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实用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优秀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148939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一篇】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一词多义。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言辞,词句)。

《归去来兮辞》(一种文体)。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假如)。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用来表示。

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稍微,略微)。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深奥,微妙)。

动刀甚微(轻微)。

周室卑微,诸侯相并(衰败,衰弱)。

越国以鄙远(边邑,以……为边邑)。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蜀之鄙有二僧(边境)。

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轻视,看不起)。

鄙臣不敢以死为我(谦辞,谦称自己)。

古今异义。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今义:妻子。

词类活用。

名词做状语。

夜缒而出,见秦伯(在夜里)。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面)。

名词做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

动词做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

形容词活用做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加强,削弱)。

使动用法。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消减)。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意动用法。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以……为疆界)。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以……为边界)。

特殊句式。

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

省略句(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敢以(之)烦执事。

倒装句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夫晋,何厌之有。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二篇】

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义风、赋、比、兴、雅、颂。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三篇】

不惮:不怕。诧异:觉得奇怪。

踌躇:犹豫。菲薄:这里意为微薄。

喋血:流血满地。喋,血流出的样子。

寥落:稀少。浸渍:浸润,渗透。

桀骜:形容性情倔强。骜:不顺从。

惩创:惩罚,惩治。

二、成语。

长歌当哭: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指写文章。当,当做。

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殒:死亡。恤,顾虑。

三、作者简介。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等。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四篇】

1、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豪放派代表词人。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散文、诗词、书法,都独具风格,自成一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韩愈并誉为“韩潮苏海”。他的书画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1079年,被贬黄州,其间秋冬两游赤壁,写下两赋一词。(徐徐语文坊精编)《赤壁赋》即为《前赤壁赋》。

2、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3、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4、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5、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6、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7、赋: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写景、抒情。多采用主客问答、四六骈偶形式。赋经历了以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大赋、魏晋骈赋、唐代律赋、和宋代文赋几个阶段。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五篇】

1、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译:我虽然正气凛然,没什么惭愧的,但在君主和双亲面前,却没有一点事功来掩饰自己的罪过。

2、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译:这五个人受斩刑的时候,神情昂然,喊着巡抚的名字而骂他,谈笑着死去。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上,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3、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4、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译: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也对国家有重要的作用啊。

5、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译:他已经把郑国当作东边的疆界,又想扩张他西边的疆界。

7、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译: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受益,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8、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译:我虽然十分愚笨,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何况像您这样明智的人呢!

9、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译:竭尽诚意,那么即使像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像陌路之人。

10、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译:那么,聪明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播散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

1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赢。

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

1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译: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1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译: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肉,还告辞干什么呢?

1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译:我们离开父母兄弟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因为仰慕您高尚的品德。现在您和廉颇同在朝廷做官,廉说出无理的话,但您却害怕躲避他,害怕得太过分了。就是一般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

15、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但是我考虑,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用兵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丝绸为后啊!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六篇】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2、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3、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

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6、不顾思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7、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旃”通“毡”,毛织的毡毯)。

8、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9、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10、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11、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1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13、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14、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沾湿。“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辞别。)。

15、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驩”通“欢”,欢聚)。

16、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17、阴知*党名姓,一时收禽。(“禽”通“擒”,逮捕,拘押)。

18、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员”通“圆”,直径;“尊”通“樽”,酒杯)。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七篇】

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独五人之皦皦(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

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

可予不(同“否”)。

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召有司案图(同“按”)。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

设九宾于廷(同“傧”)。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请奏盆缻秦王(同“缶”)。

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要项伯(同“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

令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

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拔剑切而啗之(同“啖”,吃)。

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

泾流之大(同“径”,直)。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

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八篇】

《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2、《雨巷》在意象选用上的特点及好处是什么?

《雨巷》中应该说有三个主要意象:“雨巷”、“我”和姑娘,这三个表面上看似并不特别的意象事实上深藏着一种极为特殊的时空关系,不仅使整首诗所营造的情境显得模糊、虚幻、迷离,更使得对诗的意义的理解也有了含混复杂的多义性,三个意象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它们统一于一个空间画面内,而且有着同样的情感底色:“独自”、“彷徨”的“我”、“悠长”、“寂寥”、“颓圮”的“雨巷”和“哀怨”、“凄清”、“迷茫”的“姑娘”共同构成了一个黯淡、低沉,迷离而幽长的空间,给人们带来一种孤独、冷寂又带迷茫的情绪。这三个意象的空间关系又是动态的,三个意象在移动中彼此衬托相互呈现:移动是随着“姑娘”的“飘过”展开的,在这种轻缓的“飘过”中,“姑娘”展演着她的颜色、眼光、气味和姿态,“雨巷”也逐渐因为不断绵延的“悠长”、“雨的哀曲”和“颓圮的篱墙”变得更为具体,而“我”的期待和梦想、失望和迷茫随着“姑娘”的身影隐隐显显。

这使“雨巷”内的空间关系同样也构成了一种回复,开始“姑娘”离我像梦一样遥远,然后她近了,“我”甚至闻到了她的芬芳,感受到她的惆怅,接着她又远了散了,这种回复的审美功能和音韵及语法上的完全一样,正是这种意象之间多重复杂的关系。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148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