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策划方案 >

人才培养方案修改方案(优推14篇)

网友发表时间 3604726

根据市场需求与行业发展,调整课程设置,优化实践环节,强化创新能力培养,提升综合素质,确保人才培养与时代接轨。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修改方案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人才培养方案修改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修改方案 篇1

20xx年版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标准结合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加入《华盛顿协议》的契机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作为首批加入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之一,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结合学校定位,从“大土木”现实需求出发,以研透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标准以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文件为导向,构建满足专业认证最低标准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落实专业评估指标,经过一个人才培养方案4年循环的教学改革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995年开始的住建部专业教育评估经过20年的不断探索与完善,在自愿申请,评估严格的情况下,截止到20xx年7月有78所高校通过了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覆盖27个省、市、自治区的17所“985”高校、14所“211”高校、46所地方高校和1所军队院校。与传统的“985”、“211”高校参与专业认证不同的是应用型本科学院参与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必须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所指定的专业培养指标的最低要求控制下,体现一般性的指导意见。如何贯彻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标准体系中的7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67个观测点,都亟待进行系统性创新。黑龙江工程学院作为教育部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61所高校之一,土木工程专业具有60年办学经历,为黑龙江省“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为顺利通过教育部卓越计划验收和通过住建部专业认证申请,黑龙江工程学院积极开展工程教育专业建设,特别是以专业认证为契机,紧紧抓住如何构建专业认证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个关键问题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结合黑龙江工程学院的工科背景,秉承土木工程专业历史积淀,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特色,即利用“大土木”的专业教育平台,以满足专业认证标准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现实需求为目标导向,形成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按此专业建设理念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由于更加注重注册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更加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强化,更加注重大学生创新意识的训练,更加注重吃苦耐劳的专业素质的教育,取得了“学生受益、家长满意、社会认同”的人才培养效果,毕业生具有“上手快、能力强、能吃苦、留得住”的特点,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从“大土木”现实需求出发,参照专业认证标准,在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体系界定和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着力解决了以下问题:(1)以需求为导向,在交通、建筑行业企业认知的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生从业范围;(2)根据应用型本科类型学校社会需求的不同,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了区别;(3)根据毕业生培养规格和毕业要求,优化了课程体系;(4)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突出实践教学改革力度;(5)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6)打通第一、二、三课堂,全面实现评估体系中对创新意识的要求。

(一)以研透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标准以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文件为导向,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构建满足专业认证最低标准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分析专业评估标准和中国注册工程师的执业要求,确定了土木工程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确定了培养目标与课程要求的关联矩阵、实现路径,包括必备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管理以及质量评价等评估标准中指标体系观察点的要求。借鉴目前已申请评估通过的78所高校的成功经验,在遵循《专业规范》的框架下,构建了20xx版、20xx版满足持续改进评估指标要求的具有应用型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以构建满足行业企业执业要求课程体系为导向,促使专业教育适应行业企业需求,提升学生培养质量。课程体系满足了专业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去向、工作岗位、未来发展等的要求,引导专业“大土木”宽口径培养,拓宽了毕业生就业面,适应了注册工程师执业需求,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得到教育界和工程界专家的认可,搭建了工程界与专业教育的平台,推进了专业教育校企深度的合作,保障了专业教育改革与专业的发展,使学生培养符合行业企业执业要求。

(三)以保障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毕业要求为导向,进行“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新平台”的教学要素集成创新,升华精品课程,创新改进培养模式。开设《公路养护技术》等本专业领域新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反映办学特色;编写《土木工程施工》等系列新教材,实现原创案例百分之百,以助于案例教学;在《土木工程导论》等11门课程开展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改变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生为本”的“学”为主的翻转式教学模式,升华精品课程教学效果;建立“工程导论—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为递进式的毕业设计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平台,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在总体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土木工程专业经过几次教学计划的修订,结合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形成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一)一个宽专相兼的个性化课程体系。

充分考虑“宽口径”的指导思想和我国目前企业缺乏专门化工程技术教育的现状,在课程设置上,将“宽口径”的大前提与专门化课程相结合,在课程类别涵盖了工科通识教育课程、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课程、土木工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三大类,依托个性化的课程选修制度组合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以实现个性化的培养目标,较好的体现了“将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办学理念。

(二)两个扎实的基础课程平台。

构建工科通识教育课程和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课程两个平台。工科通识教育课程平台由学校统一管理,选择了人文、自然科学知识,设置了数学、物理学等课程;专业知识平台以力学和土木工程学为主体,力学包括了三大力学、水力学、土力学等,土木工程学以结构、施工、经济类课程为主体,要求专业知识平台课程的教学内容面向土木工程专业各个领域,承接工科通识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为后续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三个特色鲜明的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群。

20xx年起,土木工程专业招收道路与桥梁工程、建筑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3个专业方向的本科生。每个课程群课程的设置主要考虑了本领域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个性化需求,以保证该领域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同时设置了适量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深入学习和扩大知识面的需要。20xx版教学计划又进行了改进,专业方向模块课程要求每位学生在主选方向以外,必须选修其他1~2个方向的2~3门专业方向核心课程,保证宽口径培养。并增加了学生实训和实习的比例,以培养懂管理、懂技术、懂经济、懂法规,综合素质较高的、面向工程第一线的应用型土木工程师。

(四)四个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确立了基本课程体系的前提下,为提高各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强课程与工程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课程性质确立了“四个内外结合”,即学校内外、专业内外、课堂内外、学期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校内外结合主要体现在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设置了必要的实习环节,将国家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要求纳入专业课教学内容中;专业内外结合是为了拓展土木工程学生的知识面,将本专业的知识与整个社会科学、技术体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协调能力,如跨专业组合结构设计竞赛小组,与建筑学专业同学共同进行毕业设计等。课内外结合的教学方式覆盖的课程面最广,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自主实验、各种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相结合;学期内外结合充分利用假期,开展各类课程的实践性环节和社会实践活动。“四个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大拓展了教学的空间与时间,同时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了相应的学分,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开发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使“培养应用性、卓越工程师”的办学思想落到实处。

经过一个培养方案4年循环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教育改革的已经取得了令人欣喜的一系列成果。

(一)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按《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最低标准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吻合。考虑学校的办学历史、专业方向设置、师资的结构和水平、学生的基础等实际情况完善了课程体系并以此制定教学计划。

(二)课程体系的设计将课堂教学的组织、实践环节的构成和创新训练的构思等第一、第二、第三课堂所有教育环节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开放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通过优化的课程体系设置,形成了鲜明特色的核心课程群,以“点”带“面”,进行了系列教材建设,编写了《土木工程施工》等土木工程规划教材,在3届道桥卓越班教学中使用,各方面反映良好。

(四)根据以项目为牵引的课程体系架构的安排,将教学目标体现在“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的特点上,在省级精品课程《桥梁工程》、校级精品课程《土木工程导论》等11门课程中积极推进“案例教学”“项目教学”“问题教学”,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校内外评价良好。

(五)改革的成效是通过将新的课程体系与20xx年最新的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进行对比得出自评结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国际性。

(六)20xx年以来,按此培养方案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累计获得全国徐芝伦力学优秀学生奖1项;全国结构设计竞赛优秀奖1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18项;全国英语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全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东三省数学建模联赛一等奖7项、二等奖15项;东北四省结构设计竞赛赛区三等奖1项;黑龙江省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1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9项,黑龙江省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8项等等。良好的工程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为本科生积极参加重大科技和工程实践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平台,为东北寒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教育部评估中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8).

[2]住房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文件[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9).

[3]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9).

人才培养方案修改方案 篇2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法律和工程技术等基础知识,以及房地产经济、管理和经营等专业知识,具备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能力、房地产估价能力、房地产营销策划和销售能力、工程估价能力,以及具备健康的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在房地产开发、房地产中介、工程估价、物业管理等领域从事全过程房地产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该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房地产中介、工程估价、物业管理等领域的相关工作。应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房地产估价、房地产营销策划和销售、工程估价等方面的能力。具体的专业培养要求如下:

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2.熟悉房地产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

3.掌握房地产经营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

4.掌握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原理;

5.掌握工程施工基础知识;

6.了解房地产的前沿理论及相关学科知识;

7.具有阅读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外语文献的基本能力;

8.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房地产经营管理问题的能力;

9.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10.具有健康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管理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公共管理。

基本技能:学生具有较好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对英语具有基本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具有较好的汉语言书写,表达、交际能力,身心健康且有较强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能较好地欣赏文学艺术作品,并写出评论,且具备基本的艺术素质品德、审美观念和思维。

专业能力:能对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能对房地产估价对象的价值进行评估,撰写规范的房地产估价报告。能对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营销策划,能编制房地产营销策划书。

基本技能:学生具有较好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对英语具有基本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具有较好的汉语言书写,表达、交际能力,身心健康且有较强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能较好地欣赏文学艺术作品,并写出评论,且具备基本的艺术素质品德、审美观念和思维。

专业能力:能对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能对房地产估价对象的价值进行评估,撰写规范的房地产估价报告。能对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营销策划,能编制房地产营销策划书。

工程图学、工程结构、房屋建筑学、工程经济学、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法、房地产合同管理、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行政管理、房地产测绘、房地产估价、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房地产营销策划、房地产经纪、物业管理、工程估价(土建)。

房地产估价、房地产开发、房地产经纪。

公共实践,实习(认识实习、测量实习、生产实习、专业软件实习、毕业实习),论文(学年论文、课程论文、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四大类型。

房地产测绘、建筑材料。

四年。

管理学学位。

人才培养方案修改方案 篇3

本专业培养敬业乐教,一专全科、多才技高,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小学多门学科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小学教师。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从事小学教育各学科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在小学各学科中教学、管理、研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4.熟悉国家教育法规和方针政策,了解基于小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能够正确认识和把握小学课程的性质、价值和目标;学会运用符合小学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教学评估原则、方法;能够胜任小学课堂教学、指导小学生课外艺体活动和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5.掌握标准的普通话,规范的三笔字和熟练操作计算机的能力。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

标准学制3年。

学生修读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达到120学分,符合毕业要求者,准予毕业,颁发毕业证书。

人才培养方案修改方案 篇4

英语专业是我校重点扶持建设的特色专业之一。本专业秉持“错位竞争,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结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加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以及实践教学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本专业依托我校雄厚的法学、商学教育背景,发挥学校学科优势,在充分强化英语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兼修法律和国际商务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成为既有英语语言优势又有专业特长的适应社会经济国际化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注重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有一支团结敬业、具有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的优秀教学团队,教学成绩斐然。硕士研究生考试通过率稳定在20%以上;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一次性平均通过率85%,高出全国通过率个百分点;专业八级考试曾以%的一次通过率创得佳绩,高出全国%的平均水平。另外,我系学生在“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演讲比赛、“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21世纪杯”、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山东省科技英语大赛等国家级、省级比赛中多次获奖,并被授予“山东省外语优秀人才培养基地”的光荣称号。

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因既掌握英语又兼修法学、国际商务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宽厚的人文素养,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并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法律、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英语人才。

4.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5.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6.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7.身体素质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8.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胜任从事本专业范围内各项工作的要求;

9.掌握日语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

10.鼓励学生获得至少一种专业能力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

专业能力证书:英语专业四级证书、英语专业八级证书、全国英语翻译证书、上海外语口译证书、托福、雅思等。

职业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证、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剑桥商务英语证书、导游资格证、法律英语证书、律师资格证等。

基本学制四年,按照学分制管理,修业年限3到6年。

总学时:2416学时。

总学分:学分,其中,必修课学分(通识必修课学分,专业必修课学分,实践必修课学分);选修课34学分(通识选修课8学分,专业选修课16学分,实践实训选修课10学分);素质拓展3学分。

五、授予学位。

按规定要求完成学业并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核心课程。

1.基础英语20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必修、精修课程,它旨在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专业技能,为学生高年级阶段进一步学习《高级英语》及相关后续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语言功底。

2.高级英语8学分。

本课程是为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主干课,它旨在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深层次的理解和欣赏,丰富学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整体素质。

3.英语泛读4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基础教学的一门必修课,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语篇分析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通过阅读训练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积累语言知识,加深英语语言文化的积淀。

4.英语听力16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本科专业一、二年级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实践必修课。它旨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正规严格的听力技能训练,逐步提高学生对各类视听语料的理解能力,为学生进入高年级学习打下基础。

5.英语口语8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旨在是通过大量的口语练习和实践,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

6.英语写作2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欣赏能力、英语思维能力、篇章组织能力和表达艺术,有助于书面表达的准确性、条理性、生动性和说服力。

7.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3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通过对英国文学各个阶段的主要作家和作品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英国文学主要文学流派及其创作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增强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理解,提高他们的综合人文素质和批判思维能力。

8.美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3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美国文学的主要文学思潮、流派、名家名作,了解美国文学的发展演变规律、异域文化特质和审美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研究、评价美国文学思潮流派、经典作家作品,提高综合的文学批评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9.英语翻译4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英汉互译基本理论和实用技巧,注重提升翻译实践能力,致力于培养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胜任英汉互译任务的专门人才。

10.英语语言学3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必修课程,它旨在使学生系统地了解语言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语义等方面,把握语言与语境、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文学、语言与教学等各种关系,并提高对语言的重要性的认识。

通识选修课见山东政法学院通识选修课程设置情况一览表,其他课程见附件: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修改方案 篇5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现就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制订)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5﹞19号)和《国务院办公 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为指导,深化产学研合作,紧紧围绕广西产业转型升级及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求,明晰人才培养规格、改革重点及实施途径。

二、改革目标

深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以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新创业实践环节,构建体系合理、内容先进、结构简洁的培养方案。

三、改革重点

各专业要依据《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和国家相 关职业技能标准,科学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突出创业创新能力培养

1.增设创业基础必修课

各专业要根据学生未来职业面向和就业方向,增设创业基础课 1

程,设48学时,计3学分。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具备必要的创业能力和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创业基础课程教学坚持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体验相结合、经验传授与创业实践相结合,把知识传授、创业观培养和实践体验有机统一起来。创业基础课程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各专业要制定可行的课程实施方案,明确专业创业教学目标、内容、途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等,探索实际创业项目效益作为课程评价与学分转换的标准,实现真正的创业教学。

2.实施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

各学院在2015级试点专业探索的基础上,各专业在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中设置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设40学时,计2学分。各学院依托创新工作室等相关载体或科研项目,大力推进实施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实施要求详见《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试点实施方案》(南职院字〔2015〕105号)。

3.开设创业创新高阶选修课

在开设创业基础及创新研发应用课程的基础上,各专业可开设创业创新高阶选修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与基础课程形成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关系,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提高创业项目教学比重。

(二)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1.优化校内实训教学设计

根据学生职业技能形成规律,科学合理设置认知实训、基础实训、专项实训、仿真实训、生产性实训等校内实训教学环节及内容,推进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加强实训教学质量管理

2

各专业根据职业岗位技能发展需要及时修订实训教学计划和大纲,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指导书。建立健全实训教学实施过程管理制度,明确实训教师、实训室管理人员职责,规范实训教学过程记录管理,完善实训教学考核标准和办法,保障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

3.规范顶岗实习管理

各学院要建立健全顶岗实习管理机构与制度,各专业要与实习单位共同制订顶岗实习计划, 并共同负责学生顶岗实习的组织和管理。学院和实习单位应当建立实习指导教师制度。学生到实习单位顶岗实习前,学校、实习单位、学生应签订三方顶岗实习协议,明确各自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学院、实习单位定期信息通报制度。

(三)优化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

1.优化艺术素养课程

由人文社科部统筹,贯彻《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5〕1号)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获得学分方可毕业的要求。艺术限选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趣味乐理与视唱》、《趣味乐理与视唱》、《音乐欣赏》、《歌唱艺术与技能训练》、《形体训练与舞蹈表演》、《影视赏析》、《音乐名家名作赏析》、《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流行键盘演奏训练》、《歌曲演唱技巧》、《合唱艺术与舞台实践》、《艺术美学》、《书法》、《书画欣赏》等类课程。

2.用互联网+方式推进人文素质网络课程改革

由人文社科部统筹,根据前期网络课程学生选修及教学效果情况

继续精编人文素质课程开设门类,以学生人文素质提升为核心,实施更富有弹性适合学生学习方式及时间的课程开设方式,突出网络课程学习与考核的便捷性及灵活性,服务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四)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针对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及学生未来职业技能发展的需要,在2015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专业或学院的方式在“通用技能课程”模块中作为选修课程开设。

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课程主要分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两类。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满足计算机等级考试需求,由学生根据需要选修或以计算机等级证书转换学分。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模块的设置由各学院、专业根据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或专升本等需要自行设置。

(五)以需求为导向推进公共外语改革

公共外语课程教学改革要适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战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既有专业技术能力,又懂一至两门外语的高技能人才。

因此,2015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外语课程在“通用技能课程”模块中作为选修课程开设。公共外语选修课程既可满足应用英语b级考试、职业发展及未来就业、学生学习兴趣或出国深造的需求,由学生根据需要选修,课程考核合格获得相应学分。是否需要开设以及开设何种专业外语(英语或小语种)选修课程,由各学院、专业根据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或专升本等需要自行设置。课程学分、学时、开课时间等由专业根据相关规定设置。

(六)探索以培养习惯为基础的公共体育课程改革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

长的实施意见》(桂教规范〔2015〕6号)的要求,我校大学生在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不少于108学时的公共体育课。因此,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中1-4学期公共体育选修课共开设108学时,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选修3个体育项目(其中包含足球、篮球、体适能一个必选及其他两个自由选修项目),每个项目开设36学时,计2个学分,修满6个学分并参加每年国家教育部要求的大学生体质测试合格方能毕业。

公共体育课程可探索以体育技能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自学达到规定的体育技能标准即可获得该项目课程的学分,引导学生自觉掌握良好体育技能的习惯。

(七)推进毕业设计课程改革

以毕业设计改革为载体,引入企业(行业)标准、师资或项目,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毕业设计必须贯彻“教、学、做、研、用”一体化的原则,毕业设计的内容必须是教学的真实作品、产品、商品研发等,或市场的真实项目,或有应用价值的创新研发项目。每个专业的毕业设计必须有企业介入,设计项目从合作企业的实际生产中来,或按实际应用要求与企业标准进行设计,提倡校企合作共同设置有实用价值的毕业设计项目,设计结果作为企业应用方案和产品、商品等。每个小组的学生数量一般不超过10人,指导教师由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负责人共同负责。提倡让学生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边顶岗实习,边学习设计。毕业设计作为一门课一般可以设64-96 学时,计4-6学分。

四、课时与学分要求

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各专业校内学习时间统一规定为年(5个学期),顶岗实习时间为年(1个学期)。

各专业教学总学分设为160,专业技术课程原则上安排1900学时左右,基础课程原则上安排500学时左右,顶岗实习6个月的时间折算为720学时,职业拓展课程一般不超过300学时,建议周课时不超过30节,合计总学时控制在3000-3500 之间。

五、工作要求

为确保修订(制订)方案的质量,各二级学院应组织各专业教学团队成立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小组,根据本指导意见,按照《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构成》(附件1)的结构进行编写,将《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公共课程教学安排》(附件2)纳入各专业的教学安排中,同时做好教师业务工作记录,填写《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制订)工作记录》(附件3),与专业教学团队及教师的绩效挂钩。

教务处联系人:覃文松;联系电话:2024203。

附件: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构成

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公共课程教学安排

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记录

教务处

2015年6月23日

根据2015年11月19日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审查会专家意见,结合学院实际情况,教务处编制了。详细意见如下。

一、格式要求

(一)排版要求

1. 纸张大小为a4。

2. 页边距上厘米,下、左、右均为2厘米。

3. 纸张纵向,无装订线。不允许横向。

4. 页眉、页脚厘米。

5. 页眉,下横线,文字两端对齐,字体为宋体,小五号,内容为“重庆能源职业学院”与“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中间用空格填充。

6. 页脚,插入页码,底部居中,字体为times new roman,小五号,数字前后加空格和“-”,例如:“”

7. 签字栏,应位于尾页的底端。

(二)字体、段落等要求

1. 文字采用“方正小标宋简体”(附件2)、“黑体”、“仿宋_gb2312”(附件3),这些字体都是市教委及学院公文使用的标准字体,必须安装。

2. 2015级培养方案框架及内容要求(附件1),已设臵文字样式,编写培养方案时,必须使用文字样式。文字样式如下:

(1)“标题”。方正小标宋简体、常规、四号,多倍行距3。用于标题。

(2)“标题1”。黑体、常规、小四号,首行缩进2字符,固定值22磅。用于1级标题。

(3)“标题2”。仿宋_gb2312、粗体、小四号,首行缩进2字符,固定值22磅。用于2级标题。

(4)“正文”。仿宋_gb2312、常规、小四号,首行缩进2字符,固定值22磅,两端对齐。用于两端对齐排版的正文。

(5)“正文中”。仿宋_gb2312、常规、小四号,特殊格式无,固定值22磅,中对齐。用于中对齐排版的正文。

(6)“图表”。仿宋_gb2312、常规、小五号,特殊格式无,固定值12磅,两端对齐。用于图中的文字。

(7)“表格标题”。仿宋_gb2312、粗体、小五号,特殊格式无,固定值12磅,中对齐。用于表格的标题。

(8)“表格左对齐”。仿宋_gb2312、常规、小五号,特殊格式无,固定值12磅,左对齐。用于表格左对齐排版的文字。

(9)“表格左对齐粗体”。仿宋_gb2312、粗体、小五号,特殊格式无,固定值12磅,左对齐。用于表格左对齐排版的粗体文字。

(10)“表格居中”。仿宋_gb2312、常规、小五号,特殊格式无,固定值12磅,中对齐。用于表格中对齐排版的文字。

(11)“表格居中粗体”。仿宋_gb2312、粗体、小五号,特殊格式无,固定值12磅,中对齐。用于表格中对齐排版的粗体文字。

3. 表格属性设臵

(1)除课程体系以外表格。对齐方式居中,文字环绕无,在各页顶端以标题行形式重复显示,单元格垂直对齐方式居中,单元格边距上、下为0厘米,左、右为厘米。

(2)课程体系。对齐方式居中,文字环绕无,在各页顶端以标题行形式重复显示,单元格垂直对齐方式居中,单元格边距上、下为0厘米,左、右为0厘米。

(三)标号要求

1. 1级标题为“一、”。

2. 2级标题为“(一)”,其中括号为全角的括号。

3. 3级标题为“1. ”,其中“.”为半角,“.”后有一个半角的'空格。

4. 4级标题为“(1)”,其中括号为全角的括号。

5. 使用“1、”之类的标号是错误的。

(四)注意事项

为确保格式符合要求,请在屏幕上显示格式标记,此功能可以显示空格、段落标记、分页符等特殊的标记。设臵方法如下:

1. word2015。文件-选项-显示-始终在屏幕上显示这些格式标记-显示所有格式标记。

2. word2003。工具-选项-视图-格式标记-全部。

二、框架与内容要求

(一)文件名要求

1. 文件名由3部分组成。“培养方案编码”、空格、“年级”、空格、“专业名称”。

2. 培养方案编码由3部分构成,6位编码。

(1)1-2位,年级编码。2015级为14。

(2)3-4位,归属单位编码。电梯学院01、高尔夫学院02、能源工程系03、土木工程系04、建筑设计与工程管理系05、石油天然气工程系06、汽车与信息工程系07。

(3)5-6位,专业编码。详见《2015级分专业编班与培养方案编写计划》。

3. 例如“140301 2015级 城市热能应用技术”。

(二)要求详见《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模板》(附件1)。

1. 模板中黑色文字不允许修改。

2. 模板中蓝色文字根据专业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3. 模板中红色文字为说明与要求。

4. 完成修改后,应删除红色文字,并把蓝色文字变成黑色,取消下划线。

三、一致性要求

(一)一般性的一致性要求。

1. 标号的一致性。各级标号应前后一致,在修改的过程中应注意检查标号。

2. 图表编号的一致性。培养方案完成修改后,应检查图与表编号的一致性,表内序号是否一致。

3. 排版格式的一致性。排版格式应严格按照要求,如果有文字内容进行复制时,应及时修改排版格式。

4. 数字的一致性。重点检查方案中各处文字的学时与学分,比如专业核心课程及教学内容各表与课程教学进程安排表的学时是否相同,课程教学进程安排表的学时安排与毕业条件是否一致,课程体系框架表、专业核心课程及教学内容各表与课程教学进程安排表的核心课程是否一致。

5. 用语的一致性。理论性知识采用“了解、理解、掌握、应用”进行表述,操作性技能采用“会、能”进行表述。

(二)课程体系的一致性要求。

1. 初始就业主要岗位和专业核心课程一致。初始就业主要岗位应有专业核心课程支撑,排第2位或第3位的主要岗位也应至少对应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不能没有对应的初始就业主要岗位。

2. 初始就业相近岗位和专业课程一致。初始就业相近岗位至少要一门专业课程支撑。

3. 知识、能力目标应与就业岗位与课程体系一致。知识、能力目标是就业岗位的从业要求,也是由课程体系来进行支撑。

4. 专业核心课程总体要求与知识、能力目标一致。在知识中要求“掌握”、能力中要求“能”的目标,应该和专业核心课程总体要求表述一致。

人才培养方案修改方案 篇6

无论是什么教育都离不开通识教育,因为通识教育是一切专业类教育的基础。学生先学习了通识教育对一些学科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后,接下来进行一些专业类的技术学习才不会觉得天马行空。在测绘工程这个专业中也是如此,学生要经过通识教育的学习,有了良好的基础之后再进行工学的学习。中职学校测绘工程教学将专业教育放在后面,有利于学生学习测绘课程,扩大学生关于测绘的知识面。

2.免百校一面,突出本校测绘专业特色。

现在,很多学校都开设了测绘工程专业。如果每一个学校都按照教育标准进行测绘教学,那么会导致所有测绘人员都掌握相同的技能,就不存在竞争,测绘会停留在原来的位置,不会继续发展,这对整个测绘行业是不利的。所以,学校应该在一些传统的测绘工程基础上创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品牌,突出本校测绘专业特色,提高学校在测绘专业教学中的综合能力。

3.重视学生个体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工作在测绘现场一线,使用先进的测绘仪器,面对各种各样的工程问题,必须要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在工程实践中。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进步。

学校要不断培养新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应用相关技能。测量学从模拟测图到解析测图,再到今天的数字化测图技术,是社会需要和一代科学家不断创新探索的结果。方兴未艾的数字地球,其实质是以测绘高新科技3s集成为基础的科学技术。只有不断创新,测绘学科才能发展和进步。

1.更新实验设备,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所有行业都在不断发展。测绘行业作为一个传统的行业,其发展是显而易见的。随着测绘行业的发展,测绘设备在不断更新,同时产生了一些新的测绘方法。但是,一些学校对在测绘行业中已经随处可见的一些测绘设备处于空白状态,在教学过程中缺少新式的测绘设备,导致学生毕业后不会使用一些新式设备。为了保证学校教学目标的实现,学校应引进新式设备,将其引入测绘教学中。

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面对着大量的知识需要学习,所以一些学校对课程的设置不相同,各有侧重。一些学校出现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时间设置方面的问题,这会影响学校的教学效果。学校应该明确学生学习的主体内容,避免设置一些不必要的课程,减少课时的浪费。学校要引入一些现代化教学的放法,提高教学效果,解决课时分配不均的问题。

3.更新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行业发展需要创新,创新需要人才。如何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首先离不开基础知识,人们有了牢固的基础才可以有接下来的发展。其次需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学生要能够将所学知识真正描绘出来。再次需要学生有创新意识,要有广博的知识面。

最后,教师应该不断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注意课程设置在学科内、学科外的拓展。如果课程设计能力培养需要相关内容,学校必须要有相对应的培养目标与措施,这能够保障实践实习的质量。在学生实践实习中,学校要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最终目的,创新考核方法,增加课程考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4.加强新技术、新知识的教育。

测绘科学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需要不断注入新的血液,才能够保持行业活力。因此在中职测绘工程专业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借助新的教学技术,保障教学质量,应该积极开展测绘基础教学,设置相关课程,如数字测图、遥感地理测绘新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通过增加这些新课程,学生掌握先进的测绘技术,满足国家对测绘工程人才的新要求。

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中职学校测绘工程专业学生能力培养问题。测绘工程专业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为了满足行业发展需求以及专业发展需求,学校以及教师必须要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严格依据方案开展教学活动,保障教学活动的科学与严谨,这样才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为国家测绘事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1]史先领.工程测量专业实践教学[j].中外企业家,20xx。

人才培养方案修改方案 篇7

高技能人才培养是电力企业实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社会对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和企业效益的增加都需要优秀的人才作为支撑,电力能否安全稳定运行,取决于企业人员配置的质量[4]。因此对于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必须着眼于电力高技能人才培养。

高技能员工的发展既要注重个性化再培养方案也要注重激励机制,只有在良好的激励促进措施的指引下,给在一线工作的高技能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才能给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并快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实施高技能人才再培养方案在实施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时,应该主要针对知识型、技术型和复合型三类人才,为了能有效组建一支专业的队伍,要严格控制对人才的考核、选拔和培训等环节,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和整体素质,全面加强建设人才队伍的工作力度,造就一支适合一线岗位工作且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储备的人才队伍。

实施关键岗位人才储备培养方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关键岗位人才的素质才能确保企业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而且需要建立各专业多层次的优秀人才储备库才能促进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5]。提供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加强有针对性的培养,全面提高后备人才的工作适应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要制定一个巩固基础、增强能力、口径宽阔的培训开发计划,促使职务晋升和转换渠道具有合理性。加快对年轻的技术和管理人才进行培养,进而使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果得到优化。

实施对一线在岗人才发展方案以“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原则为核心,建立长效的动态管理机制[6]。企业要通过优化机构管理设置和定期动态考核淘汰制度,一方面促进电力企业人员的流动,进而可以减少多余人员的进入,另一方面,可以对一些优秀员工进行奖励,还可以去除一些不合格人员。把管理人员比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稳步提升生产人员比例,实现人力资源结构的最优化,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实施激励型绩效薪酬管理方案建立合理、公平的选拔机制,结合岗位自身特点及个人绩效的差异,设计多种分配形式,将成果与贡献度作为评价标准,推行员工工资与绩效直接挂钩的薪酬机制[7]。建立长、短期相结合的激励制度,层层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至部门和个人,打造“企业—部门—岗位、战略—目标—指标”逐层分解和细化的岗位责任链条,通过实施绩效考核和目标管理,敦促员工的自我管理。

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电力企业要不断努力创造适合技术、技能人才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增加人才队伍的吸引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对于人才的培养也要与时俱进,逐步探索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途径。在实施人才培养过程中,电力企业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优秀人才的快速发展:

建立激励和发展协同的长效机制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就是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所以,企业只有把培养、使用、考核和待遇这四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确保人才为企业持续创造价值获得长期良性循环。

完善并合理制定企业用人的依据企业在人才培养中,应建立完善的“人才蓄水池”,首先通过审核员工业绩并了解个人培养计划的完成情况,同时结合职业导师的评价,优先将一些优秀员工纳入企业后备人才库,进入“人才蓄水池”,然后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随时从“人才蓄水池”中择优选用。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考核体系企业需建立严格的职业导师制度。把符合职业导师条件的人才在公司内公开公布,根据自身需求和专业要求,员工可以自由申请导师,导师可以择优挑选出学生,从而确立“师生”关系。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来明确技术带头人、管理专家等核心人才工作的具体任务和责任。

建立新型薪资结构机制通过运用薪酬分配杠杆,建立岗位供需自动调节机制,改变传统的以岗定薪、供需失衡的薪酬分配方式,逐渐从原有的分配原则,转变为新兴的按需分配,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薪酬分配机制。改变现有薪资结构,可以通过对职工的责、权、利有效想结合,增加倾斜分配在薪资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从而拉开员工薪资档次。使员工根据企业岗位及自身发展的需要,从富余岗位主动向紧缺岗位流动,化解有人无事可做和有事无人可做的矛盾,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局部冗员与结构性缺员矛盾、职工薪酬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等问题,为盘活人力资源,挖掘和利用现有人力资源的潜能达到最大化,经济效益最大化,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使企业能可持续的发展。

改善公司竞聘机制通过开展竞聘上岗,拓宽选人用人机制,努力营造一种良性竞争的氛围,促使中级技能或中等能力人才向高水平、强能力方向迈进。另外,还应加强对于过剩人员的转岗培训力度,提高转岗人员的岗位技能水平,最大限度地盘活现有人才存量,改善人才流动机制,最大限度的提高人才使用效益。通过引入竞争机制,疏通岗位流动渠道,建立良好的人才流动机制,从真正意义上提高企业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克服现存的局部人力资源匮乏问题。创建并完善企业内部竞争机制,给有能力有理想的员工创造机会。严格贯彻用人标准,在选拔任用、监督管理等方面出台配套措施,建立充满生命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及开放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争取实现“人适其位,位适其人,人尽其才”的效果,努力为各类人才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

建立系统化教育管理机制在提高各类人才能力时,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进行有效分类。通过企业管理培训,要对培训人员进行已有知识巩固,并努力提高企业高级管理人才的企业管理能力和对市场透析能力。通过定课题、压担子和选派到高校、科研院所深造等途径,着重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为了加快培养紧缺人才、重点培养优秀人才,企业可以采取企校联合、内培外培等方式多途径、多层次进行人才培养。

建立具有制约性的人力资源培训机制企业应从业绩表现,对员工做出评估之后,发掘出一些真正有潜能的优秀人才,本着“公平竞争”的原则给予优秀员工获得培训的机会。通过培训,让培训成绩好员工可以在工作中获得充分的表现机会,进而使员工不断在实践中进步。企业在评定职称、岗位晋升、提拔任用时,应把培训激励机制与企业人事劳资制度合理地结合在一起,即把是否经历过培训作为重要参考指标。同时,还要针对某些特定岗位,进行不定期培训,对于不参加培训的员工,列入不得继续留用和晋升名单。随着制约性培训机制的建立,要实现企业内部不断培训,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

建立对核心人才完善的管理机制设计科学合理的招聘—培养—激励机制,以实现吸引、留住核心人才的目的。首先,企业要确定核心人才的标准,在考核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作为参考。然后,通过建立核心人才选拔机制,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核心人才。最后,着力对核心人才进行多元化培训,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机制和薪酬机制。

人才培养方案修改方案 篇8

生物工程产业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主导性产业,已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确定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工科为背景、以化工学科为优势、以生物学科为基础,制定了满足社会需求的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并根据社会需求、生源质量和未来就业方向提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在学生个性化下功夫,培养满足社会同一行业不同单位对不同规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需求。

生物工程;培养方案;分类人才培养模式。

生物工程专业是教育部于1998年正式成立的专业,包括生物化学工程、微生物制药、发酵工程、生物化工等专业,并且首次将生物工程列为本科专业目录中工学门类中的一种,与化学工程、轻工等并列,对生物技术领域产业化发展以及人才培养都具有极其重要意义[1,2]。随着时代发展生物工程已经逐渐发展成主导性产业,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必将成为国家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极大的推动力。生物工程专业发展迅速,但近年大规模扩招和许多学校现有办学条件的限制,致使生物工程专业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资源紧张且师资薄弱,教学质量方面出现较多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办学力不从心;(2)由于目前生物工程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化,许多高校又增设了生物工程专业,导致毕业生就业出现困境;(3)生物工程本科专业为一级学科,但却没有生物工程硕士和博士点,从而导致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出现脱勾现象,对于生物工程领域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培养非常不利,为此应加快生物工程硕士和博士点建设,切实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加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各种规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目前部分高校也实行创新型、复合型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同一个专业只实行一种培养模式,一种培养方案,学生入校后,只能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去学习,学生却没有选择余地,结果导致同一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规格全国差不多[3-5]。而社会同一行业用人单位对同一专业的学生要求却不同,即虽然来自同一专业毕业生,其工作岗位性质要求是不同的,然而学生在学校培养规格基本一样,这样的毕业生就不能满足社会同一行业不同性质岗位的需要。比如现行生物工程专业按照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规范要求,生物工程专业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培养,而学生毕业后有的出国、有的考研、有的到研究性质的单位、有的到技术岗位、有的到本专业管理岗位工作等等。如果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与之配套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培养,这样的毕业生是无法满足上述这些不同岗位工作的要求。所以说现实社会中,需要各种培养规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如研发型人才、技术型人员、专业管理人才、教学型人才等不同规格的各类人才。因此,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研究力度,培养不同规格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和学生本人的需求,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进而适应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为此,我们确定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工科为背景、以化工学科为优势、以生物学科为基础,制定满足社会需求的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并根据社会需求、生源质量和未来就业方向提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在学生个性化下功夫,培养满足社会同一行业不同单位对不同规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需求。我院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专业建设目标,认真总结专业办学经验,深入开展本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和分析,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本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对于创新能力和自身素质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不断进行优化,突出专业特色。以增强人才创新性、实践性、前瞻性和适应性作为根本原则,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并做到持续改进,以保证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适应企业、行业、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着重建设实践教学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真正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对口人才。

准确定位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紧密追随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按照企业和市场需要不断调整和重组现有专业,使生物工程专业更好的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另外要不断拓宽就业基础,着重增强创新能力和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改变过去专业意识强和“填鸭式”的知识传授,按照社会发展需要使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更加合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体系。遵循“横向拓宽,纵向理顺,加强基础,调整结构,更新内容,精简学时,突出实践”的原则,并根据吉林化工学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和意见,重新构建培养方案,使其更加符合人才培养需要,其主要特点是:(1)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目标更加明确;特别是增加了本科生在读期间,必须修满4个创新教育学分,否则不能毕业;(2)明确主干课程的同时重点建设实践教学环节;(3)拓宽专业口径,把注意力放在创新能力的培养;(4)采用3+1模式,即大一到大三学年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大四学年重点进行实践环节教学。新培养方案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符合新时代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对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由此,我们确定了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扎实的理化知识、社科知识和人文素养;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学会学习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掌握生物工程与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从而成为在该领域从事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以及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

明确生物工程专业分类人才(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培养要求。

以“注重素质、强化基础、拓宽口径、增强能力、开拓创新”为教学指导思想,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培养素质高、基础厚、知识宽、能力强和具有创新精神的生物工程技术人才,并对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均做了明确的要求。对于素质结构要求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文化素质、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只有具备健全人格、人文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发展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对于能力结构要求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在相关领域进行独立研发和生产设计,才能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科研开发。对于知识结构要求具备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工具性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生物工程专业知识、工程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只有掌握这些基本的理论和知识才能熟练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成长为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按照拓宽就业基础和增强创新能力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思路重新设计教学计划,综合考虑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协调发展,改变过去专业意识强和各门课程相互独立现象,增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新的课程体系既体现了学科交叉融合和文理工渗透也体现了上下游技术结合。设置的课程选择性更强,专业任意选修课由原来的14门增加至20门,并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各专业主干课程综合大实验的重要性,设置了《基因工程综合实验》、《细胞工程综合实验》、《生物分离工程综合实验》等综合大实验课程,并增加了《发酵工程课程设计》。增设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英语听力课。同时修订生物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并确定重点建设《基因工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分离工程》等课程,每门课程均设课程负责人,由课程负责人制定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及组织课堂教学。另外,加强教材建设,制订“生物工程专业教材选用原则”,优先选用教育部获奖教材、优秀教材、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引进国外优秀教材的中文译本、高等教育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近3年出版的教材。同时学院编写了生物类优秀教材推荐目录,供任课教师在征订教材时参考。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而生物工程专业是生命科学从实验室研究通向工业生产的桥梁。所以,我们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充分发挥科研的支撑作用,合理安排实验课程、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建立一定的研发训练体系;而全程导师制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质量,贯彻了“全人教育”的思想,保证了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结合生物学科特点,统筹安排实验教学。

生物工程专业原来专业基础实验课大多为验证性实验,这样不利于交叉学科、前沿学科内容的引入,更不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为此,重新构建了实验课程教学内容,优化了实验教学体系内容,增加了综合和设计性实验。将所有实验课分为专业基础实验和生物工程综合大实验两大类,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特点组织教学,突出实验教学的综合性和创新性。按照新思路,我们将生物学基础实验课程内容按基本技术、宏观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四个层次重新组合,优化课程体系,打破课程界限,内容合理衔接,由易到难,避免重复;将实验课程分为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综合实验三大类,使本专业的实验教学具有基础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先进性。另外重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并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导师的科研课题以及各种学术讲座和semi-nar形式的学术活动,这样学生才能充分了解本领域的发展前沿,从而使其明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最终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建立“四个三”实践教学体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实行“四个三”实践教学体系,即三个实验层次:宏观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三种实验类型:基本验证实验、专业综合实验、研究设计实验;三种教学途径:必修实验、开放实验、创新实验;三种考核方式:实验习惯养成和基本仪器使用、实验报告、实验操作考核。通过“四个三”实践教学实施使学生充分认识了各门课程的内在联系,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推动了学生进行独立研究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现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尊重教师科研背景,理论实验同步建设。

我们充分尊重教师的科研背景,使课程或部分教学内容与教师科研方向一致,使之能将科研成果及时融入理论与实验教学。由主讲理论课程的教师总体负责对应实验课程的建设,使之合理衔接,内容融汇贯通,从而促进了课程的整合和理论、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

技术方法合理综合,内容与科研、生产有机结合。

根据实验内容的内在联系,科学综合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基本技术不计学时学分,实行实验室开放性训练,合格者方可进入实验环节。结合“本科生创新教育基金项目”引入科研成果和社会应用项目,为学生开出设计创新性实验。另外导师将个人的科研成果进行重新设计转化为学生能够操作的综合性大实验,通过学生再现科研成果可使学生明白科研成果必须能够复现并且经得起推敲,从而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科研兴趣。逐步实现了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的基础实验技能化、实验平台多元化、实验思维科研化、培养过程个性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奠基工程。教育的产品——人才已经成为未来社会的焦点,为此,如何培养出一专多能、几专多能的高质量的人才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已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十分突出的重要课题。目前部分高校也实行创新型、复合型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同一个专业只实行一种培养模式,一种培养方案,学生入校后,只能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去学习,学生却没有选择余地,结果导致同一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规格全国差不多。而社会同一行业用人单位对同一专业的学生要求却不同,即虽然来自同一专业毕业生,其工作岗位性质要求是不同的,然而学生在学校培养规格基本一样,这样的毕业生就不能满足社会同一行业不同性质岗位的需要。现实社会中,需要各种培养规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如研发型人才、技术型人员、专业管理人才、教学型人才等不同规格的各类人才。因此,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研究力度,培养不同规格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和学生本人的需求,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进而适应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因此生物工程专业建设应抓住机遇创新发展,不断地探索改革培养方案,最终实现培养生物工程领域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人才培养方案修改方案 篇9

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是示范区顺应信息化时代潮流,突破地域空间限制,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创新创业,加快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也是示范区扩大品牌影响,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战略举措。通过对区内电子商务企业深入调研,全面了解浙江义乌、遂昌等电子商务发达城市发展电子商务产业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结合示范区实际,制定杨凌现代农业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方案。

一、园区建设的必要性。

示范区电子商务产业正历经从起步到发展的过程,从电子商务发达地区的发展路径看,政府主导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是电子商务产业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目前,杨凌农科城金字招牌已经树立,安全农产品检验检测、质量认证、溯源体系等质量标准体系已基本完善,区内企业借助电子商务转型发展的意识日趋强烈,各类人才依靠电子商务创业的热烈氛围已经形成。同时,中省一系列关于支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政策也为示范区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带来重大利好,省政府从今年起已将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作为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工作重心,先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子商务发展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出台政策支持各地利用资源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因此,建设现代农业电子商务产业园,整合各类资源,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快示范区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正当其时。

二、园区建设内容。

(一)建设思路及运营模式。

1、建设思路:政府引导、协会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

2、运营模式:由管委会整合区内现有资源,在园区建设、招商、运营阶段给予一定资金和政策支持;以示范区电子商务协会为主导驱动,按照市场化运营模式,带动示范区电子商务产业链形成和发展,促进示范区涉农产业,尤其是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电子商务化,逐步形成“电子商务协会+网商+传统产业”相互作用,促进信息时代的区域经济发展。

(1)产品整合:由专业公司整合资源,建设包括产品采购、包装、设计、展示、代运营、检测、培训、技术服务、人才服务、招商服务为一体电子商务产业链,由生产企业直接参与同运营商合作,以杨凌产品为主体,树立安全健康杨凌品牌形象。

(2)销售推广:以专业运营商为主体,搭载生产企业,逐步建立委托运营与企业自营相结合的电子商务销售推广模式。

(3)物流配送: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高物流配送社会化、信息化水平,为电子商务提供高效物流支撑。

(4)电子支付:丰富电子支付方式,加强第三方支付平台建设,促进电子商务与电子支付集成发展。

(5)实体店建设:支持在全省及国内大中城市,建立突出杨凌品牌的综合超市、品牌直营店、社区店、专柜、地铁提货点等销售平台,逐步形成网上下单、线下自提,产品与服务相结合,线上线下共同促进的杨凌品牌推广模式。

(二)建设目标。

建成“杨凌现代农业电子商务产业园”,产品定位为:以杨凌地产品以及在省内外推广基地资源为主体,同时吸纳全国符合杨凌标准体系的产品,进行统一品牌推广。逐步形成包括电子商务产品包装整合、销售、服务、仓储、物流等较完整电子商务产业链。到20xx年底,聚集专业电子商务销售企业30家,服务企业10家,仓储企业5家,物流企业10家,年度园区电子商务销售额达到5亿元,培训电子商务人才20xx人,带动大学生创业500人。

(三)建设内容。

1、电商企业基地:与中农盛源物流有限公司合作,引导电商企业入驻,建设规模化电商企业总部、小型电商企业办公区等。

2、公共服务平台:引进公共服务企业入住,逐步建立包括研发、组织、运营、美工、客服、仓储、物流、人才培训、品控等较为完备的电子商务产业链。

3、产品展示中心:通过资源整合,荟萃国内外优质农产品,实现展示直销、看样订单、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多种功能。

4、大学生创业基地:通过园区与区内高校对接,建立大学生园区实训基地,推动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就业。

三、园区选址。

杨凌现代农业电子商务产业园初步选址在陕西中农盛源物流园区,其中:综合办公区面积1600平方米(办公区1000平方米、产品展示区200平方米、会议培训区400平方米)。物流仓储区7100吨(常规仓储区5000吨、冷库仓储区1500吨、气调库仓储区600吨)。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管委会分管领导任组长,杨陵区政府、示范区有关部门组成的示范区电子商务推进工作领导小组(见附件),推进现代农业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协调指导示范区电子商务发展工作,制定落实电子商务发展促进政策。

(二)强化政策支持。示范区经贸部门、杨陵区政府要切实担负起主要牵头责任,加快推进园区建设;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园区建设资金支持,按照项目进度及时拨付相关资金;招商和投资服务部门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电商及相关服务企业入驻园区;科技部门要加强园区政策宣传,招引创业团队入园发展;农业部门、农业园区公司要加强对区内外农产品资源整合,加快杨凌安全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工商部门、税务部门要积极制定切实可行优惠政策,营造促进电子商务发展良好环境;质监部门、食品药监部门要加强对园区销售产品质量监管,指导企业规范经营;旅游部门要大力做好涉农旅游项目与电子商务产业融合发展;工业园区公司、创新创业园公司要加快各类市场主体培育,促进涉农产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实现电子商务化。

(三)加大资金投入。现代农业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以管委会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一是20xx年园区建设资金由财政实报实销;从20xx年起,在示范区商贸流通业发展促进资金中增加电子商务发展资金,专门用于扶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二是积极争取中省专项资金支持,推进园区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三是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园区。

(四)加强媒体宣传。加强对建设现代农业电子商务产业园重要性的宣传,提高社会参与意识;积极推介现代农业电子商务产业园各种优惠政策,引导专业电子商务企业入园发展,调动全社会关注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人才培养方案修改方案 篇10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近日,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

《意见》提出,加快构建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临床医学教育制度的重大突破,也是实现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重大创新,标志着我国临床医学教育发展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意见》提出,到20xx年,要基本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总体目标。近期任务是要加快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以“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意见》重点阐述了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举措。一是深化院校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供需平衡机制;深化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着力推进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融合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探索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的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改革;推进面向基层的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改革。二是建立健全毕业后教育制度,培养合格临床医师。全面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立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开展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三是完善继续教育体系,提升卫生计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加强继续教育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优化继续教育实施方式,开展面向全员的继续医学教育。

《意见》强调,要加强各级、各部门组织领导,加大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力度。要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修订人才培养标准和基地建设标准,加快认定一批规范化培训基地和继续医学教育基地,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要健全投入机制,统筹利用各方面资源,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大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奖助力度。要强化激励措施,提高卫生计生岗位吸引力,健全基层和急需紧缺专业岗位卫生计生人才激励约束机制。

《意见》要求,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工作,加强医教协同,健全工作协调机制,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深化改革,强化标准,加强建设,全面提高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3年前,重庆市在全国率先实施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遴选有创造潜质的高中生走进高校学习新知、研究课题。这些高中学生经过一番锤炼,有了怎样的收获?11月3日,在重庆一中举行的重庆市青少年人才培养雏鹰计划工作会上,市青少年创新学院公布了一份关于首批学员学习情况的调查结果,首批毕业的100名学员全部考上大学,其中32人考入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

据重庆市教委主任周旭介绍,该计划实施3年来,重庆市建立了由10所高校、135个高校实验室、15所基地中学、7所项目中学组成的学员培训阵地。由18位国家二级教授、280名高校专家、160名中学优秀教师、5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对学员进行悉心指导,构建了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有效衔接、高校专家与中学教师协同配合的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开发了60多门“先修课程”,组织学员开展专题课题研究360个,研究领域涵盖理学、农学、法学、医学等9个领域。

周旭说,第一批、二批217名雏鹰计划学员中,40多名学员进入了清华大学“百年领军计划”、复旦大学“腾飞计划”等创新后备人才招生范围;部分学员在桥梁工程、物联网开发、航空飞行器设计、生物多样性研究等方面的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国际和国家科技竞赛中获得表彰奖励70余项。据了解,第三批500名学员还在培训中,新一批380名学员又即将加入计划。

据市教科院党委书记、市青少年创新学院院长伉大林介绍,第一期学员共117人,毕业100人,调查统计到94人,全被大学录取。其中考入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共32人。

作为中国首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美合办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究竟有多大吸引力,从1日这所学校举行的招生宣讲会上可见一斑:20xx多名学生和家长从全国各地赶来,由于学校礼堂仅能容纳800人,宣讲会不得不分成上午、中午和下午三场。

“本土的教育加之国际化的视野,这是绝佳的搭配。”一位来自上海的家长说。据校方统计,参加当天宣讲会的学生、家长超20xx人,除上海外,还来自于北京、浙江、江苏、山东、四川、陕西等地。

据了解,上海纽约大学是中国“985”院校和美国一流大学首次合作办学的高校,计划于20xx年秋季招收第一届本科生300名,其中中国内地学生151名。学生就读期间将有机会赴纽约大学全球体系中的其他校园或学习中心,进行一到三个学期的海外学习,毕业后将获得纽约大学学位证书和上海纽约大学学位证书及毕业证书。

“我们这次开宣讲会的目的并不是劝说大家都来报考上海纽约大学,而是希望能在你们中间找到少部分跟上海纽约大学相匹配的学生。”纽约大学校长约翰·塞克斯顿在宣讲会上说。

校长俞立中介绍说,教育部保送生、校长推荐生、奥赛得奖、年级考试前30名或学业考试全a的学生将被优先考虑参加“校园日活动”。经上海纽约大学、华东师大和美国纽约大学三方人员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评定后,部分学生将进入预录取名单,最后全国统一高考成绩也将作为录取参考。

约翰·塞克斯顿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上海纽约大学在生源上有独特的视角和期待。当然,这所学校的出现可能会让许多尖子生重新考虑自己的未来,也让中国的高校在招生上竞争更加激烈,但对整个中国的高等教育而言,无疑是有促进作用的。

人才培养方案修改方案 篇11

初中毕业生及同等学力(可对本专业生源提出具体学历基础和兴趣特点要求)。

2.学制

实行学分制的,可以规定以修满多少学分为准,可实行弹性学制。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主要描述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岗位(岗位群),应具备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职业素质的要求。

(四)人才培养规格或职业能力描述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描述人才培养规格、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核心技能。

1.基本知识要求

1

2.基本素质要求

3.基本能力要求(含对应职业和工作岗位,核心技能要求,对应职业资格证书,未来发展方向,专业就业能力、行业拓展能力等)

(五)课程结构框架

用框图的形式,描述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其他课程的结构体系。

建议:遵循规范、引领、实用的原则,全面进行本专业课程的系统性改革。用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念和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系统设计课程。从岗位分析入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注重与产业、企业和岗位对接,与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对接,整合课程,构建五年贯通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六)课程设置与教学要求

要求:分别列出本专业必须开设的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其他课程的名称及教学要求,注意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

年修订)》要求开设,要注重提高活动课程和社会实践比例,将德育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专业技能课程一般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方向课、专业选修课、毕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制作)等,建议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三分之二左右。课程设计以增进学生能力为主线,理论与实践课程穿插进行,提倡理实一体化教学。顶岗实习可根据专业特点灵活安排,提倡工学结合、分段安排。第六学期可根据专业的不同安排一定时间的顶岗实习或技能专项训练,为学生就业或专业的继续学习提供条件。毕业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进行,六个月时间。

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以及其他课程(如拓展课程等)由学校根据学校专业特色、用人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参照《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全面深化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意见》(鲁教职发20151号)自行设置。

(七)教学时间安排及授课计划安排 1.教学时间安排

说明:上表仅供参考,视专业性质和特点,灵活安排。

2.授课计划安排

3

4

设计。2.专业技能课程的学时包含课程内理实一体化的技能实训或集中实训的时间。

二、课程(项目)教学标准

××××课程(项目)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要求:阐述课程的类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相关课程的关系,主要任务等。

5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素质目标

建议:主要描述学生学习完本课程应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知识目标表述中以专业能力为主线,融合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能力目标表述要明确,并且能够在培养目标和典型职业活动描述中找到相应能力的表述。素质目标重点表述职业素质、思想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

(三)参考学时 (四)课程学分

建议:采用表格的形式表述。包括完成课程教学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方法、策略等,原则上要涵盖专业对应岗位群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要求和职业标准等部分内容。

(六)教学建议

6

1.教学方法

要求:描述完成课程内容所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 2.评价方法

要求:描述对本课程学生学习的考核评价方法。 3.教学条件

要求:描述完成课程教学内容所需要的环境教学条件。 4.教材编选

要求:描述本课程教材编选意见。不依据某种教材组织教学,鼓励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设计。

三、师资配备标准

要求:根据专业特点,明确教师的职称、学历、技能、教学能力等要求。如教师达不到要求,提出解决办法。

四、实验(实训)室及设备配备标准

要求:根据专业特点,明确本专业不同学段所需实验(实训)室和设备配备要求。如现有实验(实训)室和设备达不到要求,提出解决办法。

2.实验(实训)教学场所是指实验(实训)室的名称。

3.实验(实训)教学任务应该与课程教学目标相结合,做到完整、准确、可操作。

7

撰写要求及说明 一、字体要求

(一)授课计划安排中已经列出的公共基础课为必修课,课时数也已经列出来,需严格执行该教学计划。语数英三科根据教学大纲列出教学时数。

(二)课程(项目)教学标准两份,一份涵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一份需要单独提供,单独提供的需要把各级标题的题好升一级。

(三)参与编写的教师要认真审核,教学部分管主任要严格把关,审核无误后,教学部主任签字上报学校规范化学校创建办公室。

截至时间:第一稿,参编教师编写、审核; 第二稿,教学部主任审核; 第三稿,创建办工作人员审核; 第四稿,学校审核,交付印刷厂印刷。 电子版发至:http://。

8

一、招生对象与学制

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

学制:全日制三年。

二、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培养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国际环境及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掌握系统的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及相关业务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人才培养要求规格

1、可适应的职业岗位群

报关员、外销员、单证员、跟单员、报检员、货运代理、企事业单位的文秘人员、电子商务业务员、政府外贸部门进出口业务管理人员等。

2、主要工作任务

培养客户,开拓国内外市场,国际商务单证制作与审核,货物生产过程跟踪,国际货物运输,货物的通关与清关,申请安排货物的检验与检疫等。

上述工作业务或岗位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和重叠,这是外贸活动复杂性决定的,因此,对人才的培养,既要考虑工作分工的特殊性,又要考虑外贸工作广泛的适应性。

2、课程模块主要课程设置

人才培养方案修改方案 篇12

开发海洋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大力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使海洋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我省沿海地区的养殖业与企事业单位对海洋环境类人才需求较大,培养有关海洋环境技术人才的学校数量偏少,结合当前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海洋环境保护的需求,开展以海洋为特色的环境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为解决海洋环境中资源开发和生产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培养具有海洋环境科学特色的专业学生是浙江海洋学院适应市场经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主要方向。

国家战略需求:随着陆地资源日渐枯,海洋资源己成为国际社会竞相争夺的焦点。十三五规划描绘了“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坚持陆海统筹,壮大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蓝图。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不合理的海洋开发活动给海洋环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水体富营养化、溢油污染、海洋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将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亟须相关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浙江省“两区”建设需求:浙江是海洋大省,海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两区”建设提出要加快培育海洋新兴产业,积极推进海岛开发,同时努力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然而,我省海洋经济发展中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油类污染以及有机物污染物等问题极其突出,已经成为我省海洋经济增长中亟须解决的难题。

市场需求我国海洋环境领域人才严重匮乏。据估计,至20xx年,我国海洋环境类人才需求将达8万人以上。随着国家及我省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就业前景广阔。

培养环境优势:我校位于“千岛之城”舟山市,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舟山是我国群岛型地级市,地处我国东部黄金海岸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海洋资源、海洋产业等优势明显,是海洋环境人才培养的天然实验室。

战略机遇优势:随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等一系列国家级、省级规划的发布实施,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这成为浙江和舟山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是海洋环境人才培养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

学科建设优势:我校目前拥有海洋科学省重中之重学科、海洋科学省重点学科和环境科学校重点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平台完备。“十二五”以来,学科围绕我国海洋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核心问题,创建和培养海洋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学科优势明显。

(一)培养计划设置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综合培养”的教育思想,秉承“德育为先、理论为基、应用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2],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宗旨,注重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建构特色化、自主化、个性化、实践性、研宄性的专业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高尚健全的人格、宽厚的学科知识、较强的海洋环境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海洋环境科学专业人才。

为构建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具有鲜明特色的海洋大学本科教育体系,培养和造就高素质海洋人才,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海洋环境科学专业的培养计划设置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遵循全员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的原则。

培养方案的设置要树立全员育人的观念,教学与育人要有机结合。方案不仅要体现学科性、专业性,也要体现职业性、素养性[3];培养方案的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提出的要求,为学生进入社会做好衔接。

2.遵循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有机结合,积极探索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重视人文素质、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协调性,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

3.遵循基础性与个性化相协调的原则。

坚持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加强通识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素养;科学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加强学分设置的弹性,提高课程修读的选择性,充分实现学生能通过选择、组合不同课程,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案[4]。给人才以激励,给“怪才”以平台,给“歪才”以空间,满足学生自主组合课程。

4.遵循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整体优化的原则培养计划要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处理好基础与%业、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系统与局部、主干学科与相邻学科、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进一步凝练专业核心课程,灵活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引进优质视频课,拓展教学时空,推进网络助学,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5.遵循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相促进的原则。

培养计划要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实践教学学分;分层次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有效整合基础性实践、提高性实践和各类创业创新教育实践活动,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校内外相结合、多元化的实践环境和实习基地,拓宽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渠道。

(四)课稈体系的设置。

课程体系是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体系设置决定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注重开设交叉学科、边缘学科课程,以适应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广泛交叉和相互渗透。根据学校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引进海洋环境生物学、海洋生态学和海洋环境科学(双语)课程、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海水分析化学、化学海洋学、海域使用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等具有海洋环境科学特色的课程,引进〇.5学分制的前沿课程如:海洋生物处理技术、海洋环境新材料、海域生态价值补偿评估(双语)、海水利用新技术、海洋溢油污染控制与修复、海藻资源开发与利用和海洋环境微体生物指示(双语)等课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占总学分30%以上。有课程实验、海洋环境科学综合实验(1)(2)(3)海洋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创新性实验、科考船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职业技能培训和毕业论文,通过实践教学、实践基地、开放式教育的教学平台,培养“零适应”能力的复合创新性人才。

(五)培养计划的特色与创新。

培养计划充分体现了环境科学和海洋科学两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有利于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互补,有利于培养复合创新性人才。

2.课程设置灵活多样。

增加双语教学、全外文教学课程,设置小学分课程,增加自主选课和自丰实践的课程,创导创新性实验的研宄。

从大一开始选派具有高级职称且责任心强的教师作为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业、科研训练,进行个性化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充分展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目的。

4.多元化的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如学业学习(课堂、实验、视频、网络、作业等)学习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实践、科研项目和专业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科研创新精神;通过交流性学习、探索性学习以及校园文化的熏陶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养。

培养计划是高等学校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总体设计蓝图。将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行业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制订以海洋环境保护和防治为特色的海洋环境科学专业培养计划,服务国家海洋经济的发展,为我国海洋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人才培养方案修改方案 篇13

摘要:围绕“培养和造就卓越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上海电机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按照“需求导向、多元选择、突出应用、促进开放”的原则,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实践教学资源、教学的持续改进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探索。

上海电机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作为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在专业建设中,需要制定和实施一套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新方案的指导思想是以“培养和造就卓越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按照基于成果导向的obe(outcomes-basededucation)教育模式,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注重持续改进,完善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體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依据上述指导思想,软件工程专业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研究和修订,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以保证软件工程试点专业建设的顺利进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建设要求,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坚持“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方略,服务上海及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具有良好的软件工程技术能力与人文综合素养协调发展的,能够在软件工程及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从事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应用软件系统开发、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软件项目管理与运维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构建基于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

针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借鉴国际先进工程教育理念,参考《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与终身学习”的12项指标,设计软件工程专业的具体毕业要求。

软件工程专业成立了企业、认证、高校和考证四个调研组,进行了全面调研:邀请一些国内软件企业的专家们和专业教师一起对软件行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研究;将美国普渡大学盖莱默分校技术学院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作为对标专业,引进国际认可的职业培养标准;分析软件设计师认证考核的内容,提炼软件工程专业的核心技术能力。通过分析、研究,结合专业职业证书和专业认证要求,完成了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二维矩阵表、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的二维矩阵表。

优化后的课程体系结构主要由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专业能力模块课程平台组成。专业能力模块课程平台由四大专业能力模块课程群组成: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模块中的核心课程有可视化建模与uml、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等课程;应用软件系统开发能力模块中的核心课程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web系统开发和应用软件系统开发等课程;软件质量与测试能力模块包括了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软件项目综合测试等核心课程;软件项目管理与运维能力模块中的核心课程有软件项目管理课程。

通过对课程的重组与改革,对应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课程群的形式组合课程。明确了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时的作用,明确了课程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支撑关系,明确了各门课程在能力模块、课程体系中作用,确定了课程对毕业要求、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使得课程体系能支持各项毕业要求的有效达成。

(三)推行多元开放的实践教学改革。

根据专业能力要求,明确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在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形成实践教学课程标准。通过以“课程实验、综合实验、企业实习、毕业设计”为主的实践教学,并辅以“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等课外实践,构建基于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课程实验,使学生加深理解课程的专业知识并得以实践技能的锻炼;通过综合实验、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通过企业实习使学生了解软件企业的项目工作过程以及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条件,在实习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将创新创业项目与课程学习有机结合,并通过推行学分转化和认定等政策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意识和潜能。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组建教学团队。组建一支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团队,激励教师以学生为本,以教学为中心,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团队通过定期组织成员相互观摩教学过程以及参加团队外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观摩课,组织开展教学研讨和交流活动,提升整个团队的教学能力。通过选派教师去国内外高校访问进修、利用寒暑假参加各种高水平的业务培训以及组织中青年教师参加软件职业资格考试等各种方式,提升团队教师的科研能力及学术水平。

通过实施“教师教学激励计划”,促进教师关注学生,投入教学,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担任本专业的学业导师,每人需要指导20名左右学生,促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以外更主动地去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关爱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2.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选派教师到相关软件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参加实际项目的管理和开发,提高专职教师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同时从企业聘请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强教学团队的创新实践能力。

(五)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充分利用校内实验中心“软件工程专业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数据库应用实验室”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并利用试点专业建设经费新建完成了“虚拟云桌面实验室”、“创客创新实训平台”和以软件测试和软件项目管理为核心的“创新实验平台”三个实验室,这些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可基本满足学生的实验教学要求。

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和产学研合作平台,积极开展合作实践教学活动。软件工程专业已与东软睿道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兆民云计算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斐讯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微创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等十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实习基地,签订了校企合作产学研共建基地协议。这些都可以为学生提供进行专业认知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实践平台。

(六)推动教学的持续改进。

构建课程教学目标、课程评教、课程持续改进的教学持续改进体系,利用各种手段实行教学质量监控,形成有效反馈和持续改进。教务处、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以及二级学院负责收集、整理质量监控中的相关信息,分析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改进教学质量的整改意见。通过教学工作例会、教学工作简报等方式将整改意见及时反馈给各个责任单位以及相关责任人,责任方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实施整改,并将整改信息提供给监控机构以便其核实及对教学质量进行再检查。

随着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以“培养和造就卓越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构建以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推行多元开放的实践教学、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等多方面的改革,软件工程专业将不断探索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人才培养方案修改方案 篇14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和较强的从事金融业务工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够胜任各类金融该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等领域的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金融人才。

(二)培养要求。

1.思想政治素质。

具有强烈的国家与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品德操行、人文修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有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

2.专业技能素质。

掌握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较好地运用数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分析方法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熟悉国情,熟悉国家有关经济和金融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金融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了解金融领域的最新发展状况及国际金融活动的规则和惯例,了解中国金融发展与改革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3.文化与身心素质。

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综合表达能力强,口语流利,具备阅读金融领域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通过第二课堂拓展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具备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和文字编辑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善于沟通,协调能力较强。

1.学制。

标准学制:四年。实行弹性修业年限:三至七年。

2.学分。

最低毕业学分:160学分。

3.学位授予。

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1.主干学科:经济学。

2.核心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财政学、管理学、金融学、投资学、保险学、商业银行经营学、公司金融、国际金融学(英)、金融风险管理、金融法、财务报告分析、金融衍生工具、互联网金融、信用评估理论与实务等课程。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8 3604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