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策划方案 >

2024思政课课程建设方案 思政课课程建设方案范例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539790

思政课课程建设方案范文第1篇

一、思政课建设机制

我校思政课程,由学校党支部直接领导,杨关欣校长把握学校思政课的教育工作的方向和工作目标,具体落实到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全过程中,监督学校思政课教学情况。由学校教务处和学校思政课教师具体负责实施思政课教学工作。学校领导和教务处坚持深入到班级思政课课堂,加强与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情况。

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狠抓思想政治工作。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相关文件,领会其精神;对思政课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计划和教学实践各环节严格把关;重视师德建设,利用政治学习,积极开展师德规范的学习交流活动;保证正确的教育方向在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主体、目的、方法中的切实实施。

学校现有思政课教师19名,负责学校1至9年级的思政课教学工作。专任教师4人,其中高级教师一名,中级教师三名。兼职教师共有15名,其中初级教师4名,中级教师7名,高级教师3名。学校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研讨教研、学习,积极选派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

为配合思政课教学工作,学校贯彻落实上级精神,组织班主任教师和其它学科教师,积极开展学科德育渗透,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成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三、思政课教育教学

根据学科设置标准,学校开设了1至9年级均开设了《道德与法制》课。1至6年级每班每周均开设了2节课程,7至9年级每班每周开设3节课程。在思政课教材选用上,学校严格统一使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部编教材。

为加强学校思政课学科建设,每学期开学前,学校教导处组织思政课教师做好备课工作,认真研讨教材,加强对教学大纲的掌握,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讨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交流教学经验。

通过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把课本理论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促进了思政课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

四、思政课建设保障

学校加大软硬件投入,学校为思政课等科任教师办公室配备了联网的电脑,以保证思政课教育教学及办公需要。

学校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严格按照“课程设置标准”,开齐学科,保证学校思政课的正常开设,保证专任教师任教思政课的建设思路。

五、思政课与实践相结合

1.学校依托各种“活动日”、“活动月”,结合思政课、班队会等,开展一系列以思想品德教育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2.开展思想品德专题教育周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个体到集体,从外表到心理,形成爱祖国、爱人民,积极健康向上的品质。

思政课课程建设方案范文第2篇

一、足球课程的特点内涵

自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颁布《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以来校园足球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青睐,在许多高校当中也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它不仅是高校主要的体育课程之一,也是选修课的热门课程。而足球自身独特的运动特点和文化内涵更是育人的重要手段,如果加之“思政元素”做思想引领,就会起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锻炼效果。

(一)足球课程的目标

足球课程除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动作以外,足球课程还担负着增强学生身心、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和团结合作的重要职责,全面实现身心育人的职责。

(二)足球运动的特质

1.整体性

足球运动的整体性特征是其竞技性质和比赛要求所决定。足球比赛是以每队11人上场参赛的集体球类项目,场上11人虽位置、职责、分工不同,但必须按照既定的战术策略和要求协同一致,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作到目标、思想、行动“三统一”攻则全动,守则全防,只有形成整体的攻守,队伍才有战斗力,才能取得比赛的主动权。

2.对抗性

技术、战术、身体、心理等因素的综合对抗和全面较量是现今足球比赛的显著特征。以控球权的争夺为焦点,足球比赛始终贯穿着进攻与防守,制约与反 制约,限制与反限制的激烈对抗。据统计,一场高水平足球比赛双方攻守转换接近300次,一半以上的技术动作是在强对抗条件下运用或完成的,冲撞抢位、贴身 紧逼、倒地铲断、高空争顶等各种形式的对抗越来越多,越来越激烈。

3.多变性

技术多样,战术多变,胜负难测是当今足球运动另一特点。全面型足球的问世,打破了运动员职责范围的局限性,运动员技战术能力的单一性被全面性所 替代,成了比赛场上的多面手,既能攻,又能守,技术的全面化导致了战术的多变性。现今足球比赛,攻守转换快速而频繁,运动员位置和职责随着比赛进程的变化 而变化,技术能力的全面提高和多变的战术打法,使比赛充满活力和悬念。

4.艰辛性

现代足球“高速度,强对抗”的比赛特征要求运动员必须具备承受大运动负荷的身体能力。研究表明,一场激烈的足球比赛,运动员活动距离高达 9000米―14000米,快速冲刺距离在2500米以上,完成技术动作近百余次,运动员心率在180次/分以上时间约有32分钟,氧消耗超过300升,能量消耗达1500―2000千卡,体重下降2―5公斤。

5.教育性

由于足球是一个团队项目,参与这项运动能够培养人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又因為足球规则的存在这就要求要参与这项运动就必须遵守规则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

二、思政元素的挖掘及融合途径

思政元素的挖掘和加入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在传统的课堂上加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只会显得生搬硬套。而是要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规律,以本课程所要教授的知识体系为介质融入相应的思政内容,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和影响。从国家主流意识出发,在根据足球课程的目标和足球运动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从思政中的: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爱国主义、大局团队意识、榜样的力量、创新思维等元素来融入足球的教学过程。

(一)规范课堂教学要求融入礼仪行为

一节包含思政元素的足球课首先应该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始,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礼义廉耻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而足球场上同样也需要这种礼仪,包容、虚心、尊重比赛,尊敬裁判、尊重对手、感恩师长,这就要求教师始终注重学生的行为规范。久而久之这些礼仪行为规范就会入心随行伴随学生。

(二)课程精细化设计融入爱国主义元素

在以往的理论课教学中多以裁判知识为主没有一些更精细的延伸,比如:除了足球本身的理论外我们可以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的融入这就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课程内容的设计,爱国主义的培养是要让学生们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国度,和其它社会比起来幸福、骄傲是什么?只有弄懂这些以后学生们才会珍惜,才会肃然起敬。让同学们了解战火中的叙利亚足球,队员们没有稳定的资金支持,没有稳定的训练环境,训练时落下来的有可能不是足球而是炮弹;解放前的足球运动员们为向世界证明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在去国外参加比赛的路上,边走边自筹路费,历经千辛万苦。现如今的国家足球环境,国家层面上重视足球运动的发展,校园足球开展得如火如荼,这些都是需要强大的国力支撑。国内国外一对比引出同学们的思考能有这么好的环境设备来上课来踢球,完全是因为先辈的流血牺牲和多少辈中国人的艰苦奋斗换来今天的和平昌盛,要让同学们知道自己只是生存在一个和平的国家而不是一个和平的世界,是奉献一辈子的党、科学家让大众衣食无忧,是军人、医生等让人民安全无忧。最后要引导同学们在选择体育用品品牌的时候(如:球服,球鞋,球)应该尽量选择国产的品牌,让同学们在无意识中认识和认同民族品牌的存在,而不是只崇拜和知道阿迪、耐克、彪马。而应该更多的知道和使用民族品牌(如:中国李宁、安踏)。

(三)改变以往教学方式,融入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

体育课堂的组成大多为三个部分组成及: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构成,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带领或者体育委员带做准备活动,结束以后教师讲解示范要学或者练习的动作然后随机分组或者各自练习,课的最后在由教师总结。还有在考察方式上都是以考察个人为主。这样长期已久会让学生养成被动接受的习惯和各顾各的思想意识。笔者改变以往在基本部分教学部分学生练习的时候以各自为营或散乱分组的布局,采用“挂包帮”的分组模式让强带弱,整个学期就以这样的分组进行练习,然后在课上加上一些组与组的对抗比赛并有相应体能惩罚,在考察方式上以组为单位考察,这样团队意识和大局意识自然水到渠成。创造性既是足球比赛中最重要的东西也是初学足球的同学最缺乏的东西,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习惯了教师叫怎么做就怎么做多数同学不会去想为什么这样做,融入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需要改变以往教学方式。

(四)建立“榜样效应”激发学习主动性建立终身体育思想

榜样的力量是伟大的无穷的。它能给人拼搏的动力,给人以文化层次的熏陶,心灵的洗涤,灌注拼搏向前的动力。在课程中加入榜样的元素会是体育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足球课中加入榜样教育,笔者认为首先应该从教师本身做起,教师的言传身教很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内外都必须举止得体、谈吐文明、言行一致,竖立良好的体育教师形象。每天都要工作热情高涨,在指导学生技术动作的时候做到精益求精、耐心指导,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训练做到以身作则、刻苦训练起到带头作用,特别是青年教师这一点很重要。还要利用一些练习技术动作的契机进行榜样渲染,通过分析一些班明星的经典技术动作,在国内外所取得的成绩以及他们刻苦训练为国争光的事迹来感染学生、教育学生。让同学们先知道这些再来练习相关技术动作,榜样的力量就会指引学生不断提升自己。

三、思考与建议

(一)学校建立课程思政评价和保障制度

把课程思政纳入学校发展规划纲要,课程思政不该只针对学生,教师也应该建立思想评价体系和思想政治学习制度,并根据各学院实际情况和专业特色制定相应措施,在课程思政推行后要安排相关督导组不定期的听课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价和改进。在教师的考核制度中可根据平时思想政治学习和课堂表现进行相应加分。

(二)提高教师认识和育人水平

体育教师要有一个新的认识,要站在一个新的政治高度、育人高度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而不是简單的完成教学任务。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时刻保持思想政治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还要更加精细的钻研自己的专业,只有这样才能找出和本专业结合的思想元素和方法。作为一个体育教师,最好的教育就是热爱自己的专业,并时刻保持刻苦的钻研和训练。

(三)重新审视学生的评价体系

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方法,把思想评价作为考核学生的内容之一。把以往只注重评价结果的评价方式转变为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行为和思想转变的效果,不仅注重技术上的掌握和改变更应该注重的是思想意识的转变,注重情感熏陶和激发从多个角度来评价一个学生的成长。

四、结论

大学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定型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引导和教育对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的建设接班人尤其重要。体育教师要有新当但和新使命,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担负起伟大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在工作和生活中以德立身、以身作则、认真钻研、言传身教,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熏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生进行多样化评价,全面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文强.高校篮球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途径[J].当代体育科技,(2):64.

[2]毛泽东.体育之研究.早期文稿[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1990版,65~81

[3]刘宏玉.“中国梦”意蕴下的体育强国思想[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作者简介:

李国宝(1988年09月),汉族,云南大理人,保山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思政课课程建设方案范文第3篇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一)整合与优化思政课教学资源的需要

“思政课”是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其涉及到的教学资源是极丰富的,这也为教学团队的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在信息渠道发达的今天,思政课的教学理念、模式已经在改变,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更加重要,通过团队建设,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和共享,可以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资源,使其真正有效地运用于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思政课教学信息传递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二)思政课教师创新素质培养的需要

作为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创新素质,否则课程的教学创新与实践就是一句空话。而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除了自身的心理素质外,更与良好的“集体氛围”密切相关。通过思政课教师团队建设,成员在教研工作中相互配合、协调,共同成长,在凝聚个人和集体智慧的过程中,逐步展现团队“优势互补”的力量,从而形成有利于个体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的氛围,为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重要条件。

(三)提高思政课教学效率的需要

由于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思政课教学容量明显增大,课件、微课等的制作也需要更多地运用技能,使得教师在备课、教学设计、辅导答疑等方面的任务增多增重,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师个人的力量就不足以去应对和解决问题,因此需要进行团队建设,来实现教师相互之间的学习借鉴、提高技能,通过互相引领来实现共同发展和进步,显然,这一切都有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效率。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的内涵、基本内容和目标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的内涵

由于近年来高校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教学团队建设既会有共性,也会有个性,因此笔者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本身的特点出发认为,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应该是思政课专兼职教师在自愿合作的基础上,以思政课课程建设或教学改革为载体,有制度保障、有科学的建设规划,以提高教师教研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共同目标,形成的知识技能互补、能有效分工协作的教学正式群体。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内容

高校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师资建设、制度建设、课程建设、教研能力建设等。一般来说,较好的教学团队需要有相对高的学历、职称比例和学缘背景,但在实际的教学团队建设中,经验、能力和素质才更直接决定着团队的发展潜力。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不仅要做好师资队伍建设,做到梯队有序、结构合理,更要关注教师的经验、能力和素质。此外要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和保证,以课程建设和教研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对教学团队建设的科学管理及规划,保证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全面化发展。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

高校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做好整体规划则必须先确立目标,有近期目标更要有远景目标,有总体目标更要形成具体目标,从而能分周期、分阶段、抓重点的去完成。总体目标的确立,要围绕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以及思政课教学要求,使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能从总体上划分出重点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具体目标则可以在总目标的指导下进行近期或远期内的计划,以工作周期内一个阶段的重点任务去确立并细化,以此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培育教研成果,锻炼和提高团队师资整体素质,打造优秀团队建设。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不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

高校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一是师资梯队建设方面的结构性问题,比如学历结构,大多数学院盲目引入高学历人才,导致硕士及以上学历比重大,以及在职称结构上中级职称多而高级职称少等导致的失衡,断层;二是在师资专业教学能力方面,思政课整体队伍缺乏“双师型”教师,外聘兼职教师队伍也缺乏稳定性。这些不仅影响教学团队形成合力和可持续发展,也使思政课教学团队内部容易形成相对单一和封闭性的教学思想,教学改革和科研缺乏动力和创新。

(二)缺乏对科研问题的重视度

高校重视科研是必然的,但由于思政课的特殊性,在教学团队建设中,教师往往会忽视科研的重要性,甚至单纯认为思政课团队建设的核心就是“教学”,人为地去割裂科研与教学的联系,而这是不利于教学团队建设的。从长远看,好的教学团队必然是“教研一体化”的,对教师个体而言,“教研相长”,在教学的同时进行科研,不仅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方向发展,也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提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而对团队建设而言,如果教师都具有科研的意识和能力,才可以建成为一个真正专业化的优秀教学团队。

(三)独立自主性弱

今天,我国高校内部仍然是以行政为主导的科层管理的模式,使得教学和学术工作有时不得不“听命行事”,教学团队强调民主、平等、沟通,与高校的这种垂直化的行政管理体制客观上有冲突,会损害和削弱团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独立性。而思政课由于其政治性和思想性强等原因,更容易受到行政管理权力的限制和影响,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团队的独立自主性会相对较弱,应该尝试扩大思政课教学团队的自主权,在教学资源,课程建设、师资管理、以及内部经费使用等方面行使自主权。

四、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团队的内部建设

1.提高标准,选好团队带头人

高校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需要提高标准,认真选好团队带头人。团队带头人作为团队的主要组织者、建设者和引导者,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仅是团队建设的核心,也是团队建设的凝聚剂,对于团队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选择团队带头人的过程中,要保证团队带头人有着相对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娴熟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能够准确把握学科以及教学发展的前沿;学术视野宽广深厚,能“以身作则”引领团队教学科研工作;要有着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及时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出现问题时进行了解沟通,打造和谐团队。

2.保证师资队伍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要保证思政课教学团队师资队伍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就要从知识、经验、能力、学历、职称、年龄等全方位完善基础建设,逐步优化团队师资队伍结构,使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能够在工作中职责明确,分工合作顺畅紧密,各尽其责,各施其能,能够通过传、帮、带尽快使青年教师成长起来,能够使团队的教学科研骨干脱颖而出,将团队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3.健全有效的团队运行机制

首先思政课教学团队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即要尊重教师个人利益和需要,给予教师一定的自主权,让其有相对自由的学习和成长的空间;其次是思政课教学团队内部管理中,实行团队带头人和小组带头人基本责任制,要将教师个人成绩与团队成绩相结合,实行更为科学、合理的激励和评价机制。最后要发挥思政课教学团队精神的力量,逐渐形成一定的团队精神和行为模式,凝聚团队成员,为团队建设提供无形却有力的支持。

(二)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团队的外部建设

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团队外部建设,主要是做好物质支持和制度支持的基础工作。

一方面在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要做好物质的支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不仅要为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提供良好的办公环境、条件等硬件支持,也要为团队建设要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针对团队建设要设立专项经费,并保证常规化和科学化的管理,落实经费保障,健全经费管理体制,进而全面加强将督导检查,从根本上支持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

另一方面要做好高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的外部政策支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要为思政课团队建设营造相关政策环境,适当引进竞争机制,保证政策实施有着一定的竞争性,避免教学团队建设的急功近利。建立健全对教学团队的过程管理和结果考核,运用激励、奖惩政策推动队伍整体进步,建立科学的团队评价机制以保证思政课教学团队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问题进行分析,首先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其次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的内涵、基本内容和目标;再次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高校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的具体建议。

思政课课程建设方案范文第4篇

一、社团思政建设与思政课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社团在团结青年、引导青年、教育青年、促进青年健康成长中的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必须加强社团思政建设, 引导大学社团适应社会主义高校的办学规律。思政课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是高校意识形态建构的最前阵地和最后防线。二者的相互融合是营造“大思政”环境的必然选择。

(一) 推动社团为建设社会主义高校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 大学生社团如同雨后春笋般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各种类型的社团纷纷涌现, 主要包括学术性社团、康乐性社团、文艺性社团、体能性社团、技艺性社团等。青年在进入大学之后绝大多数都会选择进入社团, 社团活动也成为大学生活丰富多彩的重要体现, 我校共有79个社团, 根据调查显示, 近90%的大学生都有参加社团活动的经历。但就目前社团发展状态来看, 部分社团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过分注重娱乐性、趣味性, 忽视了社团的育人功能, 从长远来看, 这即使社团逐渐丧失生命力, 更与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规律相违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加强高校学生社团思政建设是实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更是推进以文化育人、创建文明校园、丰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和开展社会实践的重要载体。将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 既能促进高校学生社团健康发展, 也是一种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高校学生中的有效方式。

(二) 推动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

思政课是全国本专科大学生的必修课, 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 教育部社科司对思政课教学改革尤为重视, 如何真正有效提升思政课质量, 使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欢且终生受益的课程, 众多专家学者开始了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思政教学从形式上可以区分为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在理论授课的过程中, 高职学生由于其理论基础较为薄弱, 对理论学习的兴趣感不足, 认为理论授课偏向于枯燥, 这就导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的发挥有限, 学生上课抬头率较低, 有学生甚至将思政课当成“聊天课”、“手机课”。针对如此情况, 部分思政工作者往往将改革重点放在教学形式上, 大范围推广慕课、翻转课堂, 但是在追求形式的同时, 我们也要更加关注教学资源的可开发性。思政教师可以以学生社团为依托, 结合学生所在的不同社团融入思政元素, 更贴近学生实际, 引发学生共鸣。

思政实践教学可以通过社团活动来实现, 或者把思政课实践教学融入社团活动之中, 或成立专业思政实践教学团, 直接对接思政课实践教学, 使思政实践教学团活动与思政课实践教学融为一体。

(三) 巩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必然选择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 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 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需要, 是适应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转变的需要, 同时也是加强社团自身建设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对牢固树立阵地意识, 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文化对大学生的侵蚀, 自觉用马克思主义占领社团, 贯彻落实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 思政课虽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但是主要采取的是一种显性育人的方式, 若是单独发力将不能产生预定效果, 将学生接触最为广泛的社团活动融入思政课教学, 将会提升思政课的感染力, 真正做到顶天立地, 既有理论深度, 又有实践广度。

中国高校培养的是社会主义接班人, 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 在社团活动和思政课教学中充分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内容, 使高职学生能够在“大思政”的环境中树立“四个自信”, 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二、社团思政建设与思政课教学融合的可能性

社团思政建设从一定程度来说意味着思政课教学的“第二课堂”, 两者在育人目的上高度统一, 在育人内容上互为助益, 在育人形式上各展所长。

(一) 宗旨的高度统一

学生社团在中国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有史可载最早的大学生社团是抗俄铁血团。1904年初, 日俄为争夺中国, 在中国境内挑起日俄战争。京师大学堂学生丁开嶂, 基于对列强侵略和清政府的愤慨, 与同学张榕等赴东北朝廷抗俄和反清活动。到东北后, 丁开嶂在奉天组织抗俄铁血会, 发布檄文, 声讨俄国侵略中国的罪行。檄文宣称其宗旨在于“纠合海内外学生将弁及直、奉、吉、黑四省之绿林领袖”, “大败俄罗斯于东清而后止”。可见社团成立的初心是为了反击侵略者以求得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五四运动之后, 中国的学生社团又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 青年学子围绕救国主张展开激烈探讨, 为民族独立建言献策, 为改造社会深入实践。这些都说明社团在成立之初就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社团思政建设并不是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 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传承。

(二) 内容的相互契合

一方面, 社团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挖掘社团活动本身的思政元素, 为校园的“大思政”营造更加浓厚的氛围, 进一步提升社团活动的思政育人功能。我校在推进社团思政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思政教师对社团的指导作用。各类学生社团聘请一位思政指导教师, 由思政教师、或者辅导员等优秀中共党员担任, 由团委每学年进行聘任;思政指导教师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社团的各种活动中, 促进社员提高政治素养,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要严格贯彻执行学院党委、团委关于社团思想政治工作和其他重大事项的指示和决定, 及时对重大的时政热点问题向社团成员进行解读。另一方面, 思政课教学内容直接对学生的三观塑造, 还包含了对国家大政方针的解读。高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内容关注程度不高, 在前期的调研中发现, 要改变学生头脑中固有的对思政课教学内容所持有的各种倾向性看法, 最好的办法是引导学生在实践层面从理论和实际结合的角度重新观察和思考, 而社团活动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实践支撑。

(三) 形式的多元互补

社团活动的多样化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多维范式。丰富的社团活动赋予了思政育人更多实践因素, 弥补了思政课纯理论讲授的诸多缺陷。以我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社团 (以下简称“青马社”) 为例, 社员在社团活动中更能加深对思政教学内容的理解。 (1) 全方位的理论实践。时值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 为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进一步加强师生理想信念教育, 激发师生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的自觉, 青马社在全校开展“读马恩经典·悟真理光辉”, 通过系列大型活动, 传播真理的声音, 让更多的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让高校成为真正的意识形态阵地。 (2) 立体化的社会实践。坚持行知合一, 提倡会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青马社的又一特色。青马社每年都会开展“走进美丽乡村”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同时, 青马社每年组织社员参加“红色之旅”活动, 比如:山东沂蒙、一大会址、四明山革命纪念馆、河姆渡遗址、淞沪抗战、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参观皖南事变纪念馆、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通过把社员带到历史事件发生地, 用丰富的图片、视频、文物和历史遗迹等做教材, 营造出自我启发的教育氛围, 能够使学生们在温暖幸福和平的时代中牢记历史。

三、社团思政建设与思政课教学融合的路径选择

(一) 挖掘社团的思政元素

社团思政教师在指导社团时要善于挖掘社团思政元素,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这是社团思政建设和思政课教学融合的途径之一。开展思想政治、学术理论、科技、文体、社会公益等不同形式的社团活动, 极大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活动当中, 潜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学生心中。2例如文化艺术类社团紧跟时代步伐, 坚定理想信念, 在提升艺术水平的同时增强理论学习, 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创作具有正能量的艺术作品进行校内校外传播;体育竞技类社团可以围绕全民运动的要求, 通过学生乐意接受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建立公平、民主、平等、协作等现代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素质, 养成热爱运动的思想;学术科技类社团可以助力学风建设, 坚持追求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学术、技术领域不断钻研和探究, 并使学生的自由追求精神以及独立思想品格得以发展;志愿服务类社团可以通过爱心服务、专业实践等形式的活动引领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会劳动、学会感恩、学会感恩, 为文化的传承和社会风尚的良性发展创造条件;创新创业类社团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 促进创业教育由“课堂学习”向“实践学习”转变, 为专业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二) 发挥思政类社团的带动作用

思政类社团要将引导各类学生社团深入学习政治理论作为社团工作的重要任务, 并按照“完善学习方法, 健全学习制度, 丰富学习内涵, 培养学习骨干”的要求, 有效地利用“业余理论学习班”, “思想论坛”, “学习沙龙”等形式不断扩大理论学习的覆盖面。

我校除了青马社外还有3个思政类社团, 分别是大学生廉洁教育社团、反邪教社团和农商行知社, 这些社团开展的社团活动带有较为明显的思政元素。例如青马社连续几年开展“我读好书”的活动, 青马社精编了300本好书面向全校新生班级推广, 其中包含《共产党宣言》《毛泽东传》《习近平用典》《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马克思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等众多红色书籍, 在推广过程中, 每班5本书, 1个月轮换一次, 学期末开展全校范围内的读书交流会。在这个过程中, 青马社充分发挥了思政社团的作用, 让红色书籍走到学生身边, 为我们的思政课教学起到了较大辅助作用。

(三) 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促进

思政课教学包含了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理论教学建立在思政教材的基础上, 思政课教材是马工程统一发行使用, 思政课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 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发挥各自优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推动作用。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案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把书本上的理论转化为学生能够接受的知识。但是想要把道理讲明讲透, 必须要保证学生有实践的机会, 社团活动就是很好的渠道。

学生通过社团活动, 特别是社团组织的各类社会实践来真正的接触社会, 了解社会, 使学生可以将思政课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中的体验结合起来。比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让学生走进社会, 感受浙江的“五水共治”、生态余村, 让学生真正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真正把思政课课堂教学的理论深入人心。

思政课课程建设方案范文第5篇

思想政治教研室现有教工六人,承担着全校数千名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公共课的授课任务和本院百余名硕士、博士生多门课程的讲授工作,教学任务十分繁重。鉴于在极其繁重的教学任务后还要参加一些必要的学术和科研活动,本教研室的教师在实在难以从工作日中找出聚齐开会的时间,只好牺牲周末休息的时间来坚持做好先进性教育第三阶段的有关工作。

会议从早上八点半开始,到近午十一点半结束,历时三个小时。支部党员结合着本教研室近期面临的各项实际工作以及有关教学活动的长期安排进行了热烈讨论,提出了关于本支部和教研室工作的若干整改措施,具体如下:

1.关于支部组织生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由于繁重的授课和教学、科研任务,在前一阶段,本支部开展和组织的支部活动相对较少,只满足于完成学校和学院安排召开的民主生活会和基层组织活动。通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支部党员认识到,基层组织是党的重要组织机构,基层组织的建设是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工作重点。作为支部的成员,每一名党员都有义务有责任为支部建设建言献策、尽心尽力。为保证党的基层建设建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本支部决定在今后要进一步完善支部组织生活会制度,把支部生活会与组织支部活动更好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坚持将支部组织生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从合理制订制度和严格遵守制度入手,保证每一名党员不仅把支部生活会当成党员教育、学习活动的重要载体和保障机制,而且要定期定量地参加到支部组织的各项学习和教育活动。

2.关于支部教育学习活动的经常化和多样化 对于支部建在教研室之上的基层组织而言,其活动开展的内容和方式与基层教学单位是一致的,因此。今后的支部教育活动要与教研室的学习活动充分结合起来,支部要结合党员教工从事党的建设的学习和教学工作的实际,开展更加丰富多彩和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鉴于本支部的六名党员都是现任在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承担的是从道德和思想方面培育人的重要工作,不断提到教工党员自身的党性修养、文化修养对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不无裨益,因此,支部初步商定在下学期定期开展组织教工参观访问北京市现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在参观访问中挖掘宝贵的思想教育资源,充实和利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同时也创新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路和模式,开展教师在自学提高的同时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服务。

3.关于本教研室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化和现代化 本教研室六名教员都是入党多年的共产党员。党员的先进性不仅体现在教工本人的思想上,更实际和充分体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无论是从保持党员的先进性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本教研室所承担的教学学科所面临的发展现状出发,不断创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改进教育教学的模式和方法都是极其重要,而且十分必要的。支部的党员们通过认真商讨,决定从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的思路创新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入手,在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合和贯通到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中,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改革,重组和优化教育资源、最大化地发掘教师的教学潜力,为更好地做好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4.关于教学教材建设问题

适应党和国家目前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育改革要求,本教研室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尽快调整和完善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材建设以及与此配套的教学工作。按照教育部新颁行的教材,思想道德修养课与法律基础课在合并后采用统编的新教材,对于本教研室即将开始的新教材讲授工作,教研室决定一方面在现在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学组合、调整教学力量的配给和教学组的侧重点,另一方面结合北京大学以及北京大学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重点、有选择地对新教材做适应性安排和调整,以便更好地把最有代表性和最精华的教育思想实施到教学的实际过程中、灌输到教学对象中去。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8 2539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