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技巧中的好老师实用(优质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教学技巧中的好老师实用(优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教学技巧中的好老师【第一篇】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古往今来,很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导和利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说明“好学”对教育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要做到以“趣”引路,以“情”导航.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感情色彩,即教育情感性.任何学生对教师的第一节课都会产生期待心情,这种期待主要表现为:对教师外表形象的期待;对教师言谈举止的期待;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期待.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许多学生对于自己喜爱的教师,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等都会表现出极大的投入,其学习思维就会与教师的教学保持着和谐、完美的统一.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会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并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要充分相信每一名学生的潜能,鼓励每一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改革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都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表现为:教师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课堂气氛紧张、沉闷,缺乏应有的活力;形成了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违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引导学生对知识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3.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能力实际上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想等方面的能力,它们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听”就是学生首先要听课,同时也要听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课后的感受,这就需要有“听”的技能.因此,教师要随时了解周围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及听课的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听课技能.例如:在听课过程中怎样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思路与教师同步;怎样才能更好地领会教师的讲解;怎样学会归纳要点、重点;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听,并积极参与讨论等.“说”就是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对数学中的概念能够做出解释,与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向老师提出问题,使得自己的见解和提出的问题易于被别人理解.“想”就是要发挥学生思维的“自由想象”.例如:我们在讲完“圆的有关性质”后,提出“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由想象,在想象中去感受,体验,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想象中对所学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形成听、说、想能力的条件,并不断摸索培养的规律和方法.
教学技巧中的好老师【第二篇】
如教“分数和百分数运用题”时,可以设计这样一道习题:假如我们班36人去游乐场玩,门票每人15元,40人以上可以享受八折优惠,你认为怎样买票花钱最少,最少是多少元?问题一出来,学生兴趣盎然,解答的积极性很高。第三,练习要注重层次性。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同,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时,要尽量设计一些有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吃得饱”,保持他们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设疑激趣。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设“疑”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产生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为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设“疑”,在“疑”中产生问题,在“疑”中激发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
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随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迫不及待地期望找到答案,通过观察、动脑、动手,最终获取了答案。整节课,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一直处于主动探求知识的状态,学习兴趣的持续发展,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得也很深刻。
教学技巧中的好老师【第三篇】
“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为了体现这一理念,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大量的研讨课都采用了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教学方式,如探索出的规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或者加以命名,于是乎,方法名称五花八门;再如:“课标”强调算法多样化,于是我们在听课时经常会看到教师对一个问题提出多种解法,同时还鼓励学生掌握自己喜欢的方法就行了,在教学中引导出多种算法后,还一再提醒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导致大部分学生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连最基本算法都掌握不了,如在进行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教学过程,许多教师认为只要学生会算就行,不一定要学生掌握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这种处理方法在表面上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实际上我们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的深刻性是数学思维品质之一。
思维深刻性的本质特征是概括,概括的简约程度就是思维深度差异的体现。个性化的计算公式只是学生观察中的直接发现,这些公式只能达到计算的目的,却无法清楚地表述各种量之间以及公式与公式之间的隐蔽关系。
教学内容联系实际。
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将生活情境与数学教学联系到一起,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现实中学习数学,又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来感知数学,真正体会数学的奥妙。例如,在面积计算教学中,可以设计一道装修教室所需瓷砖面积和数量的题目,让学生计算出自己教室的实际面积。在长度单位教学中,让学生估算出自己学校操场的长度,再利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来换算。
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存在,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数学题目,让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同时,掌握新知识。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双向交流的活动,教师在练习生活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学生的练习反馈,通过提问或者观察的形式,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合理调节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全面把握学生的练习速度、正确率等,及时调整练习量和练习时间等,提高数学练习的实效性。
教学技巧中的好老师【第四篇】
高一新生,刚来高中,学习的愿望强烈,况且他们头脑中没有形成条条框框,容易接受新思维、新方法。对他们来说,从高中刚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我们在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勤奋精神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要求老师们要经常与学生一起研讨学习体会与学习方法,安排学习经验交流会,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讲清解题思路,要将解题的思维过程暴露给学生。不要就题论题,要多讲些如何想的,少讲些如何算的,要教会学生“为什么这样解”,“解此类题的思路是什么”。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是,当初你是如何想到这样解的?今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如何下手。要注意讲清思路受阻的原因以及打开解题思路的步骤、方法。一方面,要注重习题的“一题多解”,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发散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还要注意习题的“多题一解”,要善于引导学生,对习题进行归类、总结,完善对一类知识的变通,从而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
把思维还于学生。
课堂教学首先要解决好主次问题。我们讲教学的三原则应当是:学为主体,教为引导,练为主线。大家注意,我这里讲的是教为“引”导,而不是教为“主”导。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我们的大部分教师至今仍没有搞清楚教与学的主次关系,长时间地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等同起来,形成教学并重的模式。更有甚者,有的教师的课堂教学变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以“教”为主的“一言堂”的这种极不正常的教学方式。这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仍热衷于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以讲代练、不分主次的一讲到底、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甚至根本没有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长此以往,势必使学生养成眼高手低的习惯,一听就懂,再做不会,学生能力低下。我们知道,教师只能教给学生如何走路,而不能代替学生如何走路,代替学生进考场,这一不争的事实早已为大家所共识。
我们讲,教师不是录放机、不是抄书匠,而是设计师、是引路人。有这样一个现象不知大家是否经历过:做某个题时,教师先讲了一个很好的方法,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再检查学生,不会的仍然不会,个别会做的仍用当初他自己做的笨法来做。这种现象说明:教师讲得再好,学生没时间动脑思考、动手练习巩固,没有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因此记不住。所以,要求老师们一定要牢固地树立“学为主体”的思想,还思维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积极实施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具体要求是,实行五让:能让学生动脑思考的要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能让学生动手练习的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自己观察;能让学生描述的让学生自己描述;能让学生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要少讲多练,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进而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要充分贯彻“两主”的课堂教学原则,也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主动发展。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要积极调动学生参入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
教学技巧中的好老师【第五篇】
数学语言是数学交流的工具,人们以数学语言为中介,借助于口头的或书面的表述来学习概念、公式、原理和方法,数学语言是数学交流的载体,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功能。因此,在改善和促进数学交流的.教学实践找能够,加强数学语言的训练是我们工作的一个重点。首先,加强数学语言的认识和和理解;其次,提高使用数学语言的准确性;再次,注意日常用语与数学语言的转化;最后,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数学表示达是数学交流过程中比不可少的一环,良好的表达能力有助于他人理解自己彻底思想和方法,顺利地和他人进行数学交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训练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第一,增加叙述(说,写)数学的机会,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第二,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导,由于对数学概念或定理的不完全的理解,学生可能在数学阐述或者书写中出现表达不清晰、不规范或者混乱等问题,教师应给学生指出问题的根源,使学生自己认识错误,更正错误;第三,认真听取他人的数学表达。通过和他人的讨论,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已知的语言和他人的数学表达进行比较或者作出评价,这就使得自身的数学表达得以提高完善。
问题是交流的源泉,数学交流大多是因为“疑问”而开始的,学生的质疑态度和能力,影响着数学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对常规问题产生质疑、由老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能力。由于新问题的出现,学生受到挑战,学生兴趣的提高,同学之间的交流增加。同时,问题是师生进行数学交流的纽带。所以,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合理、有意义的问题能促进数学交流的有效进行。
在教学中除了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提出问题之外,教师也要注意对问题的研究。问题可以课前准备好,也可以在教学情景中提出;而且教师要积累问题,尤其是学生提出的比较尖锐的问题;提问的方式不拘一格,可以通过“设疑”“变换放式”“问题串”等形式,促进学生的思考、交流。
所谓“换位交流”,就是师生在数学交流过程中,位置互换,学生做“老师”,老师做“学生”,学生可以完全展现数学思维,教师趁机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扑救,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学生在做“教师”的过程中可以熟练数学语言的运用,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自己和他人数学交流的能力。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数学课课堂上,鼓励学生到讲台为大家讲解;教师与学生交流时。注意使用启发式教学,诱导学生“讲。”教师是“听众”和“顾问”,这样的数学交流才有利于学生思维的锻炼,完善数学的认知结构。鼓励学生做好“教师”工作,定期请学生“讲课”每一位学生,一个学期之内,必须上依次数学课,内容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这项工作促使学生认真思考,积极组织讲课内容,合理表达思想,自然就提高了数学交流能力。
讨论是数学交流的基本形式之一,成功的数学问题讨论对于学生的数学交流非常有帮助。数学问题讨论要在适当的教学情景下进行,并且讨论要有的放矢,才会达到有效的数学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参与,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知识的灌输。教师只有与学生做好数学交流,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才能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探索问题,研究问题;学生之间能够合理讨论,开展小组交流,并将小组意见和全班交流。
教学技巧中的好老师【第六篇】
(广东省高级技工学校,广东惠州516100)。
摘要:本文就当前技工学校“重技轻文”,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对英语等文化课程学习兴趣不浓等问题,提出了在技校中开展导生制英语教学模式的观点。导生制作为技校英语教学中的一种新思路,既弥补了现有师长制教学模式的不足,同时又能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升学习效果。
作者简介:鲁彦(1985-),女(汉族),湖南人,广东省高级技工学校,英语助理讲师,学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社会分工的精细化,技工学校教育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也越发凸显。而英语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的重要性也日益明显,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大众工具和手段,对技工教育影响深远。综观技校英语教学,普遍存在英语基础差、底子薄、学习兴趣不浓等问题。“次相授业”的导生制英语教学模式将会是弥补现有技校英语教学之不足的有效尝试。
一、导生制的概念。
导生制是一种年长学生教习年幼学生、优生教习后进生的教学组织模式。早期的导生制思想源于我国古代“高足弟子代师授业”的教学组织形式。导生制一词译自英文(monitorialsystem),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由英国教会牧师安德鲁・贝尔(andrewbell)和公谊会教师约瑟夫・兰卡斯特(josephlancaster)同时创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又称兰贝制或级长制。导生制在我国近现代则经历了“小先生制”、“教学辅导型导生制”、“学生活动型导生制”、“制度建设型导生制”等发展过程。
二、导生制在教学中的优势。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导生制有其自身的优势。导生作为老师与其他学生之间的桥梁,兼具老师与学生的双重身份,这一方面是对技校教师资源的一种补充,同时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弥补教师资源的不足。
导生是学校师资力量的基层部分,他们直接面对学生,是学校和学生的接口。学校的教学任务是由导生来传达和实施的,其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实行导生制的学校,可以通过提升导生的层次和地位,使导生成为学校师资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者从导生中挑选优秀者留校,这均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师资不足的压力。此外,导生也是学生,他更熟悉、了解学生,从而弥补了教师需求量不足和与学生接触少等缺陷。
(二)提升教学效果。
首先,导生的身份并不是教师,自然也没有教师的威严和管理者的强势地位,他们仍以学生的身份出现,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容易被学生接受,这一点非常重要;其次,导生和学生年龄相仿,彼此没有代沟,更容易交流;另外,导生与被分管的学生之间,或为同班同学,或专业相同或相近,对自己分管的学生较授业老师更为了解与熟悉,作为成功的过来人,他们的现身说法比教师更具有说服力。因此,导生制在教学中的直接性、有效性以及主动性,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效果意义重大。
笔者在任教的级高职电子商务1班进行了导生制教学模式实验。将全班40人分成四组,其中两组实施导生制英语教学,另外两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在本学期的期末英语考试中,两组学生的分数数据如下:导生制组学生平均分87分,及格人数18人,不及格人数2人,及格率90%;90分以上6人,优秀率30%。传统组学生平均分71分,及格人数15人,不及格人数5人,及格率75%;90分以上2人,优秀率10%。实践证明,导生制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显著的效果。
导生制也利于导生自身知识的积累、综合素质的提高。导生既是教师也是学生,双重身份让他肩负双重任务。首先为顺利解决分管学生碰到的问题,他自身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知识,以备教学时的不时之需;另外,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他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
(一)技校学生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奠定了导生制的应用基础。
技校学生普遍存在英语基础差,且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以笔者任教的2013级高职电子商务1班为例,个别基础好的同学可以流利地用英语与教师对话,完成作业;可有些同学甚至连最基本的英文字母书写都存在问题,而他们却需要接受同一种程度的学习进度,这就是传统师生制教学模式的弊端。然而,这种英语水平的差别化却为优生引导后进生的导生制教学模式创造了条件。让英语成绩优异的导生对英语成绩落后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和教习,将是打破英语水平层次性,提升整体英语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导生制为技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增添了新动力。
技校中,普遍存在“重技轻文”之风,一些重要的专业理论课都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部分学生不爱学习英语,认为能学好技术干活就行。很多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烈,因此个别学生对英语学习怀有极大的厌学情绪。此外,师长制下的教学模式,学生的非主体地位、教学结构单一化以及课堂教学模式化,导致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浓。推广导生制,一方面可为英语学习落后的学生树立典范,增强学生在技术与文化课程上均衡发展的动力和信心;另一方面,导生的现身说法,能够更为直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导生制这种朋友式的引导和交流也更适应新时期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价值观念。
(三)导生制弥补教师分身无术的缺陷。
传统的师长制教学模式下,教师实行以“面”为主的教学方式,只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不可能做到对每个学生的深入了解并因材施教,这造就了传统师长制教学的整体性和盲目性特点。此外,学生只能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对教师所讲述的英语单词以及语法等进行巩固和消化,课后的反馈微乎其微。缺乏课后反馈的英语教学一方面阻碍了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及时消化,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导生制通过选拔优秀学生对后进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弥补了教师精力有限的缺陷。此外,导生实现以“点”为主的引导方式,与教师的以“面”为主相得益彰。
导生制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既需要一套完整的实施程序,同时还需具备相应的制度保障。一套完整的程序是开展导生制教学模式的指南,而保障制度的存在则是完善导生制体系的必要条件。
(一)导生制的实施程序。
根据技校英语教学自身的特点,在技校中的导生制英语教学可通过三个步骤展开:合格导生的'产生、导生分管与教学以及反馈与评价。
1.合格导生的产生。合格导生的产生需要两个环节:一是选拔;二是培训。教师在选拔导生实行导生制教学时,必须熟悉本班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同时向学生宣传导生制的作用和意义,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根据学生的性格、成绩、爱好等,把学生分为三或四人一组的学习小组,并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最后,选择英语学习成绩好、综合素质高的学生作为导生,对各个学习合作小组进行分管和指导。
导生选出后,教师需对导生进行相关培训,包括知识培训、教学方法培训以及管理培训等。老师可为导生提前准备有关教学资料,让导生进行预习,提高新知识的掌握程度;组织导生相互交流分管过程的心得和体会,就分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讨论,并由教师协助解决。
2.导生的教学。合格导生产生后,将进行到下一关键环节,即导生教学与分管。教师首先要宏观讲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然后组织导生分组解答本组学生的具体的、个性化的问题。导师的教学目标要集中于对基本知识与技能的积累与训练。在课堂上,教师要加强巡视,了解每组的学习情况,监督学生参与教学的情况,提供及时的帮助和个别化指导及必要的讲解,并给出适宜的鼓励和表扬。课后教师要经常对导生进行跟踪培训,及时指导导生备课,以提高导生制教学效果。
3.反馈与评价。每次教学结束之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学考评。考评包括分小组进行的评价本组的导生教学情况,学生自我评价学习情况,及导生评价自我的学习和教学情况。当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相关测试也是必要的环节。
(二)制定相应的保障制度。
一个班、一个年级乃至一个学校,要开展好导生制教学,相应的保障制度不可或缺,只有这样才能收获导生制教学的成果。学校应完善导生制教学模式,实行制度化管理。据笔者了解,一些院校已经做了这方面的努力,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开始,河北大学城市学院就一直致力于导生制的探索与改革,在制度建设方面,已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导生体制,如导生考评制度、导生例会制度、导生选聘制度、导生工资管理办法等。
技校因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制度建设上也可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导生体制,比如可以实行全体导生制。技校学生与普通高校不同,在技校中学习的学生大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因此,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自己擅长领域的导生,进而对不擅长该领域的学生实行辅导和教习。这样,能极大提高学生参与导生制教学的积极性,也能让学生一展所长。此外,在参与过程中,学生既学会了如何去学,又学会了如何去教,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2]王涌芬。导生制―――农村学校英语教学的有效路子[j].江西教育,,(12):95.
教学技巧中的好老师【第七篇】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提升。作为一名教师,教学技巧的掌握对于教育工作来说至关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三个关键的教学技巧,它们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下面,我将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教学的第一要素。每个人天生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但这种天性会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消磨。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首先要做的是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例如,我会通过展览和实地考察引导学生了解和探索周围的环境,运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拓宽学生的视野。其次,我还会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课堂互动和小组合作等方式,使学生在轻松和愉快的氛围中参与到学习中来。这些积极的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去探索和发现世界。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学的关键环节。学生的思维能力决定了他们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是学习的根本。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我会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利用启发式教学法,我会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主动思考,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例如,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我会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例子中的数学规律,激发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此外,我还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总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它能够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实践能力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的学习水平的真正体现。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会注重课堂实践的开展。在课堂上,我会引入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和项目实践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例如,在社会学课程中,我会让学生分组进行一项社会调查,并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来讨论社会问题,从而培养他们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我还注重学生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反思,帮助他们不断提升实践能力。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进行结合,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三个关键教学技巧。这些技巧的运用能够帮助我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教学技巧并非一成不变的,它需要不断地修正和完善。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技巧,不断实践和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的贡献。
教学技巧中的好老师【第八篇】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当教师的情感倾注在数学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时,学生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这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秘诀。要让学生多交流,教师也要参与学生的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认知范围不断扩大,从而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
循序渐进,戒骄戒躁。受年龄的影响,学生容易急躁,贪多求快,希望一蹴而就。有了一点成绩便洋洋得意,遇到困难就一蹶不振。数学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便可完成的。
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应用题选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使教学内容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中,感悟数学的普遍性。
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敢于提问题的好习惯。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向课本挑战,向一切不明白的问题挑战,树立提问题的意识和勇气,给学生创设机会,培养自主探求积极思考,追求真理,探求真知的良好学习品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