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管理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知识产权管理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摘要:习近平指出,要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当前我国知识产权管理面临科研人才因收入低而流失、项目评审“重立项,轻研究”、知识产权保护的客体范围逐渐扩大等新问题。我们建议从注重提高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引进、培养与待遇,挖掘知识产权的价值,把相关的利益方都纳入政策制定的框架,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直通车制度等方面持续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让知识产权逐渐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与核心竞争力。
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指出:在当今世界,全球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局势瞬息万变,新一轮创新变革蓄势待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最新报告中显示,从1999年开始计算,当年中国仅向WIPO提交了276份申请,而2019年中国提交了58990件申请数,20年来暴涨200倍,其中企业是主力。从美国近几年打压华为的手段看,主要的打压武器是知识产权,表面看是手机芯片之争,实则是芯片所包含的全链条知识产权之争,知识产权构成了一个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与核心竞争力。
一、当前知识产权管理面临的新问题
(一)科研人才因收入低流失
对于从清华、北大等国内名牌高校毕业出来的学子向西方国家外流,表面看多少有些崇洋媚外的心理,但实质是科研环境、收入待遇、成长空间的差距。比如,某朋友儿子就读中山大学计算机系,参加过国际奥林匹克物理竞赛并获奖,属于全中国新一代计算机领域潜力最拔尖的一小撮人,大学还没有毕业就被谷歌以50万美金年薪抢先签约。如今我们更加要思考的是为何国内留不住人才,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社会精英,却最终流失到美国等西方国家中,根源是什么呢?
现阶段,大量的科研工作者、科学家们在科研岗位上做的是幕后研究工作,与金融、销售等热门岗位相比待遇收入少,生活压力和社会压力迫使一部分人只能下海了,一部分人只能海外寻找机会了,一部分人丧失了创造的激情了。科研实际上也只是一种工作,待遇要与其产生的价值相匹配,比如2018年9月一则航天601所张小平离职事件的消息火遍网络,据爆料,张小平的待遇是12万一年,跳槽后加入了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企业年薪直接达到百万。难道不应该引起全社会对科研人员现状的深入讨论和思考吗?
(二)项目评审“重立项,轻研究”
有人比喻现在的的科研项目申报时轰轰烈烈,结题时草草收场。实际上是缺乏一个结题验收与科学评估的标准体系,缺乏一个“老实人”得益、“投机者”吃亏的淘汰体系,申请项目就能拿钱,造成企业和科研机构往往投入很大产出一般,甚至衍生出一些造假的行为,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氛围。科研学术圈变质,精于钻营着往往名利双收,而默默的、全心投入的研究者往往被有色看待。长此以往,不利于中国原创的大国崛起。
(三)知识产权保护的客体范围逐渐扩大
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争相涌现,特别是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需求、新模式、新应用等新事物层出不穷。新事物已经大大突破了我国原知识产权保护框架。制度滞后于创新的速度,引发了同业间的恶性竞争,严重损害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比如2016年底一夜之间遍地兴起的共享单车,商业模式简单、易复制,出现了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摩拜、OFO等大企业不断获得融资,但小蓝、町町等很多企业已经退出市场,同业的恶性竞争不利于共享单车市场的健康发展。
特别是数字+物联网时代,海量数据开始以最快的速度匹配消费者需求,生产经营服务活动以数据链为基础,快速地在全社会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进行智能生产。研究人员越来越倾向于用商业秘密保护他们的研究成果,而不是选择公开。围绕大数据的所有权,涌现出很多复杂的问题,比如触及隐私和安全、所有权、权利和义务等。因此,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不仅存在法律障碍,而且实际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缺乏前瞻性,对于即将出现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新事物没有相对应的调节应对机制。
二、深化知识产权管理的政策建议
(一)注重提高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引进、培养与待遇,挖掘知识产权的价值
我国需要提高相关人才待遇和社会地位,吸引科研工作者、科学家、知识产权法律专业人才进入科研岗位。除了引进人才,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也需要注重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比如,企业可以聘请知识产权保护专业机构的人员,对企业法务人员及相关员工进行培训。企业应加强与科研院校、研究机构合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优势互补。比如,企业为院校研究提供一定资金,院校则为企业提供科研成果,以此打破科研与生产相分离的局面。进一步提升国内的科研环境,为广大的科研人才提供科研经费、科研器材、一流的师资等条件支持,只有科研环境不断提高,才能够吸引人才留下来。
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加强对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研究,持续不断将知识产权管理融入企业业务与技术创新工作中。在知识产权保护下,把知识产权管理与技术开发、无形资产运作联系起来,以此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创造更大利润。企业、科研机构、高校配备专门管理人员,负责对知识产权进行管理。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企业原有的立项、研究开发、生产、采购、销售和售后等各阶段工作,使产品生命周期全流程相关环节知识产权管理活动有序开展,每个相应环节得到有效控制,真正使知识产权与企业经营流程融为一体,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把相关的利益方都纳入政策制定的框架
创新灵感如何获得、创新成果何时出现、创新趋势如何判断,我们实际上很难预计,必须以更加包容开放合作的形式共同推进应对机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尝试建立点对点沟通机制,政策制定部门定期与行业协会、领头企业等创新主体共同商议,及时对新事物进行跟踪了解,掌握行业的发展动态与技术前沿领域,了解行业实际需求,建立对应的灵活保护机制,实现有效治理。比如,对于把握不准的创新成果,在行业内先行先试,通过行业自律并以行业规范的形式进行管理。然后根据试点经验由点及面,从全国的角度进行综合考量,制定相应的政策,时机成熟再以法律的形式固化下来。此外,建立产业链多利益相关方平台,为各合作伙伴创造切实的机会,共同商议知识产权保护、管理等工作的前瞻性部署。
(三)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直通车制度
积极与研发机构、高校、服务机构、创新人才集聚区、产业园区建立重点联系机制,实现对创新主体的点对点服务。加强预警服务,完善商标预警系统,比如,XX市分批将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品牌、历史文化遗产、大型企业名称登记商号等纳入商标预警数据库,截至目前,系统已纳入全市27.9万件商标,涉及全市约117万户市场主体,累计发出预警通知书10354份,为全市各有关部门提供商标数据支持745次。建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形成以严格保护引领创造、促进运用、创新管理、优化服务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比如,XX市相继设立了中国(XX)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中国XX(家具)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援助中心、广州知识产权法院XX诉讼服务处等知识产权保护机构,自成立以来,中国XX(家具)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援助中心累计处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416宗,受理家具领域专利快速申请3587宗,专利预审合格并提交国家知识产权局3060宗,已获得授权3024宗,授权通过率达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