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管理文档 >

调研报告新形势下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规范化思考

爱美丽发表时间 3049776

调研报告:新形势下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规范化思考

农村集体资产是集体成员辛勤劳动,不断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严格集体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促进集体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近年来,X区委区政府借助全国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各类数据,理清发展思路、制定若干措施、加强监督管理、壮大集体经济。笔者从清产核资管理系统录入的数据着手,运用X省农村集体经济合同清理微信小程序,通过对全区11个镇(街道)117个村的合同审查、以及入村实地走访、座谈,结合X区开展的集体经济收入核查通报数据整体分析,探索研究村级集体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家底不清、管理不规范、合同签订不完善等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从而对加强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提供可行性建议和意见。

一、X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基本情况

X区地处X中部渭北高原南缘,2002年10月撤县设区,是连接关中和陕北的交通要道。总面积1617平方公里,总人口22.7441万,乡村人口18.0085万,辖8镇3个街道办事处,117个行政村、12个板块型社区。X是苹果、花椒、核桃、大樱桃、酿酒葡萄、中药材的优生区,是X省优质外销果、加工专用果、奶牛、肉牛、强筋小麦、饲料饲草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等七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

2022年度农村集体资产共核实经营性资产93651.87万元、非经营性资产18489.34万元;核查集体所有的资源性资产100.55万亩,其中农用地77.88万亩,建设用地5.56万亩,未利用地17.11万亩。全区117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按收入区间划分:全区集体经济组织收入0-5万元(含5万元)的村2个;5-10万元(含10万元)的村6个;10-50万元(含50万元)的村65个;50-100万元(含100万元)的村29个;100万元以上的村15个。

按收入来源划分:全区2022年全年村集体收入5152.82万元,其中:村级自有资产收入2559.08万元,占总收入的49%,收入来源主要是土地、中心市场、门店房屋、空闲地租赁收入、公司管理费用(北街村)、集体土地流转费、村办企业分红等(玉门村);脱贫攻坚以来项目投入产生收入2593.74万元,占总收入的51%,收入来源主要是光伏收入1091.76万元、托管资金分红825.37万元、新资产租金381.8万元、自营收入244万元、其他50.71万元,分别占项目投入产生收入的42%、32%、15%、9%、2%。

132个集体经济组织(村级117个、组级15个)共界定成员53982户176095人。117个会计核算单位,截至二0二二年底已实行会计委托代理、同时实现村级会计电算化。全区村级财务工作统一委托镇(街道)财政所代理记账,各村实行报账制度。

二、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有待完善提高。一是没有建立健全“村规民约”“三资”管理等规章制度。如,个别行政村工作中遇到经济事项仅凭惯例,支出带有随意性。二是现有制度的内容与本地实际存在差距,工作中出现了“有章无法遵循”的困境。如,城中村与传统农业村在经济业务发生的范围和种类等方面都会有很大差别,资产管理等制度在内容上没有因村而宜。

(二)农村集体资产监督机制有待加强完善。监督机制的缺失表现在:一是群众监督是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中的短板,村民参与资产管理的意识淡薄,相关部门、村级组织等对有关财经法规、制度宣传不到位,村民没有充分行使其监督权。二是内部监督机构存在形式化现象。如,村务监督委员会、民主理财小组等监督机构在实际工作中没有正确行使其监督权,导致各项管控机制毫无执行效率可言,形式化现象非常严重。三是村组级经济合同未达到规范化管理。表现在部分村承包合同中合同要素签订不齐全、合同主体签订不规范、合同档案资料管理不健全,给村级经济收入造成不良后果。

(三)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中缺少一个稳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主要表现:一是有些村级资产管理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学习新知识的愿望不强烈,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弱,特别是对计算机系统的操作陌生。二是村级财会人员(代理记账人员)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少,对会计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熟练,对农村实际状况不熟悉,理论指导实践能力欠缺,处理业务能力不强。三是不能熟练运用监督管理平台开展网络化办公,传递信息不能做到及时准确。如:资产监督管理平台用户名、密码等操作信息频繁更换,导致人员政策执行不连贯业务不精通。四是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人员对资产管理的政治站位不高,对财经法律、法规观念意识淡薄。如,更换财务人员时,财务资料交接不及时,甚至不交接,出现档案资料断档,严重影响了村级经济类档案的连续性。

(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程度偏低。主要表现:一是原始票据的取得不规范。如,自制单据充当外来原始票据;发生经济业务,未以经济联合社为主体签订合同等。二是账户设置和会计科目使用不规范。比如:村内路面的硬化应先计入“在建工程”会计科目,项目竣工验收后再转入“固定资产”,而在实际会计记账中直接列入了“固定资产”账户核算,未将经济业务的全过程反映出来。三是往来款项长期挂账。如,应收和应付款项及内部往来款项长年不清算,该核销的没有及时核销,造成债权债务没有及时化解。四是资产管理不规范。如:固定资产未计提折旧,资产的增减未及时进行账务处理,造成了账实不符。五是费用列支审批流程、审批权限不规范。如,收支票据没有严格按照民主理财、财务监督等程序进行。六是财务档案管理不规范,年度终了后,未按时装订成册,分类整理,移交档案管理。

(五)村级财务信息公开程度有待加强。主要表现:一是财务信息公开执行力不强。二是公开财务信息不积极、不主动。基层干部对财务信息公开的意义认识不足,导致公开的时间滞后、避重就轻等问题时有发生。三是公开形式传统单一,语言术语化。如果用过于专业的术语,村民不易理解,知情权、监督权就不能有效发挥。四是村民的监督意识淡薄。村民过问村内财务状况的积极性不高,在信息化的背景下,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公开财务信息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的思考

(一)健全优化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应扎实做好几点工作:一是提高内部控制,成立内控监督机构,如,成立由镇级纪检部门牵头、财政所、农村经济服务中心等相关部门联合的监督小组,监测资金运营过程中的流量、流向、存量,并与相关合同相比对,切实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的协调融合。二是制定与当地实际相适应的符合现行法律法规的内控制度。如,“三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的责任主体、库存现金限额、银行存款账面数与实存数的对账管理、资源性资产增减的台账管理、固定资产的清查管理等。三是刚性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细化各责任主体的工作职责,如,“三资”管理、预算绩效管理、合同管理等要与各责任主体相关联,各负其责。

(二)创新农村集体资产监督制约机制。一是建立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监督制约的联动机制,构建以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监督为基础,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以外部监督为保障的“三位一体”管理监督体系。如,纪检、监察、审计、财政、农业等部门组成联合监督机构,以纪检作为牵头单位,其他成员单位积极配合,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审计和检查。对群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给予重点审查。二是建立和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监督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坚强领导下,配优配强民主理财小组、村务监督委员会等监督机构及专职人员岗位,明确其岗位职责。三是建立完善奖惩与监督相融合的协调机制。如,在全区范围内抽调专业力量成立财务检查专家组,以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硬、经验丰富的人员为成员,本着熟悉政策、专业对口为原则,高效、廉洁、有效开展监督检查工作。

(三)优化队伍选拔任用机制。一是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头人和管理人员队伍用人机制,以“头雁效应”带领全体成员共同富裕。确保资产管理人员的相对专业性、稳定性。选人应遵循“回避”制度,一旦任用,不得随意撤换,以确保资产管理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的连续性。二是提高培训经费,加大培训力度,拓宽培训对象。如,做好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人员农业农村政策、财经法规政策的继续教育培训,丰富培训形式和内容,多角度全方位聘用各方师资力量。通过培训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

(四)集中整治经济合同不规范。结合全省合同清理规范专项行动,坚持依法依规、实事求是。一是分类整改问题合同。需要终止的合同依法终止、强制性整改的问题必须落实到位、协商性的问题民主协商,坚持一事一策。二是对明显违背合同法的超长期合同按照法定程序协商签订补充协议。三是对未签订书面合同的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可合同双方无异议,重新签订书面合同,纳入集体经济合同台账规范管理。

(五)丰富资产管理信息公开模式。一是要建立资产管理信息公开的组织机构,明确责任主体。如利用村级公示栏、大喇叭等载体对村级集体资产的出租、发包等进行及时公示,征求广大成员的合理建议,提升群众的参与率,保障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各级业务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抽查,并给予业务指导,对群众提出的质疑予以解答。二要创新财务信息公开模式,对一般事项和重大事项、涉密事项从内容、时间、形式等方面区别对待,语言通俗易懂,便于群众理解和监督。充分利用监督管理平台信息化手段,让全体村民享受知情权和监督权,同时鼓励村民建言献策,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集体资产提质增效效果显著。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6 3049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