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行政审批工作思路范例实用3篇

网友发表时间 2430863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行政审批工作思路范例实用3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行政审批工作思路篇1

2020年,苏州市行政审批局(以下简称“市行政审批局”)紧紧围绕我市开放再出发和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大局,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推动落实市委第八轮巡察整改各项举措,扎实开展第二届“双争双创”主题活动,大力实施“年度十项重点改革创新项目”,一手抓常态化疫情防控,一手抓政务服务改革创新,精心打造以企业群众办事“找最少的部门、跑最少的路、花最少的时间、交最少的材料”为核心内涵的“苏式服务”工作品牌,开创了我市政务服务工作的新局面。11月份,全国工商联发布《2020年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报告》,苏州市政务环境排名全国第一。   一年来,苏州市、区(市)两级政务服务中心及分中心共办理各类事项约万件;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达到万户,位居全省首位;全市项目立项总计16151个,同比增长%;全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累计受理各类交易18513件;全市“12345”服务热线累计受理各类有效服务需求万件,同比增长%。市行政审批局推动全市“放管服”改革、商事制度改革、产权交易创新创优等工作,分别受到国务院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督查激励表扬、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商务部服务贸易业态“创新服务示范案例”、苏州市改革创新“特别奖”二等奖等荣誉。局机关和下属单位还获评江苏省政务服务技能竞赛“优秀组织奖”、苏州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市级机关十佳“海棠花红”优秀党建品牌、“市十佳青年文明号”等称号。经测评,企业群众对市政务服务大厅服务满意率持续保持在99%以上,并送来锦旗33面、表扬信函42封。市行政审批局《工程项目投资额超6700亿元》、“一企来专窗运行”等方面工作,被“学习强国”全国平台首页、中央电视台法治政府栏目、人民日报手机客户端、苏州新闻、苏州日报等国家和省市平台媒体进行了广泛宣传报道。   一年来,围绕目标任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党建工作注重抓亮点、树品牌,引领作用不断提升1.认真完成巡察整改工作。根据市委第八轮巡察工作指出的问题和不足,按照市委第一巡察组提出的针对性整改意见,市行政审批局成立了由局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巡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扎实制定整改方案,切实抓好整改落实。针对反馈意见指出的五大类14个方面的43项具体问题,制定推出61项具体整改措施,每个问题的解决都细化到位、明确处室、定实责任。同时,加强督导跟进,每季度按时上报整改举措推进情况,至12月中旬,整改举措已按要求基本全部整改到位。   2.突出政务先锋品牌效应。坚持用真心、热心、暖心、精心和耐心的“五心服务”,打造忠诚、为民、廉洁、高效、规范的“五星政务”。在树立全局“政务先锋”党建品牌基础上,推动局8个“行动支部”品牌建设,形成全市政务服务系统19个特色党建品牌群体。持续推进“抓党建、强业务”活动,让品牌效应发挥在具体工作之中、展现在具体业务之上、体现在具体窗口之处,真正做到抓好党建促业务、提升业务强党建。   3.强化党员模范作用发挥。全面开展“弘扬三大法宝,再创火红年代”主题实践活动,精心组织“三学三比三争当”专题活动。疫情防控期间,各级党组织积极响应、主动作为,先后选派十余名党员参加火车站、重要路口等处的配合检查工作,派出110余名党员志愿者完成了“苏锦二村北区、南区”等三个小区2045户5800余名居民的信息排查登记,同时,还组织志愿者进行各类导服、咨询、宣讲以及献血等,总计献血1595ml。真正做到了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志愿者就是一个先锋。   4.推进党性锤炼抓长抓常。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教育,9月初,组织40名党员干部重温“张家港精神”的奋斗历程,体验沉浸式实境教学,10月中下旬,组织部分党员分两批赴井冈山革命圣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加强廉政工作常态化建设,严格落实各项廉政纪律,重要节日发出廉政提醒通知,选人用人、经费使用方面严格程序、严格标准,干部选拔和岗位调整,始终做到个人服气、群众满意。二、简政放权着眼全覆盖、全方位,服务能力不断提升1.率先建成基层“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梳理形成全市统一办理的公共服务事项103项,各市区个性化事项377项,初步形成了“规定动作+自选动作”相结合的苏州模式。上线“1+10”基层“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市公积金、医保、人社、残联、卫健委等9个部门、70个接口全部在市共享服务平台上线,开放各地申请接入。基层平台横向打通各市(区)自建系统事项97个,纵向对接市级管理平台,与市级业务部门系统实现100%对接,全市建成镇(街道)为民服务中心99个,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1791个,形成了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门”的基层政务服务一体化工作机制,在全省率先实现基层“互联网+政务服务”全覆盖。   2.加快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协调28个市级有关部门梳理自贸片区“证照分离”改革事项134项,扩大试点地区113项。形成苏州自贸片区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535项,扩大试点地区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354项。印发《在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实施方案》,组织省级以上开发区、市各有关部门开展“证照分离”改革专题培训,会同有关部门举办多轮“不见面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座谈会,形成改革合力,确保“照后减证”和“准入”、“准营”同步提速。印发《管理办法》,规范告知承诺审批,指导市有关部门按照告知承诺审批方式完成各类业务3000余件。   3.全面拓展“一件事”改革成果。印发《苏州市深入推进“一件事”改革优化政务服务的实施方案》,聚焦企业群众办理的高频事项,开发PC端和微信公众号端“一件事”办理智能导服专栏,编制形成我市“一件事”目录清单69项。市本级全新推出“新车购置一件事”,2020年办件近24万件;张家港市构建线上 “一件事”网上办理模型,探索办事“零材料提交”;常熟市实现“出生一件事”、“退休一件事”基层全覆盖;太仓市推出“入学报名一件事”,足不出户可以完成入学信息申报;昆山市全市率先整合形成“退休一件事”联办;工业园区构建“全生命周期”、“整合一类事”、“办成一件事”、“办好单事项”四级多维、无死角全覆盖的政务服务体系,率先试点“行业综合准营”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   4.持续扩大电子证照广泛应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电子证照应用的通知》,累计梳理申报电子证照试点应用场景19个。结合“四级四同”工作,梳理进驻事项587项、材料1002项,其中210个事项可调用电子证照,涉及材料347项、电子证照6种。完成政务服务一体化管理平台、通用版审批系统和网上申报系统改造,全面对接电子证照库,实现申请人线上线下申报办理自动调用电子证照;完成与“苏周到”APP对接,实现现场扫码调证。至12月底,已对接的6种电子证照累计调用568次;依托共享服务平台,完成与省法人信息查询接口、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信息查询接口的对接,分别累计调用3473次、19074次;完成与市信用信息平台对接,实现红黑名单的“双嵌入”,不断优化线上线下服务支撑。    三、市场准入突出便利化、高效率,审批效能不断提升1.扎实优化登记申报方式。推动申请人在申报库自主查询并自由选择规范条目申请登记。分批实施企业登记电子档案网上自助查询。推进住所登记申报承诺制改革,5月份,上线运行住所产权核验系统,年底,以市政府的名义印发了《关于实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申报承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省市场监管局专门发文同意苏州成为全省首个“住所登记申报承诺制”改革试点城市。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推进企业注销网上一体化平台建设,牵头制定印发《苏州市加快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注销效率进一步提升。   2.始终注重创优创新服务。以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为着力点,按照企业开办线下“一窗式”、线上“全链通”集成办理模式,全面推行开办企业申领营业执照、刻制印章、申领发票、银行预约开户等全流程网上申请和办理,实现开办企业“一表申请、一窗发放、2个工作日内完成”。研究试点智慧审批新模式,在太仓、昆山分别试点探索对于采用标准化经营范围、不涉及前置审批的公司制企业设立和个体工商户开业登记采用智能化、标准化审批。降低教育、印刷、汽车租赁的准入门槛,推进“准营”“准业”服务创优,打造更为宽松优质的市场环境。   3.积极融入长三角“一网通办”。印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一网通办”专窗管理规范》苏州市地方标准,推动国家战略在全市范围内落实落地。在示范区内按照统一的企业登记标准、办理流程和办理模式,设置线下“长三角一网通办”专窗。宣传引导申请人通过企业开办线上“全链通”实现异地用户网上申报办理。2020年我市共办理长三角区域企业登记类业务办件37笔。四、项目审批全力抓改革、求突破,创新力度不断提升1.积极做好工程项目审批改革。印发《苏州市进一步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制定苏州市第一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豁免项目清单,市级项目建设联合审批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推进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意见合并,统一核发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整合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批准书,核发新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实施施工图免审项目事中事后随机抽查机制,实现施工图报审“不见面”和“多图一审”、审图成果多部门共享。简化项目竣工验收手续,实施工程项目联合验收。   2.全力推动工改平台良好运行。围绕立项用地规划许可等四个阶段,建立“一份办事指南、一张申请表单、一套申报材料、完成多项审批”的多方联动工作机制。全面推进与市政公用服务部门对接,实现工改系统与供水、供电、燃气、通信、广电等市政公用服务系统互联互通,网上申报统一入口、审批材料实时共享、业务流转部门协同。推动市级平台与各板块系统对接,建立“1+10”工改数据报送常态化机制。积极探索电子印章在工改系统中的应用,实现批文证照在线签发、部门共享。   3.高标准完成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严格流程、规范内容、落实标准,完成政府投资类项目,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等工作。科学做好委托评估,完成政府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委托评估45个,提升投资咨询评估的质量和效率。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全年市本级完成环评审批23件(其中承诺制审批4件),竣工环保验收审批16件,委托各市(区)办理环评审批事项7397件(其中承诺制审批3847件),竣工环保验收审批事项1059件。五、日常事务坚持严要求、高标准,管理水平不断提升1.严格疫情常态防控。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有关要求,定期对政务服务大厅进行全方位消毒和保洁,在官网和公众号上及时发出倡议书,引导企业群众采用“不见面审批”方式办理业务。疫情期间,工作人员全部采取防护措施上岗,同时落实所有进入办事大厅的人员佩戴口罩、进行体温检测、核查身份实名登记,联合城市生活广场其他入驻单位组建联合检查组,专门负责大厅出入口的防疫防控工作,并成立局长带班巡查机制,不定期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检查督促。   2.注重提升执法能力。加强业务法规学习,突出抓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江苏省促进政务服务便利化条例》及审批业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学习,强化全局工作人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不断增强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努力提升机关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水平。购买、印制《优化营商环境》《民法典》《江苏省促进政务服务便利化条例》等法规资料2000余份。本年度参加执法资格证考试的干部全部通过,目前全局获取执法资格证的干部达到21人,业务处室窗口干部持证比例100%。   3.加强政务大厅管理。加大政务服务大厅巡查检查力度,召开内部曝光会,引导、督促窗口及其工作人员规范言行举止、强化服务意识。扎实组织“最美政务大厅、最美政务服务明星”评比和首届政务服务技能竞赛活动,常态化开展双月度考核,鼓励和引导各窗口及其工作人员“争创优秀窗口、争当优秀个人”。以文明城市、文明单位创建为抓手,注重在安全生产、垃圾分类等方面下功夫,确保政务大厅干净整洁、文明规范、安全有序。   4.扎实组织专项培训。为进一步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8月份,启动开展了“苏式服务”标准化建设培训,围绕政务服务礼仪、6S现场管理等重点内容,经过4个月的组织实施,12月份,以礼仪操、演讲、歌曲、情景剧、歌舞朗诵等多种形式进行了“苏式服务”标准化建设总结汇演。期间,结合窗口服务的用语、动作、表情等礼仪规范,组织了20期专题培训,通过培训,政务服务大厅窗口工作人员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工作用语进一步规范、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六、资源交易持续抓规范、提标准,智慧管理不断提升1.强化领导统筹,建立高位协调机制。为进一步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制度改革,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管理体系,对照《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中办发〔2011〕22号)和省、市有关要求,6月份,及时调整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主任的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会,并明确了以局主要领导为负责人的办公室设置和具体工作职责。11月份,牵头组织召开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会2020年度工作会议,对全市公共资源交易工作进行部署、明确。   2.增加集采职能,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增挂“苏州市政府集中采购中心”牌子,增设“集中采购部”,负责集采项目的现场管理、场地预约、专家抽取、信息发布、回复质疑等工作。加强建章立制,修改拟定了包括人事管理、内部管理、业务管理等四个方面的39项制度,梳理业务政策法规和各部门业务流程,并编印成册。明确了财务预算、收入、支出、资产,政府采购和产权方面的内控机制,形成了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管理机制。   3.上线智慧平台,对标先进争创一流。按照大市范围内公共资源交易“场地集中、规则统一、信息共享、系统联通”的“市区一体化”标准,通过开通“交易全程不见面”、“人工智能识别围串标”、“人工智能辅助评标”、“交易主体的便捷化体验”功能模块,在全省率先实现建设工程类招投标“全程不见面”。对标上海建设工程投标、履约保证金线上支付的模式,增加投标人可以选择使用电子保函替代投标保证金。创新知识产权交易,江苏国际知识产权运营交易中心率先创新推动开展技术进出口“不见面办理”,被国务院服务贸易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列为全国20例“最佳实践案例”之一,并印送全国供借鉴。七、便民热线保证专业化、接通率,运行能力不断提升1.聚焦全局关键,全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我市疫情防控客服总热线,市便民热线想方设法保障疫情服务渠道畅通,凝聚合力、迅速行动,夜以继日地拼搏在战“疫”第一线。防控常态化以来,积极承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专线电话,有效提高诉求反映流转效率,全年共受理相关诉求万件。协调各方确保疫情诉求流转有序,及时与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建立沟通机制,与省“12345”、各市(区)“12345”、各有关单位通力合作,做好有关“苏康码”“苏城码”诉求受理和处置工作。高效推动疫情分析直达决策桌面,强化政情民意分析,做好每日疫情报送并进行专题研究分析,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全年累计报送涉及疫情的日报97期、周报8期。   2.聚焦发展重点,贯彻落实全局性目标任务。率先开通企业服务热线,并按照省平台要求,调整升级为12345“一企来”企业服务热线,为在苏企业提供专业、规范、高效的“苏式”服务,全年共受理相关咨询万件。创新开启企业服务专窗,依托“一企来”企业服务热线和政务服务平台,开启苏州12345“一企来”企业服务专窗,前端“客厅式”专家坐诊,后端“不打烊”热线服务,打造“电话专席+大厅窗口”联动模式,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及时梳理“涉企”服务信息3227项,组织涉审服务“政策专员”160位,通过“三方通话”直连,为企业提供“一对一”在线精准服务,有效提高“12345”在线服务企业的能力。   3.聚焦高质发展,促进制度完善能力提升。加强平台标准制度建设,以“省12345运行管理办法”出台为契机,推动印发《苏州市“12345”公共服务平台运行管理办法》,借助专业力量,推动发布《政府公共服务平台诉求分类与代码》苏州市标准。盘活全市服务资源,进一步整合市生态环境局“12369”热线、苏州银保监分局便民服务等公共资源,推动发布全市“12345”平台数据交换与分类汇聚标准,促进全市热线资源深度整合、数据资源高效归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高效开通营商环境投诉专线,在“寒山闻钟”论坛开通转变作风“曝光台”及“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将“12345”热线满意率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考核,整治不作为、慢作为现象。           2021年,市行政审批局将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要求,始终围绕企业群众办事“找最少的部门、跑最少的路、花最少的时间、交最少的材料”的“四个最少”核心内容,进一步打造“苏式服务”工作品牌,坚持做到疫情常态化防控和政务服务创新创优“两手抓、两手硬”,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加强各级服务大厅建设,努力加快各类事项“一网通办”,积极推进“一件事”改革,全面再造“企业登记”和“项目审批”流程,深入实施公共资源“不见面”交易,持续优化“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为“苏州最舒心”营商环境建设作出自身应有的贡献,为建党100周年献礼。   一、突出党建引领,保持为民务实清廉本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不断提高为民服务能力水平。深入开展基层走访调研,倾听群众心声呼声,用心用情办好百姓身边操心事、烦心事,用辛苦指数换取企业群众的满意指数。坚持“围绕业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原则,发挥“政务先锋”党建品牌作用,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按照中央和省市相关要求,认真组织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着力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委、市委各项规定,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精简会议和文件,开务实的会,发管用的文,办有效的事。扎实抓好“七一党建联盟”活动开展、志愿者服务行动计划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基层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二、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网办通办代办体系。完善线下“一门受理”功能,强化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和各级实体服务大厅建设,推动实现“综合窗口”全覆盖。依托江苏政务服务网,打造纵横全覆盖、事项全口径、内容全方位的苏州政务服务网页端总入口。精准绘制政务服务数字地图,全面推进政务事项网上办理。拓展网上办事广度和深度,延长网上办事链条,努力实现企业类事项网上办、个人类事项掌上办。协调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加快实施同一事项全市通办,推动落实高频事项异地通办。积极融入长三角政务服务“一体化”,逐步确立实现跨省跨地区通办服务模式。深入推进全市“一件事”改革、电子证照应用和“证照分离”改革,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和事项材料“两个免于提交”,即:“凡是本级政府部门核发的材料,原则上一律免于提交;凡是能够提供电子证照的,原则上一律免于提交实体证照”。会同有关部门将“出生、入学、身后”三个“一件事”的政府实事工程做优做实。完善基层代办服务机制,开发多项“一机集成”自助服务终端,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政务服务。   三、发挥集中优势,推出便民惠企高效举措。有序推开商事登记“确认制”改革试点,实施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申报承诺制改革和一照多址备案改革。推动企业开办线上“全链通”、线下“一窗式”集成办理模式,实现开办企业‘一表申请、一窗发放、2个工作日内完成’全覆盖,探索将企业登记办照渠道从政务服务窗口向银行网点延伸。支持多种方式灵活办理企业,探索智慧审批新模式,逐步实施苏州市域范围登记通办,实行统一登记标准。优化企业正常跨区迁移服务,促进企业有序流动。探索试点药品零售许可事项全市通办和集成式服务应用。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推动工程建设项目的全程网上审批、材料共享、部门协同、线上交互,全面推行申报材料、审批结果电子化,加速与省级平台对接,不断规范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中介事项,逐步完善办事服务指南。推动业务系统、信用评价系统等各类系统的对接,形成一体化业务运作。开设工程建设项目水电气通信和有线电视服务综窗,实现全科受理,全程网办。       四、抓严日常管理,提升文明规范良好形象。持续抓好疫情常态化防控,认真做好进入办事大厅人员体温检测、口罩佩戴、身份核实和登记工作。扎实抓好政务服务大厅的日常管理,以组织开展“双争双创”、“双月度考核”为载体,做好政务服务“好差评”标准化运行,用科学管理推动创新创优工作不断深化。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深入开展,积极开展立法调研工作,推动地方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和报备工作,做好赋权下放审批业务的指导和监督,加强法律学习培训。以创建文明单位、文明城市迎评迎检为抓手,推进政务服务大厅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为办事企业群众提供整洁干净、文明有序的服务环境。       五、创新交易机制,实现科学智能高端运营。推进《苏州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条例》立法工作,逐步实现全市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平台统一。利用大数据、5G、区块链等新技术,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加快电子保函系统开发进度,扩大“不见面”交易范围,形成规范化、标准化、智能化的市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坚持“大中心、大企业”发展方式,统筹产权交易中心、江苏国际知识产权运营交易中心、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三个中心的优势资源。整合力量,推动实现三个中心的资源共享、技术共用、数据共通,构建三位一体更有竞争力的业务生态体系,在规范国企资产盘活机制、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运营合作、技术与知识产权技术进出口一站式服务、知识产权金融创新、规范农村产权交易制度及流程、创新农村产权交易综合性服务方面积极推进,努力实现“线上聚、整链办、不见面”的高效、便民服务模式。   六、优化便民热线,打造更快更准更实服务。全面贯彻落实国办指导意见,加快热线归并,实现“一号服务”。优化运行机制,加强能力建设,不断优化流程和资源配置,使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接得更快、分得更准、办得更实,打造便捷、高效、规范、智慧的政务服务“总客服”。深化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平台建设,依托“苏周到”上线全市“自助挪车”服务,助力数字政府建设。巩固“一企来”企业服务“专线+专窗”工作机制,增强为企服务综合能力,强化“知识库、专家库”建设,让企业咨询“只到一个窗口、只打一个电话”。紧扣民意,强化政风行风品牌建设,推动政务公开与便民热线的紧密合作,实现公开服务化、服务公开化。

行政审批工作个人总结 行政审批窗口工作总结

行政审批工作思路篇2

2019年,市行政审批局将以“一次办好·每次满意”为目标导向,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三大载体”,全面创新“标准+”,推动政务服务再上新台阶。一、完善“三大载体”,夯实服务保障(一)以“一支团队”为服务载体,夯实队伍保障。进一步强化专业辅助团队管理,优化辅助团队功能,全面提升服务水平。通过网络培训、集中授课、专家讲评、参观交流等形式,对相关制度、政务礼仪等职业素养进行系统化培训,提升服务能力、服务意识、服务水平。拓展辅助团队的覆盖面,组织辅助团队向各专业审批服务大厅和镇办便民服务中心延伸。进一步深化“360无休服务模式”,拓展个性化服务模式,实现群众多元办事愿望。   (二)以“一事全办”为流程载体,统揽服务变革。全面推行“一事全办”服务模式,即按事件全流程、整链条办理,探索按行业配置审批资源,实现审批由多部门“流水线”作业,向单部门“闭环式”运行的转变。优化“一链办理”聚合审批套餐模板,简化审批条件、固化审批标准、优化内部流程和环节衔接,并逐步向各专业分大厅、镇办便民服务中心延伸。   (三)以“一网通办”为智慧载体,拓宽服务渠道。持续加大“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探索完善网上审批系统智能化功能,逐步由“人工审批”向“智能审批”转变,加快实现“办事不跑腿、审批不见面”。以“全程电子化”改革为契机,探索推出“不见面审批”事项目录和“秒批”事项,推进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二、全面创新“标准+”,引领审批服务流程化(一)以“标准+”推进行政审批提速增效。在审批方面,以“标准化+申请受理”“标准化+事项审批”“标准化+照证制发”全面提升行政审批规范化水平,精减压缩兜底条款、经验性审批等自由裁量权,建立申请人与受理人、受理人与审批人“双向一标准”模式,实现审批服务全过程透明、公开,让群众提交申请更易,前台收件效率更高,后室审批时限更短。   (二)以“标准+”推进政务服务全面开花。在服务方面,以“标准化+大厅管理”“标准化+大厅礼仪”“标准化+大厅品牌”全面提升群众服务体验,落实“迎送五声工作法”(来有迎声、问有答声、帮有谢声、怨有歉声、走有送声),进一步规范政务服务标准和流程,提升文明引导、咨询解答、申请受理、代办帮办等各类大厅服务人员的形象、语言、举止,彻底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问题,让办事群众一进门就享受到整齐划一、热情有礼的“被尊重”的政务服务体验。

行政审批工作思路篇3

****年,**区行政审批服务局总体工作思路是: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聚焦聚力深化“一次办好”改革,以争先创优为主要目标,深化“六大行动”,加强三个保障,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质效,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一个主要目标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窗受理·一次办好”改革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店小二”服务理念,坚持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着力打造“一窗受理·一次办好”改革**样板,以打造“全市领先、全省一流”的营商环境为目标,争先树优,力争在****年省营商环境各项牵头指标中评价中走在全省、全市前列。二、深化“六大行动”(一)深化营商环境突破行动。   1、开展集中整治。围绕“企业开办”、“办理建筑许可”、“政务服务”三个牵头指标,根据中央、省、市工作部署要求,按照“排查风险问题、集中攻坚化解、健全长效机制”的方法步骤,紧扣日常及年底考核暴露出的短板弱项,充分做好横向对比,查问题找不足、定措施抓提升、建机制促长效,推动“问题全搜集、政策全落实”。   2、强化督导考核。健全“周调度、月通报、年终考核”的政务服务督导考核机制。对各镇街、区有关部门工作标准执行情况进行“一周一调度,一月一通报”。对问题排查不细致、工作流于形式、整改敷衍塞责的,从严进行督导。将政务服务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争取单设政务服务表彰项,对工作推进有力、成效突出的镇街、部门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3、持续走访回访。主动服务、靠前服务、精准服务,持续开展走访、回访活动,保持回访工作的经常性、长期性,加强与企业群众互动交流,及时收集企业反映问题、意见和建议,全面推行“跟踪服务”,对问题认真研判,迅速整改,进一步实现服务渠道全打通、评价对象全覆盖,切实提升群众和市场主体满意度。   (二)深化流程再造攻坚行动。   1、推进“一件事”“一链办”主题服务。加强梳理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领域和高频办理事项,对标先进地区,进一步优化整合办事流程、强化“链上”事项系统支撑、合理布局线下窗口,分类分批持续推进“一件事”主题服务,及时明确操作规程,印制办事指南,加快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链办理”。   2、扩大“一业一证”覆盖面。持续将一个行业的多个行政许可事项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执业证》,精准**“准入不准营”难题,瞄准热点、把握重点、梳理亮点,持续扩大“一业一证”覆盖范围,推动更多行业实现“一业一证”,切实从制度层面解决企业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容易经营难的问题,推动“减证便民”。   3、深化“全城通办”“异地可办”。进一步推广电子印章应用,在“全城通办”、“异地可办”基础上,加强协作协调机制、异地联办工作机制,围绕国务院、省、市有关要求,稳步推进企业注册登记等业务“跨省通办”。   (三)深化县区品牌创建行动。   1、深化企业开办“****”模式。在全程x环节、提交x材料、花费x费用、x小时内办结的基础上,主动靠上、提前介入,深入探索名称核准通过即开始刻制公章的模拟审批形式,实现公章印制立等可。同时,进一步压缩环节、减少材料、压减时限、提升服务效能,深化“x分钟办结”全省最优成果。   2、完善告知承诺制改革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编制告知承诺事项清单,按照“分级分类、因地制宜、因类施策、分步推进、动态调整”原则,建立制度工作规程,明确告知承诺制的条件、标准、流程,动态完善办事指南,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加强审管联动,强化信息双向推送认领,避免系统性风险。   3、推进县乡一体化服务。进一步梳理镇街进驻事项清单,健全窗口前移事项体系,提升信息化水平,推行受理实体窗口与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相结合,加大对镇村两级便民服务中心(站)业务指导力度,强化村(社区)帮代办服务水平,进一步实现区级行政审批事项在镇街便民服务中心受理、办结。   (三)深化智慧审批提升行动。   1、推进政务服务“掌上办”。加快“微审批”线上服务平台建设,以“微信端+身份认证+创新应用”为思路,数据嫁接“爱x”APP服务平台,努力实现让企业群众通过手机微信端即可完成个体和企业工商注册、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办理等相关服务,完成由“网上办”到“掌上办”转变,进一步节约办事成本,改善办事体验,提升企业群众满意度。   2、推广电子证照应用。依托省市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电子证照系统,进一步完善电子证照库建设与数据归集,推动电子证照与实体证照同步制法,持续丰富完善电子证照应用场景,实现电子证照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共享应用,围绕政务服务线下应用场景,进一步推动企业群众通过“爱x”APP等渠道开展亮证,全面推进“电子两证”应用。   (四)深化基层服务延伸行动。   1、抓好三级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村居政务服务、便民服务场所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达到“六有一能”标准要求,健全运行机制,强化信息化支撑,提升事项承接和服务能力,夯实“就近办”“网上办”基础,深入推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深化政务服务窗口前移“进村居、贴企业”。   2、提升基层服务水平。加强镇街、村居帮代办人员指导培训,确保沂蒙红色帮办代办在“最后一公里”落地生效,实施政务服务“好差评”,对基层便民服务中心进行星级服务评价和动态管理,倒逼服务效能提升。总结区级中心“一窗受理?一次办好”经验,着力推行村居便民中心无差别“一窗受理”,进一步提升基层服务水平,实现镇街、村居一站快办、就近能办。   (五)深化工程项目审批提速行动。   1、深化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减轻企业负担,助力工程项目早落地投产,进一步推广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系统应用,达到系统使用全覆盖,打破工程项目审批“体外循环”,全面实现“系统外无审批”,依托审批系统,代替书面材料提交,推行电子施工许可证。   2、推进水电暖协同报装改革工作。   提前介入辅导,主动对接服务,加强部门协调沟通信息推送,实行“同步联审”,通过一窗综合受理、联合踏勘、告知承诺等模式,进一步疏通水电气暖通报装工程“多头申报、重复开挖”堵点痛点,实行“多图联审”,推行联合验收,实现水电暖协同报装改革。   3、强化环评审批技术复核工作。   学习市局及其他地区亮点经验,研究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技术机构对环评文件进行技术评估,对环评复核质量较差的环评单位进行通报并移交环保部门处罚,倒逼环评中介机构重视报告编制时效和质量,坚决维护环评制度效力。四、加强三个保障1、加强党的建设。把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制度化常态化,研究制定党建工作要点和党风廉政工作要点,提升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扩大“五色党建”政务零距离党建品牌影响力。深化支部标准化建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鼓励党员干部在疫情防控、审批一线扎实工作、经受考验、锤炼党性。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管好用好意识形态阵地。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入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落实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抓好廉政风险排查防控,严格制度执行,强化监督管理,持续推进正风肃纪,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2、加强队伍建设。将“严谨、担当、热情、高效”的工作作风贯穿始终,切实转变审批角色,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主动服务、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着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坚持以上率下,形成“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的“敢于担当、勇于争先”干事创业风气。坚持一线推进,实行“一线工作法”,深入基层和企业一线发现问题、解决矛盾、推动工作,树立审批服务干部队伍良好形象。坚持问题导向,把发现、解决问题作为工作的着力点,精细谋划、精准施策、精益求精,全力以赴把工作干成干好、抓实抓细。   3、加强制度建设。健全考核评价制度,聚焦市对区考核指标、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和全局年度重点工作,全面构建覆盖区直有关部门(营商环境、政务服务等工作)、镇街、内部科室和工作人员的考核评价体系,确保专项考核与综合考核相挂钩、科室考核与个人考核相挂钩、考核结果与评先树优相挂钩,充分发挥考核导向作用,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完善调度推进制度,对重点任务建立专项台账,压实分管责任、科室责任、具体工作人员责任,实行责任捆绑、同责同罚,落实周调度、月通报工作措施,局党组定期听取任务开展情况汇报,销号管理、到点验收。强化宣传培训制度,科学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建立健全培训制度,通过邀请专家授课、集中培训学习、党校干部轮训等方式,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加大信息宣传力度,完善通报考核制度,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审批服务改革举措,提升企业群众知晓率,营造改革浓厚氛围。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制度,完善多层次、多方位的应急预案体系,增强信息收集、风险研判和监测预警能力,确保各级政务服务场所突发事件“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43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