生连夜走山路到县城里的防疫站找来了治疗破伤风针抗毒素,再赶回村子的时候,天已经蒙蒙亮了。
我从此感受到“本分”二字的分量,领悟到传承家风的意义。
关于家风的国旗下讲话五。
转眼又是一年,过完年头就是母亲整整90岁的生日了。按照我们当地农村的风俗,90岁肯定是要大办一番的,不仅要大办几十桌的酒席,还要鸣放烟花礼炮,请来乐队吹拉弹唱唱戏跳舞。
然而,当我们要把做生日的事告诉母亲的时候,母亲却并不高兴,她说,你们提我的生日做什么呢?我不做生日的!
我们说,您都90岁了啊,怎么能不做生日呢?不然,乡邻们会笑话我们晚辈的。
母亲说:“做生日不仅你们要花钱,哪个亲戚来的不要花钱呢?我想起以前过的苦日子,知道挣钱真不容易啊,不想大家为我乱花钱。生日不做又怕什么呢?有必要大手大脚乱花钱吗?把钱省下来用在孩子读书、用在买化肥农药这些正经事上,不是比什么都好嘛!”
到了母亲的正生日这天,我们按照母亲的要求,请来了母亲的老姊妹,简单地办了两桌饭,大家聚在一起谈谈心说说笑。母亲也显得有精神很开心,时不时地说这说那,回忆过去的人和事。我们知道只有这样才是最符合母亲心愿的,因为母亲一辈子勤劳节俭过惯了苦日子,自己从不乱花一分钱,她把一生的心血和汗水都奉献给了我们。
母亲生了我们兄弟姐妹七个。父亲在镇上的一个单位工作,每天早出晚归,每个月也只拿到十几块钱的工资。家里的主要担子就压在了母亲的肩上。
母亲每天早早地起来做早饭,为我们要上学的孩子做准备。等父亲和我们吃过早饭上班了上学了,母亲自己才吃早饭。匆匆吃完饭,饭碗一丢就带上劳动工具去地里劳动。栽秧、割麦子、拿棉花、打农药、施化肥等等各种农活,母亲是样样干。母亲还很要强,在大集体的时候,她常常不甘自己拿的公分比男人少,干活总要抢在别人的前头。母亲是我们家最后一个睡觉的人。
后来,随着我们兄弟姐妹一个个长大成人,母亲又为我们的婚事操心。娶媳妇要房子,母亲就想方设法帮助我们筹钱砌房;我们找不到对象,母亲就四处托媒人给牵线搭桥,直到我们兄弟姐妹一个个娶上媳妇嫁出门。可这时母亲却已头发花白步入了古稀之年。即使这样,每到农村大忙的时节,母亲还帮我们干农活。插秧时节,母亲会带着一个小板凳坐到秧田里,一把一把给我们拔秧苗,从早上做到晚上,一天下来,母亲会累得直不起腰;秋收的时候,为我们翻晒谷场、拿棉花。母亲从不说劳动的苦和累,总是说农村人不劳动还干啥。
即使到了80多岁,母亲还是时常闲不下来。特别到了收麦子、收稻子的收获季节,她还背着篮子到地里捡拾麦穗稻穗。我们不让她去拾穗子,她就说:“地里的粮食不把它拾起来,火一烧地一翻就都没有了,白白浪费了。我把它们拾起来喂喂鸡也是好的啊,还能多下蛋哩!”母亲永远改变不了她勤劳的习惯。
母亲生活的俭朴更是乡邻皆知。母亲嫁给父亲时身上穿的一件蓝布褂一穿几十年,因为经常挑扁担,肩膀处的补丁摞了一层又一层;头上的一只铁丝发夹几乎用了一辈子。母亲从不去理发店剪头发的,平时或是叫我们给她剪,或是请邻居的大妈大婶来给她剪,不管剪得好不好看,母亲从来都说好。每年过年的时候,母亲总要想着给我们孩子做新衣服,但她从不给自己做一件新衣服,她只捡拾我们穿过的不再穿的旧衣服,修修改改补补母亲便把它当作是新的。哪怕是到了我们做子女的都成家立业了,我们要为母亲做新衣服,她还总是不要,说自己老了更不要好,只要不光身有衣服穿就行,让我们省下钱给孩子念书用。不管到什么时候,母亲总是想着家人想着晚辈的幸福,却把自己忘掉了。
母亲那勤劳俭朴善良的良好品行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大哥通过刻苦的读书学习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进入到政府部门上班。二哥是乡里一所小学的老师,每天迟早贪黑地上班下班,全心全意地做好教学工作。跟大哥、二哥他们相比,我虽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但我也有母亲那样的品格。我用自己的双手辛勤地耕耘属于自己的土地,我遵纪守法不偷不抢不占别人的便宜,努力过好自己平凡但又充实的生活。我总记着母亲说的话,自己辛苦挣来的钱财自己用的才安心。真的感谢母亲,感谢母亲为我们树立起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好家风,它是我们真正永远用不完的财富。
家风润我行【第四篇】
如果有人问我:“陈安奇,你自己最喜欢而又最能干的一件事是什么呀?”我会斩钉截铁地说:“下棋。”暑假,我常常看到爸爸与邻居王伯伯下棋时,赢了就高声叫“喔”,输了就垂头丧气地说:“再来一局。”所以,这就引起了我对象棋的好奇心。我常常缠着爸爸:“爸爸,你告诉我下棋吗,求你了。”而爸爸说:“好吧,不过,要认真学喔!”一个月过去了,我的棋艺已渐渐提高了。从不会下到现在已经会下了。就非常骄傲,爸爸告诉我的口诀表都忘了。爸爸以为我已经成“棋王”了,就要我各王伯伯下两局,结果全输了。爸爸看了,追问地说:“儿子,你怎么了。”我吞吞吐吐地说:“我……非常骄傲……以为……自己下……得很好了。”爸爸听后,脸色由晴转阴,伸出两只大手,打了我两下气冲冲地说:“你有什么可骄傲的,你连我都下不赢了。”
从此以后,我学象棋不再那么骄傲了,而且还非常谦虚。爸爸怎样教我,我就怎样学。两个月飞快地过完了,我的棋艺已到了登峰造极的地位,常常和一些高手比。而且,输得少赢得多。因为我棋艺好,手下才有一大批徒弟,其中还有我的妈妈哩。
开学了,我的大名在五、三班这个有团结力量的班里传开了,有的人甚至叫我:棋王、棋神、陈大棋师、象棋师、军师等一些美称。这都是因为有爸爸对我的支持,我才有这些美称。
家风润我行【第五篇】
在千千万万个中国家庭中,每个家庭都会有自己的优秀家风,而我家也不例外。不过我们家的家风有点特殊,那就是独立自主。
我的爸爸是一位人民教师,他也经常以教师教育学生的方法为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指点迷津。他的教育方法不会把孩子培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他在家里经常教育我要学会独立自主地完成每一件事,他自己也树立了榜样,而我从小就耳濡目染。我也跨进了中学的大门,开始了我独立自主的第1篇章。
记得那是我上中学的第一个星期,因为学校离家太远,回家不方便,爸爸便提议让我周末在学校留宿。当听到这个消息时,我不免心惊胆战——毕竟这是我第一次离父母这么远,但是一想到我家的家风——独立自主,心一横,便一口答应下来。
夜幕降临,初一的宿舍只有我的宿舍还在亮着灯。望着街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和人群,我想:也许我看到的只是这个城市的冰山一角吧,还有更多未知而又美好的景象等待着我去探索呢。而我选择了留宿,也是为了/更好地去探索这个世界,让自己拥有繁花似锦的前程。
想到这里,我也明白了爸爸的良苦用心——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家的孩子能够有更多的时间陪在自己身边,哪个父母不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但这两种情况不能都兼顾,可怜天下父母心!鸟儿需要飞翔,老虎需要学会捕捉猎物,而我们人类,终究要学会独立自主的本领。
在这个竞争激烈,弱肉强食的社会,没有学会独立自主的本领,掌握独立自主的能力,终将会被社会淘汰,成为食物链顶端的垫脚石。适者生存,残酷的自然选择使有些人跌入谷底,使有些人一步登天。自然选择虽然在摧残我们,但也鞭策我们不断进步,养成独立自主的行为习惯。
这就是我家的优秀家风,它将如影随形地陪伴着我的一生。我也有责任,也有义务将我的优秀家风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而我将在我家的优秀家风的熏陶下,成为独立自主的人,而不是养尊处优的孩子。在千千万万个家庭中,我的家风可能是渺小的,但是它绝对是特殊的。
家风润我行【第六篇】
我很庆幸生活在一个和睦幸福的大家庭里,耳濡目染了亲人们之间的关爱。在我幼小单纯的儿童时期已经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也渐渐明白了,诚实守信,孝敬长辈,勤俭节约是我家的家风。
孝,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责任,是立身的根本。
春秋末期,有个鲁国人,叫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他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常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子路就翻山越岭走了几十里路,从亲戚家借了一袋米,给父母吃。但是不能总拿别人的东西,于是子路就开始打工,赚钱就到百里以外的集市里买米回家煮给父母吃,直到他们去世。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孝顺的好孩子。
是啊,“百善孝为先”。意思就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在我小的时候,常常听母亲说起,我的爷爷。说我爷爷在上了年纪后,不仅患上老年痴呆症,啥也不懂,也不记得,可以说是零智商,而且还在炕上瘫痪了八年。这八年中,家人就是用一根粗绳子把他拴在炕头,吃喝拉撒睡,主要全靠母亲一人承当。可以想象的到,这八年中母亲是怎么样过来的。喂饭,换洗衣服,端屎端尿……为此我很敬佩母亲的一颗孝心一颗忠心。
家庭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家庭风气。作为年少的我,怎么才能传承这良好的家风呢?我觉得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比如,吃饭时,主动给父母盛饭,先让父母端碗。不顶撞父母,有了好东西,不一个人享用。主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主动替父母分忧,承当家庭责任。
只有好的家风,才能给我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让我们能在好家风的沐浴下茁壮成长!让好的家风,在我们这一代的手里继续传承!
家风润我行【第七篇】
我家离学校有10公里左右的路程,每天上下学,都是爸爸开车接送我。早上车少还好,一到晚上放学,马路上就十分拥堵,如果运气好,四五十分钟可以到家,要是碰到大堵车,那就没个准了。
每天有这么长的时间待在车上,实在是有些无聊,不过幸好的是,我们可以听到《伴你同行》节目,也算可以打发一下这无趣的时间了。
第一次听《伴你同行》是我上小学的第一天。那天放学后,爸爸开车带我回家,在跟爸爸聊了一会儿后,我便被车载广播吸引住了。一个叫田丁的男主持人和一个叫林莉的女主持人正在互相挖苦对方,他俩说话十分搞笑,特别是林莉,明明三四十岁的人了,却故意说自己只有十六岁,还憋着嗓子装小朋友的声音,你还别说,她学得还挺像。
这个节目的确很有意思,每天都有很多听众发短信参与。记得有一次,一个听众发短信给田丁,说他有一回带了一袋芥末回老家,他弟弟以为是两面针牙膏,结果用后差点呛晕过去。田丁刚念完,林莉便笑疯了,爸爸和我也笑得上气不接下气,这个人的弟弟也太马大哈了吧!
每次听《伴你同行》都觉得时间过得好快,而且听完之后心情会十分舒畅。真心希望这个节目越办越好,也希望它能一直伴我同行。
家风润我行【第八篇】
我家的家风与任何人家的家风不同,我家的家风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放纵,随性。你们一定认为这肯定是溺爱,可我回答你们的是:不,这不是溺爱,这是一种锻炼。下面就请听我为大家细讲我家的家风吧。
周日早晨,你会听到一阵噼哩啪啦的声响,这是我在做饭。我从四年级起就会做饭。我源于地次特殊的经历:有一次,妈妈不在家,我没待一会就饿了,于是突发奇想——自己做饭。说做就做!
走进厨房,我打算做西红柿炒鸡蛋,便准备好材料:鸡蛋,西红柿。我把煤气开关拧开,按下另一个开关一拧,火“噌”地就冒上来了,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先把调好的西红柿鸡蛋倒进锅里,待了几秒,轻轻用铲子把鸡蛋翻过来又翻过去。待了一会儿,我把鸡蛋盛在盘子里,又想到妈妈做完饭之后总要把煤气开关拧上,于是我把开关拧上以后,把西红柿鸡蛋盛出来端到餐桌上,这时妈妈回来了,看到桌子上的鸡蛋,惊讶地笑着走过来,问我:“这是你做的么?”我自豪地点了点头,可妈妈一尝,突然咧开嘴笑了,说:“你没放盐吧,味道太淡了”我恍然大悟:没放盐!我低着头,调皮地吐了吐舌头。
还有一次,妈妈手指割了一个大口,流了好多血做不了饭了,所以那天我就自告奋勇承担起做饭重任。我先煮了点粥,然后炒了两个菜,给妈妈端上去,妈妈笑得合不拢嘴,说:“我的宝贝女儿长大了啊!”
一次母亲节,妈妈还没回家,我想给妈妈一个惊喜,便回忆《笑猫日记》中杜真子做菜的片段,自己靠想象做了一道翡翠龙眼。我先把黄瓜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然后掏空,又把冰箱里做饺子剩下的一点馅拿出来,放进黄瓜段里,一个一个摆在盘子里,放进锅里蒸。过了一会儿,香味冒出来了,我把翡翠龙眼端出来,可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哦,我知道了,还要有雕萝卜花,可是我不会,我灵机一动,把插在花瓶中的玫瑰剪了两朵下来,摆在盘子上,那效果,不比萝卜花差。
一会,门开了,妈妈走进来,带进了一阵风,妈妈看到桌子上的菜,惊讶得不敢相信,以为自己在做梦。搂着我在脸上“叭叭叭”地亲了好几下。我很高兴能帮妈妈做饭。
我不仅仅孝敬了父母,还锻炼了自己独立、自立的能力。
家风润我行【第九篇】
中国是文明古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讲究的便是“礼仪”二字。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再到三娘教子、断机教子……无一不体现了良好的家风家训。
那么何为家风?简单来说,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不知不觉中感染着家庭也感染着自己。可以说一个家庭的家风是怎样的,这一家人就是怎样的。
服务员递给你菜单你的那一声“谢谢”;地上飘来纸屑你的那一次弯腰;公交车上你的每一次让座……家风体现在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上。我们身边,有教养、懂礼貌的孩子不多,被“不懂事”的父母宠成小公主、小王子的却很少。
同样是为人父母,不同的家庭风气就教育出不同的孩子:在一次婚宴上,餐桌上的菜品可谓是色香味俱全,但在餐桌上发生的一幕幕却不是那么赏心悦目。只见一个小女孩把自己爱吃的菜全部移到身边,并且丝毫没有要放回原位的打算,她的父母也根本没有阻止,还在一旁说着:“宝贝儿,多吃点,想吃什么我给你端过来!”这还不是最让人气愤的。小女孩吃饱后,就在四处乱跑。这时,迎面走来一个端菜的服务生,还没来得及反应,就撞到了小女孩,菜里的汤汁洒了小女孩一身,可能是汤汁有些烫,小女孩立刻哇哇大哭起来,她的父母闻之赶来,指着服务员破口大骂:“你怎么回事?长没长眼睛,明明看到我家宝贝儿在跑,还往她身上撞,要是把她撞坏了,你赔得起么……”
看到这一幕,我才知道家风家训到底有多重要,如果一个家没有家规家训就容易教育出像小女孩那样的孩子吧。
“家和万事兴。”这是父母从小给我灌输的理念。母亲告诉我,她小时候外婆很强势,家中大小事全是外婆做主,就连外公都没有说话的权利,就更别说妈妈这些小辈了。导致家里气氛严肃。正值青春期妈妈就容易和父母闹别扭,家庭很不和谐。所以,一个家最重要的就是民主。
五十年前,家家户户注重家风家训。时代在进步,到了五十年后的今天,父母们越来越不注重家风家训,一切都以孩子的意愿为主。但不要忘了,中国是礼仪之邦,老祖先们传承下来的东西不能就这样丢掉!
在这里,我呼吁所有的父母,不要再溺爱孩子。多注重家庭风气,让礼仪教养伴你的孩子成长!
家风润我行【第十篇】
中国是礼仪之邦,每个国家都有国风,每个家庭都有家风,当然我的大家庭也不例外。
我的父亲那辈有兄弟五个,由于爷爷比较爱茶,所以他们都爱品茶,尤其是大伯对茶更是有一些见解,大伯常常教育我们兄弟几个:人就好似一道茶,要把人生看做品茶,要把品茶看做精神上的享受和艺术及人品上的熏陶。所以我明白了大伯为什么爱茶,虽然我对茶是一窍不通,但我从大伯那里明白了茶风的重要性。
我们这个大家庭有几十口人,吃饭时总是热热闹闹,但由于爷爷从小就教育我们:用饭时,长辈先,晚辈后,长辈吃完晚辈来。所以我们在一起聚餐时总是有条有序的。小时候我总是端着碗乱跑,拿着筷子敲碗,爷爷就说我是小乞丐,而且说我这行为放在古代是要挨打的。
中国人最注重外来之客,我的家庭也不例外。记得有一次父亲请亲戚朋友聚餐,我兴高采烈的对父亲说:“爸爸,我去坐在爷爷旁边吃饭了!”可没想到父亲却对我严厉的说道:“不行,主客用餐,客为先,这是规矩,你这行为是对客人的极不尊重,一会儿客人要是走了,你要在门口说问候语。”就这样我饿着肚子在门口将一个一个的客人送走。
我的家风虽然不是最璀璨的,但我希望大家能记住它:人似茶,品德优,习惯良;用餐时,长辈先,晚辈后;客人到,主人迎,客人走,主人送。这就是伴我成长的家风,我希望家风能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实现家风的价值。
站在窗前,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我又好像回到了乡下的小院,看爷爷每天忙进忙出,耳畔仿佛又听见了爷爷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虽然现在爷爷已经不在了,可那段记忆却依然鲜活。
爷爷是一名退伍老兵,一辈子为了革命工作忙忙碌碌。退休之后,本是该享清福的时候,可是爷爷却闲不下来,反而更忙了。每年放寒假的时候,我总爱去爷爷家,还记得那时爷爷家的小院总是人来人往的,那时还小,我很是不解,他们都来找爷爷干什么啊?时间一长,我知道了,原来心灵手巧的爷爷退休之后学会了修收音机、电视等小家电,村里面有谁家的家电有问题了,就会拿到爷爷家的小院来修,有时候甚至忘了吃饭,经常需要叫几次才能停下来。家人都劝爷爷以身体为重,可爷爷总是一笑了之。爷爷为大家修小家电可从来不收费,我觉得爷爷好傻呀,可每次,爷爷总会告诉我说:“孩子,大了你就懂了,只有帮助别人,才能快乐自己。”那时,太小,似懂非懂的。现在大了,懂了,可爷爷已经不在了,但这句话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每当放寒假的时候,我还是会回到爷爷的小院,虽然再也不见爷爷的身影,可我知道爷爷没有离去,爷爷,我会接过你手中的枪,像你一样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每当在学校有同学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我总会为他耐心讲解;每当在路上有人不小心跌倒的时候,我总会毫不犹豫的把他搀扶;每当在小区看到地上掉落的垃圾,我总会默默拾起丢进垃圾桶。虽然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可我每次做的时候,总仿佛会看到爷爷满意的笑颜。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正如歌中所唱“最美的是一颗愿意帮助别人的心,最快乐的是做一件帮助别人的事”。不管是现在,还是以后,我都会像爷爷一样,秉承这一良好家风,让它和我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