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实用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汇总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510580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实用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汇总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第一篇】

第一次,是听语文老师提起三毛的作品。三毛原名陈懋平,改名陈平,之后就以笔名“三毛”为名,她是永远的三毛。

我小时候只听说过“三毛流浪记”,那个三毛是个只有三根头发的小男孩,很顽强地活着,流浪……当今我渐渐长大,我惊奇地发现了这个全新的三毛,她是个最浪漫,最真性情的女作家,她有一个男朋友叫荷西,因为她对沙漠生活充满了好奇,所以去大沙漠旅行,写出一系列大漠风情的散文,从而成就了一种“流浪文学”文化。

人活着,就应该有目标与理想。我们要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让平淡的生活充满欢乐,用爱滋润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面对一次次挫折,经历一次次考验,挑战一次次难题,才能像三毛那样活出精彩人生,虽然短暂却是永恒的。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第二篇】

那儿没有高楼大厦,没有灯红酒绿,也没有尘世中的嘈杂和纷扰:那儿只有无际的黄沙,只有寂寞的大风,只有安详与恬静却又不失生机的生活。

“闲依木仍邻,偶似沙漠客”,心中便已对那儿有了些向往与憧憬,“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黄”——如此的宁静又是多么的让人无法忘怀。再细细向下读去,便深深地陷入了这本书——《撒哈拉的故事》之中,也将自己埋进了那片广阔而寂静的土地——撒哈拉沙漠。

“正是黄昏,落日将沙漠染成鲜血的红色,凄艳恐怖,近乎初冬的气候,在原本期待着炎热烈日的心情下,大地化转为一片诗意的苍凉”,这番动人凄美的景象在城市中自然是不奢望能够见到的,只有在那片遥远却又熟悉的土地上才能够展现得淋漓尽致。三毛在本书中说撒哈拉沙漠属于她“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刚开始我还无法理解,可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也情不自禁地陷进了这片神秘的土地。无边无际的沙漠,或许会让人感到看不见尽头的失望与困惑,单调一致的色彩也会让人感到乏味与疲惫,然而,日落时被染红的沙漠与沉厚雄壮的大地又怎能让人不想立刻投入它的怀抱?聆听风的呜咽,品味黄沙的寂寥,是苦,亦是一种精神上的放松与享受。

撒哈拉,不只是为着它独一无二的景致而着迷,更是为着它滋养的人与那里的生活而感动。

那里的人,或许无法享受高科技为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与舒适,他们的物质生活更是无法同我们相提并论,可是“生命,在这里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他们的幸福与自由,便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文明。三毛与她的丈夫荷西生活在沙漠中,虽然被邻居撒哈拉威人借去的东西常常是有借无还,虽然他们常因停车载客而耽误自己的事情,可是他们在沙漠中的日子却被这些撒哈拉威人弄得五光十色,他们也因此感受不到离乡的寂寞与哀愁了。大城市中的一些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在那群善良朴实的人群中更是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的简单与自然,被我们在每日的忙碌与奔波中丢失了,并且因了这种丢失使得我们的心情常常闷闷不乐。书中提到的“哑奴”曾让我十分震撼。那里有钱的财主可以花钱买到奴隶来替他们做事,而书中的哑奴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虽年老是高,而且还是哑巴,可是却十分地聪明与善解人意。他知道三毛总在帮助他们家,便常替三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三毛希望让他获得自由却无法成功,而恰恰就是这么一个身体残疾、身份卑贱的奴隶却懂得“我的身体虽不是自由的,但是我的心是自由的”这个道理。当他双脚已被绳索捆缚不能自由时,却依旧能够想到感谢一直善待他的三毛与荷西;在他因为主人做工而被太阳曝晒时,面对三毛的帮助却依旧能够做到真心感恩。相比之下,如今的我们有谁在身体上不是自由的呢?而在意志与精神上,却常被一些无聊的烦恼与可笑的痛苦束缚住了。无法挣脱禁锢心灵的枷锁,身体上的自由又代表什么?这个看似简单易懂的道理如今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理解?而一个身体上被限制自由的哑奴在精神上却是早已超越了我们,令我不得不感叹他的智慧与气度。

一部《撒哈拉的故事》,让我久久地沉浸在那如幻的梦境中,只渴望有一天,我能够亲临那沙漠,去感受它的真与爱。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第三篇】

从记事起就知道爷爷家有个书橱,书橱很大,却不全是书,上面是书,下面放的是杂物,书虽然不多,却满是经典,有些视野已经泛了黄,打了卷儿,翻起时还能听见清脆的声音,像是要碎了一样。

小时候不识字,不喜欢那些书。渐渐长大后,也会去拿几本来翻翻看看,比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淡远,还是更喜欢书橱里那本最不起眼的《撒哈拉的故事》,喜欢那片三毛荷西向往自由的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的故事》中的三毛说走就走,智慧勇敢,特立独行且真实,在另外一个国度的三毛,没有知己,没有朋友,经常出差的荷西也不在身边,孤独的享受着沙漠,但她却有着对生活的憧憬,对沙漠的热爱。

从垃圾箱里捡来轮胎当沙发,用做棺材的旧木材当家具,与不友好的邻居和平相处,这大抵是热爱和无畏的`支撑,三毛的精神我是学不来的。三个月前的这段日子,是最难捱的日子,就像走在贫瘠广旷的沙漠,一个人埋头练习,一整天在画室里不说一句话,一遍遍冲洗画笔,水漫过手指,手指被浸泡地发白,孤独、寂寞、紧张,却又夹杂着兴奋和热爱。

孤独或寂寞这类的字眼,三毛从未提及,但我却真真切切地感受地到,让人深切体会到在这诗意的生活的背后有初来的困窘和别样的艰辛,更有对沙漠生活的热爱。三毛常说:“生命不在于长短,而是在于是否痛快地活过。”离八十岁还早的我们,或许应该学习三毛,有勇气尝试新的事物,做自己想做的事,或许有一天,我会像三毛一样义无反顾地背起旅行包,走向那片有她有荷西的“撒哈拉”。

三毛,享受自由并承受得起孤独的行者,感谢三毛,让我有幸与你一起走过撒哈拉。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50字篇2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第四篇】

-->

《撒哈拉的故事》由12篇动人的散文结合而成,记录了三毛在撒哈拉的所见所闻。

这本书文字朴素,没有刻意的咬文嚼字。看这本书,不用去做笔记,穷尽心思去解读每一句话。尽管把心交出来,平淡阅读完,有笑有泪。每个故事都会潜移默化地打动着认真阅读她文字的人。

从台北到德国,从撒哈拉到美利坚,三毛活的洒脱不羁,追寻着自由单纯。当她无意间翻地理杂志,看到撒哈拉沙漠的介绍时,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毫无保留地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土地。于是一个真正的自由的灵魂便去到了那里,去到了撒哈拉。

撒哈拉沙漠,那个漫天黄沙,草木难以生长的地方,三毛在那里呆了好几年。在那里,她凭借着带去的药品和医书,医治生病的沙漠人,成为大家万分信赖的神医。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三毛在沙漠里,在那群撒哈拉为人里,考取全世界通用驾证,可谓精彩纷呈,引得高栏上的在押犯人也喝彩不断。为了结婚,荷西陪着三毛花几个月不厌其烦地弄齐相关材料,并在撒哈拉为人的热情与友好中成婚。在沙漠的枯燥中,三毛在枯燥的沙漠中找到了生活的乐趣。

然而沙漠毕竟是残酷的。为了收藏三毛喜爱的一种石头,荷西与她驾车前往化石地,途中不幸陷入沼泽。在夜的漫长与凄冷中,在面对恶人的欺凌时,在生与死的考验下,三毛表露了她的勇敢、不屈与智慧,用自己悍不畏死的勇气与机智的头脑甩脱了恶人,救出了丈夫荷西。

在撒哈拉,这个独立,勇敢,自信,自由的女性给我们展示了生活的哲学。沙,本是世间最无依无着之物,随风而起,随风而落,而沙漠,则收容了他们,也收容了三毛那一颗,云游四方的,自由的心。

晚上闲暇时,看台湾女作家三毛写的自传《撒哈拉的故事》。自传主要讲的是她的成长历程和人生中的真实故事。我很喜欢这位富有才气的聪慧小女人,简简单单快快乐乐的生活理念,虽然很不解她最终了结生命的方式,但对她仍是的十分敬佩的。

书里讲述了这么一件小事,看后颇有感触,所以愿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三毛从国外回台湾后受邀去高雄演讲,一位很帅的高三男生陈正宇给她写了一封情书,字里行间敬仰与倾慕满满当当。三毛的回答是这样说的:我们每个人的这一生都会去喜欢上很多人,我不觉得痛苦,你却觉得痛苦,是因为彼此所求的区别不同,我不求形相,你求形相。

我一无所求,你看似没有要求,可是你却求了痛苦。现世的存在形式与关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优美的心灵化为我们一生的投影,影响了我们的灵魂与人格,他们使我们本身受到了感召与启示,而且今生今世都默默的在爱着这些人,想起这些与那些人,心里只有欣慰与安宁,里面没有痛苦。

其实,你喜欢的不是三毛,而是一种能够与你呼应的人,这种人不是很多,也不可能太少,少到一个也没有,只有那个笔名叫三毛的人,这个世界上优美的人太多太多了,问题是最最优美的钻石往往深埋在地底的最深处,而你却将一块普通的石头看成了钻石,并将石头看成了异性,喜欢这两个字有它千千万万种风貌与诠释,你的一生里,会有许多喜欢的爱,让这份爱,化为另一种深刻持久的力量与欢欣,再透过你,投影到其她人的内心去。

确实是这样的,玫瑰的娇艳热情,芙蓉的高雅素洁,秋菊的质朴淡雅,腊梅的玉骨临风。各有各的风采各有各的魅力。真正使我们所迷恋的是所爱的人身上那些优秀的品质:善良、活泼、聪慧、勇敢、坚毅、圣洁、儒雅。也就是:真,善,美。而不是他或她的外貌形体。即便不是现在这张脸孔,事情也同样会发生的。

因为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于生俱来的是我们焦躁浮动的灵魂获得安息的唯一良药。欣赏她就像欣赏花园中自然盛开的花朵,迎风飘舞的柳絮那样吧。不强求,不定位,不要因为太喜欢而想着要去占有得到。固定的都是僵死缺乏活力的,生命的活力会完全消失不见,剩下的只有无尽的眼泪与幽怨。所以当有一天你陷入感情的泥淖时,只需要真真切切的明白一件事,我们爱的恋的不是单纯具体的某一个人,而是她身上我们也具有的相同而可贵的品质。

人会变,但是这些代表着真善美的特质是不会变的,我们也同样会在其她人身上遇到。大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构成人身体的细胞每时每刻都在代谢,以前的你与现在的你其实并不是同一个人,只是受大脑思维的限制,这细微的不同我们无法察觉罢了。

人唯一能做的就是活好此时此刻,也唯有此时此刻才是真实存在的,时间只是人头脑产生出来的一种概念,人的存在状态只是由一个个存在的点链接而成。所以,可不可以不要再为难自己,将自己画地为牢困在思维的定局里不出来。徒教所有关心你的人伤心。

累时,请仰观苍天你看那白云悠然,穹苍寂寥宽广。也可俯视大地你瞧那野花虽小,但它独一无二的芬芳气味总是在摇曳中尽吐。请用心去感知大自然无私馈赠的这一切吧,不执着,不贪念,让我们身体既是尘世的参与者,灵魂却又是它的观照者,不恋于心不执于情,如此方好!

这里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但更多是风沙,还有人的无知和愚昧。

快餐时代,谁会拥有像陶渊明那般追求自然的平常心,谁会有像苏轼一样拥有豁达乐观之心态,谁有会像叶芝一样渴望平凡朴素的爱情。三毛,正是如此。她踏上了那片撒哈拉沙漠,与荷西一同,带领我们感受异域风情,欣赏大漠风光,聆听大漠之声。在三毛笔下,体验了肮脏恶劣的生活环境,结识撒哈拉威人,记下平常一点一滴的小事,绘成多姿多彩的三毛撒哈拉故事。

我们每个人都喃喃着,要自由,要追求梦想,却找各种借口,从未付诸现实。而三毛,她是那般浪荡不羁的女子,仅因自己儿时的梦,不顾众人诧异的眼光,来到撒哈拉;她又是如此浪漫的女子,为寻找前世回忆的乡愁,踏上那向往已久的神秘大漠。

三毛笔下的撒哈拉,有无理的婚姻。“娃娃新娘”这一章,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等到阿布弟拿着一块染着血迹的白布走出房间时,他的朋友们开始呼叫起来,声音里形容不出的暧昧,在他们的观念里,结婚处夜只是公然用暴力去夺取一个小女孩的贞操而已。”一个十岁的小女孩姑卡出嫁,被夺去贞操,年仅十岁!但在婚后,姑卡却装扮成熟,挂着那句诙谐的:“你伤害了我的骄傲。”或许,这就是撒哈拉女人卑微的命吧。在当地人看来,这只是正常的婚俗,而在三毛和我们眼中这种结婚仪式,就是摧毁女人的身心。虽然有文化差异,但我们无权干涉他国宗教信仰。那场面虽未有亲眼所见,却有如身临其境般的记忆深刻。

三毛笔下的撒哈拉,有以爱之名的谎言。沙仑衷情于一女子沙伊达,他献给沙伊达聘金三十万,沙伊达却未守信来撒哈拉成亲,而是展开又一场骗局。陷于爱河的沙仑虽然知道自己被骗,仍带钱走往寻“妻”之路,一条不知是喜是悲的路。的确,诺言和誓言都是有口无心的,连感情都可以作为利益的武器,可悲。但三毛却说:“飞蛾扑火时,一定是极其幸福的。”

荷西追了三毛六年,当荷西知道三毛一定要去撒哈拉后,不声不响地提前做好准备,卷起行李就走,先她去了非洲,等着三毛踏上那片土地,而三毛这个一意孤行的倔强女子,当知道有一个男子愿为她去沙漠受苦时,这个倔强的女子已经决定要跟这个男子到天涯海角,一辈子流浪下去,在撒哈拉沙漠展开了一场“闪婚”,那般快速、仓促及朴素,充分看出两人朴实的行事风格。这让我想起了贾宝玉,贾宝玉腹有诗书之气,向往远离名利的娴雅生活,而薛宝钗却恰恰相反,她要求他考取功名,为名利去追逐,这就导致了他们貌合神离的夫妻生活,贾宝玉去寻找自己的知己林黛玉,而薛宝钗也就注定了长路漫漫,只能与孤灯相伴。这让我又想起了祥子与虎妞的爱情故事,两个志不同的人在一起很痛苦。我想,真正的爱情,除了生活中的相同,精神上也要达成共识吧,就像三毛和荷西一样。

“生命的滋味,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都要去尝一下啊。”或许只有她,能把寂寞的沙漠,活成诗和远方。爱情,不是只有白头偕老才会让人羡慕,而是你与我从懵懂相爱到惺惺相惜,从两条平行线到两条相交线,从道不同不相为谋到爱屋及乌,从你是我生命最重要的人到我的心里只有你。

我喜欢《撒哈拉的故事》带给我的生活的感觉,像是清晨树林上空丁达尔效应的阳光,也想下午温暖和煦照在放学儿童脸上的阳光,像傍晚夕阳晕染整片天空的残阳,也像沙漠如日中天的大火炉,什么样的感觉,都别有一番滋味。

以前还小的时候,初次听见三毛的名字,还以为是儿时喜爱看的《三毛流浪记》里,那个只有三根头发的流浪三毛。直到后来年纪渐长,才对这个作家三毛的故事了解得越来越多。也许三毛听到我这番话会跳起来大叫:“我就是流浪的三毛!”我倒也无法反驳,这的确是个自由不羁,浪迹天涯的三毛。

身边有位喜爱三毛的朋友,曾买来三毛作品全集,厚厚的一本,收到时眼里全是欣喜。我当时还没读过三毛的作品,自然无法产生共鸣,不过倒也加深了好奇。直至后来从书店捧了本《撒哈拉的故事》回家,才结识了这位不按常理出牌的三毛。

撒哈拉大沙漠,印象中应该是大片沙漠连结,广阔无垠,显得荒芜而又有些落后,没有任何想去的欲望。然而三毛出发了,引她的话,为了那“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毫无保留地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

翻开书的第一页,三毛在一开始选择叙述自己和丈夫荷西的沙漠饮食。就在我被三毛那自带的风趣迷惑,以为沙漠生活也是富有情趣的时候,后文让我明白了现实一开始并非如此浪漫。“白手成家”,这是三毛自己的概括。到垃圾场拾破烂做改造,讨来棺材外箱做家具,自己买来石灰水泥糊墙,把寄来的杂志放在书架上,这个小屋在坟场区鹤立鸡群。我敢说,沙漠因为三毛会有了一点点的不同。三毛仍然潇洒地浪漫,放上一卷录音带,“慢慢地坐下去,好似一个君王。”

当然,三毛是不会满足于待在家中的。她果断地跑到沙漠里寻找化石,九死一生,捡回条命来,也毫不犹豫地回答要继续寻找;她跑去海边捉鱼,做个“素人渔夫”,即使最后没有挣到钱,倒也乐在其中。她跑去观浴,跑去经历沙漠奇特的驾照考试,跑着跑那,永不疲倦。

其实更加鲜明难忘的是三毛笔下一个个沙漠人的形象。哑奴因为三毛的好心,真诚回报,因为家庭快乐,而在三毛为他打抱不平时,他表达出的“我的身体虽是不自由的,但我的心是自由的”让人惊叹。沙巴军曹因为全营的人被屠杀而因此记恨撒哈拉威人,却在危险时刻献身救下撒哈拉威的小孩,他守着的兄弟们的尸体都被运走了,自己却最终孤独埋葬在这片土地上。牵着羊的老头,服兵役的年轻人,爽朗的艺女等一位位的搭车客,这一路上见到的人,虽然都很普通,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但就如三毛所说,如何能轻易忘却。

我一开始不明白没什么有那么多人会被《撒哈拉的故事》所吸引。后来想想,其实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情感,即使肤色不同,语言不同,快乐与悲伤却是相同的。对生活追求的态度,处事的信仰,隔着纸张,淡淡触动心弦。我们大多数人都无法像三毛那样浪漫,勇敢又潇洒。我们的生活或许一成不变,平淡无奇,在一个固定的轨道上运转。但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对远方的向往,想打破成规,想要去流浪,去探寻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和他们身后的故事。虽然现实是大多数人都无法做到,但我们能读一读《撒哈拉的故事》,娓娓道来,情感不突出却又浓烈。三毛的潇洒看起来或许是异于常人的,但这却引发无数共鸣与感叹。其实我们都一样心怀远方,远方就不再孤独。

一直慕名三毛,却老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没能拜读她的作品,终于今天得一时间,便兴匆匆的直奔三楼,在众多书架中搜索到《撒哈拉的故事》。

大概花了接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很轻松读玩了那本已经破了不能再破的小书,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应该是我所读过最轻松的一本了,整本书三毛就章节介绍她与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的一些经历和生活感悟。每一章节都用自己身边发生的小故事,生动活泼,真实贴切,让人自然的就想象着她所生活的细节。虽然自己也有时记一些身边发生的故事,但是和三毛的相比,实在是不堪言,与其说三毛把写作功底很深不如说她很会生活,很会感受生活。这点也是我所羡慕的地方。

生活中离不开交流,交流离不开谈话的艺术。

在看这本书,我摘抄了一句话,也是最能打动我的话,是这样写的,“偶尔的孤独,在我个人来说,那是最最重视的,我心灵的全部从不对任何人开放,荷西可以进我的心房里看看,坐坐,甚至占据一席,但是,我有我自己的角落,那是‘我的,我一个人的’,结婚也不应该改变这一角,也没有必要非向另外一个人完完全全开放,任他随时随地跑进去捣乱,那是我不愿的。”

当我看到这句话时,便立刻产生了共鸣,因为我也是这样一个人,心里永远会为自己留一角,只属于我自己的,在这之前,我曾对这样的自己持怀疑的态度,为什么呢,因为有个人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和你聊天,我永远不知道你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没有完全袒露。好像在打太极拳。”,就因为这句话,我很怀疑,怀疑自己,是不是我让人觉得很另类了,但我所表现的恰是我最真实的我,曾一度甚至于觉得好像不被人理解,然而当看到三毛所写的这句话,有种相逢恨久的感觉。

可能每个人在交流时,会分场合保留一些想法,其实很正常,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本来就是很微妙的。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还有肢体上的,当我们在充当诉说者的角色时,倾听者的一言一行无时不刻不再影响着我们的谈话的内容及内容的深浅。人与人之间从相遇到相知,中间的过程必须通过两人的交流,如果两人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共鸣,了解很深。当然不排斥在交流中对待某问题的态度意见不统一的,如果双方互相尊重互相信任,那么两人关系有可能发展为挚友的趋势。

“在这个小小的天地里,也是一个满满的人生,我不会告诉你,在这片深不可测的湖水里,是不是如你表面所见的那么简单。想来你亦不会告诉我,你的那片湖水里又蕴藏着什么,个人的喜怒哀乐,个人担当。”每个人都有其交流可触及的底线,所以在与人交流时,应该注意,谈话的内容和方式要站在倾听者角度。而不是一股脑的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然后把负担在传给你的忠实倾听者。

对于一些在说话上有特点的人,我们可能听过,快嘴、刀子嘴豆腐心之类的。很有个性或者很有特点的人,往往在表现自己后,留下一些话让那些所谓没特点的人慢慢的消化。所以在交流时要谨言慎行,毕竟我们都是社会人,人与人之间都是有关联的个体,才构成了整体。不排除你的一句话和一个小小的举动从而改变了某个人的一生,这样的事例身边不知道有多少。我也不在赘言一一举例。

最后用一句话来结尾,读懂生活的人更懂人。

看完三毛的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对于一个看似平凡,柔弱无依的女子,孤身前往撒哈拉沙漠的勇气。我除了钦佩与羡慕,我再也找不到任何的形容词来表达我内心的震撼。我慢慢的阅读关于她的点滴词语,开始想象她的长相。也许有剑一般锐利的眉,一出鞘便是刀光火影,但绝不是江南女子般纤柔远黛的细眉,也许有峻峭的鼻子,直挺挺地,像山峰,像刀一样削过一样的坚毅,而眼睛是灵动活泼的,黑色的眸子,剪下一抹抹水一样的柔光,嘴唇薄薄的勾起来的弧度有着女子的温良。

她的文笔闲散而随意,有点像泼墨似,一点泼开了一朵盛开的水花,没有勾勒它的边幅,就这样说,我画好了,你看看吧,还狡黠的跟你说,可不许说不好看啊。毫无目的述说着生活的琐事,连惊天动地的爱情里面,也夹杂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味道,合成一锅浓浓的汤。没有生僻的'词汇,没有冗杂华丽的铺述,没有旁征博引的宏大场面,甚至连贯穿故事的主线都乱糟糟的(这点跟我很像…)。感觉她就坐在你对面,风尘仆仆,肩上带着月光,指甲里带着撒哈拉特有的细碎的黄沙,甚至一开口的声调都是沙哑的,像乌鸦叫似的(这些毫无疑问你能想象出来),她与你讲着她在撒哈拉的故事,但这个调皮的人呀,对一切事情都感到新鲜与好奇,于是她的精神不集中了,她的黑色的眼珠子开始来回滚动,嘴巴依旧一张一合,可不知不觉又讲到另一个故事里去了,的确,在三毛的文章里,常常是一个故事里穿插着另一个故事,你永远也猜不透故事的开头,高潮,结尾,这种神秘而有趣的探险活动,让你乐此不疲,让你牵肠挂肚,让你欲罢不能。

听她炫耀像个孩子一样跟你讲,跑到沙漠的垃圾堆里,寻找不同的东西,把他们改造成富有现代感的工艺品。听她动情的跟你讲沙漠里默默工作着的哑奴,双手捧出来的感恩与友爱,听她淘气的跟你讲到政府公寓里偷植物,听她调侃的跟你讲她与荷西之间的打闹耍玩…… 三毛对于美好的东西,抱着热烈的渴望与向往,对于厌恶的东西,她嗤之以鼻,口诛笔伐。她毫不掩饰,毫无造作,有着小女儿的娇嗔,有着妻子的温良贤惠,也有大女人般挡风遮雨的坚不可摧。

我想,最终让三毛留在撒哈拉,并把那儿当成家的,一定是那个叫荷西的男子。他在知道三毛要飞去撒哈拉的梦想之后,默默地像公司要求调去撒哈拉分公司工作,默默地提前为三毛准备好一切(尽管这样的准备显得仓促而不足。)但当他张开双臂(我猜想它该是伟岸而宽广的),说:marry me的时候,三毛一定再也没有任何犹豫了吧。一个能安静陪伴自己的伴侣。了解自己的伴侣已经多么不容易,更何况荷西契合着她的灵魂,接受她狂浪不羁的梦想。

可惜后来的荷西死于意外,这一定让三毛痛不欲生,仿佛灵魂被生生的撕成两半,荷西带走了三毛的一切,她的天真,她的调皮,她的可爱,还有再也回不去的时光。后来,三毛好长时间没有勇气去提起笔去写东西,对于一个失去了灵魂的人,所有再美好的文字,也是多么的苍凉,荒芜。

再次提笔的三毛,退却了小女儿的羞涩,洗尽了生活的铅华。睿智却也沮丧,智慧却饱含泪花。

生活给予她的所有苦痛,在荷西死后的几年内,随着三毛的死亡,一切消失殆尽了。

《撒哈拉的故事》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它的作者三毛是台湾作家。1943年3月26日出生于重庆。本名为陈惠平,1946年改名陈平,笔名“三毛”。1991年1月4日自杀而死,终年48岁。享年48,极其简短的一生,但她活出了大部分人无法企及的精彩。辽阔世界,我们如蝼蚁,脚能踏过的土地不过方寸。

三毛和荷西的爱情是很多人心中的神仙爱情,也有人会不理解,荷西何德何能能够娶三毛为妻,我想或许是因为三毛是匹野马,而荷西给了她一整片草原。当三毛在杂志上看到了一幅撒哈拉的照片,便想要去撒哈拉沙漠一探究竟,他人大多不理解三毛行为。而荷西,只是默默收拾行李,提前去沙漠磷矿公司找到事,等三毛去后好照顾她。任何三毛做的事情,在别人看来,也许是疯狂的行为,在她看来却是理所应当的,所以跟他在一起是很愉快的事。

“爱情,需要生活的填充,需要语言的维系,它不是泛滥的示爱,更不是戏谑嬉戏。如果两人相爱是1篇5千字的散文,那’我喜欢你‘,只不过是一个题目而已。长久的爱情,不是泛滥,也不是强求,而是长久的陪伴,是漫长而真挚的内容,是付之一生的勇敢。”

三毛的故事叙述并无太多华丽的辞藻,相反,平淡到不能再平淡。然而,读她的故事,感觉就是在跟她面对面地聊天,听她谈天说地,体验那些不同的风俗人情,随她笑随她哭,为她的快乐而兴奋,也为她的难过而紧张。一个个的故事串起了沙漠中悲喜交加的生活,其中有让人羡慕眼红的浪漫,然而这加了倍的喜毕竟是要用加了倍的悲换取来的。

她写下的哀伤故事,会让人深觉惋惜和悲痛,或许一个人的恨意无期,但人性是善良纯真的。她写一个沙巴军曹,整个军营的兄弟都被半夜突袭的本地撒哈拉威人杀死,只他醉酒摔在营外逃过一劫,被杀的兄弟之中也包括了他的亲弟弟。自那以后他恨所有撒哈拉威人。他把自己军营的名字刻在手臂上,心里带着痛苦和恨活着。然而在最后撤离这个国家时,却为了保护几个撒哈拉威小孩而死。炸弹爆炸的千钧一发之际,他毫不犹豫冲了上去,自己被炸成了碎片,护下了两个孩子。最终丧生于那片他又爱又恨的土地。

她对待在监狱里的犯人、奴隶以及那些所谓的奴隶主的态度更是让我敬佩,我羡慕她的肆意,她的自由,她的敢爱敢恨是我所向往的。我们很多时候尝尝凭借表象叛忍高低,可每个人身后都隐藏了太多肉眼难见的东西,许多东西说不清,谁都不比谁高明,本就无绝对的对错。我们看人,终是要剥开其人设假面,直看风骨品格。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可以自由地选择应对的态度。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弗兰克尔用一句名言对此概念进行了恰当的描述,“生活的艰难和困苦可以剥夺人类的其他一切,但唯独剥夺不了人类最后的一点儿自由,即人类无论在何种境况下都有选择处世态度的自由和选择自己行为方式的自由。"

我们能去了解到这些,恰恰是因为三毛选择了表达,选择了记录,表达是一种权利,表达表明着身而为人的我们有“说话”的权利,在三毛的系列书中,那些很惨的故事,让人心痛的故事,恰恰是因为故事的主人公无法表达,他们没有被给予这种权利,因此等待他们的只有漫漫无尽的黑夜。三毛在选择表达的那一刻,她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或许是沉重与不开心大于其他感受,即使三毛尽量以轻松的笔调来表达,但也深感那里人们的愚昧与三毛的力不从心。

或许,珍惜我们表达的权利,是我们毕生都要学习的课题。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510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