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策划方案 >

现代农业规划 现代农业规划方案【热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459960

【导言】此例“现代农业规划 现代农业规划方案【热选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现代农业总体规划【第一篇】

关键词:统筹城乡;都市田园;现代农业园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都市田园”规划理念探索统筹城乡建设新模式——以金科现代农业园总体规划为例

收录日期:2012年9月9日

一、引言

在统筹城乡探索过程中,我国许多地方主张以“城市化”为主导,带动农村区域发展。但是这种思路也意味着城镇用地在农村的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尤其在靠近都市地带的农村区域,存在以统筹城乡的名义圈占大量农田,建设过程中缺乏规划引导,造成居民点布局松散混乱,产业功能不合理,生态环境遭到污染破坏,造成土地资源大量浪费,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目的。

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对于靠近都市地带的农村地域空间,由于对其空间结构及其演化规律尚缺乏认识,不能单纯的农村“城市化”,把农村长期地、永久地建成城市功能配套区。同时,由于农业产业自身属性以及农村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在城乡统筹探索过程中极易产生各种都市病,因此迫切需要人们对这一特殊地域空间从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角度进行规划调控。

二、从“田园城市”到“都市田园”

(一)“田园城市”理念。“田园城市”是1898年英国城市规划师埃比尼泽·霍华德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城市环境恶化、农村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城乡严重对立等问题,提出的一种兼有城市社会优点和乡村美好环境的新型城市建设方案。田园城市所设想的城市形态,主要通过快速交通干线联系城市核心功能区和各卫星城市,各城市通过围绕四周的农业用地,为城市居民提供新鲜农产品,并通过限制城市的扩张规模,使田园城市的居民能够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

(二)“都市田园”理念。田园城市针对城市规模、城市布局、人口密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规划见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世界范围内的城市规划师都在实践田园城市的理念,在新兴城市设计中用“核心功能区”加“卫星城市”的理念来规划新城市的功能布局。可以说,田园城市为城市发展和城市扩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念和思路。但是,田园城市理论中,城市核心功能区与卫星城之间的空白地带如何来发展,“田园城市”理论并没有涉及。尤其在中国,千百年历史形成的自然村落,就集中在城市核心功能区和卫星城之间,这里是农业和农村人口的聚集区。我们不能试图单纯的用“城市化”来将这一区域的人口全部变成城市人口,也不能将这一区域的农业产业用地全部变成工业生产基地。如何发展这一区域,是我国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要面临的问题。

基于此,我们将田园城市中“核心功能区”和“卫星城市”之间的区域称作“都市田园”。(图1)

都市田园规划思路是,对靠近都市地带的农村区域进行规划和建设时,应当充分尊重农村地区的生态、自然、历史、文化和产业特点,不生搬城市规划理念和城市产业发展模式;而是以农村第一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与城市居民生活需求相协同,规模较小,以生态休闲为主的第三产业;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发挥农业的休闲观光功能;引导城市居民逢周末、节假日周期性下乡,引导都市消费向农村转移,拉动都市居民在农村地区的消费,带动农村地区农民脱贫致富。

“都市田园”作为统筹城乡模式的新探索,与“城市化”模式相比,不把降低区域内农村人口的比例作为目标,不把制造业和工业生产总值作为统筹城乡效果好坏的直接目标,而是将农村地区的共同富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特定历史文化与城市现代化之间共存共荣为目标,确保农村的生态和人居环境不被过度建设和开发而破坏,确保农业产业空间不被其他产业过度挤占。

(三)都市田园理论构想的界定。都市田园理论构想主要从区位、产业特征、主体、体系及功能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1、都市田园所涉及的地理区位,应当是城市核心功能区和卫星城市之间的农村区域或靠近都市地带的农村区域。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要素和功能自城中心向扩散,卫星城市作为城市发展规划的一部分,承担核心城市的工业、居住、生活等功能。两者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功能联系越来越紧密,从而形成由城市核心区和卫星城之间共同辐射的农村空间地带,这一地带就是“都市田园”所涉及的地域范围。

2、都市田园的产业特征,应当在确保农业基础地位不被削弱的前提下,培育和发展低能耗、无污染的第三产业。在“都市田园”理念下,生产和制造业居于区域产业结构的次要地位,培育消费、引导消费、提供消费的第三产业居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主要地位。在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的背景下,吸引城市第三产业向该空间渗透和转移,增加农业附加值,实现统筹城乡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协调发展。

3、都市田园的主体是企业集群背景下的企业和农民。都市田园旨在不以牺牲农业而发展工业,不以牺牲农民利益而发展城市产业,在都市田园区域内鼓励企业、农民、农民合作组织的合作意愿,提高其组织化程度,逐步将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农民转换成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农民,并使之成为都市田园建设的主体,引导都市田园内的农民就地发展,做到“致富不离农,发展不离乡”。

4、都市田园体系中的生态体系、产业体系、社会体系之间,通过相互之间的促进作用,完善都市田园规划体系。(图2)(1)为产业(特色产业)提供生态环境基础;(2)产业完善促进社会发展;(3)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4)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5)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6)带动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和建设。

5、都市田园功能是以生态体系为基础,借助产业体系平台,弥补和完善核心城市由于土地资源稀缺、人口密集、环境恶化而造成的社会体系功能上的欠缺和不足。(图3)

三、案例研究——金科现代农业园总体规划

(一)项目概况。金科现代农业园北接黄草山—水磨滩水库旅游景区,南临朱砂美心城乡统筹区,东与东北面毗邻涪陵区重点建设的李渡新城,距涪陵老城18公里、重庆主城区78公里(在重庆市“一圈两翼”总体规划格局中,涪陵区介于一小时经济圈东边)。基于“都市田园”理念,金科现代农业园在此区域寻求可持续生产和消费空间,创建一种新型的地方生态经济,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模式。

(二)农业园践行“都市田园”发展模式

1、明确园区定位,做好产业规划。现代农业园在园区产业规划上摒弃资源开发性和环境污染性产业以及高能耗产业,以园林苗木、花卉和绿色蔬菜种植为基础产业,以体验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度假为主导产业,以养生康复服务为支柱产业。在以农为本的基础上,将适合于发展农业的用地划分出来,通过种植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实现惠农与园区生态景观的双重作用;在并不很适合农业发展的用地上,依托园区农业与生态环境,发展第三产业,重点打造农业休闲观光的新兴产业,与农业联动,实现产业互补。

2、促进产业集聚,完善园区功能。现代农业园立足于基础农业,加大对榨菜生产、工厂化育苗、大树种植、花卉婚纱摄影等特色产业的科技支撑力度,使之提升品质、增加产量,形成农业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的态势,并规划形成以花卉婚纱摄影基地、育苗基地、幼苗基地和畜牧业养殖基地为主的“四基地”,以科技农业示范区、绿色蔬菜种植研发区、花卉苗木示范种植区、花卉园艺观光区、大树种植培育区、果树幼苗种植区和养生疗养片区为主的“七片区”。

3、尊重园区本色,合理规划布局。现代农业园的规划和建设,充分尊重园区的生态、自然和文化特点,依托园区天然水库,贯穿园区的小溪以及星罗棋布的水塘,规划以休闲娱乐旅游为主轴和以观光体验旅游为次轴,并形成现代科技农业风貌景观区、人文风貌景观区,自然生态景观区、花卉苗木综合展示景观区,特色果树种植幼苗培育风貌景观区。

四、用“都市田园”理念建设金科现代农业园的意义

(一)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新路径。都市田园是为实现我国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对靠近都市的农村区域进行规划时,提供一种兼顾生态、文化、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我国城市附近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现代农业园对“都市田园”理念的探索和实践,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我国统筹城乡和新农村建设的方法论。

(二)提供就业创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惠农模式的设计确保农民成为都市田园的主人,成为都市田园的长期受益者。农业园在产业规划过程时,在确保农业基础地位不变的情况下,为园区农民设计惠农及富农产业,扩大农业的经营范围与服务领域,在增加农业的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做到“农民就业不离土,农民创业不离乡,产业发展不去农”。

(三)推动农业及相关产业的融合和促进。农业园通过花卉苗木、绿色蔬菜等基础产业,为农家乐、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提供服务空间、生态环境等产业发展基础。同时,农家乐中的餐饮与观光农业中的特色农副产品为园区聚集人气,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产品销售渠道。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实现资源互补、空间共享、相互融合和促进。

(四)有助于形成现代公民社会。新农村建设不仅是一个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过程,更是一个农村社会由传统的松散型集体组织向现代公民社会转型的一个过程。在农业园建设前期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农民参与建设都市田园;建设中期农民入股参股,企业与农民共建农业园;后期形成以农民为主体,企业为主导,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成长的内生型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最终实现农民以土地等资源入股,成为股东,让农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者转变为第三产业的经营者,通过利益和产权纽带改变传统农村组织结构,向现代公民社会转型。

五、结语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加速,都市田园将是我国城镇化面临的特殊地域空间,这一新型的地域空间既要与国家城市化战略相衔接,又要兼顾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市田园”规划理念正是在我国新时期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在总结和反思我国统筹城乡和新农村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对这一新型的地域空间提出的一种推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越,王玥。杭州生态带内建设新农村的思路及对策[J].城乡建设,

现代农业规划方案范文【第二篇】

所谓农业补贴,是指一国政府对本国农业的支持与保护政策体系,主要对农业生产、流通和贸易等进行的转移支付。美国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农产品种类丰富,品质上乘。2013 年美国农产品出口总额达创纪录的1409 亿美元,约占全球1/6 左右,这得益于美国能不断调整农业补贴政策,并以农业法案为基础,形成国内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支持体系,对农业发挥巨大支撑作用。因此,研究美国先进做法,对于解决我国农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构建现代高效农业支持政策体系,无疑具积极的借鉴作用。

一、美国农业补贴政策的缘起及演进

美国于1933 年出台第一部农业调整法,其后大约每隔5 年即进行修订调整,使之适应新的经济社会环境,至今共出台16 部法案(见表1)。依据法案出台背景及主要目标内容,可将美国农业补贴政策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33—1984 年):农业政策主旨以价格支持和供给管理为中心。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减少对美国农产品需求,经济危机使局面进一步恶化,美国农业收入锐减。为稳定农产品价格和农民收入,美国1933 年出台第一个《农业调整法》,限制农业生产,实施对农业的补贴,如让一部分农地休耕,屠宰多余的牲畜等,以减少农产品生产过剩,进而提高价格。1985年前的12 个农业法,基本上都围绕此目的。

第二阶段(1985—1995 年):农业政策导向开始向农业生产市场化方向调整。20 世纪80 年代,随世界农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美国农产品出口下降,政府库存增加。从1985年《美国食品安全法》开始,政策重心旨在削减政府预算,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具体措施为:降低价格支持标准、减少补贴面积、鼓励农场主根据市场扩大出口。同一背景下,1990 年《食品、农业、资源保护和贸易法》,又降低价格支持水平,放松生产控制,减少农业补贴,扩大产品出口,推动市场化。

第三阶段(1996—2013 年):农业政策的重心转向直接收入支持及农场安全网的构建。以履行乌拉圭回合的协议为契机,1996年出台了《联邦农业完善与改革法案》,实施脱钩直接补贴,进一步减少政府的干预,以建立在历史记录基础上的直接支付,取代价格支持和供给管理计划,从价格支持转向收入保障。2002 年《农场安全和农村投资法案》,开始重视经营风险管理和灾害援助,建立反周期支付、作物平均收入选择计划和补充农业灾害援助等,构筑有效的农场安全网。2008 年《食品保护和能源法案》在完善农业安全网的基础上,更注重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和能源安全等。

美国的高额补贴政策,使本国农产品获得相应的价格空间和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具垄断竞争地位。为了控制国际粮价,美国耕地虽世界第一,具有规模经营的天然优势,却长期有1/3处于休耕状态,加之大型跨国集团企业,如四大粮商,与美国政府联盟,掌控了全球80%的粮食贸易,且在全球范围垂直整合农业产业链,打造一体化模式,形成了当今世界农产品市场和从土地到餐桌全方位的农业产业链垄断模式。

二、《2014 年农业法案》调整要点和影响

由于联合国和世贸组织对美国农业补贴的异议态度,认为违背公平贸易的基本原则,抑制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与产业升级,受到它国起诉。同时基于美国国内财政赤字的压力,也迫使美国农业补贴政策朝WTO规则的方向调整。美国2008 年通过的农业法案,原于2012年9月到期。新法案的起草,由于参众两院争议较大。经二百余次修订,终于2014年2 月达成一致。由奥巴马总统签署了《2014年农业法案》(Agriculture Act of2014),时效2014至2018财年。法案旨在削减预算,使农业走向市场化;加大风险管理,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农场主收入支持、农作物保险、生态保护、信用支持、贸易、研究、国际食品援助、农村发展及其它项目。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测算,落实该《法案》需要9560亿美元。相较原农业补贴及支持政策(见表1),具体调整要点如下:

(一)取消直接支付补贴项目,代之农业收入风险保障计划(ARO)

新法案作出的最大改革,是取消实施近18 年的直接补贴(DP)、反周期支付(CCPS)、平均作物收入选择计划(ACRE)和补充收入支付等国内支持政策,每年节约50 亿美元。乳制品方面,取消了牛奶收入损失合约计划(MILC)、价格支持计划(DPPSP)和出口刺激计划。另外,还削减了营养计划预算。所谓农业收入风险保障计划(ARO),为不挂钩补贴类型,指农场主种植收入低于近5 年平均水平89%时,将提供总额不超近5 年平均水平10%的补贴,最高限额5 万美元。若农场的年收入超过75 万美元,则不允许申请。该计划覆盖品种,基本与原直接支付类似。因受巴西WTO诉美国补贴案的限制,棉花未被纳入。

(二)倾向作物保险管理项目,支持力度加大

近年频发的自然灾害,特别是2012年大旱,使美国意识到农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法案新增70 亿美元农作物保险,将覆盖范围从传统的粮食作物增扩到花生、棉花、水果和蔬菜等园艺或有机作物。农户参加保险,可选择收入保障(ARC)或价格保障(PLC)方式。同时提高保险赔偿金的计算标准,在个人农场实际损失或所在县内的历史产量两重标准之间,允许农户自由选择。新增的项目主要包括:一是设立反市场支付项目,当农作物的市场价低于参考价时,对农民的价格损失予以一定补偿。二是新增棉花累计收入保险计划(STAX)和其它作物的补充保险选择(SCO),政府分别提供80%和70%的保费补贴。三是乳制品方面,新增生产利润保险计划(DPMPP)和市场稳定计划(DMSP),保证牛奶的生产利润不低于4美元/英担(约合),当利润连续两个月低于此标准时,按差额给予补贴;当牛奶供过于求时,鼓励缩减产量,保持供需平衡。四是增加基于指数的天气保险计划,植物病虫害预防和核心特殊作物储备贷款项目等,来防范风险。(三)整合自然资源保护计划,优化项目配置新法案将原23 个生态保护项目整合为13个,一些较小的项目被取消或合并。原较大的休耕计划(CRP)、环境质量刺激计划(EQIP)和环保管理计划(CSP)等,则仍保留。另新建两个环保项目,即农业土地权属保护计划(ACEP)和区域合作保护计划(RCPP)。前者是政府以购买土地使用权的方式来保护耕地、草地和湿地资源;后者则为鼓励一定区域内的政府、印第安部落及专业合作社等组织,与农户一起改善土质、水质和野生动物栖息地。

(四)对新进入农民,增加贷款项目、保险和土地优惠

新法案将提供850 亿美元,对退休农民转让农场时进行补贴。给新进入农民提供较大数额的农作物保险,创业期保费有10%的折扣。保险经营机构在计算损失时,需考虑其原前的农业经验。并设立新农民发展项目,提供培训教育和技术指导服务等。新法案使农业部每年有额外4亿美元用于农业研究,如气候变化对农业和林业的影响。对从事前沿生物燃料的相关企业,给予扶持。

(五)增加农产品贸易支出,扩大对外粮食援助计划。该法案每年预算8000 万美元,通过在当地购买粮食应对国际紧急事件,获援助人口将增加到400 万。美国《2014年农业法案》突出农业改革、食品和就业等问题,标志性改革是尝试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风险管理机制,对世界农业无疑将产生巨大影响:一是可能导致全球范围的粮价上涨。新法案取消直接补贴,将降低农场主积极性,供给下降,加之取消食品券项目,美国市场价格将上升,从而逐步带动国际农产品及粮价的上涨。其二,可能改变世界诸国对农业的支持方式。美国新法案改变对农业的补贴方式,由价格支持转向收入支持,注重农作物保险补贴、农业科研及综合开发等,因为更适应WTO 规则,具更强的隐蔽性。在新一轮WTO 谈判中,美国可能以此为筹码,批评欧盟及发展中国家的农业补贴政策,并迫使其它国家转变农业扶持方式。

三、我国现行农业补贴政策及问题

我国的农业财政补贴政策主要针对“三农”问题。粮食直补从2002年开始探索,在一些省市进行试点;良种补贴起于2003 年,先为小麦,后渐扩大范围;2004年又出台最低收购价格,并开始进行农机具购置补贴;2006年,由于化肥农药等农资成本上涨,国家开始实施农资综合直补。总之,到2012 年,我国四项补贴总额达到了1668亿元。其中,粮食直补151 亿元,占%;良种补贴224 亿元,占%;农机具补贴215亿元,占%;农资综合补贴1078 亿元,占%。此外,2006年起中央对“持合法有效证件捕捞渔船和养殖船”设立渔业柴油补贴,2012年金额240亿元。

2007年开始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随着《农业保险条例》的贯彻落实,中央与地方财政“联动补贴”,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制度初步形成。品种有粮食、油料、棉花、糖料,能繁母猪、育肥猪和奶牛等15种,补贴力度不断加大。2012年我国农作物保险保费财政补贴比例平均达80%,为世界之最。

我国现行的农业财政补贴政策,有效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保障农业生产的良性发展。但较之世界发达国家,如与美国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问题如下:

一是农业补贴立法缺失,目标短期化。美国制定一系列农业补贴的法律法规,制度且规范化。我国此类法律尚未出台,相关规定散见于《农业法》、《农技推广法》和《农机促进法》等法律。具体实施多为《指导意见》或《暂行办法》的形式,政策目标短期化,具随意性,缺乏稳定和前瞻。

二是补贴种类较少,地域性差异大。我国实施的农业补贴,目前为主要粮食品种,相较美国等农业发达国家,覆盖品种和范围都远不及,各省补贴标准、品种和依据等,差异较大。以粮食直补为例,有的按农民实际种植面积,有的依据土地计税面积,有的则与产量挂钩。由于各地财力水平不同,造成补贴的地域性差异较大。

三是补贴结构不合理,力度不够。按WTO《农业协定》,无限制的“绿箱”补贴政策12 类,我国仅使用6类:政府一般农业服务支出、国内粮食援助、自然灾害救济、用于粮食安全的公共储备补贴、农业环境保护及落后地区援助补贴。对贸易产生扭曲的“黄箱”政策,WTO允许发展中国家不超农业总产值10%,我国承诺%,目前农业生产资料补贴和粮棉价格支持,两项合计实则仅%,大有发挥空间。“蓝箱”政策,定义为“不对产量进行要求的补贴”,总额为农业产值5%内。我国迄今尚未使用。

四是农业保险补贴,尚处探索阶段。我国目前农业保费补贴种类只有15种,美国多达150多种。国际通行的,是保费补贴、保险机构管理费用补贴及再保险补贴,三者同时进行,我国仅保费补贴一种方式,且为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联动补贴”机制,省级补贴到位后,中央财政才拨付,产生地区间的不公平。五是行政管理体制混乱,效率不高。我国涉农部门多,管理政出多门,条块分割严重。致使财政资金使用分散,执行缓慢。加之中间环节的“地方保护主义”和“权力寻租”等行为,导致资金流失,到位率不高,补贴效果并不理想。

四、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借鉴启示

第一,要增强农业扶持政策。首先是农业补贴、保险和灾害救助等立法。要促进不同政策部门间相互衔接,避免重复或空白。其次政策项目化,如项目分类、资金预算、申请程序、管理职责、分配实施及过程监控等。美国新出台的农业法案,长达四百余页,其中90%的内容都为项目计划的详细分类和具体描述。另外,要注重政策的针对性,根据不同阶段的农业经济发展进行相应调整,修订和完善。

第二,要充分利用WTO 规则,拓宽农业补贴方式。我国“绿箱”补贴政策,“一般政府服务”及粮食安全储备补贴较大。自然灾害救济、环境保护、地区扶贫及国内粮食援助,补贴项目及水平都偏低。“绿箱”政策不受限制,我国尚有6 种未使用,如生产不挂钩的收入支持、生产者退休或者转业补贴、农业资源储备补贴、农业结构调整投资补贴、收入保险和安全网计划等。宜加大重点领域的直接补贴力度,增加相应农业生态保护类项目,参照美国平均收入选择计划,建立农民收入补贴制度。对补贴额度极低的“黄箱”和迄今尚未涉及的“蓝箱”政策,应充分利用,全方位多层次,拓宽补贴政策体系。

第三,要优化农业保险,推进市场导向。应借鉴美国经验,以落实《农业保险条例》为契机,深化推进农业保险补贴政策。要把企业保险补贴作为一种收入转移机制和提高农民收入的福利政策来实施运用:一是扩大中央财政补贴范围,增加保费补贴品种,品种选择重点是关乎国计民生,有国际竞争力的,具地方特色的,可酌情设立。二是优化地区差异化的补贴政策,按东、中和西部地区,细分区域确定补贴比例,降低市、县财政负担。三是对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由国家财政补贴经管费用,补贴比例及数额,兼顾政策需要和地区差异。同时免征税赋,并建立再保险制度。

第四,要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与环保和食品安全相结合。我国城市污染日渐改善,农村却有趋于严重的倾向:片面毁林开荒,强施化肥农药,土地质量变异,大气河道污染。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水、土及大气污染的来源,主要为“三农”,占三分之一以上。应效仿美国契约社会,将农业补贴,与农村环保及农产品安全相结合。农户有享受农业补贴的权益,亦有遵守相关农业标准规定的义务,促使生态社会合谐发展;政府应以“保供应、促增收”为中心,以直接补助为主体,加快构建现代高效农业补贴政策的框架体系。

第五,要规范管理体制,加强社会监管。农业补贴涉及巨额资金,对政府管理及执行主体,须进行规范监督。依据法律形式明确各部门职责,程序阳光,办事透明。资金专户存储,利用“一卡通”等形式,缩减发放过程,严防截留挪用,确保用之于民。发挥各级审计、财政及监察机关的作用,在各环节加强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同时加大社会监督力量,弥补官方缺漏,避免资金流失。

第六,要培育新型农民,保证代际过渡。随世界老龄化,各国普遍存在农业劳动力短缺,新生力量加入不足。据农业部数据表明,我国农民老龄化程度达%,加之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留守老人种粮,农业成了“副业”。可参照美国新法案做法,给予新农民更多的优惠政策。如贷款支持和土地流转等,鼓励规模经营,发展农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以“阳光计划”、“雨露计划”等形式,对新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提高素质。保证农民代际之间平稳过渡,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海龙。美国农业政策支持水平变化特点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2013(5): 1124-1129.

[2]方德铸。美国农业补贴政策分析[J]. 农业发展与金融,2013(11):50-51.

[3]农业部考察团。美国农业保险政策新动向对我国的启示[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3(38):19-23.

现代农业规划方案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农机;科研档案;现代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6 ― 0174 ― 02

一、农机科研档案的内容和特点

农机科研档案是现代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研活动的重要环节。科研课题管理、科研成果管理、科技人才管理、科研仪器管理、科研统计管理,都与档案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建立完整的农机科研档案是科研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的重要标志,而农机科研档案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直接影响农机科研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

农机科研档案是在农机科学研究管理和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计算机软件数据、声像等各种形式的文献资料。农机科研档案是开展农机科研活动的真实记录,是科研人员知识与智慧的积累,是科研储备的一种形式和重要的信息资源,其本身具有社会性、历史性、确定性和原始记录性等特点。农机科研档案从内容上划分,包括科研准备阶段中科研课题申请书、项目立项文件、经费下达文件、项目合同书、审批文件、任务书、项目计划书等文件;研究实验阶段中的项目实施方案、试验设计书、试验原始数据、实验报告、项目进展报告、专利申请的有关文件材料;总结鉴定验收阶段中的试验工作总结,科研报告、论文、专著、技术鉴定材料、科研投资情况、成果和奖励申报中的成果和奖励申报资料及审批材料;科研成果推广应用阶段中的推广应用方案,转让合同,科研成果中间试验计划;科研产品推广应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证明材料等。从载体材料上可分为:纸质档案、照片档案、录音录像档案、计算机软盘光盘档案、实物档案等不同形式。

二、农机科研档案的内涵和作用

1.农机科研档案是进行积累科研经验的重要准备。

农机科研发展的延伸,要求有农机科研经验的积累,而积累农机科研经验的最重要形式,就是把农机科研活动经历及其成果真实的记录到农机科研档案中,这就是说,农机科研档案是记录科研思维、科研成果的一种表达和存在形式,它对于促进农业机械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2.农机科研档案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佐证材料。

农机科研档案是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佐证和参考材料,农机科研人员在制定科研计划、编写课题任务书时,都必须要进行查新,对过去的农机科研档案中的同类成果,要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借鉴已有的成果,为己所用。要想进行科学研究,就必须大量地阅读和占有可靠的资料,这些都要以完整、准确的农机科研档案作为依据,同时,它还是判定科研成果归属与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的重要依据。因此,农机科研档案不仅是进行农机科研活动的重要佐证材料,还是农机科研活动的必要依据,所以说,农机科研档案同农机科研活动的关系密不可分。

3.农机科研档案是进行学术交流的有力工具。

学术交流是农机科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机科研档案既是科研活动的真实记录,又是学术交流的有力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对高端农机产品需求不断加大,产品更新换代不断提速,这就促使农机科技人员要创新研发理念,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农机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也在不断扩大,国内外同行间的交往不断增多,但即使是信息交流高度发达的今天,农机科研档案作为学术交流工具的作用仍然不可代替。

三、农机科研档案的现代化管理

农机科研档案现代化管理是以系统论为基础,以数学方法为工具,借助计算机、数字通信技术,组成最佳的结构体系,并充分发挥管理的系统化、定量化、智能化的需求,充分的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1]。建立健全现代化农机科研档案是为农机科研事业发展服务的,多年的实践证明,我省农机科研档案采取的多是传统的手工管理方法或部分电子管理方法,在当今电子信息化形势下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档案管理上手段、上水平,实行现代化管理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因此,实现农机科研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才能适应农机科研事业发展的需要。

1.认真查阅各类农机科研档案。

农机是农村发展经济,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农业的生产经营、技术装备、田间管理、种子包衣、种植收获、畜牧养殖、土壤改良、农村能源再生利用、农产品加工、运输、及农技推广服务中,农机科研作为一个重要科技系统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技术资料, 这些资料是农机科研工作的直接记录,也是重要的科技资源〔2]。

认真查阅各类农机科研档案,是实现农机科研档案分类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的首要工作。黑龙江省畜牧机械化研究所自1961年建所以来,承担国家、省市科研课题182项,获国家专利57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为我所科技人员尤其是青年科技人员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农机科研成果和相关各类设计图纸、光盘影像资料及样机、实验设备等物质资产,由于多年来未做全面的清查,未建立计算机管理的电子档案,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重复或无查考价值的文件,所以首先要进行认真查阅,除去那些过时的无用的资料,保留适应现代农机发展趋势的资料,才能保证今后在全所实行高效的计算机管理的电子档案。

2.对农机科研资料进行规范化管理。

加强农机科研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数字化建没,应制定农机科研档案管理的中长期规划,这是转变目前农机科研档案管理薄弱状况,不断提高农机科研和科研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建立现代化农机科研档案,用现代化手段保存档案,目的就是更好地为社会为农机科技人员提供有效的利用空间。规范化的农机科研档案,能够推动农机科研事业为“三农”服务,为现代化大农业服务,在农机科研事业发展进程中,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自身价值,也会实现对农机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检验和推动,从而实现档案管理工作助力农业生产机械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农机科研档案这一信息资源变成活的物资财富,还要树立农机科研档案利用的创新意识,把档案利用由静态保管,变为动态利用〔3]。

3.真实录入农机科研档案数据。

农机科研档案的数据录入综合性强,有科研课题立项申报档案、科研课题执行计划档案、科研成果鉴定档案、科研成果各类奖项申报档案、科研成果国家专利申报档案、各类科研成果图纸、农机科研成果推广、转让档案、技术服务档案、科技人员专用研究工具设备档案、实验室各类仪器设备档案、农机科研成果中试加工设备档案等等几大门类。档案管理人员要按照农机科研不同研究方向产生的各类档案和各类技术资料档案进行分类、整理、加工、鉴定、立卷,使之成为有参考利用价值的科技信息资源。档案工作人员既要熟悉档案业务又要熟悉农机科研专业知识,还要深刻领会和掌握农机科研行业标准,树立高度的工作责任心,真实做好档案数据的录入工作,积极参与档案学术研究,不断提高理论研究水平。 农机科研档案人员肩负着为“三农”服务,为现代化大农业助力的历史职责,有义务将经手的所有档案资料运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建立完善电子档案,丰富科技信息资源,推动农机科研事业发展。

4.对农机科研成果进行规范化分类。

农机科研档案管理应具有系统性、完整性、规范性、安全性、时效性和真实性。标准化、规范化既是对农机科研档案科学管理的一种控制手段,又是管理的基础,是提高农机科研档案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农机科研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前提。我们要在农机科研单位推行档案标准化管理,就是要在搞好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符合农机科研档案工作规律和特点的档案标准化管理制度,使档案管理各项工作环节按一定的标准来进行。对农机科研档案工作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在一定的原则下进行规范,对农机科研成果按照行业标准进行分类,共分大类、小类和品目三个层次。其中大类分以下十四种:耕整地机械、种植施肥机械、田间管理机械、收获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农用搬运机械、排灌机械、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动力机械、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设施农业机械和其他机械。小类和品名在在大类的基础上再进行细分。这样分类进行计算机检索的显著优势就是能够满足人们族性检索的需要,从而达到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4〕。

5.对农机科研档案进行科学整理和命名。

农机科研档案必须经过科学的整理和编目,才能系统化、条理化,才能揭示农机科研档案的内容,为提供利用创造条件。如果农机档案整理得比较粗糙,没有规范农机科研档案的标题或命名不科学,组卷过大以及案卷题目不能揭示卷内文件内容,造成部分档案有目难查,使不少有重要价值的档案被埋没,这就给农机科研档案利用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档案管理人员只能凭经验扩大查档范围。其结果既加大了查阅者的工作量,又浪费了利用者的宝贵时间,更重要的是许多本该提供利用的档案因此而未能被利用,体现不出科研为社会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理念。传统的农机科研档案管理模式中,科研成果、档案资料作为信息实体被单独保存着,各个档案信息资源都是相互独立的,既没有按照农机行业相关标准命名,也没有体现出农机行业特点,不利于分析、使用。而建立农机科研资源信息库,通过电子档案数据中心把农机科研档案资源整合起来,集中管理,形成一个统一的利用平台,通过准确查询农机科研成果分类号或者相关农业机械的全称,进行检索,从而保证了所查询资料的准确率。

运用计算机对农机科研档案进行现代化管理,不但具有快速进行档案的收集、整理、编制检索工具、内容介绍和编制内目录等优点,同时计算机还具有判别、诊断、筛选、鉴定等功能,关键是转变了农机科研档案工作人员以往的工作观念。可以说,运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管理是农机科研档案管理上的一大飞跃,实现农机科研档案管理现代化,须加速实现科研单位档案工作人员素质现代化,如果科研单位档案人员没有现代化意识,就会影响农机科研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农机科研档案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档案工作者既是专业型人才,又是管理型人才,只有拥有一批具有高素质的新型档案人才队伍,农机科研档案事业才能不断兴旺发达。农机科研档案管理在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大农业中起着提供信息、推动发展的作用。所以,农机科研档案工作者要熟练运用计算机做好科研资料的收集、整理、鉴定、归档工作,提高农机科研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让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科研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为农民增产增收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 考 文 献〕

〔1〕 张红梅。浅谈档案现代化管理〔J〕.档案管理。2011,(05).

〔2〕 郝丽娟。浅述科技档案在农机化工作中的作用〔J〕.农村牧区机械化。1996,(02):35

现代农业规划范文【第四篇】

我国传统农业综合开发大多数局限于平整土地、粮食中低产田改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补助等。传统农业综合开发从体制和机制上创新不大,整合各种资源措施较少,更谈不上区域品牌推广。

现代农业综合开发总体规划策划,是在传统农业综合开发基础上的创新,系统整合自然资源、生态资源、行政资源、社会资源、科技资源和文化资源;把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农村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建设、文化品牌推广、市场营销、招商引资等完整综合起来;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完美的统一。

二、亮点

现代农业综合开发规划策划,最大的亮点就是在第一、二、三产业众多的行业中,挖掘主导产业和新农村建设内涵:在同质化的产品中,着力寻求区域产品差异化:通过大量调研、评估策划,准确的提出该区域现代农业综合开发总体发展战略、定位、核心价值和独特卖点:同时运用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技、文化创意、市场营销等理念,加以综合提升,并且导入新型行业产品,优化产业结构,达到农民致富、企业增收、政府增税的目的;重塑区域品牌形象,加强城乡统筹,从而达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该区域经济快速腾飞。

三、地点

现代农业综合开发总体规划策划,是以市(区)县级单位(含乡镇)统一安排

四、规模

现代农业综合开发总体规划策划,策划区域在151000万亩。

五、县(区)政府承办

县(区)政府根据《现代农业综合开发总体规划策划》具体要求,组织农业、林业、交通、水利、国土、建设、环保、工业、统计、旅游、文化、招商等部门协助。

六、规划策划费用

《现代农业综合开发总体规划策划》,一般规划策划费用在60-200万。

七、规划策划优势

1、我院拥有中天玫瑰等专利技术优势;

2、我院对农业产业化立项,申请国家有关部门扶持资金给予协助;

3、参与现代农业综合开发总体规划策划的专家教授,大多数来自北京有关大学、研究单位、文化传媒和营销策划机构,能够对当地区域经济进行全方位的咨询和指导。

4、各市(区)县城乡统筹发展总体规划策划

联系人:王平华 手机:13801206637 邮箱:

陈效龙 手机:13720028572 邮箱:xlong929@

单位:时代中国神州时代传媒文化有限公司

北京水木中天植物科学研究院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8 2459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