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水的散文名篇大全【8篇】
山水的散文名篇【第一篇】
深山古庙里,有一口钟。据说,撞响它,声音清越得能驱散瘟疫。
但在这座庙里,只有一个僧人,能撞得出这样的钟声。浑厚悠远的钟声飞出寺院,回荡在青山碧水之间,一圈一圈的无形的涟漪,似乎一直荡到了天国。
大家都认为这个撞钟的人定是位得道的高僧。
终于有一天,这位得道高僧告诉了大家一个惊天的秘密。他每次撞钟,心里都念着一个女子。这清越的钟声,是送给那已经遥隔阴阳、生死两茫茫的爱人听的。他用了心中所有的思念和挚爱撞出了最动听的钟声。
众人愕然:原来,他不但不是什么得道的高僧,甚至还是一个未绝红尘俗念的槛内之人。
故事中痴情的僧人已经远去了,但那不绝的钟声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得道”,“道”是什么?谁人又能“得”?
若说“道”是天地万物之法则规律,那么,“得道”便是对这法则规律的'洞察敬畏,从心所欲,而不逾这最高贵的“矩”。而在这所有的法则与规律之中,于人而言,最神圣与纯洁的莫过于人之本性与真情。
怀抱真情、秉持本性的人,才有可能得道;而对人生最美好的情感——爱——的真诚与执着的追求,恰恰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人的真情与本性。
世上本无佛,佛皆来自红尘。来自红尘的佛并非是弃了红尘、绝了俗念,正相反,莲花台上的佛,正是对俗世有了太多太多的照拂,对红尘有了太深太深的悲悯,才把那小小的拥抱一个个体生命的爱,升华成了普照天地、温暖乾坤的大爱。
那个撞钟的僧人,心中有一位美丽的女子;俯视苍生的佛,心中有整个浩渺无穷的宇宙。而我们每个有幸为人、愿意以真诚的心灵歌唱的生命,心中皆有一个佛。
每一支动听的歌,每一首隽永的诗,每一章传世而不朽的乐曲背后,皆静立着一座佛。
为他吟诵,为他咏唱,心有澄明圣洁之感,恰似静悄悄、清朗朗的夜里,高悬一轮皎洁的月亮。
佛、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山水的散文名篇【第二篇】
你看,水在山之上为云,山之巅为雨,山之峰为雾,山之涧为泉,山之壑为岫,山之峪为岚,山之崖为瀑,山之根为潭。山因水的滋润而生机勃勃,草木欣欣,愈发使人难以得见其真面目。在整肃庄重之中,凭空在天地间撑出一段阳刚之气。而水呢,因山的.呵护而妩媚空灵,娇柔多姿,或如缎带般缠绕,或似轻烟般缥缈,或如碎玉般飞溅,或似明镜般清幽。山解水意,水伴山行。犹如一对情深意切的情侣,互为知音,形影不离,心心相印。
一折山水一折诗,山水随诗入画屏。中国山水总是赋于更多的人文色彩,譬如中国山水画以山水为描写对象,乃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源远流长,在国画三大流系中,位居榜首,花鸟、人物次之。三尺绢丝,一方素笺,醇醪的墨香四溢,皴擦点染,濡写勾画,收无限于尺寸。其意趣发乎胸臆之中,流乎毫尖之上,溢乎纸绢之外,神韵无穷。我想,这其中绝不仅仅是艺术的魅力,更多的是山水之灵气和精神使然吧?无怪乎厅堂楼阁也好,茅蓬陋室也罢,只需一幅墨迹横陈,则山光水影泉林、野趣立见。
山水,更可上升为心灵之屏障。古有谪官隐者,迁客骚人,今有寻幽百姓,墨客文人,谁不钟情于山水,惟有山光水影才能够涵容所有的客思愁旅抑或闲情逸志、沉浮荣辱抑或进退悲欢。一切境遇或情感,都能在这里变得真实而平淡,最终归于宁静和淡泊。
也曾倾心地作了几次山水游,既有名山大川,也有些无名山水,虽然寥寥可数,倒也弥足自珍。华夏的山水多不可数,譬如黄山的奇,华山的险,峨嵋的秀,青城的幽,三清的道场,普陀的佛境,三峡的神秀,桂林的婉约,潇湘的诗情,新安的画意……若能有幸一一拜谒,也算是人生无上之快事了!
古哲云“上善若水,无际惟山”。山无言而壁立千仞,是为无际自高,无欲则刚也。水无形,其至柔而克刚,上润天,下泽地,其性至灵至坚也。当我们蒙蔽尘埃的心灵在世俗和物欲中迷失方向时,不妨以山水为师、为友、为鉴、为勉,惟其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将山水藏纳于胸。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于我,前者可堪,后者莫及。但这颗心早已生根于山水之间,无论前生后世,恐怕都是收不回来了。
奇山不入中原界,走入穷边才逞怪。桂林天小青山大,山山都立青天外”。一过“北雪南风飞不过“的严关,连绵不绝的土山土岭便突然消失了踪影,一座座嶙峋的石峰平地崛起,峭拔玲珑,千姿百态,远远望去似万剑攒天,千树撑云。越近桂林,山愈峻奇,石愈灵秀,或孤峰婷婷,或峰丛连坐,森列无际。“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清彻的漓江水,曲折萦回在千山万壑间,犹如一条长长的青罗带,山环水转,秀丽无比,世人交口赞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群山倒水山浮影,无山无水不入神”。
桂林是一个多山的城市,但却不象重庆那样山叠城高,街巷梯接,畅流的大道甚至少有象样的坡;桂林又是颇具规模的城市,却不似江南沪杭那样市井辐辏,楼屋拥挤。宽逸舒展的棋盘格里镶嵌着风格独异的座座山峰。虽然没有泰山的巍峨,庐山的飘逸,黄山的神奇,但它们却有一种腾空而起,戛然而止的狂飚风格,“环城五里皆奇石,疑是虚无海上山”。山立城内,城溶山中,城和山的结合是那样的潇洒不羁,那样的自然天成。“山因城而媚,城因山益奇”,更因为绕城环山的碧水充满了灵秀。桃花江、漓江用海水般碧绿的清流拥抱着古老的城市,绾连着碧玉簪般的点点青山,铺陈出“水绕青山山绕水,山浮绿水水浮山”的水墨长卷。榕湖、杉湖、桂湖、宝贤湖、丽泽湖、木龙湖这些由护城河演变而来的水泊更如明珠闪烁。粼粼波光,倒映着葱绿的古榕新柳,轻烟淡雾,蒸腾出几多梦幻和迷离。塔映玲珑,桥接清幽,轻舟荡月,弦歌吹春,夜幕下的两江四湖分外的妩媚动人。桂林是一座名满天下的风景游览城市,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征服了多少游人的心。“无山不洞,无岩不奇,无石不美”,鬼斧神工,瑰丽壮观,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山水之胜,冠绝西南”,“簪山带水,胜纪天下”,这便是桂林独到的丰韵,千种娇媚,万般风情,使桂林领尽了岭南风骚。
桂林不但风景秀丽,而且还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置桂林郡,接着又开凿了灵渠,引湘入漓,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二大水系,湘桂走廊成为中原至岭南的重要通道。三国时,吴在此设置始安郡。史书云:“自孙吴以后,湖、广之间,事变或生,未有不争始安者”。中唐以后,桂林成为风景名胜之地,桂林山水不知陶醉了多少骚人墨客,岭头岩边不知留下了多少咏叹的诗篇,仅石刻、题书就留下了二千多件。唐代文学家韩愈诗开先河,“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之句绘声绘色;宋代诗人黄庭坚也津津乐道,“桂岭环城如雁荡,平地苍玉忽缯峨。李成不在郭熙死,奈此千峰万嶂何”的感叹情真意切。同时代的李曾伯曾写下“桂林山川甲天下”的赞语,历经千年终于演变成为“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广告词而传流天下。陈毅元帅在《游桂林》诗中称叹:“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洞穴幽且深,处处呈奇观。桂林此三绝,足供一生看。春花娇且媚,夏洪波更宽。冬雪山如画,秋桂馨而丹。四时景物殊,气象真万千”……“,发出了“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的感慨。已故文史学家王力历游胜地,兴之所至,欣然命笔,挥就百字长联:“甲天下名不虚传,奇似黄山,幽如青岛,雅同赤壁,佳似紫金,高若鹫峰,秀仿牯岭,妙逾雁荡,古比虎丘。激动着倜傥豪情,志奋鲲鹏,思存霄汉,目空培土娄,胸涤尘埃,心旷神怡消垒块。 冠环球人皆向往,振衣独秀,探隐七星,寄傲伏波,放歌叠彩,泛舟象鼻,品茗月牙,赏雨花桥,赋诗芦笛。引起了联翩遐想,农甘陇亩,士乐缥湘,工展鸿图,商操胜算,河清海晏庆升平”,字字珠玑,句句菁华,旁征博引,比兴倡和,把桂林山水之奇妙,人文历史之幽深阐发得清明透彻,挥发得淋漓尽致,神清韵丽,引人入胜。
到桂林,不能不游漓江。漓江是桂林的绿色血脉,更是展示桂林山水的天然画廊。人称“翡翠之路”的漓江游,起于桂林的象鼻山,止于阳朔的碧莲峰,全程83公里,景色特别迷人:两岸群峰挺拔多姿,似人状物,百姿千态,而瞬息万变更使人应接不暇。一江流水碧波回环,时而清波涟漪,山光树影,相映成趣;时而水流湍急,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青山、绿水,怪石、险滩,深潭、飞瀑,构成了长达百里的雄奇瑰丽。荡舟其中,仿佛“人在画中”。时当晴日,蓝天白云,山光水色共徘徊,古树翠竹葱郁繁茂,石壁危峰色彩斑烂,“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的奇妙景象更醉人心魄。而当霁雨初歇,如烟如霰的雨雾中,“烟波迷万壑,雾海隐千峰”,群山若隐若现,雨过天青,从云环雾锁中探出头来的山峰洗刷得分外洁净,滋润得分外沁人心脾,一簇簇髻据螺盘,那景色就象墨迹未干的水墨丹青。漓江之游,四季皆宜:春天桃红满江,绿草如茵;夏季江风送爽,澄江碧透;金秋枫林尽染,丹桂飘香,冬日银装素裹,江山妖娆。世人感叹“阳川百里尽是画,碧莲峰里住人家”。现代大诗人郭沫若也以“玉带蜿蜒画卷雄,漓江秀丽复深宏”的诗句来歌颂漓江。面对优美动人的山水奇景,恍若身在桃源洞天、神游瑶池仙宫,意趣无穷,其乐也无穷。
山水的散文名篇【第三篇】
四月的早晨,春意中夹杂着几分凉意。淡淡的雾霭,轻如薄纱,微风吹拂,弥散开来,如丝如缕。我们穿行在去往谷源山的公路上,仿佛是在仙境中漫游,悠闲惬意。公路很窄,会车都有些困难,左边是如练的江水,右边是植被茂盛的高山,前方则是望不到头的蔼蔼群山。我们一路忐忑,一路惊叫,经过近半个小时,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株木江。
这是一个大山深处的自然村。村庄呈长条形,四面环山,村庄就躺在大山的怀抱里,温暖,闲适。只见村子边上有一条小溪,溪宽两米左右,水流很浅,水面大约一米。水很清澈,游鱼细石,清晰可见。溪流两岸草色青青,绿树成荫,好一派诱人的春色。沿着小溪往水源处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明灭可见,宛如一条巨龙从大山深处匍匐而来。你可不要小看这条小小的溪流,它一路奔腾向前,不断接纳,不断包容,由小溪逐渐变成河流,终于在谷口汇成了——谷口水库。我站在雄伟的谷口水库大坝上,眺望这万顷碧波,感慨万千。是啊,“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株木江,你的坚持,你的包容,你的谦逊成就了你今天的浩瀚和博大。
株木江,那山,那水,那人家,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在淡烟疏柳间,愈发的朦胧,愈发的美丽了。
山水的散文名篇【第四篇】
作者简介冯沅君(1900-1974年),河南南阳唐河人,现代著名女作家,中国古典文学史家,大学一级教授。原名冯恭兰,改名淑兰,字德馥,笔名淦女士、沅君、易安、大琦、吴仪等。自幼学习四书五经、古典文学及诗词,与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和地质学家冯景兰为同胞兄妹,丈夫是著名学者陆侃如。先后在金陵女子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任教。曾任山东大学副校长。
一
二
到孝感时,天忽下雨了,但这阵微雨却使自然的美增色不少。我爱雨,赞美雨。我以为无论什么景物,在太阳的强烈的光线下,总有几分太清晰,太现实,给我们的视觉的刺激太强;这种过分的刺激,只能使人由疲倦而厌恶;只有阴雨时或晚间,一切景物的色调都暗淡了,甚或轮廓也迷离了,我们的心弦便也因之弛缓下去。在此外静内闲的境地,我们可以微微的喜悦,轻轻的惆怅,悠然,怡然,物我都冥合了,都诗化了。简单地说,日光下的景物是散文的,只能使我们兴奋;雨中月下的景是诗的,它能使我们遐想、幽思。转就实际说罢,你看那些田间的农人们,他们都披着蓑衣;戴雨帽,伛偻着插秧或薅草;这样奇怪的雨帽,连他们的头和身子都遮着了。他们的目前憧憬着来日的千仓万箱的收获,哪顾及现在的斜风细雨。他们对于职务这样的忍耐,他们的态度这样的闲暇,他们的生活这样的和真美的自然接近,这样的诚朴的静美,岂是纸迷金醉的都市人所能领略其万一。
三
潇潇梅雨,滔滔浊流,我们携着半湿的行李由汉口渡江到武昌去。汉口的洋楼,武昌的城堞,汉阳的烟树,四望都是迷离,迷离;自身所切实感到的,只有颠簸不已的舟儿,入舱扑人的风雨,船首船尾,前仆后继,与天相接的波涛。这是江心呀!危险而雄壮的江心!
四
我在个旅馆里养病。旅馆作病院听来未免离奇,但就实际上论,这个所在确可以养病。它的后面有座小花园,据说是当代某诗人所建造的。园内有方的鱼池,有面面玲珑的水榭,有矮松或冬青之类夹植在小道边,有矮树所围成的圃内,有太湖石,有芭蕉、玫瑰等。园的四周除一面是墙外,余皆精雅的小斋、轩敞的大厅和水榭。我住的.房子是坐东向西的小斋。房内粗粗有几样家具。窗外的席棚,可遮蔽回光返照的太阳。由窗南望可见水榭的背面,北望可见隔墙的柳树,西望便是大厅。这些榭和斋虽未必全是空的,但这些住客似都深居简出,纵然有时望见对面廊下的客人,也因为院子太寥廓之故,觉得他们如在天末,是和我不相干的。在这里,嘈杂的市声固然难听到,就是旅馆前部唱戏声、拉弦子声、呼唤茶房声,……似也震动不破这园内的寂静的场面。这种地僻境幽、窗明几净的所在,固然宜于养病,但同时它也擅于酝酿寂寞。我一个人静静的坐一刻,昏昏的睡一刻,看着成盘的香一圈一圈的烧成了灰,窗上的日影渐渐由斜而正,由正而斜,还不看见一个相识的面孔,听不见一声熟悉的语言。这个沉没在寂寞的海中的我,早将平日厌恶喧哗的性儿消磨净尽,渴望着朋友们来探问;我不要挚友,不要成群的来,不要他多说话,只要个相识的人的一颦一笑。
五
“春水碧于天”,“一池春水碧于罗”,江南的水本自可爱,但西湖的水又似与江南他水不同。她的颜色是那样绿,绿而有光泽;她的波面是那样平静,逶逶迤迤,说不尽的温柔闲适。她仿佛是位大家闺秀,虽有些不遂心,也不对人使脾气,不过眉黛轻颦而已,而这种轻颦的姿态,却能增进她的温柔。啊,“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縠纹愁,融融泄泄,东风无力,欲绉还休”。这种细腻风光的妙语,虽非为西湖而写,却写出西湖的灵魂了。
六
七
饭后放舟湖中,到平湖秋月去。是时月刚从东方升起,尚未到中天,清辉斜射湖面,漾成一道金光,涟漪微动,金光也因之忽聚忽散。平湖秋月只是湖中一个小岛,岛上几椽小楼,破敝得仅蔽风雨。若白昼来游,恐怕人人都要望望然而去了。可是清夜来此玩月,确不愧为西湖名胜之一。月夜原是神秘的,幽静的,凄清的,所以与其在歌吹喧阗、灯光辉煌的地方玩月,无宁在寂寥无人、幽暗阒静的所在。幽暗可以衬出月色皎洁,阒静可使观者的精神舒缓,与月冥合。平湖秋月的妙处,便是树多。树多即可增进幽暗。换句话说,就是此地能造成分外皎洁的月色。试想在这黑洞洞、四面又都是烟波渺茫的地方,望着水似的长空嵌着一轮明月,怎能不感到月色分外晶莹,水天分外寥廓?我们大家或坐在树下促膝谈心,或坐在船上叩舷高歌,或独立小石桥上对月凝思。“年年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忽然有人凄然的念着,其声清切,如出金石,林木的枝柯似都为之颤动了。由平湖秋月登舟,过锦带桥,到断桥泊着。我们都到桥上步月。此时月已到中天,湖面的万道金光,竟变成一点明珠。回望葛岭、南屏诸山,只能于烟波深处得仿佛。整个西湖都浸在月华中了。
八
在如矢如砥的马路旁,耸立着枝叶茂密的树木,在枝叶茂密的树木中,透出星般的灯光。望去,纵月向前望去,路愈远愈窄,树愈远愈密,天愈远愈低;路、树、天的尽处、毗连处,渲染着一抹暮霞。
山水的散文名篇【第五篇】
“天地无边,道亦无穷,各有所悟,不求从于他人,道有千万,我取其一!”
“盖天地间皆道矣!至于技渺矣!技也而进于道亦寡矣!”
道穷则变,物穷则反!
道德菩萨非正果今日方知我是我!
水枯而明珠现云散而皓月当空。
心似浮云常自在意似流水任东西。
世事正如两分,有阴便有阳,有善便有恶。有仁义便有伪诈。那人间伪圣孔孟,伪教儒道,立言标榜仁义道德,企图灭尽伪诈,也正如标榜仁慈,要灭尽大恶大魔一般,实乃妄谈。也正如阴阳消长,吾只知天数或是阴戚阳衰,或是阳戚阴衰。不曾闻得阴戚阳灭,阳戚阴灭。
立大仁义,必有大伪诈;立大慈悲,必有大魔。人间曾有人言语:满纸仁义道德之间,只有二字,为“吃人”。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
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
兴之所在,与君痛饮三百杯。
遥细来时路,蜜语共婵娟。可怜当时月,无语寄缠绵。
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骨。
身为化外之人,却六根不净,今日终遭天遣,贫道替天行道,却也奈何不得……。
所言是,盗跖之语不可为非;所言非,虽尧舜之语不可为是。
古来仁德专害人,道义从来无一真!
秋风未动蝉先觉,暗送无常死不知。
牝鸡司晨,徒乱天数。
吾明心见性,吾礼敬如来!吾以大智慧灭痴、贪、嗔三昧!吾终得见观自在!
山水的散文名篇【第六篇】
小的时候,村里有几处神祗,老爷宫、佛祖宫、土地庙......逢年过节,女人们提着水果,携香带纸,前往跪拜,给一家老小祈求平安。小小的我,多半是去赶热闹。神案上摆满各种水果、糖、茶叶和米。神案的后头,神像手执利剑,身披战袍,目光炯炯有神。我多半是不敢细看的,煞是吓人!却见大人们跪拜在地,手捻三支燃香,一脸虔诚,嘴里在默默地念着什么。祷告完毕,香插入炉,纸烧于鼎。又一番跪拜之后,各自收拾自家供品,挎篮回家。这个时候,我最是开心,终于有糖果吃了!但忍不住好奇心,有一次问母亲:“老爷一动不动,你跪拜什么呀?”“吓!小孩子不懂,别乱讲!”母亲惶诚惶恐地捂住我的嘴。嘴被捂,心愈加不解。实在不明白,大人们为何对神毕恭毕敬,过节拜、平时拜。遇到不解的事或小孩发烧感冒也去拜,而神,永远一动不动。
后来读书,了解这是迷信、落后、愚昧的表现。神像,不就一尊木头雕塑么?人,因为知识的贫乏而对未知之事心存敬畏。求神问卜之事,着实可笑。但在农村,节日里,对神的朝拜之风依然旺盛。特别到了春节,赛神------依然是项很重要、很神圣的活动。从大年初一到十五,庙里人头簇拥,烟火不断。正月十一,天刚朦朦亮,村里的长者们,指挥着年轻力壮的小伙,把神像搬集庙堂中央,简称“老爷落座”,然后用香水给他们一一浴身。浴身毕,在座椅的两边,各绑一条杉杆。这时候,天已大亮,鼓、锣、笛、箫、邦胡、二胡......等乐器一一到位,乐手们也均到齐。在人们的顶礼膜拜中,锣鼓咚咚咚震天价响!“老爷出宫喽!”不知谁高呼一声,随着,门外连续三声炮响,神像被扛出庙外。这时,各家统一制作的“三山国王”旗,已聚成一队长龙走在最前,接着是香炉、神像,乐队在最后。从寨前到寨后,至每条街巷,一路浩浩荡荡!每到路的拐弯处,均放三声大炮,而每到一户人家,家主人必上香跪拜。一路奏乐、一路鞭炮,熙熙攘攘、热热闹闹......对于这样的活动,我只是个旁观者。也许,赛神,并非一味地迷信,而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祈盼。
踏上社会,人生起起落落,坎坎坷坷。在大都市,生活的节奏压得我几乎喘不过气来。偶然的一天,和朋友逛寺庙。一入山门,里面飘一股檀香的味,竟然让我浮躁的心渐渐平静下来。寺里的幽静与门外喧哗的都市,简直天壤之别!行走在竹层和柏林之间、在过道和大雄宝殿之间,心,静如水。端详着一尊尊佛像,看着一张张慈悲、微笑的脸,心,有种说不出的喜悦。慢慢地,在工作之余,我喜欢上了逛寺庙。我想,也许是在找回童年遗失的一段纯真,也许是因为曾经生活在这种烟味里而寻求当年的记忆?无论如何,我是和佛结缘了,然而,对于佛、对于传统文化儒、释、道所代表的释,我一无所知。
接下来的日子,我的世界观、人生观,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母亲的病榻前,我亲眼看见她一口气上不来,就失去了人身。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好好的一个人,入了炉,出来,就成了一堆白骨灰------这是我永远也忘不了的!而在几个月后,我的岳父也走了,也是我送去火葬场,亲眼看着一个人瞬间就成了白骨一堆。这下,我对于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不知不觉的,就在网上搜查有关佛教,对于生命的探讨......
在网上,我认识了净空法师。这位净土宗的一代宗师,把我从人生的泥潭里拔了出来。接触了佛教才知道,原来,佛,是智慧的代称。老法师说:“佛学,是世界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的确如此。没有接触佛教之前逛寺庙,走马观花。总觉得佛像太多,是低级宗教、泛神教。学佛之后,才知道寺庙是个寓教一体的博物馆------每座塑像,都是教具。譬如,我们一进山门,第一个看到的是弥勒佛。弥勒佛表什么法?是教你处事、待人、接物要常常笑脸迎人,对人要心胸宽广,肚量大。再走进去,就是四大天王殿。广目天王,是在教你读千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拿着慧剑的天王是教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智慧如剑,天天增长!手里拿着龙的天王,龙是变幻莫测的,是教你如何在世事无常中处于不变。那就要把握好核心-----他另只手拿的珠代表不变的`。另一个拿琵琶的天王,他是教你,为人处事要像调琴一样。调紧了,弦就断了;调松了,就弹不出好的音乐。做人也一样,要懂得中庸之道......还有观音菩萨像,是教你对万事万物要慈悲、要有爱心;地藏菩萨像,是教你要孝亲尊师.......每个像都是教学的工具,让你看到他,就会自觉起来。可我们不知道,我们太贪了!往往花二十块钱买了水果,花十块钱买把香,然后对着佛菩萨求全家平安、求发财、求聪明智慧、求健康长寿......拿佛菩萨来贿赂。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我们供佛像,是把佛当成老师来礼敬。拜佛,是尊敬老师,也是尊敬自己。当你面对着佛像,跪下去的刹那,你的真诚心、恭敬心就出来了,这个就是佛心。拜佛,是拜自己的心,自他不二。
如今的佛教,已经不在寺庙,在佛说的经典里。寺庙已经成了旅游观光的地方。和尚念经,你若问他,经里谈些什么?十有八九答不出来!释迦摩尼是个透彻宇宙人生的人,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无非是想把事实真相告诉人类,让人类离苦得乐,完尚人格。众生根性不同,才有了八万四千法门,每个法门就是一副药,因人而治。儒家是一世教育,佛家是三世教育。谈因果,谈轮回,谈多维次的空间......我们活在这个世界,混混沌沌,不知生从何来?死往何处?读了佛经,惊叹在二千多年前,佛怎么知道一碗水有八万四千虫?今天的科学已经证实了。《佛说入胎经》里,他老人家早就说人身难得,父精母血加一个中阴身,在母亲的子宫里,七日来复,头七天怎么生成,接下来的七天怎么生成,哪个先生,哪个后长------一直到出胎。他怎么看见的?现在的医学也证实了。佛说在银河系里之外还有不可数不可数的星球,多得就像恒河里的沙,佛也说人断气后,构成四大的身体,哪里先扩散.....六道从哪里来?人为甚么有苦?为什么有生老病死?........读了佛的经典,眼界大开!
譬如佛说,缘起性空,诸法无常。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单独存在的。比如房子,是由钢筋、水泥、瓦片、木材等等构成;汽车,是由铁片、玻璃、电路、发动机等等构成;人呢?是由父精母血、皮肤、毛、血液、筋骨、五脏六腑等等构成------若把它们一一拆开,房子、汽车、人的相就没有了。所以,万物之相,当体即空,是空相。因缘{条件}而合,也因缘{条件}而散。世界上,也没有一样东西是永恒不变的!人有生老病死,地球有成住坏空。一个人,身体里的细胞分分秒秒在新陈代谢,可我们感觉不到;一块铁,分分秒秒在发生分子改变,变化的速度,我们也感觉不到,只是在岁月的变迁里,看见它是锈了;而一棵树,分分秒秒也在成长,只是过了若干年,我们发现它长高了......万事万物无不如此!佛把理给我们指出来了。
佛在《楞严经》所说的七处征心,八还辩见,真是了不起!现在的科学,只能探到人的第六意识,也即潜意识。而佛说人还有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藏识。说人的这个心,不是肉团心,不是思想,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因境而生。我们的眼看,耳听,鼻嗅,舌尝,身受,意感,六根对外面的境界是因境而有............真是哲学中的哲学啊!
佛学深如海,自古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末学者如我,此生能与佛结缘,是无始劫修来的福气。佛学是知识,不管用,如能学佛,才能受用无穷啊。
山水的散文名篇【第七篇】
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我终于还是辞官隐居了,我每天可以从花开的声音中醒来了,那远处的苍树,看着看着,就把我的理想同鬓角一道染得沧桑了。我不再奢望当官报国了,既然官场就是谄者得其道、谏者失其势的地方,我就不勉强自己去欺上瞒下了,既然报国就是满纸谎言,夸夸其谈,徒有君主不顾黎民,我就不勉强自己去奉上压下了。山水田园,才是我陶渊明的归处,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就这样看着时光流逝吧,流过我曾青丝常驻的鬓角,流过我曾满是怨恨的内心,流过我曾遍体鳞伤的理想。
隐居的日子如此欢快,在和鸟语的对答里,我的诗句总是能拍醒每一片树叶,它们展示着生命的绿意盎然,在和花香的亲吻中,我的酒气总是能唤醒每一朵桃花,有时连飘荡的夕阳也不情愿西下。我喜欢小鸟的'欢唱,婉转而动听,是它让每一朵蓓蕾绽放,让每一颗果实成熟,也是它让我懂得倾听自然,这天籁之音仿佛很远,却总是拨动着我的心弦。到了夜晚,偶尔会有一两只不眠的禽鸟,惊飞于高高寒枝,把一帘幽梦掀起,我便发现连繁星也给了我照料,是它们的闪烁让我远离了官僚们的浊言。
蜿蜒小道上,我一路歌唱自己的生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是我随性而为的姿态,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是我暮鼓晨钟的勤勉。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是我山水交融的不羁。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是我心灵高洁的气魄。
山水的散文名篇【第八篇】
花果山水帘洞,只听这名字就很享受,美妙的遐想不仅在于花果、山水、帘洞诸多元素,还在于西游记灵猴孙悟空机敏神勇的形象,水帘洞成为旅游者首选之地。
连云港花果山水帘洞被称为“孙大圣故里”,贵阳黄果树瀑布是西游记水帘洞的拍摄地,庐山乌龙潭是西游记水帘洞的外景地,从屏幕走向景地,也许成了众多游览者的夙愿吧!武山水帘洞,是否也应声而名呢?高入云端的天爷殿的危耸,狭洞攀爬谒拜的艰涩,络绎不绝的人群,把神祗的.威仪和朝觐的虔诚紧密粘合。
很早,奶奶常说武山水帘洞,是个神奇的地方,诞生过神奇的传说。
其中麻线娘娘最为感人,故事中一个俊美的姑娘,手牵麻线,只身奔赴莲花台,坐化成仙,为大众施福,后人尊为“麻线娘娘神”。追赶姑娘的人仓促之间未及放下手中物,变成“条刷树”“火棍树”,分别长在庙院前庭南北两侧的崖壁上,凌空悬枝,做探视状,苍劲不乏生机,容颜蕴蓄着灵异与神奇。
我第一次前往,只是个粗心的游客,没有体会到水帘洞美之所在。乘坐的车辆穿行于峡间谷底,呼啸而过。山水庙堂,留不住匆匆过客的身影。那丁香园的自然之美,那深藏千年的人文之美,就这样失之交臂。遗憾之余,常替自己开脱:仙山自有仙境在,日月长在慢慢来品味。其实,每一次初始的尝试往往疏于准备,空洞的思维制约着对美的感悟。
再次前往,时间已经过去若干年。买了门票,以步代车,放慢脚步,让时光陪我驻足欣赏沿途美景。从“洞天仙境”四个大字匾额的牌楼进去,首先一片偌大的菜园映入眼帘,阡陌纵横,菜畦规整,初长的蔬果稍稍有点稀薄。接着,走进一段峡谷,其间山岩耸峙,黛色铁面,越往深处,春光却步,略觉寒凉。经过几处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终于迎来春日。走出峡谷,踏上一条公路,这路坡度比较平缓,拐几道弯之后,终于登上步行客道,这是条狭窄的盘旋山路,一色的青石板铺就,时而登上,时而旋下,如长龙出没,见首不见尾。越过祈官梁、送子山、菩萨沟,神奇的故事在山坳间回荡,穿过莲花峰、花果山、一线天,诱人的奇观变幻着显现。不远处,峭壁挨着峭壁悬崖接着悬崖,山脉大多似椎形独立,奇峰突起,崖体光洁细腻,如蕴玉之石,含珠生辉,恰如玉女峰的柔姿,大王峰的巍峨。
走着走着,看到前面山脚下棚伞纵横交错,彩旗招展。再转弯,东北方向就是水帘洞了。
到了正门,一座牌坊赫然眼前,“水帘洞”三个镏金大字历历在目。院内,人群拥挤在庙宇的前廊后院,使得本来不甚宽广的圣地,略显逼狭。香客们排着长长的队伍,怀揣极度虔信,默然,静候,等待在佛前案桌供奉香烛,祈福还愿。想起,门口牌额洞天仙境下方“祈福游”三个字,含义就在这里。
登顶天爷殿,这是水帘洞的制高点。到了大殿前厅,稍稍平息了登天梯的惊悚,随人流缓缓步入大殿后堂,上一柱香,颔首低眉,双手合十,唯愿:善目慈怀的神佛,稳坐天洞,赐福百姓,一方平安,泽被万世。是呀,赐福百姓不正是人们心中的宏愿吗?麻线娘娘舍弃一己幸福,结缘独寂,与云雾为伴,仙居洞窟,庇佑众生,平复劫难,善莫大焉。匍匐在她的脚下,用一种修行还报另一种修行。一切造福大众的行为,都是值得尊崇的。
大殿前厅,用岩石作天然洞顶,这块居石像屋檐一样延伸着,层次有致。据说,大雨天,积水从石檐上流下,形成雨帘,是非常美妙的奇观。此时,只有蒙蒙细雨。
俯视下方,岩壁半空一颗苍老的古树,如卧龙虬枝,盘绕斜生,横空出世。皲裂的躯干烙下沧桑岁月的印记,古老的笤刷树,伴着身旁的火棍树,将不朽的传言讲述。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说,在喧闹与拥挤中旅游,只有游人,没有了文人。种种的文化内涵,传承着许许多多人文精髓。不论游人还是文人,我们的领悟只在不同的层面停留。
经过那片丁香园,走上渡仙桥,精致的仙桥,把游客过渡到大山深处的另一个仙境,石窟艺术的天堂--------拉梢寺千佛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