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市生态环境局2024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计划

天天发表时间 2918098

市生态环境局2024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计划

(一)深化环境问题整改提升,更好提高群众环境幸福指数。加速问题整改销号。动态调整2024年度“1+1+N”整改任务清单,以2024年应完成整改的中央、省级层面交办问题为重点,细化月度整改目标,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全面提速“1+1+N”问题整改,确保按时保质完成销号任务。做好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协调保障和问题整改工作。加强问题自查整改。坚持“自查从宽、被查从严”,扎实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提升行动,对照新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关注重点,聚焦自然保护地、环境基础设施、长江大保护等12个重点领域和5个重点方面,督促全面排查风险隐患,持续按季度拍摄市级生态环境警示片,做到早发现、早整改。巩固提升整改成效。推动自查与复查相结合,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对已完成销号的中央和省级层面交办问题分类开展“回头看”,每半年完成一次“过筛子”,确保问题改彻底、改到位、不反弹。对整改不彻底、成效不稳固的问题,持续跟踪问效、挂牌督办,对拖延、敷衍、排查整改不力的提请问责、曝光。

(二)深化环境质量改善提升,更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实施空气质量改善行动计划,开展大气环境质量稳定达标提升行动。完善“一站一策”,开展站点异常冒泡专项拔点攻坚。深化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防控“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持续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启动水泥、焦化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开展低效失效大气污染治理设施排查整治。推进各类锅炉、炉窑清洁能源替代。组织实施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全流程深度治理,持续开展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问题排查和综合治理,全面实施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原辅材料源头替代。深入开展清洁柴油车(机)行动加快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货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环保编码应登尽登。加强车用油品质量抽检抽查和新生产、销售机动车环保达标监管,严查排放检验机构弄虚作假行为。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完善排放源清单和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持续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绩效分级。积极稳妥做好秸秆禁烧管控。实施餐饮油烟、噪声扰民、恶臭异味问题整治提升行动,开展道路扬尘问题专项整治,深入推进建筑工程施工扬尘“八个百分百”治理,着力推进宁静小区建设。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实施水环境质量进位提升行动,深化长江保护修复,建立完善水质“预警—通报—响应—整改”闭环管理机制,优化“一断一策”,强化断面上游十公里及支流三公里涵闸、排涝泵站摸底排查溯源,重点推进得胜河入江口、乌江国控断面及含和交界、慈湖河下游、雨山河下游省控断面汇水范围问题排查整治。试点水环境协调联动机制,推动跨界水体联防联控,全力保障慈湖河、雨山河、采石河水质保持优良。持续开展重点流域排污口整治和规范化管理,全面完成长江干流入河排污口整治,基本完成支流入河排污口整治。推进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谋划实施一批重点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深化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加快和县化工园区排污口论证设置,推动实施化工园区集中污水处理厂湿地项目、金星钛白废水排放提标工程等重点治污工程建设。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持续开展水源地“回头看”专项行动,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和问题排查整改,动态更新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加快推进和县滁河(备用水源)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调整建设。落实美丽河湖评价指标体系,着力打造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稳步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加快推进华星化工源头管控重大工程建设。严格“一住两公”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加强关闭搬迁企业地块土壤污染管控,确保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整县推进耕地土壤污染源排查整治,加强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控,开展受污染耕地污染源成因排查和整治。推动土壤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及“回头看”。实施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管控,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名录。清单化项目化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启动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完成52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强化污水处理设施问题排查,完成26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到45%。探索农村环境整治整县推进试点,完成19个行政村环境整治任务。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力度,加强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推动规范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快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一镇七村”试点建设。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加快修订完善“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推动“无废城市”数字化建设,建成全市统一的固废、环境监测网络体系,打造“无废城市”应用场景。推动品质“无废细胞”建设,总结凝练先进经验并在全市推广。推动马钢建成无废企业,慈湖高新区、和县化工园建成无废园区。推进宝武马钢“无废集团”建设,实现固废全生命周期的“三链一仓”应用场景。深化大宗固体废物循环利用,推进建成一批一般工业固废和危险废物利用处置项目,开展全市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持续做好医疗废物收集处置监管,提升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利用处置水平。强化尾矿库分类分级管理,动态调整环境监管清单,重点推进尚未完成销库的在用、停用及尚未闭库的7座尾矿库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动态更新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清单,强化重金属污染在线监测和监控预警,推进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减排,加快完成马钢等重金属减排工程。加强新污染物治理,开展塑料污染治理联合专项行动。落实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制度,建立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持续推进新污染物环境信息统计调查、风险评估和管控。

(三)深化绿色低碳转型提升,更好推进建设生态强市。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应用,开展排污许可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制定排污许可证核发规范化管理工作方案,加快推动排污许可与环评、自行监测、排污权交易、环境统计等有机衔接。持续加强环评市场管理,按季度复核县区级审批(审查)环评文件质量,开展环评机构双随机检查。把好环境准入关口,严格“两高一低”项目审批。积极申报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环境治理,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谋划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项目实施,加快推进向山EOD项目环境治理建设。常态化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建立清洁生产重点企业名单。强化重大项目环评保障,建立市级重大项目环评服务清单,持续推进生态环境要素保障协调会商机制,扎实开展各类企业服务活动。持续提升生态环境领域政务服务效能,深化“一单统管”、“一窗通办”和“一网通办”,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持续配合省厅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查,强化纳入省级碳核查名单企业碳排放数据监管,为纳入交易的发电企业提供专业性指导,确保按期完成碳配额履约。全面摸清能源、工业、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等领域碳排放底数,编制市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完成省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任务。深化产业“双招双引”。扎实开展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提升行动,完善环保产业链图谱,落实“领导带队+活动宣介+专班跟进”省市县三级合力招引。积极参与省专班基金丛林建设,积极为企业发展争取金融支持。持续开展“才聚诗城高校行”活动。充分发挥产业协会作用,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参加各类展会交流和招商活动。完善上下联动专班工作机制,强化招引项目落地统计监测,建立重点项目推进清单,加强龙头骨干企业培育,支持做大做强,强化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建设,着力推动形成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区域联动集聚集群的发展格局。

(四)深化生态保护修复提升,更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生态保护修复一体监管。推进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线索核实查处。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管,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行动,实施违法违规问题整治成效“回头看”,督促省湿地公园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配合做好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评估工作。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用力推进长江大保护,开展以涉水水生生物为重点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有序推进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着力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转化实践优秀案例。开展国际生物多样性日、马鞍山长江保护日系列活动,健全生态空间长效管控机制,定期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等指标进行监测评估,确保生态质量指数(EQI)稳中向好。强化示范创建带动。指导推动雨山区、当涂县、含山县申报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县、博望区申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做好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复核评估工作。调整并印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建设指标,推动各项指标基本达到创建要求。

(五)深化环境风险防控提升,更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严密防控环境风险。组织开展生态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重点开展工业园区绿色提升行动,加快推进省化工园区“绿色提升行动”督查反馈问题整改,聚焦园区环境基础设施问题和企业环境管理问题,开展全市工业园区、工业聚集区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探索开展化工园区三级应急防控体系建设试点。推进全市重点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一河一策一图”全覆盖。建立健全应急准备和响应体系,组建市级环境应急处突专班,优化环境应急监测,深化环境应急演练,提升环境应急能力。及时妥善处理各类突发环境事件。持续做好涉环保项目“邻避”问题防范化解。强化辐射安全管理。推动辐射环境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开展辐射安全隐患排查行动,确保辐射安全持续稳定。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管理培训,提升执法监管能力。严格规范电磁辐射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和辐射安全许可证审批。

(六)深化执法监管效能提升,更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从严实施环境执法监管。坚持铁腕治污,深化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开展联合执法、交叉执法,加强行刑衔接、区域合作。聚焦大气、水、固体废物污染治理,加大工业园区、道路扬尘、污染地块等相关领域执法力度,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严肃查处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弄虚作假环境违法犯罪案件,保持案件数量、处罚金额“双提升”。组织开展生态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重点围绕地下水、核与辐射、饮用水水源地等领域开展全面排查整治。推进环境执法帮扶服务。全面推进环境执法监管服务水平提升行动,开展送法暖企活动,编制生态环境领域企业合规指导清单,深入企业开展“沉浸式”环保体检、督导帮扶。推进柔性执法,加强自动监控等非现场监管,全面落实正面清单和轻微免罚制度,整合执法力量联合执法减少对企打扰。大力实施宝武马钢集团绿色提升行动,指导支持开展污染防治,全面推动污染减排,推进“废水零直排、废气超低排、固废不出厂”。加快矿山、尾库矿、自然保护地等重点问题整改,按时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省级验收。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深入实施群众环境权益保障提升行动,注重源头预防化解,采取明察暗访与集中排查相结合方式,及时发现、掌握、化解各类环境信访问题隐患矛盾,做到问题早发现、早处理。积极办理《民声呼应》《企声响应》,进一步提高环境信访事项办理质效,力争实现环境信访投诉量、办理时长下降,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巩固提升餐饮油烟、噪声和恶臭异味扰民问题整治成效,持续做好群众“家门口”环境问题整改,切实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

(七)深化环保基础支撑提升,更好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推进法规标准化建设。适时参与《马鞍山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立法调研论证。发挥法律专家、法律顾问作用,规范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和公平竞争审查等程序,推进依法决策。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加大生态环境领域普法宣传。优化政务服务,持续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落实环评豁免、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和“环境影响区域评估+环境标准”制度。强化生态环境综合保障。推动出台建设生态强市打造美丽马鞍山实施方案,建立实施体系、推进落实、跟踪评估机制,强化环保政策与财政、金融、就业、产业、科技等政策协调配合。鼓励开展美丽载体建设,推广美丽马鞍山建设典型经验,促进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有序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改革,强化执法能力建设。深化排污权交易改革,加快排污源统计与排污许可有效衔接,全面实施水、大气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着力建立完善排污权交易管理制度、市场运行机制和市县排污权储备库。深入推进生态补偿,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探索补植复绿、增殖放流、义务劳动等多元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修复方式。落实生态环境统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推进生态环境信用评价管理和结果运用。强化生态环境技术支撑。优化并发挥智慧环保平台系统“智慧大脑”作用,深化数据治理共享,推进生态环境异常问题快速精准推送查处。积极拓展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场景应用,开展马鞍山市“长三角”生态环境信息化区域协同治理试点示范项目平台应用场景搭建。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优化“十五五”国省控监测点位布设。全面实施声环境、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土壤、辐射等生态环境监测,落实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开展社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环境信用评价。协同推进共保联治。深化区域大气污染联合管控,做好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强化重点跨界水体污染联防联控,与南京联合开展石臼湖蓝藻水华防控治理,加强固废危废转移及污染联动监管。有力推进生态环境联合监测、联动执法。加大生态环保宣传力度。建立生态环境新闻宣传联动机制,巩固拓展宣传阵地,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环保督察、执法专项行动、示范创建等专题宣传。办好“马鞍山环保世纪行”“人大代表环保行”系列活动,讲好马鞍山生态环保故事。强化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产品推送,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媒体走基层”“媒体行”采访活动,推进先进典型评选。持续开展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推进教育基地建设。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0 2918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