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优推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2142757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优推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第一篇】

:只有创新,才能够进步。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够真正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提高、全面发展。本文就这个问题展开了简单的探讨。

:初中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措施

新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中指出:“要注重学生互助合作、实践探究、创新思维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善于通过形式多样、切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的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和数学品质的有效提升。”由此可见,数学教学活动的实施,其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问题的心理趋向。有位心理学家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只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形成一种自主的、独立的和主动的探求心态。”创新教育在课堂上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和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形成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驰骋想象、敢于创新。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先讲述了一个趣味性问题:在一个直角三角形里住着三个“内角兄弟”,老二对老大说:“你凭什么度数最大?我也要和你一样大。”老大说:“这是不可能的,否则我们这个家再也围不起来了。”……在这里设置悬念让学生为“三兄弟”评理说理、排忧解难,自然导入了三角形内角和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我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由于学生在小学学过这样的知识,所以很轻松地就可以答出。接着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会提出度量、拼图的方法。然后再让每个学生画出一个三角形,并将它的内角剪下,试着拼拼看,最后教师总结共有三种拼图方法。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形成了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发展了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完全能够通过教材内容的挖掘,灵活高效地驾驭教材,把新知识、新问题有效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实现与教材内容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方法,更加主动地探究问题、思考问题,但这要建立在学生的良好学习情感基础之上。

因此,教师要以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为学生提供进行学习的空间,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让学生能够一起参与教和学中,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形成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敢于发表独特的见解、修正他人的想法、提出不同的意见,实现学生创新思维积极情感的树立和培养。

数学家乔治·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为此,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及思想观念,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设拓展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广阔开放的时空中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索知识。

著名心理学家曾说过:“教育意味着培养创造者,而不是培养只会踩着别人脚印走路的人。”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长期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充分利用学生的观察力,开展有效案例和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找规律,掌握教材知识的本质内容。要善于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提供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的活动空间,引导学生在议一议、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读一读等活动中开展评价反思活动,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使学生在反思和评价中深刻认识创新思维解题活动存在的优缺点,实现学生良好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养成。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这说明,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最重要的是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求每位教师能够把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从点滴做起,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日益提高。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第二篇】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是挖掘学生潜能、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满足素质教育要求的需要。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

教师的素质水平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高中数学课程同样如此。但是,高中数学教师如果没有较高水平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引导,会给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会带来很多制约因素。提高高中数学教师队伍素质,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首先,更新教学观念。高中数学教师要深入学习素质教育的有关知识,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且在实际教学中真正以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其次,加强数学教师之间的交流。一般的普通高中都有数学教研组,这是加强数学教师之间交流的良好平台。数学教师之间要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彼此的交流,就一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教研组也可以定期举行经验交流会,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再次,加强数学教师自身的学习。知识是永无止境的,高中数学教师更要认识到学生经常会就一些问题提出多角度的解决方法,其中有些方法是教师也没有想到的。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有发散性思维的充分运用,只有运用多角度的观察和实践,才能提出多样化的解题思路,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数学教学的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学生在解决一道数学问题后,可以把所运用的解题思路和应用原理科学地运用到其他问题当中去,提高自我分析问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问题具有综合性、多样性等特点,使得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也是灵活的、多样的。提倡多样化的解题思路要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并对每一个学生提出的见解与学生们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符合规律的,并对合理之处提出表扬,提供学生的积极性,对不符合规律的要及时提出意见与建议,帮助学生寻求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其次,数学教师要层层设疑。在数学教学中,要多运用一些疑问,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出不同的见解;在运用一种方法解决问题后,要征求广大学生的意见,看是否有其他不同的解决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多样化的解题思路。

只有勇于创新,才能不断发挥学生的潜能,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高中数学课是一门综合化、多样化的课程,能够为学生发展创新能力提供巨大空间。首先,高中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其次,要鼓励学生运用独特的解题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对于符合规律性的、更加简单便捷的解题方法要在课堂上深入分析和讲解,要提倡其他学生向其学习,并给予一定的精神表扬,这样,学生就能获得更大的创新动力,就会实现不断的创新,就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其次,要正确引导学生的创新。高中学生由于其所处的学习阶段的限制,其创新也必然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部分学生在创新上会存在着盲目、自大等问题,这就需要数学教育给以正确的引导,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挥到解决数学问题上来,而不是为了取得别人关注的目光而盲目创新。

数学课是一门比较单调的学科,尤其是纯理论部分很难能吸引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样离不开兴趣。对数学问题感兴趣的学生更愿意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更愿意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其数学学习成绩。而对数学问题不感兴趣的学生经常会感到头疼,产生厌烦的情绪,不利于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学习成绩。如何增强学生学习数学课的兴趣,最好的一个办法就是注重课堂学习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从中发现数学问题,针对这些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能够增强其学习兴趣。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课堂学习与实践的结合。首先,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选择一些与数学问题相关联的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加这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仔细观察,并从中寻找出相应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采取独立或者合作等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学生耳熟能详的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学生在认识这些案例的基础上,就容易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更容易在深刻体会现实的基础上发挥主动性与积极性,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

需要补充的是,高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仅仅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基准,如果只是以学习成绩为最终的标杆的话,很容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等现象的发生,违背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宗旨。评价学生创新能力,高中数学教学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指标,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在这个导向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第三篇】

学习的目的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解和运用知识即智慧技能的获得。在化学教学中,最高级智慧技能的获得是高级规则的学习,高级规则的学习方式之一是发现学习,这是一个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策略,适当增加实验,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引发兴趣,最终转化为积极的学习态度。改验证性实验为发现性实验,或利用实验进行认知空间的填补,验证假设,使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

通过学习化学可使学生知道化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同脉相承,所以加强化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是学科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观察是创新的眼睛,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基础。在实验教学中,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爱观察的习惯。课内实验中,要使学生观察的注意力始终处于有意的状态中。在学生眼里化学教师好像一个魔术师,化学实验好像是在变魔术,实验中那五颜六色的颜色变化,爆鸣声响,奇异的气味,以及耐人寻味的变化规律,无不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观察、探究思考的好奇心。在课外,要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在观察思考中发现获取新的化学知识。其次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1)观察要全面,只有全面观察,才能获取完整的感性知识;(2)观察要细致,要抓住主要现象,又不放过次要现象,例如:生锈的铁钉放入稀盐酸中,既要观察到主要现象铁锈消失、溶液变黄。

又能观察到次要现象有气泡产生;(3)观察要设疑、对比、归纳,只能这样才能提高观察效果,加强记忆与理解,例如:在学习mg、zn、fe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可先提问实验室制氢气时,我们常用哪种金属跟稀硫酸反应?学生会异口同声回答道锌,这时可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不用镁、铁呢?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观察镁、锌、铁分别跟稀硫酸的反应,通过反应的剧烈程度对比,学生很自然归纳出镁、锌和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并了解实验室选锌作理想反应物的原因。

在实验教学中,首先,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要根据化学的学科特点,尽量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在这些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起引导、点拨、评价的作用。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倡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验:

1.适当安排随堂实验(边讲边实验)。即教师一边讲,学生一边操作的实验。在化学教材中,以下内容可作为“边讲边实验”的素材,(1)有关物质性质的叙述性教材,尽可能“边讲边实验”,例如有关酸、碱、盐性质的一些实验;(2)把一些实验习题改为操作实验,如: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药品错放在右盘内,砝码放在左盘,移动游码平衡后,问称得药品的实际质量是多少?通过操作,这些问题就能准确地得以解决。

2.精心组织学生实验。实验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内容,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仔细观察,联想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作好记录,实验后要指导学生如实地写好实验报告。

3.鼓励学生课外实验。一是根据教材有关内容做探究性实验。如:铁钉分别在干燥的空气中、潮湿的空气中以及不含氧气的水中的存放情况,加深对铁及铁制品锈蚀原理的理解,进而掌握一般的防锈方法。二是充分发挥家庭实验和活动课实验的作用,借给学生一些简单的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如:检查食盐中是否含碘、草木灰中无机盐含量的测定;活动课题不受教材的限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活动。

切实改进化学实验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加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求真、勇于创新的精神,这将使每个学生终身受益。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第四篇】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那么总结有什么格式呢?以下是网友帮大家分享的“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优推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细化分工,价值引导,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学法指导及学生能力培养工作总结

我所教的班级学生课堂上善交流,乐表达,具有合作学习的.参与热情,但由于教师缺乏合理组织与价值引导,造成了活动中个别学生思维懒惰,合作学习表面热闹,实则无序,效率不高等现象。针对这一班级现状,上学期我制订了题为“细化分工,价值引导,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的学法指导工作计划,目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指导,使学生能够进行目标明确的,有序、有效的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自主发现新知的乐趣,使合作学习对整个课堂教学起到真正的提质增效的作用。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与探索,有了一定的喜人效果,现简要总结如下:

一、学习小组组建合理,保证了全体学生的有效参与。

首先,在上学期开学初,我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学习能力组建了14个学习小组,综合考虑了他们的口语表达,书写绘画、表演等多方面能力,做到了均匀配置,尤其了重视学困生与尖子生的合理搭配。其次,细化分工,为每个学生安排了自己在小组当中的编号,课堂上依据合作学习目标及内容安排每号学生的具体任务,使每个组员都明确自己在合作学习中所应发挥的作用,并定期进行角色的轮换。

二、做好活动前的价值引导,确保了合作学习的目标明确。

三、保证了活动中的有效巡视,并能抓住有利时机辅导学困生

在学生进行合作时我能够做到有目的地巡视,以捕捉学生的数学心声,点拨学生的探究思路。尤其还充分利用了这一有利时机,给学困生以更多关注,尽量缩短学困生与班级整体的差距。

以上是我对上学期所进行的学法指导与学生能力培养工作的简要总结,应该说一学期的努力还是初见成效的,但也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在本学期的工作中我还将进行进一步深入细致的探索与尝试,相信随着学生逐渐进入高年级,在我的潜心钻研与引领下,他们的学习能力一定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第五篇】

英语写作是探索用书面语言完成思想表达的一门艺术,它是英语语言学习的高级阶段,语言的输出阶段。英语写作能力是指用书面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英语写作是人们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写作者从长期记忆的仓库中撷取思想和语言材料并按一定的目的和规则把材料组织成英语文章。其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因此英语写作又是一个用英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即英语写作能力。英语写作能力主要包括两种能力:一是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即英语表达能力;二是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即认识能力。英语写作能力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英语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英语写作能力是写作主体(作者)的能力和知识的综合体。

在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对“听”、“说”、“读”比较重视,而忽略了“写”。然而“写”作为学习语言的四项基本技能之一却是其中最难的。长期以来,教师已习惯了应试教育传统填鸭式般对学生语言知识的教育和阅读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写作技能策略的养成,导致了教师教作文难,批作文难,学生写作文难和改作文难的局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写作教学作为初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和学生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通过有效途径来改变目前的现象,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我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拟从下面谈谈个人的一些拙见。

一.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标准。

新课标指出,初中阶段必须达到的写作目标是:1.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2.能使用简单的图表和海报等形式传达信息;3.能参照范例写出或回复简单的问候卡和邀请卡;能用短语或句子描述系列图片,编写简单的故事。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都相继加大了阅读与写作部分的分值,尤其是写作,不仅体裁日渐丰富多彩,而且题材也日新月异。由此可见,教师只有了解课程标准的写作要求,并运用到平时写作训练教学中,才能有效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1.母语干扰问题。我国学生在学外语之前,已经熟悉了汉语的表达习惯、汉语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这使他们在学习外语词汇和语义结构时受汉语词汇和语义知识的影响很大,在英语写作中表达方式或思维习惯,而按照中国人的表达方式或思维方式强行组成词句,在写作中出现大量的“中文式英语”。

2.词汇量匮乏.词汇量是英语写作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要写好1篇作文表达自己的思想,必须以足够的词汇量为基础,但实际上大多数学生掌握的词汇量远远低于英语教学大纲要求的初中生应掌握的词汇量.如写作的题目是英语的,多数的学生连题目都看不懂,即便是中文的题目,看完中文提示语后,对写作所提供的英语提示词又不知什么意思。要写1篇作文必须以足够的词汇量为基础,但实际上多数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都达不到规定的要求,因而在写作时也不能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往往出现拼写错误,词语误用,句子表达不准确,某一词语反复使用,语言表达缺乏变式,文章出现大量的“造词”等现象,让人看了啼笑皆非,显然词汇量不足已成为学生历次英语考试成绩提高的拦路虎。

3.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句子是文章段落的基础,学生对语法规则和句子结构掌握不熟练,是英语写作存在的另一个重要弊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语法不规范,句子结构混乱,乱堆砌句子。该是简单句的把句子连接在-起,该是复合句结构的句子不会运用引导词或连接词把句子很好地连接,造成句子的含义不清、时态不清,写出的句子错漏百出。

4.观察力不强。学生对英语写作所提供的信息不能充分地理解,不能充分地利用有效的信息为英语写作服务。

5.主动性不强,学生只有在被强迫的情况下才不情愿地去进行英语写作。只有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才能让学生重视英语的写作,学生才会学习英语写作的有关知识和技能,从而用所掌握的英语写作的知识和技能去写好文章。但现在大部分学生的思想较为懒惰,只愿意做些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的客观题,随便选中一个答案即可,而对于内容复杂,难度较大的写作不愿意也不想多思考怎么写。

三.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注意句型结构的掌握,培养学生的造句能力。

句子是1篇文章的脊梁,是表达其中心思想的基本语言单位。英语句子有自己的基本句型。作为写作训练的出发点,掌握好基本句型才能写好文章。初中英语要求学生了解并能使用五种简单句的基本类型。而几乎所有的复合句都是在这几种基本句型的基础上衍生和变化。因此一定要让学生能掌握这五种基本句型,并能熟练运用。

s+v。

myheadaches.

s+v+o。

tomlikesdogs.

s+v+o+o。

billgavemeapen.

s+v+p。

marylookshappy.

s+v+o+c。

mikecanmakemesad.

帮助学生能使不同的句子表达同一个意思,即同义句转化成高级进程。通过这种办法,可以让学生在碰到不会表达的句子时,转过弯用另外的方法翻译出来。

为了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句子的结构,从记忆到熟练运用,我都坚持上完新课后让学生多做英汉互译的练习。同时通过句型的默写,让他们培养英语语感。另外,让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训练来帮助了解英美文化的背景。在课外阅读中,鼓励学生在碰到优美词汇和句型时能摘记在自己的小本子上,有空拿出来看看背背来增加自己的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

(二).指导学生养成良好语言习得习惯。

书面表达注重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从初一抓起才会有效。除平时大量词、句段训练外,还应采取以下方法培养学生语感和笔头写作能力。

1.背诵阅读课文中的主旨段落和较多短语句型的段落。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记忆重要短语句型,积累话题写作内容和培养语感。

2.积累短语词汇。词汇是说话写作的必需材料,新教材每个模块的重要短语和句型可以打印成册,要求学生抄写和背诵,通过长期积累来提高词汇量。

3.收集英语写作各种题型的格式和篇章结构,收集常用的开头和结尾的优美句型,背诵佳句佳作。

4.专项写作训练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系列写作练习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写作技能,并在课外加以动用实践。

5.坚持一句多译练习。在词汇教学中,坚持用英语解释新单词,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积累,开发学生发散思维,坚持表达方式多样的练习。

(三).学生写作过程中教师应扮演的角色。

学生的写作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模仿,复述,也可以创造性的写点自己风格和想法的段落。无锡地区的中考作文已经由以前的任务型作文转变为发散性思维作文,这就更需要学生的文字功底和应用能力。教师也应相应地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向:

1.指导审题。

教师在布置写作任务时,语言应简洁明了,阐明写作的要求和目标。指导学生在审题时一定要围绕写作的主题和给出的要点,每一个段落要有中心句。学生应认真的审清题目和提示,领会出题者的意图,明白那些该写,那些可以略写,并根据题目列好提纲,写好关键词。

2.初稿的修改。

经过审题,根据自己的提纲学生开始用英文写作。这期间要提醒学生注意英文的标点符号和书写习惯,并指导学生注意自己文章第一段的开头句和最后一段的点题句;按照空间或逻辑四维的顺讯把自己文章有序地分为各个独立的自然段,注意段落之间的衔接是否自然和恰当。写完后进行初稿的修改。众所周知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许多学生不肯在修改上下功夫,他们认为修改是老师的事。但如果不善于修改自己的文章和别人的文章,写作能力都有所局限难以提高。初稿的修改我觉得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比较好。这种方式以三人小组为单位,互相帮对方批改,每人需要看别人两篇作文,也可被修改两次。它要求组员通过交流共同来完成学习任务,学生通过批评性的阅读别人的作文,可以学到更多的写作知识和技巧。在批改的过程中,他们需要加倍留心同伴语法上的错误,因此学得更深更广和更活。改完后,学生根据同伴给自己划出的错误进行修改并加以反思。

3.教师的二次修改和评价。

教师的批改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批改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就在于肯定学生的成绩。通过第一次的学生修改,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大多都条理清晰,无语法错误。教师在批改过程中就应该尽可能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多写激励性和表扬性的批注。

对于个别还有语法错误的学生要考虑是否母语基础也差,不能一概而论,也可以进行面批多给予其关注。对于第一次修改中集体出现的错误,教师应当集体讲评,帮助学生反复练习加以巩固。书写工整流畅,作文优美的范文可以张贴在班级的英语角或学生园地。这样可以最大化的激励学生的写作热情,肯定他们的进步,并刺激其他学生的进取心。

总之,英语写作是学生英语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种长期积累的成果。我们只有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始终把写作训练视为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方法和语言习惯,加强写作技巧指导,有计划、有策略、有系统地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写作训练,肯定能使学生厚积薄发,写出行文通顺、流畅有文采的佳篇妙作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2002。

4、期刊论文,初中英语写作有效教学策略初探-海外英语(中旬刊.5)。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第六篇】

作为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都是一些基础性、常识性的问题。然而我们的任务是要在简单平凡的日常教学中,挖掘教学中的创新因素,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素质。对于儿童来说,只要獨立思考能想出一些新的东西,都可以认为是创新的。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人际环境

研究表明:一个充满乐趣的环境可以导致很高的创造力。教育者的任务应该是营造心理自由、充满乐趣的创造性环境,使学生进入一种放松、开放的状态,能集中精力学习、创新。面对学生的尝试行为,教师不能简单的批评与训斥,而应详细了解他们尝试行为的实质:想了解什么、体验什么、探究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尝试条件,鼓励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有益的探究行为,以满足他们强烈的尝试愿望,并针对尝试过程与结果,对他们进行指导,以提高其探究行为的教育价值。

(二)创设宽松的时空环境

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重视他们的课外活动,为他们提供各种探究活动的材料、工具、场地等。因而我们教师应该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理解学生的这种想法,支持学生的'这种活动,积极组织开展校内外活动。给他们提供多感官活动的时机,当千姿百态的事物展现在面前时,尽可能让他们亲自看看、听听、闻闻、尝尝、摸摸,在探索生活世界奥秘的过程中认识世界、进行创造。

(一)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要开发兴趣、注重个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科技创新教育过程中,辅导教师要通过选题、活动形式、评价机制等方面努力调动学生的兴趣。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趣”被激发的程度。例如,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不断实践,体验“趣”的三个层次:感受新奇,体味发明创造的乐趣;破除神秘,建树发明创造的兴趣;实践行动,享受发明创造的行趣。只有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才能最大程度地开发出来。“趣”的激发,需要教师正确、巧妙、有效地引导。在此基础上,加强辅导,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和发明创造的欲望。

(二)科技创新活动选题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实践活动的选题,最好是从学生身边最司空见惯的事物或现象着手,这样的选题符合少年儿童认知需要,容易激发少年儿童的兴趣,开展活动也占尽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也能减少活动开支、易于活动的开展。

(三)活动形式要种类多、方式新

交流活动、科技发明作品征集比赛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科技发明与制作活动,展示学生科技发明成果活动、为学生的小发明申请专利等活动。每学期排出了活动安排表,由相关教师进行辅导,学生定期进行各种创新实践活动。

(四)活动过程要遵从童心、及时调控

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参与,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过程,所以教师设计活动方案要遵从童心、寓教于乐。由于创新实践活动需要打破常规,不断创新,开拓进取、往往会遇到各种意外情况,所以还得应对各种变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加以调控,发现新情况,分析新需要,研究新方案,解决新问题。在调控过程中,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对预设方案进行修正、完善和补充,使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目标。

(一)加强制度环境建设,确保科技教育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

为保证学校科技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学校要制订较为完善的规划。除了具体安排每学年的科技活动内容外,还要大力投入科技教育资金,逐步完善科技教育奖励制度,改革科技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等措施,激发师生参与科技发明活动的热情。

(二)加强硬件环境建设,激励学生广泛参与科技发明活动

硬件环境建设是进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基础和保证。我们学校一直注重硬件环境建设,想方设法从环境方面激励学生参与活动,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除此之外还充分利用校园环境的导向,在校园文化墙、教学楼等处,张贴本校学生的科幻画、科技创新作文、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的画像及其激励学生成才的名言,营造出科技发明教育的良好氛围。

针对农村小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作为教师可以与学生父母多进行沟通,努力让学生的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适当的帮助家长找到一些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做到家访要正确及时,并要求孩子在场。比如说,一些家长害怕影响孩子学习成绩,一般在农忙时节都不愿让孩子参加到劳动中来,其实现在提倡的是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作为家长就可以让孩子适当的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这样一方面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的乐趣,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让孩子体会到一颗一粒都来之不易,无形之中也培养了孩子节俭的美德。在教学当中,教师也应当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有一个心理自由的空间,促进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得到自由的发展。

学校和科技创新组织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平台,以便每个学生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的思维和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交流与锻炼,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再去不断地再去求知和探索。

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关键是要有专长的创新性辅导教师。创新型优秀辅导教师是学生兴趣的激发者,是活动的调控者,是探究的先行者。有专长的创新型优秀辅导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往往是靠创新型优秀教师的努力而形成的,学校要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首先要在选拔培养有专长的创新型优秀辅导教师下功夫。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强盛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才成长的基因,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小抓起。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让我们的祖国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科技创新、发展领域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第七篇】

(一)培养兴趣是起点。

按理说,写作实在是一种呕心沥血的脑力劳动,为什么我还能够坚持从事这项劳动呢?我感受最深的理由就是:因为爱好,因为兴趣,因为能够在不断的写作中获得乐趣和满足。

如前所述,我对写作产生强烈的兴趣,一是源于我读中学时大量阅读了鲁迅、茅盾、冰心、沈从文等一系列作家的作品;二是老师常把我的作文当作范文在班上宣读,从而调动和培养起我的写作兴趣。

参加工作之后,我主要干的是文字工作。

为此经常需要加班加点。

领导不满意还挨批评。

每当这个时候,我转念想想,一个单位的活动主要通过文字材料来加以体现,加以宣传。

如果自己撰写的材料能够推动工作,得到上级肯定或媒体转载,就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成就感。

因此,我在从事文字工作中,即使遇到困难、挫折,受到不少批评,也始终对这项工作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满腔热情。

(二)博览群书长见识。

写作和阅读不可分割。

1、广泛阅读是继承前人精神遗产,增长学识,帮助我们认识社会生活、提高写作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2、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4、“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些经验之谈,我的体会特别深刻。

小时候,我随父亲居住在一座政府机关大院里。

院子里有一个阅览室。

机关许多干部都喜欢在休息时间到那里阅读报刊。

作为一名中学走读生,我天天在这里出入,也就加入了这个读报队伍。

我常常在那里,一呆就是大半天。

我最喜欢就是读报纸的副刊,《湖南日报》,等等。

报纸副刊登载的许多最新作品,都深深地吸引着我。

就这样,我不仅养成了看书读报、博览群书的习惯,还吸收了大量的营养,学会了思考社会问题,学会了怎样写新闻报道和散文。

在阅读中,我很讲究泛读与精读相结合。

泛读是指广泛涉猎,不但要读本专业的书,还要广为浏览各种各样的书籍,特别是要多读有关新兴科学的书刊资料,以扩大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精读是指精心的研读,它是一种主动的、自觉的、创造性的阅读。

培根在《论学问》中作过形象的比喻:“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6对一些经典作品,我在泛读的基础上,进行重点研究,学习它的开头和结尾,学习它的承上启下,学习它的深刻内涵,学习它是如何结合社会实践的。

通过这样的学习,提高了我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也提高了我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前我写作时,往往不知道如何开头,开了头之后又不知道如何转折过度,文章写完之后又不知道如何结尾。

通过这样大量细心的阅读和研究,提高了我的思辨能力。

后来时间久了,老师随便出一个题,我就能信手写出文章来,不受文字、体裁等框架的制约。

后来自己总结时,把这种信手拈来的文章,叫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这是我长期阅读得出的一点体会。

泛读求量,精读求质;泛读开阔思路,精读得出妙悟。

只有正确处理好泛读与精读的关系,才有益于加强自身的素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勤写多练入佳境。

写作能力的提高,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写作实践来实现。

契诃夫认为:“对作家来说,写得少是这样有害,就跟医生缺乏诊病的机会一样。”7刘勰认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这些妙论,都给我很大启发。

清人唐彪说:“谚云‘读10篇不如做1篇’。

盖常做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

大意是说,读10篇文章也不如做1篇文章收获大。

常写,作文的方法、道理就熟练,即使题目很难,写起来也觉得容易;不常写,作文的方法、道理就生疏,即使题目很容易,写起来也会觉得很难。

初学写作时,我摸索着,先写一段表达思想感情的话,即人们所说的标题或“中心”,练习时,搜集有关的资料,述写的文字都围绕着这个中心,为突出和实现这个中心服务。

接下来,反复研究,看看表现中心的材料和语言安排得是否合理。

然后,再看这几部分哪些地方需要详写,哪些地方需要略写,学习写人、记事、描写景物方面的知识。

最后,再考虑遣词造句和咬文嚼字,反复进行相应的练习。

这样带着明确的思想感情目的来练习,比单纯孤立地学习叙述、描写、结构等,收效要大得多,有利于我们较快地掌握作文的“思路”和“机关”。

要真正做到勤学苦练,我的体会是:要克服急于求成的思想,要有坚持坚持再坚持的决心,要有善于思考和领悟的性情。

具体来说:

一是循序渐进地练。

写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从不会写到会写,到写得很成功,有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通常是较长的。

因此,学习写作只能循序渐进。

期望速成、立竿见影,是一种幼稚的空想。

华罗庚曾经打过这样一个比方:学习好比爬格子,要一步一步地来,你要想快些,一脚跨四五步,非摔下来不可。

这段话极形象地说明循序渐进的重要性。

我初学写作,就是“邯郸学步”。

从模仿开始,不厌其烦地模仿别人的笔法、技巧,模仿别人的框架,模仿别人揭示主题的方法,等等。

模仿不等于机械的抄袭。

我是模仿别人作品的框架、格局,文章的内容、语言是自己的。

这样模仿,有助于我掌握文章的写作规律。

在反复模仿反复训练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之后,我就摆脱模仿而融会贯通、自成一体了。

比如,我在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时,很受他的文法影响,他那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的风格,深深地感染了我。

记得我读鲁迅的《一件小事》,给我以深刻的认识,这篇文章虽然有些造作的痕迹,但情感是朴素而真实的,从人性的角度给予了下层劳动人民以同情和尊敬。

行文劲健、情调苍老的鲁迅的文章给人的是深刻的思想与深沉的意境,他的对世界和人类情感的认识会促使任何一个有正常感情的人积极地去面对世界。

后来,老师就此出了一个作文,标题也叫《一件小事》。

我就模仿鲁迅先生的写法,写了自己在上学路上目睹的一件小事,一位老人被自行车挂伤,肇事者跑了,另一名路人经过时,好心扶起老人,结果被老人的家属冤枉,被当作肇事者追究的故事。

作文写成后,被老师在班上当众阅读,受到了老师的表扬。

此后,我每次拟写文章,都要查找相关的资料作参考,能利用的就利用,能借鉴的就借鉴。

这样,久而久之,我有了自己的写作诀窍,写起文章来也不觉得困难了。

二是练笔持之以恒。

提高写作能力,决非一朝一夕之事,还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

要勤动笔,长练笔,不停笔。

白居易谈自己的写作说:“二十以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11叶圣陶也说:“什么事情都一样,要求熟练,惟有常常去做,规规矩矩去做,要把写作的手腕训练到熟练,必须常常去写,规规矩矩去写。”12只有勤写多练,方可熟能生巧。

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海明威,都是一代文学巨匠,他们在写出了为世人瞩目的文学巨著之后,仍然勤奋练笔,不断耕耘,向着更高的创作目标奋进。

这些事迹都给我启示,催我勤奋。

我从中学时期开始,就坚持不懈进行练笔,至今已近二十年。

虽然我有点惰性,不象别人那样,天天坚持写日记,但我每次遇到重要的事情,都能及时地将它记录在案,久而久之,我积累起来的生活笔记已经有二十来本。

如今,每当我闲来无事时,常常将它们翻出来看看,既有回忆,也有思考和总结,确实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是勤于思考。

写作不仅仅是实际操作,也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

所以,勤写,不仅要勤动手,勤练笔,而且开动脑筋,多思多想多悟。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3苏轼说:“熟读深思子自知。”14契诃夫这样讲过:“艺术家得永远工作,永远思考。”15只有边写作,边思考,边琢磨,才能逐渐领悟到写作规律的真谛,将写作的方法、技巧化为己有,达到心领神会、融会贯通的地步,进入写作领域中自然、娴熟和无技巧的最高境界。

读小学时,我只会看书,喜欢书里的图画,喜欢书中的故事,但不懂得思考。

到了中学,老师在语文课上,给我们讲文章的中心思想,讲段落大意,讲主题,结合课本进行分析,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那时候开始,我渐渐地学会了思考。

比如,看1篇文章,我会看文章的要点,会看文章的主题,也会研究和分析文章的不足。

这大大地促进和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

1篇文章到手,我通常会在第一时间浏览了它的大小标题和主要内容,再看它的结构布局,再看它的材料,看它的语言风格,然后就有了自己的心得。

这样的心得,是由深入的思考得来的;这样深入地思考,较好地提升了我的写作水平,并在我以后的工作实践中,为我理清工作思路,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多修多改除弊病。

勤练笔固然重要,但每次练习之后,还应该进行认真的检阅和修改。

毛泽东曾经指出:“……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在这里粗心大意,就是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码知识。”16可见,修改是写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证文章质量、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我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很多同志,匆匆地写完1篇文章之后,就算完成任务了,甚至连自己都没有复读一遍就交功课了。

有的同事将文章写好之后,交给我看,发现漏洞百出,错误连篇;甚至连错别字都有,这是不应该的。

还有些人信奉所谓“一挥而就,文不加点”17,写完后自己不看,不改,也不请教别人。

有的人怕麻烦,写完了事,至于写得如何,他就不管了。

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凡此种种,都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拦路虎、绊脚石。

我的体会,一是一边写文章,一边就修改文字中的错误,写完一句,复读一句,写完一段,复查一段,这样在第一时间就对文章进行了初步的修改;二是写完文章之后,自己通读几篇,看看文章是否通顺,是否有错别字,是否有遗漏,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自己修改完后,再让同事或家人看看,挑挑毛病。

如此,经过几次修改,文章中的毛病就越来越少,文章中的主题就越来越经得起推敲,我的写作能力也由此得以提高。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自己写的文章,往往看不出毛病,只有让别人看看,才能知道哪些地方写得好或不好,才能有目的地进行修改。

另一方面,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容易出毛病之后,也能引起自己的注意,有利于自己的不断改进和提高,使自己进步得更快。

这种提高,往往比正面学习写作知识提高得要快。

这是因为,我们在修改作文的时候,总要找出文章的不足,来加以弥补和改正。

一般来说,人们对自己存在的不足都是十分重视的。

我们在这种“十分重视”的情况下来修改文章,就能比较容易地、同时也能比较牢固地掌握避免不足的方法,从而从反面增长写作知识。

多年的写作实践,也提高了我修改文章的能力。

修改文章时,我特别注重三个方面:一是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斟酌。

主题表现得如何,是决定文章成败的头等大事。

修改文章时,我首先看看文章的主题与材料是否相符,如果主题与材料相符,文章在大的方面就不存在什么问题了。

二是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研究。

文章的每个重点部分,都有它相对独立的中心,也有一个中心与材料是否吻合、材料安排得是否合理的问题。

此外,还看各部分是不是写得具体生动,哪些地方应该突出一点,哪些地方应该删去,直到各方面都不存在问题为止。

三是对文章的段落、句子、标点符号等进行修改。

段落、句子和标点符号,是文章内容的基本单位,它们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文章的质量,所以我也很重视。

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看段意是否表达得具体清晰,是否有条理;还看各个句子衔接得如何,以及有没有语句和标点符号等方面的错误,等等。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修改后,文章中许多毛病都得到了改进,明显的错误一般都不存在了。

(五)人情练达出华章。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18。

写作的源泉来自社会生活,任何文章都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在写作者头脑中主观、能动的反映。

没有社会生活作基础,写作就失去了源头。

毛泽东曾经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产物。”19巴金说:“我最主要的一位老师是生活,中国的社会生活,我在生活中的感受使我成为作家。”20学习写作,我最大的感受是,一定要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学会观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获得写作的源泉。

还记得高中时期,我学习了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之后,有感于中学生活的压力,应试教育制度的不足,即写作了《新狂人日记》,将高中生的繁重负担和心理压力表达得淋漓尽致。

该文虽是模仿鲁迅先生作品的形式和风格,但却将我们那一代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充分地揭露了出来。

如前所述,该文后来被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办的《春笋报》发表,在校园里引起了轰动。

这正是我对当时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诠释。

后来我当了兵,热爱武警部队的军旅生活,从士兵到军官,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来,对生活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我热爱军旅生活,我的人生价值也在这样的生活中得到了体现。

期间,我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作了许许多多新闻稿和散文稿,都是反应部队官兵现实生活的。

在军内和省市各级报刊,均有习作发表。

其中有几篇还获了奖。

人品即文品,为人与为文是相通的。

只有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才能提高自己的审美品味,才能将自己的思想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多写出文章写出好文章,才能真实地在文章中表达出积极向上的社会生活,才能将自己的人品与文品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文如其人、文如泉涌。

我正是朝着这样的方法来实践的。

虽然我还有许多不足,仍需不断地努力。

我坚信自己会继续加油的。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第八篇】

多媒体技术之所以能在近些年被逐渐的应用于学生教育,原因主要是它与先进技术结合,能够将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源进行最直观的展现,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活动适当简化,而相应的教学效果却能得到明显的增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技术设备所传达的知识文化能够充分的让学生参与其中,积极的动手动脑,从而将单一的教师说教拓展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教学活动自然事半功倍。学生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的实验活动应该成为学校和教师关注的重点,类似的活动不仅能够让教师采用新模式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还能够让与之有关的教研调查得以实现。在多媒体技术基础之上的实验活动可以以多种形式展开,比如教研小组定期进行有主题的教学实验活动,学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新模式下的学习体验,所展示的学习成果还能够被用于下一次教学改革的参考环节。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将学生的接受度与认可度作为主要的改进指标,及时询问并解决学生在体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困难,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学生角度出发的多媒体教学创新,让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创新能力得到最为直接的提升。

强化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虽然在几年前就已被应用于教学活动中,但该项资源在教师的操作下却呈现着不同的效用与效果。它不应该成为教师投机取巧、放任学生的工具,也不应该成为现代化教育虚假的外衣。严格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与技术应该是集成度较高、要求智能化操控的教学工具,只有师生与计算机之间的完美配合,才能够得出高效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创新实践。所以,在利用多媒体技术鼓励学生创新之前,教师有必要接受来自学校或者相关教育机构的系统培训,熟练地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之后再对学生的学习与创新进行有目的的指导与帮助。教师可以利用专业的教学软件为学生解释抽象难懂的定理和规律,也可以通过屏幕给学生提供思维发散的平台,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规律应用、知识拓展等等。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能够比较自由的向教师和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诉说自己的困扰,从而做到课堂上思维与智慧的碰撞,多媒体技术的重要价值也能够因此而得到良好的体现。另外,教师和学生对多媒体技术的大量应用,还能够催生该领域新一代的技术创新与研发,从而再次作用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如此积极的正向循环链条能够保证多个领域实力和水平的螺旋上升。

解放学生思想,鼓励大胆创新

如今,多媒体技术作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强大支撑,教师又能够在适当的时机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实现创新,离不开学生本身的学习素养与热情。现阶段的学生大多思维活跃、头脑灵活,正处于自我提高与完善的关键环节,学生需要结合教师的帮助,不断地解放思想,卸下心理负担,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与此同时,学生也应该主动接触和尝试多媒体技术,将自己的想法与便捷灵活的新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勇敢的发问和质疑,以寻求更大范围内的资源。出于这一目的,学校也应该通过相关的政策措施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支持,为有能力的学生争取培养机会、提供研发基金,通过多种渠道进行鼓励与帮助。学生作为日常学习以及多种教学改良活动的主体,更应该得到教师和学校的尊重,所以广大的学生需要勇敢的挣脱学校、教师以及家长所划定的条条框框,积极地寻求自我展示和自主创新的平台,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与教训,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规划。

处在这样一个科学技术与信息资源飞速发展的时代,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形式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教师、学校的教学改革与技术尝试,多媒体技术除了能够实实在在的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捷径,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学生的思维创新提供更多的可能与机会。只要做到学生创新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人才的教育与培养领域就会出现更多的惊喜。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第九篇】

修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生作,教师改”,教师为改好1篇作文可谓是花尽心思,而学生却收益甚少。如何让学生有所收获呢?我尝试让学生自改作文。让学生通过自我实践、自我反馈,发现并解决其中的问题,这样既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同时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而且,这种能力的培养是终身受益的。

怎样提高小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之所以会形成“学生作,教师改”的局面,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能力认识不够。教师总用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写作能力要求学生,作文修改权完全由教师垄断了。其恶果是助长了某些同学作文草草成篇的坏习惯,有的写完之后不再看一看,有的甚至把不会的字空起来,让老师去填,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而教师每一次练习后要面对五、六10篇作文,任务繁重。在紧迫的时间内,只能草草了事。如“中心不够明确”、“事例不够具体”、“人物不够鲜明”,甚至一些批语学生看不懂。传统的“学生作,教师改”的观念已经不适应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新大纲要求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改变传统的观念,将修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怎样把修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首先,要让学生掌握修改的优先权。其次,让学生掌握修改的决定权。同时,教师的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上。

在培养学生自改的过程中我采用了“领”、“扶”、“放”的方法。

所谓“领”就是由老师指导批改的方法,领着学生学会批改方法,到学生自己学着修改。学生的习作交上来后、查阅后,教师选择带有普遍性问题的学生习作制成投影片,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讨论,集体修改。怎样修改?在修改作文的初始阶段,老师要作示范。我在作文教学中曾这样尝试过,首先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再出示学生习作中的片段,然后用彩笔修改给孩子看,并简单说明修改的理由和修改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看看层次是否清晰,语句是否连贯,通过逐词、逐句、逐段推敲,使语句更通顺,使意思表达更清楚。在修改中,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调动积极性。通过修改,孩子们明白了什么是改,怎样改,以及这样改的理由,学会了迁移。

领着学生集体修改后,我还要求学生把修改后的文章和原文作对照、比较,然后让学生运用学到的修改方法,模仿修改自己的习作,教师再加以指点、辅导,使学生人人受益。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自改习作的能力,教师还得注重“扶”与“放”的结合。我们知道,要培养孩子自改习作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自改习作,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谓“扶”既是作文上标记号,作必要的提示,让学生修改。

我采用以下方法:

1.符号批示法。对学生的初作浏览后,对需要改的地方用符号标出。如对不通顺的句子用“——”?对错别字用“口”,让学生根据符号自行修改,学生修改后,再进行检查指导。

2.点拨提示法。我将学生的作文进行分类,从各类中抽出几篇,对需要修改的地方稍加提示性批语。

3.要求提示法。针对学生习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所谓“放”就是让学生修改自己文章或互改。

1.自我修改:

a.反复朗读。在修改时,让学生朗读习作,自我监听,用笔划出不顺口的词句,并加以修改。

b.默读分析。学生采用默读的方法,思考是否围绕中心选材,段落层次的安排是否合理,详略是否得当等。

2.互评互改:

a.教师先对学生习作有针对性地选择几篇作为例文,采用朗读或投影出示,然后由学生进行评议,评议时,既要肯定优点,也要指出需要修改的地方和怎样修改。发言者必须有理有据,小作者可以解释反驳,大家互相讨论,达成共识。

b.学生写完作文后,收上来后由科代表把作文发给别的学生,让学生互相批改,老师只给出评分标准。由于学生自己改别人的作文,因此积极性非常高,改到好文章便知道自己的不足,改到差的则能指出作文的缺点,这样做,学生批改文章时往往很详细,很具体,等于重写了1篇作文。

学生互改作文的好处:

第一、经过多次批改实践,学生不仅准确掌握写作的基本要求,而且会指导别人写作,自然增强自己的写作能力。

第二、通过交流,让学生发现别人的长处,促使进步。

第三、每次批改作文,由于不同学生、不同文章,学生有新鲜感,培养学生改作、写评语兴趣。

第四、批改作文时,学生进入教师角色思考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心理适应能力、角色互换能力,促使心理走向成熟。

第五、容易激发教师的智力潜能与创造潜能,节省的时间用于研究学生心理、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第十篇】

美术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培养学生的审美创新意识和艺术创造能力搭建了新的教学平台。

1.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形成资源互补和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模式。美术教学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了教学的传统资源和现代信息资源的最优融合,实现了艺术资源的共享,为互补互动式教学模式找到了切入点,为营造创新氛围和创新环境提供了基础条件。教师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大容量、多角度地为学生展开美术视野,克服了传统教学中一块黑板、一支彩笔的课堂局限。黑板变成了屏幕,彩笔变成了鼠标,美术教学实现了无纸化,把广阔的美术艺术展示给学生,拉大了课堂时空,使美术课堂出现了全新的面貌。在屏幕上学习美术知识,直观性强,条理性强,易接受、易记忆;在屏幕上作画,方便快捷,容易修改,这样,学生的艺术个性得到发挥,创新思维有了用武之地,创作激情下的丰富想象跃然屏幕之上。因此,教与学的配合更密切,师生对话更直接,课堂成为师生交流互动平台,计算机成为开发学生潜能载体,教学成为美术知识与美术技能转化中介,提高了学生审美思维能力和绘画创新能力。

2.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审美创新激情。创新教育理念要求美术教学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技能。一是把现代信息技术丰富的学习空间和超强的想象跨度优势引入美术教学,使美术教学状况和面貌大为改观,促进了美术教学能量的最大发挥。美术艺术特点决定了视觉教学的重要性,多媒体的形象性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审美心理结构、审美智能结构和审美创新结构的建立过程。二是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层面,拓宽了学生的创新价值取向。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博采众长,提高比较鉴赏的能力和水平,在创造心理背景中建立起自己的知识数据库,形成一个审美创新素质发展的成长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既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运用知识的技巧和能力,又激发了创新动机,增强了创新欲望。

3.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提升课堂效果。现代信息技术带动了课堂教法和学生学法的创新。美术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重组、挖掘和创新,不断完善备课的各种要素,丰富和充实课堂知识浓度和密度,课堂上用形象的示范取代了抽象的讲授,教学的审美活动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课堂教学的新格局,用课堂的新教法推出教学的新成果。教法的创新必然会促进学法的创新,推动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学习方法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学习主动性的增强,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吸收者;操作实践性的增强,学生不再是美术的客体旁观者,而是主体创作者;思维构建性的增强,学生思维不再是教师思维的翻版,而是带有自己个性色彩的改版。教法和学法的创新把学生学习过程中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定格于审美智能结构和审美创新意识的形成上,把课堂教学效果定格于美术知识与美术技能的转化上。

另外,现代信息技术带动了课堂结构和教学活动的创新,体现了课堂结构和教学活动高效快捷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加大了美术教学的信息含量和科技含量,丰富了备课的深度和广度,提升了课堂的有效密度。教师板书规范、整洁、条理,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学环节切换率快,节省了学生的“待机”时间,供给学生充分思维的余地和创作空间,体现了讲解、训练、互动、评价等教学活动的开放优势,美术教学引进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师生面对面信息交流的衔接,实现了讲解与欣赏、绘画与评价教学活动的链接,使美术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活动达到完美和统一。

1.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教学的艺术创新。教学艺术的任务就是把信息技术的多功能资源优势,转化为美术课堂资源和学生知识结构的原材料,转化为富有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的创作意象,转化为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量,进而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了美术教学艺术的内涵,实现了教学艺术的多样化发展,发挥了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四位一体的定位优势。在教学流程中,突破了传统的“教师——教材”两点成一线的束缚,发展成以学生为圆心、以教师和教材为圆周、以教学媒体为中介的教学定位格局,突出了学生因素和教学媒体的价值功能,教师把教材灵活的运用于学生与媒体之间。这样就能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习的主动作用,激发学生审美创新意识和审美创新能力的释放。教学艺术的创新激发了学习艺术的创新,学习艺术的创新又促动了教学艺术的创新,美术课堂教学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共振效应。

2.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了参与互动的审美情境。多媒体教学使教师的板书和范画更加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把多层次、多方位的审美艺术集中在一起进行比较性教学,学生从中获得了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创造性思维的潜力。多媒体的美术资源和动画优势,增大了美术教学的容量,使师生距离更加贴近,讲练互动更加密切,学生的操作覆盖面更广泛。人人都有动手动脑的空间,学习的自主性和课堂的开放性得到有机的结合。人人都有独立操做的平台,教学活动由单边形式变为参与互动的审美情境。

美术教师应不断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新路子,让美术教学不断呈现崭新的面貌,让学生的审美创新素质不断增强和发展。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0 2142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