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的教学设计热选(汇总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透镜的教学设计热选(汇总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透镜的教学设计【第一篇】
《研究透镜》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光与色彩》中的第三课。本课是在学生已了解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认识透镜对光的折射。它的核心概念是光的折射,而透镜是光的折射现象的典型代表,所以教材设计意图是通过研究透镜来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本课在认识两种透镜的基本特点及作用的基础上,通过研究透镜的聚焦和成像特点及制作望远镜等活动,让学生领略神奇的光的折射现象。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引人入胜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接触奇景般迷人的光学世界,感受光的奥秘,对光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探索自然世界的兴趣,开展科学研究活动。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我把教学活动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观察水中铅笔的弯折现象,初步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从而为下面的探究埋好伏笔。
第二部分:研究透镜的形状特点及种类。通过观察、触摸透镜,了解它们构造的不同,由此区别认识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第三部分:研究透镜对光的偏折现象。
包括三个活动:
1、用透镜观察物体。比较凸透镜和凹透镜下物体的放大和缩小情况。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凸透镜有放大作用,而凹透镜则有缩小作用。
2、让阳光穿过透镜。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到:凸透镜可以聚光,而凹透镜则不能。
3、观察透镜成像特点。凸透镜可以使物体在屏上成倒立的像,而凹透镜则不能。
第四部分:拓展应用,自制望远镜。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利用凸透镜做放大、成像、聚光等实验。
2、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特点。
3、尝试制作望远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
2、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3、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
4、了解透镜的应用。
5、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2、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1、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2、制作简易望远镜。
教师准备:烧杯、铅笔、凸透镜、凹透镜、纸板。
学生准备:老花镜、近视镜。
(一)导入新课。
2、教师演示:把一支铅笔(筷子也行),放入装了大半杯水的烧杯中,观察铅笔的变化,铅笔在什么地方弯曲了你能试着解释原因吗?推测一下。
3、学生尝试解释其中的原因,了解学生关于折射知识的已有水平。
4、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直线传播的,但当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物体时(这里就是空气和水),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即这里的水面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就叫光的折射。在这里,光的行进路线改变了,也就是发生光的折射现象,所以水中铅笔看着象变弯了。
5、透镜是光的折射现象的典型代表,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透镜。
评析由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入手,通过观察和提问,让学生回忆光的行进和光的反射,自然地提出当光遇到透明的物体时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初步认识光的折射现象,为下面的探究埋下伏笔。学生的猜测,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
1、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
2、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两块不同的透镜,再加上你们自己准备的放大镜、老花镜和近视镜,现在请同学们通过目测和手摸,仔细观察比较它们的镜片在外形上有什么特点?你能给它们分一分类吗?并试着画出它们的侧面图。
3、学生分组实验、交流、记录。
4、学生汇报,小结:透镜分为两大类,一种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叫凸透镜;一种镜片中间薄、边缘厚,叫凹透镜。
5、教师总结:一般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镜片叫凹透镜。根据生活的需要,透镜会做成不同的样子,只要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都是凸透镜,只要中间薄、边缘厚的都是凹透镜。
(师板书:凸透镜,凹透镜)。
评析通过学生观察、触摸透镜,了解其构造,认识其区别,准确区分不同透镜类别,为学生进一步研究透镜做好铺垫。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进行学习,使学生明白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1、提问:你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各有什么作用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
4、出示表格:研究现象、凸透镜、凹透镜、镜片形状、是否放大、能否聚光、成像特点。
实验1:用透镜观察物体。
实验2:尝试用透镜聚光。
实验3:尝试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
提醒学生:千万不要用凸透镜对着太阳看,以防灼伤眼睛。
5、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7、师生共同总结:是由于光线经过透镜时发生了偏折的缘故。
8、师:通过以上实验,你能解释老师为什么不让你们用放大镜看太阳吗?戴老花镜呢?
评析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做法,是科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蕴含科学道理,要学以致用。
四、拓展活动:制作望远镜。
2、学生操作实验,交流。
3、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如何制作望远镜。
4、学生制作望远镜。
5、学生作品交流。
评析望远镜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如果学生能够亲自制作一个望远镜,对它的工作原理可能会有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应用,使他们切身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给我们自己所带来的好处。另外,老师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使用望远镜时切忌朝着太阳看,以免灼伤眼睛!
板书设计:
特点、作用。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放大、聚光、成像。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缩小、散光、不成像。
透镜的教学设计【第二篇】
1、知道什么是透镜、薄透镜,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2、知道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凸透镜、凹透镜、光具盘、光源。
一、列举实例,引入课题。
教师讲述: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照相机和实验室中使用的显微镜中都有一些玻璃元件。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叫做透镜。这些玻璃元件起什么作用呢?我们今天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出示凸透镜、凹透镜实物,学生观察。但告诉学生不能用手摸。有条件的学校每一实验组(2人)发一盒透镜组,让学生自己观察。教师在黑板上画出透镜的剖面图,对照实物讲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什么是薄透镜。简要说明它们在生活和科技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师在黑板画课本上的图6—8,讲解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和透镜的光心。
2、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1)教师用平行光源、光具盘、凸透镜演示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如课本图6—10)学生观察到一束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一点。
(2)教师画出会聚光线的光路图。讲述这种现象告诉我们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
对照光路图讲解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两侧的两个焦距相等。
向学生说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是由于光通过凸透镜的两个侧面发生两次折射造成的。凸透镜焦距大小反映了凸透镜对光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强,折射光偏折得就越厉害。每个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引导学生分析这时的入射光线是逆着原来折射光线的方向,根据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推想出结果。
教师用光具盘演示课本图6—11实验来验证。
教师小结:放在凸透镜焦点处的小灯炮发出的光(即通过焦点的入射光),经过凸透镜变成平行光。因而利用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
3、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教师用光具盘、平行光源、凹透镜做课本图6—12的演示。
在黑板上画出光路图。小结: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
画图并讲解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的发散光线,不会相交于一点。但它们的反方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也叫凹透镜的焦点。由于它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因而叫虚焦点。
三、小结本课内容,讨论“想想议议”
1、本课主要内容是研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及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2、教师介绍我国早在公元前二世纪时就已经有人用冰磨成凸透镜来取火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建议有兴趣的学生在严寒的冬天里动手制作和实验。
3、指导学生讨论“想想议议”。讨论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画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得出结论:光通过三棱镜后向底部(厚的一边)偏折。讨论第二个问题时,先让学生了解凸透镜、凹透镜可以看做几个三棱镜和一个玻璃块组成的。在黑板上画出图(课前用小黑板画好),让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论分析。弄清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的道理。
4、学生完成本节课文后练习1~3,并回答订正。
四、作业。
课本章后习题第4、5题。第6题能找到老花镜的做。
课外安排统一时间发给学生凸透镜、凹透镜各一个做课本图6—9实验。
(五)说明。
1、本课内容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活动。介绍透镜及其种类时,最好让学生直接观察。
2、课本图6—9的实验,考虑课堂教学时间及对其他班级上课的影响,没有安排在课内让学生做,而是安排在课外的统一时间发给凸透镜、凹透镜去做。在做这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指导。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3、本课内学生要几次观察光路。为了增强观察效果,应在实验室上课。实验时要遮光。
透镜的教学设计【第三篇】
知识和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过程和方法:探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和谐。
二、教学器材。
远视眼镜、近视眼镜、平行光源(手电筒)、刻度尺、白纸。
(教师戴上眼镜并注视同学。)。
师:好多同学和我一样都戴上了眼镜,大家为什么要戴眼镜?
生: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患上近视眼。
师:老年人戴的眼镜和同学们戴的眼镜一样吗?
生:不一样,老年人大多数戴的是远视眼镜。
小结: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都是透镜,点明课题―――透镜。
(一)观察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的区别。
师:请同学们观察并摸一下课桌上两块透镜,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区别。
生:一块中间厚,边缘薄;另一块中间薄,边缘厚。
(中间厚,边缘簿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簿,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师:请同学们看画出的几种透镜,根据透镜的分类标准区分一下,哪些属于凸透镜,哪些属于凹透镜。
(结合章首图和章首语说明各种透镜的组合使用,为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和科学探究提供了大量的信息。透镜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了解主光轴和光心。
通过阅读和老师讲述,让学生初步了解主光轴和光心。
(三)实验探究透镜的光学特性。
提出问题: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人要戴不同的透镜,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凸透镜对光起什么作用,凹透镜对光起什么作用。
进行猜想: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凸透镜可能有聚光作用,凹透镜可能有散光作用。
设计实验:(学生设计,教师归纳,这里采用探究性实验,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的同时,学习物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甲生:拿一只手电筒照到一张白纸上,观察光斑的大小,然后把透镜放在手电筒前面,观察光斑的大小。如果光斑变小了,则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如果光斑变大了,则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实验操作:(学生完成,教师巡视辅导,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实验基础,所以在这里教师可以放心大胆地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实验器材有问题和个别实验有困难的学生作一些辅导。)。
小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四)“演示―――讨论”焦点和焦距。
进一步提出问题:患近视眼的人戴的眼镜是否都一样,有没有差别?
生:不一样,有的人戴的眼镜的度数高,有的人戴的眼镜的度数低。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度数高低不同的眼镜有什么区别。
(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有的认为是透镜的厚度不同,有的认为是弯曲程度不同。学生要求通过实验来观察度数不同的透镜对光线的折射效果到底有怎样的差异。)。
演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介绍焦点和焦距。
提问:焦距长的凸透镜和焦距短的凸透镜哪个对光的偏折作用大?
生:焦距长的凸透镜对光的偏折作用大。
师:同理,不同的凹透镜对光线的偏折作用也不同,所以近视程度不同的同学要戴焦距不同的凹透镜。(上面思考题答案)。
补充实验:利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的焦距。(课后完成)。
四、教学小结与延展。
(科学探究应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是科学创新的基础,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
点评:本节以“从生活走向物理,努力构建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基本设计理念。主要内容是透镜、透镜的分类、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透镜的光学特性和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限,对“透镜的分类”采用“生活―――探究”,对“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采用到“加油站”阅读了解,对“透镜的光学特性”采用“实验―――探究”,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采用“演示―――讨论”。
导入上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以“同学们由于不注意用眼―――”作引;展开部分以探究为主要体系,构建课堂“双主体”,并打破课堂即教室的传统观,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让学生在对生活现象的的感知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知识;小结时从“知识树形”和“过程方法”等多角度进行,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透镜的教学设计【第四篇】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二、使用说明。
三、预习指导。
1.重点难点分析:本节的重难点是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及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等名词概念。
2.问题导学:依据启发性问题的引导,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课前预习:(5分钟)。
1.透镜通常可以分为____和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叫凸透镜,它的符号是。
3.________________叫凹透镜,它的符号是。
4.生活中常见的眼镜的镜片就是透镜。请你辨别:患有近视眼的学生配戴的近视眼镜的镜片是_______透镜;而患有老花眼的`老年人配戴老花镜片是______透镜。
5.凸透镜对光线有___作用,所以凸透镜又称为____透镜。
6.凹透镜对光线有__作用,所以凹透镜又称为___透镜。
四、探究过程(24分钟)。
1.活动: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
分别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书上的文字(透镜距离书本较近)。
得到:通过____透镜,所看到的物体的像是放大的;。
通过____透镜,所看到的物体的像是缩小的。
2.活动:一束平行光(如太阳光)通过凸透镜,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一束平行光(如太阳光)通过凹透镜,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我们看到:凸透镜对光有__________作用,凹透镜对光有__________作用。
所以:凸透镜又叫____________透镜,凹透镜又叫____________透镜。
透镜的教学设计【第五篇】
教材分析:
《研究透镜》是在学生了解了光的行进和反射的基础上,了解光的折射现象,认识透镜对光的折射。课文编排了三个教学活动。一是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为探究透镜奠定基础。二是研究透镜对光的偏折现象。包括四个小活动:比较凹透镜和凸透镜的镜片特点;用透镜观察物体;让阳光穿过透镜;观察透镜成像特点。三是拓展活动,自制望远镜。这个活动视条件而定,有条件的学校就引导学生进行制作,条件不具备的就让学生了解望远镜在各方面的应用。
教学目标:
1、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尝试制作望远镜;。
3、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学会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凸透镜和凹透镜应用的图片;凸透镜,凹透镜,蜡烛,或火柴。
学生——凸透镜,水杯,吸管,筷子、白纸,尺子,搜集望远镜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折射现象。
2、学生尝试解释其中的原因,了解学生关于折射知识的已有水平。
(引导学生猜测可能是光行进的路线改变了。)。
设计意图:第一个环节是复习导入。通过观察和提问,让学生回忆光的行进和光的反射,自然地提出当光遇到透明的物体时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学生的猜测,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二、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
1、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两块不同的透镜,请仔细观察它们的什么样子。(师表演)可以用手摸,但它们是光学仪器,我们不能直接用手摸它们,应隔者餐巾纸摸一摸它。注意透镜是玻璃做的,不能敲击它们,以免划伤手指。
2、学生观察、记录。
3、学生汇报:两个镜片一个中间厚、边缘薄:一个中间薄、边缘厚。(生答,师板书)。
(一般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镜片叫凹透镜。根据生活的需要,透镜会做成不同的样子,只要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都是凸透镜,只要中间薄、边缘厚的都是凹透镜。)。
4、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凸透镜和凹透镜现象呢?
(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一滴水就是一个凸透镜;有酒(或水)的瓶子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触摸透镜,了解其构造,认识其区别,准确区分不同透镜,为学生进一步研究透镜做好铺垫。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进行学习,使学生明白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三、用透镜观察物体。
学生猜测。
2、师:真的会这样吗?那就请你们用这两块透镜分别观察各种不同的物体,看看跟你们的预测是否一样?把你们观察到的发现记录在表格中。比比将是谁的发现最多,研究得最好。
提醒学生可以参考教材p24页四幅图片资料。
出示表格:
研究现象。
凸透镜。
凹透镜。
镜片形状。
是否放大。
能否聚焦。
成像特点。
3、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观察、记录看到的现象。
4、小组汇报自己的发现。
(凸透镜有放大功能,人们常常把它叫放大镜;用凹透镜观察报纸上的字所发现的现象正好与放大镜相反,大家千万不能把两种现象混淆。)。
设计意图:学生先猜测,再观察、记录,然后开始进行探究活动。科学课重在“动手做”,让学生观察、记录、讨论交流,力求操作与思维、现象与理论的有机结合,使实验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研究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透镜的教学设计【第六篇】
教材分析:
《研究透镜》是在学生了解了光的行进和反射的基础上,了解光的折射现象,认识透镜对光的折射。课文编排了三个教学活动。一是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为探究透镜奠定基础。二是研究透镜对光的偏折现象。包括四个小活动:比较凹透镜和凸透镜的镜片特点;用透镜观察物体;让阳光穿过透镜;观察透镜成像特点。三是拓展活动,自制望远镜。这个活动视条件而定,有条件的学校就引导学生进行制作,条件不具备的就让学生了解望远镜在各方面的应用。
教学目标:
1、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尝试制作望远镜;。
3、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学会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凸透镜和凹透镜应用的图片;凸透镜,凹透镜,蜡烛,或火柴。
学生——凸透镜,水杯,吸管,筷子、白纸,尺子,搜集望远镜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折射现象。
2、学生尝试解释其中的原因,了解学生关于折射知识的已有水平。
(引导学生猜测可能是光行进的路线改变了。)。
设计意图:第一个环节是复习导入。通过观察和提问,让学生回忆光的行进和光的反射,自然地提出当光遇到透明的物体时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学生的猜测,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二、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
1、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两块不同的透镜,请仔细观察它们的什么样子。(师表演)可以用手摸,但它们是光学仪器,我们不能直接用手摸它们,应隔者餐巾纸摸一摸它。注意透镜是玻璃做的,不能敲击它们,以免划伤手指。
2、学生观察、记录。
3、学生汇报:两个镜片一个中间厚、边缘薄:一个中间薄、边缘厚。(生答,师板书)。
(一般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镜片叫凹透镜。根据生活的需要,透镜会做成不同的样子,只要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都是凸透镜,只要中间薄、边缘厚的都是凹透镜。)。
4、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凸透镜和凹透镜现象呢?
(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一滴水就是一个凸透镜;有酒(或水)的瓶子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触摸透镜,了解其构造,认识其区别,准确区分不同透镜,为学生进一步研究透镜做好铺垫。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进行学习,使学生明白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三、用透镜观察物体。
学生猜测。
2、师:真的会这样吗?那就请你们用这两块透镜分别观察各种不同的物体,看看跟你们的预测是否一样?把你们观察到的发现记录在表格中。比比将是谁的发现最多,研究得最好。
提醒学生可以参考教材p24页四幅图片资料。
出示表格:
研究现象。
凸透镜。
凹透镜。
镜片形状。
是否放大。
能否聚焦。
成像特点。
3、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观察、记录看到的现象。
4、小组汇报自己的发现。
(凸透镜有放大功能,人们常常把它叫放大镜;用凹透镜观察报纸上的字所发现的现象正好与放大镜相反,大家千万不能把两种现象混淆。)。
设计意图:学生先猜测,再观察、记录,然后开始进行探究活动。科学课重在“动手做”,让学生观察、记录、讨论交流,力求操作与思维、现象与理论的有机结合,使实验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研究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
透镜的教学设计【第七篇】
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作用。
2、知道幻灯机与投影仪、照相机、显微镜等光学仪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3、了解望远镜的工作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尝试用已有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亲自制作和使用望远镜等过程,加深对它们成像原理的解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勇于研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并逐步树立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3、通过亲自制作和使用望远镜,获得成功的喜悦。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幻灯机、投影仪和照相机等的原理。
尝试用已有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的实际问题。
讨论、归纳。
一、知识回顾,引入课题。
请学生回顾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由生活中使用的光学元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等引入新课。
二、提出问题,探索新知。
2、引导学生讨论以上问题,并在黑板上画出幻灯机成像的光路示意图。
4、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以上问题,并能画出照相机成像的光路示意图。
5、显微镜和望远镜(重点介绍望远镜)。
三、归纳小结。
比较投影仪、幻灯机、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的成像原理。
四、布置作业:
课本第9页1题、2题。
透镜的教学设计【第八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2、学情分析。
学生在没有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了解了光的折射定律,具备学习透镜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对光经过透镜的作用认识是肤浅的,不完整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会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教学难点:会简略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4、1第一学时评论(0)新设计。
课前预习。
让学生预习教材,先完成导学案上的课前预习题。
引入新课。
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
三、新课教学。
(一)透镜的分类。
1、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学们认真观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学生们在仔细观察、讨论,并进行比较,概括出它们的特征。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也有往外凸的,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图中甲是凸透镜,图中乙是凹透镜。
2、我们继续认识凹透镜和凸透镜,大家仔细观察,镜片的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接下来我们来看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示意图,了解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主光轴和光心。组成透镜的两个球的球心连线叫主光轴,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3、焦点和焦距。
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字母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字母表示。
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它没有实焦点,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二)学生活动(透镜对光的作用)。
做法1:把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让光源正对照过去,移动光屏,有亮点。再换凹透镜重做,将怎么移动光屏都没亮点。
结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称为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称为发散透镜。
通过此练习,分析光路,确定光线经过透镜是被会聚还是发散,从而确定通过的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
(三)如何测量一个凸透镜的焦距?
1、拿一两个凸透镜试一试,怎样可以测得凸透镜的焦距。
方法(1):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让光通过凸透镜照到白纸上,移动凸透镜使光斑很小很亮,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
方法(2):在光具座上,让光源的光正照到凸透镜,移动光源和光屏,找到光屏上很小很亮的点,用刻度尺测出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
2、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会聚作用强。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四)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图形略)。
(五)当堂检测: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而且知道了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3、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但是,凹透镜却能使平行光发散。
教学活动。
第1节透镜。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第1节透镜。
课前预习。
让学生预习教材,先完成导学案上的课前预习题。
引入新课。
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
三、新课教学。
(一)透镜的分类。
1、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学们认真观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学生们在仔细观察、讨论,并进行比较,概括出它们的特征。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也有往外凸的,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图中甲是凸透镜,图中乙是凹透镜。
2、我们继续认识凹透镜和凸透镜,大家仔细观察,镜片的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接下来我们来看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示意图,了解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主光轴和光心。组成透镜的两个球的球心连线叫主光轴,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3、焦点和焦距。
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字母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字母表示。
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它没有实焦点,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二)学生活动(透镜对光的作用)。
做法1:把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让光源正对照过去,移动光屏,有亮点。再换凹透镜重做,将怎么移动光屏都没亮点。
结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称为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称为发散透镜。
通过此练习,分析光路,确定光线经过透镜是被会聚还是发散,从而确定通过的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
(三)如何测量一个凸透镜的焦距?
1、拿一两个凸透镜试一试,怎样可以测得凸透镜的焦距。
方法(1):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让光通过凸透镜照到白纸上,移动凸透镜使光斑很小很亮,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
方法(2):在光具座上,让光源的光正照到凸透镜,移动光源和光屏,找到光屏上很小很亮的点,用刻度尺测出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
2、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会聚作用强。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四)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图形略)。
(五)当堂检测: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而且知道了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3、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但是,凹透镜却能使平行光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