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实用优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408439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科学发展观的论文实用优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第一篇】

从我国图书馆发展的历史变迁并结合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提出数字图书馆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当前google提出的数字图书馆项目对我国数字图书馆项目提出了严峻挑战,但其不能处理好版权问题,使其可持续发展出现了极大的阻碍。提出了中国数字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策略,我国应建立全球中文数字图书馆,这是构建中国文化安全体系得重要环节,具有保卫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战略意义。

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以说它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传统发展观和思维方式。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了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及人口、教育等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本文拟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对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谈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从古代藏书楼到近代图书馆的兴起,再到现在的数字图书馆,共发生过三次大的变迁:

(1)第一次变迁—古代图书馆的产生及其作用。

周代史官的收藏一直被学术界公认为是我国图书馆的起源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图书馆的成型时期。这个时期的我国图书馆,无论从收藏整理,还是在管理利用方面,都与西方学者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古巴比伦图书馆和古埃及图书馆相差无几。

(2)第二次变迁—近代图书馆的兴起及其作用。

十九世纪中叶,一些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较早的改良主义者介绍西方图书馆事业,倡议建立公共图书馆,并广泛宣传其社会作用,为近代图书馆的兴起起到了推动作用。另外,随着西方工业化印刷术的传入所出现的大量近代书刊,国外列强的入侵所设立的外国教会藏书楼和图书馆等,都对我国近代图书馆的兴起产生着影响。

(3)第三次变迁—数字图书馆的建立及其作用。

数字图书馆的建立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也是文献信息资源从收集到传播实现现代化的标志。随着因特网的快速发展,数字图书馆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其主要表现在电子资源和数字馆藏急剧增加。随着数字图书馆的迅速发展,图书馆将走进家庭,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还是依靠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数字图书馆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获取知识及知识交流的速度。互联网问世十多年来发展势头强劲,数字图书馆和信息检索网络化随之扩展。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等国许多印刷品出版商加入电子资源服务体系者与日俱增。如elsevier出版公司为美国一些地区图书馆网提供1200种学术期刊电子版全文。科罗拉多研究图书馆协会推出电子杂志库uncover,于1995年即已提供逾一万七千多种学科期刊论文检索与全文传递服务。此外,主流媒体如美国《纽约时报》、英国《泰晤士报》等大报也争相上网。由于互联网和数字图书馆的紧密结合,极大地提高了知识传递、检索速度,能极大地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20xx年12月14日,全球最大搜索引擎google公司宣布,与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密歇根大学图书馆以及牛津大学图书馆合作,建立数字图书馆。有专家认为这个计划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不仅改变知识的传播方式,甚至影响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如果google数字图书馆项目得以实现,不但可以完全取代图书馆,而且可以取代图书印刷、发行。google数字图书馆项目是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对图书进行扫描、全文检索、网络互联,加快了人们有目的阅读和查找相关信息的速度;由于一次扫描、存储成本就可满足用户无数次阅读需求,经济效益前景巨大;google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必然减少人们对资源消耗,现代技术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google的计划不仅建立一个全球性的虚拟图书馆,而且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传播平台。当人们习惯于从互联网上查找信息,舍弃纸质媒体介质后,必然会出现“网上查不到的内容是不存在的”,即搜索引擎检索不到的资料将会逐渐失去其影响力。假以时日,也许google凭借其技术优势、财力优势、资源优势,会建立整个人类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数字图书馆。google在竞争中进一步取得压倒性的领导者地位,将更加推动英语学术文献的势力扩张,英语因此将在其他文化之上成为压倒性的语言与文化标准。这样就会产生一种危险,英文中夹带的美国意识形态、文化观念将对未来一代看世界的方式产生严重影响,从而影响人类文明的多元化。

google的数字图书馆计划引起了美国出版界的关注和反对。google数字图书馆对传统的版权法理论提出了挑战,著作权法律制度的目的是促进科学和文学艺术作品的传播,但同时又要为创作者提供保护和激励。《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一条就明确规定“为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著作权保护就是要在公众利益和创作者利益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著作权法为作者提供独占性权利,从而为其在创作过程中付出的努力提供补偿。

著作权的限制反映在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两方面,而对数字图书馆来说,传统的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的概念不能完全适用。例如,依照著作权法,购买的图书可以向公共提供阅览,但是购买的电子图书并不能当然地向公众提供借阅服务;传统图书馆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对文献资料进行摘编而提供的无偿服务认定为合理使用的范围,而网络环境下由于拷贝下载的便利性,这种行为则可能构成侵权。从此角度出发,美国作家协会和五家出版商发起集团诉讼,将google告上了位于美国纽约州的联邦区域法庭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一方面google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将极大的提高图书被浏览率,促进科学和文学艺术作品的传播,这是其最大的优势。但是如果不能处理好版权问题,创作者和出版者的利益被损害或没有被充分有效的保护,那么又有谁会再继续创作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没有源源不断的创新的作品加入,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根之水,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google的数字图书馆项目由于其所具有的超大规模、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广泛的社会效益无疑将会对现有的或正在进行的数字图书馆项目产生极大的影响和冲击,而由于google实行免费查询、阅读,这对那些收费数字图书馆来说更是一个致命打击。据预测,未来20年里,世界上的大部分知识都将被数字化并可供阅读浏览。我国现有的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没有一个具有可以与google数字图书馆相抗衡的规模和竞争力,一旦出现像google那样的大型中文文献数字化项目,将会给我国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1)我国应建立全球中文数字图书馆

建立全球中文数字图书馆可以将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文明历史所形成的取之不尽的中华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数字化,使之成为全球网上中文信息中心,可以使中华民族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和弘扬,可以使中华民族文化积极参与全球文化竞争,不断促进文化自身的更新和发展,保持和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生机和活力,使之走向持续的繁荣和进步。因此,全球中文数字图书馆可以说是通过对中文资源数字化建立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库”,建立全球中文数字图书馆是构建中国文化安全体系得重要环节,具有保卫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战略意义。

(2)全球中文数字图书馆运作模式

我国可以通过引入商业化运作模式来激活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活力。国家应扶植一个类似goog1e的商业机构,由它采用市场的手段去整合我国的数字图书馆资源,提出出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运行规则;开发统一的阅读软件、数字加密技术,防拷贝、防打印技术,付费结算办法,版权保护措施等。

政府应协调各省的图书馆、博物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行业,采取统一的数据库标准、软硬件标准、网络运营环境的标准,以及对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的标准,对他们所拥有的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理,建立各自特色的分数据库。数字图书馆的商业机构将对各分数据库整合、集中,使用户在一个简单、实用的网页界面中即可搜索到所要检索的文化数字资源,并可通过免费或付费的方式进行网上浏览和借阅。

(3)利益共享,充分考虑版权人的权益

由于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由其所拥有的图书馆、博物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行业独立完成,这样版权人的权益可以得到充分的保证,而资源提供方也放心,数字图书馆的商业机构就完全可以避免繁琐的版权授权问题。在资源的使用过程中,付费资源可以通过统一的付费系统进行结算,公共图书馆的版权过期资源也可使广大读者免费享用,达到促进文化传播的很好的社会效益。通过一定的分账机制,出版社、图书馆、版权人及数字图书馆商业机构均可获得更多的增值收益。

8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1条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第二篇】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统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指针。落实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必须把“好想法”与“好办法”结合起来,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推动落实、促进发展。

一是坚持把推进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发展永远是硬道理。惟有发展,才能切实增强综合竞争力,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也才能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

二是坚持把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科学发展观以“创造全体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为指归,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强调又好又快发展,既关注社会财富的创造和涌流,也注重社会利益的分配和调整;既关注经济实力的持续增长,也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均衡发展;既关注群众基本需求的满足,也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发展实践中,我们不仅要看项目投入数和经济增长率,还要看社会满意度和群众幸福感。

三是坚持把构建和谐作为不懈追求。当前,我们面临着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大、改革成本和风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就业规模受到产业升级牵制、社会管理协调机制相对滞后等矛盾。只有坚持和谐共生的理念,把发展本身作为充满活力的系统来对待,既立足现实又前瞻未来,既顾及全面又善抓重点,既尊重科学又勇于实践,才能不断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一要有长远眼光。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将现实工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相联系,既充分把握有利条件,又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扎实抓好人才培养、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打基础、利长远的战略工程。

二要有全局意识。必须透彻地了解大势、把握趋势,从而更好地发挥优势、构筑强势。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着眼“一盘棋”全局,下好协调推进、竞相发展的每一着棋;学会“弹钢琴”手法,形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抓好“牛鼻子”工程,以重点环节突破收“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人文效益和生态效益,并且统筹考虑社会、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

三要有求实态度。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和内在品格。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伟业皆成于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突出实践特色,坚持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力戒虚、伪、浮、空,扎扎实实地抓好发展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

四要有创新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自然离不开敢想敢干的创新精神,如果没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气魄,抓落实就失去了基础。要坚持用新理论谋划新思路、指导新实践,自觉革除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落后意识,敢于打破不合时宜的观念、机制和制度束缚,善于摆脱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勇担责任、甘冒风险,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因地制宜走特色发展之路,因势利导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要转变增长方式,强化内涵发展。围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的总要求,以“调优、调高、调轻”为取向加快调整产业结构,通过政策引导、税收调节和考核约束,大力发展高新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改造优化传统产业,实行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大幅度提升产业层次;以推进产学研结合为抓手,加快构建技术公共服务、科技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服务、社会化人才服务等公共平台,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坚持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管理创新三管齐下,建立健全激励、约束、倒逼三大机制,全面实施减排治污、节能改造、循环经济示范等生态建设工程,大幅度降低资源环境成本。

二要统筹城镇乡村,推进协调发展。实施以城带乡战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努力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格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建立促进农业农村经济与现代城市产业相融互补的机制,以现代农业提升第一产业,以特色经济增强农村实力,以产业融合促进城乡双赢;统筹城乡资源配置,对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要素的流向、流量实行统一调控和优化安排,推动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开掘潜力,激发活力,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统筹城乡社会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扩散,建设富庶、文明、田园秀美的城镇化新农村,让广大农民与城市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要关注民生生态,实现和谐发展。科学发展,民生为先。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事情抓起。积极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实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第三篇】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指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必须坚持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正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处的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的产物。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这些情况表明,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第四篇】

3、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xx年12月26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4、《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20xx年6月15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408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