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策划方案 >

融媒体中心工作计划具体实施方案最新8篇

网友发表时间 3184543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融媒体中心工作计划具体实施方案最新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融媒体中心工作计划实施方案【第一篇】

1、岗位工资标准。岗位工资是体现岗位管理的基本工资,将原在编正式职工和聘用职工,纳入统一的岗位工资序列,按照岗位价值确定各类序列人员的岗位工资标准,以岗位级档适当拉开收入差距。

资标准的设臵上,既体现员工岗位的责任贡献大小和原在册正式职工的工资收入水平基本稳定,又考虑原聘用职工收入水平逐年有所增长,达到逐步缩小收入差距的改革目的。绩效工资设臵十三个等级,一级为最高级,十三级为最低级。绩效工资等级与岗位工资级档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详见《绩效工资标准表》。

4、协议工资。协议工资适用于服务类岗位人员,参照银川地区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水平、社会保险等因素确定协议工资标准,不得低于宁夏区最低工资标准。

(二)离岗退养职工待遇。凡是离岗退养的职工,从离岗退养之日起发放生活费。正常离岗退养的职工,离岗退养生活费按有关规定执行。非正常离岗退养的员工,按照企业内部管理相关规定执行。

(一)在岗员工岗位工资初次套级套档。为打破原在册正式职工与聘用员工的身份界限,逐步淡化身份、资历等因素对工资分配的影响,岗位工资初次套级套档的具体办法是:根据员工所在岗位、所任职务和改革前工资收入水平,专业管理类按照对应的岗位职级、岗位等级和岗位工资档次,一次性套入;业务类和操作类按照对应序列的岗位等级和岗位工资档次,一次性套入。初次套级套档时,没有担任基层以上负责人的原聘用职工按以下办法套入:

3、工作时间满八年以上的,专业管理类岗位工资套入五岗六级三档;业务类和操作类套入对应序列的六级三档。原聘用职工工作年限的计算,是指从第一次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之日起,截止2017年月日止的实际工作时间。

(二)在岗员工绩效工资初次套级。按照“尊重历史、平稳过渡、有效激励”的原则,参照改革前员工所在岗位和工资收入水平,分别套入对应的绩效工资等级。

(三)新进员工套级套档。新进员工是指市局(公司)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后新进企业的员工。套级套档的条件是:

1、新进员工试用期工资发放标准。按照试用岗位序列最低岗位工资标准的80%发放。

2、新进员工在签订劳动合同试用期满后,岗位工资套入相应岗位序列工资标准。其中大专以下学历的岗位工资套入对应岗位序列的六级一档,大学本科套入六级二档,绩效工资套入十三级;硕士毕业套入六级三档、博士毕业套入六级四档,绩效工资套入十二级。

龄不满十年的,套入六级三档,军龄满十年以上的,套入六级四档,绩效工资均套入十二级。退役士兵参照相应学历,按照新进人员工资标准套入。

4、通过区局(公司)调入的行业内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后,按照聘任的岗位,参照同等条件的职工套入相应的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

本着“打破收入分配隐性大锅饭、彰显网络建设功能,激励员工履行岗位职责,做细做实做精各项工作,减少考核人为因素,构建科学考核体系”的改革思路,建立完善绩效管理体系。注重团队绩效与个人绩效,过程管理与结果管理,自主管理与目标管理,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将绩效管理从原来偏重考核奖惩向绩效沟通、绩效改进、有效激励、员工个人能力培养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方面转变。绩效考核得分与职工绩效工资挂钩,其中:员工月度绩效考核得分在科室范围内进行第一次调整,确定员工月度绩效工资;季度绩效考核得分在公司范围内进行调整,参与绩效工资二次分配;年终绩效考核评定结果与岗位工资级档升降和绩效工资等级升降挂钩。

工资级档升降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匹配,通过竞争上岗、绩效考核、职级评聘,实现工资调级调档升降管理。

(一)竞争上岗,级档升降。岗位实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

依据岗位变动情况,岗位工资实行“岗变薪变”;绩效工资以原绩效等级为依据进行升降。

1、职级晋升。通过竞争上岗,职级晋升的,岗位工资以晋升前岗位工资的职级、等级和档次为依据,对应套入晋升后的岗位工资职级、等级和档次。如:专业管理类的五级管理员(原普通职工)晋升到三级管理员(原正股级)的,岗位工资由五岗六级一档,晋升到三岗六级一档;业务类营销序列的客户经理晋升到专业管理类序列三级管理员(原正股级)的,岗位工资由六级一档,晋升到专业管理类三岗六级一档;凡是职级晋升的,绩效工资以原绩效等级为依据晋升一级。如:原绩效工资为十三级的晋升到十二级。

2、落聘降级。原担任中层或基层管理岗位职务的,在竞争上岗中落聘的人员,岗位工资以降级前的职级、等级和档次为依据,对应套入降级后的岗位工资职级、等级和档次。如由专业管理类的三级管理员(原正股级)的降级到五级管理员(普通职工),岗位工资由三岗六级一档,降级到五岗六级一档;绩效工资以原绩效等级为依据下降一级。如:原绩效九级下降到十级。原绩效等级高于所在岗位最高封顶等级的,直接降到封顶等级。

(二)绩效考核,级档进退。绩效考核,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的级档进退,由市局(公司)绩效管理委员会和薪酬管理委员会,根据年度绩效考核评定结果研究确定。

的进档比例,不得超过各类序列岗位员工总数的10%。员工个人当年绩效考核评定成绩在进档比例之内评为“优秀”的,岗位工资进一个档次;连续两年达到“优秀”的,岗位工资晋升到上一级对应档次,不能晋级的,直接进两个档次。岗位工资达到所在序列职级的一级四档后予以封顶。

2、绩效工资进档。绩效考核评定成绩在进档比例之内,连续两年达到“优秀”的,绩效工资在原等级的基础上,进一个等级。其中:专业管理类岗位等级为五级管理员和四级管理员的,绩效工资最高为五级封顶;岗位等级为三级管理员的,绩效工资最高为四级封顶;岗位等级为二级管理员的,绩效工资最高为三级封顶;岗位等级为一级管理员的,绩效工资最高为一级封顶。业务类和操作类,绩效工资最高为五级封顶。

3、岗位工资退档。岗位工资退档仅限于在本序列职级范围内,采用螺旋式下降的方式进行。年度各类序列岗位员工岗位工资档次的退档比例,控制在各类序列岗位员工总数的3%以下。员工个人当年绩效考核评定成绩在降档比例之内评为“不合格”的,岗位工资退一个档次;连续两年绩效考核评定成绩为“不合格”的,岗位工资降到下一级的对应档次,不能降级的,直接退两个档次。

4、绩效工资退级。绩效考核评定成绩在退档比例之内,连续两年评为“不合格”的,绩效工资在原等级的基础上,退一个等级。

按有关规定执行。待岗培训期满后,仍然上不了岗的,按照宁夏区最低工资标准发放生活费;合同期满后,终止劳动合同;合同期内,经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

(三)职级评聘。鉴于目前业务(技能)类专卖、营销、物流序列职业技能资格考试、认证、评聘没有同步进行的原因,业务(技能)营销类序列人员有分级职业资格证书,业务(技能)专卖类序列人员统一为执法资格证书(没有分级别),业务(技能)物流序列人员无职业资格证书,暂时无法实施业务类人员职级评聘晋升管理。随着业务类序列岗位职级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我们将逐步把职业技能资格纳入工资动态管理。

1、截止2017年月日,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后,取消年功工资和知识分子津贴,将员工的工作年限和学历,体现在《岗位职务说明书》中,作为岗位任职资格条件之一。

2、截止2017年月日,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后,取消原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起点工资岗位的评定,按劳动用工分配制度改革相关配套管理制度执行。

年期内仍达不到学历条件要求的,继续待岗,按照宁夏区最低工资标准发放生活费;合同期满后,终止劳动合同;合同期内,经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

4、专业管理序列岗位、业务序列岗位,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员工,目前为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应在4年之内取得大专以上学历,并取得与岗位要求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到期未能达到的,进行待岗学习,发放待岗生活费。待岗时间为一年,一年期内仍达不到学历条件要求,未获得相关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继续待岗,按照宁夏区最低工资标准发放生活费;合同期满后,终止劳动合同;合同期内,经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

5、操作类序列岗位,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员工,目前为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应在3年之内取得与岗位要求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到期未能达到的,进行待岗学习,发放待岗生活费。待岗时间为一年,一年期内仍达不到学历条件要求,未获得相关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继续待岗,按照宁夏区最低工资标准发放生活费;合同期满后,终止劳动合同;合同期内,经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

附件:

1、《专业管理类序列岗位工资标准表》。

2、《业务和操作类序列岗位工资标准表》。

3、《绩效工资标准表》。

融媒体中心工作计划实施方案【第二篇】

“植入式营销”源自市场营销学中的“产品营销”概念,它是指将产品或品牌及其代表性的视觉符号融入电影、电视剧或电视节目各种内容之中,通过场景的再现,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留下对产品及品牌印象,继而达到营销产品的目的。“植入式新闻”是“植入式营销”的一种新模式,它不同于新闻式的广告,单纯的将广告以新闻报道形式呈现,“植入式新闻”要更容易达到品牌传播的效果。

“植入式新闻”一般具有营销成本低、传播效果好、策划要求高等特点。中国葛洲坝集团二公司借助“植入式新闻”营销模式,积极创新新闻宣传工作,并在实践中取得实效。20_年_月1日,由中国葛洲坝集团二公司参建的武汉至孝感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运营,标志着武汉、孝感两地携手走进“同城时代”。作为首次承建高速城际铁路,中国葛洲坝集团二公司想借助这一重大工程节点,在湖北主流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报道,从而较好展示公司在高铁施工方面工程业绩,树立葛洲坝集团品牌形象。

为此,公司专门成立宣传工作组,制定宣传策划方案,力争把握这一契机做好对外宣传工作。根据新闻营销新闻性、嵌入性、整体性和策划性等特点,在武孝城铁通车对外宣传报道中,应首先考虑媒体如何介入的问题。在得知当天通车首发列车上会有大量媒体跟车采访这一重要信息后,公司宣传人员敏锐地捕捉到“乘客”这个关键词。

在通车当天,十余名身着印有“中国葛洲坝集团”字样红色醒目工装的项目部职工,早早来到汉口火车站,他们手持动车票,在乘车前来到动车组车头部位进行合影,他们的惊艳亮相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迅速吸引诸多媒体记者关注的目光。媒体记者们纷纷拿起手中的照相机、摄像机等摄影器材对这些“特殊乘客”进行拍照、摄影。他们成功获得湖北卫视、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长江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的关注,纷纷前来进行采访。最终,武孝城铁迎来“特殊乘客”这一图文消息在多家媒体进行广泛宣传,生动地展示了葛洲坝集团品牌形象,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在此次武孝城际铁路通车专题宣传中,中国葛洲坝集团二公司正是因为成功将“特殊乘客”这一元素植入到对外宣传报道中,才让能让众多新闻媒体记者顺理成章地对其进行宣传报道。报道既不突兀,在符合新闻宣传主流报道价值导向的同时,社会大众也愿意去了解这群“特殊乘客”背后的故事,从而让葛洲坝集团的品牌形象和一流工程业绩得到充分展示,应该说是一次很成功的“新闻营销”实践。

精心策划突破传统宣传思维定式。

新闻策划是“新闻营销”的重要一环,通常有广义和狭义新闻策划之分。广义的新闻策划是指新闻传媒的形象策划,它包括传媒发展战略策划、传媒营销策划、内部管理机制策划、广告策划以及媒体的风格和定位策划等。狭义的新闻策划是指新闻采访策划,指新闻从业人员为达到某种传播效果,对具体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所作的设计与规划。

企业在进行对外宣传时,应坚持“新闻营销”理念,强化新闻策划工作,不仅要把企业品牌、社会效益、社会口碑等内容纳入到新闻策划中,而且还要找准“新闻点”,吸引媒体关注,从而有效的为企业及其产品树立品牌、传播价值。

中国葛洲坝集团二公司作为驻川知名央企、四川省最佳文明单位、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中国建筑企业500强,如何强化属地化建设,将葛洲坝品牌扎根四川,提高其美誉度和影响力,是摆在当前公司形象宣传工作的一大难题。而加强对外品牌形象宣传,特别是增加在川主流媒体曝光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20_年2月,四川卫视将在《四川新闻联播》节目中开辟“撸起袖子加油干”新闻专栏,集中报道春节后四川省重点工程项目迅速掀起生产热潮的情况。而公司承建的李家岩水库工程作为“十三五”期间四川省开建的首个城市应急备用水源,意义重大,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开展李家岩水库工程建设专题报道,不仅可以提升葛洲坝品牌在四川的影响力,而且能较好展示公司在水利水电施工领域专业实力。公司及时与四川卫视记者取得联系,但记者在了解有关情况后表示宣传报道条件不太成熟,主要原因是成都李家岩项目当前施工场面狭小,达不到电视宣传的视觉效果。

借助“新闻营销”思维,首先要突破传统宣传思维定式,在紧扣主题的前提下,转移媒电视画面焦点。公司在了解李家岩项目部生产计划后,得知项目部即将实施李家岩水库工程的首次爆破,形成了围绕“首爆”为新闻点的新闻营销思路,并主动策划了电视画面如何反映爆破现场的氛围、声光效果、人物背景等拍摄方案。最终,四川卫视同意将该选题纳入《四川新闻》专栏,并采纳了公司策划的拍摄方案。

融媒体中心工作计划实施方案【第三篇】

1、总结工作。一年中,我在新媒体编辑日常业务中不断总结经验,使自己的编辑水平有了整体提高。保质保量地完成日常稿件发布工作,同时针对it热点综编和原创部分新闻稿件,维护平台更新,协助领导完成文案策划。除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外,也对生活和新媒体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其他主管的帮助下,学习到了很多关于编辑的知识,发布的内容获得了网友关注,点击率、率较高。

2、自身想法。通过一年多的工作,我已经逐渐意识到,作为一位新媒体编辑,首先应该跳出的就是ctrl+c和ctrl+v的工作模式,应该带着自己的想法来编辑内容。要学会一用户的角度看待文章,解决用户的需求。

3、展望未来。在新的一年之中,我会在日常工作之外,多做基础性的工作,让自己迅速充实起来,逐渐加强专业知识水平,向着成长为一个“专家型”编辑的方向前进。在日常工作方面,我还要力争做到继续加强新闻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增强自身的新闻敏锐性,提升组织策划能力。不管是技术上还是内容上都要形成自己的独特的编辑方针,做出自己的特色。要根据新闻事件的发展多做一些有深度、有内容的专题。

融媒体中心工作计划实施方案【第四篇】

今年以来,区融媒体中心牢牢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实做好党的建设、新闻宣传、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等重点工作,各项事业取得较好成绩。

一、工作情况。

(一)党建工作有效开展。一是做实党建工作。全面落实“1+7”帮服制度,共计走访帮扶企业12次,解决诉求11件。开展“送防疫用品”、“文明创建助力”等双报到活动,与报到社区形成需求清单、共建项目清单。为乡村振兴服务队服务村捐献计算机2台、电视1台、防疫物品1宗。向第一书记村捐赠价值17000元的办公用桌及计算机,解决了第一书记村办公困难的问题。二是创新党建活动。开展了“致敬时代英雄讴歌时代精神迎七一”朗诵比赛网络直播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红歌朗诵会,在融媒体开辟了“h先锋”等栏目,对全区党建工作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和工作经验进行宣传报道,共播出稿件13篇。

(二)宣传工作成效显著。一是疫情防控宣传。组织一线记者编辑成立疫情防控党员先锋队,深入全区挖掘有关疫情防控的特色新闻、亮点新闻。在电视、应急广播,开辟了《凝心聚力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栏目,播发各类疫情防控稿件280余条。借助媒体融合优势,中心所属各个新媒体平台,集中密集推送预防知识科普、区委区政府防疫工作新闻报道,其中开展防疫直播30场,构建了疫情防控宣传的大格局。二是重点工作宣传。紧扣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精心谋划宣传报道。先后开设了《两会专题报道》、《行进中国精彩故事》、《新时代新征程新作为》等栏目,对全区各项工作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的报道。上半年共播出《h新闻》162期,《h纵横》40期,《热点聚焦》20期、《印象h》9期,出版《今日h》报45期。对外宣传外宣工作方面,按照“总量增加,质量求精,名次提升”的工作目标,1-6月份在临沂电视台、广播电台共播发稿件436条,位居全市16个县区的前三位;在省电视台、省广播电台15条。

(三)融媒体中心建设扎实推进。成立了区融媒体中心建设推进专班,全面接管了《今日h》报、《今日h》客户端采、编、发业务,实现了自主办报和新媒体运营。结合区委宣传部开展的“大学习、大规范、大提升”活动,组织了一线采编技术人员先后到我市的兰山区、日照市岚山区、五莲县融媒体中心进行实地参观学习,为区融媒体中心制度运行和融媒体业务开展提供了经验借鉴。制定《区融媒体中心岗位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区融媒体中心培训管理办法》,完善了内部运行和培训机制,先后开展采编人员专业技术培训14次,岗位技术比赛2次,提升了记者、编辑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目前,区融媒体中心建设项目完成,区融媒体中心网络实现了与省融媒中心平台对接连通。

下一步,将继续加强党对媒体的领导,以融媒体创新发展为重点,不断提升舆论引导、公共服务和对外传播能力。

(一)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狠抓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成果的转化,积极探索体融媒体建设、宣传舆论工作的党建、意识形态工作新路子,做好结合文章,使新闻宣传工作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

(二)持续抓好新闻宣传。对内宣传,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开辟栏目,广泛宣传,形成声势。向上发稿,按照“上头条、上联播”的目标要求,对区委区政府重要工作及我区的特色工作在市级及以上媒体进行宣传。进一步完善向上发稿目标责任制考核,推动向上发稿再上新台阶,确保市级以上发稿始终保持全市各县区第一方阵。

(三)开展媒体融合创新服务。以融媒体中心为平台,制作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不断提高宣传的时效性和影响力。探索推进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发挥融媒体中心信息服务平台的作用,积极参与智慧政务建设等公共服务功能,力争把区融媒体中心打造成为强势的舆论宣传阵地和为民服务阵地。

融媒体中心工作计划实施方案【第五篇】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主要内容如下。

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制定本方案。

(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方针,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理念。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关系政治和社会建设,必须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树立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发展必须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平衡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内在统一、相互促进。

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清新空气、清洁水源、美丽山川、肥沃土地、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必需的生态环境,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保护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

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自然生态是有价值的,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就应得到合理回报和经济补偿。

树立空间均衡的理念,把握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平衡点推动发展,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增长速度不能超出当地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

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

(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原则。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健全市场机制,更好发挥政府的主导和监管作用,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自我约束作用,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作用。

坚持自然资源资产的公有性质,创新产权制度,落实所有权,区分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权利和管理者权力,合理划分中央地方事权和监管职责,保障全体人民分享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收益。

坚持城乡环境治理体系统一,继续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农村地区的覆盖,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加大对农村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力度。

坚持激励和约束并举,既要形成支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利益导向机制,又要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严惩、责任追究,形成对各类市场主体的有效约束,逐步实现市场化、法治化、制度化。

坚持主动作为和国际合作相结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我们的自觉行为,同时要深化国际交流和务实合作,充分借鉴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和体制机制建设有益经验,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承担并履行好同发展中大国相适应的国际责任。

坚持鼓励试点先行和整体协调推进相结合,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下,先易后难、分步推进,成熟一项推出一项。支持各地区根据本方案确定的基本方向,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大胆试验。

(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到2020年,构建起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八项制度构成的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着力解决自然资源所有者不到位、所有权边界模糊等问题。

构建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着力解决因无序开发、过度开发、分散开发导致的优质耕地和生态空间占用过多、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

构建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着力解决空间性规划重叠冲突、部门职责交叉重复、地方规划朝令夕改等问题。

构建覆盖全面、科学规范、管理严格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着力解决资源使用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

构建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自然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着力解决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偏低、生产开发成本低于社会成本、保护生态得不到合理回报等问题。

构建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监管统一、执法严明、多方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着力解决污染防治能力弱、监管职能交叉、权责不一致、违法成本过低等问题。

构建更多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市场体系,着力解决市场主体和市场体系发育滞后、社会参与度不高等问题。

构建充分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和生态效益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着力解决发展绩效评价不全面、责任落实不到位、损害责任追究缺失等问题。

(五)建立统一的确权登记系统。坚持资源公有、物权法定,清晰界定全部国土空间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所有自然生态空间统一进行确权登记,逐步划清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之间的边界,划清全民所有、不同层级政府行使所有权的边界,划清不同集体所有者的边界。推进确权登记法治化。

(六)建立权责明确的自然资源产权体系。制定权利清单,明确各类自然资源产权主体权利。处理好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关系,创新自然资源全民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的实现形式,除生态功能重要的外,可推动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明确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权利归属关系和权责,适度扩大使用权的出让、转让、出租、抵押、担保、入股等权能。明确国有农场、林场和牧场土地所有者与使用者权能。全面建立覆盖各类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有偿出让制度,严禁无偿或低价出让。统筹规划,加强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平台建设。

(七)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按照所有者和监管者分开和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负责的原则,整合分散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组建对全民所有的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海域、滩涂等各类自然资源统一行使所有权的机构,负责全民所有自然资源的出让等。

(八)探索建立分级行使所有权的体制。对全民所有的自然资源资产,按照不同资源种类和在生态、经济、国防等方面的重要程度,研究实行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级代理行使所有权职责的体制,实现效率和公平相统一。分清全民所有中央政府直接行使所有权、全民所有地方政府行使所有权的资源清单和空间范围。中央政府主要对石油天然气、贵重稀有矿产资源、重点国有林区、大江大河大湖和跨境河流、生态功能重要的湿地草原、海域滩涂、珍稀野生动植物种和部分国家公园等直接行使所有权。

(九)开展水流和湿地产权确权试点。探索建立水权制度,开展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确权试点,遵循水生态系统性、整体性原则,分清水资源所有权、使用权及使用量。在甘肃、宁夏等地开展湿地产权确权试点。

(十)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统筹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健全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区域政策,根据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不同定位,加快调整完善财政、产业、投资、人口流动、建设用地、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政策。

(十一)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简化自上而下的用地指标控制体系,调整按行政区和用地基数分配指标的做法。将开发强度指标分解到各县级行政区,作为约束性指标,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将用途管制扩大到所有自然生态空间,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严禁任意改变用途,防止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红线的破坏。完善覆盖全部国土空间的监测系统,动态监测国土空间变化。

(十二)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加强对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永续利用,改革各部门分头设置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化自然遗产、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的体制,对上述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合理界定国家公园范围。国家公园实行更严格保护,除不损害生态系统的原住民生活生产设施改造和自然观光科研教育旅游外,禁止其他开发建设,保护自然生态和自然文化遗产原真性、完整性。加强对国家公园试点的指导,在试点基础上研究制定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构建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的长效机制。

(十三)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将分散在各部门的有关用途管制职责,逐步统一到一个部门,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的用途管制职责。

(十四)编制空间规划。整合目前各部门分头编制的各类空间性规划,编制统一的空间规划,实现规划全覆盖。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空间规划分为国家、省、市县(设区的市空间规划范围为市辖区)三级。研究建立统一规范的空间规划编制机制。鼓励开展省级空间规划试点。编制京津冀空间规划。

(十五)推进市县“多规合一”。支持市县推进“多规合一”,统一编制市县空间规划,逐步形成一个市县一个规划、一张蓝图。市县空间规划要统一土地分类标准,根据主体功能定位和省级空间规划要求,划定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明确城镇建设区、工业区、农村居民点等的开发边界,以及耕地、林地、草原、河流、湖泊、湿地等的保护边界,加强对城市地下空间的统筹规划。加强对市县“多规合一”试点的指导,研究制定市县空间规划编制指引和技术规范,形成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

(十六)创新市县空间规划编制方法。探索规范化的市县空间规划编制程序,扩大社会参与,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透明度。鼓励试点地区进行规划编制部门整合,由一个部门负责市县空间规划的编制,可成立由专业人员和有关方面代表组成的规划评议委员会。规划编制前应当进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以评价结果作为规划的基本依据。规划编制过程中应当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全文公布规划草案,充分听取当地居民意见。规划经评议委员会论证通过后,由当地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并报上级政府部门备案。规划成果应当包括规划文本和较高精度的规划图,并在网络和其他本地媒体公布。鼓励当地居民对规划执行进行监督,对违反规划的开发建设行为进行举报。当地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定期听取空间规划执行情况报告,对当地政府违反规划行为进行问责。

(十七)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红线,按照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的要求,将基本农田落地到户、上图入库,实行严格保护,除法律规定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让外,其他任何建设不得占用。加强耕地质量等级评定与监测,强化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建设。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对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实行总量控制,严格实行耕地占一补一、先补后占、占优补优。实施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减量化管理,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激励和约束机制,调整结构,盘活存量,合理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十八)完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方针,健全用水总量控制制度,保障水安全。加快制定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加强省级统筹,完善省市县三级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水机制,促进水资源使用结构调整和优化配置。完善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主要运用价格和税收手段,逐步建立农业灌溉用水量控制和定额管理、高耗水工业企业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制度。在严重缺水地区建立用水定额准入门槛,严格控制高耗水项目建设。加强水产品产地保护和环境修复,控制水产养殖,构建水生动植物保护机制。完善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建立促进非常规水源利用制度。

(十九)建立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和节约制度。坚持节约优先,强化能耗强度控制,健全节能目标责任制和奖励制。进一步完善能源统计制度。健全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制度,探索实行节能自愿承诺机制。完善节能标准体系,及时更新用能产品能效、高耗能行业能耗限额、建筑物能效等标准。合理确定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目标,并分解落实到省级行政区和重点用能单位。健全节能低碳产品和技术装备推广机制,定期发布技术目录。强化节能评估审查和节能监察。加强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扶持,逐步取消对化石能源的普遍性补贴。逐步建立全国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分解落实机制,建立增加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碳汇的有效机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二十)建立天然林保护制度。将所有天然林纳入保护范围。建立国家用材林储备制度。逐步推进国有林区政企分开,完善以购买服务为主的国有林场公益林管护机制。完善集体林权制度,稳定承包权,拓展经营权能,健全林权抵押贷款和流转制度。

(二十一)建立草原保护制度。稳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实现草原承包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户”,规范草原经营权流转。实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确保基本草原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健全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实施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草畜平衡等制度。加强对草原征用使用审核审批的监管,严格控制草原非牧使用。

(二十二)建立湿地保护制度。将所有湿地纳入保护范围,禁止擅自征用占用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和湿地自然保护区。确定各类湿地功能,规范保护利用行为,建立湿地生态修复机制。

(二十三)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制度。将暂不具备治理条件的连片沙化土地划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立严格保护制度,加强封禁和管护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沙化土地治理,增加植被,合理发展沙产业,完善以购买服务为主的管护机制,探索开发与治理结合新机制。

(二十四)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实施海洋主体功能区制度,确定近海海域海岛主体功能,引导、控制和规范各类用海用岛行为。实行围填海总量控制制度,对围填海面积实行约束性指标管理。建立自然岸线保有率控制制度。完善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休渔禁渔制度,推行近海捕捞限额管理,控制近海和滩涂养殖规模。健全海洋督察制度。

(二十五)健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制度。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制度,加强矿产资源查明登记和有偿计时占用登记管理。建立矿产资源集约开发机制,提高矿区企业集中度,鼓励规模化开发。完善重要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等国家标准。健全鼓励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水平的经济政策。建立矿山企业高效和综合利用信息公示制度,建立矿业权人“黑名单”制度。完善重要矿产资源回收利用的产业化扶持机制。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制度。

(二十六)完善资源循环利用制度。建立健全资源产出率统计体系。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动生产者落实废弃产品回收处理等责任。建立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实现种养业有机结合、循环发展。加快建立垃圾强制分类制度。制定再生资源回收目录,对复合包装物、电池、农膜等低值废弃物实行强制回收。加快制定资源分类回收利用标准。建立资源再生产品和原料推广使用制度,相关原材料消耗企业要使用一定比例的资源再生产品。完善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制度。落实并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制定循环经济技术目录,实行政府优先采购、贷款贴息等政策。

(二十七)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按照成本、收益相统一的原则,充分考虑社会可承受能力,建立自然资源开发使用成本评估机制,将资源所有者权益和生态环境损害等纳入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强对自然垄断环节的价格监管,建立定价成本监审制度和价格调整机制,完善价格决策程序和信息公开制度。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全面实行非居民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全面推行城镇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

(二十八)完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扩大招拍挂出让比例,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国有土地出让收支纳入预算管理。改革完善工业用地供应方式,探索实行弹性出让年限以及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供应。完善地价形成机制和评估制度,健全土地等级价体系,理顺与土地相关的出让金、租金和税费关系。建立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提高工业用地出让地价水平,降低工业用地比例。探索通过土地承包经营、出租等方式,健全国有农用地有偿使用制度。

(二十九)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完善矿业权出让制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矿业规律的探矿权采矿权出让方式,原则上实行市场化出让,国有矿产资源出让收支纳入预算管理。理清有偿取得、占用和开采中所有者、投资者、使用者的产权关系,研究建立矿产资源国家权益金制度。调整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标准、矿产资源最低勘查投入标准。推进实现全国统一的矿业权交易平台建设,加大矿业权出让转让信息公开力度。

(三十)完善海域海岛有偿使用制度。建立海域、无居民海岛使用金征收标准调整机制。建立健全海域、无居民海岛使用权招拍挂出让制度。

(三十一)加快资源环境税费改革。理顺自然资源及其产品税费关系,明确各自功能,合理确定税收调控范围。加快推进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在华北部分地区开展地下水征收资源税改革试点。加快推进环境保护税立法。

(三十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多元化补偿机制,逐步增加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制定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办法,以地方补偿为主,中央财政给予支持。鼓励各地区开展生态补偿试点,继续推进新安江水环境补偿试点,推动在京津冀水源涵养区、广西广东九洲江、福建广东汀江—韩江等开展跨地区生态补偿试点,在长江流域水环境敏感地区探索开展流域生态补偿试点。

(三十三)完善生态保护修复资金使用机制。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的要求,完善相关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整合现有政策和渠道,在深入推进国土江河综合整治的同时,更多用于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等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保护修复。

(三十四)建立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制度。编制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调整严重污染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地区的耕地用途,逐步将25度以上不适宜耕种且有损生态的陡坡地退出基本农田。建立巩固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成果长效机制。开展退田还湖还湿试点,推进长株潭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试点、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

(三十五)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尽快在全国范围建立统一公平、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依法核发排污许可证,排污者必须持证排污,禁止无证排污或不按许可证规定排污。

(三十六)建立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完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其他地方要结合地理特征、污染程度、城市空间分布以及污染物输送规律,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在部分地区开展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创新试点,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环评、统一监测、统一执法。开展按流域设置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机构试点,构建各流域内相关省级涉水部门参加、多形式的流域水环境保护协作机制和风险预警防控体系。建立陆海统筹的污染防治机制和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提高与环境风险程度、污染物种类等相匹配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三十七)建立农村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快推进化肥、农药、农膜减量化以及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鼓励生产使用可降解农膜。完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制度。健全化肥农药包装物、农膜回收贮运加工网络。采取财政和村集体补贴、住户付费、社会资本参与的投入运营机制,加强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扶持措施,培育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市场主体。强化县乡两级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责,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要统筹考虑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治农村污染。

(三十八)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全面推进大气和水等环境信息公开、排污单位环境信息公开、监管部门环境信息公开,健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机制。健全环境新闻发言人制度。引导人民群众树立环保意识,完善公众参与制度,保障人民群众依法有序行使环境监督权。建立环境保护网络举报平台和举报制度,健全举报、听证、舆论监督等制度。

(三十九)严格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健全环境损害赔偿方面的法律制度、评估方法和实施机制,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依法严惩重罚;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以损害程度等因素依法确定赔偿额度;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十)完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将分散在各部门的环境保护职责调整到一个部门,逐步实行城乡环境保护工作由一个部门进行统一监管和行政执法的体制。有序整合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监管力量,建立权威统一的环境执法体制,充实执法队伍,赋予环境执法强制执行的必要条件和手段。完善行政执法和环境司法的衔接机制。

(四十一)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采取鼓励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废止妨碍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鼓励各类投资进入环保市场。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开展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事务,都可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大对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管理单位向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企业转变。组建或改组设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推动国有资本加大对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投入。支持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国有企业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

(四十二)推行用能权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结合重点用能单位节能行动和新建项目能评审查,开展项目节能量交易,并逐步改为基于能源消费总量管理下的用能权交易。建立用能权交易系统、测量与核准体系。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深化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逐步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研究制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总量设定与配额分配方案。完善碳交易注册登记系统,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监管体系。

(四十三)推行排污权交易制度。在企业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基础上,尽快完善初始排污权核定,扩大涵盖的污染物覆盖面。在现行以行政区为单元层层分解机制基础上,根据行业先进排污水平,逐步强化以企业为单元进行总量控制、通过排污权交易获得减排收益的机制。在重点流域和大气污染重点区域,合理推进跨行政区排污权交易。扩大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将更多条件成熟地区纳入试点。加强排污权交易平台建设。制定排污权核定、使用费收取使用和交易价格等规定。

(四十四)推行水权交易制度。结合水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健全,合理界定和分配水权,探索地区间、流域间、流域上下游、行业间、用水户间等水权交易方式。研究制定水权交易管理办法,明确可交易水权的范围和类型、交易主体和期限、交易价格形成机制、交易平台运作规则等。开展水权交易平台建设。

(四十五)建立绿色金融体系。推广绿色信贷,研究采取财政贴息等方式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绿色信贷的发放力度,明确贷款人的尽职免责要求和环境保护法律责任。加强资本市场相关制度建设,研究设立绿色股票指数和发展相关投资产品,研究银行和企业发行绿色债券,鼓励对绿色信贷资产实行证券化。支持设立各类绿色发展基金,实行市场化运作。建立上市公司环保信息强制性披露机制。完善对节能低碳、生态环保项目的各类担保机制,加大风险补偿力度。在环境高风险领域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建立绿色评级体系以及公益性的环境成本核算和影响评估体系。积极推动绿色金融领域各类国际合作。

(四十六)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体系。将目前分头设立的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产品统一整合为绿色产品,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等体系。完善对绿色产品研发生产、运输配送、购买使用的财税金融支持和政府采购等政策。

(四十七)建立生态文明目标体系。研究制定可操作、可视化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根据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差异化绩效评价考核。

(四十八)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研究制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建立资源环境监测预警数据库和信息技术平台,定期编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报告,对资源消耗和环境容量超过或接近承载能力的地区,实行预警提醒和限制性措施。

(四十九)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制定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指南,构建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的资产和负债核算方法,建立实物量核算账户,明确分类标准和统计规范,定期评估自然资源资产变化状况。在市县层面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核算主要自然资源实物量账户并公布核算结果。

(五十)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在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合理考虑客观自然因素基础上,积极探索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以领导干部任期内辖区自然资源资产变化状况为基础,通过审计,客观评价领导干部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责任情况,依法界定领导干部应当承担的责任,加强审计结果运用。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浙江湖州市、湖南娄底市、贵州赤水市、陕西延安市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

(五十一)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实行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成员生态文明建设一岗双责制。以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结果和生态环境损害情况为依据,明确对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有关领导人员、部门负责人的追责情形和认定程序。区分情节轻重,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予以诫勉、责令公开道歉、组织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领导干部离任后出现重大生态环境损害并认定其需要承担责任的,实行终身追责。建立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制度。

(五十二)加强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的精神,深刻认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确保本方案确定的各项改革任务加快落实。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方案要求抓紧制定单项改革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和时间进度,密切协调配合,形成改革合力。

(五十三)积极开展试点试验。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鼓励各地区按照本方案的改革方向,从本地实际出发,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发挥主动性,积极探索和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其中需要法律授权的按法定程序办理。将各部门自行开展的综合性生态文明试点统一为国家试点试验,各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予以指导和推动。

(五十四)完善法律法规。制定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国家公园、空间规划、海洋、应对气候变化、耕地质量保护、节水和地下水管理、草原保护、湿地保护、排污许可、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供法治保障。

(五十五)加强舆论引导。面向国内外,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宣传力度,统筹安排、正确解读生态文明各项制度的内涵和改革方向,培育普及生态文化,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形成崇尚生态文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的良好氛围。

(五十六)加强督促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要加强统筹协调,对本方案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正确解读和及时解决实施中遇到的问题,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报告。

融媒体中心工作计划实施方案【第六篇】

社会服务是高校三大职能之一,宣传工作在服务高校三大职能中的作用研究不可或缺。目前,学界关于高校宣传的研究局限于服务教学中心地位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高校如何进行社会服务的宣传探讨尚未展开。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来分析高校社会服务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传播学基础理论为基础,结合云南农业大学在宣传社会服务工作中的实践,对在新的媒介环境下高校宣传工作如何有效支撑社会服务的路径方法进行了有益探索。

1高校宣传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开展社会服务就是要实现科研在生产中完成,成果在生产中检验,人才在实践中成长。高校通过发挥教育、科技和人才方面的优势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同时这种服务也能有力支撑高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1]。科学研究的问题来源于生产实践,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和成果转化都以服务生产实践为方向。参与社会服务有助于大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生产实践有助于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社会服务把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几大高校职能真正统一起来,促进高校产学研一体化,才能更好地推动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高校宣传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宣传社会服务工作也成为高校责无旁贷的任务。

内宣凝聚力量。

对内宣传高校社会服务工作,就是要感召师生参与,凝聚师生力量为社会服务作贡献。高校不应该是纯学术研究的“象牙塔”,而应研究实用生产科技,培养高级技能人才,并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必要性、工作思路、政策措施等,要通过宣传这个途径,介绍给每个教职工和学生,让大家明确在社会服务中高校的地位与作用,今后开展社会服务的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促进社会服务工作。

外宣塑造形象。

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高校也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高校非常需要借助宣传这个载体和平台,把开展社会服务的一些特色和亮点宣传出去,让社会各界通过宣传走进高校、了解高校、理解高校,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支持高校的改革发展[2]。同时,通过对高校社会服务的宣传,也可以整合更多的社会力量,诸如地方政府、企业等社会力量支持参与高校的社会服务工作,让社会服务工作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下,更有力地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在宣高校传社会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时代在进步,实践在发展。宣传的目的都是为了宣传效果的获得。传播学认为,传播效果影响着人们对环境的认知、价值的形成与维护、社会行为的示范。研究发现,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众不是被动的“靶子”,他们的需求影响着传播效果的获得。因此有效的传播应该建立在完善的传播渠道和对等的受传关系基础上,并传播者通过对传播技巧的运用将某种意识形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达给受众。[3]当前,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信息爆炸化,高校旧有的灌输式宣传已鲜有市场。究其原因,就是过于强调思想教育性而忽略了受众的信息需求,违背了传播规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对宣传策略研究不够深入。

高明的宣传策略和技巧是使宣传内容能让受众入耳、入眼继而入脑、入心的重要前提。多年来,高校宣传社会服务时,观念落后,思想教育痕迹明显,单方面强调社会服务对高校的宏观意义,没有把社会服务对师生个人的价值需求结合起来,使很多师生对社会服务抱有事无关己的态度。高校在宣传时缺少也对师生特征的分析,把师生当做教育对象,信息交流明显不平等。部分高校师生对这种灌输教育的方式极为排斥,影响师生对宣传工作的信任感。高校在宣传社会服务的内容上散乱,缺乏相对一致的宣传策略。这些削弱了高校社会服务宣传的影响力。

传播体系构建不够完善。

21世纪的信息技术革命,网络、手机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第五媒体,兴起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却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而全面的影响。传统媒体开始与新媒体互相整合、渗透、交融形成新的复合型传播系统。目前各高校新闻媒体的建设参差不齐,与社会媒体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高校新闻宣传主要依靠广播、校报、网站、宣传栏。广播一般由学生社团负责新闻内容有限,校报多为周报和月报周期长,新闻网时效性差更新不及时,宣传栏形式落后内容单调。各种媒体间各自独立,整合乏力。同时,高校宣传人员不善于运用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没有充分发挥高校媒体的作用。

宣传方式方法不够丰富。

20_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必须打通农技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对于高校社会服务工作宣传来说也一样,要想在获得师生及社会各界的认同,也应该集中精力,在方式方法上下工夫,才能打通宣传效果的“最后一公里”。高校宣传社会服务时墨守成规,按部就班的工作方法严重影响了传播效果的获得。高校不能主动出击社会服务信息缺乏整合策划,宣传缺乏针对性;新闻八股文太多,工作简报式的报道是主流,内容缺少吸引力和亲和力;工作缺乏“走下去”观念,不能及时反映师生的在社会服务方面的关注点、兴趣点。

3高校社会服务工作宣传的路径探索。

宣传是运用多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社会行为。这种传播活动是否科学、是否遵循传播学的规律,是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成败的一个关键。云南农业大学宣传部近年来围绕学校“3+3”校县联合行动、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挂钩扶贫、云南农村干部培训等一系列社会服务工作,积极用传播学的方法来更新宣传工作,在探索新媒介环境下宣传高校社会服务方面收获了一定经验。

用主流价值观引领社会服务的宣传工作。

对于社会服务的意义,在部分师生中存在着观念模糊的问题[4]。在开展社会服务过程中,高校的宣传部门应以一种既能反映社会服务意义又能贴合师生实际的价值观来引领师生树立正确的社会服务价值观,确定载体、选好路径,从服务大局出发,能有效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并把广大师生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学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发展目标上来。

云南农业大学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在宣传社会服务中始终贯穿“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价值观,号召师生切实为农民增产增收服务。鼓励师生既能“顶天”又能“立地”。“顶天”就是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与科学技术前沿,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立地”,就是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出发,切实解决生产、生活中大量的科技问题,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三农”服务。学校紧密结合学习实践、创先争优活动以及“四群”教育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加强“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对师生的感召力。

依托新媒体构建立体传播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匡文波认为数字化、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属性。新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形成开放性、交互性、高速、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播系统,覆盖面广,传播实时化、个性化点,传播者与受众高度的互动[5]。这些是传统的宣传手段所难以企及的。因此,高校宣传部门充分利用网络这一传播媒体,并善用与之相关的各种新型传播手段,构建网上网下结合、动态与静态相配合的立体传播体系,加强宣传的合力。

云南农业大学宣传部以新闻网站为社会服务宣传的主阵地,在新闻网站设置社会服务板块,全方位展示学校社会服务的进展和成果。在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同时,高校宣传部门还应综合校报、广播、电视、宣传栏的特点,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增加覆盖面,扩大影响力。校报充分发挥其党委、校行政的喉舌作用,在深度上做文章挖掘社会服务的重点、亮点;广播发挥在学生自主采编的优势,突出时效性,每天下午六点在校园新闻播报中编报社会服务工作的动态消息;宣传栏加快更新周期,强化图片吸引力,图文并茂展示高校社会服务的成果。宣传部通过校园bbs主题设置,设立微博,微信等师生中广泛使用且影响力较大的新媒体形式,为师生提供良好的互动空间,使宣传社会服务接“地气”,有亲和力。

建立媒体联动机制提升宣传影响力。

近年来,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高校的运行和发展离不开外部宏观环境的支持,而具有社会影响力的高校往往更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以及政府的支持,对外宣传就是提升现高校“软实力”的手段之一。而社会服务工作是高校外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云南农业大学在着力打造内部传播环境同时,还主动出击加强与媒体交流沟通,发挥联动作用,在工作中融入策划观念,有计划地从社会知名度、美誉度塑造的高度推行对外宣传。20_年—20_年,中央、省市媒体对学校的社会服务工作进行了_0余次报道。

云南农业大学围绕社会服务工作计划拟定对外宣传工作计划、方案并具体组织实施;围绕社会服务重大进展组织各大媒体集中采访(包括邀请记者、拟写新闻建议稿等工作)。同时,还通过定时、不定时的媒体座谈会,主动向大众传媒投稿等形式主动介绍社会服务进展。通过及时向社会媒体通报学校社会服务工作的特色,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云南日报、人民网、新华社、云南网等各大媒体多次报道过云南农大开展社会服务情况。20_年8月,省委宣传部组织云南日报、云南电视台等媒体的记者深入挂钩扶贫点姚安县进行深入采访报道,直接听取当地政府、农户对学校社会扶贫工作的认可,并以《云南农业大学挂钩扶贫姚安县前场镇发展纪实》,宣传了云南农大扶贫工作。学校及时社会媒体的宣传报道至校园网,并每年集结成册,形成《媒体聚焦云南农业大学》。

凸显服务对象中“意见领袖”的作用。

传播学奠基人拉扎斯菲尔德把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和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6]。意见领袖一边连接大众媒介的最新信息,一边连接普通群众,是大众传播中的闸门,是人际沟通中的“小广播”和“大喇叭”,对传播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高校在开展社会服务过程中,服务对象是宣传工作针对的又一重要受众群体,要提升传播效果,就要积极发挥农民中“意见领袖”作用。

云南农业大学社会服务工作所面对的主要是农民群体,根据农村中社会阶层的划分和传播学中意见领袖的特征,农村管理者、农村知识分子、致富能人等往往具备舆论领袖的客观条件[7]。农大宣传部打破内宣、外宣二维模式,把服务对象的意见领袖作为重要的对象,发挥他们在社区内部传播的作用;同时,建立了通讯录,不断加强与他们的沟通联系,并帮助他们通过提高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信息的能力提升媒介素养。校园媒体记者、通讯员每次随社会服务工作队下乡采访都积极与他们交流,及时把学校开展社会服务的策略、计划传递给他们,同时通过他们掌握当地农民对学校社会服务工作的反馈信息。借助学校开展致富带头人、农村干部培训、农村科技人员培训等机会,主动与他们座谈,对近8000余民农村“意见领袖”进行了媒介素养培训,覆盖了全省_个州(市)_8个县。

打造高校社会服务品牌。

多年来,高校通过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成为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村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河北农业大学的“太行山道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浙江大学的“湖州模式”等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服务样板已经成为各个高校服务社会的品牌。宣传正是品牌塑造与品牌推广的重要环节。打造好社会服务品牌的宣传,能扩大和提升高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最终实现学校事业的科学发展。

多年来,云南农业大学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创新服务模式,形成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产增收、边疆繁荣稳定的社会服务新模式——“3+3”校县联合行动,就是一个学院与县级一个部门对口一个乡镇,一个学院党总支与县级一个职能部门党总支对口一个致富示范村党支部,一百名教授博士与县级百名干部进百村入百户,实施“一对一”对口帮扶活动。“3+3”校县联合行动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成了云南农大服务地方的品牌。云南农大立足“3+3”校县联合行动,围绕品牌打造做文章。首先抓特色,彰显品牌个性。以“3+3助推新农村建设”的主线,在各级媒体的报道中贯穿云南农业大学投身新农村建设,在服务中求发展。抓契机,扩大品牌影响力。结合重要契机,重点打造云南农业大学在社会服务中典型报道。20_年4月29日,央视《新闻联播》在题为《以指导教育发展用智慧和科技服务经济发展大局》的新闻中报道“3+3”校县联合行动。通过宣传“3+3”校县联合行动服务品牌,在社会树立起云南农大情系稼穑,植根边疆,服务三农形象。

融媒体中心工作计划实施方案【第七篇】

2020年工作总体目标是:突出“全力打造全市北部重要积极增长极、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加快建设美丽幸福新**”这一主线,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按照“新闻立台、栏目兴台、事业强台”工作思路,突出抓好“新闻宣传、节目制作、媒体融合发展、队伍建设、提效创收、事业建设”工作主线,努力推进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快速发展。重点突出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抓好新闻宣传工作。

时刻抓住新闻宣传这一中心任务,在宣传层次和水平上下功夫。一是在内宣上提质量。与区委办、政府办等部门加强衔接,掌握宣传动态,改被动宣传为主动宣传,实现从被动等新闻到主动找新闻的转变。精心策划组织重大主题报道,创新宣传形式和内容,形成贯穿全年、影响广泛的宣传声势。坚定不移地抓好时政新闻报道,多角度、深挖掘、下力气,找准切入点、把握宣传点,第一时间把百姓关注的新闻事实进行准确宣传报道,使本土新闻节目成为当地干部群众知晓重大事件及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提高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会议中挖掘鲜活新闻事实,提高民生资讯含量,及时展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举措、新变化、新成就,营造昂扬向上、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加快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特别是要抓住“两会”召开这一重大新闻资源,做深各种报道;强化创意策划,做出更多有温度、有深度、有速度的新闻和栏目。利用航拍手段,在新闻节目中展示全区民生民俗、四季风光、建设成就,让新闻更生动活泼,更吸引人。围绕提升宣传影响力,增加新闻节目播出频次,加大各大平台传播力度。二是在外宣上求突破,针对我区经济总量相对偏小,新闻热点少的难题,我们要按照抓住特色、突出重点、单项突破的工作思路,加大与上级广播电视台的联系,积极向央视、省台、市台新闻联播等影响力大的媒体供稿,力争央视、省台新闻联播等重量级媒体多上重稿、头稿。

二、切实办好精品栏目。

时刻把创新和接地气作为节目制作及引进的根本。一是引进精品节目。根据观众需求,继续推陈出新引进精品节目。二是做精自办栏目。牢固树立“内容为王”的理念,根据县区级媒体特点,贴地服务,加强内容建设。两台整合栏目资源,加强栏目包装,办好办精《**新闻》、《关注发展》、《街头巷尾》、《我读您听》、《平安**政法在线》等栏目。三是拓宽栏目创办渠道,切实加强与政法、卫生、药监局、农业局、海洋渔业局、环保局及开发区和各镇街的联系,通过与部门联办节目的形式,为老百姓提供接地气的节目,及时宣传报道各级各部门建设美丽幸福新**的新举措,充分展示各条战线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四是制作播出公益宣传片。积极发挥电视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优势,不断加强区委、区政府政策规定和发展战略的公益宣传和各部门单位工作的公益宣传力度,2020年计划增加公益广告拍摄力度,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

三、做优新媒体平台搭建。

四、切实提升经营水平。

五、高度重视安全播出工作。

六、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素质。

融媒体中心工作计划实施方案【第八篇】

20xx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和“十四五”规划启动之年,也是xx媒体融合战略元年和智慧产业转型升级提速年,市融媒体中心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稳步推进传媒融合和各项改革工作。

一、“全”链传播,构建多渠道宣传态势。

1、围绕中心工作,宣传样式不断出新。融媒体中心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密集性报道,在“统筹”上下功夫、在“精准”上做文章,推出了《全面小康七彩xx》《赢两战夺五冠》《实干建设新xx》《与文明同行》等专题专栏,在服务全市工作中释放融媒作为。配合做好问政节目,10月与台州广电总台联合打造了大型广播直播问政节目《山海的交响》,进一步吹响了打赢经济翻身仗的冲锋号;11月举办第八期电视问政大型直播节目《再问文明》,直面文明城市创建的短板和问题,助推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精心摄制公益作品,内容涉及科学防疫、垃圾分类、五水共治、安全生产等方方面面,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发挥了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作用。

2、打好宣传硬仗,媒体担当有力显现。打好疫情防控硬仗。抗疫期间,及时发布疫情动态、宣传抗疫部署、科普防疫知识,为公众战胜疫情提供了有力舆论支持和强大精神动力。先后推出《众志成城防控疫情》《新春走基层之战疫》等主题专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杲在参观《战疫发布》教育篇的直播现场后也给予了充分肯定。新媒体两个月里累计推送稿件5000多篇,斩获10万+、100万+、1000万+近50条,被学习强国平台录用80条。“xx发布”推送权威公告44条,单篇阅读量最高达到111万。制播原创短视频300多条,总播放量1900万,总点赞量破100万。打好复工复产硬仗。以舆论引导为全市复工复产按下“快进键”,举办“千企万岗”网络招聘会、大型融媒公益活动“暖春行动”等多场直播。承办的草坪音乐节也成为提升夜间经济的一大亮点。打好613事故硬仗。“6·13”槽罐车爆炸事件中,第一现场采编新闻、第一时间强势发声、第一力度强化引导,抢先发布《争分夺秒彻夜救援不放弃一条生命》等多篇报道引领正确舆论。

3、打造融媒精品,外宣工作再创佳绩。高效整合媒体资源,“声频报网端”齐上阵,融媒产品在量与质上显著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继续增强。新媒体爆款频出,如《今天,xx首批130艘渔船解疫出海》在“中国蓝新闻”阅读量突破143万,创全省“蓝媒号”抗疫稿件阅读量之最;《中华大爱》《妈妈我已剪去长发》等原创mv,点击率均超过100万。拳头产品视频直播有声有势,《xx市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槽罐车爆炸事故相关情况》直播间,观看量突破1200万,创去年“中国蓝新闻”直播最高观看量。20xx年,xx市融媒体中心荣获全省广电新媒体新闻协作特等奖、全省广播电视新闻协作县级电视三等奖、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平安台州)宣传工作先进集体。12月16日,浙东“蓝媒学院”实践基地也成功落户xx。

二、“智”创赋能,构建多业态产业矩阵。

1、智慧项目多元拓展。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为“数字xx”“智慧xx”建设提供多角度、多业态的技术支撑。在城北街道建成xx首个镇(街道)智慧治理中心,被市领导在全市平安建设大会上点赞并要求复制推广经验做法;在城西街道建成首个“城市大脑”数字驾驶舱,得到中宣部媒体融合专家组成员的肯定,并被推荐入选国家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融媒+智慧治理”案例库;在松门镇建成综合治理平台,通过整合各部门视频监控平台进行综合管理,进一步提升了镇域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由xx广电网络公司承建的“雪亮工程”高质量通过验收;“雪亮工程”、“村级视频监控”等业务技术升级、应用升级、功能升级,全方位提升了城市可视化管理水平和政府应急处置能力,为更高水平平安xx建设保驾护航。20xx年,xx广电网络公司获得浙江省主干传输网技术维护先进集体,“广电本地屏”荣获浙江省科技创新项目金潮奖——基层优秀科技创新类二等奖。

2、文创活动精彩纷呈。在稳固主业的基础上,传媒集团多点开花,打通全媒体资源、打造立体化营销模式,与镇(街道)、部门、银行等开展战略合作,满足公共服务需求。我们策划并参与《xx战疫》书籍编辑、党建工程布展等新项目;顺利举办了市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开讲吧!理润青年”宣讲等演出活动;在承办第五届台州市网络文化节的同时,借势推出台州市县级融媒体中心直播联盟,以网络直播和创意视频为主的产品,也逐渐发展成为中心经营工作新的增长点。

3、传媒产业跨界融合。我们着眼媒体与本地特色产业的融合互推共同成长,成功拓展新型文化品牌“曙光狮”产业链。8月,顺利拍卖“曙光狮”造型鞋样金奖作品三年使用权,目前,原创ip“曙光狮”已结合xx本地产业,授权开发了几十种衍生产品。此外,还承办中国童鞋产业高峰论坛、泵与电机活动周等重要活动,推出的12连版特刊《鞋业十强,胜在何方》也获得了普遍认可,实现了媒体和区域经济的共同成长。

三、“革”故鼎新,构建多元化媒体格局。

1、破除等靠思想。20xx年,是xx媒体真融之年。xx广电和xx日报强强联合,围绕“融”字做文章,全力破解体制机制壁垒,调和改革突出矛盾。4月,出台xx市融媒体中心三定方案,明确了中心顶层设计;6月,建立中共xx市融媒体中心委员会;8月,广电报社两家媒体实现合署办公;11月,融媒体中心领导班子正式任命;12月,根据媒体融合的需要,对中层干部和部门人员进行了调整;元旦后,按照新的部门岗位设定正式运行,从“人融”到“心融”再到“劲融”,中心队伍干事创业的决心更加坚定,媒体融合改革的步子也更加稳健。

2、建立全媒矩阵。高效整合资源配置,将精力集聚到互联网、移动端。目前,融媒体中心已经形成了“一心两翼多端”的新时代主流舆论传播格局,报纸用户3。8万、数字电视用户万、新媒体平台总粉丝数130万,占领了xx传媒的制高点。

3、打造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媒体+政务+服务”,以文化产业为引擎,积极参与文创产业、智慧城市、文化旅游、农村电商等重要公共领域的项目建设。如曙光狮,作为网络正能量和城市吉祥物双重ip,在丰满形象的同时还延伸到动漫、书作、文创、教育等产业链,且已被指定为xx童鞋区域形象,围绕这一ip进行的一系列产业开发正加紧推进。疫情期间率先启动的网络生态了望哨工程受到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朱国贤肯定,台州市还在xx召开了现场会肯定和推广。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8 3184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