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论文(优质5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浅谈对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论文(优质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浅谈对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论文【第一篇】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想和大家探讨一下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困惑。每当我批改作业、试卷时,总会发现自己曾经讲过的知识点,学生们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出错,那鲜红的叉号就像一记重锤,敲打着我的心,我不禁问自己,讲的那么清晰透彻,学生们为什么还会出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我相似的经历,同样的困惑呢?(问大家)那学生们为什么会这样?想请各位老师谈谈你的看法。(老师讨论)。
通过刚才的讨论,很多老师都提到学生读题不清,对题意理解不够深入,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审题不清。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之前,我拜访了我们学校几位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她们的教学经验。
低年级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审题能力,必须下功夫,教师应培养学生出声读题,而且读出“数学味”。
比如:
二上p29:例3:
车上原来有67人,下来了25人,又上去了28人,现在有多少人?
第一次读一般的,第二次抑扬顿挫读,画出关键字。
二下p47:例1: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比如这样一个例题:妈妈买来25个苹果和6个梨,小明吃了5个苹果,还剩几个苹果?学生要读懂买来苹果25个,买来梨6个,是两种水果,还要知道吃的是苹果,并且吃了5个,这样就达到了第一个目的。
例题:王老师带着3名同学去看电影,每张电影票7元,一共需要多少元?学生看完题后,立即提笔写3×7=21(元),只有用心读题,用脑思考,才能发现是“王老师和3名同学”,一共是4人买票,从而才能正确解答。
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老师在读题时,不让学生闲着,读到那儿手指跟到哪儿,认识的字就跟着老师读,不认识的字要随时注音,跟读的过程,学生自然心无旁骛。读数学题,刚开始孩子们可能觉得很新奇,可是如果永远那样读题目,读要求,读口诀,孩子们为了应付老师而读,于是读便具有负面效应。那我们就应想办法让读数学题变得有趣味性。比如教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时,1米比较长,就让他们读音拖长点,1厘米比较短,就让他们拖短点,孩子们也可以加上自己的节奏,这样读数学题,也觉得是一种享受了。总之低年级读题讲究“抑扬顿挫”。
中高年级阶段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读题,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同样,“数读百遍,其义也自现”。中高年级读题,强调一个“慢”字,通常要求学生连读三遍,读通顺,不添字,不漏字,会断句,会停顿,直至了解题目中说的是什么事,和数学有关的信息有哪些。
如,三上p44:2题。
科技园内上午有游客892人,中午有265人离开,下午又来了403位游客,这时园内有多少位游客?园内全天来了多少位游客?当学生读完题目,首先要知道有两问,第一,这时园内有多少游客,是求现在剩下的游客人数,第二,园内全天来了多少游客,只需要考虑来的游客数量就可以,跟中午离开的游客数量没有关系。
除了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有时候我们也可以让读题最棒的学生当“小老师”为大家领读,开火车读,分角色比赛读等,这样可以摒弃单一的读题方式,把读题置于比赛、活动和游戏中,学生的'兴趣自然就提高了。
(1)圈关键字,深入理解。
当第一步初步理解题意后,还要学会仔细推敲字、词、句,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深入理解其表达的意义。不动笔墨不读书,读数学题需要边思考边读,而且读和思考都要留下脚印,适当的圈一圈,标一标。
对于低年级学生,对多或少比较好理解。
比如刚才的这道题:
二上p29:例3:
车上原来有67人,下来了25人,又上去了28人,现在有多少人?
二下p47:例1: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又如四年级的一道题:
(1)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货车返回时的速度是多少?
六上:操场上跳绳的有4人,跳绳的人数是踢足球人数的2/5,踢足球的有多少人?
六上:p16:7题。
六下p8:例1。
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两车用了多少钱?
p13:
某县前年秋粮产量为2。8吨,去年比前年增产三成,去年秋粮产量是多少万吨?
例题:一只挂钟的分针长20厘米,经过30分钟后,分针的尖端所走的路程是多少厘米?
(2)细心琢磨,展开题意。
在读题时,有些题也可以通过增加一些词句来完善题意,
例如:“同学们为地震灾区捐款,一班捐了432元,比二班多捐了37元,二班捐了多少元?”此题中的条件是逆向叙述,对此题有的学生一下子分辨不出是一班多还是二班多,这就要抓住“比二班多捐了37元”这个关键句,联系前后内容仔细推敲,并把这个简短的句子补完整,使之明朗化,即“比二班多捐37元”,就是“一班比二班多捐了37元”,转逆为顺,也就是“二班比一班少捐了37元”,这样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例题:一桶水,用去3/4,正好是15千克,这桶水重多少千克?
例题:一种服装原价105元,降价2/7后,现价多少钱?
例题:芳芳今年6岁,妈妈比她大25岁,再过4年,妈妈多少岁了?
例题:买三送一。
(3)精简题意,化繁为简。
有些题目,在读题时可以去掉一些非本质的词语,通过缩句理解题意的核心意思。
一下:p20:例5。
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还有几个人没来?
小明家有14只鸡和5只鸭,公鸡有6只,母鸡有几只?
妈妈买来25个苹果和6个梨,小明吃了5个苹果,还剩几个苹果?
ppt:3个例题。
如同这样的有多余信息干扰的问题,在高年级阶段会出现更。
多,在我们读题时就可以去掉这些多余的信息,精简题意,化繁为简。
尽管有了前两步做铺垫,还不能急于动手列式,尝试把语言文字转化成图形思维,把数学信息抽象成数学模型,这个阶段就需要我们画一画线段图,写一写数量关系式。
前两次王俊平老师对线段图的讲解和汪主任对数量关系式的讲解都很细致清晰,在这里不再详细介绍数量关系式和线段图。
希望我的分享能给您带来一些小小的借鉴,无论我们采用哪种数学审题方法,只要是适合孩子的,那就是最好的,更是无可挑剔的。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浅谈对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论文【第二篇】
一、阅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中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口头上的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听、说、写能力提高的关键。通过阅读,扩大了知识面,增加了词汇量,交际时就不会因为知识或词汇贫乏而言不达意,写作时才能语言地道,内容丰富。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中学阶段阅读能力的高低对学生以后的进一步深造也有很大影响。据了解,许多中国留学生初到国外,阅读这一关很不好过。他们每天除了要应付上课外,课后还往往需要阅读数十乃至数百页参考材料。而对于习惯于逐字逐句地阅读的学生来说,要完成这样的阅读量,显然是很困难的。问题的关键就是阅读速度慢。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人们要从浩如烟海的科技情报资料中获取所需的信息,就必须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在近年来的全国高考统考试题中也体现出来。1978年以来,阅读理解题在高考试题中的比重逐年增加。1978年的阅读理解部分仅有1篇短文,1986年增加到3篇,而从1989年起又增加到4篇。计分也从1978年的20%增加到1989年40%。测验的目的从考查词句的理解到篇章的理解,从了解事实细节到确定中心思想、进行正确推论、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等等。文章的题材和体裁也逐步多样化,包括各种记叙文和说明文、议论文。由此可见,高考对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但在阅读速度、而且在理解的深度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适应这样的要求,不进行教材、教法的改革,显然是不行的。只有大胆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努力改革教材,教法,才能把学生的阅读能力抓上去。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一步步提高。在这个过程中,课内精读和课外泛读都很重要。只强调精读课本,不进行课外泛读,就无法扩大知识面,无法提高阅读速度,就只能是逐词逐句爬行式的阅读;而不重视精读课本,一味强调课外泛读,势必造成基础不实,对所读材料理解不透的后果。因此,必须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一定量的课外泛读。
1、改革课文教学,打好语言基础。
课文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材料。课文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课文教学中,我们着重抓了三个方面。
(1)课前预习,培养能力。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预习,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教材内容,发现教材的疑难问题,带着问题上课。这样,使学生的针对性更强,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便于教师集中力量解决重点难点问题。预习时我们一般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a)拼读生词、词组,扫清阅读障碍。b)浏览全文,找出各自然段的主题句,或说出段落大意。c)划出语言难点,并提出独立的'见解。d)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供课堂上进行问答。实践证明,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学习变得更主动了,上课时解决问题的效率也更高了,从而节省了讲解时间,加强了综合训练。
(2)围绕中心,整体教学。
对于课文的教学,目前存在着二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课文是语音、语法、词汇的综合运用,学习课文,也就是学习语音、语法、词汇和句型。因此,一开始就可以一句句、一段段来讲和练。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课文不仅仅只是语音、语法和词汇的综合运用,而且是围绕着某一主题,某些内容或情节而进行的综合运用。因此,课文首先应做一个整体来教,应该在学生了解文章内容要旨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操练。我们认为,前一观点强调了语言结构的学习,但却忽视了语言功能的学习,而一开始便逐字逐句地讲练,势必造成见木不见林的后果;而后一观点既强调语言结构的学习,又强调语言功能的学习,使学生通过学习,不但能够听、说、读、写,而且做到理解准确,表达得体。
在课文教学中,我们持后一种观点。我们往往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通过预习来了解全文的内容大意,再通过做理解习题来检查预习效果。对于故事体裁的课文,我们先通过听、说法来介绍课文背景和内容,再通过问答来检查学生对主要内容的理解。这样做,目的是使学生养成一开始阅读就努力寻找文章要旨的习惯,训练学生根据关键词语捕捉文章大意的能力。在分析句子时,我们强调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不仅注意句子的表达层意义,更要注意到句子的深层意义,注意句子同文章内容及主题的内在联系。例如,在高中第一册第十一课里有这么一句:iknowthatgentlemenlikeyoucarryonlylargenotes.这句话的表层意义是:我知道像你这样的先生只带大钞票。但如果学生对整篇课文的内容和情节已有所了解,他们便可以看出这是一句反语,就能够体会到说话人那种讽刺、嘲弄的口吻。
(3)基础知识,精讲多练。
对于语言基础知识,教师的讲解要精,在有限的时间里,只有精讲,才能够做到以点带面,也只有精讲,才有可能多练。精讲,就是要分清主次,每次重点解决一些主要问题,而不是面面俱到,样样都抓。那种不分主次,不分先后,碰到什么就讲什么,甚至随意发挥、希望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的作法,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连基本的问题都没有能解决好。
比如生词的教学,有些人就喜欢搞词汇开花。每碰到一个生词,除了介绍各条词义外,还要引出一些没有学过的同义词、反义词,介绍各条固定搭配、习惯用法,还要给出例句、进行词义辨析,大搞词典搬家。现在高中每课的平均生词量为40个左右,约占课文总词汇量的10%。学生要记忆这些生词已感困难,如果教师再随意发挥,难度就更大了。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还会造成喧宾夺主,影响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课文教学中,对于生词,我们只要求学生会读、会写,能掌握在本课中所表示的意义和用法就行了,其他用法随着以后出现了再讲。这样,学生的负担减轻了,基本的东西也抓到了,也就达到了目的。
有了精讲,多练在时间上也就有了保证。然而多练不仅仅只体现在时间和数量上的“多”,还应体现在练法上的“活”。这样的练习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比如句型的练就有许多方法。模仿造句是练,模仿翻译也是练;背诵句型是练,句型转换也是练。采用哪一种方法,或在几种方法中先用哪一种,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这方面,我们往往是先让学生熟悉句型,再做模。
仿造句,后才做变换性练习。因为只有在学生熟悉本句型的基础上做变换练习,才能使学生感到变有依据,才会少犯错误。但这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学习某一句型,估计学生可以用另外一些他们比较熟悉的对应句子来替换,这时,我们也往往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把这些句子说出来,这样做,往往起到了以新温故的作用。总之,多练,就是既要讲“量”,又要讲“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浅谈对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论文【第三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小学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正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保护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了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因而,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诱发学生质疑问难,鼓励他们从“不敢问”到“勇于问”,并通过引导,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做到既“勇于”更“善于”质疑问难,提高探究学习的效率。
一、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出适合学生质疑的轻松和谐的环境,激发质疑兴趣,让学生敢思、敢问,乐探究。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摒弃疑虑,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之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都能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树立起乐于质疑问难的信心。教师还要放下架子,主动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平等的和谐氛围中大胆地质疑问难。
学生要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打开其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二、精心指导学生善于质疑。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仅要激发学生质疑兴趣,还要引导学生明白,1篇课文或一段、一句话要质疑什么。从小学语文来看,一般质疑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等。同时,更要指导学生,把握时机积极质疑探究。
1、在预习中质疑。
教学课文之前,安排时间让学生自学。自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一般任务外,还应“不提问题不读书”、“读书必发问”。让学生将初步自主探究课文过程中不懂的问题记下来。
2、在课题上质疑。
3、在阅读理解中质疑。
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时,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课文的好机会。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重点词语,句子或段落质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长此以往,学生读书必疑从而培养了他们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启迪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如学习《林海)一课,“亲切与舒服”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学生问:为什么这儿要写三次?它们有什么不同?《凡卡》中,学生读了凡卡写的信封“乡下,爷爷收”“康司坦丁・玛卡里奇”问:信封这样写,爷爷能收到信来接他回乡下吗?……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产生的疑问,对理解文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提出后,探究的兴趣高涨,积极思考讨论,很快就能更深入理解这些内容。
4、在教学后质疑。
学习完课文后,学生整合全篇课文内容,再联系实际又会产生新的疑问,学生此时质疑,是对课文内容的反思深化,应鼓励学生学完课文后积极质疑。如教学《凡卡》后,学生问:凡卡最终结局会是什么?学生就能联系实际,认识不同社会制度下人们不同的生活,学了《一夜的工作》后,有生问:周贵为一国,工作是那么劳苦、简朴,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大小官员工作不认真,还贪污受贿呢?此问更是拓展了学生思维。
总之,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机,是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开端,是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途径,我在教学中努力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浅谈对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论文【第四篇】
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数学能力,抓好审题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从无到有,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从而提高数学的解题能力。因此,解题的正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审题能力。
一、提高学生的认识,形成认真读题的意识。
1、让学生认识审题的重要性。可通过设计专项审题训练、对比实验,潜移默化,有机渗透,让学生自觉体验到题目中每句话都隐藏着重要的数学信息,体验到审题的重要性,并经常教育学生养成审题的好意识,认真审题。
2、专注是认真审题的关键。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教育学生专注听题,要集中注意力专心听,坚持做到眼到、耳到、心到(口到);练习课时还可设计“限时作业”专项训练,培养学生的`专注力。
3、师生共同建立审题常规,合适的惩罚与激励并行。在审题常规中要正面导向,要求学生做到读题认真仔细,切实有效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同时要善于洞察和捕捉学生审题的闪光点进行鼓励,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
二、要求学生认真读题,达到全面理解题意。
1、读题。小学生感知的笼统性往往使他们在理解题意时“一读而过”,“一见题就动手做”,纯粹是跟着感觉走,不动一点脑筋,这样解答问题偏差就大了。所以,教师平时应要求学生反复阅读题目,做到边读题边思考。读题时要求学生做到“三读”:一读知大致意思,了解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把文字的描述转换为生动的表象;二读探表里,明确运算性质、顺序等;三读验思路,验证解题步骤是否正确、方法是否最简单而又合理。
2、理解题。应用题题意的理解与小学生的语言水平、生活经验密切相关,所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和对书面语言的理解力以及想象力直接影响着应用题的解答。例如:“光明家具厂平均每月生产桌子107张,上半年共生产了多少张桌子?”有些学生在读此题时只能找到一个条件“平均每月生产桌子107张”,问题是“共生产了多少张桌子”,而找不到另一个条件,无法分析数量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让学生理解另一个条件是“上半年”,也就是“6个月”,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解答了。
3、分析思考题。正确分析参与四则运算的数字特征及运算顺序,是合理、灵活解答计算题的关键,而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寻找解题的途径与方法,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所以在计算式题和应用题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良好习惯,切忌让学生养成拿到题不分析、不思考就急于列式计算的不良习惯。要把怎样分析、思考的方法逐步地教给学生。
三、养成检验的习惯,提高解题准确性。
检验是对计算结果进行检查,验证是否达到准确的一种手段。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自觉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的习惯,以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对解答应用题的检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检查结果与实际情况是否吻合。如解答结果是“火车每小时行6千米”、“敬老院里的老人平均年龄是6岁”、“第二组有学生个”等等,显然与实际情况不符。
2、检验列式是否正确、合理。学生列出算式后,可要求学生检查列式是否符合算理。若是综合算式,应指出综合算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再连贯起来检查综合算式是否符合算理。
3、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其方法常用代入法或改编题目。例如:食堂买来100千克盐,用了8天,还剩44千克。平均每天用了多少千克盐?得数应该是“平均每天用7千克盐”。可把结果代入题中的未知数,检验结果是否符合应用题的另一条件。因为7×8+44=100(千克),和原题的总重量相等,说明计算是正确的。改编题目的检验方法就是将原题逆编成一道新的应用题,计算结果是否与原题相符合。如上题可改编为:“食堂买来一些盐,平均每天用7千克,用了8天后,还剩44千克。食堂这次买回多少千克盐?”得数是“100千克”,与原题所买的食盐是相同的,说明计算正确。
基于学习内容不同,审题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审题方法。
1、计算,要学会“一看、二想、三算、四查”的审题方法。“一看”指看清运算符号和数字,克服粗心大意,避免思维定势;“二想”指想清楚计算顺序、是否估算验算,强化规律法则,合理选择算法;“三算”培养严谨学风,养成专注仔细的计算习惯;“四查”提倡反思计算,强化认真检查的习惯。要求学生做到一次性认真仔细计算,不抄错(或看错)数字、符号,完成后有时间要做到验算检查。
2、解决问题,要学会“一读、二敲、三述、四拟”的审题方法。“一读”指认真读题,准确提取数学信息;“二敲”就是对数学术语及揭示数量关系的关键词句仔细推敲,注意关键字词,正确理解题意;“三述”就是把题目骨架关键词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题;“四拟”就是用列表、画图、综合、分析等方法模拟解决问题的情景,清楚表达题意,展示数量关系,形成解题思路。
审题能力的培养必须落实在每一堂课中,既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还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因此,广泛应用正确审题,准确高效解题,不断巩固深化,方能提升审题成效,促进学生发展。
浅谈对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论文【第五篇】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中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口头上的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听、说、写能力提高的关键。通过阅读,扩大了知识面,增加了词汇量,交际时就不会因为知识或词汇贫乏而言不达意,写作时才能语言地道,内容丰富。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中学阶段阅读能力的高低对学生以后的`进一步深造也有很大影响。据了解,许多中国留学生初到国外,阅读这一关很不好过。他们每天除了要应付上课外,课后还往往需要阅读数十乃至数百页参考材料。而对于习惯于逐字逐句地阅读的学生来说,要完成这样的阅读量,显然是很困难的。问题的关键就是阅读速度慢。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人们要从浩如烟海的科技情报资料中获取所需的信息,就必须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在近年来的全国高考统考试题中也体现出来。1978年以来,阅读理解题在高考试题中的比重逐年增加。1978年的阅读理解部分仅有1篇短文,1986年增加到3篇,而从1989年起又增加到4篇。计分也从1978年的20%增加到1989年40%。测验的目的从考查词句的理解到篇章的理解,从了解事实细节到确定中心思想、进行正确推论、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等等。文章的题材和体裁也逐步多样化,包括各种记叙文和说明文、议论文。由此可见,高考对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但在阅读速度、而且在理解的深度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适应这样的要求,不进行教材、教法的改革,显然是不行的。只有大胆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努力改革教材,教法,才能把学生的阅读能力抓上去。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一步步提高。在这个过程中,课内精读和课外泛读都很重要。只强调精读课本,不进行课外泛读,就无法扩大知识面,无法提高阅读速度,就只能是逐词逐句爬行式的阅读;而不重视精读课本,一味强调课外泛读,势必造成基础不实,对所读材料理解不透的后果。因此,必须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一定量的课外泛读。
1、改革课文教学,打好语言基础。
课文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材料。课文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课文教学中,我们着重抓了三个方面。
(1)课前预习,培养能力。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