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之恋读后感汇聚(优质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柏拉图之恋读后感汇聚(优质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柏拉图之恋读后感【第一篇】
读后感一: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传世名作,亦被称为“关于正义的学说”,同时《理想国》也被后人誉为震古烁今之书。原书共分为十卷,以“理想”为定义,主要涉及国家专政问题、独裁问题、正义与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
在这本书中,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
他通过苏格拉底与玻勒马霍斯、格劳孔、阿德曼托斯的辩论对话的形式把自己的治。
国理想渗透于其中。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这种构思,不但显示出哲学家的胆略,更显示出思辨的智慧。在这内容庞大的十卷中,我肯定不能一一讲到。所以,我只能就其中的一两点谈谈自己的想法。
正如前面所说,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所以,可以这样说,《理想国》真正奠定了西方正义学说的基础。书中把正义范畴作为讨论的中心,并通过归谬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切定义,然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这也就是所谓苏格拉底真理“助产术”的来源。“什么是正义?”《理想国》一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fromend#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从第二卷起,柏拉图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并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其城邦的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时候,这个城邦才具备了“正义”的美德。然后,他从城邦的正义类比地推出个人的正义,认为那是“大”与“小”或“外”与“内”的关系。个人的正义就是“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同时,“在挣钱、照料身体方面”或“在某种政治事务或私人事务方面”,保持符合协调的和谐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的行为。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
当柏拉图的理想国正义的城邦建立完毕,他终于可以提出自己思想的核心了:“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地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利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
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是柏拉图和他的《理想国》仍然散发着光芒,为现代政治指点迷津。世界政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迁,虽然并没有形成理想国的最终模样,但其中所论述的许多方面已成为现实。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理想国将不再是理想,而是真正的能够让全世界人民生活其中的没好国度。
读后感二:
作为西方乃至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一生立著无数,而《理想国》无疑是其中最能表现其政治思想的作品。书中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也就是所谓的理想国。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
一、国家组成。
柏拉图认为的理想国,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统治者,国家保卫者,普通劳动者三个阶级组成。
1、哲学王。
“除非哲学家当上国家的国王,或者说目前统治我们这个国家的国王,王子们都具有哲学家的那种认真和严肃的追求精神,以使政治的伟大和智慧结为一体,并坚决地请那些只安于两者之一的无为之辈统统靠边站,我想我们的国家只有这样才能生存下去,才有得见天日的可能性,否则我们的国家将永无宁日。”书中说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这就是哲学王的思想,柏拉图认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应该是充满智慧的!
2、保卫者。
而作为国家的保卫者,就是应该为国家或城邦尽职尽责,守卫国家。他们应当是勇敢的。国家的保卫者“没有必要拥有私人的土地或其他财产,因为他们的报酬来自国内的人民,他们的事物也是人民给的,他们不该有私人的花消,我们需要的是他们真正地像个保护者的样子!”勇敢就是作为国家保卫者的品性,这样才能是作为保卫者的样子。
柏拉图之恋读后感【第二篇】
曾经以为智者哲人柏拉图,其著作势必是艰深、睿智、充满智慧的火花,使我如坠云端而不知所踪,曾经以为像《理想国》这样的西方哲学史上的辉煌巨著一定也写得玄之又玄。如今,看着柏拉图的《理想国》,尽管依旧无法参透《理想国》其中的奥妙,也无法深入地了解它的精髓,因为它就像一座空中花园,必须有足够的思想阶梯才能够攀爬上去,但它带给我的启迪确是深远的,尽管我只能仰望而叹之,道听途说而思之,片言只字而感之。其实,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柏拉图青年时从师于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他逃回了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卡德米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之中,他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公元前5世纪,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名义、以对话体的方式著述《理想国》,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探寻人类正义问题的著作。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理想国》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是世界哲学史和政治史上的一份瑰宝。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书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
看这本书,我们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让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我们产生一种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的感觉。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逐一地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地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逐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存在、永恒不变的,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会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由理念论和回忆说构成的认识论,并将它为《理想国》的哲学基础。
《理想国》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问题。书的开篇,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就展开了激烈的交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对正义有着多么强烈的憧憬与向往,这也正好印证了对话结尾的宣言,“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将其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然而文章并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更加着眼于城邦的正义。他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关于正义问题的讨论告一段落之后,柏拉图提出了“政治家应该为哲学王”的思想,并讨论了哲学王与城邦的关系和哲学王的形成。他认为,政治家只有是哲学王,他才能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如何让国家治理地更加协调有序,如何让人民更好地安居乐业。在一个正义的城邦里,哲学王应该成为统治者,因为由哲学王统领的国家,是贤人治国,是德性治国,是知识专政;因为哲学王是“能把握永恒不变事物的人”,“永远酷爱那种能让他们看到永恒的不受产生与灭亡过程影响的实体的知识”,“天赋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而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我想,如果一个人真的具备了这些品质,的确纵是玛摩斯也无法挑剔了。但是,一个国度能产生几个这样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的哲学王,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那又有几个拥有真正的政治才能足家以匡世救国呢?尽管这是很难实现的,但是柏拉图还是坚信其现实性。
要想成为一名哲学王是要具备天性的,勇敢、大度、聪敏、强记是这种天赋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如果一个人具备了所假定的哲学王的天赋,并且得到了合适的教导,必定会成长而达到完全的至善,然而,这些配的上哲学的人会受到环境的败坏,因而离弃了哲学,“使她孤独凄凉”。所以,“剩下来配得上研究哲学的人就只有其中微乎其微的一部分了:他们或是出身高贵又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处于流放之中,因而没受到腐蚀,依然在真正地从事哲学;或是一个伟大的灵魂生于一个狭小的城邦,他不屑于关注这个小国的事务;少数人或许由于天赋优秀,脱离了他所正当藐视的其他技艺,改学了哲学;还有一些人,也许是我们的朋友塞亚格斯的缺陷束缚了他们,须知就塞亚格斯而言,背离哲学的所有其他条件都是具备的,但是他病弱的身体使他脱离了政治,没能背离哲学。”
它教育论著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因为在现实的条件下,哲学家是很难产生的,柏拉图也把自己成为哲学家的原因归结为神的作用。而作为真正的哲学家,在不合意的城邦里面,他是不能从事政治的,因为他没有办法既从事政治又保持灵魂的和谐,而丧失了灵魂的和谐便背离了善的理念,也就不再是哲学家了。所以,柏拉图的现实选择是培养学生,这展示出了可知世界的终极形态,也就可以达到在全书最后一句话所指望的“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我想,如果不是生活在古希腊那样盛行辩论的国家,又怎能产生如此英才呢?古希腊人讨论哲学问题,追昔抚今,而现代的一些人整日为名利所累,真令人扼腕叹息。读《理想国》这本书,不仅能了解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风俗人文等,还能跟着苏格拉底的辩论培养一些哲学思维,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同时也能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读书,要学习书中的学问,更要从学习书中品味人生。
《理想国》这本书应该是常读常新的,当经过时间的积淀,见过更多美好和丑恶的事物,心情变得苍凉起来时,相信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一定会更加深刻,更能读出其中独特的韵味和精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在灵魂上永远保持一种向上的姿势吧,随时不忘心中的理想国,不忘我们肩上这份神圣的使命,倾听柏拉图的思想,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国家,为自己更美好的将来谋划,为祖国更快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终生。
柏拉图之恋读后感【第三篇】
陈康的《柏拉图年龄论研究》开篇即说到大思想家与普通人的区别之一乃是:“大思想家从同一事物所有的不同方面去观察这一事物,普通人仅从这些不同方面里的某某方面去观察。”这句话对我很有触动,让我对“思维”这一习以为常的事情有了反思一下的想法。我想,柏拉图和陈康关于年龄问题的分析,或许其目的也在于引起我们对于思维的思考吧。
柏拉图的“年龄论”并不是1篇单独的文章,只是其“巴门尼德篇”中的一段内容,而且并不是很长,但是陈康据此竟然总结出了七条十个观点:
1.凡在时间里的皆变得比它自己年老些。
2.凡在时间里的皆同时变得比自己年少些。
3.凡在时间里的皆永远是比自己年老些。
4.凡在时间里的皆永远是比自己年少些。
5.凡在时间里的皆与自己有同一年龄。
6.年龄的差别是一成不变的。
7.年龄的差别永远变更。
a.年老些的对于年少些的永远变得比以前年少些,
b.年少些的对于年老些的永远变得比以前年老些,
c.但前者永远不是年少些,
d.后者永远不是年老些。
陈康在《柏拉图年龄论研究》中详细的分析了这七条十个观点的推论过程,这个推论过程是非常有趣的,有必要在此顺着陈康的思路梳理一下:
其实由于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一个变的过程中的,那么在时间的任何一个点上,该事物都同时具有“是”和“异”两种状态,换言之便是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某事物都有“存在的自己”和“变化的自己”两个状态,这两个状态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两个事物,也不能简单的合二为一。这种思维如同佛法中常说的“不一不异”,从佛法的角度来理解似乎没有什么障碍,但对于普通人而言便可能不好理解了。举例而言的话,比如芝诺的“飞矢不动”理论,飞行中的箭在每一个固定的时间点上都是静止的,但同时它必定也是具备“变动”的,正是由于这二者同时共存,才能够使某一时间点上的静止和一段时间内的飞动同时成为可能。柏拉图的前两点论述是有如此精密细微的思维在里面的,正是从“是”和“异”在同一时间内共存的角度上而言,才会说到凡在时间里的皆“同时”比自己年老或者年少一些,这样细致的思维,若不是如陈康这样的哲学大家详加解释,一般人真的很难体察到。
变异的同时和不同时正如上所说,而变异从关系上来说,“自己的变”和“依它的变”也非常有意思。陈康在文中举例说明:比如甲由于财产的增加变的比乙富些,乙的财产虽然没有损失,但他同时却比甲变得穷些了。这是个很有趣的例子,在我们今天来理解并不难,而且在今天来说,不需要两个人进行比较,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任何不增不减的资产都实际上已经在贬值了,那么实际上也是一种“依他的变”。从这种变化的样式来说,也可以论证出柏拉图对于年龄的阐述是合理的:随着时间的前进,任何一个事物都变得比自己年老些,这是自己的变;而同时在每一个假设存在的逆着时间的后延来说,他却同时变得比自己年少些,这便是依他的变。
在这七点之中,1和2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对1和2理解清楚了,3和4便迎刃而解,而且3和4的推演是如同教科书般的三段论:
大前提:凡在时间里的在现在皆比自己年老些(年少些)。
小前提:甲无论在何时,那个时候皆是现在。
结论:凡是在时间里的永远是比自己年老些或(年少些)。
因为此中的大前提是在1和2中已经证明了的,小前提是一个大家普遍能够接收的事实,整个的推论和结论便显得理所当然。
第5条,“凡在时间里的皆与自己有同一年龄”,这一点非常简单,这是从“是”的角度来强调,任何事物无论如何变,变成怎样,它所占据的时间是不能比自己所占据的这个时间持续长一秒或短一秒的,换言之即是某事物的“是”和“变”所占据的时间乃是同样长短的,因为它便只能与自己有同一年龄。
于第6条,年龄的差别是一成不变的,在这里陈康明确的指出了年龄不是狭义上所理解的两个不同人的年龄,而是时间中的一切,时间中的一切事物在时间中的移动速度或者说变化速度是相等的。陈康在这里借助数学的模式来加以论证:
(a+x)―(b+x)=a―b。
通过这样的数学推演,整个结果一目了然。这种数学推演的模式到了第7条中发挥的更为精彩,第7条强调,“年龄的差别永远变更”,这一条又分为4个方面来论证:
(1)年老些的对于年少些的永远变得比以前年少些,先设定a代表甲的年龄,b代表乙的年龄,ab,x表示任何时间,a:b代表甲的年龄比乙的年龄,那么a/ba+x/b+x。在此算式中,x的数值越大,则a+x/b+x的数值变越小,从这个意义来说,“年老些的对于年少些的永远变得比以前年少些”。
从柏拉图《巴门尼德篇》中一段短短的对话,到陈康《柏拉图年龄论研究》1篇10几页的论文,此中所蕴含的精密的思辨、归纳和演绎,使人真的感触到“思维是一门艺术”,简单的一段对话,可以归纳出七条十个思维角度,而在推论的过程中,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和数理逻辑层出不穷,真是验证了陈康开篇所说的思想家和普通人思维的不同。
对于哲学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积累哲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改善和完善自己的思维艺术,进而形成合理而严谨的研学态度,对此陈康先生还曾有这样的论述:
每一论述,无论肯定与否定,皆从论证而来。论证皆循步骤,不做跳跃式的进行。分析务必求其精详,以免混淆和遗漏。无论分析、推论或下结论,皆以其对象为依归,各有它的客观基础。不作广泛空洞的断语,更避免玄虚到使人不能捉摸其意义的冥想,来“饰智惊愚”。研究前人思想时,一切皆以此人著作为依据,不以其与事理或有不符,加以曲解(不混逻辑与历史为一谈)。研究问题时,皆以事物的实况为准,不顾及任何被认为圣经贤训。总之,人我不混,物我分清。一切皆取决于研究的对象,不自作聪明,随意论断。
从陈康的这段自序中,可以体会到前人做学问的精神和态度,这与思维上的改善都是非常重要的,是前辈的学问家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是值得我们真正学习和继承的东西。
柏拉图之恋读后感【第四篇】
在《理想国》这本书中,我感触最深的是第四卷,即关于节制贫富善德。《理想国》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以对话的形式阐述观点,提问作答,其中不乏通俗易懂的比喻,将一个真善美的国家展现出来。在第四卷中,对话主体是阿得曼托斯和苏格拉底,通过智者间的交流,我看到了文章中蕴含的能量:
一、在文章中始终强调正义的重要性。
“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因为,我们认为在一个这样的城邦里最有可能找到正义,而在一个建立得最糟的城邦里最有可能找到不正义。”唯有正义,可以让每个人的需要最真实地体现出来,才能构建最稳定的社会秩序,正义永远最具有魅力,也是自有人类社会来,人们一直追求和渴望缔造的美好社会标准。以正义之尺,量你我心声。
二、作者关于“贫富”的看法是:富则奢侈、懒散和要求变革,贫则粗野、低劣,也要求变革。
其指出解决贫富差距给国家造成问题的方法是:全体公民无例外地,每个人天赋适合做什么,就应派给他什么任务,以便大家各就各业,一个人就是一个人而不是多个人,于是整个城邦成为统一的一个而不是分裂的多个。即社会各角色之间应当做到各司其职,互不干扰,不让社会的贫富差距扩大,造成社会纷扰。贫富差距向来是一个社会秩序混乱的重要原因,难消灭,难弱化,现阶段的中国亦饱受其扰,故借理想国之言,望社会贫富差距减小,以期一个公正国家的长期存在和稳定发展。
三、在本章节中,作者关于教育培养的观点值得一提。
原文中提到:只要当政者注意一件大家常说的所谓大事就行了。其中这里的“大事”就是指教育和培养。作者认为原因在于“如果人们受了良好的教育就能成为事理通达的人,那么他们就很容易明白,处理所有这些事情还有我此刻没有谈及的别的一些事情”,他认为教育的作用是“良好的培养和教育造成良好的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再接受良好的教育,产生出比前代更好的体质,这除了有利于别的目的外,也有利于人的进步”以及“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却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结合我们这一门课的内容,我的感想是:柏拉图在书中借对话方式所描绘的公正的理想国,是人类社会最早的乌托邦式的国家。即使是这样,他也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从大的方面来说,由古至今,教育始终是一国之本,一国之领导人应当重视教育,建设好教育事业,才能为国家输送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实现一国强盛之可能。从小的方面来看,良好的教育能完善一个人所需要的能力和品格,一方面可以传播生活所需的知识,另一方面教育可以使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并融入个体的为人处世的方式中,不可分割,成为个体的一部分,明白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从而实现人的进步,进而促进社会的进步。
所谓理想,往往承载着人们对最美好事物的向往。《理想国》以直白的语言告诉了我们正义与公平、美德与智慧在一个国家发展和进步中的重要力量。虽然已经过千年的沉淀,这本书仍在用它最具感染力的言语诉说着一个美好国家的样貌和形态。无论在千年以前,亦或是今时今日,我们每个公民都在为这一目标而努力着,奋斗着,朝向心中的理想国进发。而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来说,也应当停一停快速向前的脚步,听一听所有人的心声,公平之称是否依旧平衡,是否依旧在丈量着我们前进的每一步,我们的国家是否充满正义之声,是否被美德围绕,为礼仪之邦?我想,理想国的力量永远在指引着我们朝向更美好的未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柏拉图之恋读后感【第五篇】
外婆是个正宗的张爱玲的粉丝,从小爱玲对我来说就是如此的神秘,又似梦幻妖娆。今夏拂晓,每每捧起的第一本书竟是读来第一本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
不知为何,也就这样读上了,1篇篇的中短篇小说,似乎总难让人尽兴,不过读来也快,放下书,看看蓝天白云的灿烂,心中却似泛起丝丝愁云;爱玲的小说总是让我不停地思考着,思考着,却又百思不得其解;这也就是一种浅浅的魅力吧,也就这幺依恋着了她的小说。
爱玲是这幺评价《倾城之恋》的:《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的而又近人情的故事。……我喜欢参差的对照的写法,因为它是较近事实的。《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只占的洗礼并不曾将她赶花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塬,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胜任,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因之柳塬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
似是似懂非懂,不过却也静静地读完了它。
柏拉图之恋读后感【第六篇】
《理想国》对话体著作,是柏拉图对自己此前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
下面网友为大家整理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
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而这些所要体现的东西在他的《理想国》开始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他是利用了正义二字逐渐将其拓展并且引申出来的。正义是一种好的表现,然而什么是正义呢,面对这个看似很好理解的词语,柏拉图首先对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柏拉图“理想国”的宗旨就是要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他认为国家就是放大了的个人,个人就是缩小了的国家,如同人的灵魂具有理性、意志和欲望三个部分一样,最理想的国家也应由相应的三个等级组成。柏拉图把分工看作国家的构成原则,他在《理想国》中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用于欺骗城邦中的所有人,那就是神创造三种人的说法:第一个等级是有智慧之德的统治者,这些人是神用金子做成的,具有智慧的品德,通晓“善”的理念及治国的哲学,是国家当然的统治者;二是有勇敢之德的卫国者,他们是神用银子做成的,具有勇敢的品德,是国家的保卫者;三是有节制之德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这些人是神用铜铁做成的,具有节制的品德。前两个等级拥有权力但不可拥有私产,第三等级有私产但不可有权力。孩子们通常都属于他们父母的那一级别,有天赋的才能。即通常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孩子会打洞。”虽然他也认为有时孩子不属于父母的级别可升降级别,但这显然是一种伪装矫饰过的唯心主义的天赋论。这三个等级具有不同的德行,在国家中执行不同的职责。至于奴隶,在柏拉图看来,根本就不算人,在《理想国》中毫无地位可言。他认为这三个等级就如同人体中的上中下三个部分,协调一致而无矛盾,只有各就其位,各谋其事,在上者治国有方,在下者不犯上作乱,就达到了正义,就犹如在一首完美的乐曲中达到了高度和谐,只有这样,整个国家才算是取得“和谐一致”,实现了正义的原则,否则就违反了“正义”的原则,国家就要灭亡。
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这个学期,我用心的读完了电子杂志版的《理想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看这本书,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教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人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一步步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掌握哲学思想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大平民。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决定。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柏拉图描绘的这一理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后来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
柏拉图之恋读后感【第七篇】
最近选读了一本由张子菁译注的(20xx年版),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心感略有所得,以记之。
人与人之间的厮杀、社会流行的瘟疫、城邦之间的战争等等。他热爱自己的国家,倾向于维护雅典的贵族奴隶制社会,随着苏格拉底在民主政权的统治下被处于极刑,他亲眼目睹了贵族政治堕落为寡头政治的现实,深感到哲学走进政治与国家的重要性。因此,他心目中的《理想国》便随之诞生了。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设计了一幅正义之邦的图景,国家的规模适中,以站在城中高处能将全国尽收眼底、国人彼此相识为度。在他看来,国家起源于劳动分工,因此将理想国中的公民分成了治国的领导者、防卫的武士和劳动者这三个等级,他们分别代表了智慧、勇敢和欲望三种品性。领导者依靠自己的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们用忠诚和勇敢包围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大家各司其职,安分守己。每个人为了各自需要,就需要有一种聚集的集体,相互作为伙伴或助手,构成一个公共生活区,这就是城邦。柏拉图认为,城邦的农民、工人、商人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和推销者,他们不适合于人事国家政务的管理,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应的活动都应该有适合的管理层人员来担任。在我看来,他心目中理想的国家应该是: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应该为治理国家和捍卫国家荣誉尽心尽力。城邦老百姓要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来供养领导人,领导人再拿出钱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同时,柏拉图还极力提倡巩固国家的治安、国防,以及教育事业。
在理想国与理想政治这1篇当中,就是以苏格拉底与阿德曼托斯的辩论进行的、对于理想国家里正义本质来叙述柏拉图心目中理想国家的演化。开始,最简单的国家就只需要四五个人分别负责生产、建筑、织布等生活必需品,但是,由于人的欲望和精力是无穷无尽的,所以就会有人愿意腾出一些空闲的时间来干些他所感兴趣的别的事情,比如做铁匠、做羊毛牛皮、进出口经商、唱歌剧、制作香水、糕点因此,一个国家由于劳动和生产的不断扩大,所需的'原材料、土地和劳动力就会越来越多,所以国家就要不断扩充领地,就需要有更加专业的人员来各司其职管理好整个国家以保持正常运作。在柏拉图的眼里,理想的国家天下为公,老有所福,有国家的力量和完善的法律,城邦妇女儿童各自有相应的公有制度,是无政府的正义世界,更加谈及了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平等,每个人应该去做自己的的事情而不要去打扰到他人。就像我国古代的天下大同。
理念的世界,就是超脱于现实世界的高端存在。在古代希腊哲学家的眼里,我们的世界并非我们所能看到的世界这样,这一切只是上天理念的投影,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就是阳光下的影子而已,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了外部事物。也许在我们今天看来,柏拉图眼里的理想世界反倒像是个真实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这样的世界里到处就只剩下理性和冰冷。事实上,这本书写在了雅典城邦衰落混乱之际,在雅典民主政治不知何去何从的环境下,它确实为统治者设计了一个理想的治理国家的美好蓝图。
柏拉图之恋读后感【第八篇】
《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下面是关于《理想国》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参考。
读完《理想国》一书,我深切体会到柏拉图这位古希腊大哲学家的非凡之处。柏拉图出生于雅典的贵族家庭。小时候从师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青年时期功成名就,和苏格拉底及亚里士多德一道成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我读这本书虽不觉得难懂,却也须认真仔细咬文嚼字方懂其中的道理。向来哲学书不好读懂,可略懂一些却已是受益匪浅,此次我是深得这番道理了吧。柏拉图严密的逻辑思考和精彩的论证让我佩服不已。
该书通过苏格拉底与色拉马霍斯、格劳孔、阿德曼托斯的辩论对话的形式,把自己的治国理想渗透与其中。这种构思,不但现实出哲学家的胆略,更现实出思辨的智慧。辩题围绕论财产与老有所福、理想国与理想政治、论定国安邦、论正义与邪恶、正义与非正义的哲学诡辩、论国民教育、论妇女的天赋以及哲学家的德行等一系列展开。涉及的问题众多,如国家专政问题、独裁问题、正义与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民主问题、法律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妇女参政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其中,关于理想国与理想政治的辩论我印象尤为深刻。
苏格拉底在辩论中首先提出了国家的起源,“国家的兴旺是这个国家的民众的生存需要,没有国家的人是不能够自给自足的,但人总是有很多欲求”,“我们群居在一起,帮来帮去,大家都能从别人身上满足各自的欲求。于是,当这些合伙人和帮手聚居一地、同舟共济的时候,他们所形成的一个整体就可以称之为一个国家了”。苏格拉底关于国家起源的论述为理想国的提出与设想作了铺垫。而当缔造出一个国家,“我们似乎就要为扩展我们的疆土而费心思了。因为原先那理想的国家的财富已经不够用了”,“如果要想得到更多的耕地和牧场,我们就会想到邻国去占有,邻国的人自然也会盘算着我们的耕地和牧场。因为他们的欲望同样也超出了人们远离生活必须的范围”,“于是战争就发生了”。这里,苏格拉底只用几句话就把人类为何而发动战争解释得清清楚楚,无非是人类的贪欲和国家的不理想。苏格拉底又认为,守卫城邦者需是“不屈不饶,意志坚强,所向无敌”,可具有这么好的天赋乃至勃发的精神的人,却有可能彼此间发生内乱,抑或跟其他的公民发生野蛮举动。可见,理想国的建立是艰难的,但苏却认为是必要的。
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有许许多多值得今人借鉴和学习的观念和价值观,我仅从自身感受最深刻的部分进行整理。要真正吸收柏拉图的思想精髓,我知道这样粗略阅读还是远远不够的。大哲学家的思想还将由我们继续传承,继续在历史长河中闪着耀眼的光芒!
记得在上西方哲学史的课时,讲到柏拉图时老师的幻灯片上有怀特海的这么一句话:全部西方哲学史不过是对柏拉图的注解。由这句话可见柏拉图在西哲学乃到整个人类的精明文明中的崇高地位。而柏拉图最著名的著作,或者说他的代表作,则是人尽皆知的《理想国》。所以当我捧起这本代代人推崇备至的伟大著作时,不期望能一下子读懂它,只希望能够从这本凝结着柏拉图和希腊智慧的结晶的书中,得到那么一点点的启示和认识罢了。
《理想国》一书乃柏拉图壮年时期的力作,也可以说是其巅峰之作。柏拉图的著作多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的对话体的形式以示读者,此书也不例外。自知仅读一遍是无法体会其精髓,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有不解之处便匆匆带过,只期能稍知其意而已。译者在引言中的介绍已经能令我大体了解到本书的博大精深,谈到书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由于我的无知和欲速则不达,实在无法领略到本书的真意,因此仅在此回忆下本书的主体内容和所带给我的一点帮助和启发。
译者在介绍中谈到本书讨论到优生学问题,节育问题,婚姻自由问题,专政问题,独裁问题,共产问题,民主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文艺问题,教育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不过这是学者在多次研究此书所总结归纳出来的结论,而对于我这种没有一点学术功底和走马观花似的阅读方式,实在无法得出如此繁多和细致的结论。只能就此简易回忆下本书的大概内容了。
第一卷在苏格拉底和几个书中的人物开始对话之后,很快便引入本书所探讨的一大主线——关于正义的定义。色拉叙马霍斯首先表达了他的观点,他要苏格拉底不要光提问题,而是要直接对正义下定义。而他对正义的定义则是:正义是强者的利益,是当时政府的利益。而苏格拉底则对此定义予驳斥。
第二卷到第四卷开始以从城邦来看正义比从一个人来看更加容易,由此探讨一个城邦的正义。接着在第三讲到城邦需要培养什么样的护卫者以及如何来培养的问题。接着谈到全体公民应当按天赋各就各业,城邦的正义在于智慧、勇敢和节制,城邦的三种人各自做自己的事就是正义的。再由城邦的正义引到人的灵魂里有三种品质:理智、激情、欲望。
第五卷苏格拉底又谈到关于婚姻的问题,提出一个观点:最好的男人必须与最好的女人结合,而最坏的要尽少结合,以使品种保持最高的质量。
接着一系列的论述谈到什么样的人才是最优秀的哲学家,并且提出哲学家是最完善的护卫者,也就是哲学家是最好的国王这个著名的论点。
第七卷接着谈到囚犯看阴影的比喻,讲到了灵魂要观看所有实在中最明亮者,即我们所说的善者。
在第八卷中总结了一个理想的国家应该具备的条件。并且谈到了四种不好的政制:斯巴达和克里特政制;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僭主政制。
五种政制所对应的五种人。
理想的政制——善者,正义者。
斯巴达政制——好胜争强,领略荣名。
寡头政制——爱财,寸利必得,省俭。
民主政制——快乐间的平等,生活没有秩序,没有节制,平等主义,集合最多习性于一身的多样的人。
僭主政制——被恶所充满,醒着时能够干出睡梦中的那种事的人。
第九卷谈到人的基本类型:哲学家或爱智者、爱胜者、爱利者。
三种人的快乐对比:哲学家能体验另两种快乐和学习事物本质的快乐。灵魂中用以学习的部分的快乐是最真实的快乐。
快乐和痛苦之间的中间状态,痛苦时想要平静为快乐,快乐时停止为痛苦。这是快乐和痛苦的影像,是一种欺骗。通过身体传到心灵的那些所谓最大的快乐,其实是某种意义上的脱离痛苦。
第十卷谈到理念的模仿。画家,造床匠和神谁是真正的模仿者。事物都有三种技术,使用者的技术,制造者的技术,模仿者的技术。
以上就是在看书时所记的一些主要的观点,自己看都有点对不起柏拉图这伟大的著作。本书的主线主要是围绕正义这一主线展开,对理想的国度的一系列规划,以及对应的人所应当具有的正义。在看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启发,不过现在想总结却不知从何说起了。柏拉图对正义的一系列阐述使我认识到在人生中应当使严格的要求自己,控制自己不该有的欲望,让理性来引导自己,远离一切的恶,进入那真正的善。并且要一生追求真理,追求知识,追求智慧,不断的充实自我,成为真正有智慧的人。
而柏拉图关于哲学王的论述,在通过阅读了本书之后,才明白以前所认为的哲学家为王的观念是很片面的。柏拉图对于哲学家的定义是非常之严格的,并不是随便一个哲学家都能够成为一个理想国的国王,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才能够成为理想国的国王。
书中关于婚姻及生育的问题在我看我是不合乎人类的伦理的,如子女公有等提法根本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而关于优生优育的问题也是如此,将那些素质不好的后代弃之更是有悖于众生皆平等的法则。
书中对政制的描述也让我对以前民主政制的一昧推崇的看法得到改变,发现民主政制并不是想象中的完美,而是确实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过份的自由和宽容,民主制的多面性和复杂性确实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柏拉图对快乐的论述也给我很大的启发。原来我们原本所认为理所当然的快乐与痛苦其实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和单纯,而常常是快乐与痛苦的假象。有时候快乐只是痛苦的停止,而有时痛苦也恰恰是快乐的停止。这让我们在生活中,在人生的旅途中,能够以更宽广的心态,更高瞻远瞩的眼光去看待我们所面对的一切。
而柏当图的理念论也带给我很多看见。让我更懂得去寻找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当然柏当图的理念论是非常博大精深的,仅一点点的接触是不足以完全的认识它,但也已经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终于很勉强的将这本书看完,虽然过程挺辛苦挺纠结,但是收获颇丰。有人说,二十岁读柏拉图和四十岁柏拉图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相信以后的岁月时,还需要不但的从柏拉图的书里来寻求智慧,因为柏拉图的智慧实是几千年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葩,是哲学这个皇冠上的明珠。
《理想国》为柏拉图著,其内容是柏拉图以苏格拉底口吻讲述的,主要有《苏格拉底的申辩》,《裴多》,《克里多》,《国家》,《巴门尼德》,《智者》,《法律》等。是一本辩论的记述书。
《理想国》有很多版本,我读的是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的。虽然比较旧,但是比较全,这样保留了更全面的思想。
说实话,这是我读得非常痛苦的一本书,大概哲学类的书籍皆如此吧,之前花了八九个月时间读完北大哲学系教授张祥龙著的《西方哲学笔记》并且做了笔记,感觉也不是很难。我感到,在短时间内读完《理想国》是很难的,这正是我感到痛苦的原因。远不如读小说有趣,一本200多页的小说,我可以在一天内读完。但这本《理想国》我花掉了一周的时间,才算是粗略的读了一遍。
首先,我要说,苏格拉底在书中大部分都在讲一个理想的世界,理想国。这个理想国过去没有,现在也不存在,将来也不会出现。就和共产主义社会似的,不大可能实现。
书中提到,妇女儿童公有,这种想法我真的不敢苟同,妇女、儿童他们是财务吗?苏格拉底站在男性主义的角度上,做出此等事来,简直是荒谬。为什么不说男人儿童公有?这是一个父系社会的产物,男权的产物。
说实话,在公元前,古希腊是公认的民主之地,民主程度在这里很高。古希腊所在地方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民主辉煌的时代。这里有很多城邦,大大小小,星罗棋布,相比于同时期的中国,不可能有这么高的民主程度,与地理环境有直接的关系。
切入正题,我读《理想国》,感受到的是苏格拉底那让人无可奈何的辩论之术,不知道有没有诡辩的成分,还有通本书上其他几个人,其回答完全是赞同的。也就是说,是苏格拉底一个人在说教。别人随声附和。他给自己提问,然后自己早有准备,给自己回答,无头无尾。
书中很多论点有其历史局限性,作为一个在儒教影响下的中国人,我要批判的是:“苏格拉底说,正义就是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这与中国儒学积极入世完全背道而驰。难道我们在路上见一人拿了很多东西,帮忙,分担一点负担,出于好心。这就成了不正义了?!我看这一论调与老子有几分相似。
书中的四个品德: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对今人今世有很好的影响。我非常赞同,做一个有智慧的人,智者,勇敢的人,不但小懦弱,节制的人,不贪得无厌,沉溺于纵欲,做一个正义的人,扫尽天下不平事。
苏格拉底说,理想国的人,特别是统治着,护国者,要学习算数,几何,立体几何,天文学还有音乐和体育,特别是战士更要学习音乐和体育,从很小就得学习。通过学习音乐和体育这两门课,达到强身健体,身心平衡。他看到了教育的重要性。这对于今天的社会发展也算是一个正确的引导吧。他还认为,知识理智归于理性,信念和想象归属于意见。我觉得这种分类是不完美的,太过个性化了。
书中精彩部分在我看来就是后几卷,从贵族政治(王政)向僭主政治一步一步演变的过程讲述。苏格拉底自己那么认为,就那么讲出来了。而且看起来还挺有道理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王者型政治因血统问题演化至贪图名誉型继而演变为寡头型政治,又因为爱财,无节制的搜刮财富,不关心其它问题以至于人民造反,形成民主型政治。而民主型政治又因为过分民主,导致极权的发生——僭主政治的出现。在苏格拉底看来,僭主(独裁者)是最不幸的,连同这个国家一起,坠入不幸的深渊;王者是最幸福的,王政国家比僭主政治国家幸福729倍,相隔三个层次,真是有趣。
苏格拉底把人分为三个基本类型,爱智者、爱胜者和爱利者。在今天看来也还是这样,名利人生,“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说的就是这个问题。所以,我感受到,尽管时间已过了这么久,好几千年,但人的本性未变多少。历史每天都在重演。
第十卷是我做记录最多的一卷,也是最后一卷。这一卷让我想起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神话部分。这一卷里讲述一个故事:勇士厄洛斯的故事,厄洛斯走了一遭地狱,看了阴间是怎样一幅场景。富有戏剧性的是,故事里说灵魂不死,要过忘记平原,喝一河里的水,这样才能去投胎。这不禁使我想起中国的文化,阎王殿,阎王宣判后,鬼魂过奈何桥,孟婆汤的事。还有做好事,享受十倍的报酬,1000年的幸福生活;做了坏事,要经历一千年的苦难生活。灵魂是不死的,但灵魂的记忆是要被更改的。
书中有一谜语,很有意思,“一个男人(又不是男人)看见(又没看见)一只鸟(又不是鸟)站在树枝上(又不是树枝),捡起一石块(又不是石块)打它”。还有就是关于阿卡蒂亚公主,擅长跑步,生长的十分美丽。传说向她求婚的的人必须和他赛跑,输了就要被杀死。
还有很多具有哲理性的话语,如,一事物不能被其他事物的恶所灭亡。有道理。
好了,就谈这些吧,我的综合能力不强,无法系统的写出读后感。这些感想没有什么顺序,仅仅是有感而发,而且是随机的。不过《理想国》这本书确实很好,是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很多青年人去细细。
柏拉图之恋读后感【第九篇】
张爱玲在写《倾城之恋》时,正是和胡兰成——那个名震四海的“陈世美”剪不断,理还乱的非常时期。那是她生命中一段刻骨铭心的残忍。爱与恨,因为是,所以始终无法泯灭。不管张爱玲的作品再如何的不朽,必须承认,这个女人太理智,太冷硬,也太洞彻。基于现代人的眼光,她绝不是一个可爱的女人。甚至,她对于自己笔下的角色过于残忍,并且一直乐此不疲。《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从纯情萌懂少女眼睁睁走向自甘堕落的结局;愫细的性洁癖毁了一个爱她至深,完全无辜的男人;《花凋》里的川嫦一心指望病好后嫁个好人,所有人都知道她要死了,除了她自己;传庆恨他的父亲,却偏偏继承了父亲的一切。她笔下的人物太惨了,全无救赎的余地。所有的痛苦都白受,所有的牺牲都白搭。看后真真让人涌上一股厌世之感————这无情的死气沉沉的尘世!而它们的造物者,却没有丝毫怜悯。眼睁睁看着潮水般的世人在眼皮子底下挣扎翻滚,却依旧冷静中带着冷笑。但是这一次,她却选择在《倾城之恋》中让白流苏修成正果,不仅如此,她得到范柳原也全靠运气。
忽然,我们熟悉的张爱玲变了。爱使她成了一个真正的女人,然后逐渐宽容。
柏拉图之恋读后感【第十篇】
刚刚读完一本小说叫做柏拉图之恋。故事大概是讲为人深沉而不羁的穆泽含,收到富家女张思的青睐,两人之间的关系保持在朋友与恋人之间的暧昧中。半年后张思发现穆泽含是早期妄想症的患者,于是催促他去就医。穆泽含在心理咨询室认识了和自己一样一只受到心中完美恋人的困扰的女孩郎璐。于是,他们之间演绎了一段柏拉图式的聚首和离别。
里面还有一个角色叫王刚,张思为了气穆泽含,就和他恋过一段,不过张思并不喜欢他。张思被穆泽含的幻想情人比下去了,想着报复,但是过程中却疯恋上了他。她幼稚地想着先泡上他再甩了他,但是很多时候自己未必了解自己。作者把张思描写得如此完美,可爱,漂亮,富有,白皙,好身材,好像说得出来的好物质条件她都有,但是穆泽含爱上的并不是她,是郎璐。郎璐和穆泽含就像是想象中的完美情人互相对号入座,多想就这样一辈子不停歇,不理外界。谁都想拥有一个像郎璐一样的情人,从出生第一个爱上的'就是你,就像是为你而生,只有与你一起的记忆,她愿意为你厮守,即使仅仅是精神上的爱情,她也愿意为你忠贞,接受你的一切浪漫。穆泽含也曾经是一个柏拉图式的恋人,愿意为你付出所有,在没有能力负责任之前,他不会占有你。
但是现实中,很少出现这种永恒的柏拉图之恋。穆泽含和张思都巧妙地相继得知自己要出国10年。作为一个男人,穆泽含不能遥远地耗费郎璐的青春,不能抛开物质仅仅去追求精神上的爱情,爱情和面包,男人觉得没有面包的爱情是自己的不负责任,就算女人根本不在乎。郎璐大概也不会因为这些而放弃穆泽含,所以穆泽含选择让她恨自己。最终穆泽含上了张思!之所以爱会生恨也。
我们都曾经是干净纯粹的郎璐,但是在现实的压力下,穆泽含这样的男人选择了张思。每个人生来就幻想着柏拉图式的爱情,但当你经历过一次或者数次王刚,郎璐的经历后,有些人坚守着柏拉图,放弃了不理想的爱情;有些人报复柏拉图,一路玩弄无数王刚;有些人放弃柏拉图,欺骗郎璐,或者放弃心中的郎璐,追求各种张思;又或者有些人始终幻想着柏拉图,把任何人都当成郎璐来对待。
穆泽含啊穆泽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