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物理说课稿优推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933256

【阅览】优质的范文能让您的写作方便快捷,远离加班,以下这篇“物理说课稿优推8篇”是由阿拉题库网友整理分享的,供您参考之用,希望对您有些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物理说课稿【第一篇】

开场白: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八上物理引言《奇妙的物理现象》,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说,本节课题的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启蒙课,引言则是启蒙课的开篇。向孩子们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展示五彩缤纷、充满神奇的物理世界。通过引言学习让学生们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物理学家的高尚情操以及物理学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重大作用等,以便使孩子们对物理世界有一种新奇感、求知欲,产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引言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引言可见本教材的主要目的:不仅要从知识与技能方面培养学生,而且还将注重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良好的思维习惯,有根据的怀疑精神,一定的创新意识等。

2、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物理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活动,初步感受物理现象的奇妙,激发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能力目标(2)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初步体验观察的方法,能根据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提出简单的科学问题。

情感目标(3)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从而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使学生们对物理世界有种新奇感、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难点是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物理课是八年级学生接触的一门新课程。这门课对于部分八年级学生来说简直有点“谈虎色变”,因为听哥哥姐姐或高年级同学说物理最难学,所以对物理课已经产生逆反心理和畏难情绪。要改变同学们对物理课的偏见,必须用“兴趣”心理去战胜他们的“逆反”心理。心理学理论指出对事物的第一次印象是最深刻、最难忘的。而引言课是八上物理的第一节课,所以我精心设计,力求把它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们一接触物理,就对它产生极大的兴趣和美好的印象。本节课我采用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世界,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条件,是检验物理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教师边演示、边导控,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在教学中,我着重指导学生如何观看演示实验和自己动手做实验,让学生对实验结果做出猜想,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不失时机的引导同学们讨论研究,启发学生对物理现象提出问题。因为这是初中物理的第一节课,对于这些物理现象,无需让学生弄明白其中的道理,只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并产生追根究底的欲望,获得科学研究方法的初步体验,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几幅图片(如蔚蓝色的天空、从树上掉下的苹果、浮在水面上的钢铁轮船等)和一段二胡曲。从幼年起我们就对自然界中的现象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一个个现象觉得就是一个个谜,总想把它们打开,为了揭开其中的奥秘,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2、进行新课。

(1)观察有趣的物理现象。

本活动包括两个简单的演示实验。完成这两个实验本身并不难,教师也无需花费力气去讲解实验的原理,但在整个活动中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问题探究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对实验结果做出猜想,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不失时机的引导同学们讨论研究,启发学生对物理现象提出问题,对于提出有独到见解问题的学生要给于鼓励。例如,放在玻璃罩里的长、短两只蜡烛,谁先熄灭的演示实验,实验前,先让学生猜一猜究竟是那只蜡烛先灭,引导学生讨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实验,实验时控制条件可得出不同的实验结果。实验完成后,在启发学生思考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提问。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会提出各种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接着做水煮金鱼的演示实验。实验前让学生猜一猜,实验后,使其感到惊奇,产生疑问,引起思维,激发兴趣。

(2)动手做一做。

这是学生第一次独力观察物理现象,我采用同座位的两个同学为一小组的方式进行。

活动(1)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本上的字,你发现了什么?请同学们做个小小科学家,实验前先猜测结果,再做实验验证你的猜测是否正确。比赛哪一组做得又快又好、发现的物理现象最多。实验时,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观察和思考时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物理现象并说出自己的各种发现。如从杯子侧面观察发现书本上的字是变大了;发现书本离玻璃杯越来越近,书本上的字就越来越大;书本离玻璃杯越来越远,书本上的字就越来越小,其间还有一个字体左右反向的过程;从杯口向下观察的情况等。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再请同学们将自己没有发现的物理现象做实验验证。教师不要刻意追求学生得出完整的观察结果,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最后请同学们参与探究活动。

(2)隔着玻璃板、课本、搪瓷盘、塑料板等物品,磁铁对铁钉的吸引会变化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发现了许多物理现象,也产生了许多疑问,要想知道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等你们学习了物理以后,就能将这些谜一个个打开。

3、课外作业。

(1)调查一下,你周围有哪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和问题?

(2)做以下的小实验:

[1]将一个生鸡蛋放进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渐向水里加食盐并使其溶解,注意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并对这个现象提出问题。

[2]小心地把水、食用油(每种一小杯)沿着杯壁依次缓缓倒入深玻璃杯內,然后再放入一粒葡萄或一小段蜡烛。将你观察到的现象画下来并提出问题。

4、板书设计。

引言—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

第一节奇妙的物理现象。

一、观察有趣的物理实验。

二、动手做一做。

物理说课稿【第二篇】

1、通过视频,高压锅排气时限压阀转动的实验,让学生知道内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

2、了解内燃机的构造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利用多媒体汽油机模型介绍内燃机的四个冲程及能量转化。知道内燃机的4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学会根据进气阀和排气阀的开闭情况及活塞的运动方向判断冲程;知道压缩冲程是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做功冲程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3、通过结合内燃机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发动机对生产力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教材通过汽车奔驰、列车飞驶、舰船劈波斩浪、飞机凌空穿云的图片导入发动机从而引入热机。再指出内燃机是其中的一种热机指出汽油机和柴油机是最常见的热机。紧接着详细介绍了汽油机与柴油机。本节从构造、工作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汽油机进行了介绍。重点介绍了工作过程-----汽油机的四个冲程。通过插图对汽油机的构造、四个冲程进行了介绍使学生对汽油机的工作过程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在介绍中特别强调学生要了解各冲程中的工作情况及能量转化。在讲解柴油机时教材采用对比的方法结合柴油机的构造简图讲解了它与汽油机在构造上的异同。并通过交流与讨论介绍了柴油机与汽油机在吸气冲程、压缩程度、点火方式上的不同。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然后通过信息窗介绍了三角旋转式发动机。然后介绍了内燃机的优点及内燃机在方便人们的同时会带来环境污染并告诉同学们减小内燃机污染的一些措施培养学生将知识应用于人类社会的意识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是对上一节课内容的延伸,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生活”的理念,同时本节课也为引出下一节课-----热机效率和环境保护的埋下伏笔。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内能及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知道了什么是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以及物体对外做功内能会减小。学生已经知道了内能和机械能之间能够相互转化这些都为本节知识的教学奠定了知识基础。

1、新课引入:利用课本插图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应用了内燃机的一些交通工具的图片,引入热机的'话题。利用播放高压锅排气的视频,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引出内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的道理,同时也是要告诉学生“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活的道理。

2、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本节利用课件动画进行讲解,利用动态画面和静态画面对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进行演示,不仅可以让学生逐个认识内燃机的构造,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可以将四个冲程分开一步一步进行动态地演示,每个气门的开关情况和活塞的运动方向都能很好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汽缸内气体的温度和压强的改变也可以在flash课件中用颜色的深浅来加以诠释,在学生们对于四个步骤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后,用课件连贯起来,先慢速,后快速的播放,让孩子们对生活中的内燃机的工作有一个整体的,基本的了解。这样,通过多媒体课件轻松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让孩子更易理解,印象深刻!最后,在了解了汽油机的结构和原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学柴油机,并让学生从结构和工作原理上,将汽油机和柴油机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终身学习的能力。

§内燃机。

一、热机。

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二、内燃机。

1、汽油机。

2、柴油机。

三、汽油机的工作原理。

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其中:压缩冲程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做功冲程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是自己产生动力完成的,其余三个冲程是靠飞轮的惯性完成的。

物理说课稿【第三篇】

本章从机械运动入手,讲述运动学的基础知识,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的教学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好坏。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

本节速度、加速度是描述运动的重要物理量,理解速度和加速度概念是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基础,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结合本节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同学们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同学们。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2。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

3。知道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在描述运动快慢方面的区别和联系。

4。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方向。

5。理解直线运动中加速度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及其加速或减速运动之间的联系。

初步了解极限思想在建立瞬时速度概念时的作用,了解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同学们区别物理概念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如果能抓住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也就把握了本节的要领。高一同学们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他们容易接受相对形象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而对相对抽象的加速度普遍感到困惑。所以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以及它们的区别;教学的难点是:加速度概念的理解。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物体的运动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现象,同学们对物体的匀速运动已有自己的认识,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知道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并引导同学们分析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体验它们的区别,利用类比的方法指导同学们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使同学们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讲授法、类比法、讨论法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引导同学们的积极思维。

同学们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同学们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同学们的学法指导,引导同学们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同学们简要复习位移的概念后,为了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引入新的物理量(速度),再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指导同学们利用类比的方法研究速度的变化的快慢来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体验类比的方法,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物理中的运用。通过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课堂气氛,让同学们在轻松、自主、讨论的课堂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同学们主动接受新知识,加上例题的巩固,再回到物理概念的理解。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先进行速度的教学后进行加速度的教学,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快慢作为加速度的基础,再用类比的方法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符合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复习位移的概念后,教师举例(物体有各种各样的运动,不仅不同的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不一样,且同一物体在不同时段的运动快慢程度也可以不同。并请同学们举例:如蜗牛爬行,飞机起飞等)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比较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运动快慢?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2。新课教学(大约需要35分钟的时间)。

(1)平均速度:教师提出问题:物体做机械运动时位置发生了变化(即发生了位移),但运动的快慢如何描述?引导同学们思考,和具体讨论两种简单的运动快慢的描述:位移相同比较时间,运动的时间相同比较位移。在讨论位移和时间都不同时采用位移和时间的比值来描述(比值大,运动快;反之则慢)。从而引出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公式(或),这样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要引入平均速度,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了解比值定义的方法。教师利用教材中的图2—22和表2—3,让同学们明确求的是哪一段时间,哪一段位移的平平均速度。

(2)瞬时速度:让同学们讨论与交流:得出平均速度只能粗略描述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内物体运动的快慢,但不能描述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快慢,在给出瞬时速度的概念。体会极限思想在物理中的运用,了解实验室怎样测瞬时速度,并总结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3)加速度:通过平均速度的引入方法来引入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利用教材的例题,帮助同学们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和公式,知道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有正、负之分,并理解正、负号的意义;进而突破加速度概念的教学难点。通过交流,教师总结: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同学们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同学们为中心”,以物理概念为基础,积极倡导同学们积极思考、自主学习。同时还要根据同学们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物理评课稿【第四篇】

本节公开课非常成功,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从中吸取良好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体优点如下:

教态自然,和气悦人。教师的姿态优雅,会给以亲切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提高教学效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语言流畅,抑扬顿挫,节奏性强,能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无不规范的口语,叙述得当。

实验演示得当,使教学直观了当,具体形象,便于掌握知识,记忆起来简便,使抽象的知识显而易件,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变得浅而易懂。

知识丰富,引用资料形象生动,富于哲理,对教材其到了良好的补充,相辅相承。课堂调空能力强,能灵活根据学生的回答正确引导,并使用良好的.激励语言,激发学生求知欲。对学生认识深刻,了解学生透彻,为做好教学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做到有的放矢。

时间分配得当,祥略得当,重点突出,难v点攻破,对教材认识深刻,对大纲吃偷。板书有条理,规范漂亮,字迹工整,科学规范,重点突出,使学生一目了然,对节知识了如指掌。

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恰到好处,以科学家沈括的动人事迹杰出贡献,鼓舞学生探索科学奥秘,为国争光,为科学献身,热爱祖国,激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努力学习。

1、学生的讲解基本到位,学生能积极配合回答讲课者的提问;

2、及时以题目的形式对所有知识进行反馈;

3、在老师指导下做好演示实验。

4、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1、反馈题重数量,但处理质量不高;

2、个别反馈题不能紧跟所讲内容;

3、小组合作有待加强,五、六、七组间有重复现象。

1、加强预习和课下的辅导,对较难的内容如演示实验,给学生提出指导性建议;

2、老师可参与准备一些反馈习题,使之更有针对性;

3、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充分的预习。

物理说课稿【第五篇】

单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出版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3-4的第十一章机械振动的第四节内容。机械振动这一章是在学生学习了运动学,动力学及功和能的知识后编排的,是力学的一个特例。机械振动和后面的机械波是比较复杂的机械运动形式,对它们的研究为以后学习电磁振荡,电磁波和光的本性奠定基础。单摆这一节是在学习了简谐运动的定义,描述及其回复力和能量的基础上安排的。单摆作为一个机械振动的具体的实例,为巩固理解简谐运动的规律及其特点起了重要的作用。单摆作为生活中抽象出的物理模型,与人民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本节的特点一是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单摆物理模型,最后运用单摆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二是运用近似处理方法,研究单摆做简谐运动的条件,这是在研究复杂问题时通常采用的方法;三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过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摆作为机械振动的一个实例,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学习了单摆可以巩固简谐运动的有关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应达到以下目标(知道什么是单摆,单摆的振动图像是怎样的,单摆的回复力是由什么力提供的及在什么条件下单摆做简谐运动,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学会探究周期与摆长的定量关系,知道单摆的周期公式。);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会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探索性实验,学会探究的一般方法与步骤,学会运用软件处理数据,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应达到以下要求(体会科学家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及交际能力。)。

如果能找出单摆的回复力与位移的关系,也就可以研究单摆在什么条件下做简谐运动,所以,对单摆回复力的推导及对其近似处理的方法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另外,研究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通过实验探究周期与摆长的关系也为本节教学的重点。

高中学生在分析物体受多个力作用时往往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正确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使问题简单化。因此本节对单摆回复力的推导为教学的难点。在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定量关系的实验中,学生可以容易地得到实验数据,但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还不够,所以运用数表软件来进行数据处理作为本节教学另一个的难点。

高二学生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已具备了比较强的实验能力和一定的探索能力。所以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好地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本节课(1)将突出学生活动,加强实验教学,充分体现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并重点通过探究实验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2)注重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3)引入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传递及处理技能,让学生用计算机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用信息技术来改变学习的方式。(4)讲授法辅以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创造丰富全面的学习环境。

1.课题引入。

以创设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为导入新课的指导思想,通过提问让学生列举生活中机械振动的实例,并提出符合单摆基本特征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再介绍伽利略用脉搏测时,发现吊灯的摆动具有等时性的物理学史,了解科学家科学发现的过程。让学生观察摆球的摆动,认识抽象出的物理模型,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新课教学的轨道。

2.新课教学。

(1)根据现代教学论,物理教学应有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和陶冶情操的功能。讲授单摆应着力于介绍理想化模型的科学思维方法,并通过与弹簧振子类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理想化方法在物理中的运用。通过多媒体演示各种摆动,让学生判断是否为单摆,深化单摆的概念。

(2)提出问题:单摆是否做简谐运动?启发学生通过与弹簧振子类比,自我设计实验,得出振动图像,并判断是否满足简谐运动图像的要求。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富有创意的设计给予鼓励,增强学生参与的勇气。

(3)接着提出要想进一步验证单摆是否在做简谐运动我们应该怎么办。对单摆的摆动进行受力分析,看它的回复力是否满足简谐运动中回复力与位移的条件。引导学生先确定摆球的平衡位置,让学生思考并说明理由。摆球摆到一定角度时,让学生对其进行受力分析,并引导学生将重力按作用效果进行分解得到单摆的回复力,并对其进行近似处理,得出单摆做简谐运动的条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主要起桥梁作用,引导和启发学生全面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知识建构的主体。

(4)介绍傅科摆的相关知识。用实物演示不同摆的摆动,激起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探究单摆的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强调控制变量法的运用,尤其在探究周期是不是与摆球质量有关时,不能用大小不同的摆球来操作。让学生认识到要想利用好控制变量法,首先对概念有一个比较本质的认识。

(5)接着重点探究周期与摆长的定量关系。提出一些问题如:摆长怎样测量?周期测一次就可以吗?然后学生分组实验,将数据通过网络共享,通过描点得到图像,利用“几何画板”通过描点法得出图象,根据图像对周期和摆长的关系猜想并构造函数,通过改变参数使图像与数据点拟合的最好,得出结论。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相类似的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6)提出单摆周期公式,解释其物理含义。介绍惠更斯对单摆的研究过程,以惠更斯的贡献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进步,使学生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辨证关系。通过公式与实验得出的k值比较,验证公式的正确性,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严谨性。

3巩固与练习。

(1)巩固了单摆物理模型的建立,进一步验证了单摆在偏角很小时,才做简谐运动。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2)将现实生活情景中实例研究引入物理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课堂总结。

主要有学生总结,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整理。(1)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主要是侧重于对知识点的回顾。(2)你学习了哪些方法?方法侧重于学生总结和归纳。(3)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收获和体会是对过程和方法的领悟。(4)你有什么疑问和想法?疑问和想法侧重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布置课下研究课题。

以上两个题目是为了培养学生自我设计实验和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六、结语。

以上是对单摆一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本节课的设计中,采用了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动手学习的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而且探究,合作,亲身经验更有利于学生概念的发展、转变,有助于学生获得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物理评课稿【第六篇】

1、课堂引入阶段,教师通过转动平面镜,使反射到墙上的红色光斑,逐渐变化成一条红色的光线,使学生体验到物理现象的美妙与神奇。教师巧妙的将器材放在箱子中。学生根据经验会认为箱子中是一支激光笔在晃动。而当打开箱子却发现是平面镜在转动。这样就形成了学生的经验与物理现象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创设了很好的问题情境。

2、在进行潜望镜的教学中,庞老师将教材中的潜望镜进行了改进,这样学生通过潜望镜在前面看到了自己身后的物体。这样现象有很强的震撼力和冲击力,学生自然而然的会想,纸内藏着什么,会产生这样神奇的效果。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潜望镜的学习中来。

3、教师播放玉兔号月球车,登月的视频,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物理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爱国主义之情自豪之感由然而生。

1、通过实验探究弘扬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没有对学生进行限制和约束。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带着自己的个性色彩进行实验。我们发现每组学生记录的结果不同,效果不同,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

3、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民主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展示数据表格,交流实验,结论。评价实验过程,等一系列活动,每个学生都能自由的发表见解,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交流形成了民主的课堂气氛。

1、光是真实存在的,但我们是看不到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学生看到了光的传播过程。再如平面镜转动课件如果教师在黑板上讲,只能画两个对比图形,而利用课件,学生看到了在平面镜转动过程中反射光线的动态转动过程。这种由静到动的变化是多媒体应用的效果。

几点不足:

1、没有组织学生对探究活动进行设计。学生的实验过程显得无序。

2、小组内分工不明确;有些学生不知该做什么。

3、使用激光笔没有进行安全教育。

物理说课稿【第七篇】

超重与失重是人教版第一册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七节。它是学生在学习了牛顿三定律后引入的巩固应用一节,教材通过运动的升降机中的测力计的示数变化,讨论了什么样是超重现象,失重现象及完全失重现象,并指出了他们产生的条件。在现行教学大纲中属1级要求。模型来源于生活经验,要求运用所学物理规律来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所以教材还安排了阅读教材——失重和宇宙开发,小实验——观察失生现象。本节内容是对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视重实重等知识的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超重与失重;知道超重与失重的条件。

情感目标:通过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

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解决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辩清实重与视重的区别。

1、多媒体辅助法:通过视频演示实验,让学生形成更直观的印象:展示网络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同时多媒体便于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2、问题情境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习的原动力,是思维的火花,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从而调动学生思维。

3、超重于失重现象有多种情况,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总结,在合作中学习。

4、推理分析法:物理教学的最大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推理分析能力尤为重要,它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都有极大的提高如引导学生根据力和运动的关系,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进行分析,从而归纳出超重与失重产和的条件,达到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4、实验法: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最好办法,因而开始引入实验,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问题:,为什么弹簧称的读数可以表示是重力的大小?弹簧称的读数测量的是什么力的大小。

分组讨论。

小组甲:在加速上升的升降机中测量物体的重力弹簧称的读数还等于物体的重力在大小吗?

小组乙:在减速上升的升降机中测量物体的重力弹簧称的读数还等于物体的重力大小吗?

小组丙:在减速下降的升降机中测量物体的重力弹簧称的读数还等于物体的重力在大小吗?

小组丁:在加速下降的升降机中测量物体的重力弹簧称的读数还等于物体的重力大小吗?

超重产生在加速上升的升降机中的物体,与升降机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所以它所受的合力不等于0,弹簧称对物体拉力t与物体自身的重力的差等于物体所受的合力,即:

t—g=mat=g+ma。

此时弹簧称的读为拉力t的大小,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此时弹簧称的读为拉力n的大小,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在减速上升的升降机中的物体,升降机的加速度是向上的`与升降机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所以它所受的合力不等于0,物体自身的重力g与弹簧称对物体拉力t的差等于物体所受的合力,即:

g—t=mat=g—ma。

即:t—g=mat=g+ma。

此时弹簧称的读为拉力t的大小,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在加速下降的升降机中的物体,与升降机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所以它所受的合力不等于0,物体自身的重力与弹簧称对物体拉力t的差等于物体所受的合力,即:

g—t=mat=g—ma。

此时弹簧称的读为拉力t的大小,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此时弹簧称的读为拉力n的大小,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超重产生的条件:a向上,f=m(g+a)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

失重产生的条件:a向下f=m(g-a)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

实验:比较观察:装满水的底部带有小孔的瓶子在重力的作用下,水从小孔中流出;装满水的底部带有小孔的瓶子自由下落时,水不会从小孔中流出。让学生想象处于完全失重时奇特物理情境。

播放视频:神舟7号内部宇航员在完全失重时的生活录象,让学生增强对完全失重现象的感受。

1、无论在超重或失重状态下物体自身所受的重力是否发生变化?

不会。

2、物体除了在竖直方向上加速上升或下降时有超重或失重现象外,中学物理范围内还有哪些现象是属于超重或失重现象。

物体在圆弧形轨道运动时,也会出现超重或失重现象,宇宙飞船在绕地也飞行时也会出现超重失重现象。

1、下列现象中属于超重现象的有()。

a、用弹簧称称量同一质量的物体在北极比赤道测量的重力大。

b、物体通过圆拱桥的顶端时。

c、物体加速上升d、物体加速前进。

2、弹簧称的称钩上挂一个4kg的物体,在下列情况下弹簧称的读数是多少。

物理说课稿【第八篇】

这节课既是上一节课学习的安培力的延续,又是后面要学习的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基础,它是这一章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本章的重点,同时也是与力学进行综合的完美切入点。我在设计本节课时通过实验演示和理论推导两种途径让学生去学习、理解洛伦兹力,目的是让学生体验深层次的的科学探究的方法。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洛伦兹力,会判断洛伦兹力的方向;

2)知道洛伦兹力大小的推导过程;

3)会利用本节课学的知识简单解释电视显像管的工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安培力微观本质的猜测,培养学生的联想和猜测能力;

2)通过推导洛伦兹力的公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1.重点:洛伦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和洛伦兹力大小计算。

2.难点:洛伦兹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1.教法:主要以多媒体模拟实验法、演示实验法、问题启发式教学法、实验启发式教学法。

2. 观察实验法、理论推导法、对比学习法。

1.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由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而电流又是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引出这个力可能是磁场作用在运动电荷上的,那么运动电荷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吗?用电子射线管实验来加以验证,结论:磁场对运动的电子有力的作用从而引出新课。

2.提出问题: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安培力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洛伦兹力

安培力与洛伦兹力存在什么关系?

3.演示动画

电荷的定向移动及其受力情况与电流受力情况

微观的电荷是肉眼观察不到的,学生缺乏感官认知,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手段给学生感官认知,可一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

4.分析:安培力是洛伦兹力的宏观表现,洛仑兹力是安培力的微观本质

5.提出问题:如何判断洛伦兹力的方向,由学生分析(必要时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给出判断洛伦兹力方向的方法是------左手定则。

6.用实验验证电子束的偏转是否遵循左手定则

7.讨论洛伦兹力的方向与速度和磁场方向的关系

8.由例题求解引出b垂直于v时洛伦兹力的表达式,进一步分析b与v不垂直时洛伦兹力的表达式,分析影响洛伦兹力的因素。

9.通过动画演示,介绍洛伦兹力的具体应有:电视机显像管中电子束在磁场的作用下发生偏转,演示电子束在磁场的的偏来说明,进一步演示“行扫描”和“场扫描”,并由此说明荧光屏发光的原因。

10.课堂练习

11.小结

12.布置检测题,通过其来检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933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