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秀4篇】
【导言】此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秀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第一篇】
摘要:转型发展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建设与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对当前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专业产生的背景、应用型本质属性的分析思考,总结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思路,进而提出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化方案。
关键词:转型发展;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
当前,转型发展是国家教育部所倡导的地方一般本科高校提高素质教育、服务地方的又一项重大举措。五邑大学20xx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等学校之后,学校的重点工作就定位到如何建设合理、高效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上。目前我校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任务就是,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自身的内在自然规律,制定科学且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与人才培养有关的主要因素分析
1.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可以反映学校的教育改革思路和办学特色,也可以看出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五邑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多年来在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和尝试,例如在很多的理论课中都设置了课内实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赛等方法,但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仍然保持原有的本科高校教育的课程体系和讲授内容,在企业职业和岗位的需求和培养过程方面和学生的技术积累方面考虑不多。总之,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不能较好契合当前所提出的建设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产生背景。信息专业主要是进行信息的获取、信息的编码处理、信息的传送与接收等理论、实践教学与研究。上世纪末,能够体现国家的发展趋势和综合实力的信息时代脚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迅速加快,在实际应用中对从事信息产业的人员提出既要懂信息理论,又要掌握新型电子元器件的`使用等更高要求,于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3.应用型本质属性分析。应用型主要是培养学生实际工程项目能力,对某一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的能力就不做重点培养了,要求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应用型培养对学生的要求更高,既要学好理论知识,还需具备对多项理论知识综合的实践能力。这也是高水平的应用型本科区别于高职高专的关键所在。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以我国工程教育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为契机,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以国际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工程认证为推动力,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起点和落脚点,确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总的培养目标为:掌握电子电路理论与技术、信息采集、传输、分析与应用的基本能力、基本方法,面向区域支柱产业、面向工程,具有较强的工程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能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制造、应用开发、运营、市场与管理等工作的本科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结合培养目标,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优化。
1.树立信息大工程观的理念,全面落实信息大类培养目标。通过分析比较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信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和交通控制等几大专业方向的共同特点,建立信息工程大类专业13门平台课的课程体系。从学生在行业企业工作所需知识、能力、素质出发,设计信息大类专业共同课程平台。从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应用的完整流向设计平台课,克服了过去学生专业知识面偏窄的缺陷。
2.全面实施“3+1”模式,丰富“3+1”内涵。“1”指学生就读大学的最后一年,可以在学校进行设计、实训,也可以在企业实习;可以部分时间在学校,部分时间在企业实习;采取的方式由学生自主选择。第7—8学期的实践环节包括:综合系统设计、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实践成果总结、专业实训及企业实践和毕业设计。这种设计思路的出发点就是通过将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从而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
3.依据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按多类别模块开设课程。多类别模块主要包括专业模块、专业方向模块、产业对接模块、开设与区域重点发展产业相对应的模块等,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课程设计充分考虑了行业企业需求,考虑了近年来科技发展的成果,突破了传统课程的束缚,将课程融入新的内容,特别是工业生产核心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并大胆进行了课程重组。4.整体设计培养方案。在做好信息大类平台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有机结合以外,还从学生培养需求出发,将通识课、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并对如何完成修读提出具体要求,较好解决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脱节的问题,还将我国工程教育中所提出的信息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与培养方案的制订进行了有机结合。
5.按照课程群设计实践教学项目。实施项目化教学,打破以往理论课附带实验和一门课程设计一个实践项目的惯例,尽量使实践教学项目具有综合性、创新性的特点,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在开设前明确该教学目标,并与工程项目有一定的联系,尽量做到从企业应用角度设计综合性实践的训练。6.实施多专业、多行业龙头企业协同育人。首次试点将多个专业学生合成一个实验班,联合几家企业共同对这个班级学生进行培养,通过轮岗等方式分别在各家企业的不同岗位上实习一段时间,利用各家企业所长使学生对企业模式和工程实践有更加充分的认识。
三、结语
本研究和改革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在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实践平台建设和校企合作等方面做了全方位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我国高等院校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刚刚起步,随着转型发展的深入推进,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会越来越适应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才培养的质量会有很大的提高并能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刘纯利,王晴晴,张玉山。优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xx,(3).
[2]童强,周大鹏。何光普。转型发展期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探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xx,(8).
[3]汪元宏。应用型高校的创新之路[N].光明日报,20xx-04-11(16).
[4]周远清。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J].中国大学教育,20xx,(11):5-7.
[5]潘懋元。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趋势[J].临汾大学学报,20xx,(1):1-5.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184.
[7]杨春春,刘俊萍。中外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7(3):25-28.
[8]徐理勤,赵东福,顾建民。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模块化教学改革看学生能力的培养[J].高教探索,20xx,(3):70-72.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第二篇】
一、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等院校设置最普遍的文科专业之一,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从事文秘、记者、编辑、教师等相关工作的人才。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开展,社会对综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高等教育也随之转变为精英教育与群众教育的结合体。以新机制、新模式设立的独立学院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面临新的挑战。独立学院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人才,关系到传统专业向现代专业转型和开展的问题。
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目前普遍存在着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的问题。大多数独立学院在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初期,人才培养目标往往完全参照一本、二本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照搬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追求理论系统性、完整性,以学科理论为中心,注重传授知识。而独立学院的综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素质根底与一本、二本院校有许多差异,完全照搬其人才培养方案,不仅会影响独立学院综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更会导致所培养的学生缺乏鲜明专业特色和实用技能。
二、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意义
独立学院的开展已初具规模,改革与实施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提升自己竞争优势和满足社会需求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开展,只有在实施过程中对已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地调整和创新,才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解决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使他们在工作中尽早地适应岗位。同时,应在对已毕业的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追踪调查、研究的根底上,进一步完善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独立学院的办学宗旨,其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理论能力方面应比高职高专学生强,在职业技能方面又要比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强。既要具备本科的理论专业知识,又能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这是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的根本要求。因此,独立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既要重视理论课程的教学,又要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施,人才的多元化培养,在原来专业理论学习的根底上,加强相关技能的培训,寻找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切合点,拓展专业就业方向,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理论技能与应用能力,使学生在剧烈的就业竞争中有更大的生存与开展空间,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具体措施
与着重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一本、二本院校不同,独立学院的学生理论知识要求有所降低,但实践能力要求有所增强。与专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高专也不同,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应是理论根底相对扎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作为应用型专业,找准定位、设置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成为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
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为:改革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的体系,以构建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素质结构。为到达这一目标,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应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优化课程内容,增加实践环节,调整并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模块的结构比例,构建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并付诸实施。
〔一〕优化课程,建立和完善教学保障机制
实施综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除了扩大自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队伍,加大自有师资队伍培训力度,还应从电台、电视台、报社等单位聘请具有双师素质的兼职教师任教,建立一支专兼结合,以白有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修订教学方案,全面实施课程改革,优化课程,增加实践环节,建立以“应用〞为特征的理论教学体系,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采用以基地、学校、行业结合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汉语言文学专业与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合作机制,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提高应用能力。
〔二〕调整课程模块比例,注重实践教学
教学方案的修订、课程的调整,既要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开展对人才的需求,又要满足学生个人未来的开展,使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根底,又有实用的专业技能。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组织专家修订教学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实践、应用性课程的开设。构建“教学+实践〞的课程体系,根据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根底课、专业技能和人文社会科学有关课程的设置,增加技能课的开设,多方位拓展专业方向。一方面,根据学生就业兴趣和方案,优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为学生进入某工作领域开展打好根底,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另一方面,根据社会开展需要,有选择地传授新闻宣传、文书档案、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根本理论和知识,并进行相关技能培训,使学生具有从事相应工作的'能力。为突出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设置相关职业课程,例如言语艺术、秘书学、公共关系学、文秘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档案学、实用礼仪等课程,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技能,提高学生采编写、组织、协调、交流沟通等能力。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竞争力,学院鼓励学生在完成规定课程教学后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考试、测试,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要求学生参加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活动以获得相应学分,如普通话测试。此外,根据学生就业兴趣和方案,开设多门选修课,如速记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原理等课程,满足将来从事不同工作的学生有目的地选择相关课程,使学生成为具有实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专业课占45%以上,文化类和教育理论类课程占25%,实践课程仅占5%,这样的设置很难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必须对现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结构和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增加实践环节和实践时间,形成以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突出学生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学生在生存中求开展的能力,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充分表达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调整并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模块的结构比例,实践课程学时增加15%以上,第一学年设置为期2周的社会调查或文学采风活动,第二学年设置为期2周的社会工作实习,第三学年设置为期4周的社会工作实习,第四学年设置为期2个月的毕业实习。同时,构筑并实施综合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实践时机,如与一些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基地,已建好的语音实验室、线性编辑实验室、摄影摄像实验室和?天行健?校刊、?晨曦报?、播送站等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时机。
〔三〕发挥学生社团作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独立学院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除了要加强校内外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还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是发挥学生组织协调、管理沟通能力的重要平台,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可以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可以发挥活动能力强、参与意识强的特点,提升自我培养意识和能力。因此,独立学院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致力于发挥学生社团作用。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该学院在第二课堂组织开展众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专业相结合,以求实创新、锻炼自我为宗旨的特色活动,使学生的潜能、才华及创新精神得以尽情施展与发挥。学院定期举办社团活动、班级特色活动、学科创新活动,充分挖掘、发挥学生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形成“人人有舞台〞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气氛,促使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总之,独立院校应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在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下,充分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强化专业特点,使培养目标与社会开展相适应,培养出符合社会开展需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第三篇】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计算机应用(090100)
二、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
三、修业年限
3年
四、职业面向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面向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领域,培养从事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使用、维护、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软件与硬件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应用和信息处理等操作或产品销售,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
(1)职业素养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自觉遵守行业法规、规范和企业规章制度。
2、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和客观服务意识。
3、具有计算机应用相关的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和质量规范意识。
4、具有获取前沿技术信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5、具有熟练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专业知识和技能
1、具有熟练的中英文录入能力,掌握文字排版技能。
2、具有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具有熟练操作计算机和应用办公软件的能力。
3、具有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技能。
4、具有计算机应用领域常用工具软件的应用能力。
5、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具有开发计算机简单功能应用的能力。
6、具有多媒体素材处理、简单的动画设计能力。
7、具有使用数据库工具开发计算机简单功能应用的基本能力。
8、掌握网页设计与制作的基础知识和规范要求,具有建立网站、制作网页的能力。
9、具有计算机硬件拆装、系统组装和简单故障排除及维护的能力。
专业(技能)方向——办公自动化
1、具有熟练的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能力。
2、掌握常用办公设备的使用方法,具有办公设备的日常维护及常见故障排除的能力。
3、掌握文书与档案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专业(技能)方向——计算机设备维护与营销
1、具有常用数码产品的日常维护及常见故障排除能力。
2、掌握信息技术领域的营销方法与技巧。
3、掌握电子商务流程,具有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数码产品等产品营销的能力。
专业(技能)方向——计算机专业排版
1、掌握专业排版的工艺流程,具有专业的编辑、排版、印刷操作的能力。
2、掌握图形绘制、图像处理等操作,具有较强的专业图文混排及设计能力。
专业(技能)方向——计算机信息管理
1、掌握大中型数据库的基本应用,具有设计和实现简单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的能力。
2、掌握信息化管理与运作的知识与技能,具有进行信息化过程的规划、管理、控制、评价等工作的能力。
3、掌握信息系统安全的基础知识,具有计算机单机、局域网、广域网安全防护的相关能力。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
公共基础课包括德育课、体育与健康、公共艺术、历史、以及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基础课。
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实习实训是专业技能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含校内外实训、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
(一)公共基础课程
(二)专业(技能)课程
1、专业基础课
2、专业核心课
3、专业选修课
(1)数字影音编辑与合成。
(2)网页动画制作。
(3)云计算应用。
(4)移动终端。
(5)其他。
4、综合实训
根据自己学校的教学要求灵活安排综合实训,建议以计算机应用的综合项目或采用企业真实工作项目等方式进行,也可以和学生技能证书考核要求结合进行。时间安排上可以结合课程的进度,安排在每个学期,也可以统一安排在第五学期,技能考证要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要求下完成,证书要求以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要求为准,可以是国家相关部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的职业技能证书,也可以是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统一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
5、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本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岗位工作能力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要认真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其所学专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实行工学交替、多学期、分阶段安排学生实习。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一)基本要求
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为40周(含复习考试),周学时为28学时,顶岗实习按每周27小时(1一小时折合1学时)安排,3年总学时数为3000~3300、课程开设顺序和周学时安排,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公共基础课学时约占学时的1/3,允许根据行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在规定的范围内适当调整,但必须保证学生修完公共基础课的必修内容和学时。
专业技能课学时约占学时的2/3,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行业企业认知实习应安排在第一学年。
课程的设置中应设选修课,其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应不少于10%
(二)教学安排
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
说明:本表不含军训、社会实践、入学教育及毕业教育教学安排,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
八、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
本专业教师(含实训指导教师)应具备以下任职资格(1)公共基础课教师应有与授课课程对口专业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专任教师应具有本专业三级及仪式上职业资格证书达到95%以上,所学专业为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平面设计、计算机网络等相关专业。 (2)理论教师、实训指导教师必须是大学本科学历,企业聘请的实训指导教师学历可放宽到大专学历(3)爱岗敬业、工作严谨、乐于奉献、热爱职业教育。 (4)专业教师特别是实训指导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有两个月以上的工厂实际生产经验。
(二)教学设施
本专业应配备校内实训实习室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实习室说明:主要设施设备的数量按照标准班50人/班配备。校外实训基地根据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和产业技术发展特点,应在企业建立两类校外实训基地:一类是以计算机应用专业知识和参观为主的实训基地,能够反映目前计算机专业技能方向新技术,并能同时接纳多学生学习,为新生入学教育和认识专业课程教学提供条件;另一类是以社会实践及学生顶岗学习为主的实训基地,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专业技能方向综合轮岗训练的工作岗位,并能够保证有效工作时间,该基地能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和实践教学内容,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和教学大纲,精心编排教学设计并组织、管理教学过程。
(三)教学资源
1、教材选用教材建设是学校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保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和造就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教材改革与建设,以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合作相统一的。原则,开发具有中等职业教育自身特色的教材。
2、教学模式改革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打破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界限,增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加大直观教学的力度,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全面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理论与实践上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框架,理论知识的讲授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强调“适用、适度”,技能训练则强调科学、规范及创新能力。理实一体化教学并非是将理论与实践简单的堆砌,教学过程设计要明确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如何选择教学场地、设备及工具,学生如何分组,设备如何配置等,有的放矢的组织好教学。
(四)教学方法
教学采用多种方法并存,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及理实一体化教学。还可采用仿真实训软件,根据自身学习能力调整学习进度反复实训,探索并解决问题。理论指导实践,而实践操作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知识与技能掌握更加牢固。
(五)学习评价
由学校、学生、用人单位三方共同实施教学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双证”的获取率和毕业生及就业质量,专兼职教师教学质量,逐步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一)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方式
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笔试、作业、课堂提问、课堂出勤、上机操作考核以及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竞赛的成绩等。
(二)实训实习效果评价方式
1、实训实习评价
采用实习报告与实践操作水平相结合等形式,如实反映学生对各项实训实习项目的技术水平。
2、顶岗实习评价
顶岗实习考核方面包括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实习单位综合评价鉴定等多层次、多方面的评价方式。
(六)质量管理
学生毕业时,必须通过专业教学计划设置的各门课程学习考核合格才能颁发毕业证,而且必须通过职业资格考试(或技能等级考试)并获得职业资格证(技能等级证)。同时可以通过测评或考试获得人文素养合格证。凡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和人文素养合格证的毕业班学生,能够优先参加各级各类优秀的评选,享受学校的优惠政策,学校优先对其推荐就业。
九、毕业要求
1、入学军训教育成绩必须合格。
2、按规定修完所有课程,各科成绩合格。
3、取得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证书。
4、获得与本专业相关职业职业资格证书。
5、必须完成学校要求的顶岗实习。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第四篇】
一、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思路
(一)确定专业定位
学生的职业生涯是实现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结合。专业定位立足于学生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职业生涯发展,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企业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二)实施以岗位任务为导向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与岗位任务相匹配。按照城轨交通运营领域行车、客运二大岗位群的岗位任务的内在逻辑关系设计课程,从岗位需求出发,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三)突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
组织课程围绕行车、客运二大岗位群的岗位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以岗位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知识、能力与素养。注重职业情境中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职业能力培养。
(四)以岗位任务难度为线索
由易到难课程安排行车、客运二大岗位群所主要从事的工作任务具有由简单到复杂难度逐步递增的内在关系,据此将学习领域课程合理排序,学生系统学习后,获得完整的岗位职业能力。
(五)突显以运输组织模式为依据
实施教学以车站行车工作、调度指挥等运输生产任务为载体,依据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生产高度集中、统一指挥、逐级负责的组织特点,设计学习情境,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在真实的体验中强化岗位意识,获得岗位职业能力,内化职业素养。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点
(一)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方式创新
为确定人才规格,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深入企业,进行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确定本专业毕业生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养规格。
(二)人才培养策略创新
本专业岗位群内部岗位之间由低到高呈递进关系,岗位之间的递进关系是由不同岗位所需不同能力形成的,能力与岗位的递进关系成正相关。针对该专业对应的岗位群能级关系的特点,在本专业推行“循岗施教”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三)课程体系创新
1.课程体系构建方法创新对岗位群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确定《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行车工作》、《城市轨道交通调度指挥工作》、《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理》、《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和《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等5门学习领域课程,系统设计与“以岗促教、突出应用”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2.新课程体系通过“理论+实践、实践+理论”,合理配置,将理论穿插在实践教学中,“边理论边实训、以实训促理论”,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导,涵盖基本技能、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等多层次,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
(四)教学模式创新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推行教学做一体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等教学模式。
(五)评价体系创新
1.评价主体由一元化变为多元化成立企业人员、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课程评价体系。建立与不同能力水平相适应的评价办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日志、实习总结、管理制度、实训评价等,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进行全面评价。2.评价指标由单维度变为多维度评价方式由单一化变为多样化;评价结果由终结性评价为主变为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占60%,终结性评价占40%。3.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职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要求。
三、新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效果
(一)立足一线,适应发展
深入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调研,深入研究职业技能标准与工作任务。
(二)任务驱动,项目教学
按照“职业岗位—职业能力—工作任务—教学项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评价评估”组织教学。
(三)策略灵活,适应订单
订单班有很大的随机性,有时在进校就组班,还有的在毕业时组班。
(四)工学结合,上岗对接
实现学生上岗对接。通过学生2年在校内学习,1年在企业的具体真实工作岗位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基本实现“上岗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