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校本研修方案
校本研修方案旨在提升教师专业水平,通过定期培训和交流活动,促进教学方法和管理能力的改进。方案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鼓励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校整体水平。此篇优秀范例“学校校本研修方案”是由网友“冠军”整理分享的,便您参考学习之用,轻松办公远离加班熬夜,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学校校本研修方案 篇1:
一、研究背景
我们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所面临的是经过一轮选拔之后的学生,中考成绩相对较高,刚进入高一,都是充满自信,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但是经过集合、函数的讲解之后,已经发现有的学生跟不上教师讲课的思路,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进入了数学的“学困期”,他们感觉高中数学抽象、枯燥、乏味、数学符号语言较多,逻辑推理能力较强,有的学生数学成绩出现严重滑坡,有的学生数学成绩的波动较大,渐渐地出现学习数学的畏惧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尽管新课程改革实施已多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标也实施了全省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可是初高中教学相对独立,各自独立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大部分数学教师对学生数学基础缺乏了解,以至于初高中教学部分内容出现脱节,初高中教学在学生的学法上、教材的使用上、教师的教法上还存在很多不同,造成课程改革实施中教学行为的盲目性。
高一新生难以适应高中教学,如何改善高中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使学生尽快的适应高中教学;高中教师怎样做好教学的衔接,是我们每个高中数学教师迫且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数学教师在备课中没有考虑教学的衔接,导致学生基本概念不扎实,基本方法不了解,只是通过大量的练习进行补救,这样学生根基不牢,学习不得要领,虽完成了多次大量的训练,但数学基础仍然非常脆弱,非常不利于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提升和数学思维的发展。我们所在的学校给我们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找出初高中在教学内容上的衔接的不足,分析高一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找出学习困难的症结所在,在找出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分析,立足我校的教学实情,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减少在教学方面的盲目性,实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策略,切实解决高中学生学习困难问题,让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有所收益,最终促使我校学生数学成绩的全面提升。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农村中学”是指坐落在县郊社区及以外区域的中学,是与城市中学相对而言的,和城市学校相比,一是学生的起点低,即中考成绩相对较低;二是学生的心理素质较低、知识面不够广泛、反应和接受能力较低,学校的各种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教学衔接”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依据新教材的内容、思想和方法所生成的易于学生同化的特定教学环节。
“初高中数学教学教学衔接”是教师基于数学学科在初高中教学内容、学生的学法,教师的教法不同提出来的,本课题以高一师生为立足点,分析高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法、教材内容的不同所出现的教学衔接方面的不足。一方面教师应结合高中教材的内容,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实际出发,让学生新学习的数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内容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或扩大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另一方面教师要做好初高中学生在学法上的不同的衔接,初中教师讲得细,学生习惯于你讲我听,较少独立思考和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缺乏学习独立性。到了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高中教师根据学生学法的特点做好学生在学法方面的衔接,否则,学生就会养成抄作业、对答案的坏习惯,在学习数学上只有失败。
初高中教学衔接的研究立足于农村高中学生的现状,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将学生的认知结构重新建立、扩大和重新组织,使的新知识被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国外大多数发达国家从初中一、二年级就开始分流定位,有目的的引导学生选择适合发展的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普通高中学习,鉴于此种情况,关于初、高中数学教与学衔接问题在国外很少研究,成功的范例及突破性成果不多。
国内针对旧教材在这方面的研究开展的比较早,例如XXX二十二中孙维刚先生的成果,但属于特例,没有全面推广甚至没有在其本学校全校推广。XXX省凉山州西昌铁路中学作为州、市、校三级共管课题,1998年立项20xx年结题.经验在本地区推广,效果较好。启东中学在1997年这方面的研究20xx年已经结题,期间编制了适合衔接的练习和学习指导用书,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新的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的衔接问题,由于大部分地区教材刚开始用,因此,只少部分学校有开始研究,但都属于起步与实验阶段。
2.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当前高一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法的原因,二是教材内容的原因,三是教师教法的原因。而这三个方面是通过教师的`努力完全可以改善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推动学校及地区初高中衔接教学的研究,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化和具体化,不断总结成熟经验并加以推广,初步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资料集和相关理论。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本课题以高一新生为起点,本课题的课题组成员大部分都教高一,有实践的事实依据和理论依据,在教学实情的基础上进行本课题的研究,教学实践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四、理论依据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国外著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到高中时期学生智力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的理论,国内,朱智贤等结合我国的儿童、青少年思维发展实际,结合深入研究,指出了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其次,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是在认识新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主体的感知、消化和改造,把新学习的内容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从而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
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为前提,少年期(11、12-14、15岁)主要以经验型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简称为经验型思维)即初中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水平虽然很高,但需要具体形象或经验支持,而青年初期(14、15-17、18岁)主要以理论性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即这时期的学生(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可以摆脱具体事物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并且开始形成辩证的逻辑思维。所以高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做好高中教学的衔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以学生的思维水平为前提,又要兼顾学生思维水平正处在增长期,要设计教学时与学生的思维发展的进程相吻合,既不能不顾学生的思维发展的阶段、水平,要求他们学习难度过大或过于抽象的内容(遇到此内容教师应设计借助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台阶”),也不能低估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降低要求,阻碍学生学习潜力的发挥,造成教学内容的贫乏和过易,从而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因此,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做好初高中教学衔接,是每一个高中教师教学成功的关键,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精心设计安排教学,决不能掉以轻心,否则会影响整个高中教学。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一)研究的目标
1、寻找初高中数学教材的知识衔接,结合旧知识,寻找新知识的结合点和突破点,充分发挥数学本身所具有的激发、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从注重模仿转变为注重理解,从缺乏创造转变为注重创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数学交流能力,逐步形成一套适合本地区学校的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操作方法。
2、了解初高中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帮助学生尽快建立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新的学习方法,在讲课过程中,加强学生在对数学材料的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的认知过程,同时通过学生的自我意识,体验到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或学习方法学习效果是不同的,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学生数学能力与数学成绩的同步提高打下基础。
3、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学习是以一定的发展水平为前提,教师在指导学生时,要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吻合,既不能不顾学生的发展水平讲授难度过大或过于抽象的内容,造成学生的负担过重,也不能低估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造成教学内容的贫乏或过易,这样都会阻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从而影响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推动学校及地区初高中衔接教学的研究,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化和具体化,不断总结成熟经验并加以推广,初步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资料集和相关理论。
(二)研究内容:
围绕研究主题和总体目标,结合我校基础和实际需要,本课题的研究具体内容有:
1、高中教师及时研究初中教材,找出高中内容与初中内容的衔接点,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补充与整合。同时形成初中高中衔接教学教案集。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只听不想,只想不练,只练不悟的学习特点。
3、转变学生的做题方式,中考查要求低,考察的一些常规题占很大一部分内容,养成学生不爱审题,审题时条件缺漏等不良习惯,如年中考考了一道高中最常见的题型,先给出定义然后应用,竟然几乎全军覆没。
4、改变高中教师的观念,高中教师由于对学生的不了解,导致对学生的责备较多,表扬较少,以至于学生产生敌对情绪,导致学生对高中教师不满意,学习积极性不高。
5、改变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应结合初中知识体会新教材的教学功能,知识的传授建立在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基础之上,另外还应明确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和熏陶。
六、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研究思路
(1)通过找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了解学习困难的原因
(2)通过学习困难学学生的原因制定调查表
(3)通过调查表走访学生继续了解
(4)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验证
(5)根据成果进一步研究需要改进的问题
2.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立课题研究小组,提出课题研究计划。
(2)课堂实录的方法与设备的准备。
(3)课题组成员参加相关理论,研究初高中教学衔接的内容。
(4)做好讨论内容的记录,材料的收集。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
(1)寻找初高中数学教材的知识衔接,结合旧知识,寻找新知识的结合点和突破点,结合对学生的调查,逐步形成一套适合本地区学校的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操作方法。
(2)通过实践,不断的提出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在了解初高中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差异的基础上,对本校(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开设本市公开课)开设成果展示课,听取本校(本市)教师进行评价,使课题成果真正提升学生学习。
(3)组织课题组成员分析总结阶段性研究成果,及时形成相关材料。
(4)修改方案与完善课题研究
(5)校内(条件允许可以校际)交流与评价。
(6)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推动学校及地区初高中衔接教学的研究,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化和具体化,不断总结成熟经验并加以推广,初步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资料集和相关理论。
3.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座谈了解初高中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差别,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在讲课过程中及时改正和制止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以问卷等形式调查高一学生高中学习数学的困难和原因,为做好初高中教学衔接找到依据;选择有代表性的初级中学进行调查,可以向教师、学生了解,也可以听课观摩。
(2)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问卷收集相关资料,通过教师的讨论及课堂感受借助一些学校的成功经验,研究初高中相关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材体系,在探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基础教育课程理念,编制适合本校学生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的初稿。借鉴同类学校的已有经验,到研究成果显著的学校学习。
(3)个案研究法。对中考成绩较好而高中成绩下滑比较明显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及时的通过谈心、作业面批等方法反馈情况及时研讨,找到切合实际的方式方法。
(4)行动研究法。通过校内及校外的研讨课及时进行实践、交流,并对比实施的效果,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加强同年级或不同年级任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及时获得教学尝试的现有得失,并能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思路。
七、预期研究成果
八、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研究力量
瞿高海:张家港市沙洲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20xx年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由一节公开课引发的思考》,2010-20xx年发表论《我教瞬时变化率导数》,《对确立课堂教学目标的思考》,《向量的数量积两种不同教学设计的对比与启示》等10篇论文,省“十一五”教科规划立项课题“普通高中学校文化管理的实践研究”课题组副组长。该课题已通过验收并结题。
黄潇峰:张家港市沙洲中学数学一级教师,多篇论文发表并获奖;2006-2011至年担任课题张家港市“十一五”《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程学习的评价》组组长,该课题已通过验收并结题。
洪晓鸽:张家港市沙洲中学数学一级教师,研究生毕业,多篇论文省蓝天杯,师陶杯获奖,参与“十二五”课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有效性的研究》
谢小琴:张家港市沙洲中学数学一级教师,研究生毕业,多篇论文在发表并获奖。
2.保障条件
(一)组织保障
本课题是由校长亲自指定、把关,本学科的校长亲自带头主持、具有高深理论素养和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共同组成。主持人除外的核心成员的学术能力都达到较高的层次。每个成员都带过至少一轮高一至高三的教学循环,对学生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进行过实践,每位成员的教学成绩突出,经验丰富。近几年在各级各类杂志发表文章15篇,获奖24篇。这些条件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研究基础。
(二)研究资料的来源
研究保障以学生的事实为依据,研究资料主要是查阅相关信息,借助实践获取更多的研究的真实的资料资料。研究主要是以课堂实践为基础,将课堂上所发生的教学实践写成论文及心得的形式,根据学校的实情编写教学教案及自编练习,为本学校的发展积累有用的资料。
(三)教学保障
每个成员都是一线教师,为实践研究提供了非常方便的平台。特别有几位成员正好处于高一的教学,可以实践整个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实验和研究。本实验是学校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实施过程中,将得到最大限度的时间保证,并将得到学校各方力量的支持和配合。学校将给实验教师提供多方的学习机会,不断完善教育科研的条件,并制定一系列措施,保证课题研究能够顺利进行。
(四)时间保障
本课题研究是教学研究,主要时间是集中在课堂教学实践,每位成员都在教学一线;每周都有2次备课组活动,一次教研组活动可以研究,每学期都有两次同课异构的活动对教学实践加以比较和研究,这些都保证了课题研究的时间。
学校校本研修方案 篇2:
一、农村小学的小学科教育基本现状
从课程设置来看,所有学科一律平等,无所谓大小。那何为学校的小学科呢?它是在现实中被学校群体默认使用的一种称谓,指的是语数英以外的其他学科。它们在课程中所占课时少、任课教师数少,而且学科地位被边缘化,是弱小的学科群体。具体表现在:
1.课程普遍不被学校重视
不少学校不设课程或虚设课程,以课程表为伪饰,兼科教师将课表的小学科课程上成主科课程;兼科教师对小学科课程缺乏深入研究、课堂质量不良,领导没有或较少关注小学科的质量情况。例如,广州市白云区4个乡镇共73所小学,人和镇从没有固定调研课的学校,江高镇学校领导对小学科从未调研课达64%(见表1)。
2.校本教研未有实质性开展
小学科任课教师不开展或少开展集体备课、观课研讨、研究反思等校本研究活动,在调研中笔者发现,除语数英学科外,较少见到小学科校本教研的原始性材料,包括计划、总结、集备记录、听课记录、学业期末评价记录等,也较少见到有学科业务学习资料、学科电子资源等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材料。4个镇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档案资料调查情况(见表2)。
3.学科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之路艰辛
小学科专任、专业学科教师人员数量较少,开展校本教研少,对专业缺乏追求,学校对小学科关心激励少;也有一些素质较高的专业教师,但被学校转岗教主科,本学科成为其副业(见表3和图1)。学科专任率普遍较低,任主科兼教信息科占了主要比例,可见,小学科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之路较为艰辛。
4.学生学科素养发展不均衡
由于学校的课程安排、教师的学科态度、课堂的教学质量、学校校园文化生态等各种原因,导致学生除了语数英以外,其他学科素养的发展甚为薄弱,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被制造成公开的秘密:学习是语数英,评价也是语数英。
二、农村小学的小学科教育问题分析
上述小学科教育的问题在各种层次学校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但在农村小学中问题尤为突出,越是偏远的学校、学校规模越小的学校,问题越严重。归结其原因有:
1.教育价值取向明显功利化
在现行评价指标体系中,小学科没被纳入升学评价体系,因而在社会、家庭、学校等强大的功利驱动之下,应试的压力从一个学段往一个学段下移。不同的价值取向,必然导致不同的行为方式,为了短期的'升学利益,在显性或隐性的文化舆论面前,学校的教育活动形成了大小学科与主次学科、主流与非主流教师群体等俨然成型的文化生态,还有现时的绩效工资方案在教学成果利益分配的差异,更让小学科教师感觉被边缘化。
2.区域教育资源调配有先后
白云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原农村地区逐步转化为城乡二元化结构地区,致使区情愈加复杂。尽管近年来已加快了对小规模学校的合并,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校舍改造、实验室配置、图书采购等教育装备的建设,但是在改造进程中,区域资源调配有先后,显然,农村学校硬件资源调配的投入对学校带来的促进作用,及不上早期已发展、现已进入软件建设进程的学校。特别明显的就是钟落潭镇、江高镇等镇偏远农村小学。
3.教师队伍存在结构性缺编
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是农村小学的老大难问题,也是影响小学科教育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城乡差异带来的农村骨干教师流失日益增多,另一方面生源减少,教师政策性超编造成的“只出不进”影响学校改变队伍编制结构,还有就是课程改革中新增的课程设置如信息技术等专业教师缺岗。因此,农村小学长期缺编信息技术、音乐、艺术、等学科专业人才。
4.学校校本教研管理缺力量
在新课程专项调研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校在校本教研这一块上做不下去。基本形式上是有的,例如学校公开课、科组活动、教师集中学习等,但是缺乏建设成效。例如学校课堂存在什么问题?科组活动研什么?怎么研?这些问题,都是学校缺乏认识的。学校开展的专题讲座缺乏校本性、针对性、系列性、延续性、反馈性,而且是纯理论、较虚空的专题,缺乏一些实践性问题的诊断和专项研究。意识、方法、理论也相当缺乏,导致此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学校缺乏校本研修的专业引领和管理人力。
三、缓和小学科教育问题的策略思考与实践
教育的责任不允许等待与不作为,缓和小学科教育问题,笔者认为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种研究机构需要加大重视和研究解决力度的。针对目前状况,笔者提出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政策、强化资源配置、加强培训等方面策略在教师研修建设上改善小学科教育问题。以下是策略及实践方法。
1.更新教育观念,发挥多元教育文化导向
在行政管理上,调研员要深入调研区域小学科教师专业配置及岗位现状,要从区域整体科学配置人力的角度出发,系统筹划小学科专业人才的招聘与培养;在专业发展机会上,要平等对待小学科教师,优秀的小学科特色学校及教师要扶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支持小学科优秀教师潜心发展。
在业务管理上,各级教科培研究机构要从自身做起,除却小升初、中考、高考等专项研究外,还要均衡资源和力量分配,在部门建设上重视小学科教科培研究工作,别让小学科研究人员本身也生存在被边缘化的状态,积极性受到打击。只有由上至下的教科培机制建设及文化导向规范、持续,这才有可能对下产生导向、督促、引领、建设的作用。
2.优化教育政策,实施多样化师资交流方式
农村小学缺人用,缺人才用,都是长期存在的难题。要缓和它就要建立多样化的人才交流方式,形成一种有效的全区或全市的人才交流机制,谓之“活水工程”。例如:
(1)教研员蹲点基层:到边远农村学校建立教研工作站、引领周边学片发展;蹲点学校扶持特色学校建设等。
(2)教师对岗交流: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去开展学年性支教、农村教师到优质学校交流、骨干教师学片内对岗交流等。
(3)结构性转岗调整:超编教师区内流动,结构性超编教师转岗、跟岗培训交流等。
这些方式,虽然受惠面窄,似乎有点望梅止渴,但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缓和的策略。待小学科人才逐步引进,结构性缺编问题逐年缓和,小学科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师资交流方式就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强化研修引领,实施多层次研修管理机制
在实践中,建立多层次的区域性教科培研修管理机制,以机制去制衡大小学科的落差过大,一定程度上推动学校小学科的运作。
建立“区教育发展中心―镇教育指导中心―学校”三级研修管理机制,加强第二级教研业务领导力和指导力的建设,为三级教研的力量传播起促进作用。
从业务管理上操作:第一级研修管理为“区教育发展中心―镇教育指导中心”;第二级研修管理为“镇教育指导中心―学校”。
从研修建设上操作:第一级研修建设为“教研员―学片中心组长”;第二级研修建设为“教育指导中心―学校”研修指导及“学片中心组长―学校教师”研修指导。
每一级研修管理和建设承担的职责和任务都不一样:在第一级更多的宏观策略调控指导,在第二级更多的是具体学科、具体业务操作引领和指导服务。在这样的研修管理机制下,由市、区落到校这一层,小学科活动被忽略、被打折扣的现象得到较好的改善。
4.省略),不仅做好了信息、资源共建等常规工作,还有基于社区的教师教育博客耕耘等。在平台上,教研员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展开专业对话,拓宽教师交流的途径,实现跨时空网络研修。
5.质量监测,发挥评价诊断反馈作用
建立小学质量评价体系监控新课程实施后小学学业质量,具体是以“主科+小学科”组团式实施抽测。抽测之后,学科教研员进行详细的质量分析,对各镇学校情况进行同类型、同层次学校对比分析,例如优秀(A级)率、不合格(D级)率,学生样本差异程度分析等(如表5和图2所示)。
同时,也将结合区“小学教学水平综合评估”工作,将小学科课堂教学质量及学科抽测评价写入指标,这样利于促进各学科相对平衡的良性发展。这不能不说是对小学科教育发展的一剂良药。
学校校本研修方案 篇3:
校本研修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旨在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促使教师不断成长,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我校校本研修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围绕'务实、规范、精化“的工作理念,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反思型、科研型教师队伍。为充分发挥校本研修的功能和优势,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现将我校20xx年度的校本研修工作总结如下:
一、确立开发理念,初步形成校本研修指导思想我校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全员参与的合作意识,个性化校本课程的.价值。旨在创办特色学校,构建特色课程,成就个性化教师,培训个性化学生。
二、领导重视,强化校本研修管理领导非常重视校本研修工作,加强对校本研修工作的指导,把校本研修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校本研修,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学校加强了对校本研修过程的管理,做到了研修时间、内容、人员、考评'四落实“,做到了辅导教师上课有教案,听课教师有听课记录,学校有专人考评和信息反馈记载。
三、建立激励机制,推动校本教研进程为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促进校本研修深入持久地开展,学校购置了有关新课改的报刊、书籍,教学辅助软件(希沃),并邀请相关人员对希沃白板使用进行教师培训。以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开拓教师视野,提高教学水平。此外,学校还制定了考核方案,把考核结果与奖惩、教师评优等挂钩,促进教师不断进取,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理论水平,从而推动以校为本研修活动。
四、采取多种研修模式,全面提升教师素质1、互学互助模式。我校大力开展青蓝工程活动。
第一阶段:每学期开学初,教务处组织各学科优秀教师在教研活动时间展示课堂教学。同学科组内教师在课后积极评课,提出自己想法,学到了哪些经验等。
第二阶段:在学期中期,青年教师讲公开课,按学科和年级段分成若干组开展活动。
2、案例研修模式。即从典型案例中获得启迪、寻求解决问题思路的方式。运用这种模式进行研修时,研修者一定要精编出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案例,然后组织教师进行深入讨论。这种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效果较好。通过教师参与式的研讨,引导教师运用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取得好成果。
学校校本研修方案 篇4:
一、校本教研目的:
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目标,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和全体教师专业成长,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校本教研的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为指导,以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探索、创建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并符合教育现状的校本研究模式与制度体系。
三、校本教研的总体目标:
1、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推进新课程的落实,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构建有关校本教研工作的制度体系。
3、构建校(联校)级校本教研活动模式,建立专家或教研员(骨干教师)专业引领队伍对校本教研的引领机制。
4、总结出一套具有推广价值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经验。
四、校本教研工作的总体思路:
(一)组织建设:
建立学校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一把手任组长。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能是负责校本教研工作的全面部署、组织和领导,包括确立校本教研课题、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和指导实施过程、组织学习和培训、考核和评估等。
(二)确定校本教研工作目标和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的总体目标,结合本校实际,确定本校校本教研工作目标和指导思想。
(三)校本教研制度:
校本教研制度是“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简称,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教学具体问题为对象,关注学生学习生活,挖掘科研潜能,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实践性研究制度。这是一种“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教学研究。
(四)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
“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三位一体,即通过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培养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五)校本教研的核心三要素: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自我反思是最基础的校本教研形式,强调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进行反思、研究,从而获得专业发展;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借助于同伴互助研究解决,同伴互助强调教师与校内外其他教师之间的学习互助、平等交流、经验分享和合作研讨,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对于教师中比较普遍的困惑,则可以请校外教研专业人士进行有针对性的讲座或课例分析等实现专业引领,专业引领强调专业研究人员对校本教研的专业指导和理论支持。
(六)校本教研内容与形式
校本教研的内容:校本教研内容在对学校目前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确定。如: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多媒体与学科教学整合,师生关系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促进学生个性、主体性、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发展的策略,促进新教师(或青年教师、年龄较大教师)的专业成长的策略,外地外校先进经验与本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整合,校本课程的开发,构建生活化课程,课程资源整合,学校德育工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建新型师生评价体系,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特色发展及学校其他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校校本研修方案 篇5:
一、研究主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主题阐述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活动主体对现实的知识经验和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或理论问题所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等心理状态,并在其驱动下,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缺少问题意识,表现为学生不敢提问,不会提问,不能提有价值的问题。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大时,大疑则大进。”学则须疑,学起于疑。这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也是新课改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因此,把它作为校本研究课题,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又是使老师在校本研究中提升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三、研究思路
按照校本教研的要求,首先对研究的问题进行个人反思,寻求理论支撑,在组本教研活动中进行初步交流,集中意见,形成交流材料;其二,每个中心组选一个代表在校本研究中发言,并通过课例(或案例)进行深入研讨,组织教师听课,进行课堂教学观察,验证在个人反思基础上形成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是否具有可行性;其三,请校长(或专业人员)指导,提升研究的层次,并形成专题研究报告,供老师们继续深入学习实践。
四、研究原则
1、实践性:坚持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领悟,在领悟中升华。
2、互动性:在组本教研、校本教研中互动交流,激发教师参与意识和研究意识,使教师能够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思维的火花。
五、研究流程
(一)制订研究计划(时间为一周)
研究目标:
①调查小学生问题意识不强,课堂少问乃至不问的现状。
②研究激发学生课堂提问的策略。
③研究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2、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课例研究法、课堂观察法。
3、研究步骤:学习反思——互动交流——上课实践——行为跟进——实践提高——总结交流
(二)个人学习反思(时间为二周)。
围绕下列问题组织教师反思。
1、学生为什么不敢提问,不会提问?(设计调查问题)
2、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
3、通过学习理论,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①敢于提问的策略;
②善于提问的策略;
③巧于解疑的策略。
(三)同伴互助,合作交流(时间为一周)
在组本教研中进行交流,并形成中心教研组的交流材料。
(四)开展以“主题研讨”式的校本教研活动(时间为一周)
1、主持人讲话:主要说明本次活动目的及意义,活动方式及程序。
2、各备课组中的发言人发言。
3、专业人员评点。
4、总结,形成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本策略。
(五)课例研究,反思改进(分二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1、按高、中、低段各选一个老师上课。
2、集中研讨培养学生敢问的策略。
①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②教给质疑方法;
③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零距离接触;
④老师要以激励性语言激发,不吝惜对孩子的表扬,让学生放开胆子问。
第二阶段(善于提问的研究)
1、教师上课;
2、根据课堂观察情况,进行集中研讨;
①研究学生敢于提问,但问题没有思维价值,明知故问的假问题多,不用考虑就能回答的问题多等方面的内在原因。
②善于提问的策略研究。
A、课前预习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B、课中如何质疑。
C、上完新课,如何质疑。
(六)总结提升
1、老师撰写个案。
2、形成校本教研总结报告。
3、校本研究成果推广。
学校校本研修方案 篇6:
活动组织:渭南市实验小学
研修主题:《爱的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课题阶段成果座谈会
时间安排:20xx年6月13日
活动策划:何焕利(渭南市实验小学副校长)
参加人员:
1.活动组织校:渭南市实验小学
2.任务承担校、研修参与校:渭南市实验小学、丰荫明德小学、双王中心小学、孝义中心小学、交斜中心小学、南师中心小学、固市中心小学的校长及部分教师
活动主持:周英利(渭南市实验小学少队辅导员)
活动议程:
㈠何焕利副校长致欢迎词。
㈡闵卫强主任汇报课题开展情况。
㈢观摩“三爱”教育主题队会
展示班级:四年级五班
展示地点:演播厅
听课教师:与会全体教师
展示过程:
1.主持人介绍本次活动与课题研究的关系。同时,班主任组织学生做好展示前的准备。
2.学生展示,辅导员讲话,与会教师填写观摩记录。
3.主持人点评总结。
㈣与会教师参观实验小学“爱的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课题研究资料。
㈤座谈会
1.与会教师谈主题队会观后感受。
2.组织参与学校教师针对“爱的教育”的理解”谈认识,说感受。
㈥区局领导讲话。
㈦召开校长联席会。
活动要求:
㈠活动组织校的任务:
1.校长是研修活动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本次活动中的准备、组织和总结。
2.校长要提前邀请区教育局、中心校、核心校、成员校等按时参加活动。
3.布置好会场布置(多媒体设备),体现活动主题,简单朴素。
4.做好现场摄影、摄像及相关服务。
5.积极为大家提供必要的服务和保障工作,确保活动顺利实施。
6.活动结束次日,安排专人形成图文并茂的《工作简报》,上呈区教育局及中心校、核心校、成员校。
7.整理好其他过程性资料,装订成册或统一装袋。
8.做好召开联席会议的相关准备。
㈡活动参与校、任务承担校的点评、发言:
1.针对主题队会活动的`环节设计、组织开展、活动效果等进行点评。
2.本着共同发展的目的,积极发现优点,同时客观指出不足,以便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点评、发言要紧扣主题,有主有次,有详有略,重点针对某一环节(或贵校的某一做法)发言,透过现象寻求本质,力求实效,避免大话、套话、客气话。
4.每位发言人发言控制在10分钟左右。
5.交流后上交1篇本校“爱的教育”的做法或经验发言。
学校校本研修方案 篇7:
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切实提高我校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持续发展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努力造就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学习型教师队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稳步实施新课程改革。根据商南县教育体育局校本培训实施意见的具体要求,现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我校校本研修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围绕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会备课、备好课”为目标,以提高教师新课程教学能力为重点,贴近课改,贴近课堂,贴近教师,不断增强校本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科研意识、转变课程理念、落实研修实效”,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解决我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学习研究新课程为重点,以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以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和研修为主要形式,以培养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根本方向,以培养一批专业型、创新型教师为目的,全面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二、研修目标
本次研修我校将以“商南县教育体育局20xx年暑期校本培训实施意见”的指导思想为准绳,以适应深入新课程需要为根本,通过开展校本研修,促使广大教师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以学习课程标准为抓手,通过有效改革课堂教学,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全面提升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学生养成教育的新模式,改革学生好教师的评价方法,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成立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
1、研修领导小组
组长:简国志
副组长:黄明臣、章玉乾
成员:校委会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导处,范良宏为办公室主任,负责研修的安排、日常管理和质量监控等工作。
2、研修学习培训小组
组长:黄明臣
副组长:范良宏
成员:校委会成员和各教研组组长
四、研修形式
我校校本研修将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内容,以有效教学、有效教师和有效研修的学习为载体,以“一切从教师的需要出发,一切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为重点,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围绕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业务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这一目标。形成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现代型教师队伍;形成一批在课程教材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上有一定教科研能力的研究型教师,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教师。同时,学习、发扬名师优秀教育思想和成功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由“经验技术型”向“实践反思型”的现代型教师转变。
1、组织教师积极参加“阳光师训”活动。以“聚焦课堂教学,引领校本研修”为主题。坚持“基于教学、聚焦课堂”,从培训内容到形式,把培训的着眼点放在课堂教学上,帮助广大教师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疑惑;坚持“面向农村、示范引领”,全面推进校本研修,帮助我校教师积极探索具有区域和本校特色的校本研修内容与形式,从而真正达到以“研”促“教”的目的。
2、开展“修师德,扬师魂”师德研修。结合我校实际,以活动为载体,以案例教学、典型报告为基本形式,同时,大力开展读书活动,使广大教师爱教育,就是要做到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立志献身教育,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爱学生,就是要做到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先进的学生观和正确的教育观,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努力为学生发展服务;爱自己,就是要做到以“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为准则,增强教师职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光荣感和成就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楷模、社会的表率。
3、新课程研修。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全员课改通识研修和以掌握学科要求为主的学科教师研修。通识研修在组织集中专题研修基础上,组织全体教师开展自学,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及相关政策等。再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学习讨论、研讨交流,检查考核学习情况,使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促进教师将先进的理念内化为教学行为。学科研修主要是通研教材、吃透教材、解读课标、探索教法。
4、教育教学能力研修。以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对教师通用基本功、学科基本功和综合能力基本功训练,做到常抓不懈,并有针对地对部分年轻教师和新教师强化基本功训练活动;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教学技能研修;要通过结合不同层次教师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研修方式,使每一个教师掌握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积极引领教师向“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转化。在不同的学科中评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反思进行公开展示;通过优秀教师的公开课教学,为学校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开展校本研修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5、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强化课堂应用、教学信息化整合的教师信息技术校本研修活动,帮助教师树立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的意识,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为教师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创设环境。组织青年教师学习网络知识,学习多媒体课件制作,提高教师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力倡导教师人人建立自己的网络空间,形成有思想、有品味、有影响的博客群落。
6、教育科研能力研修。树立教研科研意识,把研修和教育科研紧密结合,围绕新课程的实施,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教学方法和教育科研基本方法的研修。以“有效研究”为切入点,做到教学即研究,让老师不畏惧科研,使老师懂得教科研就在反思中,教学中,教育叙事中,提升总结中,借鉴学习提炼中……。
五、研修方式与活动
1、自主学习:教师通过自学新课标深悟领会新课程理念,切实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帮助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高理论素养。
2、专题讲座:结合教育热点和教学实际,针对我校共性“问题”,让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优秀教师搞专题讲座,解决教师在教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小组研讨:以教研组为单位,利用研讨学习体会、研讨教学体会、研讨课堂教学评价、研讨教学管理等,教研组长要时时关注新的教育动态。着重学科教学的“互动生成”方式的理解与尝试教学。
4、教学观摩:利用教研课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扎实做好好评课活动,教研组做好详实记录;同学科、同年级教师之间要开展听“家常课”活动;各教研组组织教师观看名师录象。
六、考核方法
教师研修的考核参照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方案实施。把教师参加校本研修的内容按学时计算,完成研修任务与月绩效工资联系,考核结果将作为教师学期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的依据,并与年末考核挂钩。
学校校本研修方案 篇8:
安徽省作为中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省,截止到20xx年底,农村中小学教师(不含县镇)共计万人,占全省中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作为一所举办多年的师范院校,学校清醒地认识到,必须保持教师教育的传统和优势,不断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学校始终坚持“立足安庆,服务安徽,面向全国,为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定位,不断深化与基础教育界的合作,以“实习支教置换培训”为平台,构建农村中小学教师小阶段、主题化“学―观―研―行―思”五步研修模式,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做了积极地探索。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出不来”的现状
农村中小学一线教师由于编制紧缺,教学任务量繁重,一般很难有机会到高校参加培训,吸收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反思个人教学方式方法,跟从优秀一线教师实岗锻炼。尤其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一般学习时间比较长,农村教师出来学习的机会就更少了。还有部分学校将到中心城市接受培训当成一种“休假福利”,将一些并不是教学骨干的“关系户”派来接受培训。这些行为都严重影响了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特别是严重影响了培训后示范和推广工作的成效。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大而全”的现状
培训院校在设计培训方案时,往往从应然的角度去思考培训内容,很少考虑学员的实际需求,而是想当然的把所有对教师有益的内容,都通过课程形式呈现给学员,培训内容表现为多、杂、乱,没有重点,没有主题。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不实用”的现状
作为长期从事教师职前培养的高师院校,在教师职后培训方面的经验还不够丰富,不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现状,缺乏基础教育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往往培训内容空洞无物、脱离实际,每每让人昏昏欲睡,较少遇到真正有价值、有针对性、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培训。从而,造成了农村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不实用”的现状。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学习特征
(一)基于专业成长的自我导向学习
自我导向学习是成人学习的一种重要模式[1],诺尔斯提出成人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概念,且对社会负有责任;一些著名的成人教育理论家如加拿大的艾伦陶(Allen Tough)等认为学习活动的操纵者只能是学习者本身。[2]布若凯特和海姆斯特拉(Brockett and Hiemstra,1991)认为人类的.本性“基本上是好的.....能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3]作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已经是成年人,生理、心理上都已经成熟,有较强的自主意识,能够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够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任何强加于教师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甚至会适得其反。只有符合教师的学习需求,以专业成长为目的,自我导向,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基于问题解决的行动学习
贝恩()认为,成人的学习就是一个对遇到的问题和所要确立的问题进行一系列实验的活动过程。而进行这种学习的最佳方法又莫过于问题解决的方法。[4]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遇到种种不确定的、鲜活的、复杂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不是为了学习掌握系统的某一方面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而是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行动学习,在学习中解决实践中的诸多问题。
(三)基于相互协作的合作学习
诺尔斯认为,成人的学习更是一种相互协作的活动,通过协作可以激发人的兴趣,开发人的智慧,增强人的能力。[5]农村中小学教师群体之间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面临着同样的教育教学问题,有着同样的经历和困惑;通过群体之间相互协作,不同风格的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切磋,相互取长补短,在合作和交往中得到不断提升。
(四)基于实践经验的反思学习
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6]。他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要实现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仅仅依靠教师在培训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其经验的发展是会大受限制的。
三、小阶段、主题化“学―观―研―行―思”五步研修模式
根据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面临的问题和农村中小学教师学习特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小阶段、主题化“学―观―研―行―思”五步研修模式。
(一)小阶段、主题化
考虑到农村中小教师参加学习培训,需要克服工学矛盾,长时间外出参加培训会影响教学工作,为此我们提出培训周期小阶段,每个阶段时间不宜过长,使参训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培训工作。
每个阶段的培训目标和内容设计不宜“大而全”,不宜“杂而乱”,要有明确的主题。在对培训对象进行广泛的需求调研基础上,科学论证,提出培训主题。如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置换研修班,根据参训教师需求调研,我们确定了“初中思想品德课型研究”学习主题。
(二)“学―观―研―行―思”五步研修模式
学校校本研修方案 篇9: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结合二期课改精神,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主要内容,增强教师将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整合于学科教学的能力、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和教育教学质量。
二、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我校系统的开展了计算机操作学习,基本办公软件学习,简单的课件制作培训,随着校园网络的建设,又开展了网络操作与网络资源利用的培训。现在,全校的教师都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网络操作、课件制作及计算机备课等技能,并全面应用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同时,学校开设了完善信息技术课程,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普遍掌握了较好的操作技能,促进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开展。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技术不断更新,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同时,随着教师意识的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方面开展学习、研究和实践。
三、研修目标:
在教师现有的技术基础上,通过培训,使我校教师树立科学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发展的意识,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能力,能有效的应用信息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提高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不断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我们将通过教师全员性、主动性的参与,实现以下的信息技术校本研修目标:
(1)学习新的计算机技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深入。
(2)通过理论学习、交流互动、观摩借鉴、实践研究等活动,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与整合的实效。
四、主要内容:
研修模式:结合教师的自身情况和研修的目标,我们将以技能学习、理论学习、实践研究、交流观摩四个环节开展研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习中了解,在实践中提高,在交流中促进。
(1)进一步学习网络资源的获取与应用,提高教师信息资源的获取能力。通过学习网络资源搜索的技巧、网络资源下载的技巧提高教师的资源获取能力。
(2)学习课件制作新技术,提高教师信息资源的应用与整合能力。在教师普遍掌握基本课件制作的基础上,学习新版PowerPoint、Flash的新功能的操作与使用,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3)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意识。联合教科室,定期开展有关二期课改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相关理论的学习,使教师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
(4)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教学实践。结合课改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相关理论,让教师利用日常教学活动,推进理论在课堂教学实践。
(5)通过互观课交流,促进教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践交流与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取长补短,提高教师的整合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
(6)通过组织教师开展对外校的优秀教师和本校的各级骨干教师教学的观摩,为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平台。通过学习优秀的整合实例,提高自身的认识,提升教学的能力。
学校校本研修方案 篇10:
个人校本研修计划
今天我听了校本研修的组织和管理的专家讲座,我对校本研修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我今后进行校本研修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我制定了一下研修计划。我的个人计划是我的研修行动计划,要简单明了,直接易行。明确我的专业发展目标,抓住问题的关键,抓住研修的本质,采取实际可行的措施,切实改进我的教学,能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能力。我的个人研修计划就我的“最大困惑”开始吧,找到我教育教学中最困扰我、且通过研修可以解决的问题。
一、自身素质分析
1.教学过程中不善于引导、总结,反思。总是对学生作总体关注,却常常会忽视一些个体差异。使得学生学习情况参差不齐。
2.在教学过程有急于求成的情况,对学生的耐心不够,对学生学习习惯等细节方面一系列的培养明显做的不够细微。
3.工作的精益求精度不够,个人专业素养和小学生心理教育方面的认知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指导思想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学工作也需要有新的改变。努力改变自己,学习新的知识和教学方法以适应现代课堂,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提升师德素养是现代教师的必修课。
三、个人专业发展目标
1.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转变自身教学观念,进一步研究教学方法,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2.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研究方式,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从而提高教学水平。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考试评价方式,着眼于充分全面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3.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充分的反思,不单单只是运用其他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集合自身以及本班学生特点,进行适当的整合运用。
4.现代化技术水平上一个台阶,进一步学习课件制作,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率及学生自主学习力。
四、具体实施方案
1、勤于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1) 坚持不懈地学。活到老,学到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2) 多渠道地学。要做学习的有心人,在书本中学习,学习政治思想理论、教育教学理论和各种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理论积淀;也要在“无字处”学习,学习他人高尚的师德修养,丰富的教学经验,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3) 广泛地学。广泛地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学习各种领域的知识、技能,特别要学习现代信息科技,不断构建、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4)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按考勤制度严格要求自己,规范活动材料的整理;抓效益,抓质量。
(5)加强理论学习,在学习中提高理论素养,并用理论指导实践活动,最后为教学质量服务。在每学期至少读一本与学期研修主题有关的教育教学专著,或每周至少学习理论知识并有 1详实的理论摘要。
(6)规范课题管理,注重教科研成果的推广积极贯彻“科研先导、研训一体”的原则,提高教科研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根据自己所碰到的教学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行动研究,做出校级的微型课题,学校予以立项并加以评比,学校在研究经费上予以支持。 面对自己将来的工作,我充满了信心,也有许多美好的设想。我将带着自己的激情和规划步入这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促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走进学生心灵,创造多彩人生,学习,再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超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