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管理文档 >

成功之道网格化管理热选【汇集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2838897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成功之道网格化管理热选【汇集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成功之道网格化管理【第一篇】

一、非物质激励主要要管理好机会激励、思想激励。非物质激励应该是让多数人变成先进,让大家看到有机会,拼命去努力。

如果只有少数人先进,被孤立起来,其实他内心是很恐惧的。我认为金牌奖比例还是太少,华为绝大多数人是先进人物和优秀分子,愿意发钱就发钱,即使发个奖章也好。思想激励不仅是指建立正确思想,还要听得进批评,否则将来公司都听不进批评,都以“世界老大”自居,这是不行的。

二、要攻下战略机会点,不仅靠物质激励,更重要是要培养战略系统思维。

未来信息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子,人们还没有想象明白,我们也没有想明白。当年我们提出“太平洋管道”,仅仅是在技术上领先了别人一步,获得了战略地位;在企业市场等其他方面,我们还没有获得战略地位。ict大数据一定有很多机会,我们一定要占据应该占据的重要机会。

现在我们攻不进“莫斯科大环”,仅靠提高奖金包没有用,最重要因为没有建立起系统思维结构。所以,我让大家看看诺曼底登陆,涉及三百万盟军渡过英吉利海峡,还要造港口等这么多系统工程,才体现战略胜利。但是华为缺少思想家、战略家,很多人都想去作战,一手拿枪、一手拿镐,猛打猛冲。我们梳理出战略沙盘68个战略机会点时,就发现缺少攻占战略机会点的指挥官。因此战略机会点拿不下来,其实跟我们的知识结构、思维结构、组织结构等没有做战略定位有关。华为要产生越来越多的大思维家、战略家,今天若不培养,到大数据时,战略机会点就可能会一个个丢掉。我们公司为什么缺少系统性思维?因为是从小的游击战打过来的,提拔的都是务实的人,没有对务虚的人给予肯定,我们要转换,慢慢从人力资源机制中也要形成培养战略家、思想家的土壤。

三、落实获取分享制,管理好员工的分配结构,关注到公司的每个角落,让人人都能分享到公司成长的收益。

第一,薪酬激励的对标分析要提高合理性,要管理好拉车人和坐车人的分配比例,让拉车人比坐车人拿得多,拉车人在拉车时比不拉车的时候要拿得多。

在进行公司员工薪酬水平与社会水平对比时,高级干部要去掉股票分红,基层员工要去掉加班工资,再作薪酬激励的社会对比,这样才能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励对标管理。员工的货币资本所得(指员工获得虚拟受限股所带来的收益)管理要考虑员工过去的劳动回报,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作出的贡献,不能用今天来否定过去;而员工的人力资本所得(指员工获得的工资性薪酬、年度奖金和tup等累计的总收益)管理更多要看现实表现。

要管理好员工人力资本所得和货币资本所得的分配结构,货币资本所得保持合理收益即可,其他收益全部给人力资本所得,我们不能通过股票大量分红来过度保障退休员工的收益,而是要切实保障作战队伍获得大量的机会。

我们已初步确定了员工的激励结构分配系数,这个比例可以继续摸索下去,这就是两个大包的分享机制。具体到每个人的纵向分享机制,可以再来进一步研究。这样,让拉车的人比坐车的人拿得多,“获取分享”的价值分配理念驱动公司长期健康发展。

让拉车的比坐车的人拿得多,同时还要区分时间段,拉车人在拉车时比不拉车的时候要拿得多。比如:中国远洋船,船员上岗津贴税后5万多,下来待岗休息时的基本工资只有1800元。员工中凡是有从事第二职业、赌博行为的,道德遵从委员会一旦发现,就可以直接辞退、清退。

第二,金字塔不仅拉开顶端差距,还要重视金字塔的基座,把每一个角落的人都要关注到。

从事基础性工作的员工应该有社会可比性的收入待遇,如果总是拉高顶端,容易产生内部矛盾。在华为公司不要形成两个对立的群体,所有人都要分享到公司未来收益,我们一定要把这两方面都做好,才能形成新的战斗力,万众一心。比如,司机在机场等客人,一旦客人晚点,就要在机场外等几个小时,与其让他坐在车里开着空调,为什么不能同意他们去咖啡厅喝杯咖啡、吃点东西,这样汽油也节省了,他本人也有感觉。这种改善有利于巩固我们的队伍,也有利于优秀员工拿高工资。

我们一定要拔高优秀员工,但以前为了突出优秀员工,总是采取把其他人员压低的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也要转变过来,优秀员工要加大激励力度,基层员工也要获得社会可比的薪酬竞争力。

成功之道网格化管理【第二篇】

如果只有少数人先进,被孤立起来,其实他内心是很恐惧的。我认为金牌奖比例还是太少,华为绝大多数人是先进人物和优秀分子,愿意发钱就发钱,即使发个奖章也好。思想激励不仅是指建立正确思想,还要听得进批评,否则将来公司都听不进批评,都以“世界老大”自居,这是不行的。

未来信息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子,人们还没有想象明白,我们也没有想明白。当年我们提出“太平洋管道”,仅仅是在技术上领先了别人一步,获得了战略地位;在企业市场等其他方面,我们还没有获得战略地位。ict大数据一定有很多机会,我们一定要占据应该占据的重要机会。

现在我们攻不进“莫斯科大环”,仅靠提高奖金包没有用,最重要因为没有建立起系统思维结构。所以,我让大家看看诺曼底登陆,涉及三百万盟军渡过英吉利海峡,还要造港口等这么多系统工程,才体现战略胜利。但是华为缺少思想家、战略家,很多人都想去作战,一手拿枪、一手拿镐,猛打猛冲。我们梳理出战略沙盘68个战略机会点时,就发现缺少攻占战略机会点的指挥官。因此战略机会点拿不下来,其实跟我们的知识结构、思维结构、组织结构等没有做战略定位有关。华为要产生越来越多的大思维家、战略家,今天若不培养,到大数据时,战略机会点就可能会一个个丢掉。我们公司为什么缺少系统性思维?因为是从小的游击战打过来的,提拔的都是务实的人,没有对务虚的人给予肯定,我们要转换,慢慢从人力资源机制中也要形成培养战略家、思想家的土壤。

第一,薪酬激励的对标分析要提高合理性,要管理好拉车人和坐车人的分配比例,让拉车人比坐车人拿得多,拉车人在拉车时比不拉车的时候要拿得多。

在进行公司员工薪酬水平与社会水平对比时,高级干部要去掉股票分红,基层员工要去掉加班工资,再作薪酬激励的社会对比,这样才能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励对标管理。员工的货币资本所得(指员工获得虚拟受限股所带来的收益)管理要考虑员工过去的劳动回报,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作出的贡献,不能用今天来否定过去;而员工的人力资本所得(指员工获得的工资性薪酬、年度奖金和tup等累计的总收益)管理更多要看现实表现。

要管理好员工人力资本所得和货币资本所得的分配结构,货币资本所得保持合理收益即可,其他收益全部给人力资本所得,我们不能通过股票大量分红来过度保障退休员工的收益,而是要切实保障作战队伍获得大量的机会。

我们已初步确定了员工的激励结构分配系数,这个比例可以继续摸索下去,这就是两个大包的分享机制。具体到每个人的纵向分享机制,可以再来进一步研究。这样,让拉车的人比坐车的人拿得多,“获取分享”的价值分配理念驱动公司长期健康发展。

让拉车的比坐车的人拿得多,同时还要区分时间段,拉车人在拉车时比不拉车的时候要拿得多。比如:中国远洋船,船员上岗津贴税后5万多,下来待岗休息时的基本工资只有1800元。员工中凡是有从事第二职业、赌博行为的,道德遵从委员会一旦发现,就可以直接辞退、清退。

第二,金字塔不仅拉开顶端差距,还要重视金字塔的基座,把每一个角落的人都要关注到。

从事基础性工作的员工应该有社会可比性的收入待遇,如果总是拉高顶端,容易产生内部矛盾。在华为公司不要形成两个对立的群体,所有人都要分享到公司未来收益,我们一定要把这两方面都做好,才能形成新的战斗力,万众一心。比如,司机在机场等客人,一旦客人晚点,就要在机场外等几个小时,与其让他坐在车里开着空调,为什么不能同意他们去咖啡厅喝杯咖啡、吃点东西,这样汽油也节省了,他本人也有感觉。这种改善有利于巩固我们的队伍,也有利于优秀员工拿高工资。

我们一定要拔高优秀员工,但以前为了突出优秀员工,总是采取把其他人员压低的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也要转变过来,优秀员工要加大激励力度,基层员工也要获得社会可比的薪酬竞争力。

任正非不是照搬ibm,而是让ibm帮助华为培养专家,再依靠自己的专家建立自己的管理体系。大讲特讲追求和境界的,但同时又最懂得人内心中现实的一面。华为激发了那么一大群天之骄子内心的自豪感与事业心,也让他们通过劳动获得了经济上进而是人格上的独立。

“向小米学营销,向华为学管理,向三星学变革”。我像祥林嫂一样,说给见到的每一个企业家与管理者。向领先企业学习,让自己少走弯路,一次做对。不单是学习他们是怎么做的,更要学习他们是怎么思考的。他们为什么这么做,经历了哪些困难,又如何突破困难,坚决在正确的道路上探索——这些,更重要。

对,我没说向他们学战略。很多人认为自己的战略也不错,与这些顶尖高手的差距只是企业的执行力。索性,我们不谈战略,也暂不谈营销和变革,只谈管理。向华为学管理,尤其是学习怎样管理庞大的知识员工。

管理的难点有三个:

如何把不同层级和岗位的员工放在统一的责任体系内,并依据责任建立分权与激励体系,是很多企业面临的难题。常有人说,组织内只有两个层级是有完整的责任意识的:一个是老板,他承担着生死存亡的压力;一个是一线员工,他们每天每时都有明确的任务指标和行为要求。而中间层很容易成为“转包商”——把上级分配的任务分配给下级,自己成为监工。

没有承担责任,并不表明他们无所事事。恰恰相反,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很忙,但就是没有产生绩效或战略要求下的成果。尤其知识员工,很容易“自己给自己找事做”,偏离企业的方向,空耗资源。

华为依靠严肃的三级计划和预算管理体系来完成责任的落实,然后发育基于责任的能力,评价基于责任的贡献,执行力由此产生。不仅华为,凡是管理有效的公司,首先学会的都是这一点。

很多企业所做的是“分指标”而不是“分解责任”。指标只是结果,责任是条件。责任到位了,指标自然成;责任落空,指标也就成了肥皂泡。包政老师曾说,应该把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改为各尽所“责”按劳分配。责任是能力的前提,是结果的基础。

我曾经想,可能是我们在计划经济下运行太久,所以企业都不擅长、也不重视做计划,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预算上,或许是预算关乎每个人可以掌控的资源,与利益直接相关。而没有严格的经营计划的分解过程,责任是无所识别出来的。

这个更难!钱德勒说,现代企业的根本难题就是不断专业化分工之后如何协同。体力劳动的协同,可以依靠外化的标准,形成明确的输入、输出和工作方法。知识劳动的输入、输出和工作方法非常难以标准化,协同起来就无比困难。

部门专业化和岗位专业化的不断发展,会在企业中造成难以逾越的部门墙。每个人都成为自己领域的专家,都站在专业的角度来思考,而不是站在组织共同目标上,从来不思考“自己怎么做才能让别人的工作更有效”,常常以局部效率伤害整体效率。

我们说,管理有四化: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和信息化。流程化是难题,没有这一点,标准化和规范化带不来整体效率,而信息化也无法真正实现。很多企业说,自己的erp系统是样子货,原因不在erp本身,而是没有流程化。

20xx年,某国企领导人告诉我,“搞了那么多年精兵简政,就是想扁平化,结果发现‘扁’很容易,无非是想赶跑和尚先拆庙,但就是扁而不平”。平,就是流程化。

把责任分层落实相对容易,分流程落实难上加难。很多老板焦头烂额,大约70%是作为裁判,处理部门协同的问题。久而久之,变成老板一个人指挥各个部门,员工成了“听令行事”者,丧失独立思考及做事的能力。

有些老板初期还很享受这种感觉,不停地想出一个有一个主意,员工去执行,效果还不错,颇自得。这很像孔明先生,自己累死,终究无法安天下。老革命家陈云先生说,一个组织内总要有些人头戴瓜皮帽、手拿文明棍、踱着四方步,看起来无所事事。实际上,他在做“造钟人”,而不是“报时者”。

很多老板成了报时者,不断发挥自己的天才想出一个又一个主意,然而一个绝顶天才,不依靠管理有效的组织又能做多大事?20xx年,和利郎创始人王良先生有一席谈话,对我很有触动。他说,早些年利郎是晋江企业的标杆,他依靠天分和勤奋不断创新,请大牌代言人、上中央五台做电视广告等等,每一件事都做得干脆利索外加漂亮,但几年过去,别人走在了前面,自己被越拉越远。他说了一句很悟道的话,“招数打不过系统”。

系统的基础是流程化。不是有没有流程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在专业分工的基础上形成协同的问题。任老板的高明之处,恰恰是把一个打乱仗打得还不错的华为带到了组织化状态,学会了流程化。从集成研发、集成供应链、集成财务等等,华为学会了协同,建立起系统。

这是很艰难的过程。很多企业都试图这样做,但大多半途而废。华为当年请ibm[微博],同样面临煎熬。管理者不停地向任老板诉说:那一套不适合华为,我们的效率反倒下降了;顾问先说英语然后再翻译给我们听,我们相当于花费双倍的钱;那一套系统太大了,我们小脚穿了一双大鞋,脚趾头还露在外面……各种言论,都指向一点,放弃管理,回到过去。但任老板毫不迟疑,提出“削足适履”,先僵化再优化,终于成功。

华为的流程化道路是每个有追求的企业都要经历的。企业如果不能协同,不能形成系统,就永远无法发挥组织化的力量,老板也就永远是个报时者,或者精疲力竭而死,或者极度厌倦而弃。

当企业建立了责任和协同体系之后,就要考虑如何让员工主动地承担起责任,也就是如何激励员工。甚至有人说,激励是管理的核心问题。好像激励问题怎么说都不为过,毕竟这关乎员工工作动力。

现实一点的老板说,激励就是分钱。很对,物质永远是基础吗。但分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老板是有“钱聚人散、钱散人聚”的理念的,但确实不知道怎么分。

分钱的依据是什么?能够让组织成员共同认可的依据是什么?这难倒很多人。现代企业是个高度分工协作的组织,涉及不同专业的人共同努力来完成同一件事情,那么不同的人做的不同的工作,如何评价?科学不断告诉我们,质上不同的东西量上无法比较,但在组织中,我们恰恰要比较性质上不同的工作和贡献。

企业要解决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问题,也就解决了价值创造的动力问题,使价值创造成为可能,得以持续。所以,薪酬激励的根本是评价,不是评价人,是评价人在岗位(责任)上的发挥的价值,而且是把不同岗位的人的价值用相同的评价系统来区分。

这就依靠权威了。评价质上不同的东西,无法依靠客观的科学,而必须依靠权威。这一点上,管理更接近实践,而非科学。大概这是德鲁克先生把著作命名《管理实践》而非《管理学》的原因吧。权威不是来自于权力,而是战略的代言。

理想的老板说,人要有点境界,不能眼盯着钱。这个也对。社会进步到现在,钱应该不是,或者不应该是唯一的追求了,这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何况,经济学早就讲了“效用递减规律”,单纯靠分钱无法解决持续的动力问题。

而且,有非常多的案例证明:越有钱之上的追求,越能找到工作的成就感,越能把事情做好。井深大先生讲“让工作本身成为工作的最大激励”,意味深长。早年的索尼也正是靠这个理念来激励工程师不断创新的。

现实中,单纯讲境界的,一直活得很艰难;单纯讲分钱的,初时繁荣,但不长久;但两种都抓、两手都硬的,成为翘楚,华为即是。任老板是大讲特讲追求和境界的,但同时又最懂得人内心中现实的一面。华为激发了那么一大群天之骄子内心的自豪感与事业心,也让他们通过劳动获得了经济上进而是人格上的独立。这难能可贵!

华为是极少数有管理的企业,依靠庞大而管理有效的系统,推动自身不断成长和超越。这是任老板非常了不起的地方。但华为不是神话,华为学得到,关键是你学不学,以及怎么学。学习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说某某某学不到,基本都属夸大其词或危言耸听之类。

华为不是凭空出现的,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自然能学到。古人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崇拜华为,不如学习它,往死里学。但首先要学的,不是华为现在是如何管理的,而是华为如何建立起管理系统的。

很多人想走捷径,以为把华为的管理制度拷贝一份过来,自己也就有管理了。其实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活法,都需要建立适合自己的管理体系。能借鉴别人的是道理,做法背后的道理,而不是直接复制做法。

华为就是这样学ibm的。引入ibm学习ipd(集成产品开发),建立全流程研发管理,是华为建立管理体系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但华为并不是按照ibm的模式照本宣科,而是学习ibm的方法及其背后的道理,自己建立制度规范,再请ibm专家提建议和意见,华为人再不断尝试和修改,最终形成华为ipd管理规范的、、版本。这是华为的管理方法,不是ibm的。

任老板高瞻远瞩,不断强调,不是照搬ibm,而是让ibm帮助华为培养专家,再依靠自己的专家建立自己的管理体系。一位朋友是亲历者,他说,“我们不是学习ibm怎么干的,而是ibm为什么这么干,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为了最大程度攫取ibm专家的知识、经验和智慧,任老板支持对接组成员不遗余力地缠着ibm专家进行交流。一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一位华为高管告诉我,“几乎每晚请ibm专家吃饭,恨不能24小时不停地问各个细节,但ibm专家只喜欢喝茅台,那餐费就相当昂贵,签单的时候我自己都犹豫,但任老板给我们充足的预算,支持我们全力去做”。

华为由此一步步地学会了ipd/isc(集成供应链)管理,以及集成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秘书管理系统等,并建立了自己的整体管理体系。

我认为就是《华为基本法》。华为有基本法,很多企业都没有。《华为基本法》,是任老板和华为人对“企业及其成长之道”的系统思考和共识。正是通过《华为基本法》,任老板完整地理清了:华为必须从一次创业走向二次创业、从机会主义走向能力主义、从人治走向法治,以及要完成这个过程,华为应该继承什么、扬弃什么、坚持什么、学习什么、发展什么。

华为才有了指导自己前行的事业理论。这些都想清楚了,怎么走下去也就清楚了,即便遇到过程中的艰难与挫折,也就不会动摇,坚决前行。华为才能历经艰难,百折不挠,建立了有效的管理体系。这是《华为基本法》的真正价值所在。

学习华为,要从学习《华为基本法》开始。每一个老板都需要像任老板那样,完成企业的系统思考,形成自己的事业理论:我是谁,从哪来,向哪去,如何去,如何团结志同道合者等等,也就有了自己的基本法。

更重要的永远不是现象,而是现象背后的道理。

日前,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任正非通过演讲和答记者问的形式向外界传递了这家公司更多的信息。

任正非在演讲中向外界解释了他从军搞建筑的经历以及被裁撤的过程,并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创办了这家民营企业。这个复杂的过程在中国需要有相当时代认知的人才会明白。这个背景呈现了中国改革开放错综复杂的困境,但也昭显华为从一个如此艰难的时代成长为中国国际化最成功企业的伟大。

华为为什么会成功?这是很多人想要知道答案的问题。外资大规模进入中国电子业后,中国明智地在战略上增加了电子工程的开放度与市场竞争度。而任正非则看到了机会,国内没人做意味着竞争对手少,正是这种知难而上的精神才成就了今天的华为。

华为的成功源于精神上的脱胎换骨:向西方同行学习技术和管理并且更加具有开放精神,再加上中国人顽强持久的精神与坚韧不拔的意志。

中国人能吃苦和拼搏,而且头脑聪明,但这些优点并不能组合成一个具有战斗力的集体,也就是说,在集体主义的中国恰恰缺乏集体合作与协同的精神。任正非的成功经验就是,学习西方的管理以及工业体制,调动团体的积极性与力量,才成就了今天的华为。而这种能力是中国企业所普遍缺乏的。

这种结合中西方优势的做法让华为急速追赶他的外国同行,一个又一个的巨头被超越。甚至不被任正非看好的手机部门,去年也推出了两款被市场追捧的手机,已经威胁到三星与苹果等高端机市场。尽管如此,任正非还是低调表示华为仍然是棵小草,还需要向西方学习各种管理的东西。这与中国互联网界过于高调、浮夸以及炒作的态度截然相反。

与中国公司喜欢多元化与跨界抢占更多地盘不同,华为更注重向纵深发展,即专注于自己的专业,用任正非的话说,就是“一个西瓜切成八块,我只要一块”。正是他这种“针尖式生存”与“乌龟精神”让这家公司厚积薄发,成就现在的地位,这是一种着眼长远的生存方式,而那些依靠多元化抢占市场的企业,在遭受市场萎缩与竞争激烈之后,往往发展停滞或倒闭,因为他们没有专业技术上的竞争力。

华为是中国经济与企业转型的一面旗帜,如果出现5-10家华为这样的国际化公司,中国将真正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专注、努力、开放、学习,对华为而言,这些平淡的词语后面是真实的付出,当某些中国企业越来越高调的学会炒作之后,他们背后的焦虑与华为的淡定,已经表明了他们不同的命运。

成功之道网格化管理【第三篇】

任正非不是照搬ibm,而是让ibm帮助华为培养专家,再依靠自己的专家建立自己的管理体系。大讲特讲追求和境界的,但同时又最懂得人内心中现实的一面。华为激发了那么一大群天之骄子内心的自豪感与事业心,也让他们通过劳动获得了经济上进而是人格上的独立。

“向小米学营销,向华为学管理,向三星学变革”。我像祥林嫂一样,说给见到的每一个企业家与管理者。向领先企业学习,让自己少走弯路,一次做对。不单是学习他们是怎么做的,更要学习他们是怎么思考的。他们为什么这么做,经历了哪些困难,又如何突破困难,坚决在正确的道路上探索——这些,更重要。

对,我没说向他们学战略。很多人认为自己的战略也不错,与这些顶尖高手的差距只是企业的执行力。索性,我们不谈战略,也暂不谈营销和变革,只谈管理。向华为学管理,尤其是学习怎样管理庞大的知识员工。

管理的难点有三个:

第一是责任。如何把不同层级和岗位的员工放在统一的责任体系内,并依据责任建立分权与激励体系,是很多企业面临的难题。常有人说,组织内只有两个层级是有完整的责任意识的:一个是老板,他承担着生死存亡的压力;一个是一线员工,他们每天每时都有明确的任务指标和行为要求。而中间层很容易成为“转包商”——把上级分配的任务分配给下级,自己成为监工。

没有承担责任,并不表明他们无所事事。恰恰相反,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很忙,但就是没有产生绩效或战略要求下的成果。尤其知识员工,很容易“自己给自己找事做”,偏离企业的方向,空耗资源。

华为依靠严肃的三级计划和预算管理体系来完成责任的落实,然后发育基于责任的能力,评价基于责任的贡献,执行力由此产生。不仅华为,凡是管理有效的公司,首先学会的都是这一点。

很多企业所做的是“分指标”而不是“分解责任”。指标只是结果,责任是条件。责任到位了,指标自然成;责任落空,指标也就成了肥皂泡。包政老师曾说,应该把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改为各尽所“责”按劳分配。责任是能力的前提,是结果的基础。

我曾经想,可能是我们在计划经济下运行太久,所以企业都不擅长、也不重视做计划,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预算上,或许是预算关乎每个人可以掌控的资源,与利益直接相关。而没有严格的经营计划的分解过程,责任是无所识别出来的。

第二是协同。这个更难!钱德勒说,现代企业的根本难题就是不断专业化分工之后如何协同。体力劳动的协同,可以依靠外化的标准,形成明确的输入、输出和工作方法。知识劳动的输入、输出和工作方法非常难以标准化,协同起来就无比困难。

部门专业化和岗位专业化的不断发展,会在企业中造成难以逾越的部门墙。每个人都成为自己领域的专家,都站在专业的角度来思考,而不是站在组织共同目标上,从来不思考“自己怎么做才能让别人的工作更有效”,常常以局部效率伤害整体效率。

我们说,管理有四化: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和信息化。流程化是难题,没有这一点,标准化和规范化带不来整体效率,而信息化也无法真正实现。很多企业说,自己的erp系统是样子货,原因不在erp本身,而是没有流程化。

某国企领导人告诉我“搞了那么多年精兵简政就是想扁平化结果发现‘扁’很容易无非是想赶跑和尚先拆庙但就是扁而不平”。平就是流程化。

把责任分层落实相对容易,分流程落实难上加难。很多老板焦头烂额,大约70%是作为裁判,处理部门协同的问题。久而久之,变成老板一个人指挥各个部门,员工成了“听令行事”者,丧失独立思考及做事的能力。

有些老板初期还很享受这种感觉,不停地想出一个有一个主意,员工去执行,效果还不错,颇自得。这很像孔明先生,自己累死,终究无法安天下。老革命家陈云先生说,一个组织内总要有些人头戴瓜皮帽、手拿文明棍、踱着四方步,看起来无所事事。实际上,他在做“造钟人”,而不是“报时者”。

很多老板成了报时者,不断发挥自己的天才想出一个又一个主意,然而一个绝顶天才,不依靠管理有效的组织又能做多大事?,和利郎创始人王良先生有一席谈话,对我很有触动。他说,早些年利郎是晋江企业的标杆,他依靠天分和勤奋不断创新,请大牌代言人、上中央五台做电视广告等等,每一件事都做得干脆利索外加漂亮,但几年过去,别人走在了前面,自己被越拉越远。他说了一句很悟道的话,“招数打不过系统”。

系统的基础是流程化。不是有没有流程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在专业分工的基础上形成协同的问题。任老板的高明之处,恰恰是把一个打乱仗打得还不错的华为带到了组织化状态,学会了流程化。从集成研发、集成供应链、集成财务等等,华为学会了协同,建立起系统。

这是很艰难的过程。很多企业都试图这样做,但大多半途而废。华为当年请ibm[微博],同样面临煎熬。管理者不停地向任老板诉说:那一套不适合华为,我们的效率反倒下降了;顾问先说英语然后再翻译给我们听,我们相当于花费双倍的钱;那一套系统太大了,我们小脚穿了一双大鞋,脚趾头还露在外面……各种言论,都指向一点,放弃管理,回到过去。但任老板毫不迟疑,提出“削足适履”,先僵化再优化,终于成功。

华为的流程化道路是每个有追求的企业都要经历的。企业如果不能协同,不能形成系统,就永远无法发挥组织化的力量,老板也就永远是个报时者,或者精疲力竭而死,或者极度厌倦而弃。

第三是激励。当企业建立了责任和协同体系之后,就要考虑如何让员工主动地承担起责任,也就是如何激励员工。甚至有人说,激励是管理的核心问题。好像激励问题怎么说都不为过,毕竟这关乎员工工作动力。

现实一点的老板说,激励就是分钱。很对,物质永远是基础吗。但分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老板是有“钱聚人散、钱散人聚”的理念的,但确实不知道怎么分。

分钱的依据是什么?能够让组织成员共同认可的依据是什么?这难倒很多人。现代企业是个高度分工协作的组织,涉及不同专业的人共同努力来完成同一件事情,那么不同的人做的不同的工作,如何评价?科学不断告诉我们,质上不同的东西量上无法比较,但在组织中,我们恰恰要比较性质上不同的工作和贡献。

企业要解决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问题,也就解决了价值创造的动力问题,使价值创造成为可能,得以持续。所以,薪酬激励的根本是评价,不是评价人,是评价人在岗位(责任)上的发挥的价值,而且是把不同岗位的人的价值用相同的评价系统来区分。

这就依靠权威了。评价质上不同的东西,无法依靠客观的科学,而必须依靠权威。这一点上,管理更接近实践,而非科学。大概这是德鲁克先生把著作命名《管理实践》而非《管理学》的原因吧。权威不是来自于权力,而是战略的代言。

理想的老板说,人要有点境界,不能眼盯着钱。这个也对。社会进步到现在,钱应该不是,或者不应该是唯一的追求了,这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何况,经济学早就讲了“效用递减规律”,单纯靠分钱无法解决持续的动力问题。

而且,有非常多的案例证明:越有钱之上的追求,越能找到工作的成就感,越能把事情做好。井深大先生讲“让工作本身成为工作的最大激励”,意味深长。早年的索尼也正是靠这个理念来激励工程师不断创新的。

现实中,单纯讲境界的,一直活得很艰难;单纯讲分钱的,初时繁荣,但不长久;但两种都抓、两手都硬的,成为翘楚,华为即是。任老板是大讲特讲追求和境界的,但同时又最懂得人内心中现实的一面。华为激发了那么一大群天之骄子内心的自豪感与事业心,也让他们通过劳动获得了经济上进而是人格上的独立。这难能可贵!

华为是极少数有管理的企业,依靠庞大而管理有效的系统,推动自身不断成长和超越。这是任老板非常了不起的地方。但华为不是神话,华为学得到,关键是你学不学,以及怎么学。学习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说某某某学不到,基本都属夸大其词或危言耸听之类。

华为不是凭空出现的,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自然能学到。古人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崇拜华为,不如学习它,往死里学。但首先要学的,不是华为现在是如何管理的,而是华为如何建立起管理系统的。

很多人想走捷径,以为把华为的管理制度拷贝一份过来,自己也就有管理了。其实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活法,都需要建立适合自己的管理体系。能借鉴别人的是道理,做法背后的道理,而不是直接复制做法。

华为就是这样学ibm的。引入ibm学习ipd(集成产品开发),建立全流程研发管理,是华为建立管理体系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但华为并不是按照ibm的模式照本宣科,而是学习ibm的方法及其背后的道理,自己建立制度规范,再请ibm专家提建议和意见,华为人再不断尝试和修改,最终形成华为ipd管理规范的、、版本。这是华为的管理方法,不是ibm的。

任老板高瞻远瞩,不断强调,不是照搬ibm,而是让ibm帮助华为培养专家,再依靠自己的专家建立自己的管理体系。一位朋友是亲历者,他说,“我们不是学习ibm怎么干的,而是ibm为什么这么干,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为了最大程度攫取ibm专家的知识、经验和智慧,任老板支持对接组成员不遗余力地缠着ibm专家进行交流。一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一位华为高管告诉我,“几乎每晚请ibm专家吃饭,恨不能24小时不停地问各个细节,但ibm专家只喜欢喝茅台,那餐费就相当昂贵,签单的时候我自己都犹豫,但任老板给我们充足的预算,支持我们全力去做”。

华为由此一步步地学会了ipd/isc(集成供应链)管理,以及集成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秘书管理系统等,并建立了自己的整体管理体系。

我认为就是《华为基本法》。华为有基本法,很多企业都没有。《华为基本法》,是任老板和华为人对“企业及其成长之道”的系统思考和共识。正是通过《华为基本法》,任老板完整地理清了:华为必须从一次创业走向二次创业、从机会主义走向能力主义、从人治走向法治,以及要完成这个过程,华为应该继承什么、扬弃什么、坚持什么、学习什么、发展什么。

华为才有了指导自己前行的事业理论。这些都想清楚了,怎么走下去也就清楚了,即便遇到过程中的艰难与挫折,也就不会动摇,坚决前行。华为才能历经艰难,百折不挠,建立了有效的管理体系。这是《华为基本法》的真正价值所在。

学习华为,要从学习《华为基本法》开始。每一个老板都需要像任老板那样,完成企业的系统思考,形成自己的事业理论:我是谁,从哪来,向哪去,如何去,如何团结志同道合者等等,也就有了自己的基本法。

更重要的永远不是现象,而是现象背后的道理。

成功之道网格化管理【第四篇】

职场中,为何双方说了半天也没有抓住沟通的本质?为何已经布置了工作,下属却连个反应都没有?出现这些“沟”而不“通”的情况,主要是由于你没有用心与他们沟通。只有在沟通之前排除双方的沟通障碍,在沟通过程中抓住沟通的本质并根据说话内容及时做出反馈,才能实现完美沟通。根据对企业培训管理现状的调查发现,有超过80%的员工有沟通课程的培训需求,有60%以上的员工表示在与上级、同事、客户等日常沟通中出现困扰,也有的看过不少沟通书籍,但不知如何实际运用。每天,职场人士都会面对种种不同的沟通挑战。你的老板拒绝给你升职加薪,你的孩子是否应该接受名校教育,你的爱人梦想去异地发展更好的仕途。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当,我们就会陷入“我是对的,你是错的”这样一种无效的沟通模式之中,而这往往会让谈判陷入僵局,最终导致两败俱伤。

成功之道网格化管理【第五篇】

2.如果你觉得现在的上司/老板不够好,想办法改变他。如果不能改变,你可以炒他的鱿鱼。但不要相信下一个上司/老板会比现在的好。

7.上司/老板问到的事情一定要第一时间回复。

9.给自己找个身边的榜样。通常你的上司/老板就是最好的榜样。

14.不光会管人,还要会理事。理是事情的标准化,书面化,是经验总结,是流程梳理。

16.培养自己的感恩心态。只有感恩的人才会快乐,只有感恩的人才会得到更多的帮助。

20.要按时完成任务。如果你无法按时完成,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你的上司/老板。

成功之道网格化管理【第六篇】

成功。

不是运气,而是定律。成功是您做对了许多细小的事情,是您头脑中有着正确思维的结果。和其他所有职业一样,管理者必须。

学习。

必须像学一门外语或一项运动一样学啊?以下是本站网友为大家分享的“成功之道网格化管理热选【汇集10篇】”,想办法改变他。如果不能改变,你可以炒他的鱿鱼。但不要相信下一个上司/老板会比现在的好。

7.上司/老板问到的事情一定要第一。

时间。

回复。

9.给自己找个身边的榜样。通常你的上司/老板就是最好的榜样。

14.不光会管人,还要会理事。理是事情的标准化,书面化,是经验总结,是流程梳理。

20.要按时完成任务。如果你无法按时完成,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你的上司/老板。

成功之道网格化管理【第七篇】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这本书最近可谓相当火,我的好多客户都在看。

我分析一下,它火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华为官方授权,作者给华为做过顾问。一个是本书的书名。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牛逼是书名。据说,最初作者起的名是《卓越与孤独》,典型的2b顾问起的名。相当没创意,不知道以为独孤求败要出来呢。

后来征求华为高层的意见,一高层说:有何“卓越”可言呢?华为能不倒下就不错了。大家皆有同感,书名遂定为《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

要知道,在内部亦或外部,任正非都是一个惶者,唯有惶者能够生存,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情者和冬天哥。

本书总体上还是值得一读的。只不过媒体有点吹过了。“教案集著述”,“颠覆所有”,未免言过其实。

其实,你要叫做《卓越与孤独》,这本书会相当孤独。

叫《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才决定这本书的畅销。

唯一让我觉得遗憾的是,本书集中火力于一点的拍马屁风格。

我不喜欢一味唱赞歌的歌颂者,我觉得或多或少会丧失立场,给读者误导。

之前,曾经看过1篇文章,《华为,你将被谁抛弃——华为十大内耗问题浅析》,我觉得挺好,反映出华为的问题,据说在华为内网上曾经点击量第一。

既然是关于华为之道,作为读者,更希望看到华为是如何解决这些内部问题的。而不是把之前华为的故事以传教士的风格再歌颂一番。

如果是关于华为之道,这本书的篇幅有点大,我们需要简单化而不需要这么复杂。

华为的道到底是什么,看了本书你也不知道答案,你得自己去悟。

华为之道,最关键的是华为的价值观: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

围绕这个主轴,华为形成自己的独特的企业文化。

为了以客户为中心,华为在产品不太行的时候,要求企业就是要发展一批狼,狼有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企业要扩张,必须有这三要素。

为了以客户为中心,华为要让听见炮火声音的人来决策。打不打仗,后方决定;怎么打仗,前方说了算。

为了以客户为中心,任正非要求员工眼睛盯着客户,屁股对着老板,而不是眼睛盯着老板,屁股对着客户的奴才文化。实际上,中国企业90%以上,都是眼睛盯着老板,屁股对着顾客。

如果说,苹果公司成功的不是技术也不是产品,而是乔布斯那永远贴近人性、贴近客户的敏感而偏执的灵魂。华为的成功就是以客户为导向的文化,把客户导向推向极致的宗教。

为了以奋斗者为本,任正非必须不断强调冬天、强调活着、强调坟墓,目的就是激励大家长期艰苦奋斗。

为了以奋斗者为本,任正非告诫大家:每周只工作40小时,轻轻松松地就完成产业转换和产品升级是不可能的。每周工作40小时,只能产生普通劳动者,不可能产生音乐家、舞蹈家、科学家、工程师、商人······,为了卓越,大家需要长期艰苦奋斗。

为了以奋斗者为本,任正非受松下启发,一次其参观日本松下电工,不论是办公室,还是会议室,或是通道的墙壁上,到处张贴着一幅画:一艘即将撞上冰山的巨轮,上面写着——“能挽救这条船的,唯有你!”,之后任正非不断在内部强化危机意识,结果,天天喊狼来的华为进入了世界500强,曾经天天歌舞升平、要啥有啥的巨大中华之首——巨龙却真得遭遇命运之狼,敢情任正非是喊给它听的。

什么是华为之道,当你以任正非这条主线“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去思考,你才能真正揣摩对你有价值的借鉴意义。

成功之道网格化管理【第八篇】

偶读汪中求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感触良多,平淡之中透出真理,小事之中看出功夫,对于为人及处事皆大有裨益。细想起来,关注细节,研究细节,掌握细节,其作用大至国家,小至百姓,范围之广,涉及方方面面,不一而足。笔者身为企业人,就细致管理致胜之道有几点感言,不吐不快,既是班门弄斧,务求抛砖引玉。

众所周知,一个企业,不论是生产型,还是服务型,均涉及到人财物、产供销,其中事务之烦琐复杂,常另人眼花缭乱、手足无措。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如何在繁重的日常事务中有条不紊、百密无疏,必须有一整套严密的组织和管理系统来应对。

首先要有一个完整的组织、细致的分工。古人云: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人们往往理解上有偏差,成大事者,如果没有关注小节的人辅助,那也是徒劳。所以一个企业的组织是个基础,但建立组织的目的是为了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干,同时又不能重叠管理,那就需要要有明确的职责划分。

大多数企业在指定各岗位职责时都很简单,只罗列了几条工作项目,比方说企业人力资源部主要职责可以这样写:负责人员招聘;负责人员考核;负责人员培训;负责人员档案管理等等,看上去应该没什麽问题。但到实际当中就有很多问题,比如:负责人员招聘,给哪个部门招聘,招聘部门是否应参加,如果参加,在这个部门职责中也应有负责人员招聘内容,那就在职能中重复,造成相互扯皮。所以如果这样表达:按公司各部门用人需求负责组织参加人员招聘会并进行人员的初步筛选,对应聘合格的人员办理录用手续。是否就明确多了。

美国ge公司是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业务遍布全球120多个国家,年营业额几千亿美元,员工十几万人,驾驭这个庞大的商业机器的前总裁杰克.韦尔齐有什麽秘诀使他顺利的运转并且取得辉煌的业绩的,他每天干什麽呢?用他自己的话说:一是我任用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二是只做行业内的第一或第二;三是赔钱的事不干。他把建组织列为头等大事,但实现正确的用人战略谈何容易,可以想象,他在任用每一位副总裁需要做多少细致的考察工作,而没有这些人的帮助,他怎麽会取得如此的成功。

二是建立一套完善的流程和制度。

流程制度是什麽?简单说:流程是诉讼法,制度是实体法。他们是企业赖以正常运转的“法律”。很多企业对流程和制度根本不重视,或者形同虚设。在实际工作中更多的是凭经验和习惯,或靠会议口头来约定,这种危害对企业是致命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可依,完全处于“人治”的状态。不仅管理者很累,更多的问题是无法找到责任人。每个人都有充足的理由说:这不是我的工作。海尔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设备操作工只管操作,不管保养,设备经常损坏,当被问及损坏原因是,他理由很充分,我的职责没有设备保养一项。的确如此,他能按要求完成工作,但设备损坏与我无关。

但肯德基从容应对,依靠完善的操作流程和工艺始终保持所有店的口味、卫生、服务是一致的。而荣华鸡却恰恰相反,从而导致了荣华鸡短短时间便败走麦城。所以说,成功有偶然因素,但细节是保持成功的必然因素。

三是落实细节管理,提高执行力。细节管理就是执行力。张瑞敏说过“把每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张瑞敏刚入主海尔时实行的第一个管理措施就是下发的“八不准”,其中甚至有不准在车间随地大小便,可笑吗?一点也不,当时的国有企业没有任何执行力可言,企业效益差,员工放任自流。当时的张瑞敏就是从改变观念,加强执行能力开始的。时至今日,海尔已成为营业额几佰亿的著名品牌。他的一本随便的操作手册就有上百页厚。员工不仅要熟知熟记,更要不折不扣的执行。

汪中求先生的总结最好不过了,第一代老板靠胆子,第四代老板靠脑子,微利时代要求精细化管理,未来企业发展是专业化分工、利润趋近于零、同质化及拼细节。

四是改变习惯、关注细节。这里改变习惯是指的打破习惯性思维,要用创新的观念和方法做管理。笔者在企业做了多年的管理工作,深有体会,原有的管理习惯是最可怕的枷锁,当任何一项改变现状的决策出现后,首先想到的是怎样反驳和排斥,而不考虑如果采用会带来的益处。其实管理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的,你千万不要苛求管理会尽善尽美,事实上那是不可能的。管理要考虑实用性、有效性及成本,过分强调管理的复杂性会增加不必要的经营成本,他只要和你的现状相匹配即可。

企业家要对细节有无限的爱,因为上行下效,其实细节管理对于中层管理者来讲是犹为重要的,也是其职位重要性的关键,一个不关注细节、不注意细节的中层管理者是不合格的。因为中层管理者面临两大任务:一是向决策者提供完整、准确、祥尽的信息;二是不折不扣的执行决策。

《细节决定成败》书中举了上海一号地铁线和二号地铁线的例子。其中一号线是德国人设计的,二号线是我国设计师,从外观看不出什麽区别,但投入运营才发现一号很多细节在二号设计时忽略了,从而造成二号线运行成本远远高于一号线。有两点最具代表性,一个是三级台阶,华东地区地势低,夏季经常受雨水困扰,一号地铁每处入口均有三级台阶,雨天可阻挡雨水倒灌,而二号地铁没考虑到,曾在大雨天被淹,造成重大损失;另一个是一号线每个出口均有一个拐弯,使出入很麻烦,道理很简单,如果你家开着空调,又开着门,得多付多少电费。而二号线却没有,想想看,会增加多少运营成本。还有很多这种细节,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随着竞争的加剧,细节管理会成为克敌致胜的利刃,而关注细节才能够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愿我们的企业同仁能够从我做起,关注企业、关注细节,共为企业长治久安而努力。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xyrylhj@。

成功之道网格化管理【第九篇】

日前,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任正非通过演讲和答记者问的形式向外界传递了这家公司更多的信息。

任正非在演讲中向外界解释了他从军搞建筑的经历以及被裁撤的过程,并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创办了这家民营企业。这个复杂的过程在中国需要有相当时代认知的人才会明白。这个背景呈现了中国改革开放错综复杂的困境,但也昭显华为从一个如此艰难的时代成长为中国国际化最成功企业的伟大。

华为为什么会成功?这是很多人想要知道答案的问题。外资大规模进入中国电子业后,中国明智地在战略上增加了电子工程的开放度与市场竞争度。而任正非则看到了机会,国内没人做意味着竞争对手少,正是这种知难而上的精神才成就了今天的华为。

华为的成功源于精神上的脱胎换骨:向西方同行学习技术和管理并且更加具有开放精神,再加上中国人顽强持久的精神与坚韧不拔的意志。

中国人能吃苦和拼搏,而且头脑聪明,但这些优点并不能组合成一个具有战斗力的集体,也就是说,在集体主义的中国恰恰缺乏集体合作与协同的精神。任正非的成功经验就是,学习西方的管理以及工业体制,调动团体的积极性与力量,才成就了今天的华为。而这种能力是中国企业所普遍缺乏的。

这种结合中西方优势的做法让华为急速追赶他的外国同行,一个又一个的巨头被超越。甚至不被任正非看好的手机部门,去年也推出了两款被市场追捧的手机,已经威胁到三星与苹果等高端机市场。尽管如此,任正非还是低调表示华为仍然是棵小草,还需要向西方学习各种管理的东西。这与中国互联网界过于高调、浮夸以及炒作的态度截然相反。

与中国公司喜欢多元化与跨界抢占更多地盘不同,华为更注重向纵深发展,即专注于自己的专业,用任正非的话说,就是“一个西瓜切成八块,我只要一块”。正是他这种“针尖式生存”与“乌龟精神”让这家公司厚积薄发,成就现在的地位,这是一种着眼长远的生存方式,而那些依靠多元化抢占市场的企业,在遭受市场萎缩与竞争激烈之后,往往发展停滞或倒闭,因为他们没有专业技术上的竞争力。

华为是中国经济与企业转型的一面旗帜,如果出现5-10家华为这样的国际化公司,中国将真正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专注、努力、开放、学习,对华为而言,这些平淡的词语后面是真实的付出,当某些中国企业越来越高调的学会炒作之后,他们背后的焦虑与华为的淡定,已经表明了他们不同的命运。

成功之道网格化管理【第十篇】

管理的对象是人,是人情,是人与外物、他人的关系。

因此管理首先要要知人。

知人:有情、能感、能知行。

人有情。

“喜、怒、哀、惧、爱、恶、欲,谓之七情”(《礼记》)。人是因情而动的,情是人的动因,人行为的原因。

人需要满足自己的情、欲才能生存下去。

人需要对自己的情、欲进行节文,忠于自己的欲望并进行节制,修养的目标是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人能感。

人生于天地之中,需要并能够与外物进行互相的激发和触动,与外物进行交互。

因感而生情,谓之感情。人具有恻隐之心、同情心,人与人之间能够互相理解,人能够与环境进行交互。

“天地交而万物通”,人要敏感、善感。感而隧通,人修养的目标就是要与天地通过交感而连通成一个整体,天人合一。善感为仁,麻木则不仁。仁者不忧。

人能知行。

人能认知,有行动的能力,通过行动满足自己的感情、欲望。

人要穷理致知,修养的目标就是知万物之理,循理而行,知行合一。知理则知善恶是非、当行不当行,为知(智),智者不惑。知行合一为真知,为勇,为义。见义勇为,勇者不惧。

管理的方法:分合交通。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因此开始认识世界、管理世界需要分,分的目的则是合,合群,合一。

“人情者,圣王之田也”,管理的对象是人情。

“夫礼,先王所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圣王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制礼义以分之”,中国古代管理的根本思想就是分,体现形式为礼。

礼把人进行分工君臣父子、士农工商……,规定了每个人的角色;。

礼规定了每个人的关系、角色、职责和行为规范,使人行之所当行,专注于自己的角色,本分,互相能够分工合作,避免冲突,将社会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深入认识分:

亚当斯密“劳动分工”是分;。

泰勒“科学管理”是分;。

福特“流水线”是分;。

斯隆“事业部”“组织结构”是分;。

贝尔滨“团队角色”是分;。

德博诺“六顶思考帽”是分;。

时间管理要分;。

区别仅仅在于分的方法不同而已:内外、物我、时空……。

分久必合,因此才有业务流程再造;。

分而要通,因此才有平衡记分卡;。

分而不能忘情,在西方管理发展史中马斯洛看到了这点。

分合的平衡要看分解是否清晰、是否有利于专注,是否方便交通、合作,这是判断分得是否合理的唯一标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6 2838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