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做法:巧用“加、减、乘、除” 为基层减负增能
2023年以来,x区突出问题导向,巧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工作法,从统筹资源、调优规模、建章立制、规范事项等方面发力,探索出一条符合x实际的社区减负增能之路。
区始终把社区减负工作作为高位统筹、低位布局、迅速集结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一网联动等方式,将减负工作有效抓起来。
高位谋划,部门协作联抓。成立由区委书记任组长的社区减负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29个部门、3个街道等治理力量横向联动,明确工作职责,召开专题会议6次,及时研究推动试点工作。印发《社区减负试点工作方案》,明确9大项任务34项具体措施,进一步理顺职能部门、街道、社区权责关系。
用活资源,社会资源联用。探索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模式,建立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建立139个涉及养老、托幼、社区食堂等社区治理重点项目库,补齐城市社区发展短板。建立“莱茵小灵通”“九哥工作室”“社区盟友”等社区服务平台,链接社会资源、人才资源等,提供多元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
全域覆盖,一网统筹联动。按照“不交叉重叠、全域覆盖”原则,在原有226个基础上新增339个综合网格,同步新增339名网格员,实现每个网格服务约400户居民;在“三无”小区按100~150户标准,新设380个“微网格”,形成“多网融合、一网统筹”新体系。
针对社区治理空间结构不合理、服务承载能力不匹配等现状,通过拆大、划小、科学布局等,合理确定规模。
合理拆分,缩减社区半径。坚持合理拆分超大社区,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将服务人口过多、辖区面积过大的7个社区优化调整为12个,划小管辖范围,匹配社区服务承载能力。结合城乡社区建制规模分类指导标准,探索建立顺应人口变化规律的社区规模和社区类别动态调整机制,确保社区规模与社区形态、人口分布、地域范围等相匹配。
合理划分,优化小区布局。针对“三无小区”管理难等现状,对有条件的聚集区域,结合公共空间打造、街道景观绿化提升、文化特色融入等,将178个“三无”小区在各自所属社区基础上,再被划分为81个“虚拟小区”(即区结合老旧小区,含“三无”小区等改造项目,对有条件实施围合改造的区域,结合公共空间打造、景观绿化提升等,规划形成有院落感的人群聚集地)。同步建立党组织、自管组织,设立“吾事吾说”议事角、“睦邻帮帮屋”便民服务点等,打造有归属感的“幸福家园”。
针对当前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体系,探索建立自下而上的交办、评价机制,打破社区只能讲执行的原状。
创新派单交办机制。围绕城市建管、社区治理中的痛点、堵点问题,建立“街社吹哨、部门报到”派单交办机制,形成“网格收集、社区研判、街道派单、部门接单、群众反馈、区级督导”六步工作流程,明确“三日受理六日办结”要求,实现办事效率倍增。今年以来,派往至区级部门28件、乡镇(街道)823件事项全部办结,办结率100%。
创新督导通报机制。建立“专项+平时”双线督导机制,成立指导组3个、督查组3个,实现对三个街道“一对一”联系指导和区级部门全覆盖督查,不断强化过程指导和跟踪问效。同步建立“红黑榜”通报制度,实行季度一发榜、年终一评比,把督导情况作为“红黑榜”发榜重要依据,始终将奖惩机制贯穿社区减负试点工作全过程,实现督促力度倍增。截至目前,已开出“罚单”15张,发布“红黑榜”3次。
创新逆向考评机制。探索社区逆向评价乡镇(街道)、区级部门考核机制,将派单交办落实、“红黑榜”情况、随意下放本级职能等内容纳入评价,增强社区话语权,倒逼街道、部门主动解难题、办实事,形成“发现问题、交办问题、处置问题、评议问题”的四步工作闭环,实现服务效率倍增。目前,已连续开展4个季度社区治理逆向评价考核。
聚焦“减负、增效、去行政化”的要求,厘清社区、乡镇(街道)、区级部门之间的权责边界,从源头到终端将违规事项进行系统、深入、全面清理,规范工作事项准入备案制度。
有效清理违规工作事项。实施违规事项清理专项行动,43项规定之外的社区协助办理事项100%清除,更新明确依法履职事项24项、协助办理事项42项、工作负面事项8项;26项不合法、不合规、不合理的社区证明事项100%清除,明确7项需社区出具证明的事项、20项不应出具证明的事项;23块社区加挂牌子100%清除,明确室外只悬挂社区党组织、居民委员会、居务监督委员会3块标牌,有效整合重复工作事项。针对会议重复开的问题,严控社区参会时间和次数,采取会议套开、视频召开等方式,减少频次。截至目前,参会时间同比上年减少30%,会议次数同比下降50%。针对表册重复报送问题,明确每年3月统一申报,形成年度填报表册,明确今年只填报18类表册。针对网络群重复建立问题,明确区级部门不得直接面向社区建立微信群等,乡镇(街道)只建立1个网络群用于工作交流。
有效建立工作制度。针对社区减负政策多、乱、杂、不统一等现状,区通过多条政策梳理、多个部门研究,围绕“费随事转”“准入备案”“参会培训”等25个方面,制定《区深化社区减负增效二十五条措施(试行)》,用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统一化建立长效机制,让社区减负持续开展有规可依、有章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