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策划方案 >

新高考方案 新高考改革方案(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700533

【导言】此例“新高考方案 新高考改革方案(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新高考方案1

教育部2007年新课标高考大纲已于日前出台。“体现多样性选择性,体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体现新课标能力要求,这是今年新课标高考大纲的基本原则。”日前,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说。2004年首批进入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山东、宁夏、广东、海南4省区即将迎来新课程的首次高考,4省区的新高考方案也陆续通过了教育部的评审。

考试中心负责人指出,多样化、选择性和探究性,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是这次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亮点,而新的大纲在维护统一考试的前提下,尽可能反映新课标教学中倡导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前考试大纲要求所有题目都是必做题,现在新考试大纲增加了选考内容,考生可在选考范围内选做部分题目,只要必考与选考的分值总和达到规定即可。新考试大纲的选考模块原则上对应新课标教学的选修模块,选考内容基本上在选修的范围内,但选修与选考并不是完全对应的,有些内容虽是选修,但如果很重要的话也列入必考范围。

新大纲被规定在新课标的范围之内,而各省区的考试说明以及考生选考的科目又在新大纲范围之内。新大纲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尽可能地减轻学校、学生的负担,可考可不考的内容不考。

这位负责人说,新考试大纲吸收了新课标的能力要求。新课标提倡探究性学习,新大纲在试题设计中注意发掘考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考试大纲的能力层次要求是最低的要求,具体到各省的考试说明的要求,可以在最低要求之上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如何处理新大纲与新课标的关系,这位负责人说,从教学的角度看,新课标教学是针对全体学生的,而高考要体现区分度、体现选拔性,要为高校选拔合格的新生。新课标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有很多方面,高考也是一个重要的检验标准,是否能经得起高考的检验是衡量新课标是否成功的重要方面。

新高考方案2

由于高中新课程各科内容都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所以各省份新高考的统一考试内容也都包括必修模块与部分选修模块,且以必修模块为主。尽管各地选修课程开设情况不完全一致,但目前被纳入高考范围的选修模块都属于选修Ⅰ课程系列。除了*省2009年高考暂时对选修课程指定必考外,其他省份基本上都采取了选修、选考的命题方式。

共同点之二:统一考试科目的设置都以“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为主体

“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含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综合(含物理、化学、生物)”是近年来我国各省份高考统考科目设置的主流模式。由于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本着积极、稳妥的改革方针,20*年*、*,2009年*、*、*、*与*的高考改革方案都保持了原有高考模式的延续性,即将统考基本科目都设置为“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省的文史类考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理工类考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也是以“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为基础,只不过把文科综合与理科综合所含的学科分开考试而已。*省20*年~2009年高考方案中的文科基础(政治、历史、地理占70%,物理、化学、生物占30%)与理科基础(物理、化学、生物占70%,政治、历史、地理占30%)则是对文科综合与理科综合的拓展,但2010年*省又将回归到“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模式。

共同点之三: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标准,逐步构建高校招生录取的多元综合评价体系

为了体现多元评价的特点,*、*、*、*、*、*与*等省(市、区)的高考改革方案都无一例外地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到了高校招生录取综合评价体系,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参考依据。如*省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从公民道德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实践与创新、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6个方面评价,以学生主要行为表现的实证材料为依据,综合评价结果及其实证材料进入考生档案,供高校录取时参考。

各省份高考改革方案的不同点

不同点之一:*省、*省、*省的考试科目有自己的特点

*省自20*年高考开始,增加了一项基本能力测试,内容涉及高中课程的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等,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试卷分必做和选做两部分,必做题考查必修内容,选做题考查选修内容。

*省20*年高考采用“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模式,与其他省份相比较为复杂。其中的“3”指语文、数学、外语统考科目(语文、数学每科160分,外语120分,总分440分。包括语文、数学各设附加题40分),“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包括选修测试科目两科与必修测试科目5科。

*省2009年高考则实行在全科会考基础上的分类测试、分批选拔、综合评价、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选拔模式。第一层次招生院校、专业为全国重点本科院校(包括教育部直属高校、“211工程”高校等),统考科目在“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基础上,加试自选模块;第二层次为普通本科院校、专业,统考科目维持了传统的“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第三层次为高职高专院校,统考科目只测试“语文+数学+外语+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考生自主选择报名和参加考试的相应类别,分批填报志愿,分批录取。

不同点之二:各地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和对其成绩的运用方式不同

*、*、*等省市实施全部科目考试,考试科目覆盖了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等11个科目,基本上都采用A、B、C、D等级制的方式来呈现考生的成绩;其成绩作为高校招生录取时的参考依据。其中,*省2009年高考还明确要求应届考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C等级或补测合格,方能被二本及以上院校录取。大多数省份都鼓励高校在高考分数相同的考生中,优先录取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A等级多的考生,而*、*等省的学业水平考试则实施部分科目测试。

*省的学业水平考试称之为基础会考,考试科目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学科,实行文理科“反向考试”。文史类、艺术类的考生须参加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学科的基础会考;理工类、体育类的考生须参加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学科的基础会考。其成绩折算为10%的分数(满分40分)计入高考总分。

*省20*年的“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7科,其中选修测试科目两科(文科必测历史、理科必测物理,再从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中选择一科),剩余的5科为必修测试科目。不同类别的高校在录取时对学业水平测试成绩设置不同的等级要求,且7科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为6A且技术合格的考生增加10分投档。

不同点之三:各地高校招生录取方式各有特色

除了*省20*年高考针对不同类别的院校设置不同的学业水平测试等级门槛、*省2009年高考实行分类测试与分批选拔之外,*省2009年高考积极探索以高考成绩为主的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在将高中毕业生的综合评价结果纳入高校招生选拔评价体系的同时,还积极开展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经批准试点的高校,可划出一定招生比例,试行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以及高校测试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的选拔办法;符合条件的高职高专院校可确定适当招生比例,依据考生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与院校测试相结合等方式进行招生选拔模式的改革。

*市2009年高考方案规定:“本市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试行自主招生,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达到试行自主招生学校(专业)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学校以自行组织的专业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实施录取工作;被试行自主招生学校(专业)录取的考生可以不参加高考。”

教育部指导意见为高考改革明确方向

20*年1月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是各省份制定与调整高考改革方案的基本依据。该指导意见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主要任务界定为:“促进高校招生考试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相结合,促进国家统一考试改革与高中综合评价改革相结合,促进考试改革与高校录取模式改革相结合,逐步建立和完善在国家统一考试录取基础上的全面、综合、多元化的考试评价制度和高等学校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

具体地说,该指导意见将本轮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明确为以下三项:

首先是建立和完善对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评价制度,并逐步纳入高校招生选拔评价体系。

各地要加快建设在国家指导下由各省份组织实施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并且切实做到可信可用,逐步发挥其对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管理和监控,对高中学生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客观评价,以及为高校招生选拔提供参考依据的作用。

其次是进一步深化统一考试内容改革。

考试内容改革是高考改革的重点。考试内容要实现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的衔接,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再其次是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选拔录取模式和方式改革。

新高考方案3

在思考着教学改革何去何从之间,作为一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笔者从构成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即教师、学生和教学媒体(教材、教具、实验实践和电教设备等)进行探究,认为当前教师要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和高考备考的效益,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熟悉新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明确新高考的趋向,较为全面地把握高中教学、高考备考复习方法的特征和规律。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与传统思想政治课程相比,其基本理念与具体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新课标》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部分组成,其设计的思路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内容。其中,“必修课”内容分别围绕当今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这些主题设置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共为四个模块。“选修课”内容则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共六个部分。着就抛弃了传统课程过于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的弊端,代之以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生活与消费、投资与创业、公民的政治生活、文化与生活、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生活中的法律常识等作为课题或课程。《新课标》更为旗帜鲜明地定位思想政治课的政治性与思想性特征的功能,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洋溢着浓郁温馨的人文关怀色彩,凸现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统筹教学内容并积极体现和反映时代特征。

而对于新高考的具体实施,《广东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普通高考改革方案》指出:“着重从现阶段我省社会发展现实,高考制度改革规律,以及高中课程改革提出的跟以往不同要求为出发点,以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完成规定的教学安排,通过正常学习高中学生已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高中毕业水平为前提。既考虑到高考对基础教育的重要引导作用,也考虑到教育改革实验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学校、学生和教师对课程改革需要逐步适应,逐步转变,作为与课程改革配套的高考改革方案应在充分反映高中新课程要求的同时,与现行的高考方案有一定的延续性,并且可随课程改革的深入逐步调整完善。”

由此可见,新课程、新高考具更浓郁的时代气息,我们广大教师必须知道这气息、利用这气息,在这气息中自由地呼吸,大胆地畅想,以期吐旧纳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明确方向,认识规律,立足现实,掌握利器,提升教学质量。

二、树立正确师生观,塑立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劳动对象主要是学生。要使学生听从指导、进行交流、乐于合作、主动创新,教师首先就得处理好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传统的师生观和教学观过于倡导师道尊严,师生没有平等的关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尤其在一些思想政治课上,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当然不喜欢,学习的积极性就低。如此教学,怎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新课改提出新课程需要相应的新的教学观,强调师生的互动关系,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塑造师生之间多种多样、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景和沟通关系。教师应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才能创造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的热情,最优地实现教学目标。

众所周知,孔子门下弟子三千,教育活动富有成效,教育言论对后世影响深远。有人对两千多年前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进行研究,发现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他的私学最为动人而显著的特点,这也是他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孔子提出“爱人”(《论语•颜渊》)、克己、崇德三类观点,落实到教育工作中就是教师要爱学生,要克制自我中心主义倾向,要修身立德为人师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孔子对处理师生关系的重视。孔子尚且如此,难道我们不能从中得到某些启发吗?

三、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正确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高中政治课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新高考,教学工作有成效,就必须做到:

1、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落后观念是束缚人们行动的枷锁。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者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教师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这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生活上的益友,终身学习的楷模,学习技巧的传授者,是教育活动中的合作者,教育科研上的专家。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教师,不仅有些人没有处理好师生关系,摆正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位置,没有积极改革与创新,因循守旧,而且有些人太过计较个人得失,出现重利益、轻责任的倾向,特别在我们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教师自认工资不高,抱怨社会对自己不公,因此在工作上消极情绪很多,要么马虎应付,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要么冷漠无情,只把工作换工钱,几近没有了对教育对学生的爱和责任。所有这些思想,都是有害的。

没有爱,没有责任,没有方法,还有了教育吗?毫无疑问,作为新时期的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能力,勇于承担责任,敢于付出爱和关怀,善于变革与创新。这是新时期对我们教师职业的要求。唯有这样做了,我们的教育才有更大的希望,更高的辉煌。

2、与时俱进,积极关注现实生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处于社会变革时代的中学生思维敏捷,善于接受新事物,求新、求异意识强,他们对于空洞的说教和脱离现实的照本宣科容易产生反感情绪和逆反心理,而这也正是《新课标》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统筹教学内容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应与时俱进,善于接受新事物,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并积极关注现实生活,尤其是关注社会热门话题,与学生坦诚探讨,努力实现“教学相长”。这样,才能真正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思想政治课焕发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例如,在复习高一必修1《经济生活》有关外汇和汇率的知识的时候,适逢2006年7月底,我就准备从当时总理刚发表的有关“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汇率机制改革”切入,进行教学,但对于什么是“一篮子货币”还只是一知半解。我不能回避它,也不能不懂装懂,为了讲好这个知识点,我找了很多书籍,但找不到相关解释。后来,灵机一动,向别人借了台电脑用用,终于通过互联网找到了相关内容的详尽的解释。我高兴的不得了,后来终于全面的对学生讲述了外汇和汇率的知识。就在那一天,我在讲台上与我的学生共同分享了我的快乐。

我之所以如此快乐,不仅是因为这节课讲得好,而且是因为我获得了新的知识,我进行了辛勤的劳动。

3、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中心环节,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则是教师改进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中,教师要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才能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之以法,克服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形式单一、欠缺吸引力的现象。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在教学中应始终把增强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上。

首先,强化以人为本意识,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我国过去以知识本位论为主,从而导致教师和学生都变成了知识的奴隶。在深刻反思旧课程弊端的基础上,《新课标》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和调整,以学生密切相关而又相对熟悉的生活主题来组织知识模块,旨在使学生掌握那些现代社会最需要、最有用、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新课标》的这种变革昭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新课标》的上述特点,积极采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策略,通过各种服从和服务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措施和手段,把学习的主动性真正还给学生。

要把主动给学生,就得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把各种可行的方法教给学生。法国数学家笛卡尔说过:“具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近几年来,诸多见之于报端的譬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观点,就是坚持这种理念。由此可见,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主要是倡导学生理解、掌握和灵活自如地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教师可以从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科学运筹时间、学会阅读、学会观察、学会记忆、学会独立思考、建立科学的学习程序、选择学习环境、掌握本学科特有的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等方面进行努力。

其次,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

高中政治课教师面对的是高中学生,一定要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安排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高中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同时,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的阶段,因而政治教学如果过于肤浅或者太过理论化,就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兴趣或者在认知上产生障碍。教师在教学中要在继承传统优秀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单一式为多样性,既深入浅出地合理组织教学过程,又巧妙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完成学习和创新过程。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明确指出:“教育即生活。”事实上,贴近社会生活、把小课堂融进大社会这本身也是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和焕发应有的生机与活力的客观要求。所以,高中政治课教学要求教师强调理论联系时政、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做到理论生活化,生活理论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例如,本人在组织必修2《政治生活》有关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的教学过程时,当时刚发生了一个重大国际新闻:2006年10月9日,朝鲜成功进行核试验震惊了整个世界。经过几天的沉默之后,朝鲜宣布愿于近期重返六方会谈的谈判桌同样让世界瞠目:中国的沉默外交效率惊人!中国为六方会谈所进行的成功努力赢得了全世界的赞同。同时这一会谈又涉及到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几个国家的关系。涉及到当今时代最敏感的核武器问题。我就把这个时政材料设置为一个情境,让学生思考:中国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立场,为什么能发挥这样的作用?叫他们当场讨论。结果很多同学发言,就在讨论和老师的引导下轻松愉快地理解了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高考方案4

关键词工学交替课程;驾证式;考核评价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0

1引言

高职院校考核评价方式现状

高校专业课程考核的弊端主要体现在:对考核的手段和目的认识存在误区、考核形式单一、内容不合理、学籍管理不科学等。[1]如考试内容大多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大部分学校采取“期末成绩+平时成绩”的考核形式,给学生造成了很大压力和侥幸心理,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驾证式”考核评价内涵

我院“工学交替课程”是一门核心综合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中以机电产品为项目载体开展案例教学。采用驾证式并融合高级职业技能鉴定考证进行考核,考核分为理论和技能实操考核两部分。[2]理论和技能实操考核如有不及格的情况则要分别补考,只有两部分成绩都合格才能通过课程考核。

实施“驾证式”考核评价创新的目的与意义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要大力推进专业理论和实际能力相结合、课堂教学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培养过程灵活的“工学结合”职业教育培养模式。[3]通过构建我院制造类专业工学交替课程考核评价方案的创新,强化机械制造过程中所需要的各项技能要求,使学生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2以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技能训练课程为例,实施“驾证式”考核改革与实践举措

课程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生产岗位的需要等方面来整合课程内容,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将这门课程分成三个基本模块,每个模块又选用6个企业实际产品案例作为教学型项目案例进行讲授,6个生产型项目案例作为学生生产型训练项目案例。通过生产型项目的设计、加工、装配、调整、试模等工作过程进行“驾证式”考核。

实施“驾证式”考核改革与实践举措

考核分为平时阶段性和期末终段性考核两种。

平时阶段性考核

(1)设计阶段模块阶段性考核

每位同学根据教学型项目案例完成生产型项目案例的模具设计。指导老师根据学生设计的模具图和设计说明书给予综合评分。

主要考核内容:工艺方案和模具结构的合理性和正确性;模具装配图和零件图绘制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尺寸标注及技术要求的正确性。

(2)模具零件加工阶段模块阶段性考核

将每个教学班的学生分成4人一组,分工合作,每人负责一个部分或几个零件进行加工。运用各种加工手段,包括普通机械加工、钳工、特种电加工、三座标测量等,按照加工工艺规程要求,将实际模具零件产品加工出来。

根据学生各加工项目的实际动手能力、操作水平和制作的模具零件作品以及各子项目的训练小结由指导老师和实习基地技师共同进行综合评分。

主要考核内容:模具钳工基本操作技能;普通机械加工操作技能;特种电加工操作技能;三座标测量操作技能;各项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3)模具装配、调整、试模阶段阶段性考核

让学生根据总装图要求,编制模具装配工艺规程卡。确定模具零组件的装配顺序、装配基准、装配工艺方法和技术要求、选择装配工具与设备、试模检验方法等。

每个学生必须按装配工艺规程装配一套完整的模具。由指导老师和基地技师一同根据每人的装配质量状况进行综合评分。

主要考核内容:装配图识图能力;模具零件和组件的装配顺序正确性(有无漏装、错装零部件);装配基准选择的合理性;装配方法的正确性;装配工具与设备使用的合理性;试模零件检验的合格程度。

期末考核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综合技能》课程采用“驾证式”并融合高级模具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证(国家职业资格三级)进行考核。考核分为理论(应知)考核和技能实操(应会)考核两部分。

学生都要进行理论(应知)和实操能力(应会)的分别考核,只有两部分考核成绩分别都通过后,本课程才能通过;同时又结合我院机械行业技能鉴定模具东阳点工作的开展,按照国家模具工技能鉴定考核标准要求,对学生进行模具工技能鉴定,技能鉴定也包括理论和实操两部分,分别考核,分别通过。两部分考核成绩均达到高工模具工标准者即发给国家劳动部授权的模具工(高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实施“高级模具工”考证的“驾证式”考核方案,将学生的模具工技能鉴定成绩作为《冲压模设计与制造的综合技能》课程的期末考核成绩(应知部分同用一套试卷),不再另安排期末考试。

主要考核内容:理论(应知)考核内容(占总成绩30)由具有模具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质的老师根据高级模具工职业技能鉴定应知部分考核试题类型、题量、难易程度要求进行组卷和考核。

实操(应会)考核内容(占总成绩70)每个学生按操作规程完成一套模具的装配;高级模具工考证学生根据自愿申请,符合规定另增加一项考核内容,即按图加工,制作一个模具零部件。

由具有模具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质的老师根据高级模具工职业技能鉴定实操要求进行考核评定。

学期成绩评定

将三个模块平时阶段性考核平均成绩作为平时成绩(占30)+期未考核成绩(占70)。

3实施“驾证式”考核评价方式的实施效果

采用这种“驾证式”的考核方法,使职业技能鉴定内容与教学内容紧密融合;高级模具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与课程考核评价标准完全融合。将阶段性考核与终段性考核相结合,模块化考核与综合性考核相结合,实现了“课证融合”的“驾证式”考核新方法,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据调查,我院制造类学生大部分在顶岗实习中己找到了与专业对口的岗位,如模具设计、模具造型、模具钳工、模具特种加工、模具装配等岗位工作。

4结束语

实践证明,采用“驾证式”考核创新,具有很好可执行性和可考核性,适应制造类专业特点,符合专业教学规律与学生心理预期。采用“驾证式”考核方式来促学习、求真知,练能力,让学生拥有学历和职业技能两块“敲门砖”,让他们在顶岗实习和毕业就业的舞台上,有了敢出拳、出重拳的底气。所以,它作为制造类专业教学体系的一个环节,无论对学生成才还是对教学改革,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梅迎军。高校专业课程考核现状及改革。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新高考方案5

关键词:高考改革;英语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2014年新高考方案的提出,立即成为当前热议的话题。在高考中是否考英语、怎样考英语以及英语考试占多少分会极大地影响着大学以下各级学校、特别是高中的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而影响着大学以下的各级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英语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因此,在新高考改革方案下,对高中英语教学的探讨无疑是一个重要并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英语高考改革方案解读

高考改革一直是考生和家长关心的话题。自2014年7月8号正式颁布的《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以来,社会各界热议不绝于耳,该方案其总体上是要适当减少高考考试门数和改变高考考试方式,其中英语逐步转变为社会化考试,实行一年两考,不再计入总分,而是以等级计形式计入高考成绩,高校在录取时将对英语等级提出要求。这次改革释放出的理念,众专家认为,是在与西方教育的招生选拔体制相靠拢。“一年两考”是在增加英语考试的频率,弱化“一考定终身”的偶然性,把英语考试从“应试性”推向“应用性”。而有的专家认为,英语采取社会化考试,也会产生新的问题。比如,一年能有两次考,是否会鼓动学生因为要得高分而反复去“刷分数”?诸如此类的问题产生了。

二、新高考改革方案下现行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始逐渐暴露出来,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忽略了高中英语教学同初中英语教学的衔接

学生英语综合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有一个系统的、循序渐进提高的过程,因此目前英语课程在小学、初中教育阶段都得到了广泛开设。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主要是以英语语言的启蒙为主,而且在教学方式和考核形式上日趋多元化,出现了很多新颖的教育方式,旨在充分激发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奠定英语学习的基础,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但在高中英语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却是依据教学大纲选择教学方式,导致目前的英语教学,越往上走越趋向于应试教育。

(二)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相对落后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等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很多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模式相对落后,如有的教师只有是采取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且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词汇、语法等环节,忽略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和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这种相对落后的教学模式,导致英语课堂的教学氛围不够活跃,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听”英语,开口说英语的机会却不是很多,甚至造成很多学生丧失了英语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利于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重传授,轻培养”的现象比较突出

由于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主要还是以高考成绩的提高为导向的,所以大部分英语教师在选择英语教学的方法时,主要还是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到了次要的位置上,这使得很多高中生丧失了英语学习的乐趣,导致高中英语课程的整体教学处于以理论传授为主的教学氛围,这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不利于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新高考改革方案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建议

新高考改革方案的颁布,明确英语高考改革的发展方向,因此现阶段的中英语教学,也应当结合英语高考改革中的变化,对现有的英语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调整。

(一)树立正确的英语教学理念

改革英语,并不意味着英语不重要了,恰恰相反,在目前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今天,英语已有强烈的外在需要――已经成为国际交流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高考改革就是要改革应试教育体制下英语的考核办法,着眼于学生英语的表达与应用能力,将英语实实在在地学成一门可以运用的国际语言,学生不再是只会做书面试题的英语哑巴。因此,高中英语教师需要紧跟英语教育的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英语教学理念。

(二)拓展考查的英语教学内容

英语高考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因此在高中英语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要拓宽测试与考查的内容,实现教学题材和测试体裁的多样化,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更加图书知识化、生活化和国际化,提高英语教学的时代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做到既与高中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多涉及当前的一些热点话题,又为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提供广阔的空间。

(三)强化自主合作的英语教学方式

高考英语变革,导致英语教学将面临新的挑战,学生英语整体水平可能会下降。又因不同省份英语高考政策差异化,学生间的英语水平差距会加大,尤其体现在城乡学生之间的英语水平差异。针对这些变化,高中英语教学要进行配套改革。例如构建以“通用英语、通识英语、通用学术英语和专业英语”为主的多元化的课程体系。继续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实现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丁丁。对高考英语改革的几点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8 2700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