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论文范例(优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538232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论文范例(优质4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论文【第一篇】

摘要:在教育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语文、美术、音乐三门课程实际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关键词:美学教育爱国主义情操语文教学自然美音乐美

学校美育是学生学习审美的知识和技能的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按照美的规律,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美育的各科教学中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手段之一。在教育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现实教学中怎样渗透美育教育呢?

一、运用语文教学渗透美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学校美育的作用,在于通过美的形象给学生以情感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陶冶美的情趣”。因此,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言文学艺术美是美育的基本途径,提高语文课的艺术质量,意味着用美育思想指导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趣味,同时又有利于学生在美的形象欣赏中,感受到美的生活,增强审美情趣,培养美的意识。语文教材中的文学艺术美是中国灿烂文化的基本内容。《赵州桥》《颐和园》《桂林山水》《长城》……古代雄伟建筑的记载,祖国壮丽山河的描写,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领略祖国的伟大,感受祖国的美丽,让教材中诗一样的语言叩响学生心灵的情弦,同时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语文教材中的《林则徐》《刘胡兰》《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是何等壮烈,何等崇高。忠心皓日月,正气壮山河,无数革命先烈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子孙后代的幸福。更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感受英雄人物爱国的形象和壮举,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二、运用美术课渗透美育

美术课中绘画、写生是学生欣赏和享受美的理性和智力因素的结合,在学生学习、欣赏、享受美的过程中,会获得物质美的感觉和丰富的精神享受。利用美术课或课外活动,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激发学生热爱文化知识的热情。同时,大自然无穷的奥秘,可以点燃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火花,激励学生去探索大自然的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从而热爱自然,树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带领学生野外写生,结合大自然美的欣赏,传授有关的科学文化知识,以美启真,以美促智,是充分发挥美育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自然美的欣赏过程,也是提高学生想象力的过程。茫茫原野,连绵群山,朝辉夕阳,银河星光,小桥流水,鸟啼燕舞…这些自然美的形状、色彩、线条、声音构成的美丽画卷,能给人一种生理和精神的娱悦。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感受它香馨的呼吸,呢喃的细语,或者让辽阔的大海去打开学生的胸怀,让高山的雄奇去振奋学生的精神,学生会觉得耳目一新,神清气爽,会翱翔在无限自由的精神世界里学生领略,感受大自然的美,对提高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对倡导艺术生活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作用,更将促进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操。在美育中融入情感教育,唤醒学生民族情感,情感性是美术最重要的特性之一,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

三、运用音乐课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音乐是艺术美的内容之一,是现实美的反映,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最好素材。音乐是通过流动的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表现思维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音乐表现生活的方式不是直接的描绘,而是音乐家把自己的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得到的丰富感受,予以情感的概括,然后用具体的音响表现形象思维凝成的听觉形象,从而使人们通过听觉深深地感受到作品中表达出的思维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因此,教育学生热爱音乐,也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

小学音乐教材中,许多歌(乐)曲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每首作品都展示了一幅美的畫面,让人从听觉和视觉上感受美,并根据作品的情绪进入音乐意境,使他们在音乐意境中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提高审美能力。

曲调健康,内容向上,富有美感的音乐能启迪人的心灵,陶治人的情操,愉悦人的精神,引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如《再见吧妈妈》这支抒情歌曲,根据战士即将出征时向母亲告别的特定环境,熟练地表现了“军号已吹响,钢枪已擦亮”部队整装待发的激昂情绪,热烈的气氛和威武的场面,继而无限深情地倾吐了战士对母亲,对祖国满腔诚挚的爱和誓死保卫祖国的壮志豪情。再如《保卫黄河》《我的识国》《红星歌》这些激越抒情的旋律,都将引起学生心中强烈的感情共鸣,都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论文【第二篇】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学校在此过程中,发挥着主阵地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基地的价值,合理运用各种有效的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关键词:小学语文;爱国情怀;教育

当前时期,在对人才进行培养时,需要注重爱国主义教育。要求各科教学都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爱国教育渗透其中。对于语文而言,其是传情达意的重要工具,也是生命之声,更是文化的根基。在实际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培养,统一语文学科教学和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对语文教学的内涵进行挖掘,进而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并进一步深化学科教学改革,这也是语文教师必须要承担的责任。

课前准备,挖掘教育素材

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之前,要求教师做好备课工作,对每篇课文中所包含的爱国主义元素进行挖掘,充分利用各个教育点,抓住开展教学工作的契机。对于每篇课文中,所包含的能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包括段落、句子、字词等,必须要做到心中有数,进而控制好爱国主义教育的节奏,把握教育契机。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长城和运河》一文时,其中就包含了很多可用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在进行该课文教学时,不仅要求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内容,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生字进行组词,同时要求学生了解与长城以及运河有关的史实,了解他们的特征,激发其爱国情怀。同时,通过让学生了解这些人间奇迹,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绽放学生心灵之花的目的。在教学时,教师要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学生会加深对长城与运河的了解,了解其宏伟壮观的景象,感叹祖国山河的壮丽,进而培养自身的爱国情怀。

教师通过在课前精心准备,从而准确把握课文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与知识点等,并对这些知识点进行精心设计,进而更加自然地开展爱国教育,提升教育效果。

研究文本,体会作者情感

教师在教学时,要想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将作者的体验内化为学生情感培养的素材,需要对作者创作的背景进行认真了解,激发学生对文本中情感的体验经历,再对学生进行引导。其中,要求教师对作者的生平经历与创作背景进行研究,并与学生一起探讨,进而对作者当时创作的心态与情感等进行深切体会。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詹天佑》一文时,教师要抓住重点句子,开展课堂教学。比如“遇到困难,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这句话描述的是詹天佑不畏艰难的动力根源。原因在于这条铁路的意义非同寻常,这是中国自主修建的首条铁路,是民族气节的象征,铁路的质量与国家及民族声誉密切相关。如果铁路修的好,可以大大提升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这也体现出詹天佑的爱国情怀,为祖国荣誉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高尚情操。学生阅读时,也会感受其中的民族精神,也会为詹天佑感到骄傲,進而向其学习。

通过研究课文的写作背景,能够挖掘出更多的教育素材,深化作者的创作意图与爱国情感,从中让学生深入感受这份情感,从而更好地落实爱国情感的培养,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把握课堂,渗透爱国主义

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可以将爱国主义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其中。在很多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是描述祖国大好河山的,并给出非常高的赞美与评价,教师此时就可以开展爱祖国河山的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在分析课文思想情感时,让学生从文本中去感受这份爱国激情,陶冶情操。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美丽的南沙群岛》一文时,存在很多爱国教育元素。首先,南沙群岛本身的风光非常秀丽,可以用星罗棋布和碧波浩渺来形容。通过朗读课文,学生也能感受南沙群岛的风光。其次,南沙群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但是却长期被菲律宾等国所觊觎,存在很多不安定因素。所以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以上述两个方面为教学切入点,对学生爱祖国河山、爱南沙群岛的情怀进行教育,最终取得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效果。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把握好爱国主义教学的契机,掌握好教育方法,恰当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并获得了学生的认可,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结束语

在开展语文教学工作时,需要树立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意识,为学生成长做好准备。在开展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时,要注重爱国情感的渗透,不断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印象,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对于教师而言,在实际教学时,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通过合理运用教学策略,更加有效地渗透爱国情怀,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进而达到预期的爱国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逄宗宝.浅谈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渗透[J].新课程(小学),2013(09).

[2]姜金红.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13(13).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常乐小学)

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论文【第三篇】

摘要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对增强国力、凝聚民族力量至关重要,而历史学科在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方面是许多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

关键词历史教学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热爱并忠于自己的祖国,这是每一个中国公民所应该而且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因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可以说是老师任务的重中之重,更应该是历史老师面临的首要任务。因为这是关系到我们四个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一个重要举措。爱国主义包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民族情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不断探索、进取的民族责任心,以及为维护祖国独立和民族尊严而勇于冲锋陷阵、赴汤蹈火的民族英雄主义。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无数催人泪下的爱国主义故事,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英雄,他们的作为以及他们的价值取向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当代青少年树立了如何抉择人生的光辉榜样。可见,历史学科以其特有的丰富内容,对教育青少年学生具有重有意义。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丰富多彩,教育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就历史教学来看,有三件事情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重要的事情:一是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二是培养学生的时代感;三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人类历史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一切事物都是历史的产物。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就要培养他们对于事物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看法,明确自己的责任。对于我们中国历史来讲,尤其是近代面对西方列强侵略,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中国人民一百多年的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才建成了伟大的新中国。每个时代的人民都有自己的社会责任,如果说近代人民是为了争取民族独立、民族权利的话,那么我们就要教育今天的孩子们,为了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需要我们肩负重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如:衣、食、住、行等等,都是通过劳动人民长期实践优化发展而来的。要教育学生从发展变化上来看问题,通过具体事物、用历史变化观点来解释说明生活中常常碰见的事物,以此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和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认识,这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很重要。也就是要从感情上、思想上培养他们不断进取的精神,这種思想感情是同爱国主义密切联系的,无形中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达到教学之目的。

二是要培养学生的时代感。从历史教学上来说,从中国近代史的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五四运动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以及建国后我们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上所取得的丰功伟绩中,来说明建立新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以此来培养学生感觉到今天和过去的不一样,更重要的是还要让学生感觉到目前我们努力的方向、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历史时代感,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增强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这种思想应该从学生时代培养,将来才能真正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三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生们对于社会变化、时代责任有认识之后,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培养他们的信心,培养他们对祖国的前途充满希望,这样的教学内容非常多。如我们的四大发明曾对世界文明有很大贡献。其实像这一类史实我们国家还很多,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把这些东西讲给学生们听,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在政治上,我们这一百多年的斗争很不容易,两千多年的封建压迫、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压迫,经过一百多年的不懈斗争,建立了新中国,对世界被压迫民族国家的解放斗争运动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这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其实也只有这样,爱国主义教育才能在历史教学中得到真正体现。

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时代感是历史教师的重大责任,培养学生“三观”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不仅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更是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需。我们只有把爱国主义教育摆在历史教学中的首位,才能真正处理好继承传统文化遗产,在吸收并创新文化的过程中既取其精华,又舍其弊端,不断创新教育,改革历史教学,把爱国主义教育摆在首位,从教育思想上改革着手,以便明确包括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以爱国主义为中心培育出社会主义新时期迫切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论文【第四篇】

[摘要]现代化进程自其发端就从未止步。人们普遍认为现代性与全球化一起,构成了一股强大的离心力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就此断裂开。人们对此种历史意义上的断裂机制的后果——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巨大差异的探讨也从未停止。本文以前不久发生的“家乐福事件”为例,通过与传统的爱国主义行动相比较,分析了现代性语境下爱国主义行动的特征及其实质,对于新时期弘扬和创新爱国主义传统,更加理性有力地爱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现代性语境;全球化;爱国主义行动

Abstract:,thisarticleanalysesandinterpretsthefeatureandessenceofthepatriotismactionsintheperspectreatethepatriotismtraditionandforustoloveourcountrystronglyandrationally.

Keywords:modernitycontext;globalization;patrioticaction

一、现代性语境的含义

安东尼•吉登斯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中对现代性作了清晰的介绍:“现代性——它首先意指在后封建的欧洲所建立而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响的行为制度和模式。‘现代性’大略地等同于‘工业化世界’,只要我们认识到工业主义并非仅仅是在其制度维度上。”[1]16因此,可以看出,吉登斯不仅给“现代性”概念进行了界定,而且也向人们说明了“工业主义”也是“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的维度。“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性所导致的社会生活的全球化,就是真正的世界性联系的发展过程,这些联系包含在全球民族——国家体系中或劳动分工之中。”[1]23然而,不管是哪种对“现代性”和“全球化”的理论界定,都没有回避的一点就是:全球化或现代性语境本身就是一种体系。这种体系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经济的全球化令越来越多的民族国家、群体甚至是个人都被卷入世界市场之中

现代性经济体系体现为全球性商品生产和市场体系,这二者也可以说就是现代性经济体系的主要牵引力。它们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共同地将地球上绝大多数人和国家都卷入到现代性的体系之中。人们至此可能会认为现代性带给全球政治的是真正的民主和平等,但事实并非如此,其实这是一个“充满风险的社会”。按照乌尔里希•贝克的话说“在发达的现代性中,财富的社会生产系统地伴随着风险的社会生产;相应地,与短缺社会的分配相关的问题和冲突,同科技发展所产生的风险的生产、界定和分配所引起的问题和冲突相重叠”[2]。

2.“社会的被围困化”使各个民族国家很难正常地行使传统的职能

从宏观的全球化角度来看,民族国家越来越让位于全球化的主导——跨国公司和全球性经济组织。在现今发达的现代性下,全球化经济模式正肆无忌惮地渗透到地球上的任何一块处女地;微观方面,随着全球性资本与个体的自由流动理念的蔓延而导致的“社会个体化”,越来越把传统社会和民族国家束之高阁。这可能会造成曾经在二者间起界限和保护作用的传统社会渐渐地缩小它在全球舞台上的空间。当传统社会和民族国家很难履行其传统功能时,个体会直接面对现代性所带给他们的风险而又无力应对。正如鲍曼所说,在当代“流动的现代性”之下,每一个人都必须处理“运用个人的策略去解决系统的问题”[3]14。而这种局面又如鲍曼描述的那样是由于“一方面,国家把最主要的功能‘出售’给了非政治的、‘不受调节’的市场力之后,它不再具有强大的动员力量,而正是由于这种力量,民族曾经是在寻求合法性的国家中受欢迎的、实际上是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已经弱化了的国家主权和正在削弱的国家权力使民族认同丧失了它在想象的共同体中的特权位置”[3]1。

3.信息网络的完备化使每一个体都处于福柯式“全景监狱”的监控之下

原先具有主体性的个人,在科技和信息日新月异的时空场域下,已经完全被围困于专家系统为其设计的牢笼里,但似乎一开始没人能察觉到他们的“牢笼化”,而只是感觉自己在这一牢笼里生活是无忧无虑的,因为专家系统已经为他们该做什么、怎样做等问题提供了完整的“生活指南”。但当他们试图穿过一些边界走出牢笼的时候,才发现出来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因为他们都好像已经被网络以及其他现代监控手段牢牢地束缚住了[4]。毋庸置疑,现代通讯手段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在全球性时空之中逐渐形成“时空的抽离”,这种新型的“面对面”关系就像吉登斯所说“地方与全球之间的辩证法”。他说,“全球化使在场和缺场纠缠在一起。我们应该依据时空分延和地方性环境以及地方性活动的漫长的变迁之间不断发展的关系,来把握现代性的全球性蔓延。”[1]23-24

4.全球性的文化霸权导致了“主体文化”的逐渐趋同化,个性越来越不明显,呈现出去个性化的特点

齐美尔说“主体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个体身上的一种教育、活动、智慧和美、幸福、德性的状态,这种文化的现实和作用存在于具体的灵魂身上,其在灵魂中财富的多少,构成了历史存在的全部”[5]。随着现代性的渐趋深入和全球化的加快推进,越来越多的人们都被卷入一种主导性的全球性文化霸权的统治之下。这里的文化是指一种符号系统,意指那些物质的东西只是一种基础,关键是在这些物质资料基础上还形成了一整套精神的象征体系,这一象征体系越来越成为全球的趋势和潮流、也越来越深地渗入到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像“美国大片”、“米兰的服装”等等象征性的品牌名词,这种“社会的麦当劳化”甚至是“可口可乐化”抑或是“索尼化”所带来的,是整个世界的趋同和去个性化,用齐美尔的话说就是“主体文化”已经让位于其自身制造出来的“个体文化”。但这种去个性化只是多数人被少数人同化的一种表象。在这个表象之下,是那些现代文化制造者对绝大多数个人的一种文化霸权,它涉及的是一种权力分配关系,无疑在全球性文化霸权的背后是少数人在主导多数人。上述现代性和全球化的几方面及其产生的后果正构成了席卷全球的现代性语境,这些方面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体系。

二、现代性语境下爱国主义行动的特点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正视历史可以发现,很多的历史事件之间有着惊人的巧合,但这些所谓的巧合又不是历史简单的重复和循环,而是会蕴含无穷的真理和客观规律于其中。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合乎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于一体的自然辩证过程。而这一客观的历史过程内在遵循的原动力其实是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在历史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循环又不断提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在这个不断上升的螺旋式历史发展过程中确实发生过许多惊人的“巧合”事件。但是当两件历史事件成为一种“巧合”的时候,人们可以发现,其实这些看似“巧合”的事件就是研究历史最好的素材,因为这些历史事件会处于不同的时空场域,即通常所说的历史背景之中,所以它们的本质又是不一样的。人们如果要对某种历史现象或事件进行研究和分析,毫无疑问,最好的一种方法就是对处于同一“巧合”的两个表面上看似“雷同”的历史事件进行历史学上的比较分析研究。

基于这种研究分析的方法论基础,对不同场域中或历史时空下所表现的爱国主义行动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现代性语境下爱国主义在当今的时空场域中与传统的爱国主义行动相比较,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1.爱国主义的新倾向

从爱国主义的目的论角度看,传统爱国主义主要为“家国之事”,而现代性语境下爱国主义倾向主要为“经济之事”。当我们回溯百年,可以很清楚地看到,20世纪初年即1900年正是“八国联军”的铁蹄肆意践踏和蹂躏中华民族的时候,外敌入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当时中国正处于这样一种历史时空场域中,许多的有志之士抛头颅、洒热血,为的就是所有中华儿女的一个共同理想——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民族独立作为一种民族大义在那个时代被毫无疑问地当做一切爱国主义行动的首要目标。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许多人都认为,家乐福的主要大股东之一竟公然地宣称自己“支持**、抵制奥运”。于是国人愤怒了,愤愤地将家乐福作为自己爱国主义激情倾泻的对象,打出了“抵制家乐福”的标语和口号,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并实施一系列爱国主义行动。但当我们冷静思考这件事的时候会发现,“家乐福事件”中的那些实施爱国主义行动的人们更多地可能是为了经济利益的原因而行事的。他们在奋力地抗争着全球化的经济体系——主要表现就是他们反对以家乐福为典型的全球性的跨国公司。这种论点可能令人无法理解,但事实确实是这样。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飞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于是西方国家的某些人就自然地产生了恐慌,这种恐慌的直接结果就是他们的所谓“中国威胁论”,一直和中国保持“良好关系”的法国国内的某些人正是基于这种经济的考虑而利用这次奥运会和“西藏问题”来给中国制造事端,以此企图遏制或减缓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现代性语境下的爱国主义行动更多地是以经济利益作为第一考虑,主要原因是现代性所带来的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不言而喻,作为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维度,全球化经济体系已经使许多后发展国家被卷入到统一的经济体系中,这就增加了世界范围基于利益的激烈竞争,而且竞争的主要表现就是现代条件下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爱国主义行动。

2.爱国主义实施的新主体

传统爱国主义行为是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殊死搏斗,而现代性语境下爱国主义行为的实施主要产生于个人之间或团体之间。可以这么说,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这一百多年里,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战争为线索的。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中日甲午战争则进一步加速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至“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完全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这一场场的战争其实就是一座座中华民族的“耻辱柱”,而在这些“耻辱柱”上书写历史的正是当时代表“落后”世界的清政府和代表“先进”世界的帝国主义国家,这种国与国之间的较量是在那个时代最为主要的爱国主义行动的形式。

现代性语境下,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对于“爱国主义”的态度都已发生了转变。人们自发的爱国主义行动越来越多,也更多地采取声势浩大的“示威”和“抗议”等行动,而这些行动的对象已从传统的国家主体转变为全球化的主体——跨国公司,“家乐福事件”所说明的正是这样一种情况。“家乐福”只是一个代表全球化主体的符号,除此以外什么也不是。但是由于现代性语境下社会成员越来越个体化,人们越来越孤立以至于不能以一种统一的声音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人们的利益也无法达到一种协调和统一,从而导致许多人会抱有一种“事不关己”的心态而作壁上观。但其本质的原因还是由于全球性的文化趋同化而导致了“主体文化”的逐渐衰弱,人们都呈现出去个性化的特点,而经济理性成为人们采取一切行动最主要的准则。由此,现代社会中的爱国主义甚至已经根本无法在完全意义上的国与国之间发生,往往只能发生在个体或者群体之间。

3.爱国主义行动实施的新形式

传统爱国主义行动大多是直接的、武力的和面对面的,而现代性语境下爱国主义行动的冲突方式是脱域的、不在场的。在中国20世纪初积贫积弱的时空场域中,清政府以及当时的中国人民在遭受大规模的外敌入侵之时,唯一能采取的爱国主义行动方式只是与敌人拼个你死我活。而从西方世界来看,传统的殖民掠夺方式就是赤裸裸的侵略战争,既然敌人是赤裸裸的侵略,那落后国家只能被动、直接地反抗,于是,落后国家的爱国主义行动就会以一种明刀明枪的形式直接、面对面地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武力较量。

现代性语境下,整个世界已经由信息网络的完备化做好了一切的“监管工作”,人的一切行动都以信任体系和专家系统提供的“照料”和“安排”为基础,所以就会使得每一个体都处于福柯式的“全景式监狱”的监控之下而无面对面的互动。人们之间这种“脱域”和“不在场”的特征,在以“家乐福事件”为典型代表的现代性语境下爱国主义行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在不同的地方——只要有“家乐福”的地方聚集起来,高喊口号、高举标语反对“家乐福”以展示自己的爱国主义激情。但是,他们却没有思考过自己的根本目的和要抵制的究竟是什么。

三、现代性语境下爱国主义行动的实质

现代性语境下的爱国主义行动实际上是民族国家及其人民对全球化和现代性的一种反应。而这种现代性语境给人们带来的后果,恐怕对不同的人来说会有不同的实质,但是所有的人对这种已经深入其生活深处的现代性都会有自己的一种反应。吉登斯在其《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就曾列举出了人们对现代性的四种典型反应,其中之一是“针对已觉察到的危险之根源的实践性搏击”[6]。而同时现代性过程给世界所带来的后果是一种人们无法回避的“强力漩涡”,这个“漩涡”将世界范围内几乎所有的人都牵引入其中,人们作为有意识的主体有时候也试图去挣脱这种“牵引”和对这种“牵引”主动“搏击”,“家乐福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当然,这种“搏击”又可有以下具体的表现:

1.是人们在处理“全球化和民族主义”之间关系的一种尝试

全球化可以被认为是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的维度,全球化的趋势无疑是一种带有“普适性”的过程。这种“普适性”意味着在全球范围内人们都必须以同样一种方式来实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甚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方向也已被发达国家预设好了,即后发展国家必须以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和发展模式作为自身的发展轨迹和发展模式。这从实质上说其实就是一种现代性的文化霸权(广义的内涵),而这种现代性的文化霸权就会对传统的民族国家造成一种损害其主体性的冲击,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大背景下现代性的爱国主义行动的实质,更多的是人们基于“民族主义”而对“全球化”进行的一种反抗。

2.是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针对具体的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一种反抗

全球化的经济是一种相当单一的发展模式,而各个国家又会具有各自具体的实际情况,所以许多人就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本国所走的发展道路必须要是其他国家为其制定好的呢?每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的制定都应该是“量体裁衣”,即充分地依据本国的现实国情而达到的一种不同以往、不同于他国的道路和模式。于是,人们对于全球性经济一体化的抵制会集中于“全球化的代表”——跨国公司身上。这种反抗行动的实质其实是一种针对“全球化”的反抗。但就这种“示威式的对抗”能够惊醒更多的国人,使更多的人能够对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之路做更多的思考这个方面来说,意义是相当深刻的。

3.应较为全面地考虑现代性文化(狭义的内涵)对于现代国主义行动的实际影响

单从文化的狭义方面来理解,精神文化包含社会意识形态、社会道德习俗和科学知识水平三个层面,不管我们从哪个层面对现代性进行解读,得出的结论都是一样的,即现代性的文化也是一种“普适性”的文化,这种“普适性的文化”的必然结果就像经济发展模式一样,即全世界的大部分人都会以一种相同的生存方式和工作方式持续下去。对于有独立意识和自我感知的人类来说,这种结果应该是最具灾难性的。而针对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样一种特殊的国情,尤其是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资本主义的自由化思想在此语境下,就有可能借着全球化这场“东风”有预谋地向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渗透,所以,全球化或现代性语境下的人们,特别是我国民众在实施爱国主义行动的时候应该更多地从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角度考虑问题,要像新华社的评论里所说的那样“应该理智地去爱国”,而不应该只是盲目地宣泄自己的爱国热情,不然就会给世界一种“勇有余而智不足”的印象了。

综上所述,爱国主义是人类最古老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它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是民族向心力和民族情感的纽带及团结奋斗的基础。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范围、行动等都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现代性语境下爱国主义具有面向世界和未来的特点,强调情感到理性的升华,更加突出了理性。爱国主义又是具体的、现实的。因此,在国际风云瞬间变换、国内各种因素错综复杂的现实下,爱国主义行动的采取需要理性的方式、方法和策略。

[参考文献]

[1]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5.

[3]齐格蒙特•鲍曼.被围困的社会[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4]丹尼斯•史密斯.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性的预言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17-18.

[5]格奥尔格•西美尔.金钱、性别与现代生活风格[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140.

[6]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21.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538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