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策划方案 >

(稿件)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工作方案

云海发表时间 3726561

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方案通过提升基础设施、优化环境治理、促进产业发展,增强乡村吸引力,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工作方案”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关于加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工作方案

为打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仗,扎实抓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根据《中共XX县委、XX县人民政府关于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的实施意见》精神,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要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彰显特色、留住乡愁,分类指导、分层建设,农民主体、共建共享"的原则,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万家评比"为主要抓手,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提升、面源污染治理、饮用水水源保护等"五大行动"为主攻方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加快建设XX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到2025年底,90%以上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治理,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55%以上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

到2027年底,全县所有行政村的生活垃圾基本都得到有效治理,65%以上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农村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到95%以上。

到2029年底,农业农村环境突出问题基本得到治理,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村民文明卫生行为习惯基本养成,环境管护长效机制普遍建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基本消除,村容村貌全面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

二、主要内容

(一)全面开展美丽宜居乡村示范建设行动

1.全面梳理工作指标。认真开展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的行政村规划编制、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厕所改造、村容村貌提升、面源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长效机制等指标情况核查工作,有效推动行政村内达标区域示范带动未达标区域开展整治、补齐短板。

2.全域提升建设水平。按照《"美丽XX·宜居乡村"达标村标准》,以点带面,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推动新一轮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提升工作。充分发挥省级"美丽XX·宜居乡村"达标村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强力推进美丽乡村示范村、景区景点覆盖村、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产业小镇有效联接,串点成线、扩线成面,加快提升交通、绿化、综合景观,把美丽乡村建设成特色景点,引导乡村旅游资源禀赋好、交通便捷地区的农户把院落建成美丽庭院或民宿,把国、省道路沿线建成美丽廊道。到2025年底,建成美丽宜居乡村示范村33个、达标村230个以上。

(二)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

1.推进农村"垃圾革命"。提升农村垃圾治理能力。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治理模式,对照"有齐全的设施设备、有成熟的治理技术、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长效的资金保障机制、有完善的监督制度"五有标准,坚持城乡一体、区域统筹、设施共享的原则,实现"收集密闭化、转运压缩化、处理资源化、作业企业化、城乡一体化"的五化目标。探索农村垃圾分类方式。因地制宜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推进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农村地区按可堆肥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固体废物、其他垃圾"四分法"分类,采取农户初次分类和保洁员二次分拣的模式,确保有害垃圾单独投放,努力提高可回收物和其它垃圾单独投放比例。适合在农村消纳的果皮菜叶、枯枝烂叶、厨余等易腐烂垃圾,应进行就近堆肥还田或沼气发酵等资源化利用。构建村庄保洁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行政村和村民小组配备保洁员机制,发挥保洁员在垃圾分类、垃圾收集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城乡统一的保洁机制,通过市场化运作,采取公开竞标形式,确定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和公共区域常态保洁承包单位或个人,保障稳定的经费来源;通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和群众评议等方式褒扬乡村新风,明确村集体、村民的保洁义务,共建村庄保洁长效机制。

2.推进农村"污水革命"。坚持因地制宜、控源截污,有序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到2025年底,完成农村黑臭水体排查,优先整治由农村生活污水引起的黑臭水体。合理选择技术模式,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处理工艺。对靠近城镇、有条件的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就近接入城镇污水管网;离城镇较远、人口密集的农村地区可建设集中处理设施,实现达标排放;地形地貌复杂、人口较少的农村地区,采用低能耗或无动力技术分散处理。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与农田灌溉、渔业用水、生态保护修复、环境景观建设等有机衔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小微湿地建设、栽植水生植物和建设植物隔离带,对农田沟渠、塘堰等灌排系统进行生态化改造,鼓励农户合理利用菜园、果园、花园等实现就地消纳无害化处理。加强厕污共治,统筹考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农户卫生厕所建设改造,具备条件的地区一体化推进,积极推动厕所粪污还田等资源化利用方式。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持续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工程建设。优先安排农村居民聚居点(区)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常住人口1000人以上和600人以上的聚居点(区)分别于2025年底和2027年底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基本得到有效治理。

3.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分类实施农村户用厕所改造。靠近城镇、有条件区域,纳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离城镇较远、人口密集区域,进入污水处理设施集中处理后达标排放或接入大三格式化粪池处理后就近利用;散居农户利用已有户用沼气池或新建三格化粪池处理后就近利用,或收集转运至集中处理点处理利用。持续做好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项目,积极申报农村"厕所革命"重点县建设项目,提高农村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率。统筹农村公共厕所建设。以村委会等人口集中区域为重点,统筹考虑区域人口数量,充分利用现有老旧公厕,合理选择技术模式,推进农村环保公共厕所建设。加强农村公厕日常维护,保洁实行专人负责,做到管理制度上墙,实现厕所标识清楚,环境干净整洁,无异味无蚊蝇,便池内无污染,设施设备运行正常,确保对外开放。健全农村厕所管护机制。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和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开展改厕后的检查维修、定期收运、粪渣资源利用等社会化服务。依托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工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等,实现厕所粪污与畜禽粪污"同治共用"。发挥"县级专家组、镇乡技术负责人、村级技术员"三级农村"厕所革命"专家技术服务体系作用。

(三)大力实施村容村貌清洁美化提升行动

1.实施村庄建设"六化"工程。家园美化要进一步优化村落布局,加强乡村建筑风貌管控力度,大力提升乡村建筑和庭院的外观设计水平和环境品质;道路硬化要积极推行各类适宜农村的生态透水型路面,大力改善村内交通出行条件;村庄绿化要注重乡村绿化与庭院经济相结合,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古树名木保护、湿地恢复等工作;照明亮化要分批推进乡村公共空间和道路照明亮化,加大设备设施的管护力度;环境净化要大力整治村庄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引导农户整齐堆放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农用物资等物品,促进庭院内外整洁有序、室内卫生舒适;保护利用乡土文化要加大对古镇、古村落和古民居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强农业农村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利用,扶持培育群众文艺及乡土文化本土人才。

2.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扎实打好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高质量实施绿化XX州行动,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开展森林和湿地生态治理和修复,维护好环境友好、生态安全格局。全力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推动河湖长制"有名""有实",开展美丽河湖建设,积极推广生态河塘、生态渠道、生态河道治理,深入实施河湖库塘清淤工程,系统治理修复乡村生态环境和田园景观格局。到2025年底,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

(四)有效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攻坚行动

1.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切实提高农田灌溉有效利用系数。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完善农田灌溉设施,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推行覆膜灌溉、水肥一体化等农艺节水技术。发展循环水健康养殖,提高水产养殖水资源利用率。

2.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继续实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分区域、分品种集成一批农机农艺配套、有机无机结合的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加大新型高效缓释肥料、水溶肥料、生物肥料等高效新型肥料及水肥一体化、化肥深施等新机具应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机械施肥,水肥一体化技术。继续实施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建设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统防统治示范基地,创建绿色防控示范县,推广绿色防控、统防统治、高效药械、生物农药、低毒低残留农药等减量增效技术,实施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理化诱控等绿色防控措施。

3.提升畜禽粪污利用水平。统筹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在保障畜禽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最大限度做到源头减量,有效控制畜禽养殖污染。加强资源化利用追踪监测及"规模养殖场直联直报信息系统"数据填报,强化对养殖企业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督查核查。继续推进种养循环粪污资源化利用体系建设,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县项目建设,推广应用堆肥发酵熟化技术、异位发酵床技术等模式,畅通肥料化、能源化利用渠道,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使用和沼气、发电并网入户。探索在养殖密集区建设集中处理中心,建立受益者付费、第三方处理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合理收益的运行机制。

4.建立健全回收处理体系。推广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实现农膜使用和农田残膜回收利用"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有序推进农药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因地制宜探索回收模式,划分生产企业、经营单位和使用者的回收义务,鼓励使用者自发回收农药肥料包装废弃物,引导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药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服务。到2025年底,废旧农膜回收率稳定在83%以上,粮经作物主产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到81%以上。

5.推进秸秆资源综合利用。以全域全量利用为目标,进一步深入推进秸秆资源"五化"利用,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示范项目。健全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推动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加强秸秆资源台账统计,实现秸秆资源平台化管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秸秆综合利用,培育秸秆综合利用收储运服务主体和市场化利用主体,强化服务支撑。到2025年底,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6%以上。

(五)全面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行动

1.加快推进乡镇及以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划、立、治"。着力构建县、乡镇及以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体系,科学论证,规范划定新设立的饮用水水源地和未划定保护区的在用水源地保护区。完善保护区保护设施,依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HJ/T433-2008),完善界标、交通警示牌、宣传教育牌等标识和隔离防护设施。重点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排污口全面"清零",生活污水、垃圾收集转运至保护区外处理排放,解决饮用水水源地突出环境问题。对水质不达标的水源,采取水源置换、集中供水、污染治理等措施,确保水源地水质安全。

2.严格执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制度。提升规范化监管能力,推行属地负责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网格化监管机制,落实开展保护区巡查,定期实施河道清理、漂浮物打捞、保护设施维护、水生态修复等工作。建立职能部门联合执法监管机制,打击保护区内环境违法行为。加强日常巡查,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严防新增环境问题。加大水源地水质监测和风险监控力度。县、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编制完善辖区内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强化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储备应急物资装备,健全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协调联动机制。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责任落实。切实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作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范畴统筹安排。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农业农村局对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作负总责,加强规划编制、统筹协调、资金筹措、推进实施和监督检查等工作。乡镇和村是实施主体,重点围绕建设目标制定工作推进计划,做到目标到位、任务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县级部门要加强对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和督促,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强化资金保障。积极推广"财政给一点、村集体补一点、村民筹一点"的资金筹措机制,相关县级部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加大财政投入。村社发展壮大集体经营组织,保障管护经费。健全收费机制,引导村民为运行管护适当付费。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三)强化农民主体。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以多数农民群众的共同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乡村建设民主决策机制。积极引导村民共同参与讨论、修订和遵守村规民约,明确村民负责维持庭院内部和房前屋后环境整治、缴纳保洁费、投工投劳等方面的具体责任和义务,推动形成依法立约、以约治村的良好格局。充分发挥协会、村民理事会、农民合作社等组织的作用,引导群众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四)强化宣传引导。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不断加大新闻宣传、社会宣传、文艺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总结宣传先进典型,曝光落后案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8 3726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