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行走的思政课感悟优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593154

行走的思政课感悟【第一篇】

竹林七贤在当代——“行走的思政课”活动感想

南京博物院是中国一个重要的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展示了中国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这次参观南京博物院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博物院的独特韵味。

南京博物院通过展示历史文物和艺术品,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面貌,还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如科技、环保等,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底蕴和现代发展。民国馆中还原了民国街区主要负责拍照出片;特展馆中精品展览,一些镇馆之宝轮番上班;艺术馆中珠宝、油画、器具等各种展馆藏珍品;数字馆中以科技和现场互动相结合展览。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历史馆4号厅的竹林七贤砖画,也是“镇馆之宝”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个大动荡的时期。百姓流离失所,官场被世家大族掌握,政治黑暗,奢侈之风盛行。许多有识之士想要改变社会现状,但看透了官场,所以选择入世。他们隐居山林,每天琴瑟和鸣,与大自然为伴。在这时期出现了许多文人雅士。后来为后人所知的比较出名的就有竹林七贤。他们七个经常聚在竹林喝酒,弹琴作画,谈天说地。正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们七个分别是嵇康,阮籍,向秀,刘伶,阮咸,山涛,王戎。

我注视着画上的纹路,历史的沧桑感在我心上流过,古人的苍渺智慧跨越千年向我奔涌而来,告诉我何为逍遥山水,何为任天下喧嚣独善其身,保持高尚的生活情操!物是人非,我们这些后人也只能在博物馆中的砖画里有所感受,古人的丰富遗产,文化的也好,精神的也罢,都流传了下来供我们鉴赏,给我们启示,促我们奋进,这也许就是博物馆的意义所在罢。

南京博物院还别出心裁地安排了许多互动环节,不仅增加了我的兴趣和参与感,还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穿着汉服的女子配合着观众合影,民国馆茶馆的评弹,耳机里传来对一件件文物的细致讲解……

在参观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我们要通过学习历史和文化,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此外,我也感受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南京博物院所展示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不仅仅是文化遗产,更是我们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通过学习历史和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的文化传统更好地传承下去。

在这次参观南京博物院的过程中,我领悟到了学校思政课安排这次“行走思政课”的良苦用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提到坚定“四个自信”,博物院对应的正是“文化自信”。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我们要注重实践体验,增强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最后,我们要注重思想引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南京博物院是一座行走的思政课大课堂,通过参观南京博物院,我深刻感受到了“博物院里的思政课”的独特魅力。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中国当代文化也能进入博物院中继续供后人观赏,并感到深深的自豪!

行走的思政课感悟【第二篇】

文化的缤纷与思政的启迪

漫步南京博物院,仿佛踏上了一趟充满智慧与历史沉淀的奇妙之旅。这是一次超越时间、融合文化与思政课程的体验。来到这里,我们发现这不只是一场对历史文物的观赏,更是一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感悟,一场关于国家文明与历史传承的思政课。南京博物院不仅是古代文明的宝库与展览馆,更是思政教育的生动课堂。

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使命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博物馆则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展现着一个国家文明的演进。在南京博物院,每一件展品都似打开的历史之书,以生动的方式为思政课的教学提供了实践与见证。

金兽作为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展品。这头造型独特的金兽,重达9100克,含金量高达99%,其表面被制作成坑洼不平状以模仿野兽的皮毛纹理。据介绍这些坑洼是匠人们一点一点捶击出来的。这件镇馆之宝充分展示了古代艺术家们在金工方面的非凡造诣,它的耀眼光芒诠释了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这样的价值观焕发出当代社会的新活力。金兽所展现的气质,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勇敢、坚韧、持之以恒的品质,值得我们当代年轻人学习、践行。

青瓷神兽尊这件展品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是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杰出之作,更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这件青瓷神兽尊上的兽纹形象威严,面目狰狞,像是要将一切凶险和邪气驱离主人。它作 文 吧散发着古文明的独特魅力,展现着古人的精湛工艺与匠心。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文化自信,这尊青瓷神兽尊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活体现,让人对中华文明感到由衷自豪。

银缕玉衣,这位历史与时间的见证者,契合了李时珍所说的:“与未必能使生者不死,惟使死者不朽耳”的朴素的“侍死如奉生”观念。它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在纺织、玉器雕琢等方面的高超技艺,也彰显了古代文明的华美和精湛工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传承,银缕玉衣是历史的凝视,也是对传统文化技艺的珍视。它所展现的细腻工艺与线条之美,让人感受到古代智慧与文化底蕴的深厚。

南京博物馆中也展示了大量华美的钟表。这些钟表大多制作于十八、十九世纪,起初它们都是舶来品。后来在苏州、广东等地,中国钟表匠人也开始制作此类钟表,并添加入许多中国元素,如凤凰、仙鹤、寿星等。这展现了当时中国匠人们对于既有的文化元素进行整合,并加以创新和突破,这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不谋而合。我们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也应当选择性的接纳并转化外来文化并做到“洋为中用”,以此来创新和丰富我们的文化。

南京博物院之行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和品味,更是一堂思政课的现场实践。展品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工艺和历史故事,与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对文化传承、自信的重要论述相互呼应。这样的思政课教育,不仅拓展了我们的视野,更激发了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这是一堂深入人心的思政课。

行走的思政课感悟【第三篇】

思政之花,行走灌溉

根据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安排,我们参与了一次名为“行走的思政课”的特殊活动。郭玉宇老师提前给我们布置了思政课实践活动方案,根据实践学习方案,这次活动以参观博物院为载体,着眼于思政课中的人文关怀与文化教育。我们在饱览古代艺术和历史文物的同时,通过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导,深入思考和交流,对于我们的成长道路带来了极大的启迪与感受。

首先,这次活动使我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了博物馆。博物馆之所以被誉为“行走的思政课”,是因为它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文化与艺术内涵,是思政课所倡导的传统文化传承和文明进步的重要载体。在博物院里,我们亲身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无限魅力和厚重深沉。在古代文物陈列区,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的绘画、陶瓷、玉石等诸多精品,它们不仅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和艺术造诣,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现场讲解和互动活动,我们了解到了古代文明的图腾崇拜、孝道思想、礼仪之邦等等,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智慧。尤其是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这些传统文化并不仅仅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源泉。

其次,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我们开拓了更加宽广的思考视野。作为当代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广博的文化素养,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种思想深受我们青年学子的追随,因为它给了我们前行的指引和精神动力。在活动中,我们不仅仅局限于欣赏展品的表面,还通过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解读,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通过思政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文化和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懂得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明白了思政课对于我们自身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作用。

最后,这次活动也加强了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博物馆中的思政课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更加注重鼓励学生之间的讨论与思考。参观完博物馆后,我们宿舍进行了展品解读、文化讨论和自由思考等环节,结合自身感悟展开热烈的讨论。通过与同学们的交流,我不仅学到了别人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也发现了更多与自己相似的内心追求。这样的交流与互动对于我们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助力。

综上所述,这次”行走的思政课”活动,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涵,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相信我们这一代青年将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以热爱文化、珍视传统为动力,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行走的思政课,成为我们坚守信仰、传承文化的力量所在。

行走的思政课感悟【第四篇】

书画与钟表中的中华传承

参加学校大思政课实践活动,我又一次来到南京博物院,其中两项特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艺术馆中,展出了这样一位画家的作品。他幼年失恃,一生多病;他七岁才能站立,八九岁仍难言语;他“岁考”27年,屡试不第。然而,他勤勉为学、钻研于画,终于成为诗、文、书、画皆精的奇才。明代书法家吴宽评价他:“用笔设色,错综古人,闲逸清俊,纤细奇绝。”

他就是名列“明四家”与“吴中四才子”的文徵明。

在南京博物院“文徵明及其师友后学书画特展”中,我又一次亲眼、亲身观察体悟到明朝吴中地区艺术创作的轨迹与风貌。

文徵明以书画会友,同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他们交往密切,感情深厚。交往过程中,他们一同创立了“吴门书派”。

进入展馆,唐寅的《洞箫仕女图轴》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弯月眉、含情眸,寥寥数笔勾勒出专注而略忧郁的仕女神情。长裙的裙摆并非一筒直下,反而波折皱褶,与飘带相映,使画不再仅仅是二维平面的某一时刻,我仿佛瞧见仕女吹箫的动态。

文徵明的《古苍烟图》则是另一种风格。他的山水画非浓墨重彩,而尤以精致的细节和远近的层次引人赞叹。画中大量的留白却不显空洞,意味深远,余韵悠长。山中似有隐士、似有樵夫,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

特展主题为“师友如光,微以致远”,分为师长、挚友、后学三个单元。文徵明的书画来自师长的传承,融合挚友的风格技巧,又进一步传承给后学。这三个单元不仅是文徵明书画的学习、发展、传承之路,更是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承之路的缩影。中华文化吸取上一代人精华,经历了交流、改进、提升后,进一步传递给下一代人。唯有如此,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才得以传承至今。

在特展馆中,我参观了“精准与华美——南京博物院藏钟表精品展”。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祖先就已经开始使用日晷、漏壶等作为计时器。明末清初欧洲传教士的到来将机械钟表引入中国,中国的钟表正是从此时开始发展。从木制到金制,从单色到多色,从表面雕刻到镂空、雕花,钟表越来越精致、越来越华丽,不禁让人赞叹清初中华国力的强盛、世界交流之密切以及各国工匠的精巧。

《鸟音山子水法钟》来自19世纪的法国。乍一看,它不似一个钟,而像是微缩景观图,山石、花树、蝴蝶、天鹅、小溪、翠鸟等栩栩如生。《嵌珐琅转鸟开荷花缸》则是清乾隆时期清宫造办处制造。若开动,则水鸟在乐曲伴奏下转动,荷花绽放,露出花心的童子,其设计精巧引人赞叹。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并深刻阐述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

书画与钟表,一个为中华传统,一个为旧时西方引进,但它们都被中国人改良、创新,在中国土地上传承,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色彩。

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源自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中华民族向来崇尚创新创造,主张革故鼎新。《周易》中的“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礼记·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语,都饱含着创新精神。几千年来,创新精神活跃于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体现在中华文明各个方面。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593154