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脚本策划【20篇】
探索人类历史的脉络,揭示社会变迁与文化传承,展现自然景观与生态和谐,传递深刻思想与情感共鸣。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纪录片脚本策划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纪录片脚本策划 篇1
永乐宫,又名:大纯阳万寿宫。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芮城县城北3公里的龙泉村东侧。永乐宫始建于元代,施工期前后共110多年,才建成了这个规格宏大的道教宫殿式建筑群。永乐宫是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粗大的斗拱层层叠叠地交错着,四周的雕饰不多,比起明、清两代的建筑,显得较为简洁、明朗。几个殿以南、北为中轴线,依次排列。特别是宫殿内部的墙壁上,布满了精心绘制的壁画,其艺术价值之高,数量之多,实属世上罕见。来到山西,自然不能放过去永乐宫欣赏元代壁画的机会。宫宇规模宏伟,布局疏朗。除山门外,中轴线上还排列着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等四座高大的元代殿宇。这些元代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的优秀遗产。在建筑总体布局上风格独特,东西两面不设配殿等附属建筑物,在建筑结构上,吸收了宋代“营造法式”和辽、金时期的“减柱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
二、拍摄意义。
永乐宫里的壁画总面积达960平方米,题材丰富,画技高超,它继承了唐、宋以来优秀的绘画技法,又融汇了元代的绘画特点,形成了永乐宫壁画的可贵风格,成为元代寺观壁画中最为引人的一章,这些对研究绘画的人很有帮助,还可以让人们更多的了解道教文化。
三、拍摄内容。
拍摄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拍摄建筑,另一部分拍摄壁画。
四、拍摄地点。
芮城县永乐宫。
五、拍摄时间。
20xx年11月~~~~12月中旬。
六、合作方式。
由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拍摄组与当地电视台组成联合拍摄组。
七、拍摄设备。
数字设备(dp800)一台,磁带两盘。
编导阐述。
永乐宫的拍摄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我国的道教文化,其结构不复杂,表现手法还带有传统的印痕,但片中文物的鲜活拍摄,使此片较好完成了文化意蕴传播的功能诉求。文物是静止的,但是导演要将其拍摄的鲜活,有感染力,呈现动态,必须在摄影镜头和光线造型上下功夫。多运用主观镜头和运动镜头,文物的动态拍摄才会淋漓尽致,文物才能被塑造成鲜活的角色吸引观众的眼球,实现文化类宣传片的展示与文化传播功能。
影片格调尽可能用暖调勾勒出文化氛围。整个片子用富有道教特征的小片头隔断,背景音乐为主,旁白为辅。整个片子节奏应张弛有度,快慢结合。镜头上多运用运动镜头,可以匀速摇拍壁画。光线上以面光为主。解说词要形象而富有生命力。片子的剪切风格决定了片子的最终形态,流畅的画面、平稳节奏的控制、动静结合的镜头跳接使影像产生了明快、真实的视觉美感。
猜你喜欢。
纪录片脚本策划 篇2
(二)拍摄主题:以一个外来参观者的视角真实再现老年人别样的“青春”,用镜头真实再现21世纪的城市老年人们有别于传统的生活,他们虽在暮年可是他们也有自己的梦想和希望。
(三)拍摄目的:现在很多年轻人意志消沉,没有追求,没有目标,过着没有理想的生活,纪录片《夕望》用镜头真实再现老年的爷爷奶奶们“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以及他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以此激励年轻人积极进取。
(四)拍摄对象:自贡市老年大学的一群特别的学生们。
(五)拍摄内容:选取个别典型的老人,以此为点辐射成面,多方位的展现老大学生们积极进取,不断学习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六)拍摄要领:切实把握在“雾中行走”的纪录片创作,以客观的视角真实地记录这群老年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七)拍摄准备:提前征求校方的同意,搜集我们所要拍摄的人物的联系方式背景资料,拍摄器材,拍摄的策划书。
(八)拍摄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要尽量地切合主题不用盲目地乱拍,同时注意设备安全,财产安全以及人生安全问题,尽量少干预拍摄画面,以达到最大限度的真实,具体操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九)拍摄方法:仰拍,平拍,俯拍,不同的场景用不同的角度,对景物的选择要尽量灵活调整,并且灵活选择全景、远景、中景、近景、特写。(十)设备准备:摄像机、三脚架、话筒、单反、挡光板。
(十一)片长:约27——30分钟。
(十二)职务安排:
导演:龚静。
摄影师:张启明。
场务:杨静。
文字编辑:叶科萍。
配音:刘俐汝。
剪辑:张启明李鑫。
美工:周明滔。
(十三)后期制作。
录音:后期的解说词在录音室完成。
剪辑:aeprpsau等软件进行编辑制作,并在网上搜集相关的图片与背景音乐。
拍摄提纲。
(一)拍摄思路以及纪录片大致情节发展:清晨张奶奶迈着矫健的步伐步入大学校门,进入英语学习班,在课堂上他们积极学习,与老师互动,下课后他们与同学们话家常,探讨学习,中间可以插入我们的采访,采访他们现在的奋斗目标,以及现阶段的梦想,紧接着镜头随着张奶奶的身影进入到一楼的舞蹈室,一群翩翩起舞的身影让观众很难想象这是一群70,80岁的老人的舞姿。随着时间的推移,夕阳西下了,一群老伙伴们有说有笑出了校门踏上回家的路。
(二)大致分镜头:
镜头一:清晨的阳光懒懒地洒在老年大学的校门,
镜头二:张奶奶侧面入画一路跟拍至英语学习教师。
镜头三:张奶奶的手,推至张奶奶前排的一位老人埋头写字的背影(中景),再推至讲台展现老师正面和学生背景的全景。
镜头四:全景展现张奶奶等下课时互相交流的情景,
镜头五:穿插记者在教师采访的老人们的镜头(关于为什么想学习?现在的梦想是什么?如何解读中国梦?)。
镜头六:张奶奶与英语班的同学道别,步入舞蹈班(跟拍)。
镜头七:张奶奶与舞蹈班的老师互相打招呼(体现和谐友爱的气氛)。
镜头八:张奶奶进入队伍与大家一起跳舞(全景,脚步特写,收录同期声)。
镜头九:额头汗水特写,脸上笑容特写。
镜头十:夕阳西下同学们在校门口道别,(全景,中景)脸上的笑容(特写),挥动的双手(中景——近景)。
镜头十一:红色的夕阳渐渐西下解说词:正在准备中。
策划人:龚静,
策划时间:20xx/3/10。
纪录片脚本策划 篇3
在我看来,拍摄是一场有预谋的战争。
未雨绸缪在摄像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就像一场战争,若没有充分准备,十有八九便是要输的。古语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所以,在摄像中,若没有事先充足的准备,一切都免谈,而这些准备必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中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会让一部好的作品频频“难产”,甚至“胎死腹中”。
这都是我的教训。
一、资料准备。
在我们小组确定要拍以吉庆街为主题的宣传纪录片之后,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既有新闻报道也有杂志专栏,随笔与游记以及齐追航拍摄过的与吉庆街有关的纪录片《江湖三姐胡幕萍》、《吉庆街四大天王》和齐追航为吉庆街的草根艺人录制的唱片等,在对吉庆街由一定了解之后,便敲定了这个选题,但因为时间紧促,所以这样的准备也不算十分充分,所以陈静雯便先写了拍摄方案,暂定下了分镜头脚本,后期主要是我在修改――按照王老师的提议,要充分体现出吉庆街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会根据具体的拍摄进行修改。
其实,若是当时能预先到吉庆街进行实地走访,那么后面的那些突发状况也会少了许多,对于整个纪录片的拍摄进度也能有序把握,减少一些无用功。
在第一次实地走访了吉庆街之后,我们先与当地的老板―园园大排档老板胡幕萍的弟弟胡先生进行了闲谈,观察了吉庆街的游客与艺人,并与他们进行了交谈,对吉庆街的了解也不止于资料之上。在这次实地了解之后,我们对吉庆街的汉味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我们原先的拍摄方案与脚步也有了进一步的改动,不断完善。
每一次拍摄之后,我都会对拍摄方案与脚本进行修改,解说词也改了无数遍,力求精简,富有文化内涵。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事先准备时间极其充分,导演花了近五年的时间做了十万字的调查报告,然后进行了几个月的拍摄,最终剪辑出了这部精致且受欢迎的纪录片,相比之下我们的准备便显得十分粗糙了。
二、拍摄准备。
在确定拍摄方案之后,我们先在园园大排档(园园大排档在吉庆街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是一家老字号大排档)品尝了吉庆街的几样特色美食,并拍摄了部分美食镜头。因为胡幕萍出差,所以我们便选择了胡幕萍的弟弟胡先生作为采访对象。因为我们在店消费,加上那天天气较冷,客人较少,所以胡先生接受了我们的采访。按照我事先了解的关于吉庆街的历史,我设计了采访提纲并选取了部分问题,主要涉及到吉庆街的历史发展问题,吉庆街与艺人的关系,艺人的管理问题等。
胡先生很配合地进行了回答,但在采访中遇到了语言障碍,我们听不太懂武汉话,所以由些时候不能根据他的回答进行下一步提问,基本上就是按照采访提纲来问的,显得有一些呆板,感觉没有问出吉庆街的历史韵味的问题。不过,因为这次与胡先生的沟通,他答应下一次还会接受采访。
后来,一行三人的艺人组合来到我们的餐桌旁进行演出,我们附加条件是他们要接受我们的采访,后来我们点了一首歌,但他们却演出了三首,而且按照一首二十元的标准来,关于费用问题我们产生了一些争议,最终和平解决,他们按照点两首送一首的标准进行收费。
他们唱完之后(其实他们唱的不怎么样,主要还是热闹),我进行了采访,但他们却回答地很敷衍,还没有说几句就走了,我们有些无可奈何。这一次吉庆街艺人给我们的印象并不好,我们在下面的采访中会提到艺人们收费管理问题。
那天因为天气冷,游客和艺人都十分稀少,各个大排档也很是冷清,对于我们想要的那些热闹的镜头,那天的场景并不适合表现,于是我们便结束了第一次拍摄,而这是我们第二次来到吉庆街。
在第三次来的时候,天气很暖和,又是星期五的晚上,游客极多,老板四处拉客,艺人们也到处都是,吹拉弹唱,吉庆街十分热闹,很适合拍摄。于是我们先拍摄了一部分远景与全景,以表现吉庆街的热闹,这一部分主要由单反进行拍摄,因为考虑到了夜景的效果用单反进行拍摄会更好。当时的拍摄主要由谭福洁与陈静雯为主,我则在吉庆街进行观察,看看哪些镜头比较适合拍摄,另外,我在还寻找采访对象,主要是游客,与他们进行沟通,看他们是否愿意接受采访,因为当时只有一台单反,所以在这方面的协调并不太好,因而那一次的拍摄主要以吉庆街的夜景全景、艺人与客人的全景,艺人表演的中景、近景还有特写为主,那一天的采访很少。
在采访艺人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位很有故事的艺人,也就是我们在片子里提到的李文瀚,只是当时他忙着去演出,所以我们并没有采访到很多信息,我请他留下联系方式,但他却不太愿意,于是只能先多问了几个问题,后来我们一直没有怎么看到他。至于其他的艺人却是不接受采访,或者是采访的内容不合格(内容比较敷衍)。我们在拍摄艺人的时候,几位年轻的女艺人阻止我们拍摄她们,而我们就只能偷偷地拍摄了几个镜头,而且还不是特写镜头,而是一个全景。
第五次来到吉庆街主要是想采访老板,因为第一次采访素材丢失,后来胡先生以及其他老板又不接受采访,所以我们只能再来,这一次我们联系的是我们采访了园园大排档对面金满酒楼(同属于园园大排档)的大堂经理陈先生,他的武汉话还比较好懂,所以采访也还算顺利,但是在采访的过程一直受到另一人的干扰,他一直催促我们离开,甚至动手动脚很不礼貌,采访拍摄几次都中断,造成比较大的困扰。
听陈先生的语气,那个人似乎是精神有点不正常,我们在之前拍摄吉庆街艺人以及街景的时候,他也曾数次干扰,甚至还要求我们去拍他。
在最后一次来吉庆街的时候,我们主要是以游客采访为主,前几次都是在天黑之后吉庆街热闹的时候来到吉庆街,但要采访的时候我们都是在四五点的时候来到吉庆街,事先跟老板进行沟通,然后去和正在用餐的游客沟通,只是由于准备不充分、还有就是选取的采访对象不太合适的缘故,加之我又没有正确使用好录音笔,所以那次的采访也不太成功,多采了几个游客,选取比较合适的采访素材进行剪辑―当时录音设备出了些问题,单反又隔得太远(我与谭福洁事先没有沟通好),所以做了很多无用功。
后来我们去了吉庆街艺人管理中心(具体名称太长,这个在片子中会展现)采访,恰逢负责人出差,不知何时才能归来,而有工作人员才刚入职不太了解情况,所以也无法进行采访,这方面的采访也只能作罢。
吉庆街采访的随机性太大,不确定因素太多。这就更需要我们做足准备,包括与采访对象的良好沟通,以及分散采访对象,涵盖到各个年龄层的游客,还有各个年龄层以及不同性别的艺人,大排档的老板或者经理要需要具有充分代表性。
三、技术准备。
在拍摄过程之中出现了很多意外,第一次拍摄回来之后我们就遇到了一个极大的问题―拍摄素材丢失。
因为单反拍摄时间最长只能是十五分钟,而那一段采访拍摄近半个小时,从单反储存卡读不出那一段采访拍摄内容―显示格式错误,后来百度方法却把内容格式化,采访内容以及另一部分素材丢失。原先想过素材恢复,但技术难度大且成本高成功率低,于是只能作罢,那一次我们的努力就打水漂了,我们也不太好再次去采访胡先生,而后来胡先生一直因为有事而不接受采访,我们只能换过采访对象。
在进行游客采访拍摄时,由于单反距离拍摄对象太远,单反录音设备不及摄像机,所以采访游客的那一部分因为现场太过嘈杂,所以声音不太清楚,因而那段采访只能作废。后来我们在吉庆街采访时,都会准备好录音笔,较好保留声音信息。
在第三次去吉庆街的时候,我们采访了园园大排档对面金满酒楼(同属于园园大排档)的大堂经理陈先生,但当时的单反却没有调回格式,原先我们一直用的是高清的拍摄模式,但那一次却用到的是标清模式,而这个问题在我们进行后期编辑的时候才发现,对于画面的匹配与挑战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我在我编辑的那一段关于吉庆街历史的那一部分,用到的齐追航的素材是标清格式,陈先生采访的那一段主要是讲述吉庆街的发展历史,所以二者有一定的匹配关系,作为历史部分的衔接也还是说的过去的,片子的其他部分都是高清模式,所以二者之间也不会显得过于突兀。
在后期剪辑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技术问题,主要还是我们对剪辑等不太熟练所致,还有就是各自的时间调配问题,所以剪辑方面的配合出现了比较多的问题,整个片子大概有八九分钟,我负责的主要是中间部分的五六分钟包括吉庆街的历史,吉庆街现在所保留的汉味文化等,因为整个设计方案大多数是我改动的.,有些部分我把握会比较好,加上我时间较多,所以负责的部分也较多,谭福洁主要负责开头部分的两段,陈静雯则负责片头的ai(下载了相关的模板)设计还有结尾部分,配音初步拟定为孙敦平。
在技术部分,主要是因为我们使用单反所以造成了很多失误,也有很多是因为准备不充分以及缺少经验等缘故,而随着拍摄的进行,我们的失误也逐渐减少,每个人都在积累着拍摄经验,对于拍摄也逐渐有了自己的领会。
至于拍摄的话,因为主要用的是单反(大多数时候是谭福洁在拍摄),所以我拍摄的机会和时间并不多,更多时候我都是在准备资料,进行采访,以及修改方案,有时候就在机房剪辑素材,实际的拍摄时间还是很少的。在后期剪辑的时候其实也发现很多都没有按照拍摄方案来进行,有很多重复的素材和无用的,似乎做了很多无用功。总体来说,我不是很喜欢这次的选题,对拍摄也很不满意,对于这部作品很不满意,但希望经过这次教训之后,自己能在下次可以做成更好的作品。
如果说拍摄是一场有“预谋”的战争的话,那其实我们的这场“预谋”糟糕透了,我们的准备更是差到极点,所以战争的失败是在预料之中的,作品的满意度也是极低的。这次权当是一次练手,是一场演习,这之后每一次拍摄,都是一场正式战争。
纪录片脚本策划 篇4
三、主题思想:通过记录某个摄像小组拍摄纪录片的过程,将纪录片创作中的友谊,欢笑,沮丧,矛盾,团结反映出来。突出团结就是力量和友情无价这一主题思想。
四、拍摄对象:柏天旸纪录片拍摄小组,宋兵兵纪录片拍摄小组(预备)。
五、小组成员:谭凯吴冲潘恒煜徐煜栋万佳王新茹张海燕。
六、人员调度暂行如下:
后期:
策划:
拍摄:
解说员:
录音:
场记:不与摄像冲突。
注、以上人员安排只是主要负责这一块的,并不是说只干这一块。
七、形式及风格:电视诗歌散文(优雅,活力,积极向上)。
八、纪录片结构:由以前的时空顺序形式向时空交错形式转变;由闭封结构向开放式结构转变;由单一视点向复合视点转变,将故事分为几个板块,用小标题将各个板块连在一起,不同的板块之间形成内在的联系,如烦恼,矛盾,友谊等,以便共同表达主题。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如果一味地记录和呈现,则如同流水账,让人乏味。电视纪录片应该根据创作者的表达思想,灵活地运用疏密详略等繁简之法,使叙事结构获得活泼多姿、波澜起伏的审美意义。内容的详略、情意的疏密、细节的使用等,都会使电视纪录片形成疏密相间、疏中有密、密中带疏的结构格局,获得难以言表的感染力。电视纪录片不能一味地一种步调,比如,如果电视纪录片总是松松垮垮,平平淡淡,则会让人厌烦感到沉闷;如果电视纪录片一味地紧锣密鼓、剑拔弩张,则让人心理紧张负荷过重。因此,电视纪录片应该有张有弛,疏密相间,使受众在紧凑、在变化中寻找到电视纪录片的美感和意义。
九、拍摄准备:
(一)前期准备:
1、查看相关资料,集思广益,弄懂拍摄什么,怎样拍摄。
2、写出不可缺少的镜头,将所需的效果注明。
场景一:柏天旸小组讨论的镜头(后期不超过一分钟)。
拍摄时间不限制,但镜头语言要到位,要客观的揭示问题所在,这要求摄像人员必需有思想。
例如:白天杨小组正在开会,他们要确立主题,那么小组成员肯定会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组员发表的看法就必需记录下来,当他们沉思时可以用特写或大特写(面部,手腕,眼睛)甚至可以拍一些意象镜头,空镜头辅助表达人物心情等等。
场景二:柏天旸小组前期策划的镜头(后期不超过30秒)。
他们些策划的镜头,些策划会花很长时间,但我们只要将开始写和最后成稿拍摄就可以了,拍摄时间不确定,随机应变。要将写稿人思考问题的时刻刻画出来。
场景三:老师宣布可以开始开拍的镜头(10秒)。
场景四:拍摄小组拿摄像机,安装电池和装带得过程(快节奏)(10秒左右)。
场景五:柏天旸小组拍摄过程(3分钟左右)。
场景六:在日常生活中柏天旸小组对拍纪录片的态度,如吃饭时讨论当天的拍设情况,讨论遇到的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场景七:成片展示的镜头(20秒以内)。
因为时间原因,成品展示可以拍摄别的班的人上纪录片实验课时成品展示的镜头。但只要不影响整个片子的真实性,是可以这样做的。如没有找到合适的班级,我们也可以不要成品展示的镜头,在柏天旸小组做成品做出后,可以采用一些精彩的镜头,然后用等待“交作业”一语双关,告诉观众人生就如作业,人生的作业要想成功完成需要友谊,团结,能否得到完美的分数,就看自己怎样去对待人生,怎样去演绎人生。
3、将在拍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如摄像机电池是否充足,磁带是否足够,摄像机设置是否设置到位,如何做场记。
4、小组成员分工,确定编导,摄像,配音,策划,解说词,场记,剪辑人员。
5、全体会议。要说明的是,策划定稿之后,不允许随意更改,即便是感觉有问题也要严格执行,即“一条道走到黑”,不要想七想八。在会议中统一思想,为纪录片服务;不能使小性子,随意发脾气;不得乱说话,打击队员积极性,有话好好说;保持良好的心情来拍摄作品,不得因为个人问题而破坏小组的计划。严格按照分工进行。
6、拍摄原则。持之以恒,无怨无悔。服从命令,积极认真。不仅是作业,更是作品。
(二)中期拍摄(拍摄流程)。
1、拍摄要注意抓住人人物的表情,细节。
2、拍摄时间暂定四个星期(4-7周)。
(三)后期剪辑、配音。
1、先配音,再根据配音剪辑组合画面,明确目的,不要运用太多的特效,保持作品的真实性。
2、剪辑要使得片子错落有致(可设置悬念),安排层次,细节叙事。
3、剪辑时间暂定一个星期(8周)。
十、补充部分:
2、空镜头预备:桂花星光月夜骄阳柳枝百鸟建筑车水马龙(快节奏)。
3、学会抢拍,抓住拍摄小组的亮点,看点。如:讨论时的分歧,拍摄时的认真,过程的艰辛。
4、有什么问题要及时提出来。
纪录片脚本策划 篇5
逻辑性思维应贯穿于纪录片的拍摄之中。在纪录片拍摄现场会产生三种素材:语言性素材,符号化的视听性素材,以及以镜头序列的形态存在的、展开一个特定时空的视听性素材。这些素材都可以转化为特定的概念,获得自己的语义,在片子的创作中建立完整的逻辑性思维。
无论拍摄还是制作,我们都会面对这三种素材,需要进一步廓清语言性素材和视听性素材在转换中的差异。
语言性的素材--解说、采访、现场同期等,因为自身是携带着语法的,其能指会因为与其他素材的组合而发生变化,毕竟语言在片子中是实现叙述的素材,但其语义不会因为拍摄的不同处理而发生改变。
这类素材是完全围绕语言来拍摄的:言语的主体就是画面的主体,言语的起点和终点就是拍摄的头尾,言语的内容提示了画面所要经营的氛围,言语的环境和主体的反应就是画面所要抓捕的细节……但是语言始终是素材的核心内容,这些素材与意图的逻辑对接也因此清晰而直接。
本文重点讨论的视听性素材则恰恰相反,它是丰满而混沌的。
这种丰满来自于镜头对完整的攫取:在这个特定的时空内,只要存在,统统可见。
混沌来源于镜头的选择性。我们通过镜头来观察世界时,镜头是有限的,它只能选择世界时空存在中的局部来呈现,没有看到的那部分,观察者只能通过想象和理解来弥补,这就造成了混沌。
当这种完整性和选择性合二为一的时候,我们就无法主动复原出镜头后面的世界。所以,这些素材的能指是不确定的,将它与片子的策划创意建立逻辑性关联就成为一个难点。
一、不同素材的作用和地位。
摄制中,我们面对语言性素材和视听性素材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素材,它们与片子的策划创意建立逻辑性联系也应该有所区别。
在实践中发现,大量影片主要依靠语言来推动和保证叙述头尾相应、承接有序,并依靠语言来理解和修正各个段落所表述的内容,以及与策划创意的初衷吻合。视听性的素材若能提供一些结构性的提示已经是很巧妙的构思了。
制作体制、传播环境、片种样式的传统所构成的现实,使依靠语言来结构全片叙述是一个合理的选择,而视听性素材一般并不在全片中承担结构性和主题性的功能,符号性的镜头和典型细节除外,前者极少,后者可遇不可求。
将策划和创意的意图转换为视听叙述时,语言性素材可以直接进行这个逻辑转换,它们本来就是同质的。而视听性素材则要更复杂一点,不仅仅因为素材本身的混沌,它还需要经过中间环节。
二、视听性素材是作为序列加入叙述的。
前期拍摄时,镜头的所指尚是隐含的,哪怕是一些已经高度符号化的镜头。
比如比喻人物精神的青松。所指要到达能指,必须借助信息的并置:或者在镜头前剪入主人公的镜头,或者解说词同时做出说明,或者干脆将主人公画面合成到这个镜头上。否则,这个镜头也可以用于科教片,说明青松的株态或生长环境。
因为视听性素材本身并不是符号,每一个镜头就是一个特定的时空统一的“场”。而在将内容与形式融合考虑的后期合成阶段,镜头序列形成了完整的叙述单位,才生成语义,并在进入叙述的语流后最终呈现内容和形式。
在此之前,视听性素材仅仅作为素材,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仅仅是物的统一,不具备信息内涵和逻辑上的统一。而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我们看到了大量充满解构性趣味的片段。
在现场拍摄视听性素材这个阶段,我们要考虑的并不是镜头本身有什么意义,而是让镜头能形成序列。
视听性素材是以镜头序列为单位加入叙述的。无论在哪一种类型的片子里,一组组镜头序列是否有清晰的线索并产生意味是片子是否成熟的关键性标志。
三、视听性素材的两种类型。
不同的叙述方式方法直接导致了不同类型的影片。
例如故事片,在拍摄之前是先存在一个假定的世界的,所以镜头序列尊从于戏剧性。而纪录片是真实反映世界的,它的镜头序列是依据现实的时空来展开。因此,视听性素材有两种:一种直接表现为概念,一种展开现实的时空。
前者是符号性镜头,它们是可以直接进入叙述的。需要注意的是,单独展开时间或空间的镜头序列往往也是符号性的。比如,一组不同地点但类似的大山,它通过同一属性的多个镜头反复出现,形成了雄壮的概念。但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这样的时空,如果在这个镜头序列中,时间存在,也就是,转换地点的时间存在,这种累积感就会弱化甚至消失。
其实,取消时间或者空间,就会产生累积,这正是符号化的基本手段。但我们日常拍摄中大量遇到的还是展开现实时空的镜头。这些镜头,它们又形成了自己的序列结构,有着对现实世界独特的抽象方式。
四、对时空存在的抽象和对应。
无论什么影片、片子的叙述如何进行,它的拍摄总是要按照一个个场景来组织。
回到上文提出的故事片与纪录片镜头序列展开的法则有所不同--。
a生气地去找b。
对于故事片来说,因为有着假定性,所以它的镜头可以只沿着动作线展开,只要一个a行走着的生气的脸的特写就够了,或者增加a的一些症状性行为来强化“生气”。
作为纪录片,因为讲叙这个动作的本质相同,这样拍摄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这样就会有很重的“电影”感,会让观众觉得不真实。一般的处理是依据时空线展开:a近景,确认人物,然后是a在路上的全景或远景,确认空间和动作。“生气”这个信息,因为是情绪而不是外在的时空存在,所以应该借助其他符号性手段,比如解说词或者同期采访来表达。当然,如果a的情绪外化成动作或言语细节,则是抓捕的对象,但这也是符号化的东西了。
这样,才是纪录片的风格。而借助符号来表达a的情绪,则恰恰是增强纪实感的手段。纪录片中这类展开现实空间的镜头序列,对现实的抽象是仅仅存在于外在的时空存在。而在这个镜头序列中,a的近景可以并不是在寻找b的路上所拍摄的。因为在“a生气地去找b”这个叙述中,a是存在的。
换言之,在上述所说的'这个抽象中,是依整元素来抽象空间。同样的,还用节点来抽象时间。只要保证元素和节点的准确,它们的层级和先后关系与这个特定时空吻合,我们就认定这个镜头序列展开的空间是真实的。
五、在叙述功能的预期下进行抽象。
在上述故事片和纪录片镜头处理不同的例子中我们看到,恰恰是“a生气地去找b”这个事件在戏剧性和纪实性的不同观照下,呈现不同的意味,才为不同的镜头处理打开了通道。在故事片中需要角色的心理反应推动叙事,而在纪录片中需要展开角色的行动空间。这不仅仅是不同片种的审美需求问题,也是不同片种和叙述需求的问题。
在不同的叙述需求下,同一个时空存在会呈现不同的元素和节点。
比如,a老师在教室内给bcdef学生上课。
从上课这个动作来说,整个空间的元素有老师,学生。镜头中,老师中近景,学生群像。
我们给这个场景加上叙述功能:表现学生认真--学生的认真表情就作为一个元素加入,镜头上增加学生近景固定镜头一组或者一个缓摇。
表现教学条件--教室和教具就作为元素加入,增加以教具为主体、师生为陪体的镜头。
同样节点也会因此发生变化。比如表现教学现场--学生的询问就作为一个节点加入,但是此时学生群体还是一个元素,询问的镜头仍以小群像为益。
如果再变化叙述功能,表现师生教学气氛轻松活泼,就可以再增加学生相互讨论的镜头,这时候学生群体就从一个元素分裂为两个或更多元素,问答的镜头可以以中近景为主,节点也相应增加了。
在上述例子中,镜头序列的前后次序并不产生明显的语义差别,叙述功能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元素和节点的变化。镜头次序的变化,仅仅是起强化或者弱化的效果。在最基本的镜头序列中,很少生产递进的镜头关系,那样的关系,往往还是发生在前述符号性的镜头序列间。如果这个序列不仅仅存在空间元素和时间节点的层级与次序关系,那么,它还可以再次细分。递进,并置、累积……已经是逻辑性的概念,生产与不同的叙述功能之间,并不在基本的叙述功能之内。
对于基本的功能性镜头序列来说,只存在空间和时间的压缩、夸张和元素与节点的取舍。
在不同的叙述功能预期下有不同的时空分镜结果,同样,不同的时空分镜所带来的镜头序列产生不同的叙述功能。而叙述功能表现为明确的概念,至此,我们基本完成了视听性素材与策划创意意图的逻辑性对接。
纪录片脚本策划 篇6
一、选题背景。
永乐宫,又名:大纯阳万寿宫。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芮城县城北3公里的龙泉村东侧。永乐宫始建于元代,施工期前后共110多年,才建成了这个规格宏大的道教宫殿式建筑群。永乐宫是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粗大的斗拱层层叠叠地交错着,四周的雕饰不多,比起明、清两代的建筑,显得较为简洁、明朗。几个殿以南、北为中轴线,依次排列。特别是宫殿内部的墙壁上,布满了精心绘制的壁画,其艺术价值之高,数量之多,实属世上罕见。来到山西,自然不能放过去永乐宫欣赏元代壁画的机会。宫宇规模宏伟,布局疏朗。除山门外,中轴线上还排列着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等四座高大的元代殿宇。这些元代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的优秀遗产。在建筑总体布局上风格独特,东西两面不设配殿等附属建筑物,在建筑结构上,吸收了宋代“营造法式”和辽、金时期的“减柱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
永乐宫里的壁画总面积达960平方米,题材丰富,画技高超,它继承了唐、宋以来优秀的绘画技法,又融汇了元代的绘画特点,形成了永乐宫壁画的可贵风格,成为元代寺观壁画中最为引人的一章,这些对研究绘画的人很有帮助,还可以让人们更多的了解道教文化。
拍摄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拍摄建筑,另一部分拍摄壁画。
芮城县永乐宫。
五、拍摄时间。
20xx年11月~~~~12月中旬。
六、合作方式。
由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拍摄组与当地电视台组成联合拍摄组。
七、拍摄设备。
数字设备(dp800)一台,磁带两盘。
编导阐述。
永乐宫的拍摄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我国的道教文化,其结构不复杂,表现手法还带有传统的印痕,但片中文物的鲜活拍摄,使此片较好完成了文化意蕴传播的功能诉求。文物是静止的,但是导演要将其拍摄的鲜活,有感染力,呈现动态,必须在摄影镜头和光线造型上下功夫。多运用主观镜头和运动镜头,文物的动态拍摄才会淋漓尽致,文物才能被塑造成鲜活的角色吸引观众的眼球,实现文化类宣传片的展示与文化传播功能。
影片格调尽可能用暖调勾勒出文化氛围。整个片子用富有道教特征的小片头隔断,背景音乐为主,旁白为辅。整个片子节奏应张弛有度,快慢结合。镜头上多运用运动镜头,可以匀速摇拍壁画。光线上以面光为主。解说词要形象而富有生命力。片子的剪切风格决定了片子的最终形态,流畅的画面、平稳节奏的控制、动静结合的镜头跳接使影像产生了明快、真实的视觉美感。
(一)题目:《夕望》。
(二)拍摄主题:以一个外来参观者的视角真实再现老年人别样的“青春”,用镜头真实再现21世纪的城市老年人们有别于传统的生活,他们虽在暮年可是他们也有自己的梦想和希望。
(三)拍摄目的:现在很多年轻人意志消沉,没有追求,没有目标,过着没有理想的生活,纪录片《夕望》用镜头真实再现老年的爷爷奶奶们“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以及他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以此激励年轻人积极进取。
(四)拍摄对象:自贡市老年大学的一群特别的学生们。
(五)拍摄内容:选取个别典型的老人,以此为点辐射成面,多方位的展现老大学生们积极进取,不断学习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六)拍摄要领:切实把握在“雾中行走”的纪录片创作,以客观的视角真实地记录这群老年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七)拍摄准备:提前征求校方的同意,搜集我们所要拍摄的人物的联系方式背景资料,拍摄器材,拍摄的策划书。
(八)拍摄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要尽量地切合主题不用盲目地乱拍,同时注意设备安全,财产安全以及人生安全问题,尽量少干预拍摄画面,以达到最大限度的真实,具体操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九)拍摄方法:仰拍,平拍,俯拍,不同的场景用不同的角度,对景物的选择要尽量灵活调整,并且灵活选择全景、远景、中景、近景、特写。
(十)设备准备:摄像机、三脚架、话筒、单反、挡光板。
(十一)片长:约27——30分钟。
(十二)职务安排:
导演:龚静。
摄影师:张启明。
场务:杨静。
文字编辑:叶科萍。
配音:刘俐汝。
剪辑:张启明李鑫。
美工:周明滔。
(十三)后期制作。
录音:后期的解说词在录音室完成。
剪辑:aeprpsau等软件进行编辑制作,并在网上搜集相关的图片与背景音乐。
拍摄提纲。
(一)拍摄思路以及纪录片大致情节发展:清晨张奶奶迈着矫健的步伐步入大学校门,进入英语学习班,在课堂上他们积极学习,与老师互动,下课后他们与同学们话家常,探讨学习,中间可以插入我们的采访,采访他们现在的奋斗目标,以及现阶段的梦想,紧接着镜头随着张奶奶的身影进入到一楼的舞蹈室,一群翩翩起舞的身影让观众很难想象这是一群70,80岁的老人的舞姿。随着时间的推移,夕阳西下了,一群老伙伴们有说有笑出了校门踏上回家的路。
(二)大致分镜头:
镜头三:张奶奶的手,推至张奶奶前排的一位老人埋头写字的背影(中景),再推至讲台展现老师正面和学生背景的全景。镜头四:全景展现张奶奶等下课时互相交流的情景,镜头五:穿插记者在教师采访的老人们的镜头(关于为什么想学习?现在的梦想是什么?如何解读中国梦?)。
镜头六:张奶奶与英语班的同学道别,步入舞蹈班(跟拍)。
镜头七:张奶奶与舞蹈班的老师互相打招呼(体现和谐友爱的气氛)。
镜头八:张奶奶进入队伍与大家一起跳舞(全景,脚步特写,收录同期声)。
镜头九:额头汗水特写,脸上笑容特写。
镜头十:夕阳西下同学们在校门口道别,(全景,中景)脸上的笑容(特写),挥动的双手(中景——近景)。
镜头十一:红色的夕阳渐渐西下解说词:正在准备中。
策划人:龚静,策划时间:20xx/3/10。
一、选材背景。
现今社会,传媒作为“第四权力”,在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传媒人员素质也有严苛的要求。广播电视新闻学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的需求而兴起的一个新兴专业,为培养大量媒体高级人才而不懈努力。编辑是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公众的工作和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广播电视新闻学是培养具有广播电视新闻学的理论和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在广播电视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本科的教育在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也为广播电视新闻系的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实践平台。
二、目的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班级分组创办报纸、杂志等,在采访与写作中感受记者和编辑的双重身份的认证。在大学各类的文学社、杂志社、报社、网络等传播媒介中,我们总能看到记者在各种活动奔走的身影,因为这些传媒机构的相对不专业性和注重学生学习实践的性质,往往是一人分担两个角色甚至更多。即使有些社团有记者团和编辑部的分管机构,但是大部分来说是虚设的,记者和编辑的工作相对来说是难以分割的。另外,大多数学生社团是缺乏老师或专业人士的指导的,对于初出茅庐的学生记者、编辑来说,怎样开始、拍摄行程和制作相对来说是十分陌生的,在实践中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向的指导。基于上述原因,大多数的学生媒体工作者在进行媒体实践过程中缺乏头绪。
而对于想从事媒体工作的圈外人员更是对媒体工作者的工作情境有所向往,想对其一探究竟。如我们小组的一个成员曾在采访时候遇到相关人员的探究目光和询问质疑等,甚至被被采访者追究专业的学科建设、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等方面。“传媒新声杂志社”(原“生活杂志社”)是广播电视新闻系的学生实践基地,在相关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已经初步建立了以新闻传播为主要传播理念的、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杂志的雏形。但是,不可否认,编辑责任制在社团内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辑承担着选题策划、人员分配、后期版面设计等内容。
其中,因为业务不熟、自尊心较强和自信心不足、人际交往能力差等原因致使杂志出版进程受到很大影响。参加杂志出版的相关人员也对自身的经历和经验进行过相关反思,并在实践中不断改正和前进。此次的纪录片拍摄就是针对这种现象的一个缩影,在张弛有序的故事叙述中,我们将向着我们提出的问题和观众想知道的方面进行客观而密集地呈现。
三、内容策划。
(一)纪录片名称:初步定为《小编纪行》。
(二)片长:15分钟左右。
(三)纪录片主题:以参与出版《传媒新声》杂志的一个编辑的日常工作为出发点,体现学生编辑在进行杂志风格、内容等方面的探索进行时,展现学生编辑的工作中遇到的挫折、挣扎以及从中得到的经验教训等。
(四)纪录片的主要人物:
学生编辑小a、杂志社相关人员、被采访对象等。杂志社是事件的发展的最初的环境,也是事件之所以发展的诱因。小a是全篇的中心人物,是整个事件的推动者,他与杂志社其他人员有很深切的联系。而被采访对象是冲突的交锋点,小a对采访对象的寻找和采访,全篇的核心轴。在寻找采访对象过程中所遇到人员也对故事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影片主要呈现欢快向上的思想情绪,在快乐的音乐(如《菊次郎之夏》或欢快的音效设置)的映衬下和轻松明快的图景中展现一种朝气蓬勃、勇于克服自我、直面困难的精神面貌。但在小a处于自我矛盾和外在矛盾交锋中时也应该侧重突出其抉择与耐心,配以沉重与激昂的音乐(如《蓝色多瑙河》),提高感染力。又如在以小a的工作状态的画面的基础上,画外音进行内心独白的时刻,配上抒情音乐(如《givemeyourhands》)。
(六)纪录片的形式与风格:本记录片属于人文社会纪录片,关注现实世界、身边的生活场景,在平稳的叙事中,强调叙事纪实,并能够在解说词的烘托中体现主题。本纪录片的解说词将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娓娓道来,在讲述故事、补充画面内容的同时,也使得主人公的思想和观众之间有一个交流的空间。镜头语言的应用,也是定位影片风格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长镜头对寻找采访对象的完整记录,特写镜头对人物高兴、紧张等情绪的突出等来展现出影片的节奏的张弛有度。也可将不同景深的画面进行相关重叠,错乱排序等来体现叙事方式和角度等,如将绿叶、阳光等进行处理来展现影调。与此同时以不同的拍摄视点与观众进行相关的交流,并推进情节的发展,如在主人公不知进退与否的时刻,可仰拍并采用运动镜头,展现选择的迷茫。此外还可以在背景音乐、主题音乐的应用中体现纪录片的风格,《小编纪行》主要是以明快的音乐为主,即使在主人公遇到困难时也是以沉重但略显滑稽的音乐进行表现以为后面的情景的升华做铺垫。
学生编辑的角色定位与现实认知的差异,对编辑的原有认识与学生编辑工作的对比,纪录片内在的人物之间的矛盾等。影片主要是对学生编辑工作的一个客观展示,主要着眼于对新事物的认知和展现。在故事的三个起伏点中展现,他们互相促进。
(八)纪录片的表现方式:
本纪录片采用故事化的形态的手法来表现纪录片的真实内容、悬念、细节、铺垫、重复、冲突、高潮和情景再现法对曾经的故事情节代替语言的讲述。例如,在故事叙述时,我们可以通过对主人公或其“同事”的摄像机采访来插叙其中来推动事件的发展。
结构是纪录片的生命。本纪录片围绕杂志出版流程这一主线来展现学生编辑的生活的一个侧面。主要以本片主人公以第一人称来进行解说贯穿,按照杂志出版的相关流程的时间顺序来记述。在影片的开头将与主题有关的相关人员的采访来引出纪录片的主人公和主要事件,使用画外音和与情境有关的空镜头来交代地点事件。并在顺叙中适当插入相关人员的评价和主人公的回顾等,从而较为完整地展现事件的过程和表现主旨。
故事有三个起伏点:策划确立、寻找采访对象、与主编的交涉。而寻找采访对象是故事的高潮,也是展现学生编辑的工作的一个重要反应点。在这个阶段,存在对故事的现实的还原和对主人公采访的展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按照受众的观看心理,至少在三分钟内设置一个高点,并能有效推动故事情节的叙述。在影片的最后是将成果的一个展现,如杂志的展卖活动或发送的画面以及画外音中主人公对此次出版活动的感想的表达,最后将画面切入被采访的主人公,最终定格在主人公拿着杂志微笑的中景镜头上。
四、拍摄场地。
传媒新声杂志社办公室、石大校园采景、其他根据被采访对象的情况进行安排。
五、受众分析显性受众: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师生;从事广播电视行业的工作人员;学校报社及杂志社团;与广电相关行业的人员,出版行业等隐性受众:对编辑行业感兴趣的人(对文化水品要求无要求,一般大众);对纪录片拍摄感兴趣的人;想要了解研究学习纪录片的人。
六、实施可行性分析及可能遇到的困难。
被拍摄对象均在石河子大学这一个整体环境中:人员相对固定,并且时间的有效性较长,整体流程中有一定的可控性,需要的资费较少,设备较为简单,场地选择相对容易、基本不用设置特定的布景来进行主观意愿的表达。有相关老师的指导,可以在理论上有一定保障。我们还可以看到,在拍摄纪录片的时候,还可以在被拍摄对象的指导下对策划和实施进行不断校正和完善。
但有些情节已经为过去式,需要相关的人员的表演融入其中,搬演与真实的冲突不可避免,并且,相关人员面对镜头的不自然也会影响纪录片的真实性的表现。另外,是将主人公的深刻的经历进行展现还是再一次的策划、采访、编辑等还有待商榷。当然,在场面的调度方面、节奏的把握、后期编辑等技术方面也存在一定困难。
七、效果预测。
2、以画面为基础语言,配以解说词与音乐,把握节奏和印象的造型美感;
5、让潜在受众对编辑行业有所了解,对想要参与到该行业的的人提供参考与借鉴,以及已参与到该行业的人产生内心的共鸣。
八、拍摄设备。
摄像机一台;三脚架;录像带若干;服装道具等。
一.自我创作理念。
平视社会人生,关注飞机晚点时相关人员的生活,从细节处着眼,展现隐藏在飞机延误之中的朴实与真实的生活,透过小视野关注大视野,挖掘整个社会各行各业在特殊时段的风貌。
强调叙事纪实,不仅要善于发现,还要善于选择,舍弃,重视过程,完善结果。
在纪录片里贯注理性思维,谨记纪录片的本性:客观与真实,适当地施与人文关怀。
二.基本风格。
三.主要内容。
四.目标人群。
乘客、机场地勤、机场空勤人员。
机场。
七.拍摄目的从寻常人着眼,捕捉晚点时的生活细节,彰显一种服务性行业对待突发状况的放映,传达一种真实的生活风貌,以小见大,展示现代社会下百姓的生活状态以及内在的精神状态,从而引发人们对于生活、工作的思考,对于生活的见解,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观。
八.时长。
纪录片的时间浓缩为30分钟左右,以一个主题贯穿始终,配合以画面和字幕的解说,朴实却处处体现真情,全生态的拍摄与创作。
九.前期准备工作。
题材的选择。
前期采访。
(1)阅读相关资料和书籍,做好拍摄纪录片的准备。
(2)考察被拍摄对象的生存环境以及生活状态,从而对被拍摄对象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
构思立意。
切入点。
以最真实最细小的情节为着眼点,以小见大,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
(1)拍摄技巧。
(2)声音采集。
语调清晰,注意素材声音的完整性,同期声的录制要注意声音的质量,多采集丰富的现场音。
十一.后期制作。
纪录片脚本策划 篇7
现今社会,传媒作为“第四权力”,在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传媒人员素质也有严苛的要求。广播电视新闻学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的需求而兴起的一个新兴专业,为培养大量媒体高级人才而不懈努力。编辑是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公众的工作和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广播电视新闻学是培养具有广播电视新闻学的理论和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在广播电视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本科的教育在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也为广播电视新闻系的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实践平台。
二、目的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班级分组创办报纸、杂志等,在采访与写作中感受记者和编辑的双重身份的认证。在大学各类的文学社、杂志社、报社、网络等传播媒介中,我们总能看到记者在各种活动奔走的身影,因为这些传媒机构的相对不专业性和注重学生学习实践的性质,往往是一人分担两个角色甚至更多。即使有些社团有记者团和编辑部的分管机构,但是大部分来说是虚设的,记者和编辑的工作相对来说是难以分割的。另外,大多数学生社团是缺乏老师或专业人士的指导的,对于初出茅庐的学生记者、编辑来说,怎样开始、拍摄行程和制作相对来说是十分陌生的,在实践中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向的指导。基于上述原因,大多数的学生媒体工作者在进行媒体实践过程中缺乏头绪。
而对于想从事媒体工作的圈外人员更是对媒体工作者的工作情境有所向往,想对其一探究竟。如我们小组的一个成员曾在采访时候遇到相关人员的探究目光和询问质疑等,甚至被被采访者追究专业的学科建设、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等方面。“传媒新声杂志社”(原“生活杂志社”)是广播电视新闻系的学生实践基地,在相关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已经初步建立了以新闻传播为主要传播理念的、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杂志的雏形。但是,不可否认,编辑责任制在社团内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辑承担着选题策划、人员分配、后期版面设计等内容。
其中,因为业务不熟、自尊心较强和自信心不足、人际交往能力差等原因致使杂志出版进程受到很大影响。参加杂志出版的相关人员也对自身的经历和经验进行过相关反思,并在实践中不断改正和前进。此次的纪录片拍摄就是针对这种现象的一个缩影,在张弛有序的故事叙述中,我们将向着我们提出的问题和观众想知道的方面进行客观而密集地呈现。
三、内容策划。
(一)纪录片名称:初步定为《小编纪行》。
(二)片长:15分钟左右。
(三)纪录片主题:以参与出版《传媒新声》杂志的一个编辑的日常工作为出发点,体现学生编辑在进行杂志风格、内容等方面的探索进行时,展现学生编辑的工作中遇到的挫折、挣扎以及从中得到的经验教训等。
学生编辑小a、杂志社相关人员、被采访对象等。杂志社是事件的发展的最初的环境,也是事件之所以发展的诱因。小a是全篇的中心人物,是整个事件的推动者,他与杂志社其他人员有很深切的联系。而被采访对象是冲突的交锋点,小a对采访对象的寻找和采访,全篇的核心轴。在寻找采访对象过程中所遇到人员也对故事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影片主要呈现欢快向上的思想情绪,在快乐的音乐(如《菊次郎之夏》或欢快的音效设置)的映衬下和轻松明快的图景中展现一种朝气蓬勃、勇于克服自我、直面困难的精神面貌。但在小a处于自我矛盾和外在矛盾交锋中时也应该侧重突出其抉择与耐心,配以沉重与激昂的音乐(如《蓝色多瑙河》),提高感染力。又如在以小a的工作状态的画面的基础上,画外音进行内心独白的时刻,配上抒情音乐(如《givemeyourhands》)。
的突出等来展现出影片的节奏的张弛有度。也可将不同景深的画面进行相关重叠,错乱排序等来体现叙事方式和角度等,如将绿叶、阳光等进行处理来展现影调。与此同时以不同的拍摄视点与观众进行相关的交流,并推进情节的发展,如在主人公不知进退与否的时刻,可仰拍并采用运动镜头,展现选择的迷茫。此外还可以在背景音乐、主题音乐的应用中体现纪录片的风格,《小编纪行》主要是以明快的音乐为主,即使在主人公遇到困难时也是以沉重但略显滑稽的音乐进行表现以为后面的情景的升华做铺垫。
学生编辑的角色定位与现实认知的差异,对编辑的原有认识与学生编辑工作的对比,纪录片内在的人物之间的矛盾等。影片主要是对学生编辑工作的一个客观展示,主要着眼于对新事物的认知和展现。在故事的三个起伏点中展现,他们互相促进。
本纪录片采用故事化的形态的手法来表现纪录片的真实内容、悬念、细节、铺垫、重复、冲突、高潮和情景再现法对曾经的故事情节代替语言的讲述。例如,在故事叙述时,我们可以通过对主人公或其“同事”的摄像机采访来插叙其中来推动事件的发展。
结构是纪录片的生命。本纪录片围绕杂志出版流程这一主线来展现学生编辑的生活的一个侧面。主要以本片主人公以第一人称来进行解说贯穿,按照杂志出版的相关流程的时间顺序来记述。在影片的开头将与主题有关的相关人员的采访来引出纪录片的主人公和主要事件,使用画外音和与情境有关的空镜头来交代地点事件。并在顺叙中适当插入相关人员的评价和主人公的回顾等,从而较为完整地展现事件的过程和表现主旨。
故事有三个起伏点:策划确立、寻找采访对象、与主编的交涉。而寻找采访对象是故事的高潮,也是展现学生编辑的工作的一个重要反应点。在这个阶段,存在对故事的现实的还原和对主人公采访的展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按照受众的观看心理,至少在三分钟内设置一个高点,并能有效推动故事情节的叙述。在影片的最后是将成果的一个展现,如杂志的展卖活动或发送的画面以及画外音中主人公对此次出版活动的感想的表达,最后将画面切入被采访的主人公,最终定格在主人公拿着杂志微笑的中景镜头上。
四、拍摄场地。
传媒新声杂志社办公室、石大校园采景、其他根据被采访对象的情况进行安排。
五、受众分析显性受众: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师生;从事广播电视行业的工作人员;学校报社及杂志社团;与广电相关行业的人员,出版行业等隐性受众:对编辑行业感兴趣的人(对文化水品要求无要求,一般大众);对纪录片拍摄感兴趣的人;想要了解研究学习纪录片的人。
六、实施可行性分析及可能遇到的困难。
被拍摄对象均在石河子大学这一个整体环境中:人员相对固定,并且时间的有效性较长,整体流程中有一定的可控性,需要的资费较少,设备较为简单,场地选择相对容易、基本不用设置特定的布景来进行主观意愿的表达。有相关老师的指导,可以在理论上有一定保障。我们还可以看到,在拍摄纪录片的时候,还可以在被拍摄对象的指导下对策划和实施进行不断校正和完善。
但有些情节已经为过去式,需要相关的人员的表演融入其中,搬演与真实的冲突不可避免,并且,相关人员面对镜头的不自然也会影响纪录片的真实性的表现。另外,是将主人公的深刻的经历进行展现还是再一次的策划、采访、编辑等还有待商榷。当然,在场面的调度方面、节奏的把握、后期编辑等技术方面也存在一定困难。
七、效果预测。
2、以画面为基础语言,配以解说词与音乐,把握节奏和印象的造型美感;。
5、让潜在受众对编辑行业有所了解,对想要参与到该行业的的人提供参考与借鉴,以及已参与到该行业的人产生内心的共鸣。
八、拍摄设备。
摄像机一台;三脚架;录像带若干;服装道具等。
纪录片脚本策划 篇8
永乐宫,又名:大纯阳万寿宫。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芮城县城北3公里的龙泉村东侧。永乐宫始建于元代,施工期前后共110多年,才建成了这个规格宏大的道教宫殿式建筑群。永乐宫是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粗大的斗拱层层叠叠地交错着,四周的雕饰不多,比起明、清两代的建筑,显得较为简洁、明朗。几个殿以南、北为中轴线,依次排列。特别是宫殿内部的墙壁上,布满了精心绘制的壁画,其艺术价值之高,数量之多,实属世上罕见。来到山西,自然不能放过去永乐宫欣赏元代壁画的机会。宫宇规模宏伟,布局疏朗。除山门外,中轴线上还排列着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等四座高大的元代殿宇。这些元代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的优秀遗产。在建筑总体布局上风格独特,东西两面不设配殿等附属建筑物,在建筑结构上,吸收了宋代“营造法式”和辽、金时期的“减柱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
永乐宫里的壁画总面积达960平方米,题材丰富,画技高超,它继承了唐、宋以来优秀的绘画技法,又融汇了元代的绘画特点,形成了永乐宫壁画的可贵风格,成为元代寺观壁画中最为引人的一章,这些对研究绘画的人很有帮助,还可以让人们更多的了解道教文化。
拍摄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拍摄建筑,另一部分拍摄壁画。
芮城县永乐宫。
20xx年11月——12月中旬。
由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拍摄组与当地电视台组成联合拍摄组。
数字设备(dp800)一台,磁带两盘。
编导阐述:
永乐宫的拍摄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我国的道教文化,其结构不复杂,表现手法还带有传统的印痕,但片中文物的鲜活拍摄,使此片较好完成了文化意蕴传播的功能诉求。文物是静止的,但是导演要将其拍摄的鲜活,有感染力,呈现动态,必须在摄影镜头和光线造型上下功夫。多运用主观镜头和运动镜头,文物的动态拍摄才会淋漓尽致,文物才能被塑造成鲜活的角色吸引观众的眼球,实现文化类宣传片的展示与文化传播功能。
影片格调尽可能用暖调勾勒出文化氛围。整个片子用富有道教特征的小片头隔断,背景音乐为主,旁白为辅。整个片子节奏应张弛有度,快慢结合。镜头上多运用运动镜头,可以匀速摇拍壁画。光线上以面光为主。解说词要形象而富有生命力。片子的剪切风格决定了片子的最终形态,流畅的画面、平稳节奏的控制、动静结合的镜头跳接使影像产生了明快、真实的视觉美感。
纪录片脚本策划 篇9
元旦这几天,我一时来了兴致,一口气看完了纪录片前清秘史。这部片子拍得非常好,能引发人的深思。
这个纪录片由学者李亚平撰写,一次偶然的谈话,他认识了导演尤小刚,两人情投意合,就制作了这部片子。
我特别佩服李亚平这样的人。现在他已经写了很多史学着作,但他本人的身份却是个大商人。资料说,他是山东人,很小的时候便随父亲去了辽宁农村,干种田,养梅花鹿的事情,直到21岁考上人民大学。按说八十年代大学毕业是很好找个好位子的,结果他去西藏日报社工作了五年。然后又读了三年研究生,按说又可以选择更好的金饭碗了,结果他又下海经商。结果成功的做到一个跨国公司的美国市场总负责人的份。作为商人,有没有铜臭气;作为读书人,又没有读书人的迂腐,虚伪和贱骨头,空谈。
李先生看到当今的史学界一派乌烟瘴气,学者全然丧失了自己的良知。尤其是阎崇年这样的人,美化专制,赞叹皇权,把人类历史的大屠杀解读为民族融合的必须。李先生不但认为这些人缺德,而且简直犯了反人类罪。所以,他自己有简直写史了。没想到也写的那么好,那么人性化。
我就佩服这样的人才。呵呵。中国当今这样的人才还真是不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纪录片脚本策划 篇10
经济的发展使得城市周边也发展成为城市,他们因此的丢失土地本省安身立命的东西,开始融入城市的生活,但是低文化水平的他们可选的工作少之又少,为了生存他们只得出卖苦力,还有一些远离城市的乡村,他们为了改善落后的生活,居家迁居到城市里,他们同样没文化,也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力。经济在快速的发展之中,但是社会存在的贫富差距却越来越大,这群底层人民的生活越来越艰难。因此我们将视角投在他们之中,拍摄以他们的工作以及居住环境为拍摄内容,拍摄地点选在遵义市,方便小组成员进行拍摄。我们本次选择拍摄的内容是记录他们这群农民工进城后的生存状态。
二、活动的目的及意义。
活动的目的就是拍摄出优秀的纪录片,让整个社会的人们看到农民工的辛劳与艰辛,携手共同的关爱他们,让他们在这个城市生活得更加有尊严,更加幸福、快乐。同时,望有关部门能够加快采取措施或改善他们的条件。另一方面,这一次团队的协作,也能够让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合作,增加团队协作的意识。
三、资源需要。
在设备充足的条件下,只需两套摄像机就可以了,这样成员分成两部分进行,一部分拍穷人,另一部分拍富人,分工协作,最终一起剪辑。这样既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并且不会出现资源浪费。
四、活动开展。
穷人,这是我们要反映的主题,首先是远景拍摄(绕凤凰山而居的贫民窟),近景再去拍摄他们一天的生活工作,从早到晚,可以从早早的清洁工、大汗淋漓的背背篓人,到烈日下工地上的建筑工人。注意镜头的特写(如,皱巴巴的脸、黄黄的牙、青色的鞋等),主要是反映他们的朴素、善良的心,但又贫困潦倒的外在形象。其次是他们的生活居住环境(比如,脏兮兮的斑驳脱落的墙壁、黑漆漆的室内条件、邻里之间的拥挤、吵架,错综复杂的电线等等),主要体现脏、乱、差、挤等。
富人,这是我们要进行对比的另一个素材,我们可以选择在百盛、国贸等这些高档的大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高贵奢华的装饰,大街上的豪车等。这一切都与那些穷人们形成鲜明的对比,我想以此更能够震撼人心。
光的应用,根据主题而来,所有的外在环境都是为了体现总的主题服务,夕阳穿过梧桐树照射着,辛劳一天的人们回家来了。城市的每一角,华灯初上,灯红酒绿的生活才刚刚开始,这到底是谁的凄凉,同时从一个小小的角落也想人们传递着真、善、美的生活。
五、内容策划。
(一)纪录片名称:《城市的天空下——活着》。
(二)片长:5~10分钟。
影片主要是呈现较为低沉且快速的基调,音乐一定要配合画面快,快节奏的生活。一方面,快速且有震撼力的音乐,这样才能够提高人们的注意力且对心灵具有冲击力。另一方面,也只有在快速的节奏才能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反映我们要表达的主题与内容,说明这同时也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纪录片脚本策划 篇11
诗人a出生于河北省邢台市的一个农村家庭,自幼便表现出与常人迥然不同的性格,一直生活在“斗争”当中。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痴”。他痴迷于自我内心世界的斗争,痴迷于与世俗观念的斗争,也痴迷于同这个外在世界的斗争。
为什么要和自己斗?因为他爱所有人,但拒绝把它贡献给一个人独享。他发誓会孑然一身,不是因为他找不到一个志同道合的红粉知己,实际上是儿时父母长时间的斗争给他内心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创伤,他怀疑自己根本没有爱的能力。
为什么要和世俗观念斗?a的亲兄弟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而且对方多次邀请弟弟共谋共享成功,但均遭到a的拒绝,因为他相信那不是他最需要的。对他来说,一个安静的屋子和满屋子的书就够了。为了逃避家人的说服,他离家出走,寻找李白、杜甫的足迹来到了成都。
为什么要同这个世界斗争?因为他爱这个世界。
a用来斗争的武器是电影和诗。一开始他在电影中找到了存在的价值,但电影之路太艰辛,北京三年的地下室生活彻底摧毁了他的武器。他沉沦两年终于找到新的存在途径——诗人。
诗,意味着有情趣的生活,一个想要有情趣的活着的人却四处碰壁。影片以此为背景,通过对一个斗士的塑造,呼吁“慢”生活。
《少年游》
参横斗转 波拍云怒 河海胸中走
虚空寥廓 孤光自冷 弦挥广陵手
忧愤来 疏狂未肯 亦未付与酒
雪里挥弦 寒风几度 吹折冰池柳
《蝉》
怎能只求宁静 如果有那么多不平 ?
怎能久住黑暗 就不呼唤光明 ?
怎能因露重难飞 声音微小 就不为自由放声?
纵然 有秋冷 有寒冬
来夏还是要呐喊声声 !
《夏日的忧郁是那么漫长》
夏日的忧郁是那么漫长
午睡醒来天还未黑
在梦里我是个漂泊者
醒来,也不外如是
蝉噪着
鸟雀叫喳喳
风,熏蒸着大地
黄昏、不必来临
夜晚、不必来临
《我是宇宙里的王者》
巍峨的高山匍匐在我的.脚下
高翔的雄鹰盘桓蓝天只为将我亲近
太阳和月亮争做我王冠上的饰品
奔腾的江河因我的咳嗽而屏息凝神
春天朝拜时打扮的花枝招展
夏季娇媚的舞弄风情
秋天以沉甸甸的果实向我进贡,
还有因我的震怒而战栗的寒冬
啊 ,我是宇宙里的王者
却是你最忠诚的仆从
(一)纪录片名称:《诗人的抉择》
(二)纪录片片长:15分钟
(三)纪录片主题:像一个斗士一样去生活,并在生活中寻找诗意。
(四)纪录片的主要人物:a
(五)影片基调:本片不会像诗人一般针砭时弊,而是通过对一个追梦人的跟踪记录,找回人们生活的激情和浪漫。
(七)一个人:a是一个绝对的怪咖,他像一个逆生长的人一样,生下来就老了,而越长越爱斗争。
(八)一双手:这是一双诗意的手,也是一双追求梦想的手。
(九)一件事:影片着重跟踪记录的是a接下来如何生存的事。
(十)一种精神:a可以成为一个富一代,但他却选择了自我放逐。他不是傻子,他之所以选择这么活着,是为了他的追求。
纪录片脚本策划 篇12
现今社会,传媒作为“第四权力”,在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传媒人员素质也有严苛的要求。广播电视新闻学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的需求而兴起的一个新兴专业,为培养大量媒体高级人才而不懈努力。
编辑是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公众的工作和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广播电视新闻学是培养具有广播电视新闻学的理论和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在广播电视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本科的教育在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也为广播电视新闻系的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实践平台。
在教学实践中,班级分组创办报纸、杂志等,在采访与写作中感受记者和编辑的双重身份的认证。在大学各类的文学社、杂志社、报社、网络等传播媒介中,我们总能看到记者在各种活动奔走的身影,因为这些传媒机构的相对不专业性和注重学生学习实践的性质,往往是一人分担两个角色甚至更多。即使有些社团有记者团和编辑部的分管机构,但是大部分来说是虚设的,记者和编辑的工作相对来说是难以分割的。另外,大多数学生社团是缺乏老师或专业人士的指导的,对于初出茅庐的学生记者、编辑来说,怎样开始、拍摄行程和制作相对来说是十分陌生的,在实践中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向的指导。基于上述原因,大多数的学生媒体工作者在进行媒体实践过程中缺乏头绪。
而对于想从事媒体工作的圈外人员更是对媒体工作者的工作情境有所向往,想对其一探究竟。如我们小组的一个成员曾在采访时候遇到相关人员的探究目光和询问质疑等,甚至被被采访者追究专业的学科建设、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等方面。“传媒新声杂志社”(原“生活杂志社”)是广播电视新闻系的学生实践基地,在相关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已经初步建立了以新闻传播为主要传播理念的、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杂志的雏形。但是,不可否认,编辑责任制在社团内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辑承担着选题策划、人员分配、后期版面设计等内容。其中,因为业务不熟、自尊心较强和自信心不足、人际交往能力差等原因致使杂志出版进程受到很大影响。参加杂志出版的相关人员也对自身的经历和经验进行过相关反思,并在实践中不断改正和前进。此次的纪录片拍摄就是针对这种现象的一个缩影,在张弛有序的`故事叙述中,我们将向着我们提出的问题和观众想知道的方面进行客观而密集地呈现。
(一)纪录片名称:初步定为《小编纪行》。
(二)片长:15分钟左右。
(三)纪录片主题:以参与出版《传媒新声》杂志的一个编辑的日常工作为出发点,体现学生编辑在进行杂志风格、内容等方面的探索进行时,展现学生编辑的工作中遇到的挫折、挣扎以及从中得到的经验教训等。
学生编辑小a、杂志社相关人员、被采访对象等。
杂志社是事件的发展的最初的环境,也是事件之所以发展的诱因。小a是全篇的中心人物,是整个事件的推动者,他与杂志社其他人员有很深切的联系。而被采访对象是冲突的交锋点,小a对采访对象的寻找和采访,全篇的核心轴。在寻找采访对象过程中所遇到人员也对故事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影片主要呈现欢快向上的思想情绪,在快乐的音乐(如《菊次郎之夏》或欢快的音效设置)的映衬下和轻松明快的图景中展现一种朝气蓬勃、勇于克服自我、直面困难的精神面貌。但在小a处于自我矛盾和外在矛盾交锋中时也应该侧重突出其抉择与耐心,配以沉重与激昂的音乐(如《蓝色多瑙河》),提高感染力。又如在以小a的工作状态的画面的基础上,画外音进行内心独白的时刻,配上抒情音乐(如《givemeyourhands》)。
本记录片属于人文社会纪录片,关注现实世界、身边的生活场景,在平稳的叙事中,强调叙事纪实,并能够在解说词的烘托中体现主题。本纪录片的解说词将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娓娓道来,在讲述故事、补充画面内容的同时,也使得主人公的思想和观众之间有一个交流的空间。
镜头语言的应用,也是定位影片风格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长镜头对寻找采访对象的完整记录,特写镜头对人物高兴、紧张等情绪的突出等来展现出影片的节奏的张弛有度。也可将不同景深的画面进行相关重叠,错乱排序等来体现叙事方式和角度等,如将绿叶、阳光等进行处理来展现影调。与此同时以不同的拍摄视点与观众进行相关的交流,并推进情节的发展,如在主人公不知进退与否的时刻,可仰拍并采用运动镜头,展现选择的迷茫。此外还可以在背景音乐、主题音乐的应用中体现纪录片的风格,《小编纪行》主要是以明快的音乐为主,即使在主人公遇到困难时也是以沉重但略显滑稽的音乐进行表现以为后面的情景的升华做铺垫。
学生编辑的角色定位与现实认知的差异,对编辑的原有认识与学生编辑工作的对比,纪录片内在的人物之间的矛盾等。影片主要是对学生编辑工作的一个客观展示,主要着眼于对新事物的认知和展现。在故事的三个起伏点中展现,他们互相促进。
本纪录片采用故事化的形态的手法来表现纪录片的真实内容、悬念、细节、铺垫、重复、冲突、高潮和情景再现法对曾经的故事情节代替语言的讲述。例如,在故事叙述时,我们可以通过对主人公或其“同事”的摄像机采访来插叙其中来推动事件的发展。
结构是纪录片的生命。本纪录片围绕杂志出版流程这一主线来展现学生编辑的生活的一个侧面。主要以本片主人公以第一人称来进行解说贯穿,按照杂志出版的相关流程的时间顺序来记述。在影片的开头将与主题有关的相关人员的采访来引出纪录片的主人公和主要事件,使用画外音和与情境有关的空镜头来交代地点事件。并在顺叙中适当插入相关人员的评价和主人公的回顾等,从而较为完整地展现事件的过程和表现主旨。
故事有三个起伏点:策划确立、寻找采访对象、与主编的交涉。而寻找采访对象是故事的高潮,也是展现学生编辑的工作的一个重要反应点。在这个阶段,存在对故事的现实的还原和对主人公采访的展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按照受众的观看心理,至少在三分钟内设置一个高点,并能有效推动故事情节的叙述。
在影片的最后是将成果的一个展现,如杂志的展卖活动或发送的画面以及画外音中主人公对此次出版活动的感想的表达,最后将画面切入被采访的主人公,最终定格在主人公拿着杂志微笑的中景镜头上。
传媒新声杂志社办公室、石大校园采景、其他根据被采访对象的情况进行安排。
隐性受众:对编辑行业感兴趣的人(对文化水品要求无要求,一般大众);对纪录片拍摄感兴趣的人;想要了解研究学习纪录片的人。
被拍摄对象均在石河子大学这一个整体环境中:人员相对固定,并且时间的有效性较长,整体流程中有一定的可控性,需要的资费较少,设备较为简单,场地选择相对容易、基本不用设置特定的布景来进行主观意愿的表达。有相关老师的指导,可以在理论上有一定保障。我们还可以看到,在拍摄纪录片的时候,还可以在被拍摄对象的指导下对策划和实施进行不断校正和完善。
但有些情节已经为过去式,需要相关的人员的表演融入其中,搬演与真实的冲突不可避免,并且,相关人员面对镜头的不自然也会影响纪录片的真实性的表现。另外,是将主人公的深刻的经历进行展现还是再一次的策划、采访、编辑等还有待商榷。当然,在场面的调度方面、节奏的把握、后期编辑等技术方面也存在一定困难。
2、以画面为基础语言,配以解说词与音乐,把握节奏和印象的造型美感;
5、让潜在受众对编辑行业有所了解,对想要参与到该行业的的人提供参考与借鉴,以及已参与到该行业的人产生内心的共鸣。
摄像机一台;三脚架;录像带若干;服装道具等。
纪录片脚本策划 篇13
第一部分:片头(总体呈现慢节奏)。
(无解说词,加背景音乐,碎镜头呈现,加节目组分工分的别呈现)。
镜头组成:(所有碎镜头可利用动画转场,且可多画幅呈现,顺序可调整,可增加)。
全景——雾气朦胧的清晨,选择寺中比较开阔的场地(可虚化、淡出)特写——烟雾缭绕的香炉,要拍出其雾气朦胧的感觉,且重点在烟雾(淡入)。
特写——撞钟的小和尚(斜侧拍摄,拉镜头,由鈡拉开,转场效果)特写——跪拜的香客(拉镜头,转场效果)。
全景——匆忙上课的僧人(摇镜头或跟镜头)。
特写——银杏树下的老和尚(推镜头,在手上的银杏果或者银杏叶转场)。
由一组快速展现寺庙的空镜头(可多画幅呈现)引出片名。空镜头可由寺庙最内部往最外部呈现,似一种拉镜头,最后由门口的“香积古刹”四个字拉开,拉到天空,从而出现片名《香·火》。(这一组的镜头节奏必须稍快)。
第二部分:
中进行转化,其本质才得以凸显。然而烧香拜佛的香火却恰好起源于人们燃烧香料木材以净化空气。“香”在佛教生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由于香能祛除一切臭气、不净,使人身心舒畅,被用来作为供养菩萨、本尊的圣品,同时,也被用来比喻念佛功德。修无常故,烧香时观香烟飘散法界,从有形而至无形,让人证悟色空不二之理。香客们借以香火的焚烧寄托自己的祈愿,以此同佛祖对话。镜头:(这部分可改动)。
1.大特写镜头,由香火的火光或者烧断的香引入。(淡入)(搜集一些古时关于香料的视频或图片,人们焚香时的场景,比如宫殿内。)。
2.收集在佛前焚香的视频镜头(转场效果)。
3.全景——香客拜佛敬香的场景(推镜头淡出)。
第三部分:
解说词:
这一天,刚好是农历的十一月初一,是每月中佛家约定俗成的礼佛之日。天还未亮,南边的滈水,西边的潏水都还在沉睡,而李某早早的就来到香积寺敬香了,平日里没有别的爱好,也就喜欢来这里了,尤其初一、十五,更是雷打不动。露水沾湿了发梢,脚步匆忙且坚定。
敬香拜佛这样的习惯原本是受母亲的影响,很小的时候李某就常常会跟随母亲一起来香积寺敬香祈愿,只是那时的他还年幼无知,欣喜的将每次的拜佛之行当成是一次户外郊游。李某将三支香依次排放,用烛火点燃,双手轻握,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多少年了,每到这个时刻还是会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绝对不能用嘴去吹灭它。香燃,火灭,火是香的源泉,而香恰好成为火的延续。升腾的烟模糊了视线,而内心却异常明晰。
镜头:
1.全景:雾气蒙蒙的早晨,香积寺较开阔的景色。(摇镜头)。
2.远景:朦胧的人物背影(跟镜头)。
3.特写:叶子上的露水,或者雨水滴下来的慢镜头。(淡出)。
4.中近景:(黑白镜头)两个小孩在香炉前嬉戏。
5.中近景:李某前去敬香,可只拍匆匆的脚步(可用两个机位)。
6.特写:三支香,排放,点燃香,弄灭(一系列动作可由三支香的特写拉开正面拍摄)。
7.特写:升腾的烟雾(斜侧面拍摄可两个机位)将香插入香炉内。
8.空镜头。
第四部分:
解说词:
古时,常用一柱香来作为计量时间的单位,香的燃烧也就表明时间的流逝。而在佛家,三炷香也分别代表了过去、现在和将来。炉内的香一点点的燃烧,悄悄的发生着变化,周围的灰烬越积越多,正如时间一直以来踱着其不紧不慢的脚步,让人不易察觉的同时,却在不知不觉中被沉淀。
时间的变化总是微妙又奇妙的,它决定了什么会被无情的抹去,而什么会保存下来且历经周而复始的打磨。王某和许某是外地来的游客,正好赶上了初一礼佛日,然而她们并不是慕名而来,也许只是它仍存有的古朴吸引了她们。没有过多的了解,更不知该如何礼佛,但是崇敬且虔诚的心却似乎是在任何一座寺庙里都必须持有的态度。虽然,时间在一点一滴的改变着曾经人们固有的价值观念,虽然,她们带有很浓的时代气息,但是,这也并不妨碍她们敬香的意愿。镜头:
1.特写:香的特写,拍出其燃烧过程中香灰的断落(这一段可用长镜头)。
2.中近景:枝头鸟儿飞走。
3.全景:清晨与黄昏的画面对比,其中穿插水从叶子滴下的慢镜头。
4.全景:僧人匆匆的脚步,游客闲适的脚步。
5.空镜头:由外向内的推镜头,可停留在古朴的建筑上。
6.中近景:二人用手机拍风景的镜头(斜侧)。
7.中近景:二人敬香拜佛。
第五部分:
解说词:
香的燃烧记录了时间的流逝,而火造就了香所带来的传承。时间并没有将它改造的面目全非,香积寺依然保留着部分从唐朝传承至今的面貌,依稀可见。即使科技改变了生活,但僧人们依然坚守着最初的佛理、佛法,并期望为前往的每一个人解惑。善导塔为唐代著名古刹,始建于唐中宗李显神龙二年(公元706年),是佛教净土宗的门徒为纪念第二代祖师善导而修建。塔已经破败不堪,杂草丛生,但是僧人们却每天都会在这里念经、礼佛。师父坐而论道,为众人讲述“戒疤”的由来,正是香火造就了戒疤,以焚香之火烧身来作为汉僧受戒的标记。实际上也是净身、消除业障之意。正如焚高僧之佛骨以获舍利,更是浴火之后的永生净化。
正是薄暮时分,被雨水洗礼后的寺庙更显出其肃穆。这是祖孙二人的敬香时刻,年迈的妇人耐心的指导小孙女如何为佛祖敬香,并一直告诉她不要嬉笑。古时讲,制香人因制香而染上香气,佛家称,拜佛之人焚香以获如来之功德。
镜头:
1.空镜头:拍摄古朴的建筑。
2.全景:僧人礼佛。
3.全景:善道塔,镜头从塔顶落下,在推进到礼佛的人(镜头落下要慢)。
4.中近景:僧人在为青年讲述。
5.全景:大师在授课。
6.空镜头。
7.全景到中近景:老人为孩子讲述。
8.特写:孩子嬉笑老人为孩子点香火。
第六部分:
解说词:
炉内的香燃烧殆尽,香客们陆续散去。暮色降临,僧人们开始做晚课,整个寺庙陷入沉寂,只隐约听到诵经声,以及不久后沉沉的暮鼓声。一日便如一生,火的净化,香的传承,香火承载着时间,时间记录着历史,不变的是香火的延续。明日,香积寺的香火又会重新燃起。
镜头:
1.特写:香燃烧到最后,以及炉内的灰烬。
2.全景:暮色,人群散去。
3.远景:暮鼓。
4.回忆镜头:老人与孩子笑脸,僧人的讲述(慢镜头特写)。
5.寺庙全景:摇镜头至天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纪录片脚本策划 篇14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地主刘文彩在中国大陆可谓家喻户晓.有关他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奢侈的生活方式的种种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这在很大程度上缘于新中国第一部大型电视纪录片--收租院的'播映.
作者:陈汉元作者单位:刊名:百年潮英文刊名:hundredyeartide年,卷(期):“”(4)分类号:关键词:
纪录片脚本策划 篇15
二、活动目的:通过此次活动,浓厚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同学的课余生活,发掘文艺人才,给同学们创造一个锻炼自我的舞台,提高同学们的艺术欣赏水平,陶冶情操,让同学们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健康成长,将来为社会做贡献。
三、举办单位:艺术学院团委学生会。
四、活动时间:20xx年12月31日晚7:00-9:30。
五、活动地点:南昌理工学院南院学术报告厅。
六.活动形式:综艺性文艺演出(以相声、小品等语言类节目为主)。
七.节目要求:(只针对相声、小品等语言类节目)。
1.内容健康,积极向上。
2.鼓励自创和模仿。
3.能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生活,特别是当代青少年生活。
八.评分标准:。
1.表情自然,动作恰当,口齿清晰(2分)。
2.思想内容健康,积极向上(2分)。
3.台风好,能面对观众(20xx社团巡礼月策划书),情节衔接得当(2分)。
4.时间在5-12分钟,详略得当(2分)。
5.节目搞笑或煽情,能调动观众观看热情(2)分。
6.老师参加另加五分。
九.参赛对象:全院同学,系部为单位,以班级、组合或个人名誉参赛(原则上每个班一个节目)。
十.奖项设置:一等奖x名、二等奖x名、三等奖x名,优秀演员若干,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各x名。
奖品设置参照经费预算表。
2、派发请柬和邀请函:在晚会前一周,由学生会办公室负责写请柬,邀请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辅导员、团委老师、各院学生会主席和校学生会的主要成员观看演出,以扩大晚会的影响力。
3、宣传和扩大影响力:由文宣部负责出20张海报,1条条幅。
其中海报于演出前三天贴于北院、南院、英雄校区等人流量较多的地方;1条条幅悬挂于南院学术报告厅。
其中张贴和悬挂工作由文宣部负责。
另外,文宣部部干事必须定时地检查海报有否被撕毁,若被撕毁应及时补贴。
在晚会的前一周,制作好票据和节目单(详见附录),票据共:xx份(份数以统计的座位数为依据);部分票据由外联部派发到各学院学生会,节目单派发给到场嘉宾。
由xx负责晚会现场的摄影工作。
另外,在发送请柬给各院主席的同时,以团委学生会名义附一张邀请函(详见附录)。
纪录片脚本策划 篇16
近些年在上海街头出现了不少许多靠卖艺为生的人,他们有的是辗转各地的流浪艺人,有的是乞讨者,还有一些是市民艺术爱好者,下岗或者退休后因生活困难,靠卖唱来补贴生活??为了摆脱心里的沉闷,他们每天都会加入公园里一支支由退休职工成的歌队,教歌唱歌,用虔诚的心灵和表情讴歌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成就。在那些激昂振奋的歌谣里,在一种集体催眠的氛围里,他们穿越时空回到了过去,陶醉在昔日的辉煌中,寻找着那些失落的尊严。入夜,他们空着肚子,来到繁华市区,大胆穿行在霓虹灯的辉光下,小心翼翼地避开城管队员和警察,打开乐器、清清嗓子,对着行人自顾自地唱起来。那些歌跟白天的没什么两样,唯一不同的是面前多了一个投钱的盒子——这个盒子里,通常都有一块书写着博取人们同情文字的招牌,装载着一些希望,这而盒子里的些硬币能够维持他们的生活,甚至可以成就一个个望子成龙的梦想。在繁华的街头,他们就这样用歌声表述着历史和现实,宣泄着快乐和忧愁,祈祷着不可预知的明天。
这种生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卖唱的事情传到虹口公园里,很多歌友在一种优越感的支配下,渐渐疏远了他们;而他们中间一些人也会因为这种压力而退出卖唱的行列。吵吵闹闹,分分合合,热闹纷繁。在上海迈向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气象万千,但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人物就这样被遮蔽在城市公共符号的光辉下。尽管如此生活在社会的边缘,但他们用那一代人特有的坚韧意志和生活态度,顽强地生活着,诗意地栖居着,以证实自己没有被巨大的城市浪潮所淹没。
他们的确不是这座城市的精英,但是他们的确在这座城市存在过,是这座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当下的社会边缘寻找人生的尊严——可以算作这个片子的主题,或者说,是我本人想要表达的主题。
二、人物形象构建。
房留生。
58岁的房留生自幼家贫,后来做了上门女婿,一直觉得抬不起头来。为此,老房在工厂里干得很卖力,多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靠着一张张奖状,老房才觉得挽回了一些脸面。其实老房真正喜欢的还是音乐,他背着手风琴加入了上海爱乐业余合唱团,只要凳上舞台,一切自卑都无影无踪了。然而,这个爱好也耗费他不少时间,从而惹恼了工厂和家庭。十年前他被宣布下岗,接着妻子和两个儿也子弃他而去。老房只有两百多下岗收入,却还得负担儿子们三百多元的抚养费,无奈之下,只得拖着一条残腿,背起手风琴走上街头,开始了卖艺的生涯。
好不容易熬到退休,终于有了每月一千元退休金,老房可以歇一歇了,可是中专毕业早已工作的小儿子忽然考上了夜大学,据说学费高达一个月两千五百元。望子成龙的房留生把彭浦的工房租了出去,自己在虹口溧阳路老街租了一间小屋,退休金和租房差价都给了儿子,老房自己的生活费也就只能继续指望那架红得破旧不堪的手风琴了。老房告诉我,儿子真的不错,每年都来看自己一次,真希望他能够成才。
老房的卖唱箱子上有一块牌子,开始是“下岗残疾人员卖艺”,后来又改成“下岗卖艺”,最后干脆改成“新年快乐”。老房说,本来靠同情挣钱,现在街头卖唱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要靠艺术挣钱。
口头禅。新年里,老房决定捐出一万元,做一件善事,给虹口公园唱歌的老人搭一个棚子,让大家在雨天和冬天都能欢唱。
分别介绍片中的其他人物石静、丁仁华、赵红民、陈亨、老钱(省略)。
三、片名、叙事、结构、风格。
片名:在我们这个符号化的社会里,历来把没有“正当”职业的人被称作“社会闲杂人员”,本片片名《闲着》其实就是取自于这个意思。
主线:这支街头卖唱乐队的存在状态,由街头卖唱引起的与城管、保安的合理冲突,与公园里那些为休闲而唱歌的老人之间的冲突——这些矛盾的缘起、发展与解决的起承转合过程,将构成本片主线。
副线:房留生、石静、陈亨、赵红民各自对历史的回忆,以及各自的生活现实中发生的矛盾冲突。
结构:将街头卖唱、公园练唱、各自历史和现实生活、甚至上海正在同步发生的一些公众事件(比如气温、节能、物价、交通)平行剪辑,从这种交叉中,或印证某种观念的内在联系,或表现某种不协调的无奈,在不断的建立和消解中表达、深化主题。
风格:这是一部典型的城市题材的纪录片。城市的光怪陆离的景色以及特大城市象征超级规则的视觉符号,同这些小人物生活的游离状态以及被遮蔽的内心欲望之间将构成巨大的反差。对于前者我会以十分工整的画面和严肃的态度去表现,如同新闻和专题的风格;而对于后者,我将把摄影机尽可能逼进拍摄对象,用足特写甚至大特写,以此去捕捉他们内心的挣扎(当然dv设备的某些限制也迫使我必须采用这种风格)。
声音也是这个片子重要的元素,电视广播庄严的的声音、城市杂乱巨大的喧嚣,小人物家中的安宁沉寂,以及歌声表达出的激昂虔诚,都是本片重要的符号,它们将在情绪的渲染和意义的相互消解方面起到重大作用。
纪录片脚本策划 篇17
个社会百姓人家的生活风貌。
强调叙事纪实,不仅要善于发现,还要善于选择,舍弃,重视过程,完善结果。
在纪录片里贯注理性思维,谨记纪录片的本性:客观与真实,适当地施与人文关怀。
穿过一条铺满碎石子的马路就是学校的后街,如同所有的堕落街一样,后街自始至终扮演着学校食堂与超市的后备军角色。尽管五花八门的商品充斥着眼球,尽管经营有道的老板们的吆喝声不绝于耳,后街始终如生锈的机器一般运行着,丝毫引不起幻想。然而,正是在这样一条普通的后街却生活着一对相濡以沫的夫妇,他们间的话语不多,举止间却处处透露和谐与默契,这是夫妻两人风风雨雨几十年的磨合与见证。
老两口经营着一个酸辣粉的店子,店面是用雨布搭建起来的,空间不大,仅容得下两张桌子和十来个学生顾客。因为爱吃酸辣粉,所以经常光顾粉面的卖家,加之这对老夫妻提供的粉面不仅味道可口而且价格实惠,当然也就成了目标店家之一。
粉面的次数吃多了,跟小店老板也就熟络起来,并时不时打量他们的言行。很多次,我们都会看到男人从女人手里接过笨重的煤气炉,女人用毛巾擦干男人手上沾着的灰尘;有很多回,我们都能听到女人略带撒娇的幸福语调,男人宽大包容的话语。尽管生活很艰苦,他们却相互鼓励,用双手维持整个家庭的生活,尽管生活很平淡,他们却能从最朴实处寻找幸福的讯息,将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幸福是什么?这是每个人都懂却总也捉摸不透的问题。放眼大千世界的纷繁多彩,眼睛倦了,我们不如着眼周边生活着的幸福人儿,也许从他们那里,我们能找到生活的安慰,能抱着一个乐观的心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酸辣粉店的老板和老板娘以及个别学生顾客。
学校后街。
从寻常百姓人家着眼,捕捉幸福的生活细节,彰显一种人文关怀,传达一种和谐的生活风貌,以小见大,展示现代社会下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以及内在的精神状态,从而引发人们对于幸福的思考,对于生活的见解,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观。
纪录片的时间浓缩为10分钟左右,以一个主题贯穿始终,配合以画面和字幕的解说,朴实却处处体现真情,全生态的'拍摄与创作。
题材的选择。
前期采访。
(1)阅读相关资料和书籍,做好拍摄纪录片的准备。
构思立意。
切入点。
以最真实最细小的情节为着眼点,以小见大,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
(1)拍摄技巧。
(2)现场采访与声音采集。
纪录片脚本策划 篇18
(二) 拍摄主题:以一个外来参观者的视角真实再现老年人别样的“青春”,用镜头真实再现21世纪的城市老年人们有别于传统的生活,他们虽在暮年可是他们也有自己的梦想和希望。
(三) 拍摄目的:现在很多年轻人意志消沉,没有追求,没有目标,过着没有理想的生活,纪录片《夕望》用镜头真实再现老年的爷爷奶奶们“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以及他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以此激励年轻人积极进取。
(四) 拍摄对象:自贡市老年大学的一群特别的学生们。
(五) 拍摄内容:选取个别典型的老人,以此为点辐射成面,多方位的展现老大学生们积极进取,不断学习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六) 拍摄要领:切实把握在“雾中行走”的纪录片创作,以客观的视角真实地记录这群老年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七) 拍摄准备:提前征求校方的同意,搜集我们所要拍摄的人物的联系方式背景资料,拍摄器材。
(八) 拍摄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要尽量地切合主题不用盲目地乱拍,同时注意设备安全,财产安全以及人生安全问题,尽量少干预拍摄画面,以达到最大限度的真实,具体操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九) 拍摄方法:仰拍,平拍,俯拍,不同的场景用不同的角度,对景物的选择要尽量灵活调整,并且灵活选择全景、远景、中景、近景、特写。
(十) 设备准备:摄像机、三脚架、话筒、单反、挡光板。
(十一) 片长:约27——30分钟
(十二) 职务安排:
导演: 摄影师:
场务:文字编辑:
配音: 剪辑: 美工:
(十三)后期制作
录音:后期的解说词在录音室完成。
剪辑:ae pr ps au等软件进行编辑制作,并在网上搜集相关的图片与背景音乐。
拍摄提纲:
(一) 拍摄思路以及纪录片大致情节发展:
清晨张奶奶迈着矫健的步伐步入大学校门,进入英语学习班,在课堂上他们积极学习,与老师互动,下课后他们与同学们话家常,探讨学习,中间可以插入我们的采访,采访他们现在的奋斗目标,以及现阶段的梦想,紧接着镜头随着张奶奶的身影进入到一楼的舞蹈室,一群翩翩起舞的身影让观众很难想象这是一群70,80岁的老人的舞姿。随着时间的推移,夕阳西下了,一群老伙伴们有说有笑出了校门踏上回家的路。
(二) 大致分镜头:
镜头一:清晨的阳光懒懒地洒在老年大学的校门,
镜头二:张奶奶侧面入画一路跟拍至英语学习教师
镜头三:张奶奶的手,推至张奶奶前排的一位老人埋头写字的背影(中景),再推至讲台展现老师正面和学生背景的全景。
镜头四:全景展现张奶奶等下课时互相交流的情景,
镜头五:穿插记者在教师采访的老人们的镜头(关于为什么想学习?现在的梦想是什么?如何解读中国梦?)
镜头六:张奶奶与英语班的同学道别,步入舞蹈班(跟拍)
镜头七:张奶奶与舞蹈班的老师互相打招呼(体现和谐友爱的气氛) 镜头八:张奶奶进入队伍与大家一起跳舞(全景,脚步特写,收录同期声)
镜头九:额头汗水特写,脸上笑容特写
镜头十:夕阳西下同学们在校门口道别,(全景,中景)脸上的笑容(特写),挥动的双手(中景——近景)
镜头十一:红色的夕阳渐渐西下
解说词:正在准备中
策划人:
策划时间:
纪录片脚本策划 篇19
一、缘起:老子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有着满腹学问,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所创作的《道德经》在世界上至今也没几人能了解其中精髓,为后人留下了一个谜。
二、宗旨:该片主要是为了介绍老子及其他的《道德经》。展现老子在春秋战国期间的政治思想和他在道教的地位,并且介绍《道德经》一书的所表达的宇宙观。让当代人更加深入了解古人的思想并为之所用。
三、内容:该片主要从老子的出生、仕途、关于他的神话传说、他与道教的关系及其思想以及老子与气功,这几个方面着手来介绍老子和他的《道德经》。
四、主题:缘起老子,让世人能对这个为人有所更多了解。
五、目的人群:对此感兴趣的高中学生,大学生,老师以及中老年人。
六、表现手法:本片将以拍摄为主,介绍老子故居及其文献。采访大学对老子有所研究的教授和当地老子文化馆的馆长,并拍摄一些历史重现的篇章,来生动该纪录片。
七、思路:一环扣一环,力将纪录片与拍摄的故事片紧密结合。不是简单对记录片的堆砌,而是对该片的一个重新组合。该片将分为三个个部分:历史篇、道教神学篇、思想文化篇。历史篇作为前瞻篇,让观众对老子有一个大概了解,道教神学篇主要介绍老子生平成就,思想文化篇做为结尾篇告知观众老子思想及其著作,给你警醒。
八、时长:该片时长为40分钟。如果时间太短,会因为高度抽象而不得要领,使节目缺少质感,同时也让观众不够充分了解老子,如果时间太长久会使观众腻味,太过深层讲解会适得其反,因为老子的精髓太难理解。控制在40分钟,容易把握好每一章节、得当地调动观众的兴奋点,获得较理想的传播效果。这是一个能基本完整、全面地叙述老子的背景以及相关故事与刻划细节,充分展现的长度。这一时长也有利于段落划分的节目兴奋点的设置。比如可以把40分钟的节目内容大致划分成4小节,每小节均具备相对完整的表现内容,有自身的悬念点和高潮点和思考点。
九、总体要求:用制作电视、电影的表现手法对老子故居及其文化馆和对行馆人士的采访各个层面有重点、有针对、有秩序地进行拍摄、录音、剪辑制作成片,“声色并茂”地表现老子和《道德经》。
十、具体要求。
1、纪实拍摄:应拍摄具有情节性、故事性的段落,具体捕捉文化细节。
2、结构:注意完整统一的时空逻辑关系,同时,要注意节奏轻重缓急的处理,及悬念点、兴奋点的设置,剪辑时合理地设计这些点在全片的布局,以激发观众的观赏兴趣。
3、采访:设法将采访安排在特定的情景和状态之中,以保证不破坏全片的风格。
4.解说词:解说词要凝练,宁缺勿滥;语言尽量平实、直白、客观、理性。语言要针对画面,具有较强的指向性,通过画面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使片子充满思想激情。
5、倾向性:通过合理的选材、采访、剪辑,表现古代老子的思想以及当代对他的研究。
十一、结构阐述。
1、总时长:四十分钟。
2、结构及片长分配(具体以摄制定定稿为准):
片头:15秒钟,也是专题片中四个章节的过渡片花。
引子:由老子道家思想以及《道德经》的博大精深理念导入,1分钟;
正片:以《道德经》中“道”和“德”两个名词的涵义入手,进而指出老子的哲学思想。他对于“道”(包括“德”)的描述,从而对老子进行展开。
片尾:老子《道德经》前后呼应。2分钟。
3、风格:节奏动感的实景影象、如鱼穿游的动态镜头和激情昂扬的片头、片尾与引子背景音乐或优美舒缓的正片背景音乐以及浑厚有力的男性配音构成了影片的视听特色。
4、创意创新:不仅仅只是从我们对老子熟知的思想、道教和《道德经》出发,也介绍了他的出生、仕途和关于他的神话传说、气功。全面概括了老子。
5、结构说明。
(1)片头:以老子的塑像为开始,并且拍摄到老子馆大门前的几行大字,从而转成老子馆的部分建筑,营造出磅礴大度的气势,镜头一直往里进入,拍摄到馆中呈列的老子相关书籍,到《道德经》时加以特写,从而从书中展开对记录片的拍摄。
(2)正片:借用演员为辅来拍摄与老子相关的历史篇、道教神学篇、思想文化篇。
a、历史篇:切入点——以老子的出生以及他的仕途和为何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为祖的后裔;事件解析——解释了老子不是被人们奉为神的传说,他也是一般凡人,加强亲切感,让人更易来看这个纪录片,来了解老子;旁白词摘——老子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有着满腹学问,被广纳贤才的周文王请到朝中,委以西伯之职,武王继位后,老子负责记录朝廷朝政议论,并且在当时那个等级制度严格的时期被特封为“柱下吏”,可依柱而坐,记录政事。成王执政的时候,曾派老子出使西极大秦、竺乾等国,他到处讲学,颂扬周德。由于这位仙风道骨的长者,学识渊博,今人钦敬,所以,各国的君主朝臣都尊称他为“古先生”。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一天,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子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这里有一个倒叙的插入);在这里插入对相关学者采访的关于老子生平的研究;富有历史感的男音旁白、再加动态镜头和相关情景的背景音乐等来完成内容的展现。(演员表演居多)。
b、道教神学篇:切入点——老子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一个显赫的人物以及他与道教的更加深刻的渊源;事件解析——给人们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显示,吸引观众的眼球;旁白词摘——在《封神演义》中,洪均老祖亲传的三大弟子——原始天尊、老子、通天教主分别创立阐、道、截三教,老子为道教教主。在《西游记》中,老子又被称为太上老君,连玉皇大帝也让他三分,当初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太上老君掷出金圈,将孙悟空打晕。作为齐天大圣德孙悟空也奈何不了他。老子生平失传,当时流行着许多关于老子的传说,例如传说他因为修道,活了二百多岁,他的学问如何高深莫测,连孔子也要向他请教等等,所以,汉朝的时候,对老子就非常崇拜。后来,对老子的渲染越来越多,简直成了一位活神仙。道教成立后,为了吸引百姓的注意和信仰,就尊奉老子为祖师,称他为“太上老君”。他写下的《道德经》(即《老子》),也成为道教的最高经典,被千百万教徒所颂阅;在这里插入一些相关的神话视屏和一些当地百姓对老子的神话传说;重点是在这里突出老子在道家的地位。
c.思想文化篇:切入点——讲解老子博大精深思想(宇宙观和政治观)和老子之道用于人体内部就是他的修养之法;事件解析——科学技术极其发达的今天,仍有诸多的研究者不断地研究老子的思想,并将之应用到各个领域中,由此可见老子思想的深度和魅力。这里将老子的思想简单地加以概括。旁白词摘——《老子》一书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问题。概括起来,《老子》有三大内容,即谈宇宙、谈人生、谈政治。老子思想中,首要的是老子的宇宙观。老子的宇宙观是其政治观和人生观的基础。道”体现在自然界中,就是“天道”,也就是自然规律。大道无形,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无所不在,不以任何意志为转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道法自然”。《老子》原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是效法或效仿的意思。它告诉我们,道的最大特点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称之为“玄德”(万物各自体现出的本性就是“德”)。老子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里的不仁,并非不讲仁义,而是“道”顺任自然,无所偏爱精神的体现,所以万物在它看来,来去生灭,都如刍狗一样。老子从他的认识论出发,认为治理国家应该“无为而治”。又说“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干,而是要无所为而为,也就是凡事要顺乎自然。正如佛家提出的“所知障”一样,老子也认为知识多了就要妨碍“为道”,所谓“为学日增,为道日减”,为学多了只会使事情复杂,现代社会的发展似乎越来越证明这一点。正如佛家提出的“所知障”一样,老子也认为知识多了就要妨碍“为道”,所谓“为学日增,为道日减”,为学多了只会使事情复杂,现代社会的发展似乎越来越证明这一点。所以老子不重视为学,反而重视为道。老子指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绝学无忧”。所谓“为道”,就是通过冥想直接认识处于混沌状态的“道”,如此就可减少思虑、欲望和感觉经验,使之越少越好,即“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的思想成为气功修炼的基本原则,这种情况并非偶然,老子研究天道,如果承认他的天道确实是对宇宙客观的真实描述,那么,按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理,人与天应该有相通之处。所以气功修炼的最高法门理所当是无为大法。纵观世间的各种气功修炼法门,事实确实如此;这插入采访馆长的采访,以及专家教授的采访和在公园太极拳的表演。富有感情的旁白是这一章的重点,加上富有动态美的镜头感。(旁白重要以及对相关人士的采访)。
(3)片尾——从公园太极人的镜头一直往上,切换到天空,又以天空回归到老子文化馆的老子像,最后演员饰演的老年老子结尾。
鉴于上述专题片的创意脚本、事件素材选择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有待经过与相关部门方面深入沟通集体策划后进一步确定。
十二、成片产品:一部中文版的纪录片,适合大众观看,四十分钟足以满足人们。
十三、拟采访的拍摄人物:(排名不分先后)。
十四、专题片技术要求。
节目内容所有节目的字幕一律采用汉字简化字。
节目中的同期声字幕、被采访人物、记者姓名等字幕的字体均为黑体白色。
节目中不得出现各种压角标。
节目的开始与结束均为黑起黑落,黑起黑落的过程均为1秒半。
中文版:
第一声道混合声道,包括解说、同期声、音乐、效果。
第二声道为音效声道,包括同期声、音乐、效果(此声道的音效与第一声道同步)。
节目长度:
节目实长:40分整(从60秒彩条、30秒黑底之后算起至片尾字幕结束)。
片头:
片头彩条60秒(要求有零电平即振荡声)。黑底30秒,然后留出15秒黑底待插栏目片头用。
片尾:
片尾字幕结束后辅30秒黑底。
片尾字幕只上主创人员,每个工种人员不能超过2人,时长8秒钟以内。
纪录片脚本策划 篇20
记录片一般是指一些写实的影片,年代比较近的,纪录片与记录片在通常下意思是一样的,没必要区分得太开。下面是纪录片策划文案范文,欢迎参阅。
一、选题。
1.来源:网络、媒体、其他。
2.打动你的地方、兴奋点。
3.核心内容、事、人、现象。
4.思维程度、启迪、诉求。
5.背景(社会、人文、历史)。
6.把握度。
7.题材基本定位(边缘、平民)。
二、人物。
1.主角背景、材料(经历、家庭、外表、细小动作、价值观)。
2.人物——困难——呈现真相。
3.配角——戏分配、传递、推动。
4.配角——隐喻什么?主角挖掘、空间。
三、拍摄中可行性。
1.场景表、发生事件。
2.发生事件可能性、把握度。
3.发生意外可能性、把握度。
4.意外——象征性意义。
四、情节考虑。
1.情节转折。
2.主要抗争点、矛盾。
3.如何平衡关系?态度?
4.拍摄可行性。
这个是提纲。
一、市场环境/活动背景/活动目的。
二、活动目标群体。
三、活动介绍(时间、地点)。
四、活动主题。
五、活动所需道具/物料。
六、活动宣传媒体资源。
七、活动执行计划(时间/内容/负责人)。
八、活动费用预算。
一、自我创作理念。
个社会百姓人家的生活风貌。
强调叙事纪实,不仅要善于发现,还要善于选择,舍弃,重视过程,完善结果。
在纪录片里贯注理性思维,谨记纪录片的本性:客观与真实,适当地施与人文关怀。
二、基本风格。
三、主要内容。
穿过一条铺满碎石子的马路就是学校的后街,如同所有的堕落街一样,后街自始至终扮演着学校食堂与超市的后备军角色。尽管五花八门的商品充斥着眼球,尽管经营有道的老板们的吆喝声不绝于耳,后街始终如生锈的机器一般运行着,丝毫引不起幻想。然而,正是在这样一条普通的后街却生活着一对相濡以沫的夫妇,他们间的话语不多,举止间却处处透露和谐与默契,这是夫妻两人风风雨雨几十年的磨合与见证。
老两口经营着一个酸辣粉的店子,店面是用雨布搭建起来的,空间不大,仅容得下两张桌子和十来个学生顾客。因为爱吃酸辣粉,所以经常光顾粉面的卖家,加之这对老夫妻提供的粉面不仅味道可口而且价格实惠,当然也就成了目标店家之一。
粉面的次数吃多了,跟小店老板也就熟络起来,并时不时打量他们的言行。很多次,我们都会看到男人从女人手里接过笨重的煤气炉,女人用毛巾擦干男人手上沾着的灰尘;有很多回,我们都能听到女人略带撒娇的幸福语调,男人宽大包容的话语。尽管生活很艰苦,他们却相互鼓励,用双手维持整个家庭的生活,尽管生活很平淡,他们却能从最朴实处寻找幸福的讯息,将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幸福是什么?这是每个人都懂却总也捉摸不透的问题。放眼大千世界的纷繁多彩,眼睛倦了,我们不如着眼周边生活着的幸福人儿,也许从他们那里,我们能找到生活的安慰,能抱着一个乐观的心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四、目标人群。
五、拍摄对象。
酸辣粉店的老板和老板娘以及个别学生顾客。
六、拍摄地点。
学校后街。
七、拍摄目的。
从寻常百姓人家着眼,捕捉幸福的生活细节,彰显一种人文关怀,传达一种和谐的生活风貌,以小见大,展示现代社会下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以及内在的精神状态,从而引发人们对于幸福的思考,对于生活的见解,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观。
八、时长。
纪录片的时间浓缩为10分钟左右,以一个主题贯穿始终,配合以画面和字幕的解说,朴实却处处体现真情,全生态的拍摄与创作。
九、前期准备工作。
题材的选择。
前期采访。
(1)阅读相关资料和书籍,做好拍摄纪录片的准备。
(2)考察被拍摄对象的生存环境以及生活状态,从而对被拍摄对象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
构思立意。
切入点。
以最真实最细小的情节为着眼点,以小见大,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
十、拍摄现场操作。
(1)拍摄技巧。
(2)现场采访与声音采集。
十一、后期制作。
一、选题概述和主题。
近些年在上海街头出现了不少许多靠卖艺为生的人,他们有的是辗转各地的流浪艺人,有的是乞讨者,还有一些是市民艺术爱好者,下岗或者退休后因生活困难,靠卖唱来补贴生活„„为了摆脱心里的沉闷,他们每天都会加入公园里一支支由退休职工成的歌队,教歌唱歌,用虔诚的心灵和表情讴歌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成就。在那些激昂振奋的歌谣里,在一种集体催眠的氛围里,他们穿越时空回到了过去,陶醉在昔日的辉煌中,寻找着那些失落的尊严。入夜,他们空着肚子,来到繁华市区,大胆穿行在霓虹灯的辉光下,小心翼翼地避开城管队员和警察,打开乐器、清清嗓子,对着行人自顾自地唱起来。那些歌跟白天的没什么两样,唯一不同的是面前多了一个投钱的盒子——这个盒子里,通常都有一块书写着博取人们同情文字的招牌,装载着一些希望,这而盒子里的些硬币能够维持他们的生活,甚至可以成就一个个望子成龙的梦想。在繁华的街头,他们就这样用歌声表述着历史和现实,宣泄着快乐和忧愁,祈祷着不可预知的明天。
这种生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卖唱的事情传到虹口公园里,很多歌友在一种优越感的支配下,渐渐疏远了他们;而他们中间一些人也会因为这种压力而退出卖唱的行列。吵吵闹闹,分分合合,热闹纷繁。在上海迈向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气象万千,但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人物就这样被遮蔽在城市公共符号的光辉下。尽管如此生活在社会的边缘,但他们用那一代人特有的坚韧意志和生活态度,顽强地生活着,诗意地栖居着,以证实自己没有被巨大的城市浪潮所淹没。
他们的确不是这座城市的精英,但是他们的确在这座城市存在过,是这座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当下的社会边缘寻找人生的尊严——可以算作这个片子的主题,或者说,是我本人想要表达的主题。
二、人物形象构建。
房留生。
58岁的房留生自幼家贫,后来做了上门女婿,一直觉得抬不起头来。为此,老房在工厂里干得很卖力,多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靠着一张张奖状,老房才觉得挽回了一些脸面。其实老房真正喜欢的还是音乐,他背着手风琴加入了上海爱乐业余合唱团,只要凳上舞台,一切自卑都无影无踪了。然而,这个爱好也耗费他不少时间,从而惹恼了工厂和家庭。十年前他被宣布下岗,接着妻子和两个儿也子弃他而去。老房只有两百多下岗收入,却还得负担儿子们三百多元的抚养费,无奈之下,只得拖着一条残腿,背起手风琴走上街头,开始了卖艺的生涯。
好不容易熬到退休,终于有了每月一千元退休金,老房可以歇一歇了,可是中专毕业早已工作的小儿子忽然考上了夜大学,据说学费高达一个月两千五百元。望子成龙的房留生把彭浦的工房租了出去,自己在虹口溧阳路老街租了一间小屋,退休金和租房差价都给了儿子,老房自己的生活费也就只能继续指望那架红得破旧不堪的手风琴了。老房告诉我,儿子真的不错,每年都来看自己一次,真希望他能够成才。
老房的卖唱箱子上有一块牌子,开始是“下岗残疾人员卖艺”,后来又改成“下岗卖艺”,最后干脆改成“新年快乐”。老房说,本来靠同情挣钱,现在街头卖唱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要靠艺术挣钱。
口头禅。新年里,老房决定捐出一万元,做一件善事,给虹口公园唱歌的老人搭一个棚子,让大家在雨天和冬天都能欢唱。
分别介绍片中的其他人物石静、丁仁华、赵红民、陈亨、老钱(省略)。
三、片名、叙事、结构、风格。
片名:在我们这个符号化的社会里,历来把没有“正当”职业的人被称作“社会闲杂人员”,本片片名《闲着》其实就是取自于这个意思。
主线:这支街头卖唱乐队的存在状态,由街头卖唱引起的与城管、保安的合理冲突,与公园里那些为休闲而唱歌的老人之间的冲突——这些矛盾的缘起、发展与解决的起承转合过程,将构成本片主线。
副线:房留生、石静、陈亨、赵红民各自对历史的回忆,以及各自的生活现实中发生的矛盾冲突。
结构:将街头卖唱、公园练唱、各自历史和现实生活、甚至上海正在同步发生的一些公众事件(比如气温、节能、物价、交通)平行剪辑,从这种交叉中,或印证某种观念的内在联系,或表现某种不协调的无奈,在不断的建立和消解中表达、深化主题。
风格:这是一部典型的城市题材的纪录片。城市的光怪陆离的景色以及特大城市象征超级规则的视觉符号,同这些小人物生活的游离状态以及被遮蔽的内心欲望之间将构成巨大的反差。对于前者我会以十分工整的画面和严肃的态度去表现,如同新闻和专题的风格;而对于后者,我将把摄影机尽可能逼进拍摄对象,用足特写甚至大特写,以此去捕捉他们内心的挣扎(当然dv设备的某些限制也迫使我必须采用这种风格)。
声音也是这个片子重要的元素,电视广播庄严的的声音、城市杂乱巨大的喧嚣,小人物家中的安宁沉寂,以及歌声表达出的激昂虔诚,都是本片重要的符号,它们将在情绪的渲染和意义的相互消解方面起到重大作用。
一.选题。
1.准备专升本的学生与其他专科生的生活和学习状态的不同(包括课堂的学习、课后的备考、向学长学姐和老师了解专升本的相关信息、公共课的开课和学习情况、对专升本的了解情况和看法)。
2.通过采访,展现专升本的学生,升本前后的不同(授课方式、课程设置、升本前后对专升本的认识和理解的转变)。
3.即将毕业的专升本学生的打算(专升本学生的就业前景如何、工作或考研的选择)。
6.一般的本科生的生活状态,及其他们对专升本学生的认识和看法三.记录形式。
(一).拍摄技巧。
多景别多角度高低机位有变化的拍摄,多运用各种长镜头,以最真实最细小的情节为着眼点,以小见大,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保持情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注意场景和构图,掌握好场面调度,留足空尽头以便于后期制作。
(二)现场采访与声音采集。
由专科学生、专升本学生、普通本科学生三条线索贯穿始终,对于学习、生。
一、选题背景。
永乐宫,又名:大纯阳万寿宫。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芮城县城北3公里的龙泉村东侧。永乐宫始建于元代,施工期前后共110多年,才建成了这个规格宏大的道教宫殿式建筑群。永乐宫是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粗大的斗拱层层叠叠地交错着,四周的雕饰不多,比起明、清两代的建筑,显得较为简洁、明朗。几个殿以南、北为中轴线,依次排列。特别是宫殿内部的墙壁上,布满了精心绘制的壁画,其艺术价值之高,数量之多,实属世上罕见。来到山西,自然不能放过去永乐宫欣赏元代壁画的机会。宫宇规模宏伟,布局疏朗。除山门外,中轴线上还排列着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等四座高大的元代殿宇。这些元代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的优秀遗产。在建筑总体布局上风格独特,东西两面不设配殿等附属建筑物,在建筑结构上,吸收了宋代“营造法式”和辽、金时期的“减柱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
二、拍摄意义。
永乐宫里的壁画总面积达960平方米,题材丰富,画技高超,它继承了唐、宋以来优秀的绘画技法,又融汇了元代的绘画特点,形成了永乐宫壁画的可贵风格,成为元代寺观壁画中最为引人的一章,这些对研究绘画的人很有帮助,还可以让人们更多的了解道教文化。
三、拍摄内容。
拍摄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拍摄建筑,另一部分拍摄壁画。
四、拍摄地点。
芮城县永乐宫。
五、拍摄时间。
20xx年11月~~~~12月中旬。
六、合作方式。
由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拍摄组与当地电视台组成联合拍摄组。
七、拍摄设备。
数字设备(dp800)一台,磁带两盘。
编导阐述。
永乐宫的拍摄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我国的道教文化,其结构不复杂,表现手法还带有传统的印痕,但片中文物的鲜活拍摄,使此片较好完成了文化意蕴传播的功能诉求。文物是静止的,但是导演要将其拍摄的鲜活,有感染力,呈现动态,必须在摄影镜头和光线造型上下功夫。多运用主观镜头和运动镜头,文物的动态拍摄才会淋漓尽致,文物才能被塑造成鲜活的角色吸引观众的眼球,实现文化类宣传片的展示与文化传播功能。
影片格调尽可能用暖调勾勒出文化氛围。整个片子用富有道教特征的小片头隔断,背景音乐为主,旁白为辅。整个片子节奏应张弛有度,快慢结合。镜头上多运用运动镜头,可以匀速摇拍壁画。光线上以面光为主。解说词要形象而富有生命力。片子的剪切风格决定了片子的最终形态,流畅的画面、平稳节奏的控制、动静结合的镜头跳接使影像产生了明快、真实的视觉美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