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方案20242024年
推动绿色出行,倡导低碳交通,提升公共交通服务,鼓励步行和骑行,建设友好型城市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市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方案”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XX市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方案(2020-2022年)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切实提高全市绿色出行水平,按照《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X政办发〔2020〕67号)、《XX省交通运输厅XX省委宣传部等十二部门和单位关于印发绿色出行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2年)的通知》(X交运管发〔2020〕13号)和《XX省交通运输厅XX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组织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的通知》(X交城客发〔2020〕348号)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努力建设绿色出行友好环境,增加绿色出行方式吸引力,增强公众绿色出行意识,进一步提高城市绿色出行水平。
(二)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绿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升基础设施、运输装备和运输组织管理的绿色水平。
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方式创新,着眼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着力深化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推广绿色出行方式,推动形成绿色发展长效机制。
重点突破,系统推进。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针对绿色发展制约性强、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在交通运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集中发力,以点带面,不断拓展绿色出行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形成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多方参与,协同治理。坚持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积极发挥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努力建设多方共建、协调治理的绿色出行服务体系。
二、工作目标
到2022年,初步建成布局合理、生态友好、清洁低碳、集约高效的绿色出行服务体系,绿色出行环境明显改善,公共交通服务品质显著提高、在公众出行中的主体地位基本确立,绿色出行装备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对选择绿色出行的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增强。
--绿色出行成效显著。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以上,绿色出行服务满意率不低于80%。
--推进机制健全有效。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绿色出行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编制《XX市"十四五"公共交通发展规划》,建立交通运输影响评价机制。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建成区平均道路网密度和道路面积率持续提升,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系统、无障碍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纯电动汽车充电服务能力,加强公交场站、能源供给设施设备的统一规划与建设。
--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规模应用。新增及更换的公共汽电车优先使用新能源车辆,城市建成区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占比达到100%,空调公交车、无障碍公交车比例稳步提升,依法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车辆。
--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不低于30%。公交线网布局和站点设置更加优化,公交专用道及优先车道设置明显提升。实施旅客联程联运,城市公共交通与民航、铁路等运营时间匹配衔接,推进实现立体换乘、同台换乘。通勤主导方向上的公共交通服务供给增加,早晚高峰期城市公共交通拥挤度控制在合理水平,平均运营速度不低于15公里/小时。
--交通服务创新升级。通过手机App或者电子站牌等方式促进公共汽电车来车信息服务全面实施。公共交通领域一卡通互联互通、手机支付等非现金支付服务全面应用。推进建立城市交通管理、公交、出租汽车等相关系统,促进系统融合,实现出行服务信息共享,并向社会提供相关信息服务。
--绿色文化逐步形成。每年组织绿色出行和公交出行等主题宣传活动。开展民意征询、志愿者活动和第三方评估等工作。
三、主要任务
(一)建设一体化的综合运输服务网络
1.加快推进综合运输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全市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网络为骨架,国、省干线等普通公路为基础,民航有效衔接的多层次、高效、便捷、安全的城际客运网络(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XX公路分局、XX云冈机场)。
2.加速运输结构调整。充分发挥铁路、公路、民航等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优化城际客运供给方式,大力提升各种方式的运输效率。引导道路客运从大而全的运输发展方式逐步向中短途运输方式转变,逐步引导跨省800公里以上的道路客运班线退出市场(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XX火车站、XX南站、XX云冈机场)。
3.提升现代化客运服务水平。加快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客运产品体系,创建陆空联运、空铁联运、公铁联运等运输服务产品,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优化进出站流程,加大旅客安检标准化建设,逐步推进人脸票证合一自助核验识别闸机在道路客运站点的应用,提升进出站效率(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XX火车站、XX南站、XX云冈机场)。
4.提升多种运输方式间组织效率。加强和完善民航机场、铁路与城市公共交通、道路客运相衔接的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及管理。加快推进综合客运枢纽一体化规划、同步建设、协调运营、协调管理。以综合客运枢纽为节点,实现立体式交通,提高多种运输方式间的换乘效率。加强城市公共交通与民航、铁路客运等运营时间的匹配衔接。探索实现多种运输方式转换乘中的信息互联共享,推动交通导向标识标准化。鼓励企业探索提供多种形式的票务服务,引导公众和家庭选择绿色、集约的出行方式(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XX火车站、XX南站、XX云冈机场)。
5.优化城市道路网络配置。逐步优化城市道路路网,通过加强支路、街巷路、小区路的建设改造,打通道路微循环,建立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置合理、适宜绿色出行的城市道路网络。打通各类断头路,形成完整网络。科学规范设置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推进现有道路无障碍设施改造,加快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无障碍出行条件,提升无障碍出行水平。不断加大对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等绿色交通路权使用分配(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交警支队)。
(二)大力提升公共交通服务品质
6.提升公交供给水平。加快推进城市公交枢纽、首末站以及站点周边配套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公众采取"慢行交通-城市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的换乘方式。加强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通过分析公众出行规律和客流特征分布,优化调整城市公交线网和站点布局,缩短乘客全程出行时间(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公交公司)。
7.提高公交运营速度。提升公交对路权独立使用的比例,通过合理规划城市道路资源,在城市中心城区及交通密集区域建成连续、成网、高效的公交专用道。加强对公交专用道、公交停靠站的使用监管,加密公交专用道沿线、公交停靠站台的交通违法监控,从严对违法占用公交专用道和公交停靠站台行为实施处罚。积极推行公交信号优先,推进城市道路路网和公交智能化系统建设,通过对公交路网运行分析,合理设置公交专用道信号灯时间,确保公交优先通行。优化地面公交站点设置,提高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设置比例。合理进行公交线路规划,根据需求允许单行线道路上公交车双向通行(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交警支队、市公交公司)。
8.提升公众出行认同感。加快推进空调车辆和新能源车辆的更换和使用,提升公众乘车的舒适度和便捷性。提高无障碍城市公交车辆更新,拓宽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务群体。大力推广电子站牌、手机APP等信息化设施产品,为公众提供准确、可靠的公交车实时位置、预计到站时间等信息服务。提供多层次的票务服务和票价优惠政策,探索实施阶梯优惠票价、优惠换乘、累计折扣票价等多种形式的优惠政策。鼓励推出适合游客使用的周卡、日卡、计次卡等公共交通票务产品。鼓励公交企业积极拓展定制公交、通勤公交、夜间公交、社区公交、校园公交等多样化公交服务(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公交公司)。
(三)构建完善的慢行交通服务系统
9.加快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因地制宜,开展人性化、精细化道路空间和交通设计,构建安全、连续和舒适的城市快行、慢行交通体系。加大非机动车道和步行道的建设力度,保障非机动车和行人合理通行空间。在有条件的路段实施机非分离,减少混合交通,降低行人、自行车和机动车的相互干扰。根据道路情况,合理规划、建设和完善行人驻足区、安全岛等二次过街设施和人行天桥、地下通道等立体交通设施,加强通行设施的人性化设计,提升行人通行的体验度。在商业集中区、学校、医院、交通枢纽等区域规划建设步行连廊、过街天桥、地下通道,形成相对独立的步行系统(责任单位: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城市管理局)。
10.加强慢行系统环境治理。为公众营造良好的绿色出行环境,加大城市公交枢纽、首末站周边步行道、自行车道环境整治,加强站点及周边道路机动车违法停车治理。合理确定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投放规模,根据投放规模和使用分布划定停放区域,督促企业加强车辆的管理,做好车辆的维护和废弃车辆的回收(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交警支队)。
(四)开展差异化的交通需求管理
11.减少小汽车的使用频率。鼓励对自愿停驶的车主提供配套优惠措施,探索建立小汽车长时间停驶与机动车保险优惠减免、小区物业停车费减免相挂钩等制度。在供需失衡、交通压力大的区域或者路段,探索实施小汽车分区域、分时段、分路段通行管控措施,引导降低小汽车出行总量。加快换乘枢纽停车场建设,加大对因换乘公共交通而停放车辆费用的优惠力度,引导私人小客车换乘公共交通出行(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城市管理局、市银保监局、市交警支队)。
12.优化停车效率。加大停车领域智能化的应用,合理规划建设停车设施,探索推进实施分区域、分时段、分标准的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鼓励私家车位在空置时段的共享共用。加强交通出行信息引导,合理布设交通出行动态信息板等可视化智能引导标识,建设多元化、全方位的停车、充电设施等信息引导系统。在公共停车场大力推广使用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手机移动支付等非现金支付手段(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交警支队)。
13.精准实施交通管理。加强对交通出行状况的监测、分析和预判,在具备条件的道路设置单行道、可变车道、潮汐车道、合乘车道等设施,推进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配时智能化,提高城市道路通行效率。推进部门间、运输方式间的交通管理信息、出行信息等互联互通和交换共享(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交警支队)。
14.促进新业态融合发展。鼓励传统运输企业加快线下资源的整合利用,积极与互联网企业进行合作,探索创新服务模式,为乘客提供多层次、个性化、便捷化的运输服务。加大出租车领域的信息化应用,通过电召、互联网、APP等方式提升巡游出租汽车的有效供给,减少车辆空驶和对道路资源的占用。优化对网约平台公司和网约出租汽车的管理,确保接入的驾驶员和车辆合法合规,运输服务规范高效,乘客的投诉建议处理及时。鼓励汽车租赁业规范化、网络化、规模化发展,依托机场、铁路站点、汽车客运站点等客运枢纽发展"落地租车"服务,探索提供便捷的异地还车服务,促进分时租赁创新规范发展(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
(五)提升绿色出行装备水平
15.大力提升运输装备绿色化水平。加大节能和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力度,鼓励在城市公共交通、出租汽车、分时租赁、短途道路客运、旅游景区观光、机场摆渡、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等领域使用节能和新能源车辆。探索建立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农村客运使用新能源车辆的补贴机制(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市财政局、市工信局)。
16.加快推进充电、加氢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建设充电、加氢基础设施,构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电、加氢网络体系,重点推进城市公交枢纽、停车场、首末站、短途汽车客运站充电、加氢设施设备的规划与建设。鼓励高速公路经营业主加强与有关企业协作,共同推进充电、加氢服务设施建设,为途经的道路客运车辆、私家车提供充电、加氢服务。研究制定对充电、加氢基础设施的补贴政策,加大对充电、加氢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环节的支持力度(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工信局、市交通运输局)。
(六)大力培育绿色出行文化
17.开展绿色出行宣传。结合每年开展的绿色出行宣传月和公交出行宣传周活动,让交通运输行业节能、绿色出行等宣传深入机关、社区、校园、企业和乡村,扩大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提高公众对绿色出行方式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有针对性的开展绿色出行主题宣传活动,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创新媒体传播方式,综合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两微一端"等新媒体作用,用好客运枢纽场站、相关交通工具的广告位资源等载体,广泛宣传绿色出行对于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让绿色出行理念深入人心。倡导公务出行优先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制作发布绿色出行公益广告,弘扬传播绿色出行正能量,让低碳交通成为时尚,让绿色出行成为习惯(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交通运输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18.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引导大众积极参与绿色出行创建活动,发挥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志愿者团体等多元主体作用,建立公众参与、社会评价、行业监管、政府决策的民主管理机制。加大社会监督力度,畅通公众参与和投诉渠道,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建议,对反映问题及时汇总分析,采取有效措施优化绿色出行服务(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
四、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政府主要领导牵头负责,发改、规划、财政、公安、工信、住建、城管、交通等多部门参与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机制,按照绿色出行创建行动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细化工作措施,明确工作责任,强化部门间沟通协作,为创建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强化政策保障。建立健全绿色出行政策支持体系,强化财政、金融、税收、土地、投资等方面的政策保障。要拓宽社会资金融资渠道,加大对公交专用道、场站基础设施、新能源车辆购置运营、绿色出行信息化建设以及公共交通公益性支出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加强行业队伍建设。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在相关行业内部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锐意创新的职业氛围,形成人人讲奉献的良好工作氛围。大力提升服务技能,通过服务评价、技能培训、技能竞赛等形式,提高行业职工服务水平、技能水平和安全生产水平。通过家庭走访、工会活动、健康检查等方式,加大对职工的关爱力度,加大职工对行业、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强化动态评价。绿色出行创建过程中,对创建效果实施动态评价,建立民意测评、指标核查、暗访抽查、第三方评价等方式的动态评价机制,根据动态评价情况补齐创建工作短板,完善创建工作措施,构建完善、大众满意的绿色出行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